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胶囊事件
毒胶囊事件分析

胶囊事件简介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 目 《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 造药用胶囊”曝光。 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 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 最终流入 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 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 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 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 含量超标。
解决此类事件的长远对策
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铭记为人民越多才能赚 得越多,注意公共关系危机的预防 政府:省级药监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建立一个统 一的部门来管理食品安全,避免以前的那种互相 推诿的情况 建立惩罚性赔偿机制,完全剥夺企业造假 的收益 增加监管人员和高技术机械 消费者:增强自身鉴别能力
总结
“毒胶囊”等药害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其 中既有企业的责任,也有市场机制不健全、 相关制度不完备的问题,还有监管乏力的 弊端。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综合性的,解决 问题也应当多方治理,否则头疼医头、脚 疼医脚,还有可能重蹈覆辙
THANK YOU!
组员:李小花 王思思 庞晓飞
毒胶囊事件分析
内容简介
胶囊事件简介
胶囊事件产生的原因 胶囊事件的影响
各方对事件的处理
解决此类事件的长远对策
胶囊事件简介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
报告》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 灰给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 ,随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 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 向药品企业。记者调查发现,9家 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 属铬含量超标,其中超标最多的达 90多倍。
各方对事件的处理
思想汇报--毒胶囊事件

敬爱的党组织: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给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随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省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向药品企业,进入消费者腹中。
记者调查发现,9家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其中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6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4月16日《新京报》)铬是什么?它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容易进入人体内蓄积,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
救人的药品变成了害人的毒药,不法企业的行为之恶劣让人震惊。
据悉,不少知名药企,如修正药业、通化金马药业等均卷入其中。
当务之急是尽早查清“皮革明胶”的去向,避免更多的患者受害。
关于药用胶囊的生产,不是没有政策和制度。
《中国药典》就明确规定,生产药用胶囊所用的原料明胶至少应达到食用明胶标准。
然而,为了暴利不法企业置公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不顾,让皮革的下脚料通过药用胶囊的伪装,进入患者的胃肠。
让人感到可怕的是,记者实地调查中发现,使用工业明胶生产药品胶囊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为了逃避监管部门的追究和打击,原料供应企业明知道自己是用工业废料生产的“工业明胶”,却强迫胶囊生产企业同自己签订“食用明胶”供货合同以推脱责任;而胶囊生产企业为图近万元一吨的差价,也欣然同意。
从硫黄熏制生姜是行业“潜规则”,硫黄粉熏药材是行业“潜规则”,到往蛋白粉或饲料中加入三聚氰胺是奶粉行业长久存在的“潜规则”,到潲水油炼制食用油成油脂行业“潜规则”,再到这次有毒工业明胶生产药品胶囊成这一行业的“潜规则”,我们不禁想问,在食品安全领域到底有多少“潜规则”在危害公众健康与安全?这是一个让人心寒的问题。
关键是,在这样的“潜规则”下,谁又能是幸存者呢?那些生产有毒药品胶囊的人,敢说自己不生病吃药吗?那些硫黄熏制生姜的人可以不吃生姜,但他知道奶粉有毒吗?那些生产有毒奶粉的可以不吃奶粉,但他能不吃食用油吗?于是,在“潜规则”下人人都成了受害者。
2012年危机案例解析——毒胶囊事件

