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排油监控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分析
ODME排油监控系统

去污油水舱
T o S lo p tank
反射光
浓度计里,光信号被转换成RS485信号 传送到计算机单元。
流量测量单元
F lo w M e a s u re U n its
Reflected light
流量计探测器
F low m e te r d e tector
排舷外
O v e rb o a rd D isch arg e
c o n tro l u n it
取样泵
S am p lin g Pum p
The Computer Con取t样ro头l unit consists of Display、 S am p lin g Probe
buzzer、USB port、Indictor Lamp、override switch and power switch etc.
计程仪
Speed Log
显示屏/Display
机舱
E n g in e Room
排放阀控制单元
D is c h a rg e V a lv e C o n tro l U n it
蜂鸣器/Buzzer
Oil Discharge Monitoring Equipment
计算机控制单元
C o m p u te r C o n t ro l U n it
信号采集单元
S ig n a l P ic k u p U n its
采样泵控制单元
S am p lin g pum p c o n tro l u n it
冲洗水
C le a n in g W ater
取样泵
S am p lin g Pum p
It is equipped with optical elements for measuring oil content in sampling water. The sampling water coming 入射油光份源浓 度 测 量 单 f元rom sampling pump enters into the inlet of oil content Incident Oliigl Cho nttesnot Mue ra csuere U nmits easuring unit and flows back to main discharge pipe from outlet. The optical measuring cell converts the oil content transfor取m样a头tion of sampling water passing
基于STM32的船舶排油监控系统的设计

第18期2020年6月No.18June ,2020基于STM32的船舶排油监控系统的设计毛攀峰(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舟山316021)摘要:针对目前油船数量的不断增加,船舶排油监控系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文章设计了一款以STM32处理器为控制器的船舶排油监控系统,该系统通过多种传感器可以对船舶的油污浓度、流量、压力等参数进行精确而实时的监测,并进行实时处理与报警,可靠保障船舶的安全运行。
关键词:排油;STM32处理器;监控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项目名称:船舶排油监控系统的研发;项目编号:Y201432177。
作者简介:毛攀峰(1984—),男,浙江舟山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智能控制。
引言随着石油贸易越来越频繁,油船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由此引发的对于海洋的油污染问题也开始受到各国的重视,国际海事组织多年前已经出台了多种法规、法律来规范船舶的排油情况。
船舶排油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用来监测和控制油船含油压载水的排放,它是防止海洋污染的重要设备[1]。
但是目前市面上的相关装置还不是非常智能,成本也相对较高,不能有效的满足实际的需求,因此这也阻碍了船舶排油监控系统的推广,本文在长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先进微处理器的智能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既能够对船舶的排油情况起到较好的监控作用,又降低了设备的使用成本。
1排油监控系统的结构组成根据《73/78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中关于排油监控系统的设计要求,排油监控系统需要能够采集船舶上相关的参数并由处理器处理,通过与设定值的比较来判断是否进行污水的排放,并且做出相应的报警。
因此,本文所设计的排油监控系统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1.1采集模块在本设计中,主要采用了流量传感器、油浓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采集所需等参数,采集到模拟信号以4~20mA 的标准工业信号传送给STM32处理器,为了让处理器能顺利接收,需要经过A/D 转换模块的处理,而STM32处理器由于自带12位的A/D 转换口,因此可以简化了电路的设计。
修订的油船排油监控系统指南和技术条件说明书

