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笔记(课件)【精】
《史学概论》课件

史学研究还有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和启示。
史学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史学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广泛,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文化传 统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01
定量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和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 趋势。
定性分析
02
03
比较分析
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资料,对历 史事件、人物等进行深入剖析和 解释。
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资料进 行比较分析,发现其中的异同点 和发展变化。
撰写研究报告
撰写提纲
根据研究问题和资料情况,制定详细的研究报 告提纲。
通过学习史学概论,学生可以了解历史学的本质、特点和学 科体系,掌握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提高对历史事件、人物 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应用历史知识服务于现实 社会。
史学概论的发展历程
史学概论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古代历 史学家对于历史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方法论就有了一定 的思考和探讨。
社会调查资料需要经过科学设计和严谨分析,才能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需要与其他资料 进行相互印证和补充。
04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确定研究问题
明确研究方向
在大量阅读和了解相关领域的基 础上,确定一个具体、可操作的 研究问题。
口述历史资料
口述历史资料是指通过口头叙述的方 式记录下来的历史资料。这种方式可 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人们 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历史。
史学概论·笔记整理

【史学概论·笔记整理(一)】[导论]重点:史学概论的性质和内容体系难点:史学概论课程的产生与中外历史学科发展的关系一、课程性质与基本内容。
1、何谓“史学概论”?史学概论努力阐明史学研究过程各个阶段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不同特点。
(姜义华《从<史学要论>到<史学概论>》,《书林》1985年1期)2、《历史学概论》的基本内容(1)相关争论(2)历史学的结构与史学概论的内容历史学的结构:①历史哲学(理论与方法,是史学的指导部分):A.史学论:关于历史学本身的理论探讨;B.本体论: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论探讨;C.认识论: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历史客体的理论问题;D.方法论: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理论问题。
②历史重构(复原与解释,是史学的主体部分):A.以时间为顺序的重构——编年、大事记、人物年谱等;B.空间位置——区域史、地方史、国别史等;C.史实内容——各专门史。
③历史痕迹(信息与材料,是史学的基础部分):A.心理痕迹:一切人类发展过程留下来的文学材料与信息;B.行为痕迹:一切人类发展过程中留下来的遗址、遗迹、遗物等;C.遗风痕迹:一切人类发展过程留下来的习俗、传统等。
二、“史学概论”的产生与学科地位1、从中外史学史的角度看“史学概论”的产生(1)传统史学的依附经学到近代史学的学科独立(2)西方中世纪史学依附神学到近代史学的理性解放民族国家2、史学观念的转变与历史学的“范式”革命(1)史学概论与史学观念的密切关系(2)历史观与历史学研究的“范式”(革命与近代化)三、20世纪中国“史学概论”研究状况[第一章]什么是历史?①广义:是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它可以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②狭义:专指人类史,即与自然界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人类社会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
历史学的特性:时序性、整体性、实证性。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纵向观察、横向观察、证据与历史有关的学问:①文字资料:文献学、档案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收藏学;②非文字资料:考古学、文物学、金石学、古器物学、陶瓷学、印章学、古钱币学、古建筑学;③辨伪学、训诂学、考据学一、辨伪学伪书伪事二、校勘学客观原因:水、火、虫、乱主观原因:误、脱、衍、倒三、辑佚学类书四、版本学善本、孤本、殿本、局本、坊刻本、家刻本五、考据学:①外考证:决定某种材料之真伪;②内考证:决定某种材料陈述之真假。
史学概论笔记

史学概论笔记⼤学三年级第⼆学期编辑:李逸凡原⽂提供:李晓婷考试内容题型:名词解释(5个20分);简答(4个40分);论述(2个40分)重点在第⼆、三、五章史学概论的特定任务: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概括地论述史学在发展中为⾃⼰提出的重要问题及其成就,并应该指出当前史学⼯作⾯临的重⼤任务。
