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危机案例解析——毒胶囊事件
毒胶囊问题事件分析

毒胶囊问题事件分析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曝光。
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随着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发现和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药品安全,人命关天,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药品质量安全,2012年一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要求医药企业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科学监管的原则,落实药品安全责任,确保药品质量,降低药品安全风险,并且要求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犯罪行为。
《中国药典》规定,生产药用胶囊所用的原料明胶至少应达到食用明胶标准。
按照《食用明胶》行业标准,食用明胶应当使用动物的皮、骨等作为原料,严禁使用制革厂鞣制后的任何工业废料。
“蓝矾皮”是工业皮革废料,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鞣制时使用了含铬的鞣制剂,往往会导致铬残留,使用这种“蓝矾皮”加工的工业明胶,重金属铬的含量一般都会超标。
熬出来的透明胶液,再经过浓缩、凝胶、干燥、粉碎等工序,就摇身一变,成了淡黄色的所谓“蓝皮胶”。
这样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和现实的生产力,为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伤害。
原本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生产者的方方面面,并通过解放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等表现出来。
但在黑心的产假商家看来,这反而使得其所,药品是来救治病人的,这样的做法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病人病上加病,铬的超标从另一个方面阻碍了人体健康,毒胶囊带来了负面影响。
而记者潜入这个事件的调查,用实际行动来为我们揭示了这一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的标准不能在纯主观范围里寻找,也不能在纯客观范围里寻找,只能在主观与客观联系的范畴上寻找。
三角形理论分析毒胶囊事件

3、预防“ 毒胶囊”舞弊事件重演的治理措施
( 二)强化内部控制措施 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内部控 制认识不足,风险意识淡薄,企业制度不健全,组织机构设臵不 合理不完善,很多企业重经营、轻管理造成内部控制失控; 二是 偏重事后控制,而不是在事前、事中进行详细的筹划。只有当企 业出现问题时才想方设法进行控制弥补,亡羊补牢,收效甚微, 结果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控制成本。制药行业还需要建立更健全 的监管机制。首先,董事会应组织成立药品风险管理委员会来防 范风险, 由企业内部高级管理人员组成; 其次, 建立一套A D R监测网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制药行业作为药品的供应者, 应该担负起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 不应只关心产品的销售和利润, 还要关注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消费者提供健康放心的药品, 这样才是企业长远发展之根本。而这次“ 毒胶囊” 事件的主要 漏洞就出在原材料采购环节上, 对于药品制造行业更应该着力把 重要的材料采购管理上升到管理层面,以消除企业舞弊。
“毒胶囊”案例分析
1、事件简介
2、舞弊三角理论透析“ 毒胶囊”事 件 3、 “ 毒胶囊”舞弊事件的治理措施
目 录
1.事件简介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 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 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 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 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 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 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 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 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 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 属铬含量超标。
( 一)压力因素分析
2.企业管理层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内在压力 胶囊生产的相关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节省成本, 竟弃用达标胶囊,主动选用铬超标胶囊。现在公司管 理层的薪酬大部分都与业绩息息相关。管理层尽可能 创造更多的财富,财富的增加就是利润的增加。而 “毒胶囊”正是给企业带来了超额利益的根源。当企 业经营业绩不如预期那么好的时候,管理者为了获取 较高的报酬,保住自己的职位就有很强的动机进行舞 弊。
毒胶囊事件分析

胶囊事件简介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 目 《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 造药用胶囊”曝光。 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 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 最终流入 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 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 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 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 含量超标。
解决此类事件的长远对策
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铭记为人民越多才能赚 得越多,注意公共关系危机的预防 政府:省级药监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建立一个统 一的部门来管理食品安全,避免以前的那种互相 推诿的情况 建立惩罚性赔偿机制,完全剥夺企业造假 的收益 增加监管人员和高技术机械 消费者:增强自身鉴别能力
总结
“毒胶囊”等药害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其 中既有企业的责任,也有市场机制不健全、 相关制度不完备的问题,还有监管乏力的 弊端。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综合性的,解决 问题也应当多方治理,否则头疼医头、脚 疼医脚,还有可能重蹈覆辙
THANK YOU!
