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分类地位

合集下载

贝类增养殖学

贝类增养殖学

贝类增养殖1、贝类:软体动物,这类动物大多数具有贝壳,称为贝类。

身体柔软不分节,又称为软体动物。

种类多,11.5万种,其中化石种3.5万种。

2、贝类学:研究贝类或软体动物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和分类方面的科学。

研究范围涉及解剖学、生态学、生理学、发生学和分类学3、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贝类增养殖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型科学;研究内容有增养殖贝类生物学、苗种生产学、增养殖技术4、贝类的外部形态:1、头部,位于体前端,具吻、口、眼、触角和其他器官;2、足部,运动器官,腹面的一个肌肉质突起;3、内脏团,位于体背面,除腹足类外,其他均对称;4,外套膜,包被软体部分,是由贝类躯干部背侧皮肤一部分褶皱向下延伸而成的薄膜,一般由外表皮和其间的结缔组织及少量肌纤维组成;5、贝壳,外套膜细胞分泌形成,主要成分CaCo3(95%),另有少量贝壳素和其他有机物5、足功能:运动和捕食,1.爬行,玉螺、鲍鱼等;2.附着,双壳类(扇贝)足部退化,足丝发达;3.挖穴,柱状,缢蛏、蛤仔等;4.浮游,特化成鳍状,拟皮螺;5.捕食,乌贼;5,。

固着(终生性:牡蛎)成体足退化消失6、贝壳结构:1.角质层(皮层),角质(贝壳素,一种硬蛋白)由生壳突起分泌;2.棱柱层(壳层),柱状方解石,由外套膜缘背面细胞分离;3.珍珠层(壳底),叶状霰石(文石),外套膜外表皮分离7、消化系统:(1)消化道口、口腔(口后球状膨大部,齿舌、颚片、唾液腺)、食道(素囊、食道腺)、胃(胃楯、肝胰脏开口、晶杆)、肠(肠嵴、肠沟)、肛门晶杆:多数植食性种类的胃的一部分形成晶杆囊,内有一胶质棒状结构的晶杆。

作用:①起机械消化作用②溶解出消化酶③帮助消化食物齿舌:软体动物消化系统中的特殊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板组成,形似锉刀,许多排角质齿构成齿舌颚片:位于口腔前部,摄食物之用,一般位于口腔两侧左右对称的2片齿式:软体动物齿舌带上角质齿的数目及排列方式用数字等符号表示称为齿式(2)消化腺唾液腺、食道腺、消化盲囊(包围在胃四周)、肝脏消化盲囊作用:1.最主要的消化腺,吸收养料;2. 消化盲囊细胞还可以把食物吞食后颖细胞内消化作用;3.含大量消化酶,如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3)瓣鳃类唇瓣(一般位于鳃前方,口两侧,大多呈三角形,共两对,左右对称)、口(大多无口腔、颚片、齿舌、消化腺)、食道、胃、肠、肛门消化特点:①消化管壁不具有肌肉层,无蠕动能力,靠纤毛的煽动运送食物。

贝类复习题(1)

贝类复习题(1)

贝类复习题(1)贝类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足丝:从瓣鳃类足部足丝孔伸出的、以壳基质为主要成分的强韧性硬蛋白纤维束。

瓣鳃纲是利用足丝附着在其它物体上的。

2、不完全壳口:具有前沟或后沟的壳口称为“不完全壳口”完全壳口:草食性的种类壳口大多圆滑,无缺刻或沟,称为“完全壳口”3、嗅检器:嗅检器是外套腔或呼吸腔的感觉器,具有嗅觉的作用。

4、晶杆:晶杆是一个几丁质的棒状物,它的末端伸入到胃腔中,它能依靠幽门盲囊表面的纤毛,以一定的方向做旋转和挺进运动,对事物进行搅拌;另外,晶杆内含有糖原酶,在胃液作用下可以使晶杆溶解并将糖原酶释放出来,能够消化食物。

5、墨囊:乌贼等软体动物体内能分泌黑色汁液地囊状器官,遇到敌害时,即将墨囊内地黑色汁液喷出,使水浑浊借以逃脱。

6、文蛤的“跑流”:文蛤常因水温等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有移动的习性(俗称“跑流”)7、栉孔扇贝的海上过渡与中间育成海上过渡:当幼苗个体达到2毫米时,可装袋向海上过渡,直至将其培养成商品苗(0.5-1厘米)为止。