2 / 21史学概论笔记第⼀章绪论⼀、历史1.含义a.⾃然界和⼈类社会的发展过程b.过去的事实c.关于过去事实的记载d.历史学科就其本质⽽⾔,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马克思认为:历史包含⾃然史和⼈类史,它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
2.⾃然史与⼈类史⾃然史——⾃然界中⽆意识发⽣的⼀切,是⾃然界永不停⽌的客观存在⼈类史——⼈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史学⼤都以⼈类社会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关系:(1)共性:a.时间属性:⼀度性(⼀去不返);b.均是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客观性)(2)差别:a.⾃然界的变化与⼈类社会历史相⽐,速度慢,在短时期内甚⾄难以为⼈发现(变化⽅⾯);b.⾃然史与⼈类史相⽐,在时间上要久远的多;c.⼈类史是⼈类⾃⼰创造的,⽽⾃然史则不然,⾃然史没有意识的存在,相对于有意识的⼈类社会来说,后者更加复杂。
3.区别客观的历史与写的历史原因:(1)有⽂字记载的历史仅有⼏千年,⽽⼈类客观发展的历史已有300万年,两者不可同⽇⽽语;(2)出现⽂字记载之后,即使对某⼀时代或某⼀事实的记述,⽂字也不能完全反映出来;(3)⽂字记载是作者根据⾃⼰的接触感受⽽写出的,⽆论再好也不能等同于历史本⾝。
⼆、史料包含史迹遗存,⽂字记录(历史⽂献),⼝述史料1.含义:⼈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2.史迹遗存:遗址,墓葬,遗物(1)遗址:古代⼈的活动遗迹。
⽐如居址、村落(2)墓葬为研究历史提供资料(3)遗物:古代⼈遗留下的⽣产⼯具,器⽫等优点:(1)所承载的历史信息真实准确,增强⼈们对历史的实感性,帮助⼈们直观认识历史(2)可以补充⽂字记载的不⾜,可纠正⽂献谬误;对于没有⽂字记载时期,是重要的仅有的资料3 / 21⼤学三年级第⼆学期编辑:李逸凡原⽂提供:李晓婷局限性:⽆论是地下发掘还是地上遗留的遗存,相对于当时社会只是局部的甚⾄是个别的;对于⽂字出现后的历史考证仍然以历史⽂献为主。
史学概论·笔记整理-(27198)

【史学概论·笔记整理(一)】[导论]重点:史学概论的性质和内容体系难点:史学概论课程的产生与中外历史学科发展的关系一、课程性质与基本内容。
1、何谓“史学概论”?史学概论努力阐明史学研究过程各个阶段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不同特点。
(姜义华《从<史学要论>到<史学概论>》,《书林》1985年1期)2、《历史学概论》的基本内容(1)相关争论(2)历史学的结构与史学概论的内容历史学的结构:①历史哲学(理论与方法,是史学的指导部分):A.史学论:关于历史学本身的理论探讨;B.本体论: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论探讨;C.认识论: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历史客体的理论问题;D.方法论: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理论问题。
②历史重构(复原与解释,是史学的主体部分):A.以时间为顺序的重构——编年、大事记、人物年谱等;B.空间位置——区域史、地方史、国别史等;C.史实内容——各专门史。
③历史痕迹(信息与材料,是史学的基础部分):A.心理痕迹:一切人类发展过程留下来的文学材料与信息;B.行为痕迹:一切人类发展过程中留下来的遗址、遗迹、遗物等;C.遗风痕迹:一切人类发展过程留下来的习俗、传统等。
二、“史学概论”的产生与学科地位1、从中外史学史的角度看“史学概论”的产生(1)传统史学的依附经学到近代史学的学科独立(2)西方中世纪史学依附神学到近代史学的理性解放民族国家2、史学观念的转变与历史学的“范式”革命(1)史学概论与史学观念的密切关系(2)历史观与历史学研究的“范式”(革命与近代化)三、20世纪中国“史学概论”研究状况[第一章]什么是历史?①广义:是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它可以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②狭义:专指人类史,即与自然界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人类社会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
历史学的特性:时序性、整体性、实证性。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纵向观察、横向观察、证据与历史有关的学问:①文字资料:文献学、档案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收藏学;②非文字资料:考古学、文物学、金石学、古器物学、陶瓷学、印章学、古钱币学、古建筑学;③辨伪学、训诂学、考据学一、辨伪学伪书伪事二、校勘学客观原因:水、火、虫、乱主观原因:误、脱、衍、倒三、辑佚学类书四、版本学善本、孤本、殿本、局本、坊刻本、家刻本五、考据学:①外考证:决定某种材料之真伪;②内考证:决定某种材料陈述之真假。
《史学概论》课件

• 现在由于他们逃离了庄园或行会的束缚,开始自己独立的生 活,再也不把庄园主或行业主看作是自己的保护者或恩人。 他们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发现上帝并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 由于人身的自由和商品交换的平等原则,使他们产生了自由 和平等的观念。逐渐抛弃了人身依附和贵贱不平等是上帝安 排的旧观念。一种强调个人独立、平等、自由的新的社会历 史观开始出现。
• 在这些团体中,普通人受到团体首领的保护,因而与这些首 领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庇护—依赖关系,这种关系又称为人身 依附关系。 • 当时的人们不理解这种依附关系是怎样形成的,认为除了这 种关系外,不可能有其它关系的选择。 • 当他们在思考自己的历史命运时,往往把这种处境归结为命 中注定,以及超自然力量支配的结果。
