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史分析
西方史学史

古典史学的传统1求真探索的精神2人文主义的观念3宽宏的历史眼观4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5重视史著的文字表述与史家的自身修养局限:1英雄史观;2循环史观,倒退史观;3时间概念不清晰希腊化时代通常指公元前334年到公元30年之间的这一历史时期。
是希腊与其他各地经济、文化广泛交流的时代。
从社会经济上看,希腊化时代是奴隶制度在地中海东部和亚洲西部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从文化上看,是希腊文化向东方广阔的空间传播并与当地文化融合的文化交流过程。
希腊化时代的主要国家有托尔密、塞琉西、马其顿、希腊和帕加马等。
信仰冲突与历史论战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一场与信仰冲突密切相关的历史论战,论战首发于路德派弗拉西阿斯牵头集体编写《马格德堡世纪史》,天主教营垒的则以巴洛尼阿斯撰写《教会编年史》作相应的回击,后经加索朋,最后在天主教徒,人文主义者萨皮的《特伦特宗教会议史》那里,以新教的胜利而告终,由于这场论战的双方——新旧教派都企图以历史为武器攻击对方的谬误,表明自己的观点,因而使研究历史之风盛行起来,并确认“真实才是真理”判断真实的标准由《圣经》转向历史事实,故论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史学的发展。
博学时代主要指16世纪后期到18世纪早期,在这个时代里,西方史学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在考证方法方面:表现在历史学家对整理、编纂史料表现出了空前的兴趣,使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在已有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称这一时代为博学时代,也称“后人文主义史学”时代。
博学史学博学时代的西方史学,由于宗教改革论战的需要和宗教改革带来的社会、政治动荡,催生了对史料的深入研究和考证,从而使历史学的辅助学科随之进一步发展起来,如:年代学,世系学,古文字学,故文书学,古钱币学,铭文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等的研究十分繁荣,以至被称为“博学史学”也称“后人文主义史学”。
人文主义史学的特征人文主义时期史学最基本的特征:1、在历史观方面,开始同神学史观决裂2、开始以现实主义的态度用“人”和“人事”的观点来考察和叙述历史,恢复了人在历史上的中心地位;3、崇尚古典文化;4、殖民地研究成为时尚。
西方史学史阅读计划

西方史学史阅读计划
摘要:
一、西方史学史的概念和意义
二、西方史学史的主要内容
三、西方史学史的阅读计划建议
四、总结
正文:
一、西方史学史的概念和意义
西方史学史,顾名思义,是指西方世界历史学的发展历程。
它涵盖了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到中世纪,再到近现代西方历史学的演变过程。
研究西方史学史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明的发展脉络,也能从中看到历史学这门学科的变迁和成长。
这对于我们拓宽历史视野,提高历史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西方史学史的主要内容
1.古希腊罗马时代:这个时期的西方史学史以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为代表,他们的著作《历史》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成为西方史学的奠基之作。
2.中世纪:这个时期的西方史学以基督教神学为主导,历史学成为神学的附庸。
主要的历史著作有《圣经》和《奥古斯丁史》。
3.近现代:这个时期西方史学发生了重大变革,开始脱离宗教束缚,发展出现代历史学。
兰克、穆勒等历史学家提倡客观、实证的历史研究方法,为西方史学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三、西方史学史的阅读计划建议
对于有兴趣了解西方史学史的读者,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阅读:
1.阅读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历史著作,如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2.阅读中世纪的历史著作,如《圣经》和《奥古斯丁史》。
3.阅读近现代西方史学的代表性著作,如兰克的《论法国史》和穆勒的《论自由》。
四、总结
研究西方史学史,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历史学的发展脉络,为我们今天的历史研究提供丰富的启示。
西方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西方史学史西方史学反发展的脉络源远流长的西方史学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古典史学阶段,亦即古希腊罗马史学,从神话和史诗的萌芽时代开始,至公元5世纪后半叶止。
2.基督教史学,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西方史学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折。
于14世纪初兴起文艺复兴运动,其间古典史学的传统中断,基督教的神学史观制约和束缚了史学。
史学的发展相对来说显得迟缓和落后。
3.近代史学,西方史学史的14世纪初加快发展进程,伴随着人文主义史学、理性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及其后实证主义史学。