组员:李小花 王思思 庞晓飞
毒胶囊事件分析
内容简介
胶囊事件简介
胶囊事件产生的原因 胶囊事件的影响
各方对事件的处理
解决此类事件的长远对策
胶囊事件简介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
报告》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 灰给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 ,随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 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 向药品企业。记者调查发现,9家 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 属铬含量超标,其中超标最多的达 90多倍。
各方对事件的处理
毒胶囊案例分析

毒胶囊案例分析一、事件简介。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曝光。
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因为有些药品对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有较大的刺激性,所以需要用胶囊包起来才便于服用,胶囊作为药品的重要辅料同样也会被人体消化吸收。
在调查中调查者发现,这小小的胶囊里却隐藏着大秘密。
儒岙镇位于浙江省新昌县,是全国有名的胶囊之乡,有几十家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年产胶囊一千亿粒左右,约占全国药用胶囊产量的三分之一。
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主要是供给药厂用于生产各种胶囊类药品。
调查者在当地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的胶囊出厂价差别很大,同种型号的胶囊按一万粒为单位,价格高的每一万粒卖六七十元,甚至上百元,低的却只要四五十元。
在新昌县卓康胶囊有限公司,一名销售经理透露,他们厂生产的药用胶囊主要供应东北、江西等地一些药厂,所用原料主要就是明胶,因此胶囊价格悬殊跟明胶原料有很大关系。
在前后长达8个月的调查中,记者走访了河北、江西、浙江等地的多家明胶厂和药用胶囊厂,发现河北学洋明胶蛋白厂和江西弋阳龟峰明胶公司两家明胶生产企业,采用铬超标的“蓝矾皮”为原料,生产工业明胶,然后套上无任何产品标识的白袋子包装,通过一些隐秘的销售链条,把这种白袋子工业明胶卖到浙江新昌地区,这种铬含量严重超标的工业明胶由于价相对便宜,被当地一部分胶囊厂买去作为原料,生产加工药用胶囊。
这种被检出铬超标的药用胶囊最终流入青海格拉丹东、吉林长春海外制药等药厂,做成了各种胶囊药品。
根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记者调查中掌握的线索,记者分别在北京、江西、吉林、青海等地,对药店销售的一些制药厂生产的胶囊药品进行买样送检。
毒胶囊事件案例报告

《毒胶囊事件》案例分析报告一、“毒胶囊事件”的概述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永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紧急通知的13种胶囊药品是:脑康泰胶囊、愈伤灵胶囊、盆炎净胶囊。
苍耳子鼻炎胶囊、通便灵胶囊、人工牛黄硝锉胶囊、阿莫西林胶囊、诺氟沙星胶囊、羚羊感冒胶囊、抗病毒胶囊、清热通淋胶囊、胃康林胶囊、炎立消胶囊。
目前国家有关机关已经严肃地办理了这起严重的药品安全事件······毒胶囊事件的反响:几年前就有专家披露用蓝矾皮生产的工业明胶被无良商家用来做药用胶囊,可见毒胶囊的存在不是什么新鲜事。
近年来社会反响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不少都是媒体曝光后有关部门才出面进行查处的,可见地方监管部门的失职。
截至17日,河北省阜城县公安机关已抓获涉嫌生产假冒产品的学洋明胶蛋白厂的犯罪嫌疑人8名,其中刑事拘留7名,1人因哺乳期取保候审;公安,质监等部门共查封这家企业的产品200余吨。
二、事件原因分析(一)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追求利益最大化毒胶囊的问题属于道德问题,是部分医药企业和胶囊生产企业相互勾结,为了谋求利益不顾消费者人身安全,丧失道德底线的丑闻。
原料供应企业明知道自己是用工业废料生产的“工业明胶”,却强迫胶囊生产企业同自己签订“食用明胶”供货合同以推脱责任,而胶囊生产企业为了图便宜居然毫无异议,甚至是药品生产企业明知这种胶囊危及患者身体健康却也投入药品生产使用,明胶厂、胶囊厂、药厂都了解“毒胶囊”来龙去脉,都丧失了企业的道德底线,置企业的社会责任于不顾,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毒胶囊里的秘密

