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波普尔的历史哲学
《历史学理论》参考书目

辽宁大学历史学专业2010级任课教师:耿元骊《历史学理论》参考书目说明:1)以中文书为主,有多种版本则著录较新出版且版本较好者2)分类以该书的主体分类,个别书跨多个主题,但是只放入某个主题之下。
3)论文未列入。
一、历史、历史学、史学史【书名】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作者】(英)彼得·伯克著【出版商】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01【书名】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作者】(美)格奥尔格·伊格尔斯(Georg G. Iggers)著;何兆武译【出版商】济南市: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08【书名】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作者】陈启能主编【出版商】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书名】历史学是什么【作者】葛剑雄,周筱贇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08【书名】历史学基础文献选读【作者】包伟民选编【出版商】杭州市: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书名】为历史学辩护【作者】(法)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著;张和声,程郁译【出版商】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书名】历史与历史学【作者】何兆武著【出版商】武汉市: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7【书名】中国世界历史学30年:1978-2008 【作者】于沛,周荣耀主编【出版商】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10【书名】西方历史学经典名著选读【作者】王宪明选编/导读【出版商】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07【书名】中华大典历史典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分典全3册【作者】《中华大典》委员会编纂委员会【出版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书名】历史研究【作者】(英)汤因比(Toynbec,A.J.)著【出版商】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01【书名】《历史研究》导读【作者】(英)汤因比原著【出版商】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9.04【书名】历史之源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英汉对照【作者】(英)约翰·H.阿诺德(John H. Arnold)著【出版商】南京市:译林出版社, 2008【书名】历史是什么?【作者】(英)E.H.卡尔著【出版商】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2007.06【书名】史学导论【作者】姜义华等著【出版商】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书名】论“历史是什么?”从卡尔和艾尔顿到罗蒂与怀特【作者】(英)基思·詹金斯著【出版商】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2007【书名】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作者】(英)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刘永华译【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二、史学理论与历史哲学【书名】史学理论读本【作者】刘北成,陈新编【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书名】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作者】(德)康德著;何兆武译【出版商】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1990.11【书名】历史理性批判散论【作者】何兆武著【出版商】长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4.05【书名】历史理性批判论集【作者】何兆武著【出版商】北京市: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书名】历史理论基本问题【作者】赵轶峰等著【出版商】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05【书名】童书业历史理论论集【作者】童教英整理【出版商】青岛市:青岛出版社, 1998【书名】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作者】何兆武主编;刘鑫等编译【出版商】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1999【书名】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论【作者】黄进兴著【出版商】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书名】西方历史理论的进化【作者】章士嵘著【出版商】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书名】世界历史与和谐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研究【作者】赵士发著【出版商】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2006【书名】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作者】(美)威廉姆·肖著【出版商】重庆市:重庆出版社, 2007【书名】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作者】(意)克罗齐(Benedetto Croce)著;田时纲译【出版商】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08【书名】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作者】(意)克罗齐(Benedetto