4.现代史学,大体上,它就相当于20世纪西方新史学的不断成长壮大,它冲击着传统史学,并最终属于统治地位的历史过程。
西方史学发展的特点1.发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时代,这次转变是从神人合一转为以人为本,人文主义史学诞生。
2.发生于公元5世纪前后,这次转折从以人为本转向以神为本,史学为神学服务,沦为神学的附庸。
3.始于欧洲文艺复兴,转折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回归人本主义。
4.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次转折是传统史学向新史学的转变。
5.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主要是新史学发生一系列的新的变化,是转向后现代史学,还是新史学的完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个富有家庭。
他是西方史的创立者,《历史》是西方史学第一部历史著作,创立了西方史学编撰学上的一种正宗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作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称为“历史学之父”。
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396年)古希腊历史学家,出生于雅典一个显贵之家。
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
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西方史学史研究报告范文

西方史学史研究报告范文一、引言。
各位历史爱好者!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西方史学史。
这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我们要看看西方的历史学家们是怎么记录过去、解释历史,以及这些想法是怎么一路发展过来的。
二、古典时期:史学的起源。
# (一)希罗多德历史之父。
# (二)修昔底德严谨的历史学家。
三、中世纪:史学的黑暗与曙光。
# (一)黑暗时期的史学。
中世纪的时候,西方史学就像是走进了一条黑暗的小巷子。
那时候教会势力特别大,历史都得按照教会的意思来写。
历史学家们主要就是写些圣徒的传记,或者是解释上帝的旨意如何在历史中体现。
这些历史书读起来就像宗教宣传册,干巴巴的,没什么趣味。
就好像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上帝在幕后操纵的一场大戏,人类就只是被动的演员。
# (二)曙光初现城市史的兴起。
不过呢,到了中世纪后期,情况有点变化了。
城市开始发展起来,一些城市就有自己的历史学家来写城市的历史。
这些城市史就像一个小家庭的相册,记录着城市的成长、商业的繁荣、市民的生活。
这就像是史学界吹来的一阵清风,让历史开始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不再只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宗教和政治大人物了。
四、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史学的重生与变革。
#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
# (二)启蒙运动与理性史学。
启蒙运动的时候,史学又有了新的变化。
历史学家们开始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历史。
伏尔泰就是个代表人物,他的历史著作充满了对旧制度的批判。
他就像一个拿着放大镜找毛病的人,把封建制度、宗教迷信那些不合理的地方都指出来。
而且,他还开始关注不同文化和民族的历史,不再只是局限于欧洲的历史。
这就好比原来我们只看自己家的故事,现在开始去看邻居家的故事了,发现原来世界这么大,大家都有自己的精彩呢。
五、19世纪:史学的专业化与多元化。
# (一)兰克史学史学专业化的标志。
19世纪,兰克史学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史学界炸响。
兰克强调要通过档案资料来研究历史,要客观地呈现历史事实,就像一个超级严谨的科学家在做实验。
西方史学史解析

1卷:公元前58年恺撒初入高卢时的两次战役使罗马 人征服了高卢中部; 2卷:前57年恺撒征服高卢西北部比尔及人的战役; 3卷:前56年恺撒征服大西洋沿岸高卢各部的经过。
4卷:前55年恺撒第一次渡过莱菌河与日耳曼人开战 以及第一次远征不列颠;
5卷:前54年恺撒第二次远征不列颠,北部的起义; 6卷:前53年高卢骚乱的扩大及恺撒对他们的征服; 7卷:前52年恺撒镇压高卢大起义的经过
A、 明显的民族沙文主义倾向
B、 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批判精神
C、李维长于叙事,却不善于议论
Ⅰ 塔西陀 Tacitus
Tacitus (ca. 56 – ca. 117) was a senator and a historian of the Roman Empire. While Tacitus‘ works contain much information about his world, details regarding his personal life are scarce. What little is known comes from scattered hints throughout his work, the letters of his friend and admirer Pliny the Younger(小普林尼 ), an inscription found at Mylasa in Caria(卡里亚).