MEPC.108(49)决议2003年7月18日通过修订的油船排油监控系统指南和技术条件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忆及国际海事组织公约第38(a)条关于防止和控制海洋污染的国际公约授予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的职能,注意到经1978年议定书修正的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 73/78)附则I第15(3)(a)条规定150总吨及以上的油船应设有经主管机关批准的排油监控系统,其设计和安装符合本组织通过的油船排油监控系统指南和技术条件。
还注意到A.586(14)决议“修订的油船排油监控系统指南和技术条件”用以执行上述条款,进一步注意到MARPOL 73/78附则II第14条关于油船中的C类和D类类油物质的载运,忆及大会A.886(21)决议决定,为了建立一个统一的程序,应由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和/或海上安全委员会,如适合,履行通过或修正MARPOL 73/78及其它IMO文件中提及的性能标准和技术条件的职能,考虑到在第49届大会上船舶设计和设备分委会提交的鉴于MARPOL 73/78附则I的要求的建议,1 通过修订的油船排油监控系统指南和技术条件,其文本附于本决议附件中,适用于2005年1月1日或以后安放龙骨或处于类似建造阶段(以下称为“建造的”)的油船;2 提请各国政府在批准按MARPOL 73/78附则I第15(3)(a)条安装在2005年1月1日或以后建造的油船上的排油监控系统时执行这些修订的指南和技术条件。
附件修订的油船排油监控系统指南和技术条件目录1前言1.1 目的1.2 适用范围1.3 要求概要2 背景3 定义3.1 排油监控系统3.2 控制部分3.3 舷外排放控制3.4 起动连锁3.5 控制装置3.6 PPM4 实施要求5 建造、维修保养、安全、校准和培训6 技术条件6.1 排油监控系统6.2 油分计6.3 取样系统6.4 流速指示系统6.5 船舶速度指示系统6.6 船舶位置指示装置6.7 舷外排放控制管理6.8 处理机和传送装置6.9 记录装置6.10 数据显示6.11 设备发生故障时的手动操作替代方法6.12 导致排放终止的报警条件6.13 报警指示器的位置7 油分计和排油监控系统控制部分的的型式认可的技术条件7.1 试验要求7.2 认可和发证程序8 工厂功能试验要求9 审图要求10 一般安装要求11 安装检验12船上功能试验和核查程序附件第1部分–油分计型式认可的试验和性能技术条件第2部分–油分计和排油监控系统控制部分的型式认可的环境测试技术条件第3部分–认可文件附录–旨在监控从油船货舱区域排放油污染水的油分计的型式认可证书1.1 目的1.1.1 这些指南和技术条件包括MARPOL 73/78附则I 第15(3)(a)条要求的油船排油监控系统的设计、安装、性能和试验要求。
船舶智能监控技术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船舶智能监控技术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船舶行业也迎来了智能化的变革。
船舶智能监控技术作为保障船舶安全、提高运营效率的重要手段,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这项技术涵盖了众多关键技术,并在船舶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船舶智能监控技术的关键技术1、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船舶智能监控系统的“眼睛”和“耳朵”,它们负责收集船舶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
例如,压力传感器可以监测船舶的燃油压力和液压系统压力;温度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发动机的温度和舱内温度;位置传感器则能精确确定船舶的地理位置。
这些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为后续的分析和决策提供了基础。
2、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采集到的传感器数据需要高效、准确地传输到监控中心。
这就涉及到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包括有线传输(如以太网)和无线传输(如卫星通信、蓝牙等)。
在船舶运行环境中,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要确保在复杂的电磁环境和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数据能够不丢失、不延迟地送达。
3、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大量的采集数据如果不经过有效的分析和处理,就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数字。
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通过运用数学模型、算法和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筛选、整合和挖掘,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通过对船舶发动机运行数据的分析,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故障隐患;对船舶航行轨迹和速度数据的分析,能够优化航线规划,降低油耗。
