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静脉造影2

合集下载

髂静脉造影2

髂静脉造影2

适应症1.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不明原因的单或双下肢肿胀,排除髂静脉阻塞性病变。

禁忌症1.对比剂和麻醉剂过敏。

2.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

3.极度衰弱和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

4.穿刺局部感染及高热者。

5.盆腔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的急性发作。

操作步骤演示【术前准备】1.病人准备(1)向病人及家属交待造影目的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意外,签订造影协议书。

(2)向病人解释造影的过程及注意事项,以消除顾虑,争取术中配合。

(3)检查心、肝、肾功能,以及血常规和出凝血时间。

(4)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

(5)碘剂及麻醉剂按药典规定进行必要的处理。

(6)术前4h禁饮食。

(7)穿刺部位常规备皮,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8)建立静脉通道,便于术中用药及抢救。

2.器械准备(1)心血管X线机及其附属设备。

(2)造影手术器械消毒包。

(3)穿刺插管器材,如穿刺针、导管鞘、导管和导丝等。

(4)压力注射器及其针筒、连接管。

3.药品准备(1)对比剂:有机碘水制剂(40%~60%离子型或相应浓度的非离子型)。

(2)麻醉剂、抗凝剂及各种抢救药物。

【操作方法及程序】1.静脉穿刺法嘱病人行Valsalva试验,使股静脉扩张,穿刺股静脉。

2.静脉插管法经皮穿刺股静脉,插管至下腔静脉端注射对比剂采像。

3.下肢静脉顺行法穿刺足背静脉注射对比剂,通过循环途径使髂静脉显像。

4.注射参数包括髂总静脉造影,对比剂用量18~20ml/次;注射流率5~7ml/s;髂内或髂外静脉造影,对比剂用量10~12ml/次,注射流率3~4ml/s。

5.造影体位为正位,必要时加斜位。

6.造影程序为2~3帧/s,注射延迟0.5s。

曝光持续至髂静脉的末梢显像。

7.造影完毕拔出导管,局部压迫后加压包扎。

8.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并发症】1.穿刺插管引起的并发症局部血肿、动静脉瘘、静脉穿孔或破裂血栓形成,静脉炎等。

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金标准

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金标准

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金标准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金标准是静脉造影。

静脉造影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直观地显示下肢静脉的形态和结构,并能准确地检测出静脉血栓的位置和范围。

该方法通过将造影剂注入静脉中,利用X 线成像技术,将血管的形态和结构显示在屏幕上。

如果存在下肢静脉血栓,造影剂会因为血栓的阻挡而无法正常通过,从而在屏幕上显示出明显的充盈缺损或截断现象。

静脉造影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能够准确地检测出下肢静脉血栓的位置、范围和程度,因此被视为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金标准。

然而,由于这是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因此在使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除了静脉造影外,还有其他一些检查方法可以辅助诊断下肢静脉血栓,如超声检查、磁共振静脉造影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无创或微创的方式,提供下肢静脉的影像学信息,帮助医生进行诊断。

然而,这些方法在准确性和特异性方面相较于静脉造影略逊一筹,因此通常不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总之,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金标准是静脉造影。

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能够准确地检测出下肢静脉血栓的位置、范围和程度。

然而,由于这是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因此在使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进行诊断。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静脉造影影像学研究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静脉造影影像学研究
维普资讯
中国I f 缶 床医学影像杂志 2 0 0 7 年箜 壁 鲞箜 ! 塑

