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第九章中毒
法医学_中毒

九、 中毒的法医学鉴定
一、对中毒案件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是否中毒; 、 是否中毒; 2、 何种毒物; 、 何种毒物; 3、 毒物通过何种途径进入体内; 、 毒物通过何种途径进入体内; 4、 是否达到中毒量、致死量; 、 是否达到中毒量、致死量; 5、 案件的性质 。 、
二、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通过什么 途径: 途径 1、 案情调查 、 2、 临床症状 、 3、 尸体检验 、 4、 毒物分析 、
六、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
(一)、毒物的理化性质 (二)、毒物的剂量 是吸收量而不是给毒量(举蛇毒来说明) 是吸收量而不是给毒量(举蛇毒来说明) (三)、机体因素 1、性别、年龄、体重(用药量的多少来说明) 、性别、年龄、体重(用药量的多少来说明) 2、健康状况(用人的机体抵抗力来说明) 、健康状况(用人的机体抵抗力来说明) 3、习惯性与敏感性(用酒精、毒品来说明) 、习惯性与敏感性(用酒精、毒品来说明) 4、胃内状态(用药物、酒精来说明) 、胃内状态(用药物、酒精来说明)
第一节 概 述
一、概念 1、 中毒:某种物质进入机体后,通过其毒性 、 中毒:某种物质进入机体后, 作用,使组织细胞的代谢或功能受损, 作用 , 使组织细胞的代谢或功能受损 , 从而引 起健康障碍、疾病或死亡时称为中毒或中毒死。 起健康障碍 、 疾病或死亡时称为中毒或中毒死 。 毒性作用包括: 毒性作用包括: (1)、物理性毒作用 ) (2)、化学性毒作用 ) (3)、生物学性毒作用(主要的毒性作用) ) 生物学性毒作用(主要的毒性作用) )、致敏 (4)、致敏、致畸、致癌、诱变 )、致敏、致畸、致癌、
3、冲洗吸引 、
去除毒牙,反复用泉水、清水、冷开水、 去除毒牙,反复用泉水、清水、冷开水、 肥皂水冲洗伤口;用负压吸引方法吸毒, 肥皂水冲洗伤口;用负压吸引方法吸毒,必要 时用口吸5~10次。 时用口吸 次
法医学课件-第九章 中毒

阴性结果
• 1、收集检材是否及时、合适、足量 • 2、毒物是否代谢、挥发、分解 • 3、毒物化验时是否操作失误、试剂
有无问题
第九章 中毒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1、毒物(poison):是指以较小 剂量进入机体,在一定条件下,能 引起机体功能障碍和器质性损害的 化学物质.
2、中毒(poisoning):是由毒物 的作用导致机体的组织器官发生 器质性损害和功能障碍而出现的 疾病状态。由中毒致死着称为中 毒死(death from(二)毒物的性状 (三)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四)毒物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 (五)机体的状态 (六)其他
第三节、 中毒的法医学鉴定
一、案情调查
1 、一般情况及中毒者的思想情绪 等 2、 中毒经过、中毒症状 3 、毒物来源的可能性
二、症状分析
三、现场勘验
二、毒物的分类
(一)、按毒理作用分类
1、腐蚀毒 2、实质毒 3、酶系毒 4、血液毒 5、神经毒
(二)按毒物的化学性质分类 •1、挥发性毒物 •2、非挥发性毒物 •3、金属毒物 •4、阴离子毒物 •5、其他毒物
(三)混合分类法
1、腐蚀性毒物 2、毁坏性毒物 3、障碍功能性毒物 4、农药 5、杀鼠剂 6、有毒植物 7、有毒动物
四、尸体检验
(一)、外表检验 (二)、尸体解剖
• 解剖前的准备 • 尸体解剖
1、全面系统解剖 2、注意观察中毒表现及病变 3、收集合适、足量毒化检材供毒物化验 4、取材做全面的病理检验
五、检材采取
1、及时收集检材 2、收集合适、足量的检材
六、毒物分析结果的评价
阳性结果 -强阳性、阳性 -弱阳性或痕迹反应 1、药用及职业关系 2、死后进入尸体 3、毒化操作关系 4、体内含有某些金属元素 5、腐败可产生一些毒物,泥土、棺木中毒物进入 机体
[临床医学]法医学中毒