Croce)著;田时纲译【出版商】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08【书名】关于历史学理论的学术论辩【作者】牛润珍著【出版商】南昌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4【书名】近九十年史学理论要籍提要【作者】刘泽华主编【出版商】北京市: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1.12【书名】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作者】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出版商】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书名】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作者】何兆武主编;刘鑫等编译【出版商】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1999【书名】历史学家的技艺与贡献法国史学对史学理论的贡献【作者】(法)利科(Ricoeur,Paul)著;王建华译【出版商】上海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04【书名】史学理论大辞典【作者】蒋大椿,陈启能主编【出版商】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书名】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作者】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出版商】上海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08 【书名】史学理论读本【作者】刘北成,陈新编【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书名】史学理论的世界视野外国史学研究【作者】瞿林东主编【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07【书名】叙事的转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作者】彭刚编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9【书名】建国以来史学理论问题讨论举要【作者】《历史研究》编辑部编辑【出版商】济南市:齐鲁书社, 1983【书名】史学理论研讨讲义【作者】宁可著【出版商】厦门市:鹭江出版社, 2005.08【书名】历史哲学丛启蒙到后现代性【作者】张羽佳编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书名】邂逅: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哲学【作者】(波兰)埃娃·多曼斯卡编;彭刚译【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书名】历史哲学:从启蒙到后现代性【作者】杨耕,张立波主编【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01【书名】西方历史哲学从思辨的到分析与批判的【作者】严建强,王渊明著【出版商】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书名】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7卷历史哲学【作者】张文杰,何兆武编【出版商】济南市: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6【书名】历史哲学教程【作者】翦伯赞著【出版商】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书名】历史哲学导论【作者】(英)沃尔什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出版商】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书名】康德历史哲学论文集【作者】康德(Immanuel Kant)著;李明辉译注【出版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2002【书名】20世纪西方历史哲学【作者】韩震主编【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书名】历史哲学批判的论文【作者】(英)格鲁内尔著;隗仁莲译【出版商】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书名】当代西方历史哲学读本1967-2002 【作者】陈新主编【出版商】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09【书名】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作者】(英)卡尔·波普尔著【出版商】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07【书名】历史哲学【作者】庄国雄等著【出版商】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07【书名】历史哲学经典选读【作者】(美)伯恩斯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04【书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第1卷历史过程论和历史动力论【作者】赵家祥主编;赵家祥著【出版商】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12【书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第2卷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作者】赵家祥主编;刘曙光本卷作者【出版商】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12【书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第3卷历史进步论和历史代价论【作者】赵家祥主编;林艳梅本卷作者【出版商】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12【书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第4卷普遍交往论和世界历史论【作者】赵家祥主编;席大民著【出版商】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12 【书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第5卷历史认识论和历史方法论【作者】赵家祥主编;袁吉富著【出版商】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12【书名】历史哲学【作者】牟宗三著【出版商】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书名】波普尔历史哲学述评【作者】谭扬芳著【出版商】合肥市: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7【书名】历史哲学引论【作者】孔敏【出版商】兰州市: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7【书名】西方历史哲学导论【作者】韩震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书名】历史哲学导论【作者】(英)沃尔什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0【书名】历史哲学引论【作者】张耕华编著【出版商】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10【书名】历史哲学:思辨、分析及其当代走向【作者】M.C.Lemon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01【书名】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作者】(英)汤因比等著;张文杰编【出版商】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书名】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作者】(德)亨里希·李凯尔特(Henrich