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亚门(单子叶纲)
被子植物(1、木兰亚纲、金缕梅亚纲、石竹亚纲)

绿牡丹
(2)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桑科(Moraceae)
♂ K4-6 C0 A4-6; ♀ K4-6 C0 G(2:1)
概述 双子叶植物纲,荨麻目。桑科有67属,1400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 我国16属,160种。
形态特征:木本(灌木,乔木或藤本),常含有乳汁。单叶互生,花小,单性同株或异
3、柘树属(Cudrania ) 柘树(Cudrania tricuspidata)
胡桃科(Juglandaceae)
♂ P3-6 A8-10 ♀ P3-6 G(2:1)
概述 双子叶植物纲,胡桃目。胡桃科有8属,60种,分布北半球。我 国有7属,27种。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稀有灌木,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无托叶。花 单性,雌雄同株;雄花成下垂的柔荑花序;单生或穗状排列。果实为坚果 核果状或具翅。
株,常集成头状、穗状或柔荑花序、或为隐头花序;花单被,萼片4个;雄蕊与萼片同数而对生; 雌花仅有雌蕊,上位子房,1室,每室有1个胚珠。果实为聚花果,由增厚肉质萼片包围的瘦果, 或瘦果包藏于肉质花序轴中。
分类及代表植物
1、桑属(Morus ) 2、无花果属(Ficus)
3 、枸树属(Broussonetia )
(2)核桃秋(Juglans mandshurica )
2、枫杨属(Pterocarya ) 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壳斗科(Fagaceae)
♂ K(4-8) C0 A4-20
概述
;♀
K(4-8) C0 G(3-6)
双子叶植物纲,壳斗目。壳斗科有8属,900种,主要分布热带 及北半球的亚热带。我国6属,300种。 形态特征:常绿或落叶乔木或灌木。单叶互生,常为革质,羽状脉, 托叶早落。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成柔荑花序,花萼裂片4~8片,无花瓣; 雌花单生或2~3朵簇生于花后增大的总苞内,花萼4~8裂,无花瓣;萼片与 下位子房合生,3~6室,每室具有2个胚珠,常仅有1个发育。坚果外包壳斗, 或称为总苞;形状有的像碗,有的是闭合的;总苞的外面有鳞片或刺。
被子植物的分科概述

被子植物的分科概述快速导航:木兰目| 樟目| 毛茛目| 金缕梅目| 石竹目| 蓼目| 蔷薇目| 锦葵目| 葫芦目| 山茶目| 白花菜目| 豆目| 大戟目| 无患子目| 伞形目|杜鹃花目| 玄参目| 茄目| 唇形目| 菊目| 其它重要的植物介绍| 泽泻目| 棕榈目| 天南星目| 百合目| 鸭跖草目| 莎草目| 兰目| 其他重要的单子叶植物按照克郎奎斯特系统(参见第四节)被子植物分为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纲)两个纲,它们的主要区别如下:一、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一)木兰目(Magnoliales)木兰科(Magnoliaceae)*P6-15 A∞∞主要特征:木本;单叶互生,全缘,有托叶,早脱落,枝具环状托叶痕。
花单生;两性,辐射对称,常同被;雄蕊及雌蕊多数、分离、螺旋状排列于柱状花托上,子房上位。
聚合蓇葖果穗状,稀为翅果。
种子有胚乳。
图12-1 玉兰1.叶枝2.花枝3.雄蕊和心皮的排列4.花图式5.果实(二)樟目(Laurales)樟科(Lauraceae)*P3+3 A3+3+3+3(3:1)主要特征:木本,有香气,单叶互生,革质全缘,无托叶,三出脉或羽状脉。
花两性整齐3基数,轮状排列,花药瓣裂;子房上位,1室;核果。
种子无胚乳。
(三)毛茛目(Ranales)毛茛科(Ranunculaceae)*K3-∞C3-∞A∞∞-1主要特征:草本;花两性,整齐,5基数,花萼和花瓣均离生;雄蕊和雌蕊多数、离生、螺旋状排列于膨大突起的花托上;子房上位;聚合瘦果或聚合蓇葖果。
图12-2 毛茛1.植株 2.萼片 3.花瓣4.花图式(五)壳斗目壳斗科(Fagaceae)*♂:K(4-8)C0 A4-20♀:K(4-8)C0(3-6:3-6:2)主要特征:木本;单叶互生,有托叶,羽状脉直达叶缘。
雌雄同株或异株,无花瓣;雄花为葇荑花序;子房下位。
总苞木质化成壳斗(cupule),部分或完全包被坚果。
被子植物分类(四)

大麦(H. vulgare var. vulgare)
稻属(Oryza):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圆锥花序顶生;小穗两 性,两侧压扁,含3小花,仅1花结实,其余2小花退化仅存极小 的外稃,位于顶生两性小花之下;颖退化成两半月形,附着于小 穗柄的顶端;两性小花外稃硬纸质,有或无芒,有5脉;内稃有3 脉;雄蕊6。
常见植物
1、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 L. ) 2、荸荠 [Eleocharis tuberosa (Roxb) Roem et Schult] 3、风车草(伞草、旱伞草)[ Cyperus alternifolium L. ssp. Flabelliformis (Rottb.) Kuk. ] 4、苔草属(Carex L.)
