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的分类
贝类学课件第四章 贝类的分类

鳞侧石鳖目
• 主要特征,贝壳无嵌入片,即使有亦无 分齿,头板小于尾板。
• 鳞侧石鳖科 • 低粒鳞侧石鳖(Leptochiton assimilis) 体
小,长圆形,壳板白色,无嵌入片,尾 板比头环带上有多种棘和簇状鳞,寒温 带生活种,分布于我国黄海低潮区至40 米深。鳃10对,饵料以藻类为主,兼食 微型动物如有孔虫、苔藓虫、海绵等。
1.蚶科 Arcidae
• 贝壳呈卵圆形、球形、长方形或方圆形, 壳表具有粗糙的壳皮或发达的壳毛,并 有或粗或细的放射类。
• 我国约有50多种,南北沿海均有分布。 • 蚶科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大多数可食
用。 • 主要有蚶属:
有舟蚶,榛蚶,布氏蚶等。
毛蚶属 Scapharca
•毛蚶S. kagoshimensis
日本宽板石鳖 Placiphorella japonica
2.隐板石鳖科
• 身体长椭圆形,壳 板埋入体内的部分 较多,头板前端的 嵌入片有3-5个齿, 其它壳片嵌入片每 侧一个齿或无。环 带宽厚,有针,刺 状或成簇的针束。
红条毛肤石鳖 Acanthochiton rubrolineatus
4.棘带石鳖科 日本花棘石鳖
第四章 贝类的分类
第一节 多板纲的分类
• 多板纲是贝类的原始型,完全海产,现生有 600余种,底栖生活,从潮间带到5000米的大 洋深处都有分布。一般生活于较高盐海区,以 足附着在岩石或它物上生活,活动能力较强, 一般个体较小,经济价值不大,有些有药物价 值如红条毛肤石鳖,可用于治疗麻疯病,颈淋 巴结核等。东南沿海有吃大型石鳖的习惯。
5.云斑石鳖科 6.甲石鳖科
右图为: 朝鲜鳞带石鳖 (Lepidozona
关于贝类的知识

关于贝类的知识1. 引言贝类(Bivalvia),又称双壳纲或二枚纲,是一类生活在水中的无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由两个壳构成,壳的外表呈现一种对称的形态。
贝类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几亿年,并且在海洋和淡水环境中广泛分布。
本文将深入探讨贝类的分类、形态特征、生命周期、生活习性以及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2. 贝类的分类根据形态特征和进化关系的不同,贝类可以被分为以下几个目:珍珠贝目、扇贝目、蛤蜊目、蛎蚶目等。
每个目下又包含许多不同种类的贝类。
下面将对其中几个目进行简要介绍。
2.1 珍珠贝目珍珠贝目(Unionida)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淡水环境中的贝类。
它们的外壳呈椭圆形,有着褐色或黑色的颜色。
珍珠贝目的珍珠贝壳常被用于制作珠宝,并因为其外观美丽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2.2 扇贝目扇贝目(Pectinidae)是一类常见于海洋环境中的贝类。
扇贝的两个壳片呈扇形,壳的表面有很多放射状的脊纹,外形独特美丽。
扇贝常以筛食为主要方式获取食物。
2.3 蛤蜊目蛤蜊目(Veneroida)是一类生活在海洋和弱咸淡水环境中的贝类。
蛤蜊的壳通常呈卵形或长方形,有着明显的褐色斑纹。
蛤蜊是一种重要的食用贝类,被广泛用作烹饪食材。
3. 贝类的形态特征贝类的壳是它们最为明显的特征,但壳的外形、大小和颜色等因种类而异。
贝类的壳一般由两个相互对称的部分组成,通过一条称为腹侧线的连接组合在一起。
壳的内侧被一层称为珠层的物质覆盖,珠层可以分泌珍珠。
除了壳,贝类的身体还包括足、触手、呼吸器官等。
4. 贝类的生命周期贝类的生命周期包括甲胎生活阶段、幼体阶段和成体阶段。
在甲胎生活阶段,幼小的贝类会附着在成体的鳃上,由成体提供养分。
幼体阶段是贝类的成长阶段,它们会逐渐长大并发育出壳。