中间育成:又称贝苗暂养,指将壳高0.5厘米的商品苗育成壳高2厘米左右的幼贝的过程。

8、珍珠:在珍珠层内形成。

是珍珠贝、河蚌等的外套膜分泌物包裹着进入外套膜和贝壳之间的异物而形成的。

9、贝类的滤水量是指?贝类的耗氧量:是指贝类呼吸和非生物氧化所消耗溶解氧的数量。

贝类的耗氧量比一般游泳动物低得多,这就造成贝类能高密度分布和养殖的有利条件。

贝类的呼吸系数:就是动物单位体重(一般以50公斤为单位)在1小时内排出的二氧化碳与消耗氧的比值。

10、缢蛏的“进埕附着”:在人工养殖过程中,螠蛏苗浮游期结束后即开始下沉附着在人工修筑的苗埕上,这一过程叫螠蛏的“进埕附着”。

11、出肉率:是指软体部湿重占鲜贝湿重的百分比。

肥满度:是表示贝类软体部肥瘦程度,它既可以作为衡量贝类性腺成熟度的一个指标,也可以作为衡量贝类生长的指标。

肥满度=软体部干重(g)/贝壳干重(g)12、扇贝的性腺指数:是指性腺的湿重占软体部湿重的百分比。

软体动物外部形态观察记录

软体动物外部形态观察记录

软体动物外部形态观察记录
1、青蛤
分类地位:双壳纲异齿亚纲帘蛤目帘蛤科
形态特征:俗称蛤蜊,壳面膨胀,无放射肋,生长纹清楚,无小月面,楯面狭长,两壳各具主齿3枚,集中于铰合部的前面。

外套窦深。

分布:本和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为习见种类。

生活于潮间带的上、中、下区,多在淡水流入的附近区域栖息,自然产量颇大。

个体大,味美,也是贝类养殖品种之一。

2、缢蛭
分类地位:双壳纲异齿亚纲帘蛤目竹蛏科
形态特征:壳呈长筒形,质薄,前后端均为圆形,韧带黑褐色,壳中央稍前有1自壳至腹缘微凹的斜沟。

分布:栖居于潮间带的中下区,喜生活于有小量淡水注入的内湾或低盐的河口区。

利用足部掘穴,在泥滩中穴居,潜入泥中的深度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通常在夏季较浅而冬季较深,一般约在10到20cm 处生活。

由于肉味鲜美,可除鲜食外,还可干制成罐头。

是重要养殖贝类,在我国已有数百年的养殖历史,特别在xx一带更为普遍。

本种仅分布于xx海。

菲律宾蛤仔的养殖.

菲律宾蛤仔的养殖.

(2)浅水采苗 干潮时,先将苗埕分成长宽各8米左右的 小块,用荡板把埕四周的蛤苗连同沙土往中间堆成一 直径约6米的圆形块。隔潮把圆形蛤苗中央用荡板撑开 一直径约3米,深约3厘米的空地,称“撑池”。过一 个潮水退潮时,将苗埕四周的蛤苗往中间空地集中, 即“赶堆”。然后在潮水退至l米水深时即可用竹箕将 苗取起,洗净装船。 (3)深水采苗 在船上用PE胶丝网捕捞。先选定位置下 锚,然后放长锚绳,船随潮位后退至距锚约50米处停 下,放下苗网用力拉锚绳使船前进拖捞蛤苗,距锚10 米处起网。如此反复,采集苗种。
白苗 蛤苗附着后到次年清明,体长达0.5cm, 贝壳花纹不明显,呈灰白色


中苗
白苗养至冬至,体长达1cm左右
大苗 中苗养至次年秋季,体长2cm,仍须移 殖养成的蛤仔。
第三节
蛤仔的土池人工育苗
一、土池建筑与设施
1.大小 根据需要而异,一般5亩左右较合适,大土 池可以划分成若干小区。
2.底质
砂泥底(含砂量80%-90%)。