Rickert)著;涂纪亮译【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书名】历史哲学【作者】(德)黑格尔(G. W. Hegel)著;王造时译【出版商】上海市: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03【书名】哲学通论【作者】孙正聿著【出版商】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2010.01【书名】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作者】赵汀阳著【出版商】南京市: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04【书名】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作者】李振宏,刘克辉著【出版商】开封市: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 三、中国史学与历史研究法【书名】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作者】瞿林东【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2【书名】中国史学通论【作者】朱希祖著林传甲著【出版商】长春市: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9【书名】中国史学通论作者】瞿林东著【出版商】武汉市:武汉出版社, 2006.05【作者】史家与史学【作者】王家范著【出版商】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作者】中国历史通论【作者】王家范著【出版商】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书名】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作者】王学典,陈峰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7【书名】《历史研究》五十年论文选20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作者】《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出版商】北京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07【书名】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作者】杨牧之总主编;陈高华张彤主编【出版商】广州市: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06【书名】中国历史学30年:1978-2008 【作者】张海鹏主编【出版商】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10【书名】中国史学入门【作者】顾颉刚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出版社, 2009.03【书名】史学入门【作者】郑梁生主编【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作者】史传通说中西史学之比较【作者】(美)汪荣祖著【出版商】北京市:中华书局, 2003【书名】史学方法【作者】王尔敏著【出版商】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1【书名】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作者】康乐,彭明辉主编【出版商】北京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04【书名】史学方法导论【作者】傅斯年著【出版商】南京市: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书名】史学方法论文选集【作者】杜维运,黄俊杰编【出版商】华世出版社, 1980【书名】史学方法论【作者】杜维运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书名】怎样学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作者】严耕望著【出版商】沈阳市: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6【书名】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叙录【作者】张惠芝编辑【出版商】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四、新史学、后现代史学【书名】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作者】(法)弗朗索瓦·多斯(FrancoisDosse)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2【书名】新旧历史学【作者】(美)格特鲁德·希梅尔法布(Gertrude Himmelfarb)著;余伟译【出版商】北京市:新星出版社, 2007【书名】变动世界中的史学【作者】杜维运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书名】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当代史学研究和理论【作者】(美)伊格尔斯(Iggers,G.G.)著;陈海宏等译【出版商】北京市:华夏出版社, 1989.05【书名】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作者】(英)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姚明,周玉鹏等译【出版商】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书名】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法国新史学发展趋势【作者】(法)勒戈夫(Legoff,J.),(法)诺拉(Nora,P.)主编;郝名玮译【出版商】北京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8.08【书名】新史学【作者】(法)勒高夫(Le Goff,J.)