成体阶段是贝类的成熟阶段,它们开始繁殖并形成新的贝类种群。
5. 贝类的生活习性贝类是底栖生物,它们一般栖息在泥沙、岩石或其他底部表面。
贝类的生活习性与其栖息环境有关。
一些贝类以筛食为主要方式获取食物,它们通过水流将浮游生物和悬浮有机物过滤出来;还有一些贝类是腐食性的,它们主要以残体和有机废料为食。
贝类分类地位

贝类分类地位、生态特征及其分布特征世界上的软体动物约有14.5万种(包括3.5万余种化石种类),仅次于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的第二大门。
因大多数种类具有贝壳,故通常又称为贝类。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生物》第一册(下)所列贝类共计15类,分别隶属腹足纲、双壳纲和头足纲。
现将它们的分类地位、主要鉴别特征、生态及其在我国的分布作一简介。
腹足纲(Gastropoda)鲍(Haliotis)原始腹足目,鲍科。
壳右旋坚厚,壳顶扁平。
螺旋部退化,体螺层和壳口极大,其末端边缘有1列呼吸小孔。
无厣。
足肥大宽广。
肉味鲜美。
分布在温、热带海区。
我国目前已发现7种左右。
皱纹盘鲍(H.discus hannai)壳耳状坚厚,具3个螺层。
壳顶扁平。
壳面具粗糙不规则的皱纹。
壳边缘呼吸孔4~5个。
壳口卵圆形。
栖息在低潮线以下10米左右海藻繁茂的岩礁上,分布在我国黄、渤海。
杂色鲍(H.diversicolor)壳中等卵圆形。
螺旋部小,呈乳头状。
壳面有细致的螺肋。
生长线明显。
壳边缘呼吸小孔7~9个。
栖息环境同皱纹盘鲍。
分布在广东、福建沿海。
宝贝(Cypraea)中腹足目,宝贝科。
壳质坚厚,呈卵圆形。
壳面光滑,富有光泽。
螺旋部小,埋在体螺层中。
壳口狭长。
无厣。
外套膜和足都较发达。
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区。
虎斑宝贝(C.tigris)壳较大,呈卵圆形。
体螺层极大。
壳面极为光滑,灰白色或淡黄色,被有许多大小不同的黑褐色斑点,壳口狭长可达10厘米,前端稍宽,后端向右方弯曲。
生活在低潮线以下数米深的岩礁间的沙滩上,分布于东海和南海。
园田螺(Cipangoap ludina)中腹足目,田螺科。
壳稍高呈圆锥形。
螺层光滑多凸略呈圆形,不具螺旋形色带。
厣薄角质。
淡水产。
中华园田螺(C.cathayensis)壳大薄而坚固,壳顶尖。
壳为右旋,螺旋部较短。
体螺层膨胀。
壳口卵圆形,周围有明显的黑色边缘。
足极为发达,有广阔的蹠面,适于爬行。
生活在湖泊、池塘、水田、沼泽等地,习见淡水螺类。
第2章贝类的生态习性与分类

足发达,底部宽阔,摭面很平,利用它可以到处自由爬 行。体形不对称,具一个螺旋形壳,遇到危险迅速缩入壳中或 吸附于岩石上(鲍)。
贝类 1—26
三、贝类的生活型
5、游泳型 头足类某些种类如柔鱼、枪乌贼等。
能抵抗波浪和海流的冲击,自由游泳。柔鱼游速很快, 能作较长的远途迁移,矫健地追逐鱼群。飞柔鱼甚至能跃出海 区,有时跳离海面有3.6m高。 6、浮游型 翼足类、海蜗牛、大多数贝类幼虫
贝类 1—9
温度对贝类的影响
(6)温度条件还会引起贝类生物学的变异
例如近江牡蛎,分布在中潮区常受阳光照射的贝壳层一 般都比分布于低潮区以下的要厚,这不仅可避免敌害的破坏, 而且较厚的贝壳可减少体内水分蒸发,这是其适应性的表现。 (7)温度变化还影响浮游生物的繁殖与生长、有机物的 分解,气体含量和酸碱性的变化,也就间接影响贝类的生活与 生长
贝类 1—10
二、贝类的生活环境
3、盐度
外海盐度为35,近海31;河口附近的海水盐度较低,一 般为10—25,在雨季甚至低达1左右。
贝类是变压动物,盐度影响贝类的渗透压,适盐范围内 贝类正常生长发育,盐度不适贝类消耗能量来调节,超出范围, 贝类死亡 。
贝类 1—11
二、贝类的生活环境
3、盐度
(1)不同种类对盐度适应能力不同,有不同适应范围。
贝类 1—17
二、贝类的生活环境
7、海水运动 包括潮汐、波浪和海流。