西方第一位通史作家
⑴ The History of Rome from the foundation of the city
《建城以来史》仅存35卷以及少数残篇 主要内容:
1~5卷:始自罗马建城初期、止于前390年高 卢人攻陷罗马的外城; 6~15卷:罗马人统一意大利(前290年); 16~30卷:第1次布匿战争及迦太基的历史; 31~45卷:至第3次马其顿战争(前168年);
西方史学史——精选推荐

西方史学史导论一、史学史,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史学史:历史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以史学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包括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史学方法论等。
历史学家对历史和历史学的认识与解释,应当成为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前者指历史观,后者指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历史学科的发生与发展史,解释它的演变规律,预测它未来的发展方向。
西方史学史:以总结和评价西方史学的发展进程为宗旨,研究西方史学发生与发展的历史,研究人们(主要是历代历史学家)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所做出的种种思考,探求西方史学自身发展的规律。
学习史学史乃至西方史学史有什么意义呢?第一,学习西方史学史对历史学科自身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
价值在于通过对史学的反思,为后人提供借鉴,指明方向,造就自觉的史学工作者。
第二,有利于我们加深唯物史观的认识。
第三,为我们认识与了解西方世界提供了一个窗口。
二、西方史学发展的阶段根据现代学者的认识大致可以划分为一下四个阶段:第一,古典史学,即古希腊罗马史学。
从追溯神话与史诗的前希罗多德算起,至公元前5 世纪“古典世界”的终结,西方古典史学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形成了颇具影响的西方史学的诸多优良传统,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二,中世纪史学。
从公元5世纪开始,西方史学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折,至14世纪初西方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期间古典史学的传统中断,基督教的神学史观制约与束缚了史学,史学的发展相对来说显得比较迟缓。
第三,近代史学。
由于时代的进步,西方史学自14世纪初开始加快了它的进程,人文主义史学、理性主义史学、浪漫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及其后的实证主义史学等相继发展起来,至19世纪史学的兰克时代,已日趋成熟,终于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四,现代史学。
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萌发,冲击着西方传统史学。
三、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从借助日本的间接介绍到直接接触西方史学原著,从翻译作品到开始撰写著作,这是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的草创时期。
西方史学史——精选推荐

第一次课:古典史学导论一概念:史学史* 史学史是历史学科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即‚历史的历史‛,以历史学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
*史学史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史学方法论等。
*历史学家对历史和历史学的认识与解释,应当成为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前者指历史观,后者指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
二西方历史学的发展阶段古典史学人本史观中世纪史学神学史观近代史学现代史学三: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梁启超李大钊胡适何炳松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四:参考书目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
