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创作生涯

合集下载

著名作家老舍人物简介

著名作家老舍人物简介
• 如他在作品中多次表达对正义、善良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 这种正直、善良的个性使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为后世作家提供了榜样
老舍的处事风格以真诚、宽容、机智著称
• 如他在作品中经常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
• 这种真诚、宽容、机智的处事风格使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 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榜样
• 此后,陆续发表了《赵子曰》、《二马》等作品
1930年代,老舍的创作进入成熟期
• 创作了《骆驼祥子》、《茶馆》等代表作
• 以平民化的语言和深入人心的描绘赢得了广泛好评
• 这一时期的作品,如《四世同堂》,展现了对民族精神的深刻思考
老舍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
老舍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
•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频发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人
民艺术家”
老舍的作品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

• 他的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和发
• 他的讽刺和幽默手法为后世作家提供
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了借鉴和学习的榜样
• 他的人物塑造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为
后世作家提供了启示和思考
03
老舍的代表作品及其分析
《茶馆》: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 研究方法和视角将更加创新,采用新的技术和手段对老舍作品进行深入挖掘
• 老舍研究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将更加密切,加强国内外学者的交流与合作
老舍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
• 深入研究老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挖掘其新的意义和价值
•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老舍的作品和价值,挖掘其新的意义和价值
• 加强老舍研究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老舍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作家老舍简介

作家老舍简介

作家老舍简介寄语: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刃,苦日久不磨,也会生锈。

这是老舍先生用一生的经历,告诫我们的。

作家老舍简介分享给各位读者,欢迎阅读。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老北京人(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

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

笔名有“舍予”、“老舍”。

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鸿来、非我等笔名。

曾经担任山东大学等名校教授。

一生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满族正红旗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

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旗人家庭。

一岁半丧父,襁褓之中的老舍家曾遭八国联军的意大利军人劫掠,还是婴儿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

老舍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

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于1918年毕业。

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

同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

教学之余,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正式开始创作生涯。

陆续发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讽刺长篇小说。

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做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

老舍简介50字

老舍简介50字

老舍简介50字老舍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

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

1922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1924年夏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

1925年创作了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接着又写了《赵子曰》和《二马》两部长篇小说。

1930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其间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和短篇小说《黑白李》等。

1935年和1936年,是老舍的创作获得重大突破的时期,其标志是短篇小说《月牙儿》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面世;尤其是《骆驼样子》,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城市贫民悲惨命运的最杰出的作品。

从此,老舍的小说从侧重于批判市民阶层的庸俗卑琐,转为批判造成贫苦市民种种悲剧的罪恶社会。

“七七”事变后,老舍毅然投身于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

1938年3月,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老舍任常务理事、总务部主任,为文艺界团结抗战作出了贡献。

1939年,老舍随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去西北慰问抗敌将士。

这期间写了长诗《剑北篇》,并创作了《残雾》、《大地龙蛇》、《归去来兮》等9部话剧。

1944年起,陆续完成了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和第三部《饥荒》的创作,作品揭露了日寇的残暴和汉奸的无耻,热情讴歌了沦陷区人民崇高的民族气节,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946年3月,老舍与曹禹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讲学。

在美期间,写了另一部长篇小说《鼓书艺人》。

这部作品不像他的有些作品那样缺少点”亮色”,它既写了旧中国艺人备受欺凌的经历,也写了他们的反抗和预示了光明的未来,表明了老舍的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有了新的发展。

1949年10月,老舍在美国得到了周恩来热情欢迎他回国的信息,立即起程,于12月9日返抵祖国。

解放后,老舍的创作重心由小说转向戏剧,自1950年推出第一个剧本《方珍珠》起,共写了《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西望长安》、《茶馆》、《全家福》等23个剧本。

老舍先生简介

老舍先生简介

老舍先生简介寄语:熟才能生巧。

写过一遍,尽管不象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

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

字纸篓子是我的密友,常往它里面扔弃废稿,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个好作家了。

老舍先生对待生活的态度,学会释然,做个天真的人。

老舍先生简介由收录,欢迎阅读。

人物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

满族,北京人(正红旗)。

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赵子曰》、《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人生经历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

襁褓之中家曾遭八国联军劫掠,还是婴儿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

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于1918年毕业。

曾任小学校长(北京东城区方家胡同小学)、中学教员、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讲师,任教5年。

笔名来历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絜青、絜予等笔名。

老舍简介简短

老舍简介简短

老舍简介简短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别名舍予,北京人。

他是一位著名
的现代作家、剧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

自幼受到封建思想的熏陶,后逐渐抛弃传统观念,接受现代文化思潮。

他的创作风格独特,深受读者喜爱。

早期,老舍曾在《晨报》、《大公报》、《申报》等报纸上发表过许多小说和杂文,但他的真正成名作是小说《骆驼祥子》。

这部小说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的
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困境,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此外,老舍还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如《四世同堂》、《茶馆》等。

