第三章生态自然观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关的发展:生态自然观

思考题
1、简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2、说明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据和科学依据? 3、试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意义? 4、简述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区别
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 现 (1)人口激增 (2)自然资源消耗、短缺 (3)环境污染
3.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 (1)“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危 机 (2)“生态危机”是社会异化的产物 (3)“生态危机”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 必然结果 (4)“生态危机”是由于传统发展观所致
二、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 与科学基础:生态科学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 2.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3.人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 4.自然主义和自然观确立的 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
一、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 1.“生态危机”的概念 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 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 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 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的发展 为生态自然观提供了现代科学基础。
1、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 2、基本观点: 1)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 的生态位上 2) 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3、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 1) 生态理念: 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多样性的观念 2)生态规律 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协调稳定;负载定额;时 空有宜。
三、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 原始文明(渔猎文明)——图腾崇拜。人与自然 关系的原始和谐。 农业文明——人要勇于变革自然,“制天命而用 之”(荀子);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初步异 化。 工业文明——“我思故我在”“人类中心主义”。 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对立。 生态文明——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

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本章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揭示了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生态科学基础;论述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其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在他看来,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马克思提出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这两种生产力的概念。
认为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马克思在阅读了1847年出版的弗腊斯的《各个时代的气候和植物界,二者的历史》一书后,十分赞赏该书的生态思想,认为农民的“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
”恩格斯在总结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他强调指出,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第三讲 生态自然观

非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
12
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叛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叛
动物也有感受苦乐的能力,因此, 动物权利论 动物也有感受苦乐的能力,因此,动 物理应与人类一样享有道德上的平等, 物理应与人类一样享有道德上的平等,人类必须平 等地考虑动物利益. 等地考虑动物利益. 一切生物都是神圣的, 生物中心主义 一切生物都是神圣的,它们之间没 有高低等级之分, 有高低等级之分,那种认为人在自然界中处于最高 地位的观念, 地位的观念,只是人们主观上对生命进行的等级划 没有任何理论依据. 分,没有任何理论依据. 人类是生态系统, 生态中心主义 人类是生态系统,生物圈和生态过 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遵循生物共同体的行为 规则,平等得对待其他成员. 规则,平等得对待其他成员.
第三讲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 生态
1
本讲内容
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观看影片《濒临绝境》选段) 观看影片《濒临绝境》选段)
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
2
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18
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生物系统和环境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生物系统和环境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由 外来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的输入维持. 外来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的输入维持. 外来能量的输入及其在系统内的流动,消耗, 外来能量的输入及其在系统内的流动,消耗, 转化,形成了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联系, 转化,形成了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联系,使 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的能力. 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的能力.
生态自然观

五、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人类 的未来
1、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的思想渊源; 可持续发展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人类的未来
1、自然、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 自然: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 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人工自然 是人与自然界的中介。 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关系: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
2、人工自然的扩大与自然界的平衡
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知识社会 技术革命 取火技术 农业技术 工业技术 信息技术 科学 经济形态 原始经济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信息经济 知识经济 人工自然物 石、铜、铁 建筑、城市 机器设备 人工智能机 知识产品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
1、渔猎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始和 谐 2、农业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的初步异 化 3、工业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对 立
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2、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树立生 态文明观 3、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途径
第三章 生态自然观
一、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 二、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 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五、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人类的未 来
一、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 关系
1、人与自然关系的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3、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
二、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
生态自然观

三、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形成的总的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一)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1)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它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
(2)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北生”,“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3)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全球性。
它是以生态视角,代表地球人类(包括后代人)的利益,研究全球生态或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观。
(2)批判性。
它从生态视角或人类的视角,反思和批判人类的理念和行为及其后果,强调人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生命共同体。
(3)和谐性。
它强调科学技术与自然界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二)生态自然观的思想渊源1. 古代生态自然观思想。
(1)古希腊阿那克西曼德等主张人来源于自然界,亚里士多德主张人和具他有机体共存于自然界系统中。
(2)中国古代贤哲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论语》《荀子》和《吕氏存秋》等典籍都提出了“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界要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2.近代生态自然观思想。
(1) 斯宾诺莎等主张人来源于自然界,卢梭指出了人类征服自然界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后果。
(2)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与自然界相和谐;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自然辩证法第03章

