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_李然

合集下载

大学方剂学心得感悟

大学方剂学心得感悟

大学方剂学心得感悟在大学方剂学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和经验,也有许多感悟和体会。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基础课程,对于掌握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和用药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感方剂学的复杂性和各个方剂之间的联系,也体会到了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

下面我将就我的学习感悟和体会进行总结和阐述。

首先,方剂学的学习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方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只是起到一个指导作用,真正的学习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我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加实验,亲自操作和制备中药方剂,通过亲手操作,才能真正体会到中药方剂的独特魅力和疗效。

同时,通过实践的过程,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方剂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中。

其次,方剂学的学习要注重团队合作。

方剂学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与同学们进行团队合作,共同探讨和研究中药方剂的配伍原则和用药规律。

通过与同学们分享经验、交流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方剂学的知识,互相学习和提高。

同时,方剂学涉及到大量的方剂配伍和用药案例,需要共同研究和讨论,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方剂学的知识。

再次,方剂学的学习要注重思考和创新。

方剂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其理论和实践已经积累了数千年的历史,但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下,方剂学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作为学习者,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新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探索和总结新的方剂,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同时,方剂学的学习也需要我们了解和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结合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提供更好地临床方剂,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最后,方剂学的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

方剂学是一门非常细致和繁琐的学科,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背诵和重复实验,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知识和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耐心和毅力,不断地进行反复实验和巩固复习。

同时,方剂学也需要我们细致入微,对每一个细节都要有所注意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掌握好方剂学的知识和技能。

方剂学学习心得体会

方剂学学习心得体会

方剂学学习心得体会引言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研究临床应用和制备方法,对中医方剂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和归纳,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在我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方剂学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分享一些方剂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对方剂学的认识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它主要研究方剂的选择、组成和制备方法等内容。

通过学习方剂学,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方剂的药物组合和用药规律,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方剂的临床应用。

方剂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临床治疗和方剂调配的能力,还能够增加我们的中医药知识储备。

学习方法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

首先,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方剂学涉及到大量的方剂组成和药物配伍原则等理论知识,而这些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因此,我利用实际案例和临床实习等机会,加强对方剂学的实践应用。

其次,我注重对比与总结。

方剂学涉及到大量的方剂和药物名词,容易产生混淆和记忆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经常进行对比和总结。

例如,对于不同功效相似的方剂,我会将它们的组成和应用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最后,我注重实际应用与反思。

方剂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因此,我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实际应用和反思。

例如,在临床实习中,我会积极参与患者的治疗,尝试使用不同方剂进行治疗,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方剂应用能力。

学习收获通过学习方剂学,我不仅对中医药方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首先,我掌握了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组成原则是方剂学的基础,它包括药物配伍原则、剂量配伍原则等内容。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方剂的组成不仅仅是单纯的药物配伍,还需要考虑药物的性味归经等因素,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

其次,我对方剂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方剂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是方剂学的核心内容。

《方剂学》教学心得

《方剂学》教学心得

《方剂学》教学心得当我第一次翻开中医学的大门,感受着中医带给我们的神秘,而立之年,我选择中医,希望能够更好地发扬光大中医文化,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在生活中自己有很多困惑,因此有了系统地学习中医的想法。

在整个中医学习的过程中,《方剂学》可以说是最难、也是学习中最枯燥的一部分,但却又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理论知识的升华,把抽象的理论变成了具体的实物和药方。

学了《方剂学》这门课程后,才发现中药学的重要性。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包括天然药物、中药材及饮片、中药制剂三部分。

所谓“中药”是指中医药理论下应用于临床的中药物,即狭义上的中药。

我认为中药学是学习中医药的基础,是中医的灵魂,学习中药学,我觉得至少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对于中医来讲,“药”是与病魔做斗争的武器,如何将中医的精髓运用到临床治疗疾病中去,需要我们去探索。

中药,作为中医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历史渊源还是从理论依据上看都非常重要。

同时,中药在促进民族繁荣,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维护民族尊严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刚接触到这门课程时,只是觉得它是对课本中知识的总结,没什么太深刻的印象。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慢慢地喜欢上了这门课,并且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路。

例如,先看目录再看内容,对各章节所涉及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看书时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先记下来,下次再看,这样可以加深印象。

总之,这门课程不仅需要我们每一位学员踏踏实实的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更需要我们能够去灵活运用。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使我对中药学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因此我们需要在临床工作中运用中药的原则:主治原则,对症用药原则,审证求因原则,对证用药原则,调剂处方原则,禁忌原则。