等主编;姚蒙编译【出版商】上海市: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08【书名】西方新史学述评【作者】庞卓恒主编【出版商】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书名】新史学九十年【作者】许冠三著【出版商】长沙市:岳麓书社, 2003【书名】新史学【作者】(美)鲁滨孙著(James Harvey Robinson)何炳松译【出版商】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01【书名】新史学自白与对话【作者】(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Maria Lucia Pallares-Burke)编;彭刚译【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书名】新史学圈外史学【作者】王尔敏著【出版商】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08【书名】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作者】王晴佳,古伟瀛著【出版商】济南市: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3【书名】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作者】(美)海登·怀特(Hayden White)著;陈永国,张万娟译【出版商】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书名】后现代主义辞典【作者】王治河主编【出版商】北京市: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书名】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作者】罗明洲著【出版商】北京市: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5.08【书名】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续编【作者】王燕著【出版商】北京市: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6【书名】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作者】陈嘉明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书名】后现代的历史学:中西比较第2版【作者】陈启能主编;王学典孔令栋姜芃副主编;王晴佳古伟瀛著【出版商】济南市: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01【书名】新史学第5辑后现代:历史、政治和伦理【作者】陈恒,耿相新主编【出版商】郑州市:大象出版社, 2006 【书名】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作者】黄进兴著【出版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12【书名】历史的逻辑:把后现代主义引入视域【作者】C. 贝汗·麦卡拉(C. Behan McCullagh)著【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书名】历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西方后现代历史哲学研究【作者】韩震,董立河主编【出版商】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书名】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作者】(美)海登·怀特著【出版商】南京市:译林出版社, 2009.08- 11 -。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1.科学哲学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波普尔的哲学体系,重点在于批判的理性主义,这即与经典的经验主义及其观测-归纳法泾渭分明。
波普尔尤其反对观测-归纳法,他认为科学理论不适用于普世,只能作间接评测。
他也认为,科学理论和人类所掌握到的一切知识,都不过是推测和假想,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入了想象力和创造性,好让问题能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框架中得到解答。
人们只能依靠仅有的数据来树立这一科学理论,然而,此外又不可能有足够多的实验数据,能证明一条科学理论绝对无误。
(例如,人们在检测100 万头绵羊后得出“绵羊是白色的”这一理论,然而检测之外,只要有一只黑色的绵羊存在,即可证明前面的理论错误。
谁又能无穷无止地检测绵羊,以证明“绵羊是白色的”理论的绝对无误呢?)这一“可错性”原则所推演出的“真伪不对称性”(真不能被证明,只有伪可以被证明),是波普尔哲学思想的核心。
波普尔高度评价了休谟对归纳法的批判,虽然他对休谟和归纳逻辑主义的批判是牵强的,但他对基础论的批判是相当有力的。
基础论是指人们普遍相信,知识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经验科学的基础是感觉基础。
这也正是归纳法的根源所在。
他指出经验基础论将科学分为两部分,一是观察和实践所得到的基础。
二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理论。
而人们普遍忽略了,观察和理论不是独立的两种理论,任何观察都受理论倾向的影响。
这里可以发现测不准定理对他的启发。
波普尔认为寻求知识基础是一种错误,但不是偶然的失误。
这是一种基于人本性中寻求安全感的需要。
2.证伪主义理论证伪主义理论作为波普尔哲学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哲学理论,对当代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波普尔同意对偶然真理的界定,但他强调这样的经验科学应该服从一种证伪主义。
证伪主义至少存在两个优点。
第一,科学理论的表达一般为全称判断,而经验的对象是个别的。
所以,经验如果用来证实理论,那么它将是无法穷尽一般的理论的。
比如,再多的白羊也不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而只要一只黑羊就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这个理论是错误的。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及其启示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探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卡尔▪波普尔如何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以及三个世界理论的内容,重点阐述了世界3的特点,并进一步思考了三个世界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三个世界理论;世界3;当代意义;一、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波普尔在1967年召开的第三次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上,在其《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并系统阐释他的多元本体论——“三个世界”理论。
