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的心得体会
方剂学读后感

方剂学读后感篇一方剂学读后感嘿,朋友!你知道吗?最近我读了一本叫《方剂学》的书,哎呀,这可真是让我又爱又恨呐!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玩意儿简直就是天书,一堆密密麻麻的药材名字和复杂的配方,看得我脑袋都大了。
我就寻思着,这能有啥用啊?也许就是那些老中医才会整天琢磨的东西吧。
但是,当我耐着性子一点点读下去的时候,我发现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儿。
就像每个方剂都像是一个神秘的密码组合,解开它就能解决一些病痛。
也许这就是中医的魅力所在?比如说那个麻黄汤,简单的几味药搭配在一起,居然能有那么大的功效。
我就在想,古人是怎么发现这些奇妙组合的呢?难道是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然后突然就“灵光一闪”?我觉得吧,方剂学就像是一场冒险,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方剂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惊喜或者惊吓。
有时候我看着那些药材的用量和炮制方法,心里就犯嘀咕:“这么一点点就能治病?不会是忽悠人的吧?” 可事实证明,还真不是!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有过想放弃的时候。
毕竟,要记住那么多的知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我可能会问自己:“我这么费劲学这个,到底值不值啊?”但是,每当我想到中医能帮助那么多人解除痛苦,我又觉得,再难也得坚持下去。
这一路读下来,我发现方剂学真的是博大精深,我才只是窥见了冰山一角。
也许未来我还会在这条路上继续探索,谁知道呢?篇二方剂学读后感哟呵,说起这《方剂学》,可真是让我感慨万千啊!一开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心想:“不就是些药方子嘛,能有多难?” 结果,现实给了我一个大大的耳光!那些药材的名字,什么桂枝、茯苓、黄芪,看得我眼花缭乱。
我当时就懵了,这都啥跟啥呀?不过呢,随着深入阅读,我发现这里面还真有点门道。
就好像每个方剂都是一个精心编排的舞蹈,各种药材就是舞者,它们相互配合,演绎出一场治病救人的大戏。
比如说逍遥散,这名字听起来就挺逍遥自在的。
可仔细一研究,才发现它的作用可不只是让人心情愉悦那么简单。
我就在想,古代的医生们是不是也像我们现在这样,为了一个药方子绞尽脑汁,反复试验?有时候,我看着那些复杂的剂量和用药禁忌,心里就直打鼓:“万一用错了可咋办?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也许这就是方剂学的严谨之处吧,容不得半点马虎。
方剂学学习体会范本

方剂学学习体会范本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广泛涉及中药方剂的组方原则、方剂的制备方法、方剂的功效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方剂学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以下是我的学习体会。
首先,方剂学的组方原则是方剂学学习的基础。
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方剂的组方原则有多种,如同类类治法、异类相治法、虚实辨证法等。
其中,同类类治法是指根据药物的性能、适应症和疗效相似,将其组合成方剂以增强疗效。
异类相治法则是将性能、适应症和疗效不同的药物相互配伍,以达到药物协同作用的目的。
虚实辨证法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辨治,将虚实相反的药物组合在一起使用,以达到调和阴阳、贵虚而不暴的效果。
通过学习方剂的组方原则,我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方剂的配伍规律,也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
其次,方剂学的制剂方法是方剂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方剂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煎煮法、溶剂法、浸泡法、熏蒸法等。
其中,煎煮法是将药材放入煎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沸,保持一段时间后取药液。
溶剂法是将药材放入适当的溶剂中浸泡一段时间,使药物溶解在溶剂中。
浸泡法是将药材放入适量的水或酒中浸泡一段时间,使药物溶解在水或酒中。
熏蒸法则是将药材经过蒸馏或蒸汽处理后获得药物。
通过学习方剂的制剂方法,我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方剂的制备技巧,还能够更好地保证药物的疗效。
再次,方剂学的功效与应用是方剂学学习的核心内容。
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方剂的功效有益气固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祛湿利水等。
例如,黄连解毒汤是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方剂,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利咽的功效,适用于热毒所致的肠炎、咽喉肿痛等症状。
川芎茶洗剂是一种常用的活血化瘀方剂,具有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血淤瘀滞所致的瘀斑、疮疡等症状。
通过学习方剂的功效与应用,我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方剂的疗效,还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总之,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一门重要且有趣的学科,通过学习方剂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药方剂的组方原则、制备方法和功效与应用,受益匪浅。
方剂学学习心得体会

