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 情景语境 理论
语境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供教师使用2018.2语境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宣红红语境是语用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语境分为三种,分别是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英语阅读效率的提高需要借助贴近真实的语境,才能更好地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生难句的含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语境理论为指导,更新教学方法,以彰显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
1.文化语境,丰富背景知识文化语境是指文章所涉及到的背景文化知识。
每个语篇都会包含一定的历史文化以及民俗风情。
这时,文化语境就发挥了作用。
教师要结合精深的英语专业知识,挖掘每篇文章背后的文化语境,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文化语境的介绍方式可以通过口头讲解,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视频等方式,或者将两者结合起来,配合精心设置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2Reading 部分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 的文章介绍了现代英语的发展历史。
为了使学生对英语这种语言发展历史了解得更详细,教师可以结合“Language ”这篇文章,其中包含了古英语、中古英语、现代英语的发展历程、特点和使用人群。
接着,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提前在网络上搜集到的有关英语发展史的介绍视频,给学生直观的学习印象。
观看完后,再让学生将目光投入到课本阅读中,从中归纳出现代英语的发展时间线,并找出它与刚才教师引入的类似文章和介绍视频中的相同点有哪些。
有了文化语境的积淀,学生在正式阅读时思考的层面会宽广很多,不再拘泥于课本中提到的问题,而是将它发散到与之相关的各个知识点,进行全面的、综合式解读。
2.语言语境,加深内容理解语言语境即英语阅读文章内部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高中生所接触到的文章篇幅都比较长,难度也相对较高,一些长难句和陌生词汇经常会出现在阅读过程中。
此时,学生就需要借助语言语境,联系以往的知识经验,去揣摩新知识的含义,并将其运用到特定的语境当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迅速把握文章主题。
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理论举例

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理论举例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理论认为,人类交流和语言理解是依赖于特定的语境环境的。
下面是一些例子来说明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理论:一、笑话:在听一个笑话时,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的背景信息、文化背景和前提条件才能完全理解它。
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或效果。
笑话通常依赖于共享的背景信息、文化背景和前提条件来达到幽默效果。
以下是一些解释为什么这种情况会发生的原因:1. 背景信息:笑话可能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其中隐含的意思。
例如,一个关于特定行业或专业领域的笑话可能只有那些熟悉该领域人士才能完全理解。
2. 文化背景:笑话也受到文化背景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语言、习俗和价值观上的差异,因此相同的笑话在不同文化中可能产生不同效果。
3. 前提条件:笑话往往建立在某种前提条件上,并通过打破这个前提条件来制造出意外或荒谬感。
如果听众没有了解或接受这个前提条件,就无法从笑点中获得乐趣。
因此,在欣赏和理解笑话时,我们需要具备相关知识、对不同文化有基本了解,并且要注意所涉及到的前提条件。
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验并分享幽默与快乐。
二、广告:广告通常会利用特定场景、符号和隐喻等手法来传达信息并引发共鸣。
这些广告创造出一种特定的语境,以吸引目标受众,并激发他们对产品或服务的兴趣。
广告通过使用特定场景、符号和隐喻等手法来传达信息并引发共鸣,从而吸引目标受众并激发他们对产品或服务的兴趣。
创造特定语境:广告通常会创造出一个特定的情境或环境,以展示产品或服务在该情境下的优势和效果。
这种语境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也可以是虚构的故事情节。
通过将目标受众置于某个具体背景中,并展示其与产品之间的关联性,广告能够更好地吸引注意力。
使用符号和隐喻:广告还经常利用符号和隐喻来传递信息。
符号是一种代表具体含义或象征意义的物体、图像或动作,在广告中被用来唤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隐喻则是通过比较两个不同领域之间相似之处来传递信息,使观众建立对产品或服务独特属性的认知联系。
功能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情景语境探究一、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境观对于语境的阐述,我们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英国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所创立的理论,他于1923年最早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这一概念。
他在南太平洋进行人类学研究时发现,原始语言中几乎所有词语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一定的语境,如果不把语言放在情景语境中,就很难正确地理解语言。
后来,马林诺夫斯基又于1935年提出了“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的概念,他指出情景语境之上还存在着文化语境,认为具体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境,一个词语的意义部分地存在于它的文化语境之中。
