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的勇敢》迟子建 阅读理解及答案
湖南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 语文试题(含解析)

名校联盟·2024年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语文本试卷共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鲁迅和沈从文都出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们都怀着爱国之心和救国之愿,将自己的全副心灵投向了广袤的乡村大地。
知识者的理性让鲁迅自觉肩负起改造传统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重任,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成了他从事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
在《阿Q 正传》《故乡》《祝福》《风波》《孔乙己》《药》等小说中,鲁迅选择了乡土农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他把对民族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焦虑,落实在对鲁镇、未庄等社会的剖析描写中,一方面忠实记录了生活在贫困凋敝的乡村中的农民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乡土中国沉重的封建意识。
对于乡村世界,他既有清醒的认识又有冷静的批判,他更关心的是农民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表现出他冷峻的思想革命意识和启蒙精神。
而沈从文乡土抒情小说的出现,则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带给人们耳目一新之感。
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遥远边地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与人物剪影显得别具一格。
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极为温柔的眷恋和对于地方风俗充满温馨的欣赏与陶醉,本色质朴,读起来津津有味。
他总是以全副笔力赞颂美好的自然、生命的力量和纯洁朴实的人性。
《边城》中渡船老人的勤劳、善良、敦厚,凡一切传统美德都不缺少;有头有脸有身份的船总顺顺,大气豪迈,正直公平,扶贫救困,很受茶峒人的敬重;顺顺的两个儿子,皆结实如虎、豪勇爽直,与人搏斗敢挺身而出,吃苦出力也不畏缩;翠翠更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隽秀的山水和古朴的民风,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
《候鸟的勇敢》迟子建 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候鸟的勇敢迟子建金瓮河因两岸草木凋敝,陡然开阔了。
风儿像一支刚劲的笔,将盛夏时节山林这大块文章,去除枝蔓,删繁就简,使之更有精气神。
夏候鸟在迁徙之前,在河里尽兴地搅起涟漪,画出一个套着一个的空心圆,似乎在与河流吻别。
雨燕飞走了,野鸭飞走了,大雁见落叶越积越厚,霜也愈来愈重,也做好编队,只待出征了。
首度来金瓮河安家的东方白鹳,有一家已经远行了。
张黑脸看着夏候鸟渐次南迁,为那只有腿伤的白鹳而心焦,因为它每一次起飞,都要在地面助跑很久,勉强跃起,也飞不高。
大雁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在河畔聚集,给自己开欢送会似的,呀呀叫着,相互拍打翅膀,分批飞起,在空中集结,排成人字形,离开金瓮河了。
它们在天空的姿态,就像一艘远航的战舰。
最后一批东方白鹳,选择的则是黄昏时分迁徙。
三只成年白鹳,带着它们在这儿孵育的五只新生白鹳,在落日中起飞。
它们选择的列队方式是,那对夫妻白鹳,雄性的在前领航,雌性的在中间,与来自两个家庭的五只新生白鹳并肩而行,断后的是三圣殿上的那只成年雌性白鹳。
它在迁徙之前,来到金瓮河畔,看望它的伴侣。
它们交颈低语,耳鬓厮磨,恩爱不舍。
断后的雌性白鹳追随它们的孩子,飞向天空的刹那,落日血红,它就仿佛衔着落日在迁徙,孤独地留在大地上的那只受伤的白鹳,仰望天空,发出阵阵哀鸣。
一场又一场的霜,就是一封又一封大自然的告白书,它们充分宣示了冬天即将到来。
夏候鸟飞走了,山林陷入了短时的寂静。
那只无法离开的东方白鹳并不气馁,它孤独而顽强地在寒风中,一次次地冲向天空,一次次地落下,再一次次地拔地而起。
每当听到它飞起后又无奈落地的沉重声响,张黑脸都要难过很久。
他想着如果它落雪前不能飞走,就把它抱进管护站,饲养一冬。
他不能让明年春天它的伴侣飞回时,见不到它的踪影。
张黑脸做好了为这只白鹳而留守管护站的准备,甚至要推迟婚期。
他修炉子,将掉皮的墙泥抹平,将窗户钉上防风的塑料布,将门槛用棉毡裹上。
他还去山里拾柴,一个冬天下来,火炉不知要吞掉多少柴火呢。