撒哈拉沙漠:它东西长约5600公里,南北宽约2000公里,总 面积约920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非洲面积的1/3。目前正 以每月0.8公里的速度向南推移,而有的地方最高的速度竟然 高达3.2公里。
全球性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五大问题:人口、资源、能源、粮食和环境, 而事实上,这五大问题实质上都是生态失衡问题,广 义上都属于环境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现代环境 问题引起所谓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最为严重的问题包 括: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突发性环境污染 事故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已超越了国界 而成为各国无法回避的共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要 求各国采取共同的行动。
资源问题
森林资源锐减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称,有 史以来全球森林已减少了一半。 森林被喻之为地球之肺。它的 急剧减少会导致严重的生态危 机。如:
绿洲沦为沙漠 水土大量流失 干旱缺水严重 洪涝灾害频繁 物种纷纷灭绝 温室效应加剧
资源问题
生物多样性减少
地球上生物约有300万-1000万种以上, 但至今有案可查的仅150万种。 在目前的生物种系中,至少有一半以 上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现在每年在非洲热 带雨林中还能发现200多种新植物。由于 人类的活动,地球上的原始森林已由19世 纪的55亿公顷减少到现在不足28亿公顷, 每年减少面积约为2000万公顷,其中1100 公顷是热带雨林。无数的动植物在人类还 没认识它们之前就随着原始森林的砍伐、 污染、围湖填海等原因提前从地球上消失 了。
自然灾害频繁
气候专家研究认为:在不久的未来,地球上的洪 水、暴雨、旱灾、森林大火、致命热浪等极端的 气候变化,将日趋频繁且愈演愈烈。 流行性传染病会大量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预估,未来25年内,全球
生态自然观

根据科学家的计算,照现在的增长速度, 根据科学家的计算,照现在的增长速度, 到2050年左右,世界人口将达到100亿。 年左右,世界人口将达到 亿 年左右 人口问题反映了人口数量与环境之间的矛 加剧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盾,加剧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2)自然资源消耗、短缺 )自然资源消耗、 自然资源是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的总称。 的总称。 自然资源危机主要表现在非再生 性资源的枯竭、短缺、污染, 性资源的枯竭、短缺、污染,可再生性资 源的锐减、退化、濒危。其中,土壤、 源的锐减、退化、濒危。其中,土壤、森 生物、矿物资源等问题尤为突出。 林、生物、矿物资源等问题尤为突出。 研究表明,在自然力的作用下, 研究表明,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 的土壤需要100——400年的漫 一厘米厚 的土壤需要 年的漫 长岁月。 长岁月。然而全球土壤流失量已增加到每 年600亿吨,超过新土壤的形成量。其结果 亿吨,超过新土壤的形成量。 亿吨 是土层瘠薄,肥力下降。目前全球大约 是土层瘠薄,肥力下降。 30%的陆地发生沙漠化现象,平均每年有 的陆地发生沙漠化现象, 的陆地发生沙漠化现象 600万公顷土地成为沙漠。 万公顷土地成为沙漠。 万公顷土地成为沙漠
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 (1)人口激增 ) 公元初年,世界总人口只有2、 亿 公元初年,世界总人口只有 、3亿,1830 年达到第一个10亿 年达到第一个 亿,当时的人口出生率增 长率不过是0、 。 长率不过是 、5%。到1930年,世界人口 年 总数也只有20亿 真正的高速增长, 总数也只有 亿。真正的高速增长,出现 在二战后, 在二战后,1950——1987年,世界人口平 年 均增长率为1、 年为30 均增长率为 、89%。世界人口 。世界人口1960年为 年为 亿,1974年40亿,1987年50亿,1999年是 年 亿 年 亿 年是 60亿。第二、三、四、五、六个 亿分别 六个10亿分别 亿 第二、 用了100年、30年、15年、12年、12年。 用了 年 年 年 年 年
3章 生态自然观