老舍的戏剧作品也广受好评,他的代表作包括《雷雨》、《龙须沟》、《日出》等。

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心理变化。

老舍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他的文学才华不仅表现在小说和戏剧上,还表现在诗歌、散文、评论等领域。

他的翻译作品也颇具特色,他将外国文学名著如《老人与海》、《红楼梦》等翻译成了中文。

尽管老舍的创作生涯经历了很多波折和磨难,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文学信仰,不断探索文学的新领域。

他的作品一直深受读者喜爱,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舍

老舍

二十年代:文化批判意识的初步确立,老舍在异国开始文学 创作时,其作品就带有文化批判色彩;从现实出发反思历史文 化,努力挖掘传统风习积淀着的市民生活的弱质心理
三十年代:老舍文化批判意识的逐渐深化,老舍这一时期的 创作,通过对市民生活哲学的剖析,在对社会批判的同时又坚 持着文化批判:30年代除了对市民社会心理弱点进行剖析外, 还将审美视觉投向市民生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现实的发展中 探讨市民性格动态变化的时代原因,加深了对旧社会制度、伦 理道德的批判。
五、小说语言的地域风味
老舍小说的语言带有“打哈哈”的性质, 既是对现实的不满,又是以笑代愤,还 有自我解嘲,他善于运用精确流畅的北 京口语,并将北京方言进行提炼,形成 了通俗易懂而又凝练的特点,俗白中有 着精致的美。 其语言风格是俗白、凝练、纯净、生动 而又风趣幽默。
谢谢!
在这些人身上,老舍所提示的是一种深刻的 多重悲哀,阻止社会进步的障碍并不是来自 于个别人的道德败坏或恶劣品质,而是一种 弥漫与渗透于整个社会和民族肌体的习惯。
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 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现他对北京文 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
通过这一系列形象的塑造,老舍表达 了这样的思想:要医治民族的痼疾, 除了政治与经济的变革外,还必须有 一场文化心理的革命,而且要使它在 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完成。
二、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
老舍创造的市民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市民形 象体现着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判 断,在他的笔下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 :
旧派市民形象 新派市民形象 “正派市民”(理想市民)形象 “城市贫民”形象
旧派市民形象:
“旧派市民形象”,即那些尚保留着东方封建 传统美德的温顺、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 守自私、因循苟且的“老中国的儿女”们。 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子民, 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包袱。他们几 乎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或者 说是这种宽厚却保守,热诚而麻木的中庸性格 的“代表”马、妓女小福子(《骆 驼祥子》),老巡警(《我这一辈子》),拳 师沙子龙(《断魂枪》),洋车夫小崔、剃头 匠孙七(《四世同堂》),艺人方宝庆(《鼓 书艺人》)等。这个形象系列集中体现了老舍 与下层人民之间的深刻联系

老舍

老舍

(2)30年代中后期,老舍连续创作 了《猫城记》、《离婚》、《牛天赐 传》、《骆驼祥子》、《大明湖》(书 稿毁于战火)等长篇小说,《阳光》、 《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赶集》、 《樱海集》等短篇小说集,显示了旺盛 的创作力,这些作品标志着老舍小说创 作的成熟。 1930年7月起,到济南齐鲁大学任 教。1934年秋,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在这两所大学,相继开设文学概论、外 国文学史、欧洲文艺思潮、小说作法等 课程。课余继续从事创作。他从30年代 初起 ,开始写作短篇小说 ,作品收入 《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 其中如《柳家大院》、《上任》、《老 字号》、《断魂枪》诸篇,绰约多姿, 精致完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老舍(1899.2.3- 1966.8.24),现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 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 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老 舍是他在小说《老张的哲学》 中使用的笔名。他的笔名还 有絜青、絜予、非我、鸿来 等。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 家、著名作家,曾任小学校 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

四、《月牙儿》 《月牙儿》作于1935年。 小说借一个妇女在狱中的痛 苦回忆,诉说了母子二人被 迫沦为暗娼的悲剧,表现了 城市底层妇女的凄惨命运, 向旧社会发出了强烈的控诉。 抒情的语言和作为抒情线索并具有多种寓意的“月牙儿”的 一再出现,使作品笼罩在清冷凄婉的氛围中,独具艺术特色。 小说结构精致玲珑,“月牙儿”贯穿全篇。“月牙儿” 是主人公命运的诗意象征。还具有渲染气氛、烘托意境、含 蓄点题等多重作用。加强了作品的诗的韵味。作品兼具散文 诗之风,抒情味极浓。

