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国古典哲学发展

合集下载

浅谈德国古典哲学在欧洲哲学史中的地位及影响

浅谈德国古典哲学在欧洲哲学史中的地位及影响

浅谈德国古典哲学在欧洲哲学史中的地位及影响摘要:德国古典哲学在欧洲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地位,并成为西方哲学界长期以来不断研究的对象。

探讨德国古典哲学对时下我们国家哲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Abstract: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has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influence and thestatus in the European philosophy history, and becomes the object which the Western philosophystudies unceasingly since long. Discusses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to be of great help atpresent to our country philosophy development.关键词:德国古典哲学欧洲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地位影响Key word: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European philosophy history Western philosophyhistory status influence一、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来源及对后世的影响从德国古典哲学同它产生之前的西方哲学思想联系来看,德国古典哲学不仅是对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西方近代哲学尤其是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的系统总结和发展,而且是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基督教神学思想的一种系统的、建立在批判理性基础之上的清理,也是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人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思想的一种发挥或发展。

从德国古典哲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关系来看,它不仅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而且几乎是全部现代哲学批判讨论的对象和借以出发的起点。

二、整个德国古典哲学都带有非常明显的“体系化”特征德国古典哲学家们都非常注重借助于“体系”来总括以往的哲学并展开自己的哲学思想。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德國古典哲學1.“德国古典哲学”的哲学已经相当程度上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哲学与社会思潮和时代精神的关系日益紧密;而且哲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已经被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明确的提出来论证过了。

因此,此时期的哲学,其思想起点已经非常高,他们的思想逻辑性更强,体系更严密,对问题的专研也更深了。

所以,此时的哲学已经不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问津的学问,而是成了大学教授的专业了(德国古典哲学大都是大学教授)。

2.“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更大的高扬,成为了一切论述的出发点和基础。

亦即,“思维的主体能动性”取代上帝成为了达到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同一性之必要条件。

3.因此,德国古典哲学对以往哲学的一个最显著的超越,就在于对“主体能动作用”的有意识的强调;对理性和实践的关系的高度重视,以及由此出发对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的深入探讨。

康德(一)思想特质:1.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一切知识都是由经验中的先天成分和后天成分复合而成的。

2.康德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

他认为人的知性先天地具有一种综合统一感性经验材料的“本源能力”;即“先验自我意识的综合机能”,它能够自发能动地凭借其十二范畴去统筹去统摄经验的杂多材料而形成先天综合判断,从而建构起人类科学知识的大厦。

3.人为自然立法(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认为我们在自然科学中认识一个对象看起来似乎是用我们的观念与对象“符合”,但之所以能够发生这种符合,实质上还是由于这个对象先与我们的观念(时空及范畴)相符合。

以往关于真理的“观念符合对象”的独断论定义被改造成了“对象符合观念”的批判哲学的定义。

4.前批判时期:在哲学上信奉莱布尼兹-沃尔夫派的唯理论;此时提出了著名的“星云学说”。

5.批判时期:主要理论成果有三(1)对人的认识能力进行探讨,写出《纯粹理性批判》。

(2)对人的欲望(意志)能力进行探讨,以及研究人类的道德原理和自由意志,写出《实践理性批判》。

(3)对人的情感能力进行探讨,写出《判断力批判》。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 杨祖陶先生在《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进程》一 书中,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的矛盾为纲, 将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 1、康德阶段:康德为了解决近代认识论中出 现的思维和存在的巨大矛盾,首先将认识与实 践割裂并对立起来,以便能在人的主观认识范 围内通过赋予认识以主观能动性而达到思维和 存在的同一。但这只是主观范围内的同一,真 正的客观存在(物自体)被宣称为认识不能达 到的,只能在实践(道德)的范围内才可以设 想。这是主体和客体的根本对立批判地揭示出 来的阶段。
• 第二个阶段是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 他继承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人本主义精神,用 以自然为基础的感性物质的人代替德国古典唯心 主义的“自我意识”的“人”,并在此基础上彻 底否定了“神”,从而完成了近代德国资产阶级 批判宗教的历史任务。 •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者在批判神学的同时又公开抨 击法国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他们同情和肯定法国 启蒙运动,特别欣赏卢梭关于自由和平等的学说, 甚至还赞扬法国唯物论者批判传统神学的革命精 神。但他们又说唯物论哲学是“肤浅思想、抽象 思想,”责难唯物论挖掉了道德和宗教的“柱 石”。这就突出地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和妥协精神。
二、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一般线索
• 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交织着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 形而上学的矛盾和斗争。有四条主线:第一条线 是德国古典哲学同宗教神学的矛盾;第二条线是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同法国唯物论的矛盾;第三条 线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者之间的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矛盾;第四条线是德国 古典哲学中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同德国古典唯 心主义的矛盾。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实际发展过程 中,这些矛盾始终是纵横交错的。
• 2、费希特阶段:他把认识和实践统一为个别思 维主体即“自我”的能动的设定活动(行动), 认为主体的这种行动就能建立起与之对立的客体 并实现主客的同一。真正的客观存在(非我)被 他公开地取消了,实际上却仍在幕后与主体(自 我)尖锐地对立着。这是在行动的主观主义条件 下主体和客体的对立达到极端的阶段。