5、水俣(Y u)病事件(1953 1956年)
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 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 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 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 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 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 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 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 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 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之间。1578年全国总人口6069万人。
1685年,清朝康熙24年,中国人口首次突 破一亿。70多年后,1762年,清乾隆27年,中 国人口突破2亿,30多年后,1709年清乾隆55 年突破3亿。125年后,1834年突破4亿。又过 了115年,1949年中国人口达到5.4亿。 1981年,新中国成立32年,总人口突破十 亿,1998年,中国人口突破13亿。
1962年,蕾切尔· 卡逊《寂静的春天》在美国 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马上成为当年的 畅销书,书中这样写道: ‚从前,在美国中部有一个城镇,这里的一 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生活得很和谐。……即 使在冬天,道路两旁也是美丽的,那儿有无数的 小鸟飞来,洁净而又清凉的小溪从山中流出,形 成了绿荫掩映的生活着鳟鱼的池塘。
世界人口的增长
在人类历史上,人口的发展长期处于比较低的水 平上。一万年前,全球人口大约是500万;农业革命 后,人口出现了第一次爆炸性增长,但总量仍很有限, 直到1850年左右,全球人口才达到第一个10亿,这时 中国人口已经突破了4亿。此后,增长速度加快, 1930年突破20亿,此时中国人口还是4亿。1960年接 近30亿,中国人口6亿。1975年超过40亿,90年代初, 全球人口已达到55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权利。
2、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
在不超出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续)
3、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
(1)地球是一个整体,全世界范围的共同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2)治理环境全人类应该广泛合作共同行动。
(2)社会生产力:人类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生产力。包括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和人类的劳动产品。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
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然与社会的不协调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最根本的是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改变私有制,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合理的社会。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
2、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是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人创造环境的能力是通过实践获得的。
人改变环境和创造环境是通过实践实现的。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结合起来。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1)自然生产力: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和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
2003四川沱江污染事故
2004淮河水污染事故
2005吉林化工公司引发松花江污染事故
危及人民健康安全,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淹没在垃圾
中的城镇
3、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
(1)生态危机首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
(2)生态危机是社会异化的产物
(3)生态危机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4)传统发展观所致。
二、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
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1)代际公平:当代人为后代人的发展着想;
(2)代内公平:同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注意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
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全社会的进步,包括人类在保障健康、接受教育、享有自由平等等方面的权利。
(3)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3、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
(1)人的内在尺度:人区别于动物活动的创造活动。人根据需要,认识规律,改造对象世界。
(2)自然的外在尺度: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和规律。
(3)二者关系:首先,要支配自然就要服从自然。人的内在尺度必须服从自然的外在尺度。其次,人有创造性,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的需要。
3.当代环境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发现南极上空臭氧洞开始,主要集中在酸雨、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三大全球性大气问题。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的发展
环境科学的发展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70年代,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的形成---标志环境科学的诞生。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成为一门综合性科学。
第三节生态自然观和
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三、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和
战略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1980年《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981年《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控制人口、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定义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1)人口激增
(2)自然资源消耗、短缺
(3)环境污染
非洲儿童
3、人类活动和环境问题
什么是环境问题
什么是环境问题
什么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阶段
1.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从人类出现开始到产业革命,局部影响
2.近代城市环境问题: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80年代南极上空发现臭氧洞,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伴随严重的生态破坏
环境科学的作用和内容
环境系统和人类活动
环境系统
人类活动的全球性环境影响
人类活动的全球性环境影响
能量、物质及其循环
物质循环
大气圈
大气圈的重要性及其物理特性
大气的结构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热层
逸散层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构成
大气污染
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水污染
大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酸雨
荒漠化
森林锐减
资源短缺
耕地减少
提要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第二节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
第三节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
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三、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1、人类文明发展史
原始文明(采集、狩猎)——300万年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工业文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破坏了自然界的自组织良性循环。
系统自然观的发展为人们正确认识整个地球乃至整个宇宙是有机整体,从生态和谐的角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基础。
由朴素自然观到系统自然观再到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历史过程。
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
已有城市在旱季不得不采取定时、限量供水,严重影响了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我国GDP与物耗占世界的份额
2003年我国占世界份额
GDP 4%
物耗:
钢铁27%
原煤31%
氧化铝25%
水泥40%
石油7.4%
用水效率低下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52%,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
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每一种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形成生物链,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存在和发展。
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来维持。形成复杂的反馈联系,使系统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能力。
1、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
2、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
3、生态自然观形成的伦理需求
1、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
(1)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共同消费自然界的水、空气、阳光等生活资料,但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盲目性造成了生态失衡。
(2)人还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人类产生前直到工业社会前,自然界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控能力。
生物多样性丧失
臭氧层损耗
全球气候变化
持久性有机物污染
4、中国环境现状
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面临什么新挑战?
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
与世界人均值的比较
水资源25%
耕地40%弱
石油8.3%
天然气4.1%
铜25.5%
铝9.7%
水资源严重不足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304m3,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
北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城市严重缺水;
3、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
4、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
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
(1)人类生存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自然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2、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1)人是能动的存在物,具有能动性。
(2)外部自然具有优先地位,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能动性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风机65-70 80-90 30
泵65-80 78-90 10
我国建筑耗能、物耗巨大
已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其中95%为高耗能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
每年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为高耗能建筑;
建筑用实心粘土砖每年毁田12万亩;
建筑钢材消耗水平比发达国家高10%-25%;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2)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3)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1992年联合国在里给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人类要生存,地球要拯救,环境与发展必须协调”的口号。
1994年中国《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2006年“十一五规划”能耗降低20%。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
(1)发展的必要性: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