潮汐: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古代称白天的潮汐 为“潮”,晚上的为“汐”,合称为“潮汐”。
波浪:江河湖海上起伏不平的水面。在风力的直接作用 下形成的波浪,称为风浪;当风停止,这时的波浪称为涌浪。 浪运动只是波形的向前传播,水质点并没有随波前进, 海面上的一块浮木或软木,除非是风或海流使其漂移,否则它 几乎不改变其位臵。 海流:是海水因密度不同或风的作用及引潮力等作用而 产生的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具一定方向。 贝类 1—18
关于贝类的知识

关于贝类的知识
贝类是一种常见的海洋生物,也是人们饮食中的重要食材之一。
它们通常生活在海底,有着美丽的外壳和柔软的身体。
在中国,贝类也是一种受欢迎的食材,如蛤蜊、扇贝、文蛤等。
贝类的分类
贝类是一大类海洋软体动物,包括了很多种不同的生物。
按照外形和特征来分类,可以分为单壳类和双壳类两大类。
单壳类:单壳类是指只有一个外壳覆盖身体的贝类动物。
它们通常有一个长而细小的身体,能够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舌头的运动来移动。
比如螺、蛤、文蛤等。
双壳类:双壳类则是指有两个外壳覆盖身体的贝类动物。
它们通常有一个扁平或圆形的身体,在两个外壳之间通过肌肉收缩来移动。
比如扇贝、牡蛎、珠母等。
贝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除了作为美食之外,贝类还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贝类中含有
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
此外,贝类中还含有一些特殊的成分,如牡蛎中的牛磺酸、扇贝中的多
不饱和脂肪酸等,对提高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等方面也有着重要
作用。
当然,在食用贝类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是要选择新鲜的贝类,避免食用已经变质或者感染了细菌的海产品;其次是要注意清洗和加工,避免吃到沙子或者其他杂物。
总之,作为一种常见的海洋生物,贝类不仅美味可口,还对人体健康
有着积极影响。
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持健康饮食习惯。
贝类形态结构与分类

部很小,体螺层很大,如鲍
、萝卜螺等,有的则螺旋部
很高,而体螺层较小,如钉
螺,一般 来说,螺旋部小于
体螺层。
整理课件
44
2、壳口:在体螺层基部的开口 前沟:壳口前端的缺刻或沟 后沟:壳口前端的缺刻或沟 内唇:壳口靠螺轴的一侧 外唇:与内唇相对的一侧
整理课件
45
3、贝壳的测量
壳高:从壳口底部到壳顶的距离 壳宽:壳口的左右两侧最大距离 螺旋部高度:壳口上方至壳顶距离 壳口高度:壳口底部至上部的距离
霰石:碳酸钙薄片
整理课件
8
珍珠:在珍珠层内形成。是珍珠贝、河 蚌等的外套膜分泌物包裹着进入外套膜 和贝壳之间的异物而形成的。
生长线:角质层和棱柱层的生长不是连 续不断的,在繁殖期或食物不足、气温 低等情况下,外套膜缘停止分泌。
整理课件
9
整理课件
10
整理课件
11
整理课件
12
外套膜的结构:
1. 体呈蠕虫形,左右对称,无
介壳。
2. 头部不明显,无眼和触角,
具齿舌。
3. 足退化,身体腹面有一条纵
走的腹沟,内有纤毛,用于
爬行。
4. 体外覆一外套膜,部分种类
有一囊状的外套腔,肛门、
生殖孔及2个栉鳃位于其中
。
全海产,如龙女簪Proneomenia。
整理课件
35
整理课件
36
第四节 多板纲 Polyplacophora
➢ 在腹足类、瓣鳃类、头足类的许多种类中,由 围心腔壁的上皮分化成的围心腔腺以及腹足类 后鳃亚纲的肝脏部分细胞,都有排泄作用。
整理课件
23
1.8 神经系统
原始种类的神经中枢,包括一围食道神经环 及由此向后伸展的两条足神经索和两条侧神 经索
