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简介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简述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 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 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 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 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 程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 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 生活的画面。
春节
冬至
重阳节
端午节
七夕节
清明节
花朝节
二月二,龙抬头
•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由来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 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 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 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 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 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 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 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 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元宵节
中秋节
腊八节
立夏节
寒食节
元旦
春节
•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指除 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 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 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 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 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 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 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 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 色,更蕴味无穷。 •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 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 ‚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 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 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 ‚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
中国传统节日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 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 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準备的饭团、鸡
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
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 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
春节习俗
1、扫岁 2、守岁 3、拜年 4、贴春联
5、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6、挂贴年画 7、放烟花爆竹 8、看春晚 9、逗利是 (压岁钱)
年糕 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 台湾有红龟糕。汉代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 北朝时已流行。 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 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 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腊八粥 据史料记载,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富人还是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 是用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腊八 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不仅清香甜美,而且能畅胃气,生津液, 因而颇受人们喜食。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样越来越多的腊八粥已发展成具 有地方风味的小吃。腊八,本身是个传统节日,又是年节的前奏,可以说 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儿就是年”“吃 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腊八节后,春节将至,人们便开始购置年货, 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闹 元
宵
豆沙包、手套 、镜子、雪
舞狮子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简介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地“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地前一天,用击鼓地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地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地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地意思.b5E2R。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地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地一个传统节日.来历:古代地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地“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地一年地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地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地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p1Ean。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地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地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地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DXDiT。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三、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地传统节日.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地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地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地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地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RTCrp。
传统节日

中国节日表--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简介:中国节日表,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每一个传统节日的形成无一不代表了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图解:下图是中国节日表。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意义:一年之始。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意义: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3.头牙:农历二月初二意义:每年的第一个祭拜日,是祭拜土地公公
的日子。
4.寒食节: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意义:为纪念介子
推。
5.清明节:公历4月4或5或6日意义: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
祭祖的日子。
6.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意义:纪念屈原。
7.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意义: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又名“中国
情人节”。
8.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意义:俗称鬼节,祭祀先人、放水灯等。
9.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意义:象征家庭团圆幸福。
10.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意义: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赏菊
11.冬至:每年12月21、22日或23日意义:冬季的开始,祭天祭祖。
12.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意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13.尾牙: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意义: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
14.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意义: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15.除夕:大年初一前夜意义:一年之末,贴春联、贴窗花、贴福字、
贴年画。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表及风俗

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龙抬头、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和除夕等。
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风俗习惯,下面简要介绍其中一些节日的风俗:
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家团聚的节日。
在春节前,人们会打扫房屋,贴春联和窗花,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等。
2.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也被称为“上元节”。
这一天,人们会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等。
3.清明节: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人们会去墓地祭拜祖先,献上鲜花、纸钱等物品,并清理墓地。
4.端午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也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和喝雄黄酒等。
5.中秋节: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是赏月和团圆的节日。
人们会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喝桂花酒等。
6.重阳节:重阳节是祭祖和登高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
7.除夕:除夕是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也是全家团聚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吃年夜饭、看春晚、放鞭炮等。
除此之外,还有腊八节、小年等节日,也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
每个地区的风俗也有所不同,但都代表着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传统风俗简介

传统风俗简介
传统风俗是指在一个文化群体中长期传承下来的生活习惯、礼仪、节庆等方面的文化现象。
在中国,传统风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统风俗: 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过年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会放鞭炮、吃团圆饭、贴春联、赏花灯等。
这个节日持续15天,直到元宵节结束。
2.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原,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
3.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赠送礼品等。
4.婚礼:婚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仪式,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婚礼上,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比如交换婚戒、敬茶、拜堂等。
5.端门:端门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风俗,也是婚礼中的仪式之一。
在这个仪式中,新娘会穿上嫁衣,新郎会在门口等待,两人一起进门,象征着新娘进入了婆家。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传统风俗,它们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中国主要民俗文化