班级:食品1202班 姓名:廖正菲 学号:201235090218如果是这样的ຫໍສະໝຸດ 胶囊你敢吃么?毒胶囊事件简介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 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对“非 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曝 光。 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 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 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进 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 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 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 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 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标准曲线 的测定
样品中铬 的测定
取标准铬溶液0、 0.20、 0.40、 0.60、 1.00 ml, 分别相当于含铬 0、 4.0、 8.0、 12.0、 20.0 μg, 上一步骤于 540 nm波长处测 其吸光度, 以吸光度 (y) 对质量浓度 (x) 绘制工作曲线。
将样品胶囊剪碎,于坩埚中 缓慢加热, 碳化后, 加浓硝 酸数滴, 观察到气体停止逸 出, 放入高温炉中, 600 ℃ 加热2 h, 取出冷却, 加入1 mol/L硫酸10 ml、 去离子水 10 ml, 溶解残渣, 按 “2.1” 方法于540 nm波长 处测其吸光度, 通过线性回 归方程测得其中铬含量
试剂
铬含量测定的步骤
测定波长 的选择
取标准铬溶液适量, 加入 1 mol/L硫酸10 ml、 1 mol/L氯化钠溶液10 ml、 去离子水10 ml, 过滤加 热煮沸, 滴加0.5%高锰 酸钾至溶液不褪色, 加入 10%尿素溶液10 ml, 剧 烈振摇下滴加10%亚硝酸 钠溶液至溶液褪色, 加 0.5%焦磷酸钠溶液2.0 ml、 二苯碳酰二肼的丙酮 溶液 0.5 ml; 同时做空白 对照
毒胶囊事件

这就是炼明胶的大锅,里面什么杂物都有
熬剩下的渣
用工业明胶制成的胶囊 比食用明胶便宜,看看 这颜色。
原料毒,之后还要染色, 没有最毒,只有更毒
毒胶囊成功出世
人民对食品安 全的信心从何 而来???
苏丹红、地沟 油是浮云,瘦 肉精、三聚氰 胺算什么,吃 病了我们就吃 药治……如果 你这样想,只 能说你太单纯。
毒胶囊事件
这是关乎我们生命的胶囊, 我们接触胶囊是是因为生病, 但是如果胶囊本身就有毒, 那我们吃药是为了什么???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 周质量报告播出《胶囊里的 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 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 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 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 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 者腹中。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制 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2012,皮鞋很忙!”
“以后要是想吃果冻了,我就拿自己的皮鞋舔一舔,以后我 要是想吃老酸奶了,我就拿自己的皮鞋舔一舔,以后我要是 感冒了,我就拿自己的皮鞋舔一舔。2012,皮鞋很忙……”
良 心 药 , 伤 了 谁 的 心
……
4月9日——“3•15”掀起的波澜尚未完全平静,央视知名 主持人赵普微博爆料:“来自调查记者短信,不要吃老酸 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内幕很可怕,不细说”。身份认证 为“经济观察报调查新闻部记者”的朱文强微博也称: “央视一哥们说,以后别吃果冻和酸奶,问为啥,他比喻 说,哪天你扔了双破皮鞋,转眼就进你们肚子了。这哥们 说,这才是今年3•15晚会重头,可惜没播”。
破 鞋 有 了 新 用 处
1
3
2
4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 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 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最高超标90倍。 “毒胶囊”事件就此引爆。