二、形态构造

菲律宾蛤仔贝壳呈三角卵圆形,具有前倾的壳顶, 壳顶至贝壳前端的距离约等于贝壳全长的1/3。小 月面椭圆形或略呈梭形,盾面梭形。贝壳前端边 缘椭圆,后端边缘略呈截形。壳表面灰黄色或深 褐色,有的带褐色斑点。壳面除了同心生长轮外, 还有细密的放射肋。放射肋与生长线交错形成布 纹状。
三、生态习性

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蛤仔的生物学
蛤仔的半人工采苗
第三节
第四节
蛤仔的土池人工育苗
蛤仔的养成
第一节
蛤仔的生物学
一、分类地位与分布
二、形态构造
三、生态习性
四、繁殖生物学
一、分类地位与分布

《贝壳》ppt课件

《贝壳》ppt课件

宏观形态观察
利用肉眼或放大镜对贝壳的整体形态、颜色、纹理等进行观察记 录。
微观形态分析
借助显微镜观察贝壳表面的微观结构,如生长线、放射线等,以了 解其生长过程和环境适应特征。
形态测量与统计
使用测量工具对贝壳的尺寸、重量、厚度等参数进行测量,并进行 统计分析,以揭示其形态特征与种类差异。
贝壳成分与结构分析技术
贝壳与寄生物
一些寄生物会寄生在贝壳 上,利用贝壳提供的生存 环境进行繁殖和生长。
贝壳与人类
贝壳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广 泛的应用价值,如制作工 艺品、建筑材料等。
贝壳在生态系统中地位
贝壳作为生物群落组成
贝壳是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为其他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和食物来源。
贝壳对水质的影响
贝壳能够吸附和分解水中的有害物质 ,对改善水质具有一定的作用。
04
贝壳文化艺术价值
Chapter
贝壳在人类文明中地位
早期文明中的货币和装饰品
01
贝壳因其稀有性、美丽和耐久性,在古代被用作货币和装饰品
,如中国古代的“贝币”。
象征意义
02
贝壳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如代表财富、生育、
永恒等。
民间传说与神话
03
贝壳在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占据重要地位,如希腊神话
保护功能 支撑功能
呼吸和排泄功能 生态作用
贝壳能保护内部柔软的身体,避 免受到外界的伤害和侵蚀。
贝壳上的气孔和水管等结构有助 于软体动物进行呼吸和排泄废物 。
02
贝壳生物学特性
Chapter
贝壳生长过程
01
02
03
贝壳形成
贝壳是由贝类动物外套膜 分泌物形成的,随着贝类 动物的生长而逐渐增大。

缢蛏的养殖(1)

缢蛏的养殖(1)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Lamarck)的养殖
缢蛏(英文名Razor clam),我国“四大养殖 贝类”之一。福建俗称“蛏子”,浙江称 为“蜻”,山东、河北、辽宁等地方称为 “虫先”。
蛏子肉味鲜美,可以鲜食,也可以加工制成蛏干、 蛏罐头,是沿海群众十分喜爱的一种贝类。 蛏肉性寒凉,味甘、咸,具有滋补、清热、除烦、 止痢功能。壳用于胃病、喉痛治疗等功能。

注:缢蛏幼虫的附着习性 缢蛏的受精卵经3-5天发育后(发育速度 和水温直接相关),浮游幼虫出现棒状 足,在足的基部出现布满灰色色素的圆 形眼点,面盘脱落,纤毛和鞭毛脱落, 幼体下沉变态,分泌透明的足丝附着在 泥砂上。
下沉变态后的幼虫先以微弱的足丝营附 着生活,然后以足钻土穴居。 缢蛏幼虫的附着与潮汐、潮区、潮流、 底质、风浪均有关(具体见书P.317)。
红狼牙鰕虎鱼,俗称赤九、红亮鱼、 红鼻条。常在含泥较多的埕地钻穴营 居,主要危害贝苗。
防治措施:用氰化钠(或氰化钾)、鱼藤、 茶饼和巴豆等药物毒杀。氰化钠每亩用药 150-250克,药液浓度0.2-0.3%;鱼藤, 俗称芦藤,每亩用药500克左右,药液浓度l %;茶饼每亩用药4-8千克,干撒,或用温 水泡24小时,再加水调均匀带渣泼洒;巴豆 加工成丸,毒杀时溶于水后灌注鳗穴,每 500克巴豆可灌70—80个鳗穴。以上几种药 在使用时,还须注意使用时间、埕地底质、 及潮汐情况酌量增减。如早、晚时间用多些, 午间用药少些;含砂多的底质用药多些,反 之用药少些;埕地积水多,用药要多些。
此外,皱红螺偶尔也在埕地出现,摄 食养殖贝类;海兔、海牛和纵带锥螺 占据空间,也会影响养殖贝类的生长。
防治措施: 对于斑玉螺,目前仅靠人工捕捉。退 潮时用手捕捉,或用小竹杆和铁线做 成的“拣螺塔”抓捕(玉螺怕光,多 在夜间或阴天出穴活动,宜在早、晚 在干潮后下埕捕捉,也可用0.2-0.3% 的石炭酸喷洒涂面,迫使其出穴,或 用蟹汁喷于埕面诱其出穴,然后捕 捉)。在冬季玉螺产卵期,可下海拣 拾玉螺卵块。 对于经氏壳蛞蝓,待其6月以后产过卵, 数量大减,再播苗。人工捉,或在苗 场周围拦网阻止壳蛞蝓进入苗场。

