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语故事:《邯郸学步》
成语故事邯郸学步

近义词
鹦鹉学舌
解释:鹦鹉学人说话, 比喻人家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
反义词
独辟蹊径
解释:自己开辟一条路. 比喻独创一种风格或新的方法.
成语故事
黄粱美梦
从前有个姓卢的读书人,整天都为 得不到荣华富贵而苦恼.一次,他 在去邯郸的旅店里,遇到了道士吕 翁,就向吕翁诉说自己的贫困和苦 恼.吕翁给他一个枕头,叫他睡觉. 这时旅店的主人正在煮黄粱小米 饭.读书人在枕头上睡着后,就做 起了美梦,梦见自己封官拜相,娶 妻生子,享尽了荣华富贵.可是一 觉醒来,他看到一切依旧,连店主 人的黄粱饭都还没煮熟.刚才自己 所享受的一切,不过是人家煮黄粱 时自己做的一个梦罢了.卢生想想 几十年荣华富贵,竟是短暂的一梦, 很觉惊异.吕翁笑道:人生就是这 样要想真正的享受荣华富贵,必须 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去创造.
可是,因为他把以前走路的 方法忘得一乾二净,已经不知 道该怎么走路,只好以来爬着 回去.当别人看到他的样子, 都忍不住笑他.
邯郸学步
解释 步:行走,走路.
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 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小故事大道理
勤于向别人学习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一定要从自己的 实际出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像燕国寿陵人那样, 盲目鄙薄自己,一味崇拜别人,生搬硬套,亦步亦趋,结 果必然是人家的优点没学来,自己的长处却丢光了.
黄粱美梦
黄粱:小米 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
南柯一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黄粱一梦
造句: 不管学什么,都不能邯郸学步,生搬硬套. 学习别人的经验,不能邯郸学步,要从自己的实际需要
出发. 他规划的家庭远景只不过是~罢了.
大家
5月23日,大名县十几名少年周末出游发 生落水事 故, 5名少年不幸罹难本报昨 日3版报道.记者昨日再次获悉,同日,永年县 4名少年相约水坑抓鱼,也发生悲剧,一名少 年不幸溺亡;在馆陶县王桥乡,一名男孩在 水渠中戏水不慎溺亡.
邯郸学步故事主要内容

邯郸学步故事主要内容一、什么是邯郸学步故事邯郸学步故事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通过描述邯郸市的一群孩子模仿学步的情景,传达了一个寓意深远的道德教育观念。
二、邯郸学步故事的背景邯郸学步故事发生在邯郸的农村地区,邯郸是中国河北省的一个古老城市,人文历史十分悠久。
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位贫农,他的儿子数不尽地去学习,但都不能坚持下来。
三、邯郸学步故事的主要内容1. 孩子们模仿学步的情景邯郸市的孩子们自小就聪明伶俐,他们互相模仿学步。
每当一个孩子学步的时候,其他孩子就会笑话他,使他受到嘲笑和排斥。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其他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他们蜂拥而至,纷纷模仿起来。
2. 孩子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尽管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无法保持平衡,摔倒了很多次,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相反,他们鼓起勇气,再次站起来,继续学步。
无论是雨天、雪天,甚至是冰天雪地,孩子们都坚持学步,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3. 孩子们互相帮助,鼓励与支持在这个过程中,邯郸市的孩子们彼此支持,互相鼓励。
当一个孩子摔倒了,其他孩子会把他扶起来,鼓励他再试一次。
他们团结一心,共同进步,一起探索学步的奥秘。
4. 孩子们获得成功,共享快乐通过不懈的努力,孩子们终于学会了学步,他们稳定地走在了邯郸市的道路上。
他们取得了成功,感到非常自豪和开心。
他们欢声笑语,一起庆祝这一伟大的成就,共享着胜利的喜悦。
四、邯郸学步故事的启示与意义1. 学习的道路并不平坦邯郸学步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的道路并不平坦,充满了挫折和困难。
只有经历过艰辛的努力和失败的挫折,我们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同时,也要保持一颗坚定的信念,不怕困难和苦难,坚持不懈地前进。
2. 同伴之间的支持和鼓励是至关重要的邯郸学步故事中孩子们彼此支持和鼓励的场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要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同伴之间的支持和鼓励将使我们更加坚定信心,战胜困难,取得更大的成就。
3. 勇于尝试与坚持不懈邯郸学步故事启发我们要勇于尝试与坚持。
邯郸学步成语故事