海洋里的贝类动物知识

海洋里的贝类动物知识
海洋里的贝类动物是一个神奇而又多样化的群体。
贝类动物是
软体动物的一种,它们生活在海洋、淡水和陆地的各种环境中。
贝
类动物的外壳通常呈现出多样的形状和颜色,有些甚至被用来制作
珍珠。
贝类动物主要分为两大类,双壳类和单壳类。
双壳类贝类动物
的外壳由两个对称的壳组成,比如蛤蜊和扇贝。
而单壳类贝类动物
的外壳通常是螺旋状或圆锥状,比如蜗牛和海螺。
贝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海洋食物链的
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贝类动物还能够过滤海水中的废物和有害物质,起到净化海洋环境的作用。
此外,贝类动物还对人类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
人们常常食用
贝类动物,比如蛤蜊、扇贝和牡蛎等,它们不仅味美营养丰富,而
且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
此外,贝类动物的外壳还被用来
制作珍珠、珍珠母和贝壳工艺品,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奢
侈品和装饰品。
总的来说,海洋里的贝类动物是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其多样的形态和功能,为人类和海洋生物带来了许多益处。
对贝类动物的保护和研究,对于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贝类纲

贝类纲
贝类主要分为五大纲,80%属于腹足类是软体动物中种类最多的成员,
全世界有7万多种,陆生的种类俗称蜗牛,海生的种类通称海螺,当身体长大时,贝壳的大小和厚度也会随之增长。
为第二大纲双壳类没有明显的头部,也没有齿舌,但靠著发达的出入水管可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
虽然吃的是小东西,但世界上最大的贝壳-巨砗磲蛤(壳宽近140公分,重200多公斤)却是双壳
海螺结构类。
而如此巨大的壳也是由外套膜慢慢分泌制造的。
有时外界的异物或砂粒进入外套膜与双壳之间而被外套膜包围并不断分泌珍珠层,到了相当厚度就形成珍珠。
双壳类另有一个特殊的构造叫闭壳肌,可控制双壳的开闭,达到辅助运动和躲避掠食者的效果。
腹足纲和双壳纲的总和,已然约占软体动物的百分之九十左右,有许多腹足类和双壳类都是餐桌上的佳肴。
掘足纲、头足纲和多板纲为数极少。
目前较合理的分类系统是将软体动物门分为八个纲。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nodifera (Martens)]。
细纹蚶属(Striarca),如褐蚶(S.tenebriea Reeve)。
常见的种类
泥蚶 放射肋 18-21条 毛蚶 放射肋 30-34条 魁蚶 放射肋 42-48条
毛蚶 魁蚶
② 帽蚶科(Cucullaeidae):
壳大而坚厚,两壳不等,放射肋细密。 韧带面呈梭形。 铰合部直,铰合齿变化大。 壳内后端具有隔板。
④棘带石鳖科(Acanthopleuridae):
如日本花棘石鳖,体长椭圆形,壳板褐色,环带上黑色和白色的 棘相间排列,呈带状。头板上有互相交织的细放射肋和生长纹; 中间板具有同心环纹;尾板小。在8枚壳板中以第三板最宽。 环带上着生粗而短的石灰质棘。鳃数目多。见于我国东南沿海。
⑤云斑石鳖科(Toniciidae): 如平濑锦石鳖,体呈长圆形,壳板花纹鲜艳,以第二板 的长度最大。头板半圆形,布有放射状排列的壳眼,嵌入片 具有9个垂直的齿裂。中间板峰部三角形,翼部特别显著,前 缘有3~4行壳眼,嵌入片每侧各具1个齿裂。尾板大,后缘有 壳眼2~3行。环带表面生有微细的小毛,鳃32对。生活于潮间 带,见于我国东南沿海。
(1)珍珠贝总科
(2)扇贝总科 (3)不等蛤总科
(4)江珧总科
返回
(1) 珍珠贝总科 (Pteriacea)
