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贝类识别
贝类方位辨别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贝类的生物特性,特别是其方位辨别能力。
2. 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贝类方位辨别能力的影响。
3. 通过实验验证贝类方位辨别能力的科学原理。
二、实验背景贝类是一类生活在水中的无脊椎动物,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贝类具有多种生物学特性,其中方位辨别能力是其中之一。
方位辨别能力是指贝类在环境中能够感知并判断自身位置的能力。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验证贝类的方位辨别能力,并探讨影响其方位辨别能力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牡蛎、扇贝、鲍鱼等贝类,实验箱、坐标纸、光源、温度计、湿度计等。
2. 实验方法:(1)分组:将贝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牡蛎、扇贝、鲍鱼,对照组为其他贝类。
(2)实验设置:在实验箱中设置不同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湿度等。
(3)实验过程:将贝类置于实验箱中,观察其方位辨别能力。
记录贝类在实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如游动方向、停留位置等。
(4)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方位辨别能力差异,探讨环境因素对贝类方位辨别能力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贝类方位辨别能力差异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贝类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方位辨别能力,而对照组贝类的方位辨别能力相对较弱。
这说明不同种类的贝类在方位辨别能力上存在差异。
2. 环境因素对贝类方位辨别能力的影响(1)光照:在光照条件下,实验组贝类表现出较强的方位辨别能力,而对照组贝类的方位辨别能力较弱。
这表明光照对贝类方位辨别能力有显著影响。
(2)温度: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实验组贝类的方位辨别能力较强,而温度过高或过低时,贝类的方位辨别能力有所下降。
这说明温度对贝类方位辨别能力有显著影响。
(3)湿度:在适宜的湿度条件下,实验组贝类的方位辨别能力较强,而湿度过高或过低时,贝类的方位辨别能力有所下降。
这说明湿度对贝类方位辨别能力有显著影响。
五、实验结论1. 贝类具有方位辨别能力,且不同种类的贝类在方位辨别能力上存在差异。
瓣鳃纲的识别—西施舌的识别

06 Part Six 西施舌
西施舌
西施舌
西施舌
形 态 : 西施舌,西施舌又称海蚌 、 贵妃舌,是一种个体较大的蛤蜊 科海产双壳贝类 。 西施舌壳大而薄,呈三角扇形,壳面黄褐色,具有 明亮的光泽,花纹细致。 西 施 舌 肉足发达,风平浪静之时常常伸出 壳外,形如人舌,故而得名。
西施舌
产 地 产 区 : 西施舌产 于 我国沿海一带,四季均可采捕,它们的分布 广泛,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出产,喜欢生活在风平浪静的浅海泥质沙 底,落潮时钻入沙下6~7厘米深处躲藏,涨潮后钻出沙层捕食海藻 及浮游生物。