邯郸学步成语故事
邯郸学步是一个古老的成语,意思是比喻盲目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卢生的人,他在邯郸 (今河北省邯郸市) 做生意,非常喜欢模仿别人。
他发现当地人走路的姿势非常优美,于是他决定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势。
他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地模仿邯郸人的步伐和姿态,结果不但没有学会,反而把自己原来的步伐和姿态也丢了。
最后,他不得不沮丧地回到自己的家乡,路上遇到了一位老翁,老翁问他为什么不开心,卢生向他诉说了自己的错误,老翁告诉他:“学习别人长处要结合实际,不要一味地模仿,要有自己的特色。
”
从此以后,卢生明白了这个道理,他开始注重发掘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势,最终成为了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
邯郸学步这个成语也常常被用于形容人们盲目地模仿别人,忽略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最后不但没有取得成功,反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邯郸学步成语故事原文

邯郸学步成语故事原文邯郸学步,是一个出自《韩非子·五蠹》的成语,意思是学习别人就像邯郸学步一样,后退而不前,没有进步。
那么,为什么会有邯郸学步这个成语呢?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小城邯郸,城里住着许多聪明的孩子和老师,因此这里的人都很有学问。
但是,这里也有一个很著名的笑话,那就是当地学习不好的孩子们都会学会邯郸步。
因为那时候邯郸的居民都是跑着走路,特别是小孩子们,其中一个学步的孩子,一只脚向前踏出,一只脚向后退一步,看上去十分滑稽。
有一次,有一个大臣到邯郸考察,他看到那些孩子们的学步很有意思,就准备给他们上一堂课,希望可以教会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
他告诉孩子们,学习像走路一样,应该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向前。
但是,那些孩子们却不听他的话,继续做着邯郸学步。
大臣很生气,就问为什么不听他的话,那些孩子们则向他解释说:“我们虽然不会学习,但我们一定有我们的道理,我们走路是走路,学习是学习,两者不同。
”大臣听了,自信满满地说:“但是,这样走路,只会让你们原地踏步,永远无法前进。
”那些孩子们感到很纳闷,问他为什么这样说,大臣说:“人的前进是靠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和不断努力来实现的,你们邯郸学步的走路方式,就好比是错误了一次就退回原处的状态。
所以学习也同样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路,以获得更多知识。
”经过这次教育,那些孩子们明白了学习的真谛,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不再重复他们的邯郸学步。
这个故事也就成为了一个教育孩子学习方法的经典故事。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习不仅需要努力,还需要调整自己的思路,向前看,不断进步。
人生也是一样,只有不停地学习,不断进步,才能迈向更高的人生境界。
邯郸学步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管是学习还是做事,都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思路。
每次面对问题和挑战,要学会分析、总结和反思,找出问题所在,并及时调整方向和方法。
这样才能一步步前行,不断进步,取得更好的成果和成就。
邯郸学步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
成语故事邯郸学步

成语故事邯郸学步在中国古代的一座小城邯郸,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那就是“邯郸学步”。
这个故事源自战国时期,当时有一个叫做赵国的国家,它的都城就在邯郸。
有一天,赵国的国王想要给自己的儿子找一个好老师,于是就在邯郸城里发布了招聘启事。
很快,就有一个叫做韩非的人前来应聘。
韩非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他自信地说,“我可以教会你的儿子学会走路,只要你给我三年的时间。
”国王听了很惊讶,但还是同意了。
于是,韩非就开始了他的教学计划。
韩非并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教孩子如何走路,而是让他的学生学着走路。
他每天都让孩子在一块平地上练习走路,但是孩子却总是摔倒。
国王看到了这种情况,就觉得韩非是一个骗子,于是就派人去问他,“你到底是怎么教孩子学会走路的?”韩非回答说,“我只是让孩子模仿我走路,他们会慢慢地学会的。
”国王听了之后,也觉得很有道理,就让韩非继续教导。
三年过去了,孩子们终于学会了走路,而且还走得很稳。
国王很高兴,就赞扬了韩非一番。
韩非告诉国王说,“这就是邯郸学步的道理,只有通过模仿和实践才能真正学会一件事情。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靠书本和老师,更需要通过实践和模仿来掌握。
只有亲身去做,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一项技能。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纸上谈兵不如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有耐心,不要怕失败,只有不断地尝试和实践,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与此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谨慎选择老师和学习的方法。
韩非虽然看似在“教”孩子走路,其实更多的是引导和激发孩子自己的学习能力。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走路,而且还学得非常好。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善于发现和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能力。
总的来说,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故事,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道理和方法。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学习的本质,以及如何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希望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都能够像邯郸学步一样,勇敢尝试,不断进步。
邯郸学步的成语故事