• 西方古代的天命—神学史观 • 克罗齐在评价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学家时说”关于全部历史 的动力问题常常被一般化了。……。命运或不变的必然性是 不是压迫人类的,人是否不过是任性的命运的玩物。人是不 是被睿智而精明的天命所统治的?……认为神本身并不关心 人类事务,而只关心报复和惩罚。”
• 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的历史观 • 把上帝看作决定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最高主宰。人类的社会 历史进程只不过是在实现上帝预先制定好了的计划。 • 该计划就是,所有的人分为“上帝的选民”和“上帝的弃 民”。 • 前者是真正的基督徒,后者是虚假的假基督徒。两者混杂居 住,难以区分。 • 最后上帝来审判,让罪恶的弃民永受魔鬼统治,而选民则永 享天国之乐。
• 理性: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发展活动。意 思和感性相对 ,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 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 做事情。 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基于正常的思维结果的行 为。反之就是非理性 。
什么是历史 《史学概论》 马工程 ppt课件

但是,所交上来的40篇“观察记录报告” 中却错误百出。在这40篇“观察记录报告” 中,只有1篇在主要事实上的错误少于20%, 14篇有20%~40%的错误,而其余25篇则 有超过40%以上的错误。而且特别值得一 提的是,在这些“观察记录报告”中,有 半数以上的报告中有10%以上的情节纯属 臆造。
A E DC B
※客观过去是不变的,但史料的形成与整 理带有主观色彩,对史料的解读与综合也 不可避免带有主观性。因此,历史著述通 常是两次“主观什么化是历”史的《史产学概物论》。马工程
六、讨论
请先阅读下列资料:
心理学家W.H.乔治在20世纪30年代曾 经报道过一个实际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 被之后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广泛地引用来 说明观察的易谬性。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在哥廷根的一次心理学会议上,突然从门 外冲进一个人,其后面又追着一个手里拿 着手枪的人。两人正在屋子的中央混战时 突然响了一枪,两人又一起冲了出去。
什么是历史 《史学概论》 马工程
问题:
相对于客观过去而言,史料只是冰山之 一角,并且从上面的例子看,即便训练有 素的学者亲身观察记载的史料都充满错误, 而史学家又只能依靠史料来工作,因此, 历史真相是不可能得知的。请就此谈谈你 的看法。
什么是历史 《史学概论》 马工程
注意: 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加深认识,训练
什么是历史 《史学概论》 马工程
材料6 《明史》:兴宗、睿宗虽未尝身为天 子,而尊号徽称典礼具备,其实有不容泯者。 史者所以记事也,记事必核其名与实。曰宗 曰帝者,当时已定之名,名定而实着焉矣。 爰据《元史》裕宗、睿宗列传之例,别为一 卷如右,而各以后附焉。
什么是历史 《史学概论》 马工程
材料7 《明史》:近世论史者,莫过于日历, 日历者,史之根柢也。自唐长寿中,史官姚 璹奏请撰时政记,元和中,韦执谊又奏撰日 历。日历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 以时系年,犹有《春秋》遗意。至于起居注 之说,亦专以甲子起例,盖纪事之法无逾此 也。
《史学概论》课件

史学概论的意义
历史研究:了解 历史事件、人物、 文化等,为历史 研究提供基础
社会认知:通过 历史了解社会变 迁、文化传承, 提高社会认知能 力
价值观教育:通 过历史学习,培 养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和世界观
决策参考:为政 府决策提供历史 借鉴,提高决策 的科学性和合理 性
史学的起源和发展
史学的起源:古代中国、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都有史学记载 史学的发展:从古代到现代,史学经历了从口述到文字、从单一到多元、从简单到复杂 的发展过程 史学的分类:包括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地理学等
学术诚信:尊重历史事实,不篡 改、伪造历史
学术伦理:尊重他人研究成果, 不抄袭、剽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规范,引用 文献要注明出处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术道德:保持学术独立,不因 利益而歪曲历史事实
史学研究的学术评价和引用规范
学术评价:客观公正,尊重事实,避免主观臆断 引用规范:注明出处,尊重知识产权,避免抄袭和剽窃 学术伦理:遵守学术道德,尊重他人成果,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促进学术进步,推动学术发展
史学概论的学科特点
历史性:以历史事件、人物、 文化等为研究对象
实证性:注重史料的搜集、 整理和考证
综合性:涉及历史、哲学、 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批判性:对历史事件、人物、 文化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
价和批判
创新性:不断探索新的研究 方法和理论,推动学科的发
展和进步
史学概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历史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历史学的升华
现代主义 史学:强 调历史研 究的现代 性和多元 性
史学的理论和方法
史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历史和史学概论第一节历史和历史学•一、什么是历史:•1、三层含义(p1):(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
(2)过去事实的记载。
(3)指历史学科。