海洋软体动物识别
瓣鳃纲
海洋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 基础知识
海
洋
瓣鳃纲
软
体
动
腹足纲
物
头足纲
海洋软体动物的主要类群 瓣鳃纲动物的形态特征 腹足纲动物的形态特征 头足 长蛸 真蛸 柔鱼 枪乌贼
鲍鱼 红螺 泥螺 玉螺 田螺
蛤蜊 西施舌 杂色蛤 文蛤 青蛤 贻贝 扇贝 牡蛎 蛏 蚶 中国血蛤 江瑶 蚌
西施舌
加工利用:捕得后入沸水中烫过,取肉,鲜用或晒干。 药用价值: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咸、凉,入肝、脾、胃经,有滋阴生津 ,凉肝明目,清热息风之功。适用于胃热烦渴,肝热目赤及热邪伤阴,虚风 内动等。《本草从新》言其“补阴,益精,润脏腑,止烦渴”。《随息居 饮食谱》言其“开胃,滋液养心,清热息风,凉肝明目”。 地方名吃:福建的名菜“炒西施舌”更是闻名遐迩。不过,由于环境的 不断恶化,西施舌的
思考题
判断题 1.西施舌壳大而薄,呈三角扇形,壳面黄褐色,具有明亮的光泽,花 纹细致,肉足发达。( )
西施舌
收获季节:近年来自然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使这种珍品更加稀少 名贵,目前开发了西施舌人工育苗繁殖技术,福建、浙江、江苏等 省已开展人工养殖。收获期为冬春季。印度半岛、日本也有分布。 经济价值:西施舌斧足发达,肉质白嫩肥厚、脆滑鲜美、香甜爽 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多种益生性物质,食后 齿颊流芳,西施舌因而在海味中久负盛名,为珍贵的食用贝类。
常见贝类识别.教学提纲

•
扁玉螺
纲目:玉螺科 产地及产期: 为我国沿海常见的种类,北方多于南方。此外, 在日本北海道南部至九州、朝鲜半岛、菲律宾: 澳大利亚以及印度洋的阿曼湾等地也有分布。埋 于海底砂中生活。在砂中掘路挪进,并在砂中的 蛤蜊类壳上开洞食取其肉。肉供佐膳,青岛菜市 经常有出售。贝壳可供观赏,并可作工艺品。因 其为肉食性种类,故为滩涂养殖贝类之敌害,但 同时也是底栖鱼类的饵料,如马面鲸的胃内发现 扁玉螺的贝壳和庸。 介绍: 贝壳呈半球形,坚厚,背腹扁而宽。壳高3厘米, 宽4.5厘米。螺塔低,体层大。壳顶低小,螺旋 部较短,体螺层宽度突然加大。壳面光滑无肋, 生长纹明显。壳面呈淡黄褐色,壳顶为紫褐色, 基部为白色。壳底有脐眼,上有脐盘遮盖,脐盘 棕色。在每一螺层的缝合线下方有一条彩虹样的 褐色色带。壳口卵圆形,外唇薄,呈弧形;内唇 滑层较厚,中部形成与脐相连接的深褐色胼胝, 其上有一明显的沟痕。脐孔大而深。厣角质,黄 褐色。生态、利用和地理分布:生活于潮间带至 水深50m的沙和泥沙质的海底,通常在低潮区至 10m左右水深处生活。常潜入底内猎取其他贝类 为食。约在8一9月产卵,卵群和细沙粘成围领状。
文蛤
[地方名]花蛤、黄蛤、海蛤。 [形态特征]贝壳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 形,其长度略大于高度,壳质坚厚。两壳大 小相等。壳顶突出,位于背面稍靠前方;两 壳顶紧接,并向腹面微弯。小月面狭长,呈 矛头状。盾面长卵圆形。韧带短粗,褐色, 突出壳面。贝壳表面光滑,被有一层黄褐色 光滑似漆的壳皮;轮脉清晰,由秃顶开始有 锯齿状的褐色带,无放射助。壳内面灰白色, 后部边缘呈紫色。 [产地、产季]我国黄海、渤海、东海、南海 沿海均产,主要产区有辽宁、河北、山东、 江苏沿海。全年均有生产,以5~6月份为盛 产期。 [经济价值]为蛤中上品,素有天下第一鲜的 美称。其肉嫩味鲜,营养丰富,每百克肉含 蛋白质13.9克、脂肪0.8克。除鲜食外, 还可加工制成于品和罐头食品。活文蛤和冻 鲜文蛤肉均是出口创汇的产品。
常见贝类识别.

