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与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与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与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 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

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造物中的一切实体的总称。

2. 物质的基本分类物质根据其组成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根据其状态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根据其性质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

3. 元素元素是指具有一种固定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所有的物质都由元素构成,元素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

4.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按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

5.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6.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不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硬度、熔点、沸点等;化学性质是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还原等。

7.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条件下,仅改变其物理状态或形状的变化,如冰变成水;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作用后,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如铁与氧气结合生成氧化铁。

8. 反应热的特点反应热是指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放热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放出热量的反应,吸热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吸收热量的反应。

9. 常见物质的性质常见物质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形状、硬度、导电性、溶解性等。

10. 常见物质的应用常见物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如水、空气、石油、钢铁等。

11.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化学式的等式。

12. 酸碱盐的性质和应用酸是指带有氢离子H+的物质,碱是指带有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盐是由酸和碱中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而成的物质。

13. 常见酸碱盐的性质与应用常见酸碱盐包括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钠等,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物理和化学是初中阶段重要的科学学科,它们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初中物理化学的知识世界。

一、初中物理知识点(一)声现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不同的介质中,声速一般不同。

在 15℃的空气中,声速约为 340 米/秒。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音色则取决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一般不同。

(二)光现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比如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所成的像是虚像。

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三)物态变化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物态变化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

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凝固是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沸腾需要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液化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两种方法。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需要吸热;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需要放热。

(四)力学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一、物理知识点总结1. 运动和力在初中物理中,我们学习了运动和力的相关知识。

在物理课上,老师讲解了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力的等效作用等概念。

我们学习了速度、加速度、牛顿三定律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对我们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的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掌握了相关的公式,如速度的计算公式 v = s/t,力的计算公式 F = ma 等。

2. 声音和光学另外,在初中物理课程中,我们也学习了声音和光学相关的知识。

关于声音,我们了解了声音的传播、音速、共鸣等概念,同时也学会了计算声音的频率和波长。

而在光学方面,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折射、色散等现象,明白了光的速度与介质的折射率之间的关系,并掌握了成像公式和折射公式。

3. 电学电学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电学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静电、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知晓了欧姆定律以及串联、并联电路的计算方法。

我们还学会了简单电路的搭建和测量。

二、化学知识点总结1. 物质的结构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物质的结构。

我们了解了物质的分类,掌握了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和命名规则,并对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反应原理另外,我们还学习了化学反应的原理。

在化学反应中,我们了解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关系,明白了化学平衡的概念,了解了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3. 化学方程式和计算我们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有了系统的学习,并且掌握了物质的量计算、质量的计算和气体的摩尔计算等内容。

总结回顾在初中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中,我们从基本的物理学和化学知识入手,逐渐深入学习了更加复杂的知识点。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相关的公式和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化学课程为我们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为今后更深入学习物理化学和应用相关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学习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了科学知识的魅力。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汇总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汇总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汇总物理和化学是初中学习中的两门重要科学学科。

物理研究物体的性质、运动和变化规律,而化学则关注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过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初中物理和化学学科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物理知识点汇总1. 运动和力学- 运动的描述: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惯性系- 牛顿第二定律: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简谐振动:周期、频率和振幅- 动量守恒:碰撞和爆炸事件中的动量变化- 弹力和斜面上的力2. 热学- 温度和热量的度量:摄氏度、热容量和热传导- 热传递:传导、对流和辐射- 热膨胀:材料的体积变化- 热平衡和热力学定律3. 光学- 光的传播:折射、反射和传播速度- 光的成像:凸透镜和凹透镜- 颜色和光谱:光的分解和色彩形成- 光的波粒二象性和光子4. 电学- 电荷和电场- 静电力和电场力- 电流和电路- 基本电器元件:电阻、电容和电感- 直流电和交流电- 电磁感应和电动机原理二、化学知识点汇总1.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理性质:颜色、形状、温度和密度- 化学性质:可燃性、腐蚀性和氧化性-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平衡2. 原子结构和化学键- 原子的基本结构:质子、中子和电子- 原子的电子排布:能级、电子壳和轨道- 化学键的形成: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分子和化合物3. 溶液和电解- 溶解和溶液的浓度- 晶体的结构和溶解度- 酸碱中和和盐的形成- 电解过程和电解质4. 化学反应- 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酸碱中和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酸、碱和盐的性质- 电化学反应和电池原理以上只是初中物理和化学知识的部分内容,但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在学习上建立牢固的基础非常重要,也为进一步学习高中和大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的学习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掌握,还需要通过实验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说明:本文是一份初中物理和化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旨在帮助初中生复习和巩固这两门科学学科的基础知识。