解读“毒胶囊”事件

深入探究“毒胶馕”事件为了躲避wan恶的河螃蟹,请自行用word的替换功能将“焗”换成“局”,“胶馕”换成“胶囊”,“怏”换成“央”,“囯”换成“国”,“琺”换成“琺”,“an全”换成“an全”一、“毒胶馕”是怎样炼成的2012年4月15日,怏视《每周质量报告》的节目《胶馕里的秘密》,对一些非琺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馕进行了曝光。
在被称为“全国胶馕之乡”浙江新昌,胶馕厂采用便宜的皮革下脚料加工成的所谓“蓝皮胶”做成药用胶馕。
这些有毒重金属铬含量严重超标的“毒胶馕”,除了偷偷流入一些小药厂、保健品厂、医院和药店之外,甚至还卖到了海外制药、修正药业等一些大药厂。
这种“蓝皮胶”大多来自河北、江西等地。
位于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的河北学洋明胶蛋白厂正是“蓝皮胶”的来源地。
像一个垃圾回收场,到处各种各样的碎皮子,散发着刺鼻的臭味。
这种碎皮子正是“蓝矾皮”,业内俗称“蓝皮”,实际上就是从皮革厂鞣制后的皮革上面剪裁下来的下脚料。
这些便宜的皮革下脚料被他们加工成所谓的“蓝皮胶”卖给胶馕厂,做成药用胶馕。
那么,这种被明令禁止使用的工业皮革废料究竟是如何变成药用胶馕原料的呢?据有关人士亲眼目睹,这些又脏又臭的碎皮子首先要进行前处理。
主要就是先用生石灰处理,然后经强酸强碱中和进行脱色漂白和多次清洗。
就这样,原本又脏又臭的工业皮革废料,经过生石灰浸渍膨胀、工业强酸强碱中和脱色、多次清洗等一系列工序处理后,变得又白又嫩,看上去跟新鲜动物皮原料没什么两样。
在熬胶车间,清洗后的皮子被放入一口直径达三四米的熬胶锅里熬成胶液,熬出来的透明胶液,再经过浓缩、凝胶、干燥、粉碎等工序,就摇身一变,成了淡黄色的所谓“蓝皮胶”。
这种工业明胶被分别装入两种包装袋,一种包装上赫然印着“工业明胶”的字样,另一种包装上则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产品标识。
标明工业明胶的卖给各种工厂作为工业粘合剂,无任何产品标识的白袋子胶,则卖到浙江等地的胶馕厂加工药用胶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机传播管理案例分析——毒胶囊事件解析姓名:王会珍学号:U200917739班级:广告0901班毒胶囊事件:黑心药VS良心药食品为人延续生命,药品则为人挽回健康,当食药品安全得不到保障时,最为普通公众,我们该何去何从?2012年,一把胶囊,一个行业“潜规则”,牵扯出了多少出“皮鞋很忙”的闹剧?毒胶囊事件是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食药品领域的又一重大公共危机事件。
“铬超标”、“毒胶囊”严重触动了药品安全的底线,黑心企业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和商业伦理,一切都让人不寒而栗。
值得注意的是,“毒胶囊”事件所引发的大范围的指责舆论和愤怒情绪,不但指向了涉事的9家药企,更把相关政府部门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是对我国政府部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一、案例回顾1.危机周期分析2012年4月9日央视著名主持人赵普在微博上称“不要再吃老酸奶和果冻,内幕很可怕”,引发了人们对工业明胶的关注,问题胶囊浮出水面。
毒胶囊事件自此进入公众视野,并迅速引发了全国医药用品界的轩然大波,公众对我国药品安全问题充满了疑问,导致了社会的恐慌。
这一公共危机事件引起的恶果持续至今,公众对我国药品的质量问题尚未完全消除疑心。
下面我们从危机周期的角度来分析毒胶囊事件。
1.1、 萌芽期(2004年5月~2012年4月14日)2004年,央视《生活》栏目播出了一期名为“入口胶囊 卫生堪忧”的节目,揭露了素有“中国明胶生产基地”之城的河北阜城和山东博兴一些地区的胶囊生产企业,在生产直接入口的药用胶囊时使用来路不明的原料明胶,而且其生产环境恶劣、生产空间不封闭、卫生状况差、工作人员徒手操作等内幕。
图1-1-1央视《生活》栏目曝光垃圾明胶生产过程危机阶段 标志事件不法行为被媒体曝光后,当地政府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集中治理整顿。
但问题胶囊只在小范围内得到清查,未得到国家药监局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没有及时在全国范围内对胶囊行业进行清理,为毒胶囊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此后,“问题明胶”仍多次被媒体曝光。
2012年4月9日上午11时,央视《晚间新闻》主持人赵普发出微博,称“转发来自调查记者短信:不要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尤其是孩子,内幕很可怕,不细说。