物种名称 日本镜文蛤 俗名 日本镜蛤 形态特征 贝壳坚厚,稍扁平,略呈圆形。壳长 稍大 于壳高,壳顶小,位于壳背缘靠 前方,自壳顶至贝壳前端的距离约占 壳长的2/5。壳顶前方 背缘凹陷,后方 背缘近截状。腹缘和前、后缘约呈圆 形。小月面小而深凹,心脏形。分布 范围 海水 潮间带中区的泥沙滩,栖息深度10 厘米; 潮下带的浅海部分也有分布国内 国外分布: 朝鲜, 日本 习性环境 栖所环境 潮间带沙滩、泥滩
• 圆田螺
• 拉丁名: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 英文名:mudsnail • 俗名:田螺 • 纲目:田螺科 • 产地及产期: 广泛分布于各地淡水湖泊、水库、 稻田、池塘和沟渠等处。一年四季 均有生产。 • 介绍: 贝壳大,薄而坚.壳高5厘米,宽4厘米, 呈卵圆形。螺旋部短而宽,螺层67层。壳表面、绿褐色或黄褐色。 壳口卵圆形,周围具黑色框边边。 厣角质。
【物种名称】棒锥螺 【科属分类】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 腹足纲,中腹足目、锥螺科 外形特征 壳口 外唇很薄,近后缘有浅的V字型缺 口。口盖为多旋性的圆形,比壳口为 小。通常埋栖於海底砂泥中,为滤食 者。足很小,在外套腔左侧的入水部, 有发达的乳状突起。贝壳呈尖锥形, 结实,黄褐色或紫红色。壳顶尖,螺 旋部高,体螺层短。螺层28,每一螺 层的上半部平直,下半部较膨胀。螺 旋部每1螺层有5~7条排列不匀的螺肋, 肋间还夹有细肋。壳口卵圆形。
方斑东凤螺
英文名:Babylonia areolata 俗名:花(甲)螺 产地及产期: 生活在数千米至数10米水深的砂泥质海 底。产于海南岛 三亚、陵水、琼海、文 昌和儋县沿海,见于我国东、南沿海, 斯 里兰卡、日本也有分布。介绍: 蛾螺科,贝壳呈长卵形,壳高62.5mm, 壳宽35.2mm。螺层约8 层。各螺层较 膨圆,在缝合线的紧下方开成1狭而平 坦的肩 部。壳麦生长纹细密,被有黄褐 色壳皮,并具有长方形的紫褐 色斑块。 斑块在体螺层有3横列,以上方的1列最 大。脐孔大 而深。绷带紧绕脐缘。厣角 质。
瓣鳃纲的识别—蛤蜊的识别

思考题
判断题: 1.蛤类滤食性的生活方式,其食物来源主要是海水中的单细胞藻 类,其安全性取决于海水中藻的种类。( ) 2.赤潮对贝类的生命和贝类食品的安全性没有影响( ) 3. 在蛤肝中的提取物,除对肉瘤有抑制作用外,对患白血病的动 物也可延长存活期,说明它有抗白血病作用。 ( )
思考题
• 常见经济蛤类原料有哪些? • 你见过的以蛤为原料的加工产品有哪些? • 蛤类加工食用前应怎样处理? • 简述蛤的经济价值? • 谈谈你对蛤类原料的综合利用价值前景的看法?
蛤蜊——中国蛤蜊 [经济价值]鲜食肉质鲜美,也可制干品或制成罐头
蛤蜊——四角蛤蜊
[形态特征] 贝壳略呈四角形, 极膨胀,质坚厚,球形。顶 部白色,近腹缘黄褐色,壳 面生长纹明显。足部发达, 侧偏呈斧状。
蛤蜊——四角蛤蜊
[产地、产季]我国沿海分布极广,产量大,以辽宁、山东 为最多,在春、秋两季采捕为宜,但繁殖期要禁捕。
蛤的经济价值
蛤类的肉有滋阴、利水的功能,营养成分有Pr、糖、多种Aa,维 生素B族及Ca、P、Fe等无机盐。食用海蛤类,对贫血患者、肝 脏疾病患者有一定疗效。 对蛤组织进行化学提取,提取被称为蛤素,动物实验对小鼠的瘤 和腹水瘤都有抑制作用和缓解作用。
蛤的经济价值
在蛤肝中的提取物,除对肉瘤有抑制作用外,对患白血病的动物 也可延长存活期,说明它有抗白血病作用。 蛤肉和壳都是传统中药材。在现代中药的处方中,蛤粉常用来治 疗水肿、哮喘、慢性气管炎、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胃痛等症。 外用可治疗局部溃疡、火烫伤及外阴炎等。