! 呈 墨 望 g : 2 : : 苎 : 2 : Z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静脉造影影像学研究
何 运 良 , 刘素 芬 , 蒋米 尔
( 1 . 河 北 大 学 附 属 医院 普 通 外科 , 河北 保 定 0 7 1 0 0 0 ; 2 .上 海 交 通 大学 医学 院 附 属第 九人 民 医 院血 管 外 科 , 上海 2 0 0 0 1 1 )
i ma g e b a s i s f o r i t s c l i n i c a l d i a g n o s i s .M e t h o d s :T h i r t y - f o u r c a s e s w i t h i l i a c v e i n c o mp r e s s i o n s y n d o me r w e r 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s t u d i e d ,i n c l u d i n g d e e p v e n o u s a s c e n d i n g p h l e b o g r a p h y o f l e f t l i mb a n d D S A o f l e f t i l i a c v e i n ,a n d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he t m.Re s u l t s :D e e p v e n o u s a s c e n d i n g p h l e b o g r a p h y o f l e f t l i mb s h o we d t h e d e g r e e o f s t e n o s i s o f i l i a c v e i n ,i l i a c v e i n c o m- p r e s s i o n s y n d o me r c a n b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hr e e t y p e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d e e p v e n o u s a s c e n d i n g p h l e b o g r a p h y o f l e f t l i mb ,t h e me a n s t e n o t i c r a t e o f t y p e 1 w a s 7 4 . 2 5 %.t y p e I 1 wa s 5 5 . 4 7 % a n d t y p e I I 1 w a s 3 8 . 6 4 % .T h e r e 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e r e n c e s b e t we e n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ct诊断标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ct诊断标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ct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髂静脉压迫综合征(May-Thurne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但重要的血管病变,其特点是右侧髂动脉与左侧髂静脉之间存在压迫现象。

这种压迫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引起多种临床症状。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CT扫描逐渐成为该综合征诊断中常用的影像学方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CT诊断标准进行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文章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引言、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概述、CT诊断标准介绍、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CT诊断标准解释、结论与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和解析以CT为基础的髂静脉压迫综合征诊断标准,提供给医学界从事相关领域的医生和研究人员一个准确的诊断参考。

同时,对该综合征的概述、流行病学特征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讨论和展望,以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的详细描述。

2.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概述: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指的是髂静脉受到周围组织或器官的压迫导致血流受限和髂静脉血栓形成的疾病。

主要表现为下肢水肿、慢性盆腔疼痛以及深静脉血栓等。

该综合征通常发生在女性中年人群中。

2.1 定义与病理生理:髂静脉是下肢深部静脉系统中最重要的一条血管,负责将下肢的静脉血回流至上体循环。

当髂静脉受到外界因素(例如妊娠子宫增大、子宫内肿物、盆腔恶性肿瘤)或内部因素(例如先天性畸形、慢性感染)的压迫时,其内径减小,阻碍了正常的血流回流。

这会导致下肢末端静脉回流不畅,出现水肿和局部高压状态,进一步促使髂静脉内形成血栓。

2.2 症状与表现: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下肢水肿。

由于血流受限,水分在组织间不能正常排出导致明显的局部肿胀。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慢性盆腔疼痛、下腹胀痛以及下肢沉重感等不适感。

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和相应的临床症状。

髂静脉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分析

髂静脉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分析

髂静脉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19-08-16T14:39:00.5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18期作者:梁耀刘阳杨唐日波蒋维(通讯作者)[导读] 行3D造影能够确诊髂静脉狭窄,精准定位狭窄段,行髂静脉支架治疗能够改善髂静脉狭窄情况,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江苏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苏张家港 215600)【摘要】目的:探究髂静脉支架联合3D造影治疗髂静脉狭窄的疗效。

方法:2017年8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髂静脉狭窄患者50例,50例患者术前均给予2D造影与3D造影,确诊后应用髂静脉支架治疗,分析50名患者的治疗结果。

结果:50例患者的2D造影、3D造影诊断髂静脉狭窄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

50名患者共植入50枚自膨式支架,无手术失败患者,术后即刻通畅率100%。

随访6个月,通畅率90%,随访1年,通畅率86%。

结论:3D造影诊断髂静脉狭窄的准确率较高,髂静脉支架能够有效治疗髂静脉狭窄,两者联合,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髂静脉支架;3D造影;髂静脉狭窄;2D造影;自膨式支架【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8-0081-01髂静脉过度狭窄或是闭塞会导致患者的下肢静脉回流受阻,从而引发下肢静脉高压,造成下肢酸胀、色素沉着、乏力、甚至是皮肤溃疡,最终造成烂腿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引发髂静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亦或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大多数情况是,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最终造成髂静脉狭窄或闭塞。

临床治疗髂静脉狭窄主要以疏通为主[2]。

本研究探究分析了髂静脉支架结合3D造影治疗髂静脉狭窄50例患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7年8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髂静脉狭窄患者5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区间在31岁~80岁,平均年龄(51.54±3.48)岁。