危机传播管理案例分析——毒胶囊事件解析姓名:王会珍学号:U200917739班级:广告0901班毒胶囊事件:黑心药VS良心药食品为人延续生命,药品则为人挽回健康,当食药品安全得不到保障时,最为普通公众,我们该何去何从?2012年,一把胶囊,一个行业“潜规则”,牵扯出了多少出“皮鞋很忙”的闹剧?毒胶囊事件是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食药品领域的又一重大公共危机事件。
“铬超标”、“毒胶囊”严重触动了药品安全的底线,黑心企业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和商业伦理,一切都让人不寒而栗。
值得注意的是,“毒胶囊”事件所引发的大范围的指责舆论和愤怒情绪,不但指向了涉事的9家药企,更把相关政府部门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是对我国政府部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一、案例回顾1.危机周期分析2012年4月9日央视著名主持人赵普在微博上称“不要再吃老酸奶和果冻,内幕很可怕”,引发了人们对工业明胶的关注,问题胶囊浮出水面。
毒胶囊事件自此进入公众视野,并迅速引发了全国医药用品界的轩然大波,公众对我国药品安全问题充满了疑问,导致了社会的恐慌。
这一公共危机事件引起的恶果持续至今,公众对我国药品的质量问题尚未完全消除疑心。
下面我们从危机周期的角度来分析毒胶囊事件。
1.1、 萌芽期(2004年5月~2012年4月14日)2004年,央视《生活》栏目播出了一期名为“入口胶囊 卫生堪忧”的节目,揭露了素有“中国明胶生产基地”之城的河北阜城和山东博兴一些地区的胶囊生产企业,在生产直接入口的药用胶囊时使用来路不明的原料明胶,而且其生产环境恶劣、生产空间不封闭、卫生状况差、工作人员徒手操作等内幕。
图1-1-1央视《生活》栏目曝光垃圾明胶生产过程危机阶段 标志事件不法行为被媒体曝光后,当地政府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集中治理整顿。
但问题胶囊只在小范围内得到清查,未得到国家药监局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没有及时在全国范围内对胶囊行业进行清理,为毒胶囊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毒胶囊事件

这就是炼明胶的大锅,里面什么杂物都有
熬剩下的渣
用工业明胶制成的胶囊 比食用明胶便宜,看看 这颜色。
原料毒,之后还要染色, 没有最毒,只有更毒
毒胶囊成功出世
人民对食品安 全的信心从何 而来???
苏丹红、地沟 油是浮云,瘦 肉精、三聚氰 胺算什么,吃 病了我们就吃 药治……如果 你这样想,只 能说你太单纯。
毒胶囊事件
这是关乎我们生命的胶囊, 我们接触胶囊是是因为生病, 但是如果胶囊本身就有毒, 那我们吃药是为了什么???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 周质量报告播出《胶囊里的 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 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 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 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 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 者腹中。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制 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2012,皮鞋很忙!”
“以后要是想吃果冻了,我就拿自己的皮鞋舔一舔,以后我 要是想吃老酸奶了,我就拿自己的皮鞋舔一舔,以后我要是 感冒了,我就拿自己的皮鞋舔一舔。2012,皮鞋很忙……”
良 心 药 , 伤 了 谁 的 心
……
4月9日——“3•15”掀起的波澜尚未完全平静,央视知名 主持人赵普微博爆料:“来自调查记者短信,不要吃老酸 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内幕很可怕,不细说”。身份认证 为“经济观察报调查新闻部记者”的朱文强微博也称: “央视一哥们说,以后别吃果冻和酸奶,问为啥,他比喻 说,哪天你扔了双破皮鞋,转眼就进你们肚子了。这哥们 说,这才是今年3•15晚会重头,可惜没播”。
破 鞋 有 了 新 用 处
1
3
2
4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 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 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最高超标90倍。 “毒胶囊”事件就此引爆。
毒胶囊事件案例报告