05 Part Five 蛤蜊
蛤蜊
壳高
前闭壳肌痕
壳顶 铰合齿
后闭壳肌痕
壳长
外套窦
外套痕
蛤蜊
水生野生动植物砗磲识别卡

水生野生动植物砗磲识别卡摘要:I.引言- 介绍水生野生动植物砗磲- 砗磲的生态价值II.砗磲的生物学特征- 砗磲的分类- 砗磲的外形特征- 砗磲的生活习性III.砗磲的生态作用- 砗磲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砗磲对水质的净化作用- 砗磲为其他生物提供生活空间IV.砗磲的保护现状- 砗磲的分布范围- 砗磲面临的威胁- 我国对砗磲的保护措施V.结论- 砗磲的重要性- 呼吁加强砗磲保护正文:I.引言水生野生动植物砗磲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贝类,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
它们不仅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具有观赏、科研和药用等多种价值。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砗磲的生存环境正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珍稀物种,我们需要了解砗磲的生物学特征、生态作用以及保护现状。
II.砗磲的生物学特征砗磲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是一种大型海洋贝类。
其壳体通常呈三角形或圆顶形,壳面有放射状的沟槽,壳内软体部分主要包括外套膜、内脏团和鳃。
砗磲的外形独特,生活习性也颇具特点。
它们通常栖息在温暖、清澈的浅海区,以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
III.砗磲的生态作用砗磲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们通过过滤食物颗粒和浮游生物,有助于净化水质。
同时,砗磲的壳体为许多小型海洋生物提供了生活空间,有利于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
此外,砗磲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IV.砗磲的保护现状砗磲分布广泛,但近年来其数量急剧减少。
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
针对这一状况,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如限制捕捞、设立自然保护区和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等。
然而,砗磲保护仍然面临巨大挑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V.结论砗磲作为一种珍贵的水生野生动植物,对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珍惜这一自然资源,加强保护措施,确保砗磲得到有效管理和恢复。
如何识别新鲜的贝类

如何识别新鲜的贝类贝类作为一种受欢迎的海鲜食材,备受消费者喜爱。
然而,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如何辨别新鲜的贝类却是一项挑战。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帮助你快速而准确地识别新鲜的贝类。