禾本科2
小穗的结构:
1至数朵小花,2个颖片,小穗轴,花两性,少单性。 小花的结构: 外稃具芒(相当于苞片),内稃无芒(相当于小苞片), 外稃内方有浆片(鳞被,退化花被) 2个,少有3个,常 肉质;雄蕊3个,少有1,2或6个,分离,花丝细长; 柱 头2个,多羽毛状,子房1室,上位,内有1个弯生胚珠; 果实多为颖果。 识别要点:杆圆形,节明显,节间中空,叶2列,叶鞘 常开裂,小穗组成各式花序,颖果。
二、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胚具1片子叶 主根不发达 多为须根系 茎内维管束作散状排列,无形成层 叶脉多为平行脉 花部多3基数 花粉为单萌发孔
泽泻科,禾本科,莎草科, 百合科,石蒜科,鸢尾科,
(一)泽泻科 (Alismataceae)
形态特征: 水生或沼生草本,有根状茎和块茎。叶常于
水稻(O. sativa)
甘蔗 (Saccharum sinense)
竹亚科
毛竹 Phyllostachyys pubescens Mazel ex H.de Lehaie 凤凰竹 Bambusa multiplex (Lour.) Raeusch 凤尾竹 Bambusa multiplex var. nana (Roxb) Keng f. 大佛肚竹 Bambusa vulgaris Schroder ex Wendland cv. Wamin McClure 紫竹 Phyllostachys nigra (Lodd.ex Lindl.) Munro 润叶箬竹 Indocalamus latifolius (Keng) MeClure. 金镶玉竹 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e f. spectabilis C.D.Chu et C.S.Chao
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一)被子植物发生的地质时期:白垩...

4.克朗奎斯特系统 克朗奎斯特(Cronquist A.)是美国学者,他 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是1958年发表的。他1981 年修订的系统将被子植物划分为11亚纲83目383 科。这一新系统与塔赫他间(1980)系统的主要观 点趋于一致,但不用“超目”的分类单元。例如, 被子植物起源于种子蕨而非其他裸子植物;木兰 目是现存被子植物最原始的类群,也是其他被子 植物的出发点;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原始双子叶植 物中可能与睡莲相似的草本植物。
3.塔赫他间系统
塔赫他间(Takhtajan A.L.)是前苏联学者,其系统是 1954年公布的,并在1959年以后作了几次修订,最后 一次修订是在1987年。他认为被子植物系起源于种子蕨, 并通过幼态成熟演化而成的,而不是起源于现存的裸子 植物或已绝灭的本内苏铁或科达树。由于被子植物具有 极为简化的雌、雄配子体和独特的双受精现象,因此提 出被子植物单元起源的观点;草本由木本演化出来,单 子叶植物起源于水生双子叶类具有单槽花粉的睡莲目莼 菜科(Cabombaceae)。木兰目是最原始的代表,由木兰 目发展出全部被子植物。至于被子植物的发源地,他提 出从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到西南太平洋的斐济。塔赫他 间1987年系统含12亚纲166目533科。
(四)被子植物起源的地点 1.高纬度起源说 2.低纬度热带起源说 ①现代被子植物中多数原始的科都集中分布在低纬 度的热带,如木兰科 ② Camp 提出南美亚马逊流域的热带雨林有许多种接 近被子植物的原始祖先 ③大陆漂移和板块学说的支持 3.被子植物起源的东亚中心假说 孙革在辽西发现辽宁古果(1.5亿年以前)
恩格勒以花部的构造,尤其是花被的特征所显示的递增的复 杂性安排被子植物的系统。把无被或单被、风媒传粉的类群安排 在最前面,认为它们在被子植物中处于原始的地位,花被的分化 成为花萼和花瓣,以及花瓣的连合代表被子植物发育的较高阶段。 整个双子叶植物划分为单被花群、离瓣花群和合瓣花群,每一群 又依据从明显的下位花一直到完全的上位花来表明演化的方向。 他还认为现存的多心皮类和柔荑花序类并无直接的联系,前者来 自叶生胚珠的孢子叶类,后者出自孢子穗类,恩格勒称此为被子 植物的二元起源。1964年版恩格勒系统对目的范围和位置作了重 新的划分和变更,但仍以柔荑花序类作为被子植物最原始的类群。 这种以柔荑花序类作为被子植物最原始的类群,认为由单被花发 展到双被花,由离瓣花发展到合瓣花作为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理论 基础的学派称为柔荑花序学派,又由于其创始人是恩格勒,也称 为恩格勒学派。这个学派认为单子叶植物是由前被子植物经过退 行演化分支出来,与双子叶植物平行发展,承认它与木兰目和毛 茛目有联系。 中国植物志采用1936年版的恩格勒系统。