五、《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由三部连续性的长篇《惶惑》《偷生》《饥荒》组成。 反映的是抗战期间北京沦陷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觉醒和斗争。小说以北 平小羊圈胡同祁家祖孙四代的活动为主线,辅以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的 荣辱浮沉、生死存亡,真实地记述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形象地描 摹了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心灵震撼和反抗斗争,刻画出一 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 人民与世界人民一道反法西斯的伟大历程。全书如一幅巨大生活画卷, 气度恢弘,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是一部感人的现实主义杰作。 小说的思想内容可分为以下三点: 异族统治下灵肉遭受折磨的痛史。亡国奴的生活是惨痛的。物质极度 匮乏,人民陷于饥饿之中,生命没有保障。祁天佑安分守己却以莫须有 的罪名被日寇枪杀;钱默吟老诗人被日寇抓住严刑拷打长期监禁;祁瑞 宣作为教师面临着要他教日语的苦恼。 憎恨侵略者、民族败类,也恨惶惑与偷生的国民性的恨史。小说描 写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也刻画了一批汉奸形象。如大赤包、蓝东洋、 冠小荷等。汉奸没有好下场,也是作家憎恨感情的体现。 颂扬爱国主义与民族气节,激励人民奋起抗争的壮史。如通过爱国 诗人钱默吟,他深明大义,重视民族气节;祁瑞宣和老三后来也一起抗 日等,颂扬了民族气节和中华民族不甘沦为亡国奴的抵抗精神。

老舍简介

老舍简介

老舍简介老舍(1899-1966),北京人,满族(正红旗),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同时也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他出身寒苦,在贫民窟长大,熟悉城市生活,是描绘市民社会生活的艺术大师。

1913年,老舍于考入京师第三中学,半年后转入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7月,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当过小学校长,做过京师郊外劝学所劝学员,担任过私立小学教师国语补习会的“经理”等。

1912年5月发表短篇处女座《她的失败》。

老舍真正开始他的创作生涯是在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以后。

到1929年夏回国之前,他在英国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7)、《二马》(1929)。

老舍于1929年离英返国途中,写出了长篇童话《小坡的生日》。

1930年回国后,老舍先后执教于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到抗战爆发前,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其中《猫城记》、《离婚》与《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

《猫城记》是老舍在“对国事失望”的情绪中写出的寓言式的讽刺作品;《离婚》是通过对北京财政所几个公务员的家庭风波和灰色精神状态的描绘批判社会的作品;而《骆驼祥子》被誉为老舍“作职业写家的第一炮”,是一部描述一位名叫祥子的人力车夫肉体与精神被摧垮的揭示社会黑暗现实的作品。

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老舍的主要作品有《火葬》(1944)、《四世同堂》(1944-1948)等。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老舍担任了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等职务,并于1951年,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而老舍的代表剧作《茶馆》也是在此期间发表的。

《茶馆》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

1966年,老舍在文革中不忍屈辱,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创作生涯
二十世纪中国现代一流作家、世界级语言艺术大师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1899年2月3日出生在一个满族的贫民家庭。

他的父亲舒永寿是一名隶属正红旗满洲的守卫皇城的护军;老舍出生的第二年,父亲在与八国联军的巷战中阵亡,老舍幼年时是靠着勤劳、诚朴、讲义气的母亲给人缝洗衣服抚养长大的,母亲是对他施以最初的“生命教育”的第一人。

而他得以受教育是得助于乐善好施刘寿锦(1925年出家,号“宗月大师”)代交学费把他送入私塾就读。

他自幼广泛接触民间说唱和古典诗词,并热衷慈善事业。

1918年6月,老舍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任教于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并兼校长。

这时,“五四”运动爆发了,老舍虽没有直接参加却受到很深的教育,影响了他毕生的思想感情和创作。

1924年夏,老舍由燕京大学英籍教授艾温士推荐(那时老舍在燕大旁听英文课),到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讲师,并在第二年创作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随后的长篇《赵子曰》、《二马》也都是在英国完成的》1929年夏他离开英国,途经法、德、意、新加坡,写出了中篇童话小说《小坡的生日》。

1930年回国后,老舍受聘于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教授兼国学研究所文学主任;1934年又去山东大学文学院任教授。

这一段时日中,他创作了长篇小说《离婚》和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如《月牙儿》、《黑白李》等。

1936年至1937年,老舍先后发表了长篇《骆驼祥子》和中篇《我这一辈子》。

《骆驼祥子》描写的是老舍所熟悉的北京贫民的生活,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代表了老舍30年代创作的最高峰,并同后来的《四世同堂》一起,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大师级的地位。

抗战爆发后,老舍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任总务部主任,专心致力于抗战文学的创作。

1944年至1947年,老舍创作了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这部小说以沦陷后的北京为背景,以一家祖孙四代为线索,表现了沦陷区人民承受的苦难和不屈不挠的斗争。

建国后,老舍主要投入到话剧创作中,《茶馆》、《龙须沟》是其代表作。

其中,《茶馆》在国外演出引起轰动,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为老舍赢得了世界级的声誉。

1951年,北京市政府授予老舍“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1966年8月24日,老舍不幸逝世,享年六十七岁。

老舍一生共创作小说、诗歌、戏剧、曲艺等作品百余种,约八百万字。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

他的作品被评价为“融平民意识、现代意识、地方特点和执着的人文精神为一体”,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等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他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与矛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了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