方剂学学习心得体会引言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研究临床应用和制备方法,对中医方剂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和归纳,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在我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方剂学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分享一些方剂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对方剂学的认识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它主要研究方剂的选择、组成和制备方法等内容。
通过学习方剂学,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方剂的药物组合和用药规律,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方剂的临床应用。
方剂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临床治疗和方剂调配的能力,还能够增加我们的中医药知识储备。
学习方法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
首先,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方剂学涉及到大量的方剂组成和药物配伍原则等理论知识,而这些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因此,我利用实际案例和临床实习等机会,加强对方剂学的实践应用。
其次,我注重对比与总结。
方剂学涉及到大量的方剂和药物名词,容易产生混淆和记忆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经常进行对比和总结。
例如,对于不同功效相似的方剂,我会将它们的组成和应用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最后,我注重实际应用与反思。
方剂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因此,我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实际应用和反思。
例如,在临床实习中,我会积极参与患者的治疗,尝试使用不同方剂进行治疗,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方剂应用能力。
学习收获通过学习方剂学,我不仅对中医药方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首先,我掌握了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组成原则是方剂学的基础,它包括药物配伍原则、剂量配伍原则等内容。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方剂的组成不仅仅是单纯的药物配伍,还需要考虑药物的性味归经等因素,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
其次,我对方剂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方剂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是方剂学的核心内容。
大学方剂学心得技巧

大学方剂学心得技巧大学方剂学是指学习和掌握中医药中的方剂,了解方剂的组方原则、制剂方法、药性功效等内容。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专业课程,对于将来从事临床工作的中医医生来说,掌握好方剂学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是我对大学方剂学学习的一些心得和技巧,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打好基础知识在学习方剂学之前,我们应该先打好中医基础知识的基础,包括中医基本理论、《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理解。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方剂的组方原则和药物的功效。
二、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大学方剂学是一门较为复杂的课程,需要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理解。
因此,我们应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保证每天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方剂学课程。
可以将学习时间分为听课、自学、复习和做题等不同的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三、多做笔记在学习方剂学时,要注意多做笔记。
方剂学的内容较多且繁杂,通过笔记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在课堂上应该认真听讲,将老师的讲解内容和重点进行记录。
同时,在自学的过程中,也要进行整理和总结,将重点和难点部分进行归纳和总结。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并且方便以后的复习。
四、多学习典型的方剂在学习方剂学时,我们应该多学习一些典型的方剂。
通过学习典型方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方剂的组方原则和药物的功效。
可以选择一些常用且疗效显著的方剂进行研究和学习,比如桂枝汤、四逆汤等。
通过对方剂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方剂学的知识。
五、注重实践应用方剂学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我们应该注重实践应用。
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可以多进行方剂的制剂实践和药物的煎煮操作。
通过亲身参与方剂的制剂和药物的煎煮,可以更好地理解制剂方法和掌握好方剂的制剂技术。
此外,还可以进行一些临床案例的分析和讨论,通过对临床案例进行学习,可以更好地应用所学的方剂学知识。
六、及时复习巩固方剂学是一个需要反复巩固的学科,我们应该及时进行复习和巩固。