•历史,广义地说,是指一切事物-----客观世界过去的发展,它可以分好自然发展史和人类发展史。
马克思曾站在广义的历史概念说∶“我们仅仅知道唯一的科学∶就是历史科学。
”但我们平时所言的历史乃狭义好的历史,即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即与自然界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人类社会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
2、人类历史的特点:(1)人被称为“万物之灵”。
有意志、有目的地进行活动,是人类创造自己历史的显著特点。
(2)作为在时间中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都有其一度性,即一去不返的性质3、历史与历史著述对于史学遗产,必须批判地加以总结,而不能简单地抄袭。
孟子本是一个“言必称尧舜”的人,他也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二、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三、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所谓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从而感到需要学习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人类产生历史意识的原因在于: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
•正是由于人们普遍需要“史鉴”和“史师”,人们才需要学习历史,而且早在原始时代人类就开始有了这种需要。
•寻求“史鉴”和“史师”的需要,决定了历史学具有其他任何学科不能替代的价值。
第二节历史学的功能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也就是有的书中所说的历史学的社会功用或社会价值。
一、“以史为鉴”——认识现在必须了解过去,指导人们社会实践1、“以史为鉴”,就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用以指导现实的实践。
其前提就是能从历史中寻找某些有规律性的东西。
古今中外,各国的有识之士都十分重视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2、历史科学是大用之学:历史科学决非可有可无,作为认识世界的一个环节,它的作用是至关紧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第二节历史学的社会价值一、“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社会实践二、“继往开来”—陶冶人们精神品格三、“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1、历史学与哲学第一,哲学往往向史学提供观点和方法上的启发,史学往往向哲学提供经验和事实上的依据。
第二,哲学和史学都属于上层建筑领域,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因此都为社会存在所决定和制约;每一时代的哲学和史学都有共同的经济基础,所以它们具有同源的关系。
2、历史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1)史学与文学第一,文学作品是历史的产物。
第二,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如果写得好,会比历史记载更能反映社会面貌。
第三,在具体材料的运用上,史家往往利用文学作品以充实、丰富历史著作的内容。
第四,文学作品中的材料,对于史书可以补缺、订谬或佐证。
第五,还有一些优秀的诗文,是由于得到史书的记载才流传下来或有更广泛的传播。
而有不少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则由于文学作品用作题材而为广大人民所熟知。
(2)史学与考古学(3)史学与民族学(4)史学与地理学3、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1)史学和天文学(2)史学与地质学(3)史学与古人类学第三节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任何学科的学习、研究都必须掌握相应的理论和方法。
《史学概论》讲授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历史学的入门必修课。
第四节《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一、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是社会历史观。
1、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兰克学派)第一,强调人的精神、目的、意志是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强调一切历史活动和整个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过程。
第二,认为历史是没有规律可循的。
2、科学主义的史学本体论(年鉴学派)第一,认为人类社会中总是存在某些结构,它们在长时期里、甚至在整个人类历史过程中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命运,决定着历史的进程。
第二,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
3、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第一,既重视人的精神因素和主体能动性的合理性,也重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的制约作用的合理性。
第二,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是有规律可循的。