1. 观察壳体外观新鲜的贝类壳体外观应该干净光滑,没有裂纹或破损。
观察贝类壳体颜色,通常应为明亮的白色、灰色或棕色,取决于不同的贝类品种。
遇到壳体变色、发黑或变软的情况,这可能是贝类已经腐败的迹象。
2. 水分测试新鲜的贝类通常含有适量的水分,可通过简单的水分测试来判断。
将贝类轻轻放在手心,如果感觉湿滑,而且手上有微湿的感觉,这表明贝类保持了较高的水分含量,是新鲜的。
3. 嗅觉辨识贝类的气味是判断其新鲜程度的重要指标。
新鲜的贝类应该散发出海洋的气息,没有异味或腐蚀味。
如果有刺鼻或臭味,这可能是贝类已经变质了。
4. 活动观察有些贝类,例如蛤蜊或贻贝,会在外界刺激下展开贝壳或触角,这是它们正常的自我保护反应。
因此,观察贝类是否有活动是判断其新鲜程度的重要方法。
如果贝类表现出活跃、运动或有反应,那它们很可能是新鲜的。
5. 新鲜贝类的肉质一般而言,新鲜的贝类肉质应该紧实而且有弹性。
摸一下贝类的肉质,如果感觉坚实、紧致,而且有一定的回弹性,这说明贝类是新鲜的。
相反,如果触摸时感觉肉质松软、无弹性,这可能是贝类已经腐败了。
在购买贝类时,还有一些实用的技巧需要谨记:- 到信誉良好的海产品市场或超市采购,以确保质量可靠。
- 尽量选择当地新鲜的贝类,因为它们更有可能保持其品质。
- 选择厨师推荐的新鲜贝类,他们通常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 如果有条件,选择新鲜贝类的最佳季节购买,以获得最佳的口感和味道。
总结来说,通过观察壳体外观、进行水分测试、嗅觉辨识、活动观察以及触摸贝类肉质的方法,我们可以辨别新鲜的贝类。
同时,还应该在购买时注意选择可靠的销售渠道,并遵循一些实用的购买技巧。
这些方法将帮助您在购买贝类时做出准确的判断,保证您享用到美味又健康的贝类食品。
水产店员的专业知识如何识别各类海鲜

水产店员的专业知识如何识别各类海鲜在如今的社会中,人们对于食物的品质和安全性越来越关注。
尤其是海鲜,作为一种珍贵的食材,它的新鲜度和品质对于消费者来说至关重要。
作为水产店员,掌握各类海鲜的专业知识,能够准确识别各类海鲜的品质和新鲜度,并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海鲜,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外观、气味、质地等方面介绍水产店员识别海鲜的专业知识。
一、外观识别外观是识别海鲜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识别各类海鲜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和判断:1. 鳞片和外壳鳞片和外壳的光泽度和完整度是判断新鲜度的重要因素。
新鲜的海鲜通常鳞片鲜艳,光泽度高,外壳完整无裂纹。
相反,褪色的鳞片和破损的外壳往往是海鲜不新鲜的表现。
2. 眼睛和鱼腮观察海鲜的眼睛和鱼腮也能判断其新鲜程度。
新鲜的海鲜眼睛充满神采,鱼腮鲜红,如果出现浑浊和衰败的情况则说明海鲜质量较差。
3. 肌肉质地通过观察海鲜的肌肉质地,可以初步判断其新鲜程度。
新鲜的海鲜肉质饱满有弹性,质地细腻。
若肌肉松软无弹性,则说明海鲜质量较差。
二、气味识别气味也是识别海鲜品质和新鲜度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闻味可以初步判断海鲜是否新鲜和有无异味。
1. 海鱼新鲜海鱼的气味应该是清淡、海腥味浓,而腐败的海鱼则会有刺鼻的恶臭气味。
2. 虾和蟹类新鲜的虾和蟹类应该有一种淡淡的海洋气味,而腐败的虾和蟹类则会散发出难闻的酸臭味。