方剂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作为一名中医药院校的教师,我有幸承担了方剂学的教学工作。
方剂学是中医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不仅涉及中医理论,还包含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方剂学的重要性,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以下是我对方剂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方剂学的重要性1. 方剂学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
方剂学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它将中药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方剂学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方剂学作为中医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实践经验。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
3. 方剂学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中医药治疗疾病,讲究辨证论治,而方剂学正是实现辨证论治的重要手段。
掌握方剂学,可以帮助医生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提高临床疗效。
二、方剂学教学的方法与技巧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方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例如,在讲解某个方剂时,可以结合具体病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方剂的运用。
2. 注重经典方剂的讲解。
经典方剂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它们经过历史检验,疗效显著。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讲解经典方剂的来源、组成、功效和运用,让学生深刻理解经典方剂的精髓。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方剂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教师不能仅仅依靠课堂讲解,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方剂的来源、功效和临床应用。
4.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医药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方剂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方剂的组成、功效和临床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强化实践教学。
方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方剂的配制、煎煮和服用等方面的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方剂学知识。
方剂学的读后感

方剂学的读后感篇一方剂学的读后感方剂学,这门课可真是让我又爱又恨啊!说爱它吧,是因为通过学习方剂学,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医神秘世界的大门。
那些古老而精妙的方剂,就像是一把把神奇的钥匙,能解开各种病症的谜题。
你能想象吗?一味味普通的药材,经过巧妙的搭配组合,竟然能产生如此强大的药效,这难道不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魔法吗?比如说麻黄汤,简简单单几味药,却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实证。
我就在想,古人是怎么琢磨出来的呢?难道他们有超能力,能一眼看穿药材的秘密?也许是他们在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中,一点点积累经验,才最终找到了这些绝妙的配方。
但说恨它吧,也不是没有道理。
方剂学里的知识实在是太多啦!什么君臣佐使、七情配伍,搞得我头都大了。
背那些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病症,感觉比登天还难。
我常常问自己:“我能记住吗?我是不是太笨了?”可能是我方法不对,也可能是我还不够努力。
不过,就算再难,我也不想放弃。
因为我觉得方剂学就像是一座宝藏,只要我坚持不懈地挖掘,总有一天能找到属于我的宝贝。
而且,当我用所学的方剂知识,帮助身边的人解决一些小毛病时,那种成就感简直无法形容。
方剂学啊方剂学,你到底是我的天使还是魔鬼?也许只有时间能告诉我答案。
但不管怎样,我都会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篇二方剂学的读后感哎呀,方剂学,这可真是一门让人又爱又纠结的学科!一开始接触方剂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都是些啥呀,一堆药材凑一块儿能有啥神奇的?” 可学着学着,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那些方剂,就像是精心编排的舞蹈,每一味药都是一个灵动的舞者,它们相互配合,演绎出一场精彩的健康大戏。
比如说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等药材一起,疏肝解郁,养血健脾,就像一群小伙伴手拉手,共同对抗着肝郁血虚脾弱这个大坏蛋。
但有时候,我也会被方剂学弄得晕头转向。
那么多方子,那么多的用药规律,我真的能搞明白吗?我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学中医的天赋。
也许别人能轻松记住,可我怎么就这么费劲呢?不过,每当我成功记住一个方剂,理解了它的奥妙,那种喜悦就像是在黑暗中突然看到了亮光。
方剂学实践课心得体会范文

作为一名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参加了方剂学实践课程,这是一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课程。