下面将按照物理和化学两个学科分别进行总结。

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1. 运动学1.1 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2 运动图象和运动规律的关系1.3 动力学中的牛顿三定律1.4 力的合成与分解1.5 简单机械原理的应用2. 声学2.1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2.2 音的特征参数及其计算2.3 声音的干扰和共振现象2.4 声的传播速度和频率的关系3. 光学3.1 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3.2 光的色散和光的成像原理3.3 镜子和透镜的应用3.4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实验现象3.5 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4. 电学4.1 电荷和电流的基本概念4.2 电阻、电压和电功率的关系4.3 并联与串联电路的特性4.4 电磁感应和电磁场的基本原理4.5 电能的转化和传输二、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1.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1.1 原子和分子的概念1.2 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1.3 改变物质性质的方式2. 反应和平衡2.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2.2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2.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及其影响因素2.4 确定反应类型的指标3. 物质的变化3.1 燃烧与氧化反应3.2 酸碱反应和中和反应3.3 晶体的溶解和结晶4.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应用4.1 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比较4.2 酸、碱和盐的性质和应用4.3 硫、氧和氢气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总结:本文对初中物理和化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常见的物理和化学概念以及相关原理在其中都有涉及。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初中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门科学学科,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总结一、物理知识点总结:1.运动与力:a.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和加速度b.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与惯性定律c.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定律、质量与加速度的关系d.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e.弹簧力与重力的计算f.分解力的概念与方法2.能量与功:a. 功的概念与计算:功=力× 距离× cosθb.功与能量的转化:机械能守恒定律c. 动能与势能的概念与计算:动能=1/2mv²,势能=mgHd.功能量与动能、势能的关系3.压力与浮力:a.压力的定义、计算及大小与面积、力、垂直深度的关系b.浮力与阿基米德原理c.物体浸没于液体中的条件及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关系4.声、光现象:a.声音的特性:声源、媒质、传播介质b.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c.声音与频率、振动周期的关系:声音的音调、音量d.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透明、不透明物体的特性e.光在凹凸透镜中的传播与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凹透镜成像规律5.电学知识:a.电荷与电流的概念:带电粒子、电子的电量b.电流的定义与计算:电流强度=电量/时间,单位安培(A)c.电阻和电阻率的概念与计算:电阻=电压/电流,单位欧姆(Ω)d.静电场与电势:电势差、电场强度、电势能二、化学知识点总结:1.物质的组成与性质:a.物质的分类与组成:单质、混合物、化合物b.开始化学符号和化学式的基本概念与运用c.物质的性质:色、味、硬度、熔点、沸点等2.反应与变化:a.化学方程式的表达和运用: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等b.电解和电解质的概念与应用c.酸、碱与盐的特性与测试方法:pH值的概念与计算d.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及常见金属和非金属的应用3.空气与氧气:a.空气的成分与组成:氮气、氧气、水蒸气、稀有气体等b.氧气的性质及应用:助燃、燃烧规律4.酸、碱和盐:a.判断酸、碱和盐的方法:酸碱指示剂、中和反应b.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与应用:盐的性质与应用5.金属的氧化与还原:a.金属氧化反应的特点和性质: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b.金属的还原反应的概念与应用。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总结[整理]物理化学是物理学和化学的交叉学科,它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变化规律以及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等。

以下是初中物理化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1.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颜色、形状、硬度等可以用来描述物质的性质。

2. 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又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3.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并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结合而成的物质。

5. 分子和离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结合而成,而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6. 热学:热学是研究物质的热量和热能转化的学科。

热量的传递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进行。

7. 温度和热量:温度是物体热平衡状态的度量,而热量是物体之间因温度差异而传递的能量。

8.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能量可以转化为不同的形式,如热能、机械能和电能等。

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9. 电学:电学是研究电荷、电流和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电流是带电粒子移动产生的,它可以通过导体传导。

10. 电路和电阻:电路是电流在导体中流动的路径,而电阻则阻碍电流的流动。

电阻的大小可以用欧姆定律表示。

11.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数量。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浓度、表面积和催化剂等。

12.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酸碱中和反应。

这种反应一般伴随着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的结合。

13. 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溶质的质量、体积或质量分数来表示。

物理化学九年级知识点

物理化学九年级知识点

物理化学九年级知识点物理化学是物理学和化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

作为九年级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化学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十分重要。

以下是九年级物理化学知识点的详细介绍:1. 基本粒子:-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的核心,而电子在核外运动。

2. 元素和周期表:- 元素由同一种原子组成,具有唯一的原子序数和原子量。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