种子植物门分类 被子植物总论

❖ 原始花被亚纲:
胡椒目Piperales:胡椒科 马兜铃目Aristolochiales:马兜铃科 藤黄目Guttiferales:芍药科,猕猴桃科,山茶科 罂栗目Papaverales:罂粟科、十字花科 蔷薇目Rosales:金缕梅科,蔷薇科、豆科 牻牛儿苗目Geraniales:大戟科 芸香目Rutales:芸香科 无患子目Sapindales:漆树科,无患子科 卫矛目Celastrales:冬青科,卫矛科 鼠李目Rhamnale:鼠李科,葡萄科 锦葵目Malvales:锦葵科、梧桐科 堇菜目Violales:堇菜科 葫芦目Cucurbitales:葫芦科 桃金娘目Myrtales:桃金娘科、野牡丹科、红树科 伞形目Umbellales:伞形花科、五加科
第十一章:被子植物亚门
❖ 被子植物的特征 ❖ 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 ❖ 被子植物的分类 ❖ 双子叶植物纲
原始花被亚纲 合瓣花亚纲
❖ 单子叶植物纲
被子植物的特征
❖ 具有真正的花:具有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 等部分,而且位置不变。
❖ 形成果实:雌蕊由心皮组成,每个心皮包括子房、 花柱、柱头3部分。胚珠包藏于子房内,得到子房的 保护。受精后发育成果实,既保护种子成熟,又帮 助种子扩散。
❖ 具有特殊的双受精作用。双受精作用的结果,最显 著的是产生了经过受精的三倍体的胚乳,这和裸子 植物的胚乳是单倍体的未经受精的雌配子体是完全 不同的。
❖ 孢子体高度发展和分化,适应性强,营养方式多样
外部形态:多样化,草、灌、乔均有;内部结构: 木质部主要由导管组成,韧皮部由筛管组成。生活 习性有自养、寄生、腐生;生活环境多样:水生、 沙生、石生、盐碱地的植物。
被子植物亚门

被子植物亚门被子植物亚门Angiospermae1.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1)古生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 (中国的植物共分26目141科,包括无被花、单被花、和具分离花冠的重被花植物。
(2)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 (中国的植物共分11目43科,主要包括具有联合花冠的重被花植物)。
2.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1edoneae (中国植物共分11目36科)。
第八章被子植物亚门(Angiospermae)被子植物属于种子植物,又称为有花植物flowering plants,它构成了最壮丽的地球植被景观,表现在体态极其多样性;组织分化最复杂;与传粉方式相联系,生殖器官高度特化;物种最丰富(1万余属,23.5万种);分布和适应性最广。
被子植物的发展,带动了动物界昆虫纲、鸟纲和哺乳纲的发展。
我国的被子植物有3148属,约3万种。
在中国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在系统发育上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种类,是研究被子植物起源和演化的最好地区。
第一节被子植物的特征和分类原则一、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同以种子繁殖,但比裸子植物要演化和完善得多,表现在:1.出现了两性结合的花;围绕性器官出现苞、萼、瓣等保护的结构;雄蕊有花药和花丝,大孢子叶发育成具有子房、花柱、柱头的雌蕊;由柱头而不是直接由胚珠受粉;2.雌、雄配子体简化;具有特殊的“双受精”,胚乳是受精产物;3.传粉方式多样化:风媒、虫媒、鸟媒、水媒、自花、异花……4.形成了果实,多样化的果实促成了被子植物的传播;5.孢子体高度发达和多样化,适应性广;6.营养方式除自养外尚有其它方式;7.有不经种子而扩大个体的能力,如分蘖、地下走茎、鳞茎、块茎、块根上的不定芽。