通过这次实践,我对中医药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方剂的配伍原则和临床应用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方剂学实践课的心得体会。
一、理论联系实际,深化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在方剂学实践课之前,我对中医药理论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课堂上,虽然对中药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于方剂的配伍原则和临床应用却感到有些抽象。
通过实践课的学习,我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得我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实践课中,我们学习了多种方剂的制备方法,如煎药、熬膏、丸散等。
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我了解到中药的炮制过程,以及不同剂型的特点。
例如,煎药时对水温、火候、煎煮时间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这对于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至关重要。
此外,我还学习了方剂的配伍原则,如君臣佐使、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等,这些原则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践操作,提高动手能力方剂学实践课不仅要求我们掌握理论知识,更注重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准确称量药物、如何煎煮药物、如何制备不同剂型的药物等。
以下是我对实践操作的一些心得体会:1. 精确称量:在制备方剂时,药物的剂量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疗效。
因此,在称量药物时,我学会了使用电子天平,确保每味药物的剂量准确无误。
2. 煎煮技巧:煎煮是制备中药的重要环节,正确的煎煮方法可以充分发挥药物的有效成分。
在实践课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煎煮方法,如先煎、后下、包煎等。
3. 制备剂型:根据临床需要,中药可以制成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多种剂型。
在实践课中,我学会了制备这些剂型的方法,如丸剂的制备、散剂的过筛等。
三、临床应用,增强临床思维方剂学实践课不仅要求我们掌握制备方法,更注重培养我们的临床思维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分析临床病例,了解不同方剂在临床中的应用,从而增强我们的临床思维。
2023年方剂学学习体会范本

2023年方剂学学习体会范本方剂学学习体会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药临床实践的基石,是中医药学与临床的桥梁。
作为一位学习方剂学的学生,我在学习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它的重要性和魅力。
通过对方剂学的学习与探索,我对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下面是我对方剂学学习的一些体会。
首先,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基础。
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涉及中药的性能、功效、药理等基础知识,还包括药物的组方和应用。
方剂学不仅要求我们掌握大量的方剂,还要求我们熟悉方剂的组方规律、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对方剂学的学习,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药的功能与特性,掌握了中药的基本知识,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方剂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方剂学既要求我们掌握理论知识,也要求我们进行临床实践。
学习方剂学不仅要懂得方剂的理论知识,还要了解方剂在实际治疗中的应用,掌握方剂的配伍规律、辨证施治等方面的技巧。
通过学习方剂学,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逐渐提高了自己的临床能力和技巧,学会了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剂,更好地治疗患者。
再次,方剂学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方剂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学科,其中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
学习方剂学需要我们不断积累经验,不断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新的方剂和应用。
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我深刻感受到方剂学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但又充满乐趣的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我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和实践活动,与同仁们共同探讨方剂的应用和研究,不断完善自己的方剂知识和临床经验。
最后,学习方剂学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药的独特魅力。
通过学习方剂学,我逐渐领悟到中医药的核心思想和精髓,认识到中医药的独特价值和临床应用。