这些原则既有其合理性又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其调剂处方原则,虽然反映了辨证施治的思想,却被许多西医医师曲解,认为只要辨证准确,只要随意处方即可,甚至以“中医不科学”为由予以否定。

学习方剂学心得体会

学习方剂学心得体会

学习方剂学心得体会篇一:对方剂学这门课程的感受对方剂学这门课程的感受方剂学一直都是我感觉很难学习的一门的课程,无论在理解和记忆方面,但院长这次的公开课给了我很深的感受,虽然他不是专业的讲师,但他讲课清楚明了,给人思维冲击。

在讲课的进程中多谈自己对临床的感受,进行心灵交流;主次分明,重点多讲,难点简化。

另外他讲课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够用一些漫画或图片来结合讲课和能把方剂归纳成一首诗,可能这些对其他人来讲感觉没什么,但对于我来讲简直就是一个很大的帮忙,方剂学记忆一直以来是我最烦恼的一部份,虽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但有些时候即便你已领导解了但也很难长期记忆,把它们串成一首诗的话对长期记忆真的很有帮忙。

还有在课程结束之前给咱们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其实这种既可以结合课堂知识有可以放松心情的教学模式是本人最喜欢的,虽然那故事笑料一般,而且有很古老,但那足以让给咱们印象深刻。

但他讲课有一个很突出的缺点,他讲课的时候似乎没有什么脸部表情的,讲课进程中似乎没感觉到什么热情,但我感觉这方面是可以理解的,一般中医讲求的都是严肃而且他并非是专业的讲师。

另外课堂气氛似乎不太好,大家虽然都是随着他的思路走,但真正达到的效益似乎只有咱们自己才知道。

这些相对起来我仍是喜欢老师你的教学模式,1。

你风趣幽默,课堂气氛极好,我感觉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课堂气氛,若是课堂气氛不好的话,即便讲课讲得再好,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也好不到哪里去。

2.你在讲课的进程中会提一些问题(思考的、回忆的、延伸的等)来调动学生的踊跃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其实很多中药学的知识咱们似乎忘了很多的,这样可以帮忙咱们在学习新知识的进程中温习旧知识,;两全其美。

3,。

你有个性,有风格,特别喜欢你的微笑。

4.主次分明,重点多讲,难点简化。

但本人还想提一些意见。

1。

希望老师你能就每方剂记忆方面教一下咱们,例如诗歌,谚语或其他的,只要能帮忙到长期记忆就好了,虽说看对几遍或多理解也能记忆,但对于长期来讲这确实需要一个方式,因为要掌握的方剂实在是太多了。

《方剂学》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

《方剂学》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

《方剂学》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摘要】《方剂学》是联系基础和临床的桥梁课程,方剂又是中医医生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方剂学课堂教学中,从“引言”、“重点方剂的讲解模式”、“实践教学法的探索”、“不择手段地背方”等六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重视证、法、方、药紧密联系的分析,掌握遣方用药的精髓,为临床各科(内、外、妇、儿、五官等)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引言重点方剂的讲解模式实践教学法的探索《方剂学》是一门系统阐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学科,同时也是沟通基础课和临床各学科、中医和中药学的综合性学科,是中医学习者必学的中医基础学科之一。

笔者对如何教好中医方剂课,谈一下几点粗浅的体会:一、“引言”的添加教材“第一章方剂的起源和方剂学的发展”之内容,实为方剂课的“绪论”。

而“绪论”为学科内容的向导。

很显然,在此之前插入“引言”,未免画蛇添足。

笔者认为相当重要:因为“绪论”内容基本上照搬旧版教材,枯燥无新意,课堂效果差,难以激发出学生的求知兴趣。

所以,笔者特意安排一节“引言”课,大概内容如下:①“中医热”(日本—“汉方医学”源于我国唐朝,根于经方,朝拜“仲景”);②“中医诊疗五步曲”:四诊—辨证—立法—配方(方剂课程地位之关键)—医患合作;③中医现状及发展。

“中医治病,西医救命”,“中医在夹缝中生存”,剂型落后!仅靠丹参针、清开灵针、炎琥宁针……等极有限的新剂型远不能满足实际辨证论治之需求!……激励学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中医学发展大有希望!经多年的教学反馈,开场白“引言”的效果相当不错,确实增强了学生对中医学(方剂课)的整体兴趣,为学生完成方剂学学习任务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重点方剂的讲解模式如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昔者圣人之制方也,推药理之本源,识药性之专能,察气味之从逆,审脏腑之好恶,和君臣之配偶,而又探索病源,推求经络,其思远,其义精,味不过三四,而其变化不穷。