下肢静脉造影

下肢静脉造影

下肢静脉造影造影剂的选择一般选用国产泛影葡胺60%或76%两种,并用生理盐水稀释为48%左右,造影前常规做碘过敏试验,以静脉推注30%泛影葡胺1ml。

本组134人次静脉试验均为阴性,造影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仅2例造影后24h出现轻度心慌、皮肤瘙痒潮红,经对症处理后很快恢复正常。

为安全起见,碘过敏试验阴性者术前20min常规肌肉注射地塞米松5mg。

造影方法先训练病人做valsalva试验。

使其平卧于检查床上,足踝部扎一止血带,未检查侧下肢站在20cm高的木凳上,检查侧下肢松弛,向足背静脉远侧方向穿刺,调整检查床使病人呈30°头高足低位,在数分钟内手推48%泛影葡胺50ml后,再缓慢推注50ml同浓度造影剂。

在电视监视下分别摄下肢膝关节正侧位,大腿、骨盆正位片。

在此过程中,可根据静脉显影情况,利用病人体位,使造影剂浓聚,以达到提高造影效果,具体方法为:将病人呈30°头高足低位,使造影剂形成浓聚,再快速将病人平放,摄取所需部位的图片,我们发现,这样所摄取的图片造影剂浓度较高,影像也较为清晰,特别是摄取骨盆正位片,对髂总静脉及髂外静脉的显示。

下肢静脉造影的x线表现正常下肢静脉表现为深静脉全程显影、通畅。

静脉瓣膜影清晰,瓣窦对称突出呈竹节状。

valsalva试验显示股静脉瓣膜关闭,瓣膜下透亮,无造影剂逆流,无交通静脉逆流及其引起的浅静脉显影。

临床静脉逆流性疾病约占患者总数60%~70%[1]。

(1)单纯性下肢浅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为股部近端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其静脉造影往往表现为大隐静脉近端常呈囊状扩张,小腿内侧浅静脉增粗、屈曲,呈蚯蚓状改变[2]。

取斜卧位,valsalva试验可见造影剂自股总静脉近端向大隐静脉逆流。

下肢深静脉和交通静脉瓣膜影清晰,无逆流征象。

(2)当交通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时,其顺行静脉造影可见:显影的静脉血流通过小腿交通静脉向浅静脉逆流,胫前、胫后及腓静脉充盈,交通静脉明显扩张、迂曲、瓣膜影消失与浅静脉相通[2];以小腿内侧中下段多见,且多与曲张的大隐静脉相连而深静脉瓣膜功能正常。

双源CT双向法静脉造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初步应用

双源CT双向法静脉造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初步应用

双源CT双向法静脉造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初步应用王绍娟; 王利伟; 顾建平; 殷信道【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4页(P32-34,59)【关键词】静脉; 血栓; 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作者】王绍娟; 王利伟; 顾建平; 殷信道【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医院医学影像科江苏南京 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江苏南京 2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6; R445.3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以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形成和髂总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nous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多见[1],后者是前者的常见病因,后者又称May-Thurner综合征,是指左髂总静脉受前方的右髂总动脉和后方的脊柱挤压而变窄,并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液循环障碍。

国内外报道约90%肺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DVT[2,3],如能在血栓发生的早期即进行诊断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则能够大大降低DVT及肺栓塞等疾病的危害。

目前静脉CT造影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venography,CTV)可分为间接法和直接法两种。

间接法CTV图像软组织对比度较低,三维效果不佳,直接法CTV有边流效应造成的假阳性,两者都有明显的缺点,给临床诊断和疗效复查工作带来很多困惑[4]。

我们设计了一种双向法下肢静脉CTV技术,将直接法和间接法的优点结合起来,一次成像,大幅提高了下肢静脉CTV检查的成功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本文对此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并与其它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行CT检查的下肢静脉DVT患者,共63例,其中男35例,女28例。

