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

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Technical guidelin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infrastructure of nature reserves( HJ/T 129-20032003-08-13实施)为了引导、限制、规范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制订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本规范”)。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规范由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自2003年10月1日起实施。
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和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级别自然保护区(含保护点和保护站)管护基础设施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构成本规范的条文。
GB/T 14529 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3 定义本规范采用下列定义3.1 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3.2 管护基础设施指用于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的基础设施,包括标桩、标牌、道路、保护区管理局(处)建筑物(含办公用房、生活辅助用房、实验室、资料室、标本室等)、保护管理站、哨卡、瞭望台和其它基础设施。
4 总则4.1 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有关规定,符合该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要求。
4.2 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同自然景观和谐一致,有利于生态系统、物种和自然遗迹的保护,体现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不得破坏自然景观和保护对象的栖息环境,不得搞不协调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装饰性设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试题

二、多项选择题
3.以下有关自然保护区范围表述正确的是( )。 A、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 B、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 C、有特殊意义的人文遗迹。 D、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
二、多项选择题
4.以下可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是( )。 A、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的自然保护区。 B、在科学上有重大国际影响的自然保护区。 C、有开展参观、旅游活动价值的自然保护区。 D、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
三、判断题
3.国家采取有利于发展自然保护区的经济、技术政策和 措施,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计划。( )
三、判断题
4.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不应 当建立自然保护区。( )
三、判断题
5.核心区外围可以划定一定面积的缓冲区,但不准进入 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
A、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 B、200元以上5000元以下 C、300元以上5000元以下 D、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
二、多项选择题
1.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哪些生产设施? ()
A、旅游开发 B、污染环境 C、破坏环境或景观 D、科研基地
二、多项选择题
2.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有以下情节,构成犯罪的,依法 追究刑事责任。(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 保护区条例》试题
二零一七年三月
一、单项选择题
1.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 ),制定 本条例。
A、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态 B、自然生态和自然资源 C、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D、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2.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 )自然保护区。 A、地方级 B、地区级 C、省区级 D、县区级
7第七章 自然保护区规划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规划
一、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对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言,以减缓和控制生态环境恶化、 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终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目的;近期从抢救保护角度出发, 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和划定保护区域;远期在全国范围内建成 布局合理、类型齐全、管理科学、执法严格的自然保护区网 络,使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于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保护区而言,以保护典型 的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自然遗迹为目标,从而减缓生态 环境的恶化,抑制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或丧失。
(一)进化原理 (1)物种是相互依存的 (2)许多物种是高度特优的 (3)关键种的灭亡将会对自然群落产生深远影响 (4)引进适应性广的物种可能会减少自然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二)生态学原理 (1)生境和演替阶段持续的时间依赖于规模的大小 (2)如果优势种群密度超过维持水平,它们可能消灭土生的 被食者和其他与之共享资源的物种 (3)种群存活力依赖于种群大小 (4)生境局限和隔离是导致稀有物种灭绝的直接原因
(一)IUCN的分类系统
1978年世界保护联盟(IUCN) 的分类系统将世界上的保护区 统一划分为绝对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或受控自然保护区、生 物圈保护区、国家公园或省立公园、自然纪念物保护区、保 护性景观、世界自然历史遗产保护地、自然资源保护区、人 类学保护区、多种经营管理区或资源经营管理区等10个类型。 以上10类保护区从保护的严格程度看是依次递减的,而在资 源的利用方面则依次递增。事实上这个分类系统也有不足之 处,它无法解决一区多目标的问题。 1994年调整后的新的分类系统提出“保护区主要是致力于生 物多样性、自然和有关文化资源的管护,并通过法律或其他 有效的手段来管理的陆地或海域”(CNPPA/IUCN,1994)。同 时将世界上的保护区划分为以下6个类型(见下表)。
四川导游资格考试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四川导游资格考试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四川导游资格考试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导语:四川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是国宝大熊猫的故乡,同时也是中国三大名酒[1] “茅五剑”中的五粮液与剑南春的产地。
以下的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四川导游资格考试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希望对你会有所帮助。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写在题中的横线上,每小题1分,共20分)1、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是一个地区性的非政府组织,成立于1951年,其总部设在 D 。
A.菲律宾的马尼拉B.澳大利亚的悉尼C.西班牙的马德里D.美国的旧金山2、B 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重要代表,距今约有18000年。
A.仰韶文化B.山顶洞文化C.龙山文化D.河姆渡文化3、秦国征服巴、蜀后,在四川地区设立巴、蜀二郡,汉处又增设了 C 。
A.犍为郡B.沈黎郡C.广汉郡D.汶山郡4、汉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是 D 。
A.《孔雀东南飞》B.《楚辞》C.《离骚》D.《史记》5、西汉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盛的朝代之一,有 A 传扬后世。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6、我国古时称下午15时——17时为 A 。
A.申B.未C.酉D.戌7、道教第五洞天是指 B 。
A.终南山B.青城山C.鹤鸣山D.武当山8、有“白衣民族”之称的少数民族是 B 。
A.回族B.朝鲜族C.白族D.藏族9、下列菜品中,属于淮扬菜的是 B 。
A.糖醋黄河鲤鱼B.糖醋桂鱼C.鸡汁燕丸D.葡萄鱼10、按加工方法,茶可以分为六大类,下列名茶中,属于乌龙茶的是 D 。
A.西湖龙井B.太湖碧螺春C.黄山毛峰D.武夷岩茶11、下列名酒中,属于酱香型的是 A 。
A.贵州茅台B.泸州老窖C.山西汾酒D.宜宾五粮液12、川菜著名的“三味”是指 B 。
A.麻辣味、家常味、鱼香味B.怪味、鱼香味、家常味C.怪味、麻辣味、家常味D.鱼香味、麻辣味、怪味13、被欧洲人称为“萤火虫”的景德镇名瓷是 C 。
《建设自然保护区,维护生态安全》 导学案