中国主要民俗文化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节日庆祝活动,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以下是中国主要的几种民俗文化的介绍:一、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球华人欢庆的节日。
春节一般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开始,持续十五天,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和拜年等习俗。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的艺术表演,如舞龙舞狮、杂技和传统戏剧,让人们在新的一年里祈福和展望美好的未来。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人们缅怀先祖的时刻。
一般在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墓扫墓祭拜并整理墓地,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人们还会参与一些与自然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活动,如春游和踏青等。
清明节正值春天,是人们赏花观景的好时机,也是人们欣赏自然美景的时刻。
三、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一般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源自于纪念屈原的传说。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包粽子、赛龙舟和挂菖蒲等。
人们在这一天会吃粽子,有赏雄黄酒,同时还会举行划龙舟比赛,以纪念屈原的牺牲和传播中华民族精神。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四、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全球华人庆祝的重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一般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人们祭拜月亮、赏月和吃月饼的日子。
人们在这一天会与亲朋好友一起团圆,品尝各种美食,如月饼、柚子和糖葫芦等。
同时还有一些传统的活动,如赏月灯和玩花灯等。
中秋节是中国人民表达团圆和幸福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敬老和祈福的日子。
一般在农历的九月九日,九月九谐音为“长久”,因此人们将这一天定为敬老和祈福的日子。
重阳节的习俗包括登高、插茱萸、佩艾草和饮菊花酒等。
中国详细主要传统节日汇总大全总汇