4、图像识别技术在船舶监控中,图像识别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安装在船舶上的摄像头,可以实时获取船舶周边的环境图像。
图像识别技术能够自动识别出其他船舶、障碍物、港口设施等,为船舶的航行安全提供保障。
同时,也可以用于对船舶上设备的状态进行监测,如识别设备的损坏、泄漏等情况。
5、智能预警与决策技术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智能预警与决策技术能够及时发出警报并提供决策建议。
当监测到船舶的某个参数超出正常范围或存在潜在风险时,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信号,提醒船员采取相应措施。
并且,系统还可以根据当前的情况和预设的规则,提供最优的决策方案,如调整船舶速度、改变航线等。
船舶滑油系统布置和检验

船舶滑油系统布置和检验好几天不写文章,感觉人都变懒了,再想勤奋总有惰性!所以吉米哥决定坚持常阅读,常更新,每晚把当天看到的知识提炼总结一下,温故知新。
话说某天午饭的时候,某船东代表说他们船(化学品船)上的滑油循环舱有加热盘管,而根据本船规格书的意思,以及以往在别的厂的经验来看,此船滑油循环舱的加热管是不需要的,并且咨询另外一个船级社的验船师(此前海船船员)对此事的看法。
吉米哥今天就依次展开,说说船舶滑油系统的事情。
1. 滑油系统的作用滑油系统是为主辅机动力装置服务的关键系统之一,滑油,lubricating oil,顾名思义的本质作用就是润滑,实际上作用远不止这么简单。
下面以主辅机的滑油系统为例,润滑:给船舶柴油机,增压器的高速运动部件输送一定数量的清洁润滑油,可以减少零件的磨损;散热:同时滑油可以清洗摩擦表面,将摩擦的细小金属颗粒带走,减少摩擦热量,起到冷却摩擦面的作用;密封:滑油还可以在柴油机活塞和活塞环之间起到密封作用。
小伙伴检查抽真空试验会发现,干燥的表面喷点肥皂水,更容易是真空罩贴紧钢板,一个道理;防腐:油类固有的属性,起到防腐蚀作用,在气缸壁建立油膜;降温:高温的活塞筒,通过油道内的润滑油起到一定降温作用;传动:齿轮箱的正车,倒车操作,可调桨控制等。
再比如尾轴管的润滑和密封装置(如果选择油密封)等等,可以说滑油在船上使用的非常广泛。
2. 滑油系统检验和布置要点开始本部分内容前,先介绍几个术语,方便理解规范中的内容。
湿式油底壳:没有专门的润滑油舱,油底壳起着循环油舱的作用。
柴油机正常运转时,由滑油泵直接从油底壳中把滑油输送到各摩擦表面,所有经过润滑后的滑油全部流回油底壳,构成独立的润滑系统。
这种滑油系统的特点是组成简单,柴油机自带滑油泵,管路依附在机体上,油底壳存油量少;缺点是油底壳中的滑油将经常受到燃烧室漏泄的高温燃气的污染,容易变质,故滑油使用寿命短。
常用于小型柴油机动力装置。
干式油底壳:设有专门的滑油舱储存滑油,油底壳或机座收集的滑油泄放至滑油循环舱,再由主滑油泵把滑油循环舱中的滑油送到各摩擦表面。
(完整版)船舶监控调度系统解决方案

船舶监控调度系统解决方案行业背景:我国是个航运大国,江河、海洋资源非常丰富。
航运业在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中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但在航运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因船舶私营化的扩大和管理体制的老化,船舶管理的弊端也逐渐凸现出来,如:航运管理不完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
因此,如何利用有效的手段将船舶管理上升到有序、合理、高效的管理层面上来成为航运企业的当务之急。
随着航运发展对信息化管理的迫切要求,船舶监控调度系统在我国航运和海事管理上得到了逐步的应用。
行业现有产品的特点是功能比较单一,不具备远洋通信和应急求救告警功能,船舶终端和监控管理终端之间在线信息交换量小,且建设平台均基于单独的航运企业内部,相对封闭,标准不统一,各系统未实现互联互通。
而我们船舶监控调度系统的扩展性强,可以接入多种船载终端设备,实现互联互通,船载卫星通信终端设备FR388也填补了国内不能远洋通信和应急求救告警功能的空白,解决了航运企业远洋管理、指挥、调度的实际需求。
一、系统概述船舶监控调度系统是我公司依托自身多年专业积累,因应国家海洋船舶管理现代化建设需要,面向海洋商船、渔船、运输船、施工船、执法船等多种船舶而开发的,集定位、告警、通信、监管、指挥调度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船舶监管系统。
该系统由GPS卫星定位系统、智能卫星通信系统、通讯传输网络、监控中心、船载终端设备、数据采集系统等部分组成,采用世界领先的GPS卫星定位技术、智能卫星通信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及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其各种性能指标均居国内先进水平。
能实现全天候、大范围、多船舶的实时定位、目标锁定跟踪、指挥调度、改进船舶运行管理,提供一个直观的图形化控制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高效船舶监控和指挥调度。
二、系统平台的功能模块:1.船舶管理2.船舶监控3.求救管理4.日志管理5.统计管理6.系统管理三、系统平台的主要功能介绍(一)船舶动态信息监控管理1、船舶实时定位24小时连续不断提供被监控船舶的位置信息,可通过对船舶点名查看、设置状态、定时发送、报警发送等多种方式获得静态或动态数据信息。
浅谈船舶机舱自动化系统现场安装与调试