动物学实习报告

动物学实习报告

海滨动物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及意义:1、知道关于动物分类的知识,认识多种常见动物,并了解它们的识别要点和生活环境特点。

2、巩固理论知识,增强野外实践能力,培养浓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3、意义:通过近十天的野外实习,不仅巩固了我们所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并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将脑中抽象的概念及知识具体化,更直观地观察动物极其特征。

同时还充分锻炼了我们的动手动脑和观察能力。

二、实习工具:1、采集袋塑料桶、塑料袋、瓶子、镊子、铁锨等。

2、记录用品笔、采集记录本及有关海滨动物实习书等参考资料。

3、制标本试剂福尔马林、30%的甲醇、硫酸镁三、实习地点:青岛:银沙滩,竹岔岛,海底世界银沙滩为沙岸,竹岔岛为岩石岸。

实习地环境概况:⑴银沙滩:银沙滩景区位于省级凤凰岛旅游度假区西南侧,全长2000余米,呈月牙形状,东西伸展,是天然的海水浴场。

因沙质细腻均匀,太阳下银光四射,宛若镶嵌在蓝色丝绸上的银盘,故名银沙滩。

⑵竹岔岛:竹岔岛在青岛的南部,由火山喷发形成,岛上的岩石上至今还留有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气泡和自然形成的硅洞。

落潮后可以拾上贝壳。

⑶海底世界:青岛海底世界主要由潮间带、海底隧道和地下四层观光建筑三大部分构成,展示部分完全在地下。

海底隧道、隧道拱形玻璃的圆柱水体及窗式玻璃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造型结构,行走在隧道中,便如同置身于海底,大大小小的鱼儿在身边游弋,还能看到人鲨共舞的场面。

亚洲目前最大的单体圆柱展示水缸,展示一些珍贵的珊瑚礁生物。

整个青岛海底世界被礁石环绕,形成山中有海的美景。

还包括青岛水族馆、标本馆、淡水鱼馆等旅游展馆。

我们分组参观了青岛海底世界。

对海洋动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四、实习时间: 2011年7月15日到2011年7月20日五、实习内容:1.听取老师讲述银沙滩、竹岔岛的动物分布情况及标本采集与处理。

2.参观青岛海底世界。

六、采集认识的动物介绍:银沙滩:沙蚕:( Nereis succinea ) 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游走目、沙蚕科扁玉螺:(Neverita didyma)软体动物门原始腹足目玉螺科扁玉螺属泥蚶:(Tegillarca granosa)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列齿目蚶科蚶属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蚶目蚶科毛蚶属日本镜蛤:(Dosinorbis japonica)软体动物门双壳钢帘蛤目帘蛤科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帘蛤目帘蛤科杂色蛤:(Ruditapes philippinarum)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等边浅蛤:(Gomphina aequilatera)软体动物门双壳钢帘蛤目帘蛤科海棒槌:(Paracaudina chllensis)棘皮动物门海参纲日本大眼蟹: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沙蟹科大眼蟹属竹岔岛:海葵:(Actiniaria)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海葵目贻贝:(Mytilidae)软体动物门双壳纲贻贝目平角涡虫:扁形动物门涡虫纲多肠目单齿螺:(Monodonta labio)软体动物门马蹄螺科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棘皮动物海参纲刺参科七、详述三种主要动物1、泥蚶学名:Tegillarca granosa分类: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列齿目蚶科蚶属形态特征:贝壳极坚厚,卵圆形。