弗朗索瓦〃多斯:《碎片化的历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陈启能:《二战后欧美史学的新发展》,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
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古典史学之一:古希腊史学爱奥尼亚地区最早产生了史学。
实际上,这一地区最早产生了哲学,是古希腊哲学最繁盛的地区。
有科学和哲学就会有批判怀疑的精神,而理性批判精神的运用,最终使历史与神分离,导致历史学的产生。
一:希罗多德—史学之父(西塞罗语)1.生平简介:(Herodotus BC484—425)小亚细亚西海岸的哈利卡尔那索斯,名门望族之后。
后因政治原因出走,再也没有回去,但是他用了30年游历,终于写成《希波战争史》。
2.《希波战争史》:亦称《缪斯书》3.特点:第一,内容丰富。
记载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以及名胜古迹等;西方社会文化史的开始。
第二,取材广泛、史料充实。
充分利用了他所能看到的所有的史料,如谱系、神话、史诗、碑铭以及前辈作家的著作;亲身采访和实地调查所得到的材料。
开创了历史叙述体。
01.西方史学史-导言

• 一、西方史学史是什么 • 是一门学科:是高等院校历史系的一门基础课,
是历史学基础知识体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 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隶属于一级学科历史
学下的二级学科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可以算作历 史学的三级学科之一; • 是一门学科史:是历史学这门学科在西方世界发 生、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即西方的历史学这门 学科的历史; • 是一种特定的思想史:是对西方历史认识的再认 识,反思的再反思。
• 研究对象是客观的西方史学发生与演化的 过程。
• 个具体对象: • 西方史学史的创造者,即占人口极少数的
业余史家和专业史家及其史学著作; • 西方史家 进行史学研究创造活动的社会历
史条件。
• 西方史学史的双重属性: • 西方史学发生、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历史); • 对这一过程的认识(史学)。
• 前者是客观的西方史学史,是西方史学工作者的 研究对象;
• 后者是认识的西方史学史,是史学史工作者的研 究成果。
• 此处的西方史学史属于后一种史学史,本质上是 认识的历史。
二、西方史学史的研究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希罗多德:(约BC482—424)他是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和演说家,出生于贵族家庭,从小酷爱史诗,仇视专制政体,后被放逐到了雅典,最终在意大利的一个殖民地著述终老。
希约从30岁开始,进行了一次北到黑海,南至埃及,东到黄河流域,西抵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的旅行。
沿途收集了许多史料,最终写成了《历史》这一巨著。
《历史》又称为《希波战争史》,它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叙述了埃及、波斯等东方国家希腊城邦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有一些不实之处。
后半部分描写了希波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录较真实,是信史实录,但也有存疑的地方。
《历史》主要使用文学作品、神谕、档案等文献资料写成。
它具有以下特点:①视野广阔,具有通史的规模②取才丰富,包括政治、战争、外交等③,具有较强的客观注意态度和求实批判的精神④歌颂民主自由,特别是雅典的民主政治,自由平等。
⑤重视道德垂训作用,将历史作为教人爱国,提高道德的教材。
⑥世界上第一部文化史著作,属于新史学的范畴。
⑦文笔华美,描写生动。
所以,《历史》被称为西方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希罗多德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
修昔低德:(约BC456—396)修生于雅典的全盛时期,在思想上广泛吸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的思想。
BC431,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修昔低德参军,并被选为雅典十将军之一,后因安菲波利斯城失陷被流放。
流放期间,广搜资料,用30年撰成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该书共8卷,是一部伟大的政治军事著作。