迟子建散文阅读及答案

迟子建散文阅读一、名家简介名家档案姓名迟子建出生日期1964 年2月27日(阴历元宵节)出生地黑龙江漠河县主要成就: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一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国籍中国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中国作协第九届主席团成员现担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主要经历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极村;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后就读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作家班;1987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的研究生院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现担任黑江龙省作家协会主席。
1983年开始写作的迟子建30多年来已发表作品600多万字、出版80多部单行本。
其作品荣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部分作品在英、法、日、意等国出版,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其文章曾多次入选中高考现代文阅读。
2016年,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逝川》《雾月牛栏》《清水洗尘》,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
出版有《迟子建文集》四卷和三卷的《迟子建作品精华》。
二、赏析作品寻石记迟子建①我们童年所做的游戏,稍微有点新意的,也不外乎让一个小伙伴扮成白军,我们一伙红军四处去抓他。
一抓总能抓得到,他不是藏在柴垛后面,就是躲在狗窝里。
每次白军垂头丧气地被捉住的时候,我都要想:白军真蠢啊,怪不得胜利的是红军呢!②这些游戏玩得腻了,有一天我们突发奇想,想砸家里的石头玩。
听说石头能砸出火花,火花在白天看时不明显,须等到夜里来砸,才能把那火花看得真切和灿烂。
③一般的人家都有一块大石头,是冬季用来腌酸菜的。
夏季时,这石头闲在院子里,人们就把它当成板凳来使了。
老人们坐在上面吸烟锅,女人坐在那里补衣裳。
(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作文素材积累(迟子建)

素材积累迟子建迟子建,女,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漠河县,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自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作品500万字,出版著作40余部。
她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等。
她曾经获过两届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各种奖项,作品被译为英、法、日、意大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幅少数民族的苍凉历史画卷,小说通过一位九旬老人,也即鄂温克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独有经历,叙述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传承脉络。
额尔古纳河的左岸曾是这个民族的故乡,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更是积定着无穷的森林宝藏以及深厚绵长的民族文化情感。
那种神奇、神秘的力量,那份清澈、深沉的挚爱,似一曲古老的民族赞歌,又似一曲哀伤的历史挽歌,具备荡彻人心的力量。
迟子建素材积累运用迟子建1964年出生于大兴安岭脚下的漠河县”北极村”,因其父亲酷爱曹植——曹子建的《洛神赋》,故给她取名迟子建。
就文学创作而言,迟子建和曹子建一样都有着天赐才华。
迟子建的童年在黑龙江畔的“北极村”度过,那里的冬季寒冷而漫长,似乎总也过不完。
于是大自然的山水,生活中的世故,都成为了迟子建内心的一部分。
1981年,17岁的迟子建由于作文跑题失利,考入了大兴安岭师范学校中文系,她的文学梦也正起步于此。
1984年,20岁的迟子建以自己的故乡为素材,创作了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获得业界和读者一致好评。
就这样,迟子建正式步入文坛,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创作生涯。
迟子建大概每两年会创作一部长篇作品,在这间隙里,她亦会间或写一些中篇、短篇或散文,她曾在央视栏目《人物》中表示,自己想匀速地往前走,要是到了80岁还能写,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