海洋里的贝类动物知识

海洋里的贝类动物知识

海洋里的贝类动物知识
海洋里的贝类动物是一个神奇而又多样化的群体。

贝类动物是
软体动物的一种,它们生活在海洋、淡水和陆地的各种环境中。


类动物的外壳通常呈现出多样的形状和颜色,有些甚至被用来制作
珍珠。

贝类动物主要分为两大类,双壳类和单壳类。

双壳类贝类动物
的外壳由两个对称的壳组成,比如蛤蜊和扇贝。

而单壳类贝类动物
的外壳通常是螺旋状或圆锥状,比如蜗牛和海螺。

贝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海洋食物链的
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贝类动物还能够过滤海水中的废物和有害物质,起到净化海洋环境的作用。

此外,贝类动物还对人类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

人们常常食用
贝类动物,比如蛤蜊、扇贝和牡蛎等,它们不仅味美营养丰富,而
且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

此外,贝类动物的外壳还被用来
制作珍珠、珍珠母和贝壳工艺品,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奢
侈品和装饰品。

总的来说,海洋里的贝类动物是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其多样的形态和功能,为人类和海洋生物带来了许多益处。

对贝类动物的保护和研究,对于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类分类地位、生态特征及其分布特征世界上的软体动物约有14.5万种(包括3.5万余种化石种类),仅次于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的第二大门。

因大多数种类具有贝壳,故通常又称为贝类。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生物》第一册(下)所列贝类共计15类,分别隶属腹足纲、双壳纲和头足纲。