第一卷写战争的起因,第二到五卷记载十年战争的情况,六七卷记载西西里远征,第八卷记载后两年的情况。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该书只记载了BC411年以前的历史。
该书具有以下特点:①具有理智的科学态度②歌颂民主制度和法制的精神③较为深刻的揭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④开创西方传统史学—政治军事史的先河⑤文笔简洁,叙事生动,并附有大量的演说词。
修昔低德在书中集中叙述战争过程,重点突出与战争有关的人物事件,将与战争无直接关系的内容排除,体现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史学方法,成为研究古希腊军事最权威作之一。
色诺芬:(BC430—350)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早年涉猎多种学问,学识渊博,曾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与希罗多德、修昔低德一起被称为“古希腊三大史学家”。
他倾向于斯巴达的贵族政治,反对雅典民主政治,其著述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主要作品有:《希腊史》、《远征记》、《居鲁士的教育》、《斯巴达政体论》、《回忆苏格拉底》、《经济论》、《论税收》。
其中《希腊史》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续篇,《远征记》是根据自己在行军中的记录整理而成,共7卷。
书中夸大了自己在远征中的作用,带有一些民族偏见,但是也揭露波斯帝国的腐朽,提高士气,并记录沿途的地理景物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真实性。
《远征记》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军事理论名著。
并且公元前5世纪末到4世纪初的希腊史,主要是靠他的记载而保存下来的。
蒂特.李维:(公元前59-公元17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贵族家庭,奥古斯都时代最杰出的哲学家,也是罗马三大史家之一。
由于才华横溢,受到屋大维的赏识,所以能泛阅各种档案资料。
其代表作《罗马建城以来的历史》简称《罗马史》,共142卷,目前仅保存下前35卷以及其他各卷的残篇。
第1卷讲王政时代的罗马,2—5卷讲共和时期的罗马,6—10卷记录共和中期的历史,11—20卷失传,21—45卷记载共和后期的历史,其他的只存残篇。
《罗马史》具有首创通史体例,能够比较公允的评价历史人物,宣扬爱国主义、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文词华美、描写逼真等特点,但也具有一些局限性,如“天命所归”的迷信观念等。
李维的作品文史兼备,是难得的佳作。
英国诗人拜伦说:“李维的历史著作像是生动的画卷”,与西塞罗一样被称之为创建拉丁文文风的三位杰出大师之一。
塔西坨P55塔西坨(约公元55-120)是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其在政坛上,官至执政官及外省总督等,他一生著述丰富,其代表作有《关于演说家的对话录》讨论罗马文风的演变,赞美了共和,抨击帝制,《历史》(《罗马史》)叙述公元68至公元96年的史实,恰好就是罗马帝国第2王朝弗拉维王朝的历史,他身处的那个时代,记载内容是当代史,可靠性强,基本上是信史实录,共12卷,保存至今只有前4卷和第5卷残篇。
其对罗马早期历史的研究更具参考价值。
《编年史》记载了公元14年至公元68年罗马历史、是朱尼亚•克劳狄王朝(罗马第一个王朝)的历史内容比前一个作品早,但写作时间晚些,其几乎涵盖了整个罗马1世纪的历史,共16卷,保存至今只有9卷;《阿古可拉传》是他为岳父写的传记,很多篇涉及不列颠的历史,也是早期研究不列颠早期风俗民情的重要文献;《日耳曼尼亚志》记述了日耳曼民族的起源、分布地区和风俗习惯。
《编年史》、《历史》材料部分来自他个人丰富的从政经验和公共记录,部分来自巴苏斯、老普林尼等人。
在作品中旗帜鲜明的揭露了元首的伪善,反对元首制,被誉为“暴君的鞭子”。
《编年史》用连续的时间观念解释罗马帝国从共和制到帝制的转变。
塔西坨的作品有2个特点:(1)拥护共和,反对帝制,尤其反对暴君专制;(2)文笔简洁、紧奏、有力、逻辑,逻辑性强,具有哲学的眼光。
塔西坨的学术思想有三:一是反对暴政,在《关于演说家的对话录》谈论罗马帝国演说术之所以衰落的原因,他认为是在那个文网日密,人们言论自由受到限制。
其《历史》、《编年史》尤其体现了这种反对暴政的主题思想。
二是歌颂共和,在思想上,塔西坨倾向于共和时代的贵族专政。
尤其向往这个制度下元老贵族的高贵地位和自由生活。
三是痛恨暴君,塔西坨认为这个充满罪恶的暴虐时代,其源于帝制,在于暴君的统治。
因此,他把对专制政体罪恶的暴露,全部集中到帝制,尤其是他经历过的几个皇帝。
我们认为,他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塔西坨写作态度严谨,是斧头求是精神的史学家,但他将早期罗马帝国写成一切罪恶的渊蔽,是失之偏颇的。