两壳大小常不等,壳背缘直; 壳顶两侧有时具长耳; 一般无铰合齿; 足长,呈舌状;足丝腺发达; 后闭壳肌接近中央,有时有一个小的前闭壳肌; 无水管; 肾孔与生殖孔接近。鳃与外套膜愈合。
隆起隔贻贝 S.excusys(Wiegmann)
麦氏偏顶蛤 (Modiolus metcalfei Hanley) 寻氏肌蛤 Musculus senhousei(Benson)
短石蛏 (Lithophaga curta Lischke)等。
返回
3.皮贝Chaetoderma sp. B:Epimenia australis
第二节 多板纲或有板纲的分类
多板纲是贝类的原始型,完全海产,现生种类有600余种, 普遍分布于世界各大洋中,它们都营底栖生活,从潮间带 至 5000 余米的大洋深处都有分布,但是生活在深海的种
类较少,一般生活于盐度为 29‰--35‰的水域中,盐度
瓣鳃纲约15 000种,根据贝壳的形态、铰合齿的数目、闭壳肌的发育程 度和鳃的构造不同,分为5亚纲。 (一)古列齿亚纲 两壳相等。铰合齿数多,分成前、后两列。闭壳肌2个。 鳃呈羽状,为原鳃型。
(二)翼形亚纲 两壳相等或不等。铰合齿数多,排成1列,或退化。前闭 壳肌较小或完全消失。鳃为丝鳃型。
(三)古异齿亚纲 两壳一般相等,铰合齿分裂,或分成位于壳顶的拟主齿 和向后方引伸的长侧齿,或退化。闭壳肌2个。鳃为真瓣鳃型。 (四)异齿亚纲 鳃型。 壳形多种多样。铰合齿数少或无。闭壳肌2个。鳃为真瓣
②帽蚶科
① 蚶科 (Arcidae):
壳质坚厚,较膨胀; 外韧带复于一个平面上或位于韧带槽中; 铰合部直或略呈弧形,具有很多短或片状的齿,齿同形或
前后端有差异;
分布极广,全世界各海洋中、均有发现,其垂直分布自潮 间带至深海。
我国蚶科的种类约有50种左右,常见的种 类有:
蚶属(Arca),如舟蚶(A.navicularis Bruguiere)。 须蚶属(Barbatia),如棕蚶(B.fusca Bruguiere)。 扭转蚶属(Trisidos),如扭转蚶(T.totuosa Linnaeus)。 粗饰蚶属(Anadara),如古蚶[A.antiquate (linnaeus)]。 毛蚶属(Scapharca),如毛蚶(S.subcrenata Lischke)。 泥蚶属(Tegillarca),如泥蚶[T.granosa (Linnaeus)]和结泥蚶
返回
(二)翼形亚纲 (Pterimorphia)
壳呈卵形、长方形或圆形
两壳相等或不等。
壳顶两侧常具翼状的前、后耳。 铰合齿多或退化 前闭壳肌较小或完全消失 多数种类具足丝 无水管,鳃为丝鳃型。
蚶目
贻贝目
珍珠贝目
牡蛎目
返回
1.蚶目(Arcoida)
铰合齿数目多,排列1列,鳃呈丝状。
过低的河口,很少有这类动物分布。多板纲动物按嵌入片 的形状分为鳞侧石鳖和石鳖2目。
鳞侧石鳖目(Lepidopleurida)
石 鳖 目(Chitonida)
第三节
1.鳞侧石鳖目(Lepidopleurida) 贝壳没有嵌入片,即使有也不具有齿裂。 如低粒鳞侧石鳖,体小,长圆形。壳板白色,无嵌入片。尾 板比头板稍大。环带上有多种棘和簇状鳞,鳃10对。我国黄海低 潮区到40m深的海底有分布。
单韧穴蛤属(Vulsella),壳小,纵长,铰合部具有一个大韧带沟,无 足丝,如单韧穴蛤[V.vulsella(Linnaeus)]。
2.新月贝目(Neomenioida)
身体两侧对称,头和排泄腔区与体躯之间的界限不明显。口位于腹面 近前端,排泄腔位于身体后端部或接近端部。具有腹沟,腹沟中有足; 或至少在腹面有一长条形的区域,该区域无角质外皮。具足腺。鳃围 绕在肛门边缘成褶叠状,有时缺乏。雌雄同体。齿舌的形状正常或缺 乏齿舌。中肠没有盲囊。自由生活或营寄生生活。
(五)异韧带亚纲 两壳常不等。铰合齿缺或弱,韧带常在壳顶内方的匙状 槽中。鳃为真瓣鳃型或隔鳃型。
本纲动物的分类,有的学者分为
列齿目(Taxodonta) 异柱目(Anisomyaria) 真瓣鳃目(Eulamellibranchia)
有的学者按照鳃的构造不同分为