现将它们的分类地位、主要鉴别特征、生态及其在我国的分布作一简介。

腹足纲(Gastropoda)鲍(Haliotis)原始腹足目,鲍科。

壳右旋坚厚,壳顶扁平。

螺旋部退化,体螺层和壳口极大,其末端边缘有1列呼吸小孔。

无厣。

足肥大宽广。

肉味鲜美。

分布在温、热带海区。

我国目前已发现7种左右。

皱纹盘鲍(H.discus hannai)壳耳状坚厚,具3个螺层。

壳顶扁平。

壳面具粗糙不规则的皱纹。

壳边缘呼吸孔4~5个。

壳口卵圆形。

栖息在低潮线以下10米左右海藻繁茂的岩礁上,分布在我国黄、渤海。

杂色鲍(H.diversicolor)壳中等卵圆形。

螺旋部小,呈乳头状。

壳面有细致的螺肋。

生长线明显。

壳边缘呼吸小孔7~9个。

栖息环境同皱纹盘鲍。

分布在广东、福建沿海。

宝贝(Cypraea)中腹足目,宝贝科。

壳质坚厚,呈卵圆形。

壳面光滑,富有光泽。

螺旋部小,埋在体螺层中。

壳口狭长。

无厣。

外套膜和足都较发达。

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区。

虎斑宝贝(C.tigris)壳较大,呈卵圆形。

体螺层极大。

壳面极为光滑,灰白色或淡黄色,被有许多大小不同的黑褐色斑点,壳口狭长可达10厘米,前端稍宽,后端向右方弯曲。

生活在低潮线以下数米深的岩礁间的沙滩上,分布于东海和南海。

园田螺(Cipangoap ludina)中腹足目,田螺科。

壳稍高呈圆锥形。

螺层光滑多凸略呈圆形,不具螺旋形色带。

厣薄角质。

淡水产。

中华园田螺(C.cathayensis)壳大薄而坚固,壳顶尖。

壳为右旋,螺旋部较短。

体螺层膨胀。

壳口卵圆形,周围有明显的黑色边缘。

足极为发达,有广阔的蹠面,适于爬行。

生活在湖泊、池塘、水田、沼泽等地,习见淡水螺类。

主要分布在华北及长江流域等地。

芋螺(Conus)又称鸡心螺。

新腹足目,芋螺科。

壳呈锥形或纺锤形,形状似鸡心或芋头。

壳口狭长。

壳面光滑,花纹美丽。

种类很多。

织锦芋螺(C.textile)壳呈纺锤形,壳质坚厚。

螺旋部圆锥形。

体螺层汲大,前端狭窄。

壳面光滑,灰黄色,具红褐色花纹。

壳口狭长。

厣为角质。

体内具毒腺。

生活在潮间带岩礁间。

是暖海性种类,分布于东海和南海。

榧螺(Oliva)新腹足目,榧螺科。

壳呈柱状或纺锤状,形似香榧子。

壳质坚厚。

壳面光滑,有光泽和花纹,色彩美丽。

伶鼬榧螺(O.mustelina)壳呈柱状,坚厚。

螺旋部低,圆锥形,体螺层高度约为螺旋部的20倍。

壳面光亮,呈黄褐色,有锯齿状花纹。

壳口狭长。

无厣。

足发达。

为热带和亚热带螺类,栖息在潮间带的泥沙海底。

分布于东南沿海。

竖琴螺(Harpa conoidalis)新腹足目,竖琴螺科。

壳呈卵圆形,壳质薄而坚实。

螺旋部短,呈圆锥状,壳顶尖。

体螺层宽大,螺层上有粗大的纵肋,形似竖琴之弦。

壳面呈浅肉红色有光泽。

体螺层具规则而曲折的白色和棕色花纹。

贝壳极为美丽。

壳口大,近半圆形。

无厣。

栖息在细沙海底。

分布在我国南海等地。

蜗牛(Fruticicola)柄眼目,蜗牛科。

壳呈扁球形或圆球形。

壳口无突起。

头部发达,具可翻转、缩入的2对触角。

眼位于后触角顶端。

足发达扁平,富有粘液腺,适于陆地爬行。

膜质厣。

生活在阴暗潮湿的草丛、田硬或落叶下。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灰蜗牛(F.ravida)壳呈圆球形,有5.5~6个螺层。

壳表黄褐色。

体螺层较膨大。

壳口椭圆形。

脐孔缝状狭窄。

同型巴蜗牛(Bradybaena similaris)壳呈扁球形,有5~6个螺层。

壳呈黄褐或红褐色。

壳面生长线较细。

壳口马蹄形。

脐孔为小圆孔状。

双壳纲(Lamellibranchia或Bivalvia)贻贝(Mytilus edulis)异柱目,贻贝科。

又称紫贻贝和淡菜。

两壳相等,呈楔形。

壳顶尖,位于贝壳最前端。

壳背缘弧形,腹缘略直,后缘宽圆。

铰合齿退化。

壳表黑褐色或黑紫色,光滑具光泽。

足丝孔位于壳腹缘前方,足丝呈细丝状较发达。

通常以足丝在低潮线附近岩石或他物上固着生活。

为寒温带种类,分布于黄、渤海,是丰富的海产资源之一。

牡砺(Ostrea)异柱目,牡蛎科。

两壳不等,左壳较大,以此壳固着在岩石或他物上。

壳形不规则,变异较大。

壳面有鳞片或棘实。

铰合部无齿。

闭壳肌位于壳中央。

鳃与外套膜愈合。

足退化,无足丝。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已定名的约20种,常见的有:褶牡砺(O.Plicatula)壳较小,多为三角形。