迄今为止,塔西坨的历史著作仍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波里比阿波里比阿(公元前201-前120 ),希腊中部麦加罗城人,被后人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他生活在罗马人到处征讨兵戈扰攘的动荡岁月里,第三次马其顿战争期间,他领兵抗击罗马人的入侵。
公元前168年比特纳之战中失利,他入质罗马。
但这个“人质”俘虏,因他才学与人品出众,获得罗马政界的关注,尤其得到了小西庇阿的宠信。
公元前他返回希腊,以后不久又来到罗马。
他曾随小西比阿驰骋疆场,因而有各处游历的机会。
其落居罗马16年里,他得以出入罗马档案库,看了许多一手资料。
为他的《通史》创造了有利条件。
他身上体现了希腊与罗马文化最初交流的缩影。
他的著作《通史》记载了公元前218年公元前146年七十多年的历史。
主要记述了从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至第三次布匿战争结束,以布匿战争为主线讲述了地中海及各地区的历史,共40卷,保存至今只有前15卷。
他有一套科学的史学理论和方法.《通史》的史学特色:(1)视野开阔,具有世界通史的眼光;(2)具有一丝不苟的求真精神;(3)强调独立思考,不轻信前人的记载;(4)强调历史的垂训作用(5)提出了历史学家必备的三个条件,即阅读大量文献和周游各地,亲自考察还有历史应最好由有政治、军事、外交经验的人来写。
他认为此三者缺一不可。
他是一位卓越的古代史家,尽管颇具创见,在史学上可谓满腹经纶,但因缺乏文才,其流传不光。
《通史》写得平铺直叙,不够生动,原书有40卷,现只有前15卷,其余各卷只留下长短不一的残篇,实为可惜。
普鲁塔克普鲁塔克(公元46-120年),希腊中部查罗尼亚城人,为希腊语地区的人。
其父为传记家、哲学家。
普鲁塔克从小受过良好教育,青年在雅典求学,主要学医学、哲学、数学等。
后到过罗马,受到罗马皇帝礼遇,先后任罗马执政官和希腊财务使。
他的主要兴趣在于史学方面,他走遍东西地中海,既熟悉罗马史也熟悉希腊史.他是古典时代著名的多产家,他生平著述宏富,相传有277种之多。
代表作《希腊罗马名人传》(亦名《传记集》),作者以类相从,用希腊名人配以一个罗马名人,称之为“合传”,其《希腊罗马名人传》及其作者本人都深刻反映了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交流的时代印记。
《希腊罗马名人传》不仅在史学上开西方史学中历史传记之先河,而且影响后世甚巨。
从文艺复兴到法国大国命这部肆意渲染与夸大个人历史作用的读本,被人们争相传阅,风靡一时。
改作适应了那个时代新型资产阶级的需要。
普鲁塔克的妙笔传神的文才,也着实令后世文学家钦佩。
奥古斯丁P78奥古斯丁(354-430),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
母亲是一位基督教徒,而父亲却是位多神教徒。
使他家早期宗教信仰不定。
19岁时接受了罗马式教育后,加入摩尼教,后来到迦太基授了8年的雄辩术,在此期间他逐步对摩尼教质疑。
后来到了米兰,受到基督主教安布罗西厄斯的引导,于387年接受洗礼,归信基督教,被视为浪子回头的典范。
396年担任希波城主教直至去世。
他不仅是基督教史学的集大成,也是史学初期的集大成者。
他创立了基督教神学的“奥古斯丁·柏拉图主义”公元430年,汪大伦入侵北非,奥古斯丁在希波城中攻陷中而死,被教会称为“上帝的圣者”、“伟大的教父”。
他是基督教史学的最高权威,创立了系统完整的史学理论体系,是基督史学的开山鼻祖。
将基督教史学推向顶峰。
他的代表作有《上帝之城》、《忏悔录》。
《上帝之城》是最能体现奥古斯丁史学思想的一部作品,改作在史学上的重要性在于它确立了基督教的世界史理论。
写作《上帝之城》的目的:①抨击异端将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归因于基督教的传播②在罗马帝国衰亡之际,寄托自己感叹和对未来的希望。
“神志说”贯穿全线,神志说即用神的意志来解释历史发生过的事和即将发生的事,认为一切都是神的安排。
改作共22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前是前10卷,是论战性质,抨击异教徒异教异端,作者要证明基督教产生前罗马帝国已经开始衰亡。
罗马人不仅有原罪还有本罪,后来罗马人延续了开国皇帝的罪恶,完整系统的批判古希腊的哲学、文学,罗马帝国的衰落标志新的天国的出现;第二部是后12卷,集中论述上帝之城和尘世之城的历史,他认为上帝创世以来分别创了上帝之城和尘世之城,选择要拯救的人居住在上帝之城,要毁灭的人居住在尘世之城。
但在末日审判前是合在一起的,教会史上帝之城的体现,末日审判后将要分开。
将上帝之城看成人类最理想的居住。
在《上帝之城》中他实际将人类历史归为上帝之城最终战胜尘世之城的历史观。
奥古斯丁还发展了中世纪的时间观念,而历史时间观念定型决定了中世纪历史写作的基本形式。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认为上帝“在一切世间前,是一切永恒的创造者”奥古斯丁的历史观:第一,人类一切存在形式都来自上帝,上帝主宰着人类的全部历史。
一切现存权威都是上帝所指定的,无论谁若反对权威就是反对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