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发展和终结

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发展和终结

德国古典哲学一、德国古典哲学的概述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

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为最后的代表。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成就是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

德国古典哲学是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哲学舞台上的主角。

它不仅继承了欧洲大陆唯理论、特别是莱布尼茨哲学的传统,而且还综合了英国经验论哲学中的成分。

它提出了包括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和范畴,标志着近代西方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过渡。

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哲学家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

二、德国古典哲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德国古典哲学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处在欧洲的德国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1、德国的经济状况:19世纪初以前,德国同英、法、荷等国比较起来,在经济上是一个十分过后的国家,基本上是个农业国。

1807年开始,德国的资本主义成分摆脱了停止、萎缩的状态,在改良的道路上发展起来了。

到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德国的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德国的政治状况:至19世纪初,德国在政治上是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严重,曾经有过360多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

19世纪初开始,由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压力,德国进行了一些政治改良,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德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了壮大,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得到了增长,但在1848年德国革命之前,资产阶级总体上是软弱的,出生的太迟了。

总的来说,从康德直到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在其不同成长阶段上的意识形态的表现,是它在反封建斗争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地位和两重性需要的反映,是直接间接地为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作思想准备的。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脉络1、康德明确地提出了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问题,但是他的哲学最后却造成了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系列对立。

德国古典哲学脉络

德国古典哲学脉络

德国古典哲学脉络
德国古典哲学脉络是西方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涵盖了1750
年到1830年这段时间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流派,它的形成和发展,逐渐
形成了三个主要流派——康德派、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派,追溯其历
史演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1. 康德主义(Kantianism)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的主要著作《纯粹理性
批判》中,提出了“批判哲学”的观念,认为知识是基于经验和理性
的合成,而不是简单的从经验中获取。

康德哲学的核心思想是“自由意志”和“义务伦理学”,认为人
的行为不应受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而应该取决于个人的意志和
自由选择,同时,人也应该遵守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2. 黑格尔主义(Hegelianism)
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著作《精神现象学》被誉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作之一。

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思想是“辩证法”和“历史唯心主义”,认为
事物的本质是通过对立、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而且任何历史事件都
是一个进化过程的结果,由此推导出了“绝对精神”的概念。

3. 费尔巴哈主义(Feuerbachism)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后期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
《基督教的本质》提出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思想。

费尔巴哈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人本主义”和“唯物辩证法”,认
为人是宇宙的中心,而且宇宙中的事物必须通过直接感官经验来理解,否则就是自欺欺人。

虽然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演进中,存在诸多争议和分歧,但它
对现代哲学和西方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康德的批判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还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
历史价值。

德国的古典哲学

德国的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2010-05-15 23:19:15)标签:杂谈一、德国古典哲学的概述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时期和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德国资产阶级全部哲学。

这一哲学,在当时哲学发展水平上,可以说是对以往全部哲学发展的一个总结,它在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德国古典哲学不仅继承了欧洲大陆唯理论、特别是莱布尼茨哲学的传统,而且还综合了英国经验论哲学中的成分。

[2]德国古典哲学也还继承了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的一些优秀成果。

[3]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一般被认为是康德。

费希特和谢林对德国古典哲学完成了改造过程。

黑格尔建立了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将德国古典哲学引向巅峰。

而费尔巴哈否定了黑格尔,却没有彻底清算黑格尔的哲学,将德国古典哲学带向终结。

二、德国古典哲学何以终结1、何为终结?终结,可以视作是终点、结束。

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可以说是自康德以来不断延续的哲学的结束。

然而,通过这学期学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觉得终结不是终点。

借助哲学非线性的思考方式,这种古典哲学终结,必然会有一种新的意义上的哲学形态的产生,从内部颠覆了古典哲学的研究模式,彻底清算了古典哲学,并实现哲学的螺旋上升式的发展。