迟子建没有微信。
她的老式翻盖手机只能接打电话,收发短信,但她觉得“足够了”。
迟子建作品阅读练习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1 4分)。
斯人独憔悴迟子建1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2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3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
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4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
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
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
5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
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
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
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6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
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
7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
8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9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10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
11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达到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
12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
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
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2022高考语文小说名家专题练--迟子建作品专练(2练)

2022高考小说名家专题练-- 迟子建作品专练(2练)清水洗尘迟子建礼镇的人把腊月二十七定为放水的日子。
所谓“放水”,就是洗澡。
而郑家则把放水时烧水和倒水的活儿分配给了天灶。
天灶从八岁起就开始承担这个义务,一做就是五年了。
天灶住的屋子被当成了浴室。
火墙烧得很热,屋子里的窗帘早早就拉上了。
天灶家洗澡的次序是由长至幼,老人、父母、最后才是孩子。
爷爷未过世时,他是第一个洗澡的人。
他洗得飞快,一刻钟就完了,澡盆里的水也不脏,于是天灶便就着那水草草地洗一通。
所以,今年一过完小年,他就对母亲说:“今年洗澡该在天云的屋子里了。
”天云当时正在叠纸花,她气得一梗脖子说,“为什么要在我的屋子?”“那为什么年年都非要在我的屋子?”天灶同样气得一梗脖子说。
“你是男孩子!”天云说,“不能弄脏女孩子的屋子!”天云振振有词地说,“而且你比我大好几岁,是哥哥,你还不让着我!”天灶便不再理论,不过兀自嘟嚷了一句,“我讨厌过年!年有个什么过头!”家人便纷纷笑起来。
自从爷爷过世后,奶奶在家中很少笑过,哪怕有些话使全家人笑得像开了的水直沸腾,她也无动于衷,大家都以为她耳朵背了。
岂料她听了天灶的话后也使劲地笑了起来,笑得痰直上涌,一阵咳嗽,把假牙都喷出口来了。
奶奶第一个洗完了澡。
天灶的母亲扶着颤颤巍巍的她出来了。
奶奶嘘嘘地喘着粗气经过灶房回她的屋子,她见了天灶就说:“你烧的水真热乎,洗得奶奶这个舒服,一年的乏算是全解了。
你就着奶奶的水洗洗吧。
”母亲也说:“奶奶一年也不出门,身上灰不大,那水还干净着呢。
”天灶并未搭话,他只是把柴禾续了续,然后提着脏水桶进了自己的屋子。
湿浊的热气在屋子里像癫皮狗一样东游西蹿着,电灯泡上果然浮着一层鱼卵般的水珠。
天灶吃力地搬起大澡盆,把水倒进脏水桶里,然后抹了抹额上的汗,提起桶出去倒水。
路过灶房的时候,他发现奶奶还没有回屋,她见天灶提着满桶的水出来了,就张大了嘴,眼睛里现出格外凄凉的表情。
“你嫌奶奶——”她失神地说。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迟子建 现代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迟子建现代文阅读练习题汇编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晨①迟子建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