中医药的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与西医药有本质的区别,它注重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注重防病治未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通过学习方剂学,我不仅学会了中医药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巧,更深刻体会到中医药的温和疗效和人文关怀,加深了对中医药的热爱和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的心得体会方剂学的学习方法以中医学术思想为基础,以科学方 -为指导,以方剂为主要研究对象,这样就能贯通整个方剂学了。
方剂学于20世纪50年代方剂理论体系才得以初步形成,方剂学才逐渐地从中医药学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基础和临床的双重属性,联系中医基础和临床,沟通中医和中药,衔接传统中医和现代生命科学。
研究方法是在传统中医临床观察和思辨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和吸取现代科学方法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中医学整体、系统、辨证的基本思想与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结合,方剂学科理论与现代多学科技术手段的结合。
扩展资料方剂学研究具体工作主要有临床试验,文献整理,逻辑分析,实验研究,多学科研究等方面。
方剂学与现代药理、化学、制剂及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渗透,运用实验研究的手段,从实证的角度认识方剂效用与方内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阐明方剂效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发现方剂的潜在功效和新用途以及改进传统剂型,研发复方新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方剂学怎样学好《方剂学》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级研究生于梅《方剂学》是中医学众多课程中的一门,许多同学对学方剂感到头痛,认为背方歌、记组成枯燥乏味,而且背后就忘。
尤其在临床见习或跟老师坐诊时,发现临床所用方剂大多与课本中所学不同:有的方子与所学方剂仅一两味相符,还依稀可见原方的影子:有的则面目全非,完全是老师的自组方。
由此疑窦丛生,提出了背方剂还有没有用背多少方子为好如何背所学方剂与临床关系如何等一系列疑问。
笔者临证时间虽然不长,但在工作和学习中,对学用方剂略有心得,笔之于纸,希冀能给后学者一点启迪。
1.背多少方子为好《方剂学》教材中所选方剂比较精当,且各科有代表性皆有,总计200多个,这是众方之基石,是必须记住的。
记住这些名方和临床常用方,初入门墙,已足矣。
当医生之后,再根据临证需要,不断充实没学过的有效的新方,借以丰富自己,恐怕还要增加一倍。
记得南京有位樊天徒先生,掌握了一万首处方。
2.如何背方子背方剂的方式因人而异,或依照课本上的方歌,歌诀琅琅上口,好记;也可按照自己的方式编顺口溜来记。
总之,只有采取方式的不同,毫无投机取巧可言。
只要下死功夫背,对于精力充沛的年轻人而言,记住二三百方,是不难做到的。
背过了,不久又忘了,怎么办再背,重复是记忆之母。
年轻时记的东西,到老都记忆犹新,这叫“童子功”。
3.如何学习方剂理解是记忆之父。
学方剂的目的在于运用,因此,不仅要背诵,还要通过记组成,学其立方之法,悟其制方之意。
君臣佐使,药物用量,都要高清楚。
如徐灵胎所言:“昔者圣人之制方也,推药理之本源,识药性之专能,察气味之从逆,审脏腑之好恶,和君臣之配偶,而又探索病源,推求经络,其思远,其义精,味不过三四,而其变化不穷。
他还指出:“古人制方之异,微妙精祥,不可思议。
盖其审查病情,辨别经络,参考药性,斟酌轻重,其于所治之病,不爽毫发,故不必有奇品异术,而沉疴艰险之疾,投之辄有神效。
只有领悟其立方之义,才能掌握其真谛,临证方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此外,还要学会作同类方的比较分析,例如桂枝汤与麻黄汤,麻黄汤与麻黄加术汤,麻黄加术汤与麻杏苡甘汤,大小青龙汤,小青龙汤与射干麻黄汤,桑菊饮与银翘散,三承气汤等。
通过比较分析,即可理清处方用药的特点,又有助于加深对方子的记忆。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方子,是撰方医生一生心血的结晶,如东垣的补中益气汤,丹溪的大补阴丸,陶节庵的回阳救急汤,吴澄的补脾阴正方等。
有的医生是“名以方传”,如三子养亲汤的撰方人韩飞霞,一贯煎的撰方人魏柳州,牵正散的撰方人杨倓等。
如能由其方而进一步学习他们的学术思想,不仅方记得牢,还会有其它更大的收获。
4.方剂与临床关系如何首先,把学到的方剂运用于临床,由“规矩”变为“方圆”,并在临证中学会加减变化。
如已故名医程门雪评叶天士医案所言“加减变换之美,从来所无”。
“知常则以达变”,当行医10年、20年,有了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之后,就要逐步摆脱方剂的约束,以追求更好的临床疗效。
宋代名医徐叔微云:“余读仲景书,用仲景法,而未尝泥于仲景方,斯谓得仲景之心”。
元代罗天益叶主张“临病制方”。
金寿山指出:“临证治病,既要掌握几张主方,又要随时变通。
徐灵胎在《兰台轨范》序中指出:“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或病名同而病因异,或病因同而病证异,则又各有主方,各有主药。
已故名中医蒲辅周先生更进一步强调“一人一方”。
他说:“医生没有‘通关钥匙’,看病就如同拿钥匙开锁,一千把锁,就要一千把钥匙。
就是所患病状完全相同,但人有男女老幼,地有南北西东,时有春夏秋冬,质有刚强柔弱,就要求我们同中求异,做到“一人一方”,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习用套方套药的路子,提高疗效。
明乎此理,临证之际,有现成方可用者用之,不合适的加减变换之,完全不对路子,无方可用者,则因证立方,自辟蹊径。
正如张洁古所云:“前人之方,也都是前人对证之药,你要用,就必须审证求因,‘体指下脉气’,看合适不合适。
他曾形象地把这比作“拆旧房,盖新房”,有的材料可用便用,用不上就不要用,完全不合适就只好自己想法子了。
其次,带着病人的“病情”去读书,为解除病人的痛苦、抢救病人的生命而求立竿见影之效。
元·滑寿治疗“一妇反胃,每隔夜食,致明晚吐出不消,其脉沉细弱,他医以暖胃药罔效。
求治于滑氏,滑氏迟疑不决,难以处方。
夜来他带此病潜心拜读前人有关论述,终于从李东垣治“反胃”中得到启示:“通其秘,温其寒,复以中焦药和之。
他按照这种方法,二十余剂便治好了这位患者的病(《张氏医通·反胃门》)。
韩飞霞云:“余每以夜央跏坐,为人处方,有经旬不能下笔者”,这其中也道出了医生处方的辛苦。