终结是终点也是起点。

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不应当是伪命题,德国古典哲学是实实在在的终结并重新开始了。

在以下,我将以德国古典哲学的完结、结束、新生的角度来探究德国古典哲学何以终结。

2、何以终结①、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完成研究哲学,构建体系,是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基本研究方式。

黑格尔以自身极高的哲学素养,建立了一个包括以往任何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广大领域,而且没用妨碍它在这一领域中阐发了现在还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

精神现象学、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而精神哲学又分成各个历史部门来研究,如历史哲学、法哲学、宗教哲学、哲学史、美学等等,——在所有这些不同的历史领域中,黑格尔都力求找出并指明贯穿这些领域的发展线索;同时,因为他不仅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天才,而且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识渊博的人物,所以他在各个领域中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问题:论述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脉络。

问题:论述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脉络。

问题:论述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脉络。

答:德国古典哲学对以往哲学的一个最显著的超越,就在于对主体能动作用的有意识的强调,对主体与客体、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的高度重视。

(1)康德一开始就提出了主体和客体的最基本的同一性即认识的同一性是如何可能的问题。

康德认为,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即主体符合于客体;但这首先还是由于客体是符合于主体的客体(而非自在的客体)。

(1分)康德指出,人的知性先天地具有一种综合统一感性经验材料的本源的能力,它能够自发能动地凭借其十二范畴去统摄经验杂多材料而形成先天综合判断,从而建构起人类科学知识的大厦。

(1分)但康德只是在现象中通过发挥主体能动性而解决了主体与客体的认识关系问题,却坚持这种认识与自在之物的“本体”毫不相干,后者属于没有任何认识论意义的道德实践领域。

(1分)(2)费希特把认识的主体和实践的主体合为一体,将主体的能动性延伸到了自在之物的本体领域。

(1分)他沿着康德的思路,把自我意识即“自我”的能动活动当作建立客体即“非我”的前提,把自在之物本身也被纳入了“自我”活动的范围,成为由“自我”所建立起来的“非我”了,从而使主体和客体的矛盾首次在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达到了全面的统一。

(1分)然而这种统一仍然局限于主体的狭窄范围内,为了调和这一矛盾,费希特又设定了一个更高的“绝对自我”(客观自我)来统一自我和非我,来避免唯我论无法面对外部世界这一致命缺陷。

(1分)(3)这就提示谢林把立足点转移到主体和客体的原始统一即“绝对同一”上来。

(1分)在谢林看来,“绝对同一”是主客体绝对无差别的原始状态,主体和客体、物质和精神、自然和人都是从这里产生和发展出来的,从而使主体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的矛盾在双向生成的过程中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调和。

(1分)但这种“绝对同一”作为“无意识的宇宙精神”既然不可言说、无法描述,只能通过艺术来直观,靠个别人的天才来领会,因而具有神秘主义的色彩。

(1分)(4)黑格尔则认为,从主体和客体的同一出发是对的,但是不能靠非理性的直观来理解其能动性,而必须通过理性和辩证逻辑(其最本质的特点就是概念的自我否定性)。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哲学之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哲学之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哲学之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哲学之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变革,也是人类认识史上优秀成果的综合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继承前人的思想精华。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

19世纪初期先进思潮中的合理思想,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而它们所提出而未解决的问题,又给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世界观以启迪,它们的失足之处也给马克思、恩格斯以鉴戒。

从社会根源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及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必然产物;从理论来源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传统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颠覆了传统西方哲学的思辨形而上学,超越了传统西方哲学特别是近代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元分离,实现了哲学史上伟大的革命变革。

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初期活跃于德国思想界的资产阶级哲学。

它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导,主要代表人物有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约翰·特利勃·费希特(1762—1814)、弗里德里希·威廉·谢(1775—1854)、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路德维希·费尔巴(1804—1872)。

德国古典哲学是在它所处时代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

作为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理论表现,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它的辩证法思想,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而它的唯心主义和抽象思辨的形式,又表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把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作为最重要的哲学问题来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三位哲学巨匠的师生关系浅析德国古典哲学发展
姓名:XX
学号:2XXXX
院系:XXXX
课程:德国古典哲学
指导老师:XX
德国古典哲学自从20世纪传入我国以来,就一直是我国西方研究的重点。