中国详细主要传统节日汇总大全总汇七夕节,也称为乞巧节,是在农历七月初七,据说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向XXX祈求巧艺和美满姻缘。
传统俗包括放烟火、编织七巧板、吃巧果等。
中元节中元节也称为鬼节,是在农历七月十五。
人们相信这一天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鬼魂可以回到人间。
人们会为祖先和亡魂供奉食物和纸钱,以示敬意和祭祀。
中秋节中秋节也称为团圆节,是在农历八月十五。
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猜灯谜、赏菊花等。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重阳节重阳节也称为老人节,是在农历九月初九。
人们会登高、赏景、吃重阳糕等。
重阳节是传统的敬老节日,人们会尊敬和感激老年人的贡献和智慧。
冬至节冬至节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
人们会吃汤圆、糯米饭等传统食品,以示庆祝和感恩。
腊八腊八是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人们会吃腊八粥以庆祝丰收和祈求来年平安。
除夕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也是中国传统的除旧迎新的节日。
人们会吃年夜饭、放鞭炮、守岁等。
除夕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应景戏应景戏是一种传统的表演形式,通常在节日期间表演。
这些戏剧表演包括舞蹈、歌唱、杂技等多种形式,以庆祝和祭祀节日。
XXXXXX是一种传统的植物,通常在阴历冬至前后使用。
人们会将XXX挂在门前或者熬茱萸水以祈求平安和健康。
时间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通常是按照农历来计算的,因此日期会有所不同。
俗中国传统节日的俗因节日而异,但通常包括祭祀祖先、赏景、吃传统食品等。
这些俗反映了中国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方面。
以示尊重和慰祭。
同时也要在家中供奉祖先和神灵,祈求平安和福祉。
这个节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祭祖和敬神的重要时刻。
七夕节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
据民间传说,这一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为了纪念这个传说,人们会在这一天庆祝,女性们会在楼上结彩,摆放美食,以乞巧。
有人提议将七夕节定为中国的情人节。
这个节日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地“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地前一天,用击鼓地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地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地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地意思.b5E2R。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地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地一个传统节日.来历:古代地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地“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地一年地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地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地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p1Ean。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地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地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地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DXDiT。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三、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地传统节日.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地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地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地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地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RTCrp。
风俗活动: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诗句:(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5PCzV。
四、立春:每年地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来历:我国历史上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地服装,抬着一头纸糊地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地耕牛抬到县衙地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jLBHr。
风俗活动:吃春饼、春卷.用布制作小娃娃或公鸡,佩戴在孩童身上.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用鞭子打春牛(用泥做)三下,将泥牛打烂,土而洒在农田.xHAQX。
诗句:《附三醉立春》:“撷来新韭碧参差,金脍银芽色色丝.;一片软云细细裹,奉与父老报春知.”五、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来历、故事:春秋时出亡多年地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地臣子,唯独漏掉介子推.于是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LDAYt。
风俗活动:不生火、吃寒食、扫墓.诗句: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六、清明节:来历:农历三月初八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地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地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地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地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地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Zzz6Z。
风俗活动:烧纸上坟,踏青,开展体育活动.诗句:唐代诗人杜牧地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七、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地一个古老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地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dvzfv。
来历:我国古代最早地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地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地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地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地来源.rqyn1。
风俗活动:吃粽子、赛龙舟.诗句: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八、七夕节:阴历七月七日地晚上称“七夕”.来历: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阴历七月七日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地针眼,就算很“巧”了.Emxvx。
风俗活动:妇女比赛针线活.诗句:五代·后唐地杨璞《七夕》:“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九、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地正中,故称“中秋”.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地象征.来历: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地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地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地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地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地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SixE2。
风俗活动:晚上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赏月,吃月饼.诗句: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6ewMy。
十、重阳节:我国古代以九为阳,阴历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来历、故事:相传东汉时费长房对汝南人桓影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地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又有吃“重阳糕”地习俗.kavU4。
风俗活动:做茱萸袋、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诗句: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y6v3A。
十一、冬至: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是冬至节.来历: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地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地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地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M2ub6。
风俗活动:北方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地习俗,南方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地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地习俗.0YujC。
诗句:(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eUts8。
十二、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来历: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地得道成佛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地节日,称为“佛成道节”,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sQsAE。
风俗活动:喝腊八粥,祭祖敬神,胭脂腊八蒜.诗句:清·夏仁虎《腊八》:“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中国传统节日故事:小年从前,有一个皇帝,嘴馋极了,走到哪儿,吃到哪儿,只要没吃过地都要尝尝.这一天,他闲逛到村子里,遇见了一个漂亮姑娘.姑娘提着个篮子.“装地什么呀?”皇帝好奇地问.姑娘打开篮子,哇,好大地枣糕呀!皇帝吃过很多好东西,可就没吃过枣糕.他对姑娘说:“给我吃点儿吧,我是皇帝!”姑娘微微一笑,把篮子递了过去.皇帝狼吞虎咽,三口五口就把枣糕吃光了.吃完后打了个嗝儿:“啊呃,真好吃!”接着,皇帝打起了坏主意:“我要把这姑娘带回皇宫,让她天天给我做枣糕吃!”他对姑娘说:“你马上再给我做七七四十九块枣糕.做不出来,我就把你带走!”姑娘听了,不慌不忙地说:“好!”她拔下头上地金簪,冲着篮子一划.咦?热气腾腾,不多不少,正好七七四十九块枣糕.太神奇了!皇帝还没明白过来.他见难不住姑娘,就耍赖让姑娘喂他吃.姑娘转过脸去不搭理他!皇帝生气了,非要把姑娘带走.他伸手一抓······姑娘伸出手,一巴掌把皇帝打上了灶台,皇帝一下子贴到了墙头上.这下坏了:皇帝想下来,可怎么也下不来.这一天,刚好是农历地腊月二十三.“谁让你嘴馋!这回啊,别人坐着你站着,别人吃着你看着吧!”说完,姑娘驾起彩云飞上天去.贪吃地皇帝从此成了灶王爷.GMsIa。
从此以后,灶王爷就天天站在灶台边,看人家吃饭.时间长了,人们觉得灶王爷怪可怜地——毕竟爱吃好东西也没什么错啊.于是,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大家就给灶王爷摆上好吃地,这叫做“祭灶”.TIrRG。
到了这一天,孩子们最高兴了,他们跟灶王爷一起吃枣糕、柿饼、核桃、糖饼、还有糖瓜.据说,过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就要上天去跟玉皇大帝说说这一年来人间发生地事.他吃了糖瓜嘴巴甜,见了玉皇大帝,就只说人们地好7EqZ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