”他还指出:“古人制方之异,微妙精祥,不可思议。

方剂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方剂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作为一名中医药院校的教师,我有幸承担了方剂学的教学工作。

方剂学是中医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不仅涉及中医理论,还包含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方剂学的重要性,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以下是我对方剂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方剂学的重要性1. 方剂学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

方剂学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它将中药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方剂学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方剂学作为中医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实践经验。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

3. 方剂学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中医药治疗疾病,讲究辨证论治,而方剂学正是实现辨证论治的重要手段。

掌握方剂学,可以帮助医生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提高临床疗效。

二、方剂学教学的方法与技巧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方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例如,在讲解某个方剂时,可以结合具体病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方剂的运用。

2. 注重经典方剂的讲解。

经典方剂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它们经过历史检验,疗效显著。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讲解经典方剂的来源、组成、功效和运用,让学生深刻理解经典方剂的精髓。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方剂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教师不能仅仅依靠课堂讲解,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方剂的来源、功效和临床应用。

4.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医药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方剂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方剂的组成、功效和临床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强化实践教学。

方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方剂的配制、煎煮和服用等方面的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方剂学知识。

方剂学实践课心得体会范文

方剂学实践课心得体会范文

作为一名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参加了方剂学实践课程,这是一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课程。

通过这次实践,我对中医药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方剂的配伍原则和临床应用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方剂学实践课的心得体会。

一、理论联系实际,深化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在方剂学实践课之前,我对中医药理论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课堂上,虽然对中药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于方剂的配伍原则和临床应用却感到有些抽象。

通过实践课的学习,我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得我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实践课中,我们学习了多种方剂的制备方法,如煎药、熬膏、丸散等。

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我了解到中药的炮制过程,以及不同剂型的特点。

例如,煎药时对水温、火候、煎煮时间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这对于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至关重要。

此外,我还学习了方剂的配伍原则,如君臣佐使、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等,这些原则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践操作,提高动手能力方剂学实践课不仅要求我们掌握理论知识,更注重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准确称量药物、如何煎煮药物、如何制备不同剂型的药物等。

以下是我对实践操作的一些心得体会:1. 精确称量:在制备方剂时,药物的剂量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疗效。

因此,在称量药物时,我学会了使用电子天平,确保每味药物的剂量准确无误。

2. 煎煮技巧:煎煮是制备中药的重要环节,正确的煎煮方法可以充分发挥药物的有效成分。

在实践课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煎煮方法,如先煎、后下、包煎等。

3. 制备剂型:根据临床需要,中药可以制成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多种剂型。

在实践课中,我学会了制备这些剂型的方法,如丸剂的制备、散剂的过筛等。

三、临床应用,增强临床思维方剂学实践课不仅要求我们掌握制备方法,更注重培养我们的临床思维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分析临床病例,了解不同方剂在临床中的应用,从而增强我们的临床思维。

方剂学学习体会

方剂学学习体会

方剂学学习体会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中药的组方规律、方剂的设计原则以及方剂的应用和疗效评价等内容。

通过学习方剂学,我对中医药的治疗思想、方剂的制备方法和临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里,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几点学习体会。

首先,方剂学的学习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中医药的治疗思想。

中医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注重辨证施治。

方剂学通过研究方剂的组方规律,揭示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和运用主义,使我深入了解了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思想。

例如,草药一般分为药性,而中药方剂的配伍使用不仅仅是单纯的加减运用,还包括着草药之间的药性药味药性相辅相成,或药性互补、或药性相反、或药性温和、或药性激烈等特点,从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配伍理论和用药规律。

研究方剂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药性药味归经以及运用方法的不同之处,对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方剂学的学习让我了解了方剂的制备方法和工艺。

方剂的制备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将中药配伍研磨制成粉末,然后根据需要进行提取、破壁、煎煮等工艺,最终得到可以服用的中药液体或固体剂型。

通过学习方剂学,我了解了中药制剂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传统的煎煮、浸泡、研磨等手段,以及现代的提取、干燥、包衣、微胶囊等现代制剂方法。

这些制剂方法的不同影响了中药的药效和使用方法,也为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再次,方剂学的学习让我了解了方剂的临床应用。

中药方剂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和配伍规律设计的,具有针对性和综合疗效。

方剂学研究方剂的临床应用,包括方剂的功效作用、适应症、用法用量等内容。

通过学习方剂学,我了解了中药方剂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和疗效评价。

例如,温阳助阳的方剂如桂附地黄汤、肾气丸等常用于男性阳痿、阳痿早泄等病症,而清热解毒的方剂如银翘散、藿香正气水等常用于感冒发热、咽喉疼痛等病症。

通过了解方剂的临床应用,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最后,通过学习方剂学,我对中医药的研究方法和现代化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卷 第11期 2009 年 11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1No. 11
Nov .,2009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制方原理、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