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只看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忽视了客观条件对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制约,尤其否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科学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承认历史有规律可循,但它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精神因素和人的主体能动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既肯定人本主义本体论重视人的精神因素和主体能动性的合理性,也肯定科学主义本体论重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的制约作用的合理性。
二、历史学的方法论、认识论及其与本体论的关系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历史学本体论直接主导着方法论和认识论。
研究者持什么样的本体论,就会相应持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但是,历史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和认识论之间,并不仅仅是主导和从属的关系。
历史学家在研究实践中有时可能采纳与自己的本体论不一致的方法论和认识论,而且由此作出的研究成果有可能反过来引起自己原来持有的史学本体论的改变。
思考题:1.历史学具有哪些社会价值?2.什么是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3.简述史学本体论与史学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的关系。
4.人本主义史学本体论有哪些特点?5.科学主义史学本体论有哪些特点?6.马克思主义史学本体论有哪些特点?7.史学的本体论与哲学的本体论有何区别与联系?第一章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第一节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一、中国古代史学(一)战国秦汉时期1.记事史、记言史,系统的编年史等都有很大的进步。
2.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历史观。
3.史实的考证也受到了重视。
4.形成了“书法不隐”、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1.修史者众,史书的数量、种类和体例都比以往多。
2.史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在学术领域内逐渐取得仅次于经学的重要地位。
3.反映士族门阀制度影响的谱碟之学和人物传记十分盛行。
4.各民族史学的蓬勃发展。
(三)唐宋元时期1.注重通变。
2.通史著作空前流行,人物传记被冷落,典章制度史则受到了高度重视。
3.在撰修史书的数量上、史书种类和体例上,在历史文献的整理和考证上,在历史研究内容的拓宽和史学思想的深化上,都有了新的发展。
(四)明清时期1.明清时期,由于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封建专制制度更加强化,迫使一部分史学家向注重文献整理和考据的方向发展。
2.伴随着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吹起了一股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宋明理学和各种陈腐历史观念、提倡经世致用史学的清新之风。
纵观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可知,天命-神学史观始终是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封建王朝正统思想是史学评论的基本标准,臧否人物的纪传体正史是占主导地位的史书体例。
二、西方古代、中世纪史学(一)古希腊史学1.希腊神话2.《荷马史诗》:是一部反映希腊原始社会历史某些片段的英雄史诗,史料价值很高。
3.希昔阿德:他把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并赋予历史变化以某种连续性和方向性,向真正意义的历史学迈进了一步。
《田功农时》描述的不是神和英雄的活动,而是凡人的劳动生活。
4.希罗多德:他努力从人事的角度探讨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战争的结局,注意观察分析历史事变之间的因果联系,充满了人本主义精神;他注重史实的考订。
草创了历史叙述体。
《历史》(《希波战争史》)5.修昔底德:他具有比希罗多德更为彻底的人本主义精神,他认为“人是第一重要的,其它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
”他注重利用原始资料,对一切资料都加以严格的批判考证;发展完善了历史叙述体。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二)古罗马史学1.李维:《罗马史》(《罗马建城以来的历史》)注重历史的道德垂训作用。
他大力宣扬爱国主义,赞颂罗马的历史及罗马人祖先的美德和业绩,讴歌罗马历史上的英雄,用罗马先人的美德来针砭时弊,唤起人们继承和发扬祖先的美德。
2.塔西佗:注重历史的道德垂训作用,以“道德史家”著称。
他的历史著作被后人称为“惩罚暴君们的鞭子”。
在史学思想上,他主张记事载言须摒弃一切主观不良动机。
《历史》、《编年史》(三)罗马人统治时期的希腊史学1.波里比阿:《历史》(《通史》)把整个地中海地区视作-个统一体加以研究,注意各不同地区历史事变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通史。
他研究历史,不限于陈述历史事件,还努力去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他提出了一套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
他主张历史研究的目的和功用是以史为鉴,因此,历史研究的任务是求真;波里比阿还对史学家的素养提出了要求。