20世纪50年代,伦敦学派创始人弗斯(Firth)继承发展了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他吸收了“语境”概念,并对之进行了进一步地阐述。
弗斯认为,语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言语事件参加者的相关特征,如人物、性格等,既指参加者的言语活动也指参加者的非言语活动;2)有关事物;3)言语活动的影响。
弗斯的学生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进一步完善了弗斯提出的语境理论,他在研究初期提出语境是主题(thesis)、直接语境(immediate situation)及更广阔的语境(wider situation)的汇集,其中主题是说话的中心内容或事物本身,直接语境是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关系,更广阔的语境则是说话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包括社会、地域和时代等。
后来,他进一步概括了自己的语境观,提出了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项,即: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和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
概括起来,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于语境的界定和描述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下文语境(1inguistic context,co—text)、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和文化语(cultural context)。
语义的语境观-第一组

话语和环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语言环 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必不可少。
发 展
认为
Firth
发 展
认为
语言除了指“语言环境”,即上下文的关系外, 还包括“情景语境”,即语言和社会环境之间的 关系。
Halliday
语言是一种“行为”形式而非“意识”形式。 一切语言都是在情景语境中起作用,
语境的分类
狭义:词语的前后词和句子的上下句
Ⅱ语境可排除岐义
当前语法学界正展开岐义结构的讨论,但由于这些 讨论仍然脱离汉语 的时空条件,孤立地就一些含有岐义的句子结构进行静态的分析,听起来头 头是道,用起来却感到无的放矢。因为这些所谓岐义结构,不管是同形异构 异义,还是同形同构异义,只要这岐义句一进入具体的语境(上下文)进行 口语或书面交际时,岐义就都排除了。
e.g.:(在无特定语境的情景下产生歧义) 述宾结构:谁家的狗被咬 “鸡不吃了 “咬死猎人的狗” 死了 偏正结构:说明这条狗是 什么狗 宴会中:人们不吃鸡 了
养鸡场:所谓好坏,但当它进入到一定的上下文里,是好是 坏就分明地表现出来了。选择词语,可以因语境而改换词语,也可以因 语境而变通词语,甚至可以创造新词,以求得情境交融。
这段话里的“花 雨”“泪雨”这些新词, 都是因语境的关系而言 到词成的,并且词新义 切,既自然地适切了语 境,又顺畅地表达了语 义。
1、语言语境
广义:不局限于词和句子的相伴关系,它可以是一节、一章、 一篇、以至作者的其他著作。 1、说话者,听者
2、情景语境
指说话、语言、语 言事件的时间地点
2、话语过程中话语参与者进行的 活动 3、外部客体与事件 4、“指称”特征
3、社会文 化语境
一种广义的情景语境,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社会 文化对词义和话语意义自然有影响。 有声现象:指语言的语速变化、轻重断续、抑扬顿挫。
韩礼德语境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韩礼德语境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摘要韩礼德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研究实际使用中的语言, 认为对语言的理解不能脱离语境,提出了语言学中的语境、语言教育中的语境等思想。
外语教学必须在有意义的情境下进行,从文化和语境的角度为外语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语言学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小学外语教学一、前言自古以来,语言与人类的关系密切深远,它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也因而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语言学家。
韩礼德就是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之一,他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说影响深远。
韩礼德在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的前言中谈到,系统功能语言学已应用到教育领域。
二、前人语境理论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不同时期的语言学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语境进行了研究和解释。
最早提出语言环境概念的是马林诺夫斯基,他认为:如果没有语境,词就没有意义。
他将语境分为狭义和广义的两类。
狭义的语境指话语产生的当时及紧接在其后的各种实际事件,可称为“情景语境”;广义语境则包括话语产生的整个文化背景,可称“文化语境”。
弗斯继承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语言环境”和“意义是语境中的功能”两个概念,并且把马林诺夫斯基的语言环境加以扩展,指出除了语言本身的上下文和在语言出现的环境中人们所从事的活动之外,整个社会环境,文化,信仰,参加者的身份和历史,参加者的关系等,都构成语言环境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弗斯还提出了“典型的语言环境”这一观点,但他并没有提出“文化语境”一说。
韩礼德后来受了弗斯同一时期的语言学家萨丕尔和伍尔夫的有关语言与文化论述的影响,提出了文化语境理论。
三、韩礼德语境理论韩礼德是个多思多产的语言学家,在继承了马斯林诺夫斯基和弗斯的语境思想基础上,他分别提出了语言学中的语境,语言学的一个特定领域——语言教育中的语境等卓见,大大丰富了语境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思想。
1.语言学的语境。
韩礼德摈弃了原先语言学的主流观点,即认为语言是同它的社会环境相背离,认为语言研究纯粹在自然环境中进行。
语境建构:语境理论视野下的高职语文教学