-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

其中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

周期表反映了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3. 化学键:- 化学键是由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离子键是由带正电的离子和带负电的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形成的。

例如,氯化钠(NaCl)由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离子键相互结合。

- 共价键是由两个或多个非金属原子共享电子而形成的。

例如,氢气(H2)由两个氢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

- 金属键是在金属晶体中形成的,由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云形成。

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可自由移动,形成导电性和热导性。

4.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

反应物位于方程式左边,产物位于方程式右边。

反应中的物质不会被消失或产生,只是重新组合。

- 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产物用化学式表示。

化学式由元素符号和表示原子数的下标组成。

5. 物质的状态变化:- 物质可以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状态的变化取决于温度和压力。

- 固态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的相对位置近而固定。

液态物质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分子之间的相对位置较近但不固定。

气态物质具有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的相对位置远而自由。

- 物质状态的变化包括固态到液态的熔化、液态到气态的汽化、气态到液态的凝结、液态到固态的凝固等。

6. 摩尔计算:- 摩尔是物质的量单位,用化学计量单位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Ⅰ力学。

1.速度: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速度公式:v=s/t。

2.力: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重力:是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产生了一种竖直向下的力。

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比值大约等于9.8N/kg。

重力计算公式:G=mg。

4.摩擦力: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发生或将要发生运动产生阻碍运动的力。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补充说明:质量是用来描述惯性大小的量。

6.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的情况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7.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惯性只与质量有关。

8.平衡力:物体受力后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所受到的力叫做平衡力。

9.二力平衡:同一物体在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反的力大小相等。

10.密度:某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11.浮力:物体在液体或者气体中,受到液体或者气体给予的竖直向上的托力。

12.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

公式:F浮=ρVg。

13.压力:物体对物体挤压产生的力。

压力的方向始终垂直于受力面所在的直线。

14.压强: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

压强计算公式:P=F/S15.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

16.杠杆: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杠杆五要素: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17.滑轮:定滑轮:使用滑轮时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叫做定滑轮。

动滑轮:滑轮运动时,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18.机械功:力与物体沿力的方向运动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Gh。

19.机械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机械功。

公式:P=W/t=Fv20.机械效率:物体所做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公式:η=W有/W总×100%21.能量:一个物体有对外做功的能力,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

22.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的总称23.动能:物体因为运动所具有的能量。

24.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或者发生弹性形变具有的能。

前者叫做重力势能,后者叫做弹性势能。

Ⅱ电磁学。

1.电: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说明这个物体带了电。

2.电荷的种类: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丝绸摩擦玻璃棒后,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毛皮摩擦橡胶棒后,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3.电荷间的互相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4.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5.电流的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6.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①摩擦起电②感应带电③接触带电。

7.电路:把开关、电源、导线和用电器连接起来,叫做电路。

8.电路的状态:①开路:某处断开的电路②短路:不经过用电器,直接用导线连接电源两极的电路③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

9.电路图:用特定的符号来表示电路。

10.电路的种类:①串联电路:将多个用电器依次串接在一起的电路②并联电路:将多个用电器并列链接的电路。

11.电流强度(简称电流):单位时间通过导体的电荷量。

电流定义式:I=Q/t。

12.电压:使自由电荷发出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13.导体、绝缘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失去电阻的物质叫做超导体。

14.欧姆定律:一段导体中,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公式:I=U/R。

15.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串:I=I1=I2;并:I=I1+I2。

16.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串:U=U1+U2;并:U=U1=U2。

17.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串:R=R1+R2;并:1/R=1/R1+1/R2。

18.电流的效应:①热效应(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发出的热量,与电流强度的平方成正比,与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

)②磁效应③化学效应(电解水)19.电功:电流通过导体所做的功。

实质: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电功=消耗电能=得到其他形式的能量。

计算公式:W=UIt。

20.电功率: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的电功。

计算公式:P=W/t(定义式)=UI(决定式)。

21.磁性:物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

22.磁极: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

磁极分为南极(S)和北极(N)。

23.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排斥,异名磁极相吸引。

24.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

25.描述磁场的方法:磁感线。

方向:北极出来,南极回去。

磁感线越密集,磁场越强。

26.奥斯特实验:结论:通电导线周围存在有磁场。

27.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条形磁铁磁场。

28.安培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个手指弯曲的方向和螺线管电流的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所指的方向是通电螺线管的北极。

29.影响通电螺线管磁场强弱的因素:①是否插入铁芯②线圈的圈数③电流的大小。

30.电动机的原理: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运动。

31.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

实质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Ⅲ热学。

1.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3.物态变化:①熔化:固→液②凝固:液→固③汽化:液→气④液化:气→液⑤升华:固→气⑥凝华:气→固。