因此说它是前连基础,后连临床的桥梁课。

为了加深对方剂的理解,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对所教授的方剂进行深入的揣摩。

1 体会医家学派的学术思想
六味地黄丸出自宋代儿科大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钱氏认为补肾之要旨为补不留邪,因此该方的制方特点是“三补三泻”,其中配伍泽泻泻去肾浊以更好的补益肾精;后世明代张景岳创制的治疗肾虚便秘的济川煎中以肉苁蓉为君,温肾益精,润肠通便,同时配伍泽泻以泻肾浊,治法一脉相承。

温病学派认为温病之邪具有一定的流行性、传染性,因此一贯主张温病多挟有毒邪,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所创制的诸多方剂中都体现了这个思想。

如银翘散中为什么以金银花、连翘为君,原因之一是二者清热解毒同时,具有辛凉透表,芳香辟秽之功;桑菊饮中配伍连翘清热解毒;清营汤中佐以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使初入营分之热转出气分而解;安宫牛黄丸中牛黄清心解毒,熄风定惊,豁痰开窍。

此外,如金元时期刘完素为代表的寒凉派,李东垣为代表的补土派,朱丹溪为代表的养阴派,张从正为代表的攻下派,清代活血化瘀的代表医家王清任等医学大家在各自的学术思想的指导下创制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

2 掌握复杂方剂的病因病机
在讲授每一首方剂的时候,原则上都要交待该方的病因病机,尤其是用药配伍比较复杂的方剂,更应当阐明之所以然,否则方中有些药物难以理解。

如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的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原文所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从中分析将其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寒、热、虚三字,为小柴胡汤证误用寒下,损伤脾胃,中虚不运,又寒凉伤中,少阳邪热乘虚入里,故寒热互结于中焦,则心下痞塞不通,又因寒热互结,脾胃失和,胃气不降则呕吐,脾气不升则下利,随之推导出临床辨证要点无外痞、呕、利三端。

以半夏为君散结除痞,降逆止呕;配伍干姜温中散寒,芩连并用苦寒清热;参、枣、草补脾益气以助脾运。

诸如此类方剂如普济消毒饮、芍药汤、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温经汤、阳和汤等重点讲授病因病机,则临床表现,用药配伍一线贯穿,便于学生掌握。

3 注重方剂鉴别比较
一类是主治病证相同的方剂。

如同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的麻黄汤、桂枝汤;同是治疗温病初起的银翘散、桑菊饮;同是治疗发热的白虎汤、青蒿鳖甲汤、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同是治疗厥逆证的大承气汤、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乌梅丸等;同是治疗湿热痢疾的芍药汤、白头翁汤等;同是治疗咳喘证的小青龙汤、麻杏甘石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等;同是治疗水肿的肾气丸、加味肾气丸、五苓散、五皮饮、真武汤、实脾散等。

另一类是组成相似,或临床主治病证有所不同的方剂。

如麻黄汤与麻杏甘石汤;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五苓散与猪苓汤六味地黄丸与肾气丸;通过比较鉴别,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方剂用药配伍的理解,又能够培养他们临床灵活运用方剂的能力。

4 归纳总结单药配伍
大多数单味药物的性能是多方面的,每味药在不同方中的作用与其在该方中所配伍的药物密切相关。

如柴胡在败毒散中配伍羌活、独活等解表药解肌散邪;在小柴胡汤中配伍黄芩和解少阳;在四逆散中配伍芍药升阳透邪,疏肝解郁;在逍遥散中配伍芍药疏肝解郁;在普济消毒饮中配伍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配伍桔梗引药上行,配伍黄芩、黄连而达“火郁发之”之功;在补中益气汤中配伍黄芪升阳举陷,以升提下陷之中气。

此外,诸如麻黄、桂枝、芍药、大黄、牛膝、黄芪、当归、半夏、连翘等药物在不同方剂中的配伍意义亦有所不同。

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陆续的将上述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使学生对普遍反映比较枯燥的方剂课逐渐产生了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


方剂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李 然,刘立萍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
摘 要:通过阐述方剂的学术流派、复杂的病因病机、方剂鉴别及单药配伍几方面在方剂课教学中的运用,以冀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方剂;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 11- 0272- 01
收稿日期:2009-06-18
作者简介:李然(1977-),男,辽宁沈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方剂学教学与研究。

2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