浅谈船舶机舱自动化系统现场安装与调试浅谈船舶机舱自动化系统现场安装与调试[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开展,我国的进出口工作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船舶是进出口工作的最主要的运输工具,船舶质量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进出口的贸易,目前,我国船舶建造业的开展迅速,一些自动化的设备应用到船舶的建设工作中,使得船舶的自动化水平得到提高,功能更强,当前,船舶机舱的自动化系统应用非常广泛,在现场安装工作中,需要进行调试,现场安装调试工作的质量将会影响到使用的质量,本文主要探讨现场安装调试中的环节,阐述安装调试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的船舶建造工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船舶机舱自动化系统现场安装调试中图分类号:U6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08-0096-01船舶机舱自动化系统在目前的船舶建造工业中的使用较为频繁,为船舶建造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同时,也提高了船舶的使用体验,让其功能更加多样,同时,还能增加船舶的平安性。
在机舱自动化安装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现场的调试,这种调试工作的好坏,往往与工作人员的水平有关,同时,也与船舶建造企业的工艺有关,如果施工的水平不高,就会影响工程的进度,甚至有可能造成船舶设备的损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如果安装与调试的效果不佳,就会使其日后的运行效果降低。
因此,在机舱自动化系统的安装和调试过程中,要使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新措施,使得安装工作落到实处。
一、船舶机舱自动化系统的现状目前,船舶机舱自动化系统主要实现控制和监测的作用,这种作用能够保证船舶正常的运行,减少故障的发生,同时,在出现故障之后,能够及时的发现,减少了维修的时间。
目前,船舶机舱自动化系统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集中型的自动化系统集中型自动化系统的主要优点就是设备的体积较小,功能比拟集中,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超快速度的运算,数据处理的能力较强,使用人员在操作时也会比拟的简单,使用的体验效果较好。
油轮排油监控系统的检查

油轮排油监控系统的检查油轮排油监控系统的检查周鸿辉油船排油监控系统是用来监测、控制油轮含油压载水或其它油污水从货油区域排放入海的系统,是油轮上最重要的防污染设备之一,该系统正常状态的维持和相关船员对系统操作的熟悉情况也是实施港口国监督检查和船旗国监督检查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1.MARPOL73/78防污公约的相关规定1.1 MARPOL73/78防污公约附则I第9(1)(a)条规定油船对排油的控制:1.1.1 油船不在特殊区域之内;1.1.2 油船距最近陆地50海里以上;1.1.3 油船正在航行中;1.1.4 油量瞬间排放率不超过30公升/海里;1.1.5 排入海中的总油量,对于现有油船而言,不得超过这项残油所属的该种货油总量的1/15000,对于新油船而言,不得超过该项残油所属的该种货油总量的1/30000;和1.1.6 油船所设按本附则第15条要求的排油监控系统及污油水舱的布置,正在运转。
1.2 MARPOL73/78防污公约附则I第15(3)(a)条规定1.2.1 凡150总吨及以上的油船,应装有一个经主管机关批准的排油监控系统。
在考虑用于该系统中的油份计的设计时,主管机关应注意到本组织所推荐的规格。
该系统应装有一个记录器,以提供每海里排放公升数和排放总量或排放率的连续记录。
这种记录应能鉴别其时间和日期,并至少保持3年。
每当有排出物排放入海时,排油监控系统即应立即开始工作,并保证在油量瞬间排放率超过本规则附则第9条(1)(a)的规定时,即自动停止排放任何含油混合物。
监控系统遇有故障应停止排放,并应记入《油类记录簿》。
须备有人工操作的替代方法,以便在发生这种故障时使用,但应使这个故障的装置能尽快工作。
排油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安装应符合本组织制定的油船排油监控系统技术条件和准则。
1.3 MARPOL73/78防污公约附则I第15(3)(c)条规定1.3.1排油监控系统的操作说明书,应符合竟主管机关批准的操作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船舶排油监控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分析
摘要:世界各国海上贸易的发展使得海上船舶的数量与日俱增,含油污水的排
放相应也造成了严重的海洋污染,如何有效提升海洋污染的治理成效值得各个国
家进行密切关注。
本文分析了船舶排油监控系统的应用原理,从完善前期准备工作、执行设备安装与线路敷设、完成系统接地处理以及强化通信信号检验等四个
层面入手,探讨了船舶排油监控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船舶;排油监控系统;监控主机;排油量
引言:排油监控系统主要包含监控主机、流量计、控制阀、GPS系统以及航速测
量装置等,用于监测船舶在海上航行过程中排入海水中的油污量,用以实现对于
油污排放量的实时监测与及时控制,还可以针对船舶的行进位置进行实时定位,
监测船舶的航速、瞬时含油量、累计排油量等数据。