4.晶体与非晶体。

从微观来看,晶体的分子排列有规律,而非晶体的分子排列没有规律。

从宏观来看,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5.熔点、沸点(物理性质):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做熔点;液体沸腾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做沸点。

6.物态变化中的吸热与放热:①吸热变化:熔化、汽化、升华;②放热变化:凝固、液化、凝华。

7.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8.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①降低温度(适用于所有气体)②压缩体积(适用于部分气体)9.摄氏温度的规定:①将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②将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10.内能:物体内所有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11.改变内能的方法:①热传递②做功。

两者是等效的。

12.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热量的多少。

13.比热容(物理性质):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每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14.热量的计算公式:Q=cmΔt。

15.热机: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16.四冲程热机:汽油机、柴油机。

汽油机:点火方式:点燃式。

柴油机:点火方式:压燃式。

四个冲程:①吸气冲程②压缩冲程③做功冲程④排气冲程。

17.热值:1kg或1m³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出的热量。

计算公式:针对固体和液体燃料:Q=mq。

针对气体燃料:Q=Vq18.热机效率: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的比值。

计算公式:η=W有/Q放。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基本常识Ⅰ变化和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常见的如水沸腾、食盐溶解在水中(物态变化全部属于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常见的如铁生锈、食物发霉等。

化学变化亦称化学反应。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在物理变化中体现出来的性质,常见的如状态、颜色、密度、比热容、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溶解度、吸水性等。

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的性质,常见的有可燃性、助燃性、脱水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Ⅱ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总的来说分为两大类。

混合物。

多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的物体。

如:食盐水、锰铜合金。

混合物除文字外没有特别的表达方式(但是有些例外,如铁锈Fe2O3·3H2O)。

纯净物。

只有一种物质形成的物体。

纯净物可以继续分类。

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实质由1种元素组成的同一种物质。

化合物是指由多种元素组成的同一种物质。

而化合物又可以继续分类,根据初中课程标准,先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是指组成元素中含有碳原子(碳酸和碳的氧化物、硫化物除外)。

初中对有机化合物分成了3类,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合成塑料。

无机化合物简称无机物,是化合物中除了有机物以外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在初中阶段只分为了酸、碱、盐、氧化物四大类。

酸是指能在水中离解出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指能在水中离解出氢氧根的化合物,盐是指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物质中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2.化学方程式Ⅰ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

这就是质量守恒定律。

只有化学变化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物理变化中没有质量守恒定律。

Ⅱ化学式用代数和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要想写对化学式,元素符号和化合价是必须记住的!①元素符号元素符号是指用特定字母表示某种特定的元素。

如H表示的是一个氢原子,O表示的是一个氧原子。

②化合价物质间相互作用,但是电荷量不均衡,所以需要用化合价来衡量物质作用时原子的个数。

要理解化合价,就要先明白什么是离子。

离子:当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得到或失去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时,形成的新的粒子。

离子只存在电子数量的变化,不存在核电荷数的变化。

也就是说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间电荷的得失。

但是只要核电荷数相同,该离子就和其原子是同一种类。

如:氢离子和氢原子是同一类微粒,只是带的电荷数不同而已。

初中阶段所需要记住的化合价不多,根据总结,初中所需要记住的化合价有:+1价:H、K、Na、Ag、NH4;+2价:Ca、Ba、Mg、Zn、Cu、Hg;+3价:Al;+4价:Si;+5价:P;-1价:Cl、NO3;-2价:O、CO3、SO4;-3价:PO4;+2、+3价:Fe;+2、+4价:碳;-2、+4、+6价:硫。

化学式中,离子间的化合价代数和一定为0,切记。

单质的化合价为0。

Ⅲ化学方程式①化学方程式用等号链接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情况及反应条件的等式叫做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物质间作用时的条件、生成物的状态、反应物的种类等。

②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对于化学的学习十分重要。

如:2HCl + Zn ═ZnCl2 + H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相等,微观来看就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和种类没有改变,所以化学方程式需要配平来体现质量守恒定律。

同时在反应物中没有气体但是生成物中有气体,需要在后面标明↑,反应物中没有固体但生成物中有固体,需要在后面标明↓,如果反应有条件,如:加热(可以用△表示)、高温(只能写成高温)、点燃、高压等,需要在等号上方标明反应条件。

③基本反应类型化学反应的基本反映类型一共有四个:化合反应(A+B=AB)、分解反应(AB=A+B)、置换反应(A+BC=AC+B)、复分解反应(AB+CD=AD+C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