伴随着各种“现代”,“后现代”的各种“时髦”的哲学流派轮番登场,这一研究重点却不仅没有被取消和动摇,反而得到了巩固与加强。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首先是我们原来重视德国古典哲学,是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直接哲学来源,其次是,在接受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种种思潮之后,我们更加深刻的看到,德国古典哲学既是源自古希腊的哲学发展的最高峰,同时又是现代西方哲学的最高峰。

众所周知的是,德国古典哲学是一种哲学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批判,相互不可包容的多元发展格局,但鲜为人知的是,其中观点不相容的三位哲学巨匠:康德,费希特,谢林之间居然是师生关系,费希特以康德为师,谢林以费希特为师。

这与中国的传统师生关系大为不同,在中国,自古就有“尊师”的传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更是薪火相传,对老师是尊敬有加,不敢有任何批评指正。

但在西方,自从亚里士多德喊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口号之后,学生们便有了用“真理”的名义来批判讨伐老师的权利。

本文将从三位巨匠的师生关系入手,来剖析当时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康德的前半生是一位科学家,是他真正成为哲学家,并把德国引入哲学之路的,就是他在1781出版的《纯粹理性批判》。

这时康德已经57岁,费希特19岁,在耶拿大学读大一,而谢林才六岁。

1790年,28岁的费希特在认真研读了康德的第一和第二批判之后,就揣摩出康德哲学必然要回答的宗教问题,于是按照康德的思路写下了《试评一切天启》,来作为拜见康德的敲门砖,这一著作被康德看到后,感到十分满意,这本著作不仅表达了他的观点,而且具有康德作品中所缺乏的流畅的文笔。

于是康德热情地将这本书推荐给一家出版社。

由于出版社并未注明作者,所以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书为康德所作。

康德获悉后,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解释此事,将作者费希特公诸于世。

这样一来就使得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费希特名声大震,成为了康德的“正宗”弟子和德国哲学一颗耀眼的新星。

所以,从康德出版《纯粹理性批判》到费希特成为知名哲学家,只有短短九年时间。

而在这九年中,前八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因其枯燥晦涩的语言,根本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直到1789年因赖因霍尔德对它的精彩阐释,才开始引起广泛的关注,随之出现解说,注释,讨论的热潮。

费希特的“知识学”就是在这种讨论语境当中形成的。

然而,在费希特后来出版了代表自己哲学思想体系的著作《知识学》,并认为他的“知识学”克服了康德的“本体”与“现象”的二元论,“自在之物不可知”等所谓的康德的缺点时,他自以为完成了康德所追求的使哲学成为真正的“科学的形而上学”。

可是, 康德却在这时申明费希特的“知识学”与他的哲学体系并无干系。

也就是说,费希特的“知识学”是在1794年出版的,康德是在1804年去世的,在这十年之间,一个学生不断地用知识学来批判和修正老师的思想,
而老师却根本不认可这种发展,并拒绝这种发展。

费希特不赞同康德对于物自体存在问题的论述,他认为这种将表象与物自体分离开来的体系将不可避免地导向一种怀疑主义。

在他看来,一个严密的哲学体系应该是象笛卡尔那样,从一个最高的明确无误的不证自明的第一原理出发,按照其内在的必然性,以严明的逻辑推理出来的系统。

经过休谟提出的问题,物到理智之间的过渡存在一个逻辑上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他同意康德的意见,也就是只有唯心主义才是可能的。

但他认为我们应该抛弃物自体这个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绝对自我的概念。

这个绝对自我,不是经验的自我,也不是先验的自我,而是所有自我意识中的先验要素。

这种自我意识提供了所有认识的先验根据,是一切知识和经验实在性的根据和先验的源泉,也就是认识论和知识学中的最高根据和出发点。

这里他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融为一体,并给予了自我一种相当高的地位,赋予了自我创造性行动的可能。