《毒胶囊事件》案例分析报告一、“毒胶囊事件”的概述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永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紧急通知的13种胶囊药品是:脑康泰胶囊、愈伤灵胶囊、盆炎净胶囊。
苍耳子鼻炎胶囊、通便灵胶囊、人工牛黄硝锉胶囊、阿莫西林胶囊、诺氟沙星胶囊、羚羊感冒胶囊、抗病毒胶囊、清热通淋胶囊、胃康林胶囊、炎立消胶囊。
目前国家有关机关已经严肃地办理了这起严重的药品安全事件······毒胶囊事件的反响:几年前就有专家披露用蓝矾皮生产的工业明胶被无良商家用来做药用胶囊,可见毒胶囊的存在不是什么新鲜事。
近年来社会反响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不少都是媒体曝光后有关部门才出面进行查处的,可见地方监管部门的失职。
截至17日,河北省阜城县公安机关已抓获涉嫌生产假冒产品的学洋明胶蛋白厂的犯罪嫌疑人8名,其中刑事拘留7名,1人因哺乳期取保候审;公安,质监等部门共查封这家企业的产品200余吨。
二、事件原因分析(一)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追求利益最大化毒胶囊的问题属于道德问题,是部分医药企业和胶囊生产企业相互勾结,为了谋求利益不顾消费者人身安全,丧失道德底线的丑闻。
原料供应企业明知道自己是用工业废料生产的“工业明胶”,却强迫胶囊生产企业同自己签订“食用明胶”供货合同以推脱责任,而胶囊生产企业为了图便宜居然毫无异议,甚至是药品生产企业明知这种胶囊危及患者身体健康却也投入药品生产使用,明胶厂、胶囊厂、药厂都了解“毒胶囊”来龙去脉,都丧失了企业的道德底线,置企业的社会责任于不顾,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解读“毒胶囊”事件

深入探究“毒胶馕”事件为了躲避wan恶的河螃蟹,请自行用word的替换功能将“焗”换成“局”,“胶馕”换成“胶囊”,“怏”换成“央”,“囯”换成“国”,“琺”换成“琺”,“an全”换成“an全”一、“毒胶馕”是怎样炼成的2012年4月15日,怏视《每周质量报告》的节目《胶馕里的秘密》,对一些非琺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馕进行了曝光。
在被称为“全国胶馕之乡”浙江新昌,胶馕厂采用便宜的皮革下脚料加工成的所谓“蓝皮胶”做成药用胶馕。
这些有毒重金属铬含量严重超标的“毒胶馕”,除了偷偷流入一些小药厂、保健品厂、医院和药店之外,甚至还卖到了海外制药、修正药业等一些大药厂。
这种“蓝皮胶”大多来自河北、江西等地。
位于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的河北学洋明胶蛋白厂正是“蓝皮胶”的来源地。
像一个垃圾回收场,到处各种各样的碎皮子,散发着刺鼻的臭味。
这种碎皮子正是“蓝矾皮”,业内俗称“蓝皮”,实际上就是从皮革厂鞣制后的皮革上面剪裁下来的下脚料。
这些便宜的皮革下脚料被他们加工成所谓的“蓝皮胶”卖给胶馕厂,做成药用胶馕。
那么,这种被明令禁止使用的工业皮革废料究竟是如何变成药用胶馕原料的呢?据有关人士亲眼目睹,这些又脏又臭的碎皮子首先要进行前处理。
主要就是先用生石灰处理,然后经强酸强碱中和进行脱色漂白和多次清洗。
就这样,原本又脏又臭的工业皮革废料,经过生石灰浸渍膨胀、工业强酸强碱中和脱色、多次清洗等一系列工序处理后,变得又白又嫩,看上去跟新鲜动物皮原料没什么两样。
在熬胶车间,清洗后的皮子被放入一口直径达三四米的熬胶锅里熬成胶液,熬出来的透明胶液,再经过浓缩、凝胶、干燥、粉碎等工序,就摇身一变,成了淡黄色的所谓“蓝皮胶”。
这种工业明胶被分别装入两种包装袋,一种包装上赫然印着“工业明胶”的字样,另一种包装上则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产品标识。
标明工业明胶的卖给各种工厂作为工业粘合剂,无任何产品标识的白袋子胶,则卖到浙江等地的胶馕厂加工药用胶馕。
毒胶囊有多毒?