语境建构:语境理论视野下的高职语文教学导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品味的关键环节,而语境建构理论的出现,为高职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从语境建构的核心理论出发,探讨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语境建构理论,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一、语境建构理论概述语境建构理论是由美国学者乔治·墨菲提出的,他认为语境是理解和使用语言的基础,语言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发挥作用。
语境不仅包括言外之意和语用功能,还包括听者的知识、经验、态度和情感。
在语境建构理论中,语言被视为一种社会实践,语境则是语言使用的具体情境和环境。
语境建构理论强调语言与语境的互动关系,强调语言的使用和交际功能。
二、高职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特点主要包括学生基础较弱、学习动机多元、实际应用需求强烈。
在高职教育中,学生主要面向社会就业,他们对语文知识的应用需求更为迫切,对实用性较高的语言技能更为看重。
高职语文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三、语境建构理论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启示1. 提倡真实语境教学语境建构理论主张语言的学习和运用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的,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应该注重真实语境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职场场景、社会生活场景等,给学生创设具体的语言应用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体验和运用语言。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真实的模拟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团队合作、沟通协调中学习语言运用技巧。
2. 强化语言情境建构语境建构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情境非常重要,学习者需要了解和掌握语言使用的情境规则和习惯。
高职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强化语言情境建构。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对话、情境作文,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学习和体验语言的使用;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不同的语境,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感知语言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语境建构理论倡导学习者要有敏锐的语境意识,即要能够意识到在不同情境中语言使用的变化和差异。
语境(情景语境)理论

2.著作
• 1913年:《澳大利亚土著家庭》(The Family among the Australia Aborgines) • 1926年:《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 (Crime and custom in savage society) • 1927年:《两性社会学:母系社会与父系社 会底比较》(Sex and reperssion in savage society) • 1935年:Coral gardens and their magic • 1944年:《文化论》 • 1948年:《巫术、科学与宗教》(Magic, Science, and Religion)
第三部分:语境理论的发展
• 把语境作为语言科学的一个概念进行系 统研究的历史并不久远。语境作为语言 学概念,是德国语言学家威格纳(Wegener) 于1885年最先提出来的。威格纳就在他 的‘情景理论’中把‘情景’分成‘明 显情景’(即交际双方所处的直接情景) 和‘记忆情景’(即交际双方能根据自己 的记忆所获取的背景知识),比较系统地 阐述了情景因素在方言研究中的重要性。
• 另一方面,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 思想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马林诺 夫斯基在意义研究中对语言外因素 重视的同时,却忽视了语言内因素 的作用,同时对于构成语境的因素 也没有进一步研究,留下了很大的 理论空白。
Malinowski and context of situation
马林诺夫斯基和语境(情景语 境)理论
内容框架
• 第一部分:马林诺夫斯基简介 • 第二部分:马林诺夫斯基语言理论简介 • 第三部分:语境理论的发展 • 第四部分:语境理论的提出背景及主要 内容 • 第五部分:对语境理论的评价 • 第六部分:语境理论在中学英语词汇教 学中的应用 • 第七部分:总结
语境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语境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摘要:语境是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在语文教学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运用语境理论指导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更好地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增强对文本解读的准确性,从而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语境;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一、相关概念内涵“语境”,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指语言或者言语的使用环境,但不同学科、不同的学术流派定义的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涉及到的语境概念应该从语言应用的角度考虑。
所以,对语境的内涵,笔者更倾向于语境就是指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存在的条件之一,是言语交际、交际的平台,主要包括上下文语境、情境语境、社会文化背景语境和认知语境等。
二、语境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现状随着课革的进一步深入,语境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引起了语文教师的关注,开始尝试用语境理论指导阅读教学。