年龄范围24~87岁,平均年龄53.01±11.63岁。

CT血管成像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及继发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CT血管成像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及继发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CT血管成像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及继发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目的:探究CT血管成像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及继发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在本院就诊的12名经下肢静脉血管造影(DSA)证实患有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因其他要求而进行下腹及盆腔CT检查的12名患者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髂静脉内径及其受压程度,通过对CT 扫描结果的分析,来探讨CT血管成像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及继发性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结果:分析其诊断结果发现,观察组12位患者的受压髂静脉前后内径分别为:右侧(2.8±1.2)mm,左侧为(2.9±1.4)mm;对照组患者的髂静脉前后内径分别为右侧(7.7±2.3)mm,左侧(7.2±1.8)mm。

经比较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CT检查诊断观察组12例患者中,右髂静脉受压3例,左髂静脉受压9例,其中有7例患者的继发血栓形成,这与DSA的检查结果一致。

结论:经研究发现,CT血管成像可以准确的检查到患者髂静脉的受压内径以及受压程度,其继发血栓情况也可以清楚显示,这与DSA检查的效果相一致,并且CTA检查方便无创伤,价格相对较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标签:CT血管成像;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诊断价值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是一种因髂静脉受压或(和)腔内存在异常粘连结构所导致的下肢和盆腔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髂静脉压迫不仅会造成静脉血液回流障碍与下肢静脉高压,而且是人体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与浅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之一[1]。

目前临床对该病的诊断主要通过血管造影技术(DSA)来显示其病变组织以及侧枝的循环状况。

近年来,CT技术的诊断结果越来越准确,可以清晰的显示病变组织的程度、形态以及病变范围,又因其费用较低、诊断快速无创伤,CT血管成像成为了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一种新方法[2]。

本次研究选取了在本院就诊的12名已经确诊的IVCS患者为观察组,以及随机选取的12名进行了下腹部及下肢CT增强扫描证实无下肢及外周血管病变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以探讨CT血管成像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及继发性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应症
1.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不明原因的单或双下肢肿胀,排除髂静脉阻塞性病变。

禁忌症1.对比剂和麻醉剂过敏。

2.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

3.极度衰弱和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

4.穿刺局部感染及高热者。

5.盆腔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的急性发作。

操作步骤演示
【术前准备】
1.病人准备
(1)向病人及家属交待造影目的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意外,签订造影协议书。

(2)向病人解释造影的过程及注意事项,以消除顾虑,争取术中配合。

(3)检查心、肝、肾功能,以及血常规和出凝血时间。

(4)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

(5)碘剂及麻醉剂按药典规定进行必要的处理。

(6)术前4h禁饮食。

(7)穿刺部位常规备皮,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8)建立静脉通道,便于术中用药及抢救。

2.器械准备
(1)心血管X线机及其附属设备。

(2)造影手术器械消毒包。

(3)穿刺插管器材,如穿刺针、导管鞘、导管和导丝等。

(4)压力注射器及其针筒、连接管。

3.药品准备
(1)对比剂:有机碘水制剂(40%~60%离子型或相应浓度的非离子型)。

(2)麻醉剂、抗凝剂及各种抢救药物。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静脉穿刺法嘱病人行Valsalva试验,使股静脉扩张,穿刺股静脉。

2.静脉插管法经皮穿刺股静脉,插管至下腔静脉端注射对比剂采像。

3.下肢静脉顺行法穿刺足背静脉注射对比剂,通过循环途径使髂静脉显像。

4.注射参数包括髂总静脉造影,对比剂用量18~20ml/次;注射流率5~7ml/s;髂内或髂外静脉造影,对比剂用量10~12ml/次,注射流率3~4ml/s。

5.造影体位为正位,必要时加斜位。

6.造影程序为2~3帧/s,注射延迟0.5s。

曝光持续至髂静脉的末梢显像。

7.造影完毕拔出导管,局部压迫后加压包扎。

8.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并发症】
1.穿刺插管引起的并发症局部血肿、动静脉瘘、静脉穿孔或破裂血栓形成,静脉炎等。

2.对比剂引起的并发症喉头水肿、肺水肿、惊厥、休克等。

注意事项
1.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2.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3.术前与病人及家属谈话,说明造影的作用,危险及并发症,并签订造影协议书。

4.术中密切观察病人反应。

5.术后卧床休息,观察病人有无插管及造影引起的并发症。

6.髂静脉造影若向心端穿刺股静脉插管,一侧插管行对侧髂静脉造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