3. 贝类对于贝类,新鲜的贝类应该有清甜的香味,而腐败的贝类则会有酸味、腥味或者腐败气味。
三、质地识别质地也是判断海鲜品质和新鲜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见海鲜的质地特点:1. 鱼类新鲜的鱼类肉质细腻,有弹性,肌肉光滑。
如果鱼肉松软,表面有明显切口,或者有大量水分渗出,则说明海鲜质量不佳。
2. 虾和蟹类新鲜的虾和蟹类应该有坚实的肉质,肌肉有弹性,肉质饱满。
如果虾和蟹类的肉质变软,或者蟹壳变脆,则可能是不新鲜的表现。
3. 贝类新鲜的贝类贝壳收缩,关紧贝壳时发出清脆的声音,贝肉有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翡翠贻贝
俗名:海红、青口贝 产地及产期: 分布于东海南部和南海沿岸。 介绍: 贝壳较大,壳长达13~14厘米。 壳长,壳长是壳高的2倍。壳顶 位于贝壳的最前端,喙状。背缘 弧形,腹缘直或略凹。壳较薄, 壳面光滑,翠绿色,前半部常呈 绿褐色,生长纹细密,前端具有 隆起肋。壳内面呈瓷白色,或带 青蓝色,有珍珠光泽。铰合齿左 壳2个,右壳1个。足丝细软,淡 黄色。
螺蛳
动物形态 螺壳圆锥形,坚厚,壳高约3厘米,壳 顶尖,螺层7层,缝合线深,体螺层略 大;壳面黄褐色或深褐色,有明显的 生长纹及较粗的螺棱。壳口卵圆形, 边缘完整。厣角质,黄褐色,卵圆形, 平滑,上有同心环状排列的生长纹。 体柔软,头部圆柱形,前端有突出的 口吻;口基部有触角1对,每1触角基 部的外侧,各有隆起的眼1个。足位于 头部下方,形大,跖面宽阔。头和足 能缩入壳内,缩入后,其厣即将螺壳 封闭。 生活于河沟、湖泊、池沼及水田 内;多栖息于腐殖质较多的水底。
•
扁玉螺
纲目:玉螺科 产地及产期: 为我国沿海常见的种类,北方多于南方。此外, 在日本北海道南部至九州、朝鲜半岛、菲律宾: 澳大利亚以及印度洋的阿曼湾等地也有分布。埋 于海底砂中生活。在砂中掘路挪进,并在砂中的 蛤蜊类壳上开洞食取其肉。肉供佐膳,青岛菜市 经常有出售。贝壳可供观赏,并可作工艺品。因 其为肉食性种类,故为滩涂养殖贝类之敌害,但 同时也是底栖鱼类的饵料,如马面鲸的胃内发现 扁玉螺的贝壳和庸。 介绍: 贝壳呈半球形,坚厚,背腹扁而宽。壳高3厘米, 宽4.5厘米。螺塔低,体层大。壳顶低小,螺旋 部较短,体螺层宽度突然加大。壳面光滑无肋, 生长纹明显。壳面呈淡黄褐色,壳顶为紫褐色, 基部为白色。壳底有脐眼,上有脐盘遮盖,脐盘 棕色。在每一螺层的缝合线下方有一条彩虹样的 褐色色带。壳口卵圆形,外唇薄,呈弧形;内唇 滑层较厚,中部形成与脐相连接的深褐色胼胝, 其上有一明显的沟痕。脐孔大而深。厣角质,黄 褐色。生态、利用和地理分布:生活于潮间带至 水深50m的沙和泥沙质的海底,通常在低潮区至 10m左右水深处生活。常潜入底内猎取其他贝类 为食。约在8一9月产卵,卵群和细沙粘成围领状。
• 四角蛤蜊
• •
•
俗名:四角蛤蜊 产地及产期: 我国沿海分布极广,产量大,以辽宁、 山东为最多,生活于潮间带中、下区及 浅海沙泥滩中。 介绍: 贝壳坚厚,略成四角形。两壳极膨胀。 壳顶突出,位于背缘中央略靠前方,尖 端向前弯。贝壳具外皮,顶部白色,幼 小个体呈淡紫色,近腹缘为黄褐色,腹 面边缘常有1条很_窄的边缘。生长线 明显粗大,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环纹, 贝壳内面白色,铰合部宽大,左壳具一 个分叉的主齿,右壳具有2个排列成 “八”字形的主齿;两壳前、后侧齿发 达均成片状,左壳单片,一有亮双片。 外韧带小,淡黄色;内韧带大,黄褐色。 闭壳肌痕显明,前闭壳肌痕稍小,呈卵 圆形,后闭壳肌痕稍大,近圆形,外套 痕清楚,接近腹缘。
红螺