他将世界划分为三个:世界1,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比如桌椅、植物。
它是客观的,因为物质对象能被其他人所体验到:它也是自主的,因为它们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人类自身。
其次是世界2,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或行为的动作倾向的世界,比如愉快与痛苦,爱与恨,信仰等。
它是主观的,因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不能被其他人所经验到;但它不是自主的,它的存在依赖于心灵的存在。
再次是世界3,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和艺术作品的世界。
构成这个世界的要素很广泛,有科学问题、科学理论、批判性讨论、艺术作品、故事、歌曲等。
世界3是从世界1(客观物质世界)和世界2(主观精神世界)派生出来的,它包罗了科学文化的精神内容,构成一个客观精神或客观知识的世界。
它是精神的,是另一个独立自存的世界,有其自身的演化方式,区别于世界1的物质性;它又是客观的,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如文字、纸张、声音等体现出来,区别于世界2的主观性。
这样,波普尔就将世界划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即1是物理世界层次,这个世界相对于主体而言是先在的、外在的、能够被感知的,是世界的基本层次;2是精神世界层次,它指的是人的精神状态,包括人的一切主观精神、思维活动,是物理世界“进化”到一定阶段上的派生物,是内在于主体,不可直观的东西;3是客观的精神世界,即一切见诸于客观物质世界的精神内容,是人类精神财富所构成的领域,是人类创造性的集中显示和提高的世界。
关于世界1、3之间的相互关系,波普尔认为,世界1产生世界2,世界2产生世界3,世界1,3的相互作用必须通过世界2的中介。
卡尔_波普尔的_开放社会_思想述评

卡尔 波普尔的 开放社会 思想述评吴!翔(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71)[摘要]!卡尔 波普尔力主人类应当从批判理性的角度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 开放社会 。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制度来阻止极权及其不良后果的出现。
[关键词]!卡尔 波普尔! 开放社会 思想!制度[中图分类号]!C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06)08-0168-04!!卡尔 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1902年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他从小就喜欢和父亲及周围的大人探讨和争论深奥的哲学问题,并在这种探讨和争论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观点。
1928年,卡尔 波普尔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但他并没有从事心理学研究,而是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哲学研究中。
终其一生,卡尔 波普尔始终保持了他那独特的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学风。
卡尔 波普尔的哲学理论体系庞大、亘贯古今、内容丰富,既包括科学哲学、宇宙论,也包括历史哲学、社会政治哲学、伦理哲学等。
他的思想在中国最早产生影响的主要是科学哲学,我国学界对卡尔 波普尔思想研究得最多的也是他的科学哲学,对于其他部分特别是社会政治哲学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随着时代的发展,卡尔 波普尔的政治哲学思想愈来愈显示出熠熠夺目的真理色彩。
他就像一位先知,虽然站在20世纪初期的欧洲,却洞悉了整个人类政治领域的严重弊端。
卡尔 波普尔的政治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
此外,在其另外一些著作如∀历史主义贫困论#、∀猜测与反驳#等中,卡尔 波普尔也阐述了他的政治哲学思想。
卡尔 波普尔的政治哲学以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作为推论的基础。
在卡尔 波普尔看来,人的认识和知识是可错的,即人们关于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往往是错误的,任何人都无权宣称自己的知识是绝对真理,像牛顿力学那样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认为是牢不可破的真理,也会由于科学的新发现而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取代,因此,一切科学知识都是可反驳的。
论波普尔历史哲学

一
( ) 管 规 律 的 重 复性 是 一 种 本 质 的 、 然 的 联 系 的 重 3尽 必 复 , 还 要 看 到 在 不 同 类 型 的 规 律 中 重 复 性 的 表 现 也 是 不 也 尽 相 同 的 。例 如 , 格 决 定 规 律 和 统 计 学 规 律 的 重 复 性 就 严 , 数 的 单 个 愿 望 和 单 个 行 动 的 冲 突 , 无 在 历 史 领 域 内造 成 了 一 种 同没 有 意 识 的 自然 界 中 占统 治 地 位 的 状 况 完 全 相 似 的 状 况 。行 动 的 目 的 是 预 期 的 , 是 行 但 动 实 际 产 生 的结 构 并 不 是 预 期 的 ; 者 这 种 结 果 起 初 似 乎 或 还 和 预 期 的 目的 相 符 合 , 到 了 最 后 却 完 全 不 是 预 期 的 结 而
似 的社 会 历 史 现 象 会 反 复 出 现 。社 会 历 史 规 律 及 其 作 用 的
史 进 程 中 人 们 的 自由创 造 并 不 能 改 变 历 史 逻 辑 。关 于 这 一 点 , 格 斯 在 19 恩 8 4年 的 一 封 信 中 已 有 明 确 的 解 析 , 当然 他 在 此 表述 的 是 经 济 发 展 的 轴 线 即 经 济 运 行 的 内 在 逻 辑 特 点 :我们 所 研 究 的 领 域 愈 是 远 离 经 济 领 域 , 是 接 近 于 纯 “ 愈 粹抽 象的思想领 域 , 我们 在 它 的发 展 中看 到的偶 然性 就愈 多 , 的 曲线 就 愈 是 曲折 。如 果 您 划 出 曲 线 的 中 轴 线 , 就 它 您 会 发 觉 , 究 的 时 期 愈 长 , 究 的 范 围 愈 广 , 个 中 轴 线 就 研 研 这 愈接近经济发展 的 轴线 , 就愈 是跟 后 者平 行而 进。 这 一表 ” 述 说 明 , 格 斯 认 为 历 史 运 动 有 着 内 在 的 必 然 秩 序 。 在 历 恩
_历史_的规律性在哪里_浅谈波普尔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批评