”此微博一出,立即将老酸奶带入了又一食品安全的风波中,引起大批网友质疑和关注,众多网友纷纷转发了此条微博,因为赵普是央视的著名主持人,又是主持新闻节目,观众普遍认为,赵普的说法极有权威性。
而《经济观察报》调查新闻部记者朱文强也在微博上印证了赵普的说法,“哪天你们扔了双破皮鞋,转眼就进你们肚子了”。
这哥们说,这才是今年3·15晚会重头,可惜没播”。
当天下午,赵普和朱文强先后删除了所发相关微博。
图1-1-2央视主持人赵普微博爆料“老酸奶和果冻、破皮鞋、内幕、工业明胶……”这些敏感的字眼拨动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紧绷的神经,迅速引发了网友的大量围观,不到一日,两条语焉不详的消息的转发量仅在微博上就已经超过13万,评论也有数万条。
媒体人、知名网友“落魄书生周筱赟”对此回应:“不用这么神秘兮兮啦。
所谓老酸奶,就是更加浓稠,其实是大量添加工业明胶。
工业明胶,就是用垃圾里面回收的破烂皮革之类做出来的。
果冻更是如此。
这本该是常识。
”1.2、爆发期(2012年4月15日~4月22日)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给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随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省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向药品企业,进入消费者腹中。
图1-1-3央视曝光问题胶囊产业链按《中国药典》规定,出厂检铬,铬含量不得超过2mg/kg,但是这种胶囊没有对重金属铬进行检测,就直接包装成箱,贴上合格证出厂。
记者在其中的两家胶囊厂,分别对明胶原料和药用胶囊成品进行取样,送到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
检测结果表明这些包装出厂的胶囊铬含量严重超标。
图1-1-4央视节目报道问题胶囊违规,铬含量超标记者调查发现,9家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其中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
图1-1-5央视曝光的超标药品企业及批次4月15日,毒胶囊事件曝光后不到五小时,河北学洋明胶厂突发火灾,一幢办公楼几乎被烧毁。
点火的是公司经理宋训杰,焚烧的是放置在办公楼二层的公司资料。
4月15日18时,浙江新昌县已紧急查封媒体曝光涉嫌使用工业明胶制作空心胶囊的相关问题企业,公安机关已对4名企业负责人实行控制。
4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浙江新昌警方抓获22名涉案人员,部分涉事药企官网被黑。
4月17日,我国多省市开展毒胶囊调查活动,重点停售封存13个产品。
4月18日,毒胶囊企业被爆不止9家,涉事企业无一家道歉仅有两家企业决定召回问题产品。
浙江省药监局最新的抽样检测结果显示,从已完成的96批次抽样检测中,检出33批次的铬含量超标。
4月19日,药监局公布第一批胶囊抽检结果,根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和部分省食品药品检验机构检验报告,第一批检验主要针对媒体曝光的9家药品生产企业,共抽验33个品种42个批次,其中23个批次不合格。
包括四川蜀中、修正药业、通化金马在内的9家企业的批次胶囊产品,都发现了铬含量超标。
警方已抓获53名涉案嫌疑人;质检总局要求彻查明胶生产企业。
4 月19日,涉事药企业之一的修正药业通过官方网站发布“关于疑似铬超标羚羊感冒胶囊处理进程的通告”,称目前已经召回199件疑似铬超标羚羊感冒胶囊,并通过网站对公众表示歉意。
4 月19日,公安部召开视频会议,部署全国警方配合有关部门严密排查、严厉打击“毒胶囊”犯罪。
对“毒胶囊”犯罪,警方要快侦快破、一查到底,对浙江、河北、江西、山东等地在侦案件,公安部一律挂牌督办。
4月20日,浙江新昌查处7家问题胶囊企业,药监局长被停职。
4月21日,卫生部发出通知,暂停使用9家企业所有胶囊剂药品,接受审批检验。
1.3、蔓延期(2012年4月22日~5月底)4月22日,5家浙江药企涉“毒胶囊”被吊证;全国警方就“毒胶囊”事件逮捕9人刑拘45人;国家公安部指挥各地警方查封非法生产线80条,查扣用工业明胶生产的胶囊7700余万粒。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4月23日,河南郑州排污明渠,一夜之间突然出现大量被丢弃的空心胶囊,绵延300多米长,形成“彩虹河”;修正埋单“毒胶囊”:召回全部胶囊产品。
4月2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严格监督销毁被查封的铬超标药用胶囊和胶囊剂药品,坚决防止不合格产品重新流入市场,严防企业以就地抛弃等不恰当的方式处理不合格产品,确保销毁工作到位。
4月24日,最高检派员督办“问题胶囊”所涉渎职等职务犯罪。