二、被子植物分类原则:和传统的教科书不同的观点有:1.风媒花是最早发生的,虫媒花迟于风媒花;2.单性花是最早发生的,两性花是后来发展出来的;3.单珠被是最早发生的,双珠被迟于单珠被。
天麻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天麻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天麻是属于种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单子叶植物纲、微子目、兰科、天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离母、鬼督邮、神草、独摇芝、合离草、定风草、赤箭芝、还筒子。
贵州天麻产区群众称之为山萝卜、水洋芋。
本属约25种,产于亚洲、非洲及大洋洲,我国有两种。
通常供药用的天麻为Gastrodia elata BI。
天麻的形态特征天麻成熟的植物体具有地下块茎和地上的花葶、花及花后的果实与种子,无根。
块茎长卵形或长椭圆形,肉质,淡黄色,长3~25厘米,直径2~8厘米,有均匀的环节,节处具薄膜鳞片,成熟期具混合芽。
花葶由混合芽生长而成圆柱形,黄红或水红色,高1~1.4米,直径1~1.2厘米,6~9节。
叶不具绿色,为鞘状包茎退化的膜质鳞片,互生长2.7~3.5厘米,黄红色。
总状花序,顶生,花序轴长30~45厘米,具有花30~120朵。
花苞片膜质,披针形,每包片内有花1朵,花淡黄绿色,萼片与瓣合成斜歪筒。
合蕊柱长5~6毫米,顶端扩大呈齿状分裂;有冠状雄蕊1枚,着生于雌蕊上端,花药二室,每一室内藏有黄色的花粉块。
子房下位,倒卵形。
蒴果,长倒卵形,黄褐色,长1.5~1.7厘米,直径1厘米,有6条纵缝线,成熟时由缝线处作6瓣开裂,每果有种子2万~6万粒,多达7万粒,种子呈纺锤形至新月形,细小如粉末状,长约0.1~1毫米,宽约0.14~0.2毫米,胚长约170~180微米,种皮白色半透明,由薄壁细胞组面,无胚乳,胚呈蜜黄色或淡褐色,老熟后呈暗褐色至黑褐色。
根据天麻块茎的形态和发育阶段不同,可将其分为五种类型。
一、原球茎是由种子萌发后形成卵圆形的不分化组织,约1毫米大小,称为原球茎。
二、米麻是由种子萌芽后的原球茎继续生长形成,或是由箭麻、白麻等分生出的较小的天麻块茎个体,一般长度在2厘米以内,重量在2克以下的小天麻,称为米麻,最小的只有几毫克。
米麻虽小,但繁殖系数较高,适宜用于扩大繁殖种麻。
三、白麻也称“白头麻”,为不抽薹出土的天麻块茎,初夏开始发芽生长时,其生长锥生出雪白色粗壮的幼芽,称“白麻”。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较多,尚无完全统一的看法和比较完美的分类系统。
在当前,影响较大的分类系统,主要有以下四个(1999年,Judd 等人在《Plant Systematics》一书中发表了一个维管植物新分类系统,还有待认可):一、恩格勒系统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A.Engler)于1892年编制的一个分类系统。
在他与普兰特(K. Prantl)合著的《植物自然分科志》(1897)和他自己所著的《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中均应用了他的系统。
该系统的要点如下:1、赞成假花学说,认为葇荑花序类植物,特别是轮生目、杨柳目最为原始。
2、花的演化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无被花到有被花;由单被花到双被花;由离瓣花到合瓣花;花由单性到两性;花部由少数到多数;由风媒到虫媒。
3、认为被子植物是二元起源的;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是平行发展的两支;在他所著《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一书中,将单子叶植物排在双子叶植物前面,同书1964年的第12版,由迈启耳(Melchior)修订,已将双子叶植物排在单子叶植物前面。
4、恩格勒系统包括整个植物界,将植物界分为13门,1~12门为隐花植物,第13门为种子植物门。
种子植物门分为裸子植物亚门和被子植物亚门。
裸子植物亚门分为6个纲;被子植物亚门分为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