《建设自然保护区,维护生态安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保护区的定义、类型和功能。
2、认识建设自然保护区对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
3、分析当前自然保护区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4、探讨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措施。
二、知识梳理(一)自然保护区的定义与类型1、定义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类型(1)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
(2)野生生物类型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
(3)自然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遗迹、古生物遗迹等。
(二)自然保护区的功能1、提供生态服务如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净化空气等。
2、保护生物多样性为野生动植物提供生存和繁衍的空间,维护物种的基因库。
3、科学研究基地为生态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天然实验室。
4、促进生态旅游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5、科普教育场所向公众普及生态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三)建设自然保护区对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1、保障生态平衡自然保护区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稳定,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障生态平衡的实现。
2、保护水资源有助于保护水源地,保障水质,为人类提供清洁的水资源。
3、减缓气候变化森林等生态系统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的影响。
4、防止土壤侵蚀植被的覆盖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
5、维护人类健康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减少疾病的传播,提供清新的空气和健康的食物。
(四)当前自然保护区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1、资金不足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往往资金来源有限,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保护措施难以有效实施。
自然保护区学基础知识

自然保护区学复习资料(注:本资料属于个人整理,仅供参考)1、自然资源:在一定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总称。
2、自然保护:就是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途径,促进生物资源不断地发展,使自然环境恢复到应有的功能。
3、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给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中国各级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结构:(1)自然生态系统类(2)野生生物类(3)自然遗迹类4、自然环境:指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
阳光、空气、水、土壤、野生动植物都属于自然物质‘这些自然物与一定的地理条件结合,即形成具有一定特性的自然环境。
5、化学镶嵌体:不同植物种含有不同的次生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又随着物种的参差分布而彼此镶嵌在一起。
6、某些植物,如化合成分相似的同科或同属植物,就与那些能以其为食的昆虫和脊椎动物一起构成了独立的食物网。
这种独立的食物网当然是很多的,彼此的营养结构虽然相似,但食物网成员却可能完全不同。
那么这种独立食物网如何产生的呢?是动物的取食刺激了植物从而导致一些植物产生次生物质呢?还是植物本身就具有次生物质而动物进行选择才形成了这种食物网呢?这两种都是有的。
是物种长期进化、相互适应的结果。
因而这种系统被称为“协同进化食物网”7、可动连锁种:能够将花粉或种子从某群落、某丛或某株植物向其他群落或植物传播的动物8、最小生存种群:是指在遗传特性、环境因素和种群自身的随机变化存在的情况下,能够99%的概率存活1000年的最小种群。
最小生存种群大小与下述因素有关:(1)种群统计(年龄结构和性比等方面)的随机性;(2)环境的随机性;(3)遗传随机性;(4)自然灾害;(5)最小动态面积;(6)种的社会行为机能障碍;(7)疾病。
并将这些因素综合到一个称为“种群脆弱分析”的概念模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10月9日国务院令第167号发布,根据2011年1月8日国务院令第588号《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令第687号《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
)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第三章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第三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国家采取有利于发展自然保护区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五条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应当妥善处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
第六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或者其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用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领导。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侵占自然保护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控告。
第八条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实行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
国务院林业、农业、地质矿产、水利、海洋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主管有关的自然保护区。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部门的设置和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确定。
第九条对建设、管理自然保护区以及在有关的科学研究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海南省自然保护区条例(2022年)