但作为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和践行,不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集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模式应用单一。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阅读教学中语境理论知识的的运用也不例外,它没有固定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模式,那些有利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文本解读、有利于学生理解都可为我所用。
但在实地走访调查中,大多数老师只用了多媒体的形式,语境只用了上下文语境。
这充分说明教师在使用语境教学理论是模式应用非常单一。
2.理论掌握不牢。
初中语文课堂上,尽管很多语文教师开始尝试使用语境理论来指导阅度教学,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操作中,不少语文教师对语境理论的运用较少,有些地方不知该从何解释。
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能否顺畅利用语境理论知识成功指导阅读教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语境知识掌握的熟练和牢固程度。
可以想象作为阅读课堂中指导的教师关于语境知识都模棱两可的话,学生又从何着手。
例如,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的绅士们的名言暂且置之不论不议之列,即使真心人所大叫的公理,在现今的中国,也还不能救助好人,甚至于反而保护坏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贡献
1.马林诺夫斯基对语境理论的贡献极大, 他不仅引起人们对情景语境的重视,更 重要的是他注意到了意义不只是词汇意 义、语法意义,还包括情境意义。
2.“话语的意义并不是来自于构成话语的 词的意义,而是来自于话语与其所发生 的语境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意义本身 的认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为语言研究 开辟了新的视野,使在意义研究中,原 来只考虑语言内部因素而导致许多无法 解释的问题得到了解释。
第二部分:马氏语言理论简介
• 20世纪20年代,英国出现了马林诺夫斯 基的“情景意义”思想,其语言学说最 重要的在于强调语言的功能及语境研究 的重要性。马林诺夫斯基使用“情景意 义”来探讨语义,认为语言是工具,而 工具的“意义”在于它的使用。“(语言) 是一种活动方式而不是反映的工具。”
• 马林诺夫斯基在《基里维纳语的分类 小品词》(1920)、《原始语言中的意 义问题》(1923)、《珊瑚园及其魔力• 第二卷》(1935)等几部著作中较为系 统地论述了语言的功能和意义间的关 系,先后提出了“情景语境”和“意 义是语境中的功能”的观点。
• 1914至1918年期间,在西南太平洋和澳大利亚从 事实地调查。
• 1926年,又对美国印地安人进行调查。
• 1934年到南非和东非进行调查。1938年前往美国, 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曝发,遂留美定居。1939年 任耶鲁大学客座教授。
• 在1940至1941年期间,曾到墨西哥进行调查。正 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马林诺夫斯基发现了语 言与社会和文化的关系。
缺陷
1.马林诺夫斯基只是初步提出了“语境”思 想,对“语境”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在意 义研究中对“语境”即语言外因素重视 (话语的意义取自于语言环境)的同时, 却忽视了语言内因素对意义的作用。
2.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词的真正意义,归根结 底,总是取决于亲身经历中这些方面,即 没有经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就不能认识语 言的意义。这否定了人的思维运动,低估 了人的认识能力,忽视了语言意义间接获 得的客观事实。
第六部分:语境理论在中学英语词汇教 学中的应用
1.1.情景语境的应用 •在教学生如何用词时除了注意词的字面含义, 还应注意用词的得体性,即所用语言是否适合于 所用的场合。由于选词不当引起的交际失败的例 子比比皆是。 •例如: Bottom up! (一青年译员在正式宴会上口 译中国官员的祝酒辞“干杯”) 在例句里“Bottom up!”为过于随意的词汇,其 内涵意义有不登大雅之堂的一面。所以,在这样 正式的场合,应改用“Drink to...”或“To...”
Malinowski and context of situation
马林诺夫斯基和语境(情景语 境)理论
内容框架
• 第一部分:马林诺夫斯基简介 • 第二部分:马林诺夫斯基语言理论简介 • 第三部分:语境理论的发展 • 第四部分:语境理论的提出背景及主要
内容 • 第五部分:对语境理论的评价 • 第六部分:语境理论在中学英语词汇教
第四部分:语境理论的提出背景及主要内容
1.提出背景 • 马林诺夫斯基提出“语境”,与他的学科
背景和长期从事的工作有关。马林诺夫斯 基以研究土著文化著称,是“人类学功能 学派”的创始人。他曾在新几内亚东部的 特罗布兰德群岛做实地调查,研究当地民 族的原始文化。正是在实地调查中,马林 诺夫斯基发现了语言与社会和文化的关系 ,开始对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发生兴趣。在 长期工作期间,发现当地上人的话很难译 成英语。
2.文化语境的应用
•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由文化的差异会导致 词汇的文化内涵不同。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应 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由文化背景不同而引起的英 汉词汇的差异。
• 例如 “ dog ” 一词,这个词的汉语等同词是“ 狗”。“狗”在中国人的眼里一般说来是个贬 义词,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 而英语中的dog却是个褒义词。在教dog一词时 ,应适时介绍一下英美人使用该词的一些情况 ,如它在“You are a lucky dog”和“Every dog has its day”这类句子中的褒扬之意。
• 他一方面开创性地提出 了 情 景语境思想,给实 际使用中的语言的意义解释提供了可能,为意 义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也为伦敦学派 语境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背景;(在此基础 上,弗斯接受了马氏“情景语境”和“意义是 语境中的功能”的观点,以语言因素为标准, 并首次对语境的因素进行了概括,从而完成了 构建语境理论的任务。)