4 月25日,9家毒胶囊药企被拒参加第67届药交会。
4月25日,明星代言毒胶囊,受到舆论谴责。
4月27日,历经十天的全国性全面排查后,国家食药监局公布药用明胶和胶囊抽验结果,166批明胶中1批产品铬超标,药用胶囊的不合格率为7.9%。
药用胶囊抽检铬超标企业查出15家。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责成相关省局对违法企业立案调查并责令监督企业立即召回铬超标药用明胶和胶囊,在监控下销毁,坚决防止再次流入市场;按照法定程序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上述企业移交公安部门立案侦查。
5月25日,国家药监局经过一个多月的排查后发布,全国254家企业存在生产铬超标药品问题,占全部胶囊剂药品生产企业的12.7%,并公布各省(区、市)铬超标产品批次名单。
各省披露问题胶囊检验结果,宁夏、西藏和海南被抽检的企业和药品全合格。
但制药大省四川、广东、吉林等地结果不尽如人意。
吉林查出40家企业的96批次药品不合格,四川28家企业94批次产品不合格,另外辽宁、广东等省不合格产品批次也较多。
在知名药企中,修正药业集团的4批次产品“上榜”,涉及麝香风湿胶囊、胃康灵胶囊、炎立消胶囊等。
国家药监局要求地方药监局严肃查处问题企业,涉嫌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理。
目前,各地已立案调查胶囊剂药品生产企业236家,停产整顿42家,查封生产线84条;吊销药用胶囊生产许可证7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明胶和胶囊生产企业13家。
国家药监局称,目前铬超标胶囊剂药品情况基本查清。
5月1日后新上市的4374批次胶囊剂药品实行批批检验,结果全部合格。
同时,对全国生产胶囊剂药品的1993家企业进行了抽样检验。
截至5月24日,共抽验11561批次,合格产品10892批次,超标产品669批次,占5.8%。
存在铬超标药品问题的生产企业254家,占全部胶囊剂药品生产企业的12.7%。
检验通报称,4月30日前生产的胶囊剂药品,企业自检已达9万批左右,发现铬超标的已主动下架、封存、召回并销毁。
国家药监局表示,国家药典标准规定,铬含量的限量值为百万分之二,目的就是严格禁止使用皮革制造药用胶囊。
对2012年5月31日后仍未完成召回或被责令召回而未实施召回的企业,一律暂停其相关品种药品的销售和使用,依法严厉查处。
1.4、恢复期(2012年6月至今)2012年8月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铬超标胶囊剂药品市场清理已经完成,6省(市)相关责任人受到处理。
违法使用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的行为主要发生在浙江、河南、四川、重庆、江西、河北等6个省(市),监察部已督促上述6省(市)监察机关对所涉及地方政府及监管部门的失职失察行为进行责任追究,76名相关责任人员受到处理,其中厅级干部7人、处级干部24人、科及科以下干部45人。
8月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加强药用辅料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
《规定》明确了药品生产企业、药用辅料生产企业、监管部门各自的职责,明确了药用辅料的监管模式,并设立了信息公开、延伸监管、社会监督等工作机制。
12月26日,从荧幕上消失达8个月之久央视主持人赵普首度出来回应被“封杀”事件,称微博爆料后整个工业明胶产业链被曝光,触动了一些人、一些利益集团的利益,被央视保护暂缓出境。
2.危机应对回顾2.1 政府部门(药监局、质检总局)4月15日——央视节目曝光工业明胶事件当晚,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网站刊登消息表示,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报道的药用空心胶囊铬超标消息,立即责成相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开展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并派员赴现场进行督查,要求对媒体报道的13个铬超标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待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结果明确后,合格产品继续销售,不合格产品依法处理。
对违反规定生产销售使用药用空心胶囊的企业,将依法严肃查处。
消息称《中国药典》对明胶空心胶囊有明确的标准。
生产药用空心胶囊必须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合格后方能出厂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