事实上,医生的许多好处方,都是这样“逼”出来的。
带着遇到的棘手的或从未见过的病例,沉浸在书海中,寻找解扣开锁的窍道。
翻开古奥的中医典籍,便如同向长辈请教,虽不必正襟危坐,但虔诚的态度必不可少,决不同于读武侠、言情小说那样轻松,也不同于“随便翻翻”那样洒脱,病家的性命就悬于你的笔下。
“书卷多情似故人”,一个问题的豁然领悟,一个相似病案提供的医疗经验,一首名方的化裁,一两味药的灵活运用…无不使你茅塞顿开,想到又可治好一位病人,又能解决一道难题,顿觉“灯花亦灿烂”。
虽然“天下之病,千端万绪,而我之设方亦千变万化”,但“千变万化之中,实有一定不易之法,即或有加减出入,而纪律井然。
(《医学源流论》)即无论临证方剂如何变化,法不离宗,其遣方用药思路无不受经典方剂立法之启发。
否则,临证用药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综上所述,方剂是中医学理、法、方、药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所选的方剂都是历经临床验证的,是历代医家临证经验的总结,是方剂中之精华,也正是我们所要掌握的最基本内容。
学好经典方剂,是我们步入医门的必由之路。
学习中药制剂分析第一章的心得体会100字(一)定义:1.中药分析的定义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制剂质量的一门应用学科。
2.中药制剂的定义根据药典、制剂规范和其他规定的处方,将中药的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以直接用于防病、治病的药品。
它是祖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3.中成药(Chinese patent medicine)的定义中药制剂中的一些药品经过药品监督局审批,在市场上允许出售,可以通过医生诊断给患者使用,也可由患者根据经验与常识直接使用的中药制剂产品。
(二)发展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医学家们著成了中医学第一部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为中医药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体系,还收载了许多有名的方剂,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最早提出成药剂概念,主张成批生产,以备急用;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总结了历代医药学家用药的丰富经验,著成“本草纲目”,全书收载药物1892种,方剂13000余首,剂型近40种,是中医药学中一部享誉世界的巨著。
(三)评价历史最初感官的检查,检验只能由有经验的人进行,外行人则完全不懂,缺乏客观指标。
50年代开始将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63版药典分两部,其中第一部收载中药材和中药制剂。
至95版已收载药材522种,中药制剂398种,增加44%。
剂型有注射液。
检验方法用植物形态学方法和物理化学方法代替了传统的感官检查方法,如显微鉴定技术,化学鉴别方法、色谱法,尤其是TLC法对制剂中所含药材的鉴别;对不同制剂的制剂规格进行检查;检查有害杂质如:杂物、砷盐、重金属等,并对部分药物中成分已明确的有效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水平有很大提高。
(四)药典一部介绍:标准内容包括[处方]、[制法]、[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项目,但就整体水平来讲,还处于发展阶段,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探讨有待完善。
特别是含量测定项目,是中药制剂分析中的薄弱环节,以药典一部为例,药典出版6部,53年无中药,63年出版一部收载中药材和中药制剂,无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只以处方和传统工艺控制质量谁能谈谈学中医的心得体会我是学中医出身的,如果你是想进医院,拿医师资格证,成为一个中医临床医生的话不防自考去实现,但是现在的就业形式对自考来说是不太合适的。
如果你是为了兴趣,并不以此作为谋生手段的话,我可以推荐几本书你看:首先是《中医基础理论》这是必看的,这是基础,是你踏入中医殿堂的铺垫。
必须认真的掌握。
其次是《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些是临床基础,也是必看的。
中医基础血扎实了,学这些可以比较轻松,尤其是诊断。
学中医其实就像走路,一条道,分几条岔路,等你完全掌握之后你会发现任何一条岔路都能帮你达到目的地。
再次就是中医的各个临床应用的了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等,值的一提的是《针灸学》很有用的,就算给自己保健也是不错的。
最后如果想拓展,学习古代的中医专著则《医古文》要看,前人的精华太多了,如:《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丹溪心法》《景岳全书》《脾胃论》等都可以看的。
学习中医后的感想80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的学习方法与路径,是一个需要首先探讨的问题。
很多朋友学习中医之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入门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一头扎进伤寒论等经典里,苦读了数年,出口成章,大段的 -背得烂熟,临床时,边都摸不着,开口动手便错,进而怀疑经典,怀疑中医。
有的执迷于药物学里,变成了草药医生,单方医生,把个别中药和处方视为绝密,越求越奇,以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药或者异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还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将中医和气功,宗教混于一谈,强词夺理,故弄玄虚,不提也罢。
我想,这些不应该是朋友们学医的初衷。
我虽然出生在中医世家,却也在医学上走了很多弯路,对临床疗效的追求也曾经让我倍感艰辛,回首这20多年的学医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医本来是一个简单明白,好学易用的学科,却被有意无意的蒙上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