俗名:海螺 产地及产期: 分布广,以渤海湾产量较高。主要产地 有大连、烟台、威海、青岛等地。 介绍: 贝壳大,高达 11厘米,宽 9厘米。壳极 坚厚。壳顶尖细。螺旋部短小,约为壳 高的1/5~l/4。体螺层极膨大,螺层 有6层,每层宽度增加迅速,有发达肩 角。缝合线和生长线明显。壳面粗糙, 具有排列整齐而平的螺旋形肋和细沟纹。 体螺层肩角下还有三四条具有结节突起 的粗肋,尤以基部的一条最粗大。壳口 椭圆形,大而突起,壳口底部有一短而 宽的沟。内唇前厚后薄;外唇边缘具与 螺肋相当的缺刻,内面有与壳面细肋相 当的肋纹。厣角质,椭圆形,核偏一边。 螺面黄褐色`,有棕黑色斑点。壳内面 杏红色,有珍珠光泽。
虾夷扇贝
俗名:虾夷扇贝 产地及产期: 原产于日本和朝鲜。现已引进我国,并 已在山东、辽宁等北方沿海进行人工养 殖、增殖生产。 介绍: 贝壳大型。右壳较突,黄白色;左壳稍 平,较右壳稍小,呈紫褐色。壳近圆形。 壳顶位于背侧中央,前后两侧壳耳大小 相等。右壳的前耳有浅的足丝孔。壳表 有15~20条放射肋,右壳肋宽而低矮, 肋间狭;左壳肋较细,肋间较宽。壳顶 下方有三角形的内韧带。
【物种名称】棒锥螺 【科属分类】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 腹足纲,中腹足目、锥螺科 外形特征 壳口 外唇很薄,近后缘有浅的V字型缺 口。口盖为多旋性的圆形,比壳口为 小。通常埋栖於海底砂泥中,为滤食 者。足很小,在外套腔左侧的入水部, 有发达的乳状突起。贝壳呈尖锥形, 结实,黄褐色或紫红色。壳顶尖,螺 旋部高,体螺层短。螺层28,每一螺 层的上半部平直,下半部较膨胀。螺 旋部每1螺层有5~7条排列不匀的螺肋, 肋间还夹有细肋。壳口卵圆形。
文蛤
[地方名]花蛤、黄蛤、海蛤。 [形态特征]贝壳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 形,其长度略大于高度,壳质坚厚。两壳大 小相等。壳顶突出,位于背面稍靠前方;两 壳顶紧接,并向腹面微弯。小月面狭长,呈 矛头状。盾面长卵圆形。韧带短粗,褐色, 突出壳面。贝壳表面光滑,被有一层黄褐色 光滑似漆的壳皮;轮脉清晰,由秃顶开始有 锯齿状的褐色带,无放射助。壳内面灰白色, 后部边缘呈紫色。 [产地、产季]我国黄海、渤海、东海、南海 沿海均产,主要产区有辽宁、河北、山东、 江苏沿海。全年均有生产,以5~6月份为盛 产期。 [经济价值]为蛤中上品,素有天下第一鲜的 美称。其肉嫩味鲜,营养丰富,每百克肉含 蛋白质13.9克、脂肪0.8克。除鲜食外, 还可加工制成于品和罐头食品。活文蛤和冻 鲜文蛤肉均是出口创汇的产品。
• 圆田螺
• 拉丁名: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 英文名:mudsnail • 俗名:田螺 • 纲目:田螺科 • 产地及产期: 广泛分布于各地淡水湖泊、水库、 稻田、池塘和沟渠等处。一年四季 均有生产。 • 介绍: 贝壳大,薄而坚.壳高5厘米,宽4厘米, 呈卵圆形。螺旋部短而宽,螺层67层。壳表面、绿褐色或黄褐色。 壳口卵圆形,周围具黑色框边边。 厣角质。
华贵栉孔扇贝
俗名:干贝蛤、海扇。 产地及产期: 产于我国北部沿海,尤以山东半岛为多。山 东长岛、威海、蓬莱、石岛、文登和辽宁大 连、长山岛等地是主产地。 介绍: 贝壳扇圆形,长7~9厘米,壳高略大于壳长, 薄而轻。两壳大小几乎相等,右壳较平,左 壳较凸。前耳比后耳大。后耳两壳同形,略 成直角等腰三角形。左壳前耳略呈三角形; 右壳前耳略呈长方形,其腹面有一凹陷,与 左壳前耳形成一孔,即为相孔,孔之下缘生 有格状小齿6~10枚。左壳有主要放射肋10 条左右,右壳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要放射肋20条左右,有小 肋夹杂其间。两壳肋均有不规则的生长棘。 贝壳表面一般为紫褐色、淡褐色、黄褐色、 红褐色、杏黄色、灰白色等。贝壳内面白色, 有与壳面相当的放射肋纹和肋间沟。铰合部 直。后闭壳肌巨大。内韧带发达。