1船舶排油监控系统的应用原理
船舶内部的GPS系统会根据卫星信号获取到船舶的定位,将定位信息传递到
主机中。
监测航速模块能够将测得的传输数据转换为4-20mA的电信号,上传至
监控主机。
监控主机定时借助样泵将排污管道抽成真空状态,利用测速模块中的
探针针对管道中的油污进行取样分析,倘若发现油量超标即会立即关闭控制阀,
阻止油污继续排向大海;倘若探针所测得的油污油量维持在可控范围内,则会相
应开启舷外控制阀,使得排污管道直接与大海连接,并向海水中执行油污排放作
业[1]。
2船舶排油监控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策略分析
2.1完善前期准备工作
2.1.1确立监控标准,明确操作要点
在进行船舶排油监控系统的相关操作前,要求工作人员应当详细解读系统的
监控标准,确保依据各项标准进行数据的合理选择,发挥监控实效。
同时,还应
当针对排油监控系统进行细致观察分析,明确各个设备所承担的作用,进而明确
排油监控系统的整体工作流程,将相关注意事项进行醒目标注、着重强化,从而
更加全面的掌握安装的技术要点与调试工作的基本要求,完善前期准备工作。
2.1.2熟悉设计资料,强化图纸解读
接下来还应当结合排油监控系统的各项设计资料进行细致研读,最大限度提
升安装的准确性与专业性。
以上位机监控软件的安装为例,应当在安装前仔细阅
读设计资料与图纸,找准输入接口与输出接口,进而完成相应各部位设备的安装
工作,明确所需安装设备的数量、设备规格型号、信号信息以及线路分布状况等,从而为安装质量奠定完备保障。
同时,还应当针对系统运行原理图、电缆连线图、电缆传输信号图等图纸进行全面解读,在保持整体线路布局不变的基础上着重选
择最佳连接方式。
2.1.3实施仿真调试,提升系统效能
最后,还应当借助实验室完成相应设备的仿真调试工作,检查系统各项功能
是否完备、质量是否合格、性能是否优越等,并针对安装过程中有无短路、断路
等问题进行及时检测,确保能够使整体系统发挥正常运行效用。
倘若在调试的过
程中发现存在一定问题,则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与解决,经多次检测
确保无异常情况时再进行通电,开展动态测试。
在进行动态测试的过程中,应当
借助硬件与软件系统的有机联合构建网络系统,进行模拟量与开关量的输入,以
判断排油监控系统是否可以正常运转。
2.2执行设备安装与线路敷设
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后,接下来便进入到正式的设备安装工作中。
应当确保将
不同的监控设备与控制仪表在指定位置进行安装,确保通信电路以及电气线路连
接方式正确无误。
在进行线路敷设时,应当综合考虑到信号传输所产生的干扰问题,着力寻求有效措施最大限度消除信号干扰,例如可以采取不平行敷设的方法,在线路敷设的过程中规避大功率设备。
同时,要注重将电缆交叉厚度控制在
50mm之内,借助一束的方式完成电缆敷设,并确保单独一束电缆内部所包含的
电缆数量小于6根,在转角处要确保电缆弯曲的内径较外径来说高出4-6倍,最
大限度削弱弯曲位置的信号干扰。
还应当注重线路敷设位置的合理选择,确保能
够避开有水、油封、油气管道的位置;倘若不可避免的会造成电缆与排气管的交
叉敷设,也应当确保电缆与排气管的距离大于70mm;倘若选择平行敷设的方式,应当确保线路之间的距离大于80mm,从而使电缆得以有效散热,规避因高温而
影响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此外,在排油监控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信号传输衰弱问
题极为常见,通常每当电缆长度增加1m时,信号会减少0.8dB,这就要求在进行线路敷设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缩短线路传输距离、减少接头,将信号的衰减程度降
至最低。
2.3完成系统接地处理
通常情况下,排油监控系统中所包含的设备大多由金属材质组成,随着使用
时间的增长极易发生漏电问题,因此应当强化设备的接地处理工作,以便提升系
统的安全性。
在进行设备安装的过程中,通常应用三相三线制,且要确保金属部
件与螺丝钉的接地电阻小于0.1Ω,并采用悬浮接地的方式规避暂态电流的影响。
同时,应当在系统内部选取一基准点,利用信号线将各个设备与基准点进行连接,可以使得低频状态下规避接地阻抗干扰。
2.4强化通信信号检验
在进行设备安装与调试的过程中,还应当加强对通信信号的检验,借助短接
信号的方式,在断电情况下针对信号各个借口的连接状况、信号控制站与监测站
的运行情况进行检验,并在正常运行状态下调试网络通道,确保调试正常后检验
设备的各项功能,并收集监测数据与标准数值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提升监测结
果的精准度,判断性能指标是否合格[2]。
结论:总而言之,伴随现如今世界各国环保意识的显著提升,海上油污染问
题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的密切关注,要想最大限度降低海上油污染情况的发生概率,应当着力强化船舶排油监控系统的研究,确保依照正规流程、规范操作完成系统
设备的安装工作,并针对通信信号做出有效调试,确保相关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发
现与快速有效解决,进一步为排油监控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学磊.船舶排油监控系统的设计及试验研究[D].江苏大学,2017.
[2]马超.船舶排油监控系统的安装与调试[J].技术与市场,2017,24,(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