海南省自然保护区条例(2022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2.05.31•【字号】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18号•【施行日期】2022.05.3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海南省自然保护区条例(2022修正)(1991年9月20日海南省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2014年9月26日海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修订根据2018年12月1日海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关于修改<海南省自然保护区条例>等两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22年5月31日海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关于修改<海南省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六件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建设第三章保护管理第四章监督检查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应当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规划、依法管理、适度利用,妥善处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工作,并主管同级人民政府确定由其管理的自然保护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海洋、渔业等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主管有关的自然保护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自然保护区是一个泛称,实际上,由于建立的目的、要求和本身所具备的条件不同,而有多种类型。
按照保护的主要对象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3类;按照保护区的性质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即风景名胜区)、管理区和资源管理保护区4类。
不管保护区的类型如何,其总体要求是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展示。
自然保护区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受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各种自然区域的总称,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区本身,而且包括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迹地等各种保护地区。
狭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以保护特殊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而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即严格意义的自然保护区。
1956年,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一项提案,提出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问题。
同年10月林业部草拟了《天然森林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并在广东省肇庆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自然保护事业发展迅速。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条定义的“自然保护区”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各级自然保护区。
《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其中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重大国际影响或者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又称“自然禁伐禁猎区”(sanctuary),自然保护地(nature protected area)等。
自然保护区往往是一些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候鸟繁殖、越冬或迁徙的停歇地,以及某些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集中产地,具有典型性或特殊性的生态系统;也常是风光绮丽的天然风景区,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化石产地或冰川遗迹、岩溶、瀑布、温泉、火山口以及陨石的所在地等。
自然保护区
中国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保护珍贵的、稀有的动物资源,以及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
还包括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遗迹等。
其意义在于:保留自然本底,它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中应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贮备物种,它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科研、教育基地,它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各种生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教育实验的场所;保留自然界的美学价值,它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自然保护区对促进国家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科技文化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中国自然保护区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地方级又包括省、市、县三级自然保护区。
此外,由于建立的目的、要求和本身所具备的条件不同,而有多种类型。
按照保护的主要对象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3类;按照保护区的性质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即风景名胜区)、管理区和资源管理保护区4类。
不管保护区的类型如何,其总体要求是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展示。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03年底,中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226处。
到2005年3月,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自然保护区有:武夷山、鼎湖山、梵净山、卧龙、长白山、锡林郭勒、
博格达峰、神农架、茂兰、盐城、丰林、天目山、九寨沟、西双版纳等26处。
时至今日,旅游已成为当代拉动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旅游方面投入关注。
而在我国,在见证了旅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后,各个省市纷纷开始走旅游发展之路,重视旅游方面的发展。
而自然保护区作为旅游资源之一,它的保护与开发,更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但相比与其他的旅游资源来说,自然保护区具有其特殊性,因而其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就更显得突出了。
自然保护区亦称“禁伐禁猎区”,国家把一些能揭示自然界内在规律的、具有典型意义和价值的森林、草原、水域、湿地、荒漠等各种生态系统类型以及自然历史遗迹地,作为保护自然资源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基地,也可用于游览。
也就是说自然保护区是可以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