2) 缓释胶囊剂。主要目的是缓慢释放延长药效, 对这类胶囊剂,如整粒服用不便,可打开胶囊倒出小 丸服用,但不可咀嚼或研碎服用。如氨溴索缓释胶囊、 布洛芬缓释胶囊、罗红霉素缓释胶囊等。
20
胶囊能不能拆开服用?
• 3) 肠溶胶囊剂。包括肠溶片剂,这类制剂一般 须整粒吞服。如奥美拉唑胶囊(洛赛克,阿斯 利康),不可咀嚼,也不可倾出小颗粒服用。
14
“毒胶囊”中为何含有铬?
• 药用胶囊的主要原材料是明胶,明胶可大致分为食用、药用 及工业用三大类。食用和药用明胶需要取自动物新鲜的骨骼、 皮肤、韧带等组织。明胶在药品和食品中广泛使用,一般用作 增稠、发泡、乳化等。譬如用于制备外科敷料、止血明胶、空 心胶囊、奶糖、果汁软糖、果冻、口香糖、橡皮糖等。 皮鞋(包括皮革制品)的原始物料是动物毛皮,也含有明 胶,但是这种毛皮是经过皮革鞣制等化学处置的,大致经过硫 化钠脱毛、芒硝浸泡、浸灰、浸酸、铬鞣、染色等环节,在铬 鞣时须加入聚氨酯-铬(Ⅲ)络合物、鞣酸等。这些皮革品在生 产过程中的边角废弃物很多,约占占原料皮重的60%以上,如 果不进行有效处理,会污染环境。因此出于废物利用和环保考 虑,就将这些皮革废弃物再提取工业用明胶。用于化工、感光 材料、胶合板、印刷、粘合剂等生产。其与食用、药用明胶相 比,成本、质量控制标准、价格差别很大。尤其是工业明胶中 铬超标。
17
铬超标胶囊危害性到底多大?
铬的金属形式通过消化道吸收率很低,而且人 们摄入铬超标的药物胶囊剂量也有限,一公斤 明胶可加工上万颗胶囊,即使铬超标,每次摄 入量也非常有限,即便是含有六价铬也不可能 导致急性中毒的发生。
18
如何鉴别“毒胶囊”
• 1、颜色特别鲜艳的不要:可能添加了大量的着 色剂; • 2、捏捏外壳,特别脆的不要:为了掩盖杂质添 加大量的淀粉; • 3、胶囊接口比较松的不要:胶囊本身的工艺不 过关,无法保证药品质量。 • 4、微生物检查,一般毒胶囊微生物含量超标 • 5、原子吸收
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老酸奶、果冻的“明胶疑云”还未澄清,数量众多的不法企业利用皮革废料中的工业明胶生产的“毒胶囊”再次挑战道德的底线。
一时间,“毒胶囊”事件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遭到众口一词的口诛笔伐。
从新闻报道内容来看,有批评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的,有指责生产企业主黑心的,有检举利益链驱动下的产业链不良交易的,也有感叹法律惩罚不严的。
这是继三聚氰氨毒牛奶事件以来的又一次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
公众谴责政府有关部门如卫生、食药监、质监、工商等监管不力,一点也不过份。
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从中央到地方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严肃处理,罢免了不少官员,甚至有人为此坐牢。
如此重压下,理应敲响警钟,可为什么还发生如此严重的毒胶囊事件?为何这么大的监管漏洞,非要到媒体曝光才被发现?在这之前监管部门做了什么?若非媒体曝光,民众如何知道?老百姓看病吃药,难免有吃胶囊的药,谁知道吃药同时吃下毒胶囊?有网友感叹:“健康时,吃的一些食品不安全。
生病了,吃一些药物也不安全。
那我们的安全,究竟哪里去了呢?”老百姓的生命和健康如何保障?老百姓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伤害谁来负责?工业明胶是用皮革废料提炼的,有一点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东西有毒,这种有毒材料大量使用在药品和食品行业,肯定不是在媒体曝光的这一时间段才发生的,说不定自从有了胶囊药、胶囊保健品、酸奶、果冻、口香糖等产品,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被渗入其中。
市场需求,利益驱动,使这类生产企业主胆子越来越大,可谓狗胆包天,由渗入一定比例到100%使用工业明胶。
这些被“贪嗔痴”三毒完全侵蚀的企业主,已经丧失了“什么是该做的事、什么是不该做的事”这种做人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原则和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