摘要:波普尔特有的个人经历和知识结构使他走上了质疑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的学术道路,他针对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而提出了历史只有趋势却没有规律更无法预测的观点。
波普尔历史观失误的理论原因在于:扩大了证伪原则的适用范围;忽视了历史规律呈现的复杂多值性;夸大了偶然性因素的作用。
只要摒弃人类自主活动与合规律性无法相容的唯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我们不难解释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始终隐含着决定历史变化的因果关系和发展主线,正是这些因果关系和发展主线为我们解释并把握历史提供了可能性。
历史不是任意的,它的规律性正是存在于人类的自主活动之中。
关键词:波普尔;马克思;历史决定论;规律中图分类号:B5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1)05-0031-03“历史”的规律性在哪里———浅谈波普尔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批评申建林,贺云松(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提出的“批评理性主义”、“证伪原则”等科学方法论在西方科学哲学思想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真正使他名声大噪的,是他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批评。
他的政治哲学代表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有人评价说“从绝对真理(以及各种决定论)的普遍至信,到对其根本性的质疑和警惕,这是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一个最为重大的事件。
而波普尔的学说,特别是他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等篇作中阐发的观点,对这一历史性的转折做出了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1]还有人甚至认为该书“属于本世纪(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政治思想经典著作。
”[2]那么,他对马克思的批评令人信服吗?历史究竟有无规律性?如果有,历史的规律性又在哪里?一、波普尔非历史决定论思想产生的背景1.波普尔的人生经历。
在少年时期,波普尔自诩为共产主义者,他17岁那年,为帮助关押在维也纳警察局的共产党人逃脱,在示威游行时遭到枪击。
史学理论与方法

希罗多德:古希腊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被称为西方“历史学之父”。
他的代表作是《历史》,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了黑海北岸的西徐亚人、希腊城邦及波斯帝国的历史、地理、民族和风俗习惯等,并记述了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第二部分主要记述希波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希罗多德开创了新的历史编纂体例历史叙述体,特点是灵活、记事系统连续、叙事生动有趣,成为西方史著的通用体裁。
此外,他树立了有价值的史料选择标准,取材广泛、史料充实,注意利用史实、档案、碑铭、前人作品,并亲身采访、实地调查。
创立了一套史料求真的原则和方法,一方面有闻必录,另一方面保留自己对这些说法的评判。
他的人本主义历史观对后人影响深远。
他认为,史家的任务是保存人类的功业,以及探讨历史背后的原因。
他将不同的国家、民族纳入自己的写作范围,评价相对客观,开创了社会文化史传统。
修昔底德:古希腊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
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代表了西方古典史学在古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记载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对立双方的正面军事冲突,进入“和平时期”的暗中较量以及同盟国之间的勾心斗角。
修昔底德认为无法获知远古的真正具体知识,甚至不主张记述前代历史,重视当代史研究。
他提出了科学的史料处理原则,重视辨析、考证;秉持客观主义写作态度。
他奉行较为彻底的人本主义史观,试图用经济因素解释历史发展原因。
修昔底德的编写体例成为西方史家效仿与遵循的传统,标志着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的确立,奠定了史学范式。
南董之志:南董指春秋时代齐史官南史、晋史官董狐的合称。
齐国崔杼杀死齐庄公,自任国相,连杀数位史官,最终作罢;南史前往记载,听闻事件已经记录,就返回了。
董狐则因直书“赵盾弑其君”而受到孔子称赞。
二者的共同特点是书法不隐,这被中国传统史家认为是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受到了自孔子、司马迁、刘知己以来的历代史家的遵奉。
《史通》:唐代刘知己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批评著作,标志着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
对《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的新解读

对《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的新解读提要:波普尔在其《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提出了批评。
其批评的立足点就是认为历史不可预测。
笔者在文中提出,波普尔实际上未能正确理解历史中的必然与偶然、历史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的能动选择性之间的关系。
他对”历史决定论”的批评,是与他的证伪主义原则的精神实质上是相通的。
进而,从新的视角对波普尔的”历史决定论”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历史;历史决定论;历史规律。
卡尔·波普尔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
他将其批判历史哲学的锋芒,直指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在西方的哲学和政治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为当代世界理论界所瞩目。
以至勃里安·马奇这样说:”我必须承认,我想不出任何具有理性的人在读了波普尔对马克思的批判之后,如何仍然能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1]。
波普尔的批判果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吗?我们不得不仔细审视波普尔的批判。
作者试从新的视角对波普尔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进行解读。