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
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
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特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
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
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
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姆的哭声。
柳莎到了月圆的日子会哭泣,而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
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
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
我问安草儿,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还得带着雨?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
他一笑,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
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我们这个乌力楞②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
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
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
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
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迟子建《候鸟的勇敢》

张学昕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迟子建《候鸟的勇敢》一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已经把迟子建这部《候鸟的勇敢》看做是一部关于生命、命运或者宿命的小说。
迟子建将一部小说置于中篇小说的框架内,一口气写到八万字,这是她五十多部中篇之中最长的一部,完全可以看得出作者的心力和用情之投入、执着。
我想,迟子建之所以如此,一定是文体的容量,明显已经难以承载思想、精神和形象的意蕴及其叙事格局,使后者无法不凭借作家激情的叙述,冲破窠臼而从旧式文体中逃逸或涨溢出来,生成质朴、醇厚的语境,而呈现巨大的活力,形成文本内部形神之间新的消长、平衡。
其实,在很多时候,作家智慧的结构力,不仅体现在叙述中情感的推动力,也来自于理智、理性对写作主体自身不断挑战的勇气。
如此说来,真正好的小说文本,并不是简单的世俗的技艺,而是心理、精神和灵魂的多重整合,是叙述中“情”和“志”、“意”和“理”的多重契合。
所以,任由精神和灵感的奔放,冲决、销蚀或改变文体的常态机制,同样是一位有创造力的作家不可或缺的艺术追求。
已经写作三十余年的迟子建,其长篇、中篇、短篇以及散文,每种文体始终都保持着成熟、稳健的态势。
如果三种文体比较而言,我感觉迟子建自己最喜爱、写作也最娴熟的,应该还是中篇小说。
《白银那》 《踏着月光的行板》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第三地晚餐》 《起舞》等等,篇篇都好,令人爱不释手。
中篇小说,在迟子建的整体创作上,构成一个强有力的存在。
虽然,中篇小说这种文体,在西方文艺理论体系中并没有这类划分,而是中国文学理论中所独有的概念和界定,但它近一个世纪在许多当代作家的写作实践中日臻成熟,形成它自己不可替代的优长。
当代的优秀作家,几乎都有杰出的中篇文本,因此,那些对于中篇小说在理论上的种种质疑,就渐渐为中篇文本自身的探索力量和艺术价值所冲淡。
像贾平凹、莫言、苏童、余华、格非、迟子建等中国当代作家,近些年都不断有重要的中篇佳作。
更重要的是,对于作家而言,在长篇和短篇之间,中篇小说字幅的舒适度,抵抗中庸的框架结构,可能的确会给作家的叙事,带来更大的空间张力和表意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候鸟的勇敢
迟子建
金瓮河因两岸草木凋敝,陡然开阔了。
风儿像一支刚劲的笔,将盛夏时节山林这大块文章,去除枝蔓,删繁就简,使之更有精气神。
夏候鸟在迁徙之前,在河里尽兴地搅起涟漪,画出一个套着一个的空心圆,似乎在与河流吻别。
雨燕飞走了,野鸭飞走了,大雁见落叶越积越厚,霜也愈来愈重,也做好编队,只待出征了。
首度来金瓮河安家的东方白鹳,有一家已经远行了。
张黑脸看着夏候鸟渐次南迁,为那只有腿伤的白鹳而心焦,因为它每一次起飞,都要在地面助跑很久,勉强跃起,也飞不高。