背角无齿蚌
俗名:菜蚌、河蚌、湖蚌、蚌壳、无 齿蚌、圆蚌 形态特征 贝壳大型。壳长可达190mm ,壳高 130mm ,壳宽80mm ,壳质薄,易破 碎,两壳稍膨胀,外形呈稍有角突的 卵圆形。壳长约为壳高的1.5倍,贝壳 两侧不对称。幼体壳面呈黄绿色或黄 褐色,成体蚌的壳面呈黑褐色或黄褐 色。壳内面珍珠层呈淡蓝色、淡紫色 或橙红色,在贝壳腔内常呈灰白色并 长有污点。
银口蝾螺
产地: 生活于低潮线岩礁间。产于海南岛陵 水、三亚沿海,日本、菲律宾也有分 布。 介绍: 壳坚厚。螺层约6层。缝合线深,壳面 密布螺肋。螺层被一角状突起肋分为 上下两部。上部平斜为肩部,下部为 垂直面。体螺层肋上的角状突起最为 发达。生长纹细密,将肋面和肋间割 成覆瓦状鳞片。壳表橙黄色,具紫色 放射色带。壳口圆,内金黄色,外唇 有缺刻,内唇向下方扩张,靥石灰质
长竹蛏 [地方名]竹蛏。 [形态特征]大竹蛏贝壳长,达14厘米, 一般壳长为壳高的4~5倍。亮口缘与 腹缘平行,只在腹缘中部稍向内凹。 壳顶位于壳的最前端,壳前缘截形, 后端圆。两壳合抱呈竹筒状,前后两 端开口。壳质薄脆。壳表光滑,被黄 褐色壳皮,有时有淡红色彩带。生长 线明显,沿后缘及腹缘方向排列。壳 内面白色或稍带紫色,可见淡红色彩 带。铰合部小,两壳各具主齿一枚。 长竹蛙与大竹蛙近似,其主要区别是 贝壳极延长,壳长为壳高的6~7倍, 壳薄,两壳相等。 [产地、产季]南北沿海均有分布,不少 地方已进行人工养殖。 [经济价值]大竹蛏和长竹蛏个体肥大, 足部肌肉特别发达,味极鲜美,入药 有滋补、通乳功效,是我国重要的经 济贝类。
近江牡蛎
俗名:蚝、白蚝、海蛎子、蛎黄、蚵。 产地及产期: 牡蛎为重要海水养殖品种。褶牡蛎和近 江牡蛎我国南北沿海均产;长牡蛎在我 国沿海均有分布,但以广东。福建较多 介绍: 近江牡蛎以有淡水入海的河口生长最繁 盛而得名。贝壳大型,长达24厘米,高 15厘米,质坚厚。体型多变化,有圆形、 卵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等。右壳略扁 平,表面环生薄而平直的鳞片,低齿贝 的鳞片平、薄、脆,高龄口鳞片层层相 叠,坚厚如石。左壳较有壳厚大,鳞片 少。壳面有灰、青、紫、棕黄等颜色。 壳内面白色,边缘为灰紫色。韧带长而 阔。紫黑色。闭壳肌痕大,一般为卵圆 形或肾脏形,位于中部背侧。
物种名称 日本镜文蛤 俗名 日本镜蛤 形态特征 贝壳坚厚,稍扁平,略呈圆形。壳长 稍大 于壳高,壳顶小,位于壳背缘靠 前方,自壳顶至贝壳前端的距离约占 壳长的2/5。壳顶前方 背缘凹陷,后方 背缘近截状。腹缘和前、后缘约呈圆 形。小月面小而深凹,心脏形。分布 范围 海水 潮间带中区的泥沙滩,栖息深度10 厘米; 潮下带的浅海部分也有分布国内 国外分布: 朝鲜, 日本 习性环境 栖所环境 潮间带沙滩、泥滩
方斑东凤螺
英文名:Babylonia areolata 俗名:花(甲)螺 产地及产期: 生活在数千米至数10米水深的砂泥质海 底。产于海南岛 三亚、陵水、琼海、文 昌和儋县沿海,见于我国东、南沿海, 斯 里兰卡、日本也有分布。介绍: 蛾螺科,贝壳呈长卵形,壳高62.5mm, 壳宽35.2mm。螺层约8 层。各螺层较 膨圆,在缝合线的紧下方开成1狭而平 坦的肩 部。壳麦生长纹细密,被有黄褐 色壳皮,并具有长方形的紫褐 色斑块。 斑块在体螺层有3横列,以上方的1列最 大。脐孔大 而深。绷带紧绕脐缘。厣角 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