• 另一方面 , 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 ”思想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 马林 诺夫斯基在意义研究中对语言外因 素重视的同时,却忽视了语言内因 素的作用,同时对于构成语境的因 素也没有进一步研究,留下了很大 的理论空白。
• 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理论包括情景语 境和文化语境。
第三部分:语境理论的发展
• 把语境作为语言科学的一个概念进行系 统研究的历史并不久远。语境作为语言 学概念,是德国语言学家威格纳(Wegener) 于1885年最先提出来的。威格纳就在他 的‘情景理论’中把‘情景’分成‘明 显情景’(即交际双方所处的直接情景) 和‘记忆情景’(即交际双方能根据自己 的记忆所获取的背景知识),比较系统地 阐述了情景因素在方言研究中的重要性。
2.主要内容
• 马氏的语境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两类 。
2.1 情景语境
• 1923年,马林诺夫斯基在《原始语言中的 意义问题》一文中,深入地发展了他在《 基里维纳语的分类小品词》中 阐 述 的语言 思想,首次提出了“语言环境”的概念, 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模式”而不是“思 想符号”,任何话语的意义都不能脱离其 相应的“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 他区分了两种语言使用情景。
总体评价
• 从马林诺夫斯基的学科背景和他大量的实地考 察可以看出,马氏研究语言的目的是通过研究 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语言运用来透视人类学现象。 他是因为人类学的研究领域里涉及到了“语 境”,才提出“语境”思想的,而不是在语言 学研究领域里自觉地研究“语境”。
• 另外,他并未提出一套完整的语境理论,他对 于语境的描述也略显零散。其“语境”思想也 存在一定的缺陷。
情景语境在其他方面的运用
• 情景语境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师的话语运用 • 情景语境与翻译 • 情景语境与网络语言的应用 • 情景语境与语篇理解 • 情景语境与口语学习 • 情景语境与听力学习 • 情景语境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第七部分:总结
• 主要介绍了马林诺夫斯基和他的语境思想,主 要是“情景语境”。
• 例如一个划独木船的人把划船的桨叫 “wood ” (木头),这种叫法同其他地方的 叫法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同当地从事其他 行业的人们的叫法也不同。如果不把这个 人的话与当时的语境结合,就很难理解 “wood”指的是什么。
• 根据大量类似的例子,他得出结论:“话语 常常与周围的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 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话语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人们无法仅仅依靠语言的内部因素来分辨 话语的意义;口头话语的意义总是由语言环 境决定的。”
• 两种语言情景 1.第一种是叫“有魔力的”情境。一个词或
一句话有可能会直接使外部世界发生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话语的意义就是当时当 地正在发生的人的活动。用于人们典型的 日常活动的语言,其意义直接来源于这些 活动,也就是马氏所说的“情境语境”。
2.第二种语言情景是派生作用,即语言的使 用与语言环境没有任何联系。例如书面语 言,它的意义不能取自周围的人类活动的 情况。可以说,这实际上区分了口头语言 和书面语言的使用。
• 1926年:《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 (Crime and custom in savage society)
• 1927年:《两性社会学:母系社会与父系社 会底比较》(Sex and reperssion in savage society)
• 1935年:Coral gardens and their magic • 1944年:《文化论》 • 1948年:《巫术、科学与宗教》(Magic, Science, and Religion)
• 1923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波兰籍人类语言 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给奥格登(Ogden)和 理查兹(Richards)所著的《意义的意义》 (The Meaning of Meaning)这本书所写的 补录即《原始语言的意义问题 》 (The
Problem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
中,首次提出并解释了“情景语 境”(Context of Situation)概念,“情景 语境”指话语产生当时及紧接
• 1935年马林诺夫斯基又提出了文化语境 (context of culture)的概念:指话语产生的整个 文化背景。“文化语境”也可以理解为说话者 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
学中的应用 • 第七部分:总结
第一部分:马林诺夫斯基简介
1.简介
• 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1884-1942) Malinowski,Bronislaw Kaspar英国社会人类学 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生于波兰,卒于美国。
• 1908年以全奥地利最优等成绩获得物理学和数学 博士学位。
• 1910年,因慕E·韦斯泰尔马尔克和C·塞利咯曼 之名,进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读人类学,并获得博 士学位。
• 马林诺夫斯基最大的贡献在於他提出了新的民族 志写作方法。从马林诺夫斯基起,几乎所有的人 类学家都必需到自己研究的文化部落住上一年半 载,并实地参与部落生活,使用当地的语言甚至 和土著人建立友谊。而这些,都为了完成一份马 林诺夫斯基式的民族志纪录。
2.著作
• 1913年:《澳大利亚土著家庭》(The Family among the Australia Aborgines)
• 他说:“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纠结在一起, 语言的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单词的意义,不能从对这个单词的消 极的苦思冥想中得出,必须参照特定的文化 ,对单词的功能进行分析之后才能推测出来 。 ”因此,只有在“文化语境”或者“情境语境”中 ,才能对话语的意义作出估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