他的学生叔本华评论他勇敢地将认识问题归之于理智直观,彻底取消了物自体,是一种绝妙的灵感。

让费希特绝对想不到的是,同样地“戏剧”居然会在他身上历史性的重演,而主导这出戏剧的就是谢林。

谢林在学生时期自认是费希特的学生。

据文献来看,谢林第一次见到费希特的时间在1793年6月,当时费希特应聘为耶拿大学教授,谢林便趁机拜会了他,并让他讲述他还未思考成熟的“知识学”。

谢林的聪明才智在这次会晤中表现的令人吃惊,因为他听了费希特所讲述的“知识学”这一哲学体系之后,不仅心领神会地马上领回了其本
质与特性,而且按照费希特的这套“自我”,“非我”概念,写出了《论一般哲学形式的可能性》一书,也是在1794年出版,比费希特的《知识学》就晚了半年,这时的谢林才19岁!1785年他又出版了《论自我作为哲学的原则或者论人类知识中无条件的东西》和《关于独断主义和批判主义的通信》这两本书。

于是,世人惊喜的看到,几乎与费希特成为哲学家的时间相同,又一颗哲学新星诞生了,这就是年轻的谢林。

在这段时间,说谢林是费希特的学生,是毫无疑问的,就连谢林自己也是这么认为,尽管他在书中已经表现出了与费希特的差别,但他自己并没有明显意识到差别究竟在哪里。

所以一直到他1797年写的一篇《对近期哲学的基本看法》一文中,还尊称费希特是新哲学的首领,其哲学水平比康德更高。

不过谢林也是在1797年又出版了一部新书:《自然哲学的理念》,这是一部标志着其明显与费希特分道扬镳的作品。

在费希特那里,哲学的最高本原是绝对自我,在谢林看来这种论调忽视了客观自然的重要性。

而自然和精神两者同一的最高本原在于绝对,也就是要求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的同一。

绝对在谢林的同一哲学中有着双重含义,一是认识论层面上的(精神),二是本体论层面上的(自然)。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精神的表达,因为正是从对自然的崇拜中,产生出与启蒙理性主义不同的作为现代性早期批判者的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这是现代的一个全新的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力量与其说是起源于费希特的“绝对自我”不如说是起源于谢林的“创造性的自
然”。

诗人海涅曾以这样的文字描述了谢林自然哲学所起到的精神解放作用:
“谢林先生在单单是先验唯心主义哲学的这一部分里始终是费希特的盲目追随者,然而在自然哲学中,在花卉与星辰之间活动时,他便必然的要心花怒放和光芒四射了。

因此不仅他本人,连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也都曾追逐过这个方向。

如同那些终日呆在狭隘的教室里被字母和数字压得长吁短叹的学童突然获得自由一样,谢林先生的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到大自然中去,到那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现实中去,他们大声高呼,大翻筋斗,做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谢林的绝对概念在宗教哲学中就成了上帝的代名词,上帝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具有无限的创造性,自然和精神两方面最后归于具有绝对同一性的上帝。

从上帝的同一性出发,那么人类必然有其天生的自由,谢林认可这一点:自由感在每个人的内心直接打下了烙印。

然后他试图调和由这种自由所产生的恶与作为基督教上帝本身的至善之间的矛盾。

谢林重建了一种神义论,由于所有的存在都基于上帝,那么上帝本身存在的根据只能在上帝内部,所以上帝就能分为上帝自身和上帝存在的根基,也就是上帝中的自然。

这一上帝中的自然的划分重新定义了上帝自身,即上帝自身虽是至善,但它是尚未完成的,尚在形成中的。

上帝为了启示其自身的至善,只通过其自身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它的启示就必须经过一种中间产物——人。

没有人的存在,上帝无法认识其自身的善,而没有上帝,人的存在就没有根基,人和上帝就这样在谢
林那里找到了联系。

在谢林看来人对于善和恶的自由只是上帝启示其自身作为至善的手段,而恶和善一样也是自由的产物,所以恶是无法消除的。

善和恶本身在原初状态中不存在对立,而是可以互相转化。

谢林不同意康德式的以理性自律作为基础的道德律,而是认为人的本性在于领悟上帝的启示。

上帝将为恶的自由赋予人类,从而上帝本身才避免成为一种恶,人类这一为恶的自由才使上帝的启示行为有了领地。

所以人类在世的目标就是向至善的规划和提升,而实现这一目标,也只能靠人本身既能为善,也能为恶的自由。

这一人本身存在的力量使得谢林从神学回到了人类本身的存在,这也使一些人称他为存在主义的先驱,谢林后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克尔凯郭尔。

康德,费希特,谢林三位哲学巨匠的师生关系发展的线条,也同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道路。

从中我们不仅能观摩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从中学到哲学家们上下求索,勇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对我们平时的学习与研究有很大的启示。

在平淡中发现意义,在必然中发现偶然,在真理中发现分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