左壳深凹,右壳较平。

壳面有多层同心环状鳞片,无明显放射肋。

壳多为淡黄色,杂有黑色或紫褐色条纹。

左壳面凸出,顶部附着在岩石上。

主要分布在潮间带中、上区。

密鳞牡蛎(O.densebmdllosa)壳大坚厚近圆形,左壳中凹,右壳较平。

右壳近腹面环生多层鳞片,薄而脆,呈舌片状。

放射肋不明显使鳞片与壳边缘成波纹状。

壳面为灰色并杂以紫、褐和青色。

主要分布在低潮线以下的浅海,是我国牡蛎中最常见的一种。

扇贝(Chlamys)异柱目,扇贝科。

壳呈扇形。

壳顶位于背缘中央,其前后两侧具壳耳。

壳背缘呈一直线,右壳背缘超出左壳。

闭壳肌痕大。

足长,不发达,具足丝。

栉孔扇贝(C.farreri)壳呈圆扇形,背缘直,腹缘圆。

无铰合齿。

壳顶两侧壳耳不等,前耳较大。

壳面具明显的放射肋,肋上有棘突。

壳为桔红、浅黄、乳白等色。

右壳前耳有足丝孔和数枚栉齿。

闭壳肌发达。

常以足丝附着他物上营固着生活。

主要分布北部沿海。

闭壳肌可制成干贝。

蚶(Area)列齿目,蚶科。

壳质坚厚,两壳对称。

壳面被带毛的壳皮,放射肋明显。

铰合齿细小多枚,排成1长列。

前后闭壳肌发达。

足宽大常具足丝。

生活在低潮线以下泥沙中。

我国沿海分布的蚶类约有50种左右。

泥蚶(A.granosa)壳较小,卵圆形。

壳面白色,被黄棕色壳皮。

放射肋发达,有17~21条,肋上具明显的颗粒状结节。

毛蚶(A.suberenata)壳中等大小,呈卵圆形。

两壳不等.右壳稍小。

放射肋排列较密,有30~34条。

壳面白色,被棕色带毛状壳皮。

近几年发现,毛蚶为“甲肝”中间宿主。

缢蛏(Slnonovacula constrlcta)又称蛏子。

真瓣鳃目,竹蛏科。

两壳相等,质地薄脆,呈圆柱形。

前缘稍圆,后缘截形。

壳前后端均开口。

壳顶位于背面靠前方1/4处。

自壳顶至腹缘中央有一斜浅沟,故称缢蛏。

壳皮为黄绿色。

铰合部左壳3枚主齿,右壳2枚主齿。

足发达。

出水管和入水管都较长。

自然状态下,足和水管都伸出壳外。

穴居在潮间带泥沙中。

分布在各海区。

是我国特有的海产养殖贝类。

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又称河蚌。

真瓣鳃目,蚌科。

两壳相等,侧扁呈角突卵圆形。

前端钝圆,后端较尖。

壳皮呈黑褐色。

背缘无铰合齿,具富于弹性的角质韧带,腹缘分离。

壳顶稍隆起,位于背前方。

以壳顶为中心呈同心环排列的生长线明显。

足斧状发达,位于体之前端。

栖息在各地江河、湖泊、池溏、水田等底部泥沙中。

分布极广,是最常见的淡水贝类。

头足纲(Cephalopoda)乌贼(Sepia)十腕足目,乌贼科。

体宽大扁平。

内壳石灰质。

鳍较狭窄,位于胴部两侧全缘。

腕5对,腕吸盘为4行。

雄性左侧第四腕茎化。

金乌贼(S.esculenta)身体分头、足、胴三部分。

胴为卵圆形,长度约为宽度的1.5倍。

肉鳍宽为胴宽的1/5,位于胴部两侧全缘,仅在后端分离。

腕吸盘大小一致。

内壳长椭圆形。

胴部背面有棕紫色细斑和白斑相间的花纹,体黄褐色,在阳光下具金黄色光泽。

浅海性种类。

广泛分布于我国各沿海。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胴体卵圆形,略瘦。

肉鳍位于胴体两侧全缘,后端分离,但前端较窄,后端较宽。

胴体长是宽的2倍。

腕长度相近,腕吸盘大小一致。

内壳长椭圆形。

胴背有显著近椭圆形白斑,雄性斑大,雌性斑小。

浅海性种类,主要分布东南沿海。

是我国海产量最大的一种乌贼。

章鱼(Octopus)俗称八带鱼或峭。

八腕目,蛸科。

胴体为长椭圆形或卵圆形。

腕4对,腕吸盘2行,腕长于胴体。

雄性右侧第三腕茎化。

内壳退化。

体无鳍。

长蛸(O.variabilis)胴长椭圆形,表面光滑,具极细的色素斑点。

两眼间和眼前无色斑。

各腕颇长,长为嗣体长的7~8倍,但各腕长度不等。

雄性的茎化腕长度为左侧第三腕的1/2。

内壳退化。

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为沿岸底栖种类。

短蛸(O.ocbelhttls)胴体卵圆形,背面具密集粒状突起。

各腕长度接近,较短,长为胴体长的4~5倍。

内壳退化。

生活时褐黄色。

在每一眼的前方,位于第二至第四腕间,各有一椭圆形金邑圈。

在背面两眼间有一纺锤形褐色斑块。

沿岸底栖种类。

主要分布我国北部沿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