原鳃目(Protobranchia) 丝鳃目(Fillibranchia) 假瓣鳃目(Pseudolamellibranchia) 真瓣鳃目(Eulamellibranchia) 隔鳃目(Septibranchia)
主编的《动物学集成》第五卷中波特曼 (Portmann) 的分类系统,把 贝类分为7纲:(1)无板纲;(2)多板纲, (3)单板纲;(4)瓣鳃纲;(5)掘 足纲;(6)腹足纲 (7)头足纲。
第一节 无板纲或沟腹纲的分类
无板纲是贝类中的原始型,形态与其他贝类不同,
全体呈蠕虫状,没有贝壳,腹面中央通常具腹沟。 种类很少,全世界总共约 100 种,全为海产。本
返回
2. 贻贝目(Mytioida)
前闭壳肌较小或完全消失,铰合齿一般退化成小结节,或没有。鳃丝间 由纤毛盘联系或由结缔组织联系。 贻贝总科(Mytilacea)
体对称,两壳同形,铰合齿退化,或成结节状小齿。壳皮
发达。后闭壳肌巨大,前闭壳肌退化或没有。心脏仅有1支大动脉。鳃除 有纤毛盘形成鳃丝间联系外,更有鳃叶间联系,但此叶间联系仅由结缔 组织组成,尚无连通之血管。生殖腺扩大而达外套膜中,生殖孔开口于 肾外孔之旁,有明显的肛门孔。外套膜有一愈着点。足小,以足丝附着 于外物上生活。大多数种类海产;少数淡水产,如沼蛤(Limnoperna)。
⑥甲石鳖科(Loricidae):
如朝鲜鳞带石鳖,体呈椭圆形。壳板高。头板有16条由粒状突起联成的末 端分叉的放射胁,嵌入片有14个齿裂。中间板的中央部具有粒状突起 的纵肋,翼部也有明显的粗肋数条,肋上有较大的粒状突起,嵌入片 两侧各具2个齿裂。尾板中央区有纵肋,后区有放射胁,嵌入片具12 个齿裂。环带窄,被以鳞片。鳃34对。生活于潮间带,为我国海滨习 见种类之一。
蚶总科(Arcacea)
贝壳相等或不相等,前后近等,表面常有带毛壳皮。铰合 部具小齿多枚,排成1列。前、后闭壳肌均发达,足部具深沟, 常具足丝。心脏在围心腔内,具2支大动脉。鳃呈丝状,一般 反折;鳃叶游离没有叶间联系。生殖孔与肾孔分别开口。侧神 经节与脑神经节合一,外套膜游离,无水管。外套痕简单。
①蚶科 (Arcidae)
返回
②隐板石鳖科(Cryptoplacidae): 体呈椭圆形或细长条形。壳板较小,头板的嵌入片具3或5 个齿裂,中间板各侧有1个裂或无齿裂,环带发达。齿舌的内 侧齿有3个齿尖。
③锉石鳖科(Ischonochitonidae): 壳板通常有明显的翼部,具各种雕刻。盖层发达,常覆被连 接层的大部分。在头板和尾板中的嵌入片齿裂数目有变化;中 间板每侧的齿裂数很少,1~3个。齿舌的内侧齿常有2尖或3尖, 很少为单尖或钝圆的。
返回
第三节 单板纲的分类
单板纲分罩螺目 (Tryblidiacea) 、帐篷螺目 (Scenellacea) 和
窄套目 <StenothecoidS cea) 等 3 目。其中最大的和最了
解的目为罩螺目,它分为3科:罩螺科(Tryblidiidae)、古 戚科(Palacacmaei4ae)和Cyrtonellidae科。
(一) 古列齿亚纲(Palaeotaxodonta)
两壳相等,能够完全闭合。贝壳表面具有黄绿色壳皮。壳内面多具 有珍珠光泽。铰合齿数量多,沿前、后背缘分布。通常具有内、 外韧带。前、后闭壳肌相等。鳃呈羽状,足具蹠面。成体没有足 丝。 胡桃蛤目(Nuculoida):本目贝类特征与亚纲相同。 (1) 胡桃蛤总科(Nuculacaea) ①胡桃蛤科 (Nuculidae) (2)吻状蛤总科(Nuculanacea) ①吻状蛤科(Nuculanidae) ②Tindariidae科 ③ Neilonellidae科 (3) 蛏螂总科(Solenomyacea) ①蛏螂科
贻贝科 (Mytilidae):
本科的特征与总科同。富有经济价值,如贻贝、翡翠贻贝和寻氏 肌蛤等已进行人工养殖。目前我国贻贝科海产的种类,已定名者50 余种,常见的种类有: 贻贝 (Mytilus edulis Linnaeus)
厚壳贻贝 (M.coruscus Gould)
翡翠贻贝 Perna viridis(Linnaeus) 条纹隔贻贝 Septifer virgatus (Wieg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