大雁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在河畔聚集,给自己开欢送会似的,呀呀叫着,相互拍打翅膀,分批飞起,在空中集结,排成人字形,离开金瓮河了。
它们在天空的姿态,就像一艘远航的战舰。
最后一批东方白鹳,选择的则是黄昏时分迁徙。
三只成年白鹳,带着它们在这儿孵育的五只新生白鹳,在落日中起飞。
它们选择的列队方式是,那对夫妻白鹳,雄性的在前领航,雌性的在中间,与来自两个家庭的五只新生白鹳并肩而行,断后的是三圣殿上的那只成年雌性白鹳。
它在迁徙之前,来到金瓮河畔,看望它的伴侣。
它们交颈低语,耳鬓厮磨,恩爱不舍。
断后的雌性白鹳追随它们的孩子,飞向天空的刹那,落日血红,它就仿佛衔着落日在迁徙,孤独地留在大地上的那只受伤的白鹳,仰望天空,发出阵阵哀鸣。
一场又一场的霜,就是一封又一封大自然的告白书,它们充分宣示了冬天即将到来。
夏候鸟飞走了,山林陷入了短时的寂静。
那只无法离开的东方白鹳并不气
馁,它孤独而顽强地在寒风中,一次次地冲向天空,一次次地落下,再一次次地拔地而起。
每当听到它飞起后又无奈落地的沉重声响,张黑脸都要难过很久。
他想着如果它落雪前不能飞走,就把它抱进管护站,饲养一冬。
他不能让明年春天它的伴侣飞回时,见不到它的踪影。
张黑脸做好了为这只白鹳而留守管护站的准备,甚至要推迟婚期。
他修炉子,将掉皮的墙泥抹平,将窗户钉上防风的塑料布,将门槛用棉毡裹上。
他还去山里拾柴,一个冬天下来,火炉不知要吞掉多少柴火呢。
一日下午,他正准备去拾柴,听见空中传来“嘎啊——嘎啊——”的叫声,是一只东方白鹳飞回来了,它直奔河畔受伤的白鹳。
张黑脸欣喜地奔过去,一望,果然是受伤白鹳的伴侣。
看来它将孩子们顺利送上迁徙之旅后,还是放不下它的爱侣。
“雪就要来了,抓紧飞吧,你们能行的!”张黑脸每日给它们投食时,都要这么鼓励一句。
它们似乎听懂了,在与时间赛跑,很少歇着。
它们以河岸为根据地,雌性白鹳一次次领飞,受伤白鹳一遍遍跟进,越飞越远,越飞越高。
终于在一个天空灰蒙蒙的日子,携手飞离了结了薄冰的金瓮河,渐渐脱离了张黑脸的视线。
那天晚上,张黑脸吃过饭,刮了胡子。
不久天空飘起了雪花,簌簌的落雪声,让他觉得那对白鹳走得真是及时。
第二天早晨,张黑脸还在酣睡,被“嘭嘭——”的敲门声惊醒了,是德秀。
她为张黑脸做了早饭,他们每人吃了一碗面条,之后去山里拾柴。
因为下雪的缘故,柴火被雪掩埋了,分辨不清,再说他们迷恋两个人在雪地无言行走的那种踏实和幸福感,所以忘却了拾柴,一路向南,走了很远很远。
直到中午,他们觉得肚子有些饿了,准备回返时,德秀首先看见松林的白雪地上,似有几朵橘红的花儿在
闪烁。
她拽着张黑脸奔向那里。
那傲雪绽放的花朵,原来是东方白鹳鲜艳的脚掌!那两只在三圣殿坐窝的东方白鹳,最终还是没有逃出命运的暴风雪。
这两只早已失去呼吸的东方白鹳,翅膀贴着翅膀,好像在雪中相拥甜睡。
张黑脸指着它们对德秀说:“这只白鹳叫树森,那只叫德秀,俺和你,你和俺,就是死了,也要埋在一起,咱把它们埋了吧。
要不乌鸦和老鹰闻到了,就把它们给吃了。
”
雪下的林地还未冻实,他们没有工具为两只硕大的白鹳挖墓穴,只能动用十指。
他们顶风冒雪,干干歇歇,从中午一直挖到傍晚,十指已被磨破。
当他们拾白鹳入坑时,那十指流出的鲜血,滴到它们身上,白羽上仿佛落了梅花,它们就带着这鲜艳的殓衣,归于尘土了。
(节选自中篇小说《候鸟的勇敢》,有删改)
4.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说详细地描写大雁选择在一个晴朗的早晨迁徙,而最后一批东方白鹳则选择黄昏时分迁徙,这是因为它们的迁徙习惯不同。
B.“落日血红”时东方白鹳的迁徙,雪原上的红脚掌,以及白羽落血“仿佛落了梅花”等都表现出了语言的色彩美,富有画面感。
C.张黑脸做好了为受伤白鹳而留守管护站过冬的准备等情节,既表现了他在工作中忠于职守,也表现了他的爱鸟如命,淳朴善良。
D.两只勇敢的候鸟与张黑脸、德秀他们两位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对应的映照关系,小说歌颂鸟之爱情也歌颂人间爱情。
5.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4分)
6.“文似看山不喜平”,请分析小说在两只东方白鹳迁徙上的情节设置及其艺术效果。
(6分)
答案:
4. A(曲解文意,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最后一批东方白鹳对受伤的白鹳的依依不舍,更富有人情味。
)
5.(1)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渲染了肃杀疏朗的氛围(1分),交代了天气转为秋凉,夏候鸟开始南飞的背景(1分)。
(2)写众多夏候鸟开始迁徙,与受伤的东方白鹳形成对比(1分),为下文写东方白鹳的迁徙做铺垫。
(1分)
6.(1)情节上一波三折:首先是最后一批东方白鹳开始迁徙,但受伤的雄性白鹳不在其中;然后是雌性白鹳去而复返,帮助受伤的伴侣一起起飞;最后是两只东方白鹳在暴风雪中殒命,未能完成迁徙。
(3分)
(2)艺术效果:照应题目“候鸟的勇敢”,突出了主旨,表现出两只东方白鹳大无畏的勇敢,给读者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震撼。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