整个被子植物分为39目,280科。
但1964年经Melchior 修订,分被子植物为62目,344科。
5、恩格勒系统图是将被子植物由渐进到复杂化而排列的,不是由一个目进化到另一个目的排列方法,而是按花的构造、果实种子发育情况,有时按解剖知识,在进化理论指导下作出了合理的自然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是被子植物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系统。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除英法以外,大部分国家都应用该系统。
我国的《中国植物志》,多数地方植物志和植物标本室,都曾采用该系统,它在传统分类学中影响很大。
然而,该系统虽经Melchior 修订,但仍存在某些缺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子叶植物Monocotyledons,简称monocots,旧名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或百合纲Liliopsida,单子叶植物分属5个亚纲,18个目,约59,300个物种。
当中最大的科是兰科,有超过20000个物种。
单子叶植物实际是由古代的双子叶植物演化而来,是双子叶植物的其中一个特化分支。
.
百合亚纲Liliidae
百合目Liliales
百合科Liliaceae
风信子科Hyacinthaceae
田葱科Philydraceae
龙舌兰科Agavaceae
鸢尾科Iridaceae
百部科Stemonaceae
菝葜科Smilacaceae
薯蓣科Dioscoreaceae
蒟蒻薯科Taccaceae
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
兰目Orchidales
兰科Orchidaceae
水玉簪科Burmanniaceae
泽泻亚纲Alismatidae
泽泻目Alismatales
花蔺科Butomaceae
泽泻科Alismataceae
水鳖目Hydrocharitales
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
水雍科Aponogetotonaceae
休氏藻科Scheuchzeeriaceae
水麦冬科Juncaginaceae
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
蔓藻科Ruppiaceae
茨藻目Najadales
茨藻科Najadaceae
角果藻科Zannichelliaceae
丝粉藻科Cymodoceaceae
大叶藻科Zosteraceae
霉草目Triuridales
霉草科Triuridaceae
槟榔亚纲Arecidae
槟榔目Arecales
槟榔科Arecaceae
环花草目Cyclanthales
环花草科Cyclanthaceae
露兜树目Pandanales
露兜树科Pandanaceae
天南星目Arales
天南星科Araceae
浮萍科Lemnaceae
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
鸭跖草目Commelinales
鸭跖草科Commelinaceae
黄眼草科Xyridaceae
谷精草目Eriocaulales
谷精草科Eriocaulaceae
帚灯草目Restionales
须叶藤科Flagellariaceae
灯草科Restionaceae
刺鳞草科Cyperaceae
灯心草目Juncales
灯心草科Juncaceae
莎草目Cyperales
禾本科Poaceae
莎草科Cyperaceae
香蒲目Typhales
香蒲科Typhaceae
黑三棱科Sparganiaceae
姜亚纲Zingiberidae
姜目Zingiberales
美人蕉科Cannaceae
闭鞘姜科Costaceae
蠍尾蕉科Heliconiaceae
兰花蕉科Lowiaceae
竹芋科Marantaceae
芭蕉科Musaceae
鹤望兰科(旅人蕉科)Strelitziaceae
姜科Zingiberaceae
凤梨目Bromeliales
凤梨科Bromeliace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