波里比阿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
(四)中世纪史学—基督教史学1.奥古斯丁:《上帝之城》。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出自上帝的安排,是上帝通过若干必要的历史阶段而最终救赎人类的一个必然的、进步的过程。
人类历史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自于上帝的旨意,并通过“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之间的斗争及“世俗之城”内部的斗争来实现。
奥古斯丁的神学历史观提出了古代史学所缺乏的历史目的论思想,包含了一些较为深刻的思想内容,对后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2.攸西比乌斯:基督教史学的奠基人,他的《编年史》把他所知世界各国的历史分为“神圣的”历史和“世俗的”历史,按统一的编年结构加以记叙,开了基督教会写史的传统。
第二节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一、中国近代史学1.严复:在翻译和介绍近代西方进化史观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2.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
他倡导史学革命,建立新史学。
《中国史叙论》《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3.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把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理论与原则贯彻到历史研究和历史著述的实践中的第一人。
《中国古代史》采用了新的史书体例—章节体。
4.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并运用此方法对中国古史、特别是殷周史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5.章太炎:重视历史的现实作用,认为欲“寻求政术”,必须“历览前史”;他用历史进化论分析考察了上古历史,在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馗书》《史学略说》《中国通史目录》。
中国近代史学的特征;第一,反对天命、循环史观,反对封建制度及其纲常伦理,提倡人性、理性史观,宣扬历史进化论。
第二,反对把历史撰述归结为给统治上层立传续谱,主张写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的历史、社会的历史。
第三,在史书编纂体裁上,便于综述和论证的章节体,代替了古代史书盛行的编年、纪传等体裁,成为史书撰述的主要体裁。
二、西方近代史学1.人文主义史学政治修辞学派:主张历史应主要研究人们以往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以便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为现实的政治服务。
马基雅维里。
《佛罗伦萨史》博学学派:他们研究历史的目的是重建过去,如实写史。
瓦拉《论君士坦丁的赠礼》2.理性主义史学:提倡理性主义史观,认为人类的理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把揭示人类理性的发展作为历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主张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提倡反映整个人类的活动,写广义的社会文化史;提出了系统的历史进步理论。
伏尔泰、孟德斯鸠。
3.浪漫主义-自由主义史学:其思想核心是历史主义。
认为人类历史是有机发展的过程,有着不可割断的历史连续性,研究社会现象应追溯其起源,进行历史的分析;对历史现象,要以同情的、理解的态度加以研究,承认它们存在的合理性,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
梯也里、梯也尔、迷涅、基佐。
4. 客观主义史学:以兰克学派为代表。
宣扬“上帝是无所不在的”唯心史观;主张根据原始资料写史,重视史料搜集、整理与考证;主张史家治史要坚持客观主义,不偏不倚,提出“如实直书”。
兰克。
5.实证主义史学:其突出特点是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建设历史学,力图使史学成为像自然科学那样追寻“一般法则”的科学。
提出以探索历史规律作为史学的主要任务;主张史学自立;主张史学应研究常规现象,经过综合分析以发现规律。
为此,他们把整个社会作为研究对象。
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博克尔、法国的泰恩和德国的朗普雷希特等人。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史学与当代史学一、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845-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创立。
1.梅林:是德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史学家。
他的主要史学著作有《莱辛传奇》《论历史唯物主义》《德国社会民主党史》《中世纪以来的德国史》等。
梅林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把唯物史观作为研究历史的指南,在不少领域中都取得了大量开拓性的成果。
2.拉法格:是法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史学家,他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究在当时颇有声望。
代表作为《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马克思的历史方法》《法国的阶级斗争》《1876 一1896 年的法国社会主义》《法国上地所有制的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