邯郸学步的成语故事在古代,有一个叫做邯郸的地方,那里住着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张三。
张三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但却有一个毛病,就是学步晚了。
他已经七岁了,却还是不会走路,每天只能坐在家里,看着其他孩子在外面奔跑玩耍,心里非常难过。
老人见儿子这样,心疼又着急,于是便四处求医问药,想方设法地想让儿子早点学会走路。
但是,不管用了多少药,请了多少名医,张三还是一动不动,像个木偶一样。
老人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却依然不能自己站立行走,心里更加焦急。
有一天,老人听说远方有一位名叫孔子的大师,据说他智慧非凡,可以解决各种难题。
老人便带着张三,踏上了前往孔子的路。
经过了千辛万苦,他们终于见到了孔子。
老人跪在地上,恳求孔子帮助他的儿子学会走路。
孔子看着张三,微微一笑,说道,“邯郸学步,非一日之功。
你们回去,让张三每天都在院子里练习走路,不要心急,慢慢来。
”老人听了孔子的话,心里一下子豁然开朗,他带着张三回到家中,按照孔子的教导,开始了每天的训练。
起初,张三还是摇摇晃晃,步履蹒跚,但是老人没有放弃,每天都耐心地鼓励着他,让他不断地练习。
慢慢地,张三的步伐越来越稳健,他可以在院子里自由地走动了。
老人高兴地跳了起来,抱着张三转了几个圈,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张三也非常开心,他终于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奔跑玩耍了。
他感激孔子的教诲,更感激父亲的不离不弃。
从此以后,张三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他知道,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邯郸学步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需要耐心和毅力。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不放弃,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就像邯郸学步一样,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所以,无论我们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都不要轻言放弃。
只要我们有毅力和耐心,相信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迎来成功的曙光。
邯郸学步的成语故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让我们明白了成功的真谛,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前行的信念。
邯郸学步的故事及成语意思

邯郸学步的故事及成语意思邯郸学步记录的是一个燕国人学赵国人走路,不但学得不像,最后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的故事。
邯郸学步的成语故事春秋时候,赵国首都邯郸地方的人走路特别好看,众人都说邯郸人走路时胳膊的摆动、脚的迈动,以及速度、气质、节奏,看起来都特漂亮。
燕国寿陵有一个年轻小伙子,十六七岁,走路不好看,别人都说他,“你走道撇肢撇脚的,让人瞅着别扭,要好好练习啊。
”小伙子就想,人们不都说邯郸人走路好看吗?我干脆去邯郸学算了。
寿陵少年就来到了邯郸,他问自己投宿的店里的伙计:“听说你们这个地方的人走路好看。
”伙计一说:“对呀,是有这么一说,您是从哪儿来的?”“我是从燕国来的,专门上邯郸来学走道的。
”伙计乐了,头一回听说还有专门来学走道的,“那您怎么学呢?”“我明天到街上学去,你们有专门教这个的吗?”“这倒没有,您自己看着学吧。
”寿陵少年就站在大街边上看邯郸人走路。
男女老少来来往往,走得确实都挺好看。
寿陵少年琢磨了半天,自己也学着别人学走几步试试,可就是不对劲,他就干脆直接跟在别人身后学着走,人家怎么晃胳膊、怎么抬腿,他也同样晃胳膊、抬腿,人家没走多远就发现了他,“你怎么老跟着我?”“我只想跟您学学。
”“学什么?”“跟您学学走路,我觉得您走得挺好看的。
”“走路还学什么?该怎么走就怎么走呗!真是神精病。
”人家急走几步,把小伙子甩在后面。
小伙子抹不开脸,一转身,又跟着一个走得挺好看的学上了,走着走着前面的人站住了,一回头,“你干吗呀?臭流氓。
!”原来前面是个姑娘。
小伙子臊得满脸通红。
学了好几天后,小伙子觉得自己肯定学不会了,一琢磨,“我还是按照原来的走法走回家吧,别学这玩意儿了。
”可是又一想,“我来是怎么走的?我是先迈哪条腿来着?”真糟糕,他忘了自己怎么走路了,新的也压根儿没学会,回家的时候只好爬着回燕国去了。
邯郸学步的意思邯郸学步: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出处:《庄子·秋水》:“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邯郸学步的成语典故_邯郸学步的意思

邯郸学步的成语典故_邯郸学步的意思邯郸学步,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那么对于邯郸学步的典故你了解的有多少呢?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邯郸学步的成语典故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邯郸学步的成语典故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
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
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
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
这成了他的心病。
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
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邯郸学步解析[释义]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步:迈步走路。
步伐;相传战国时赵国人走路的步伐、姿势特别优美大方;威武好看。
燕国寿陵地方有几个年轻人结伴到赵国去学习邯郸人的走路姿势。
结果不但没有把赵国人的走路姿势学到手;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
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了。
[语出]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正音] 邯;不能读作“ɡā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成语故事:《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有一个叫寿陵的地方,那儿有一位少年,
不过咱们不知道他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
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觉比不上别人,低人一等——衣服
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别人站着好看,坐着也好看。
他见什
么学什么,但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都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
日久天长,他
竟然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
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
路的姿势那叫美。
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
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
这成了
他的心病。
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
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
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
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
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
也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