一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攻击,是围绕着他所认为的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进行的。
就本人目之所及,他的主要观点集中于他的两部相互联系的著作中,即《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和《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
在他看来,所谓的”历史决定论”就是”探讨社会科学的一种方法,它假定历史预测是社会科学的目的,并且假定可以通过发现隐藏在历史演变下面的‘节律’,或‘模式’,‘规律’或‘倾向’来达到这个目的。
”[2]在波普尔看来,历史决定论就是认为只要发现了历史运行中的规律,就能达到对社会的预测,因为”历史决定论的方法包含着一种极其类似的社会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必然变化,只是沿着一条不变的预定道路并要经过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所预先决定的各个阶段罢了。
”实际上,波普尔所批判的”历史决定论”只是一种”历史先(预)定论”。
他所使用的”Historicism”一词,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历史观点,有多种语义理解,可以统称为”历史主义”,既有”历史预成论”或”历史先定论”,又有”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波普尔的历史哲学
略论波普尔的历史哲学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水,“水无常形”,有人用某种容器盛满水,却因此愚蠢而狂妄地以为水就是方的或是圆的,可以任人随意塑造而被玩弄于股掌之中。
历史是海洋,有人从海洋里舀起一小杯水,便说这就是历史的全部,他哪里知道海洋永远是无比沉默深沉、浩瀚无垠、不可形相和不可称量的。
漂一叶偏舟或艇舰,徜徉于浩淼的海洋之上,你能见到的也仅仅是海洋的表面,即使深潜万米,你仍然不敢声言自己已经掌握了海洋的全部,你有可能遇见一些美丽的珊瑚、浮游的海洋生命,如果幸运一点,大概也能邂逅若干珍异稀奇的海洋动物以及璀璨夺目的珍珠,但你永远不能完全拥有和掌握海洋的全部,海洋的大部分仍然在沉睡,也许还将永远沉睡下去,永远向人类藏起它神秘的面目。
历史是海洋、湖泊、江河,有时风平浪静,碧波荡漾,风光旖旎,水色潋滟,像驯顺温柔的波斯猫;有时却又横生波澜,浊浪滔天,波涛汹涌,翻江倒海,像无比残暴的魔王,露出狰狞的獠牙,向人类张牙舞爪、凶恶咆哮,人类对此却完全无能为力。
历史是天空,风和日丽之间可以风云突变,电闪雷鸣,大雨磅礴,霜雪盖地。
历史是火山,它也许沉睡了一万年,但仍然可能在一个不知名的早晨意外地醒来,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啸。
历史就是这样,似乎是沉寂死亡了的,却仍然可以超越遥远的时空到达我们
跟前,历史的一切遗迹,正像火山一样默默蕴积、发酵,而后有朝一日突如其来地激情喷发,或许,历史永远不会死亡。
历史是小舟,人就是舵手,历史这叶小舟就在舵手的指引下乘风破浪。
历史是四季,“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人们乐观的信念,冬去春来,岁月轮回,永无止息。
历史是一个虚假错误的存在,人类本身也仅仅是一个偶然的存在,是宇宙轮回中的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插曲,是上帝心血来潮为自己造的开心果,上帝可以创造出其他的取乐的替代品,人类终究要被上帝抛弃,世界也便变成像月球表面一样的死寂;也许会更热闹,但热闹的主角却已经不再是人类。
历史是一部《红楼梦》,正如鲁迅所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
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人类也从历史中各取所需,各执一端,捏造出种种的荒谬传说,人间遂至于谬种流传。
历史是“道”,“道可道,非常道”,“道”即是“无”,无中生有,涵生万物,葆有大千众生,“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历史是什么?我确实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或许,历史这个概念本身的由来,便是因为“吾不能名之,而强字之曰`历史'”——佛曰:“不可说,不可说”——历史不可言说。
或许是答案太多,令人无所适从,无从择取。
以上的说
法,显然只是一些比喻,然而,历史本身或许就是一个比喻,一句谶语,是上帝交给人类去猜的一个谜语。
历史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有着与文学家们不同的回答和理解。
“历史哲学”一词首先是由伏尔泰所使用,伏尔泰意在用这个词强调历史学家必须对历史予以整体性、统一性的思考,要体现出历史学家本人对历史的宏观把握①。
然而,人类对于历史的思考却更早,大体随着人类社会和人类意识的形成,便出现了或明确或模糊的历史意识。
当然,历史、历史学、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等几个关键词是应予以简单解释和区分的。
总的说来,这几个概念本身便是一个历史的存在物,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历史学家的笔下有着不同的涵义,读者可参阅《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一书绪论,此处不予赘述②。
一般认为,在西方史学史中,是希罗多德首先创立了比较科学意义上的历史学,自此以后,人类便开始有意识地记录历史,形成了历史学以及历史思想和理论(中国有所不同,可参阅白寿彝著《中国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或瞿林东著《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尽管对历史哲学的理解人言人殊,聚讼纷纭,但如果采取另一种分析模式,即不追求历史哲学的精确定义(事实上也无此必要,甚或不可能,因为这样做,倒极有可能落入缺乏历史感的窠臼之中了),而把它作为一个历史的存在物,如今仍在经历着变化,并从总体上考察其所关注、讨论的问题,则我们大体上仍然可以划定历史哲学的域限。
历史哲学关
注和讨论的问题大体有以下一些,历史有无规律,能否预言或掌握历史的进程和方向,历史有无目的、意义,历史的`动力是什么,等等。
而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又可以区分出不同的历史哲学流派。
按我国学者何兆武的观点,近现代以来西方历史哲学的发展趋势和线索是日益从思辨的到分析的历史哲学,即由对历史的本体论的思辨和研究转向对历史的认识论的研究③。
张广智则认为,近代以来西方史学经历了五次较重大的史学反省活动:16世纪下半叶的文艺复兴时代、18世纪的启蒙时代、19世纪的二、三十年代、20世纪初、本世纪50年代④。
西方学者对此也有相应论述,当代美国著名史学史家格奥尔格·伊格尔斯教授把世界史学归纳为法则论的、阐释学的和辨证唯物论的三个方向⑤,并认为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以重要的方式指出了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可能方向”的史学潮流之一⑥。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