![[临床医学]法医学中毒](https://img.taocdn.com/s3/m/1b73defe05087632311212f1.png)
中毒的法医学鉴定
三.现场勘验: 未死亡立即抢救,记录变动以前的情况; 注意收集残留物、容器,注意指纹; 收集遗书、信件、日记等; 空气中毒应注意通风情况,有条件测定有毒气 含量;
中毒的法医学鉴定
四.尸体检查: (一)尸表: 1. 衣着:流注痕,口中有无药物 2. 外表:腐蚀痕、气味、尸斑颜色、针痕、 咬痕(蛇)、阴道(投毒,坠胎)、外耳道(滴)
某农村妇女,因常有不明原因的恶心、腹 痛、腹泻、食欲不振和逐渐消瘦,被医生诊 断为肝炎,按肝炎治疗无效,反现病情加重, 死亡。日后其丈夫奸情败露,有人向公安机 关报案,怀疑该女被其丈夫谋杀,经调查、 审讯,并开棺验尸,检出较多锌离子成分。 最后其丈夫交待,以治疗贫血为名,给其妻 在治贫血药物胶囊中小量多次加入杀鼠剂磷 化锌
毒物的转运、转化及其法医学意义
代谢: 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结合,4类,一 般降毒(例外升毒、增毒,5价砷 3价砷, 氟乙酰胺 氟乙酸 法医学意义:(1)分析检测结果阴性的原因 (2)测代谢物
毒物的转运、转化及其法医学意义
排泄: 1. 肾:损害------金属毒 2. 胆道 3. 其它:腺体、乳汁 法医学意义:取检材------作病理学 检查及毒化
中毒的法医学鉴定
六、毒物分析筛选 案情调查:职业、健康、地域 现场物证: 症状分析: 尸体征象: 胃内容PH值:
中毒的法医学鉴定
七.毒物分析结果的评价 阳性:是否治疗用药物; 是否死后进入尸体; 是否取材时污染; 是否操作错误; 阴性:是否检材收集及时; 是否取材恰当; 是否检材中毒物已分解; 是否操作错误;
毒品的分类
按管理分
麻醉药品 精神药品 合成毒品 的原料和试剂
按来源分
天然植物 人工合成 人工加工
[临床医学]法医学中毒
![[临床医学]法医学中毒](https://img.taocdn.com/s3/m/1b73defe05087632311212f1.png)
中毒的分类
工业毒物中毒:腐蚀毒、实质毒
农药中毒:农药 药物中毒:障碍功能毒、有毒动植物 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细菌、霉菌
急性中毒品
亚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
24小时
2天至30天 1月以后
毒物的毒作用
细胞损伤:直接损伤 ;缺氧性损伤 ;自由基 损伤 ;酶系统损伤 ;变态反应性损伤 ;作 用于受体 ; 炎症反应 血液循环障碍 致癌、致突变和致畸作用
毒物的转运、转化及其法医学意义
分布:与化学特征、组织亲合力有关 1. 水溶性:均匀分布 2. 肝、单核吞噬细胞--------砷,锑 胆汁------吗啡 3. 器官亲合: 肾------汞;骨------铅、钡; 指甲、毛发------砷 4. 脂溶性:脂肪组织------DDT、六六六 法医学意义:检材收收集, 铅、吗啡
9.1.3 中毒发生的条件
毒物方面: 量:中毒量、中毒致死量、中毒血浓度、 致死血浓度 靠文献积累,动物实验数据推测
性
状
气态 > 液态 > 固态
如:汞蒸气>液态汞 BaCl2 溶于水 > 不溶液BaCO3
进入机体途径
心脏、血管内注射 > 吸入 > 腹腔注 射 > 肌注 > 皮下注 > 口服 > 直肠 同一成分途径不同,毒性反应不 一。如:苦杏仁甙口服有毒,静注无 毒。蛇毒口服无毒而注射有剧毒。
湖北 60年代:有机磷农药以对硫磷、内 吸磷、乐果等 70年代:敌敌畏、甲胺磷多见 80年代:非巴比妥类催眠镇静安定 药、酒精中毒 90年代:毒品中毒
9.1.1 毒物与中毒的概念
毒物: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在一定条件下, 能引起机体功能障碍和器质性损害的化学物质。
法医学课件-中毒PPT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为毒物管理和中毒防治提出建议; 有助于有关毒理学的立法。
法医毒物分析
Forensic Toxicological Analysis
应用化学 、医学、药学等现代科 学理论、技术和方法对危害人类健 康生存的化学物质进行分析研究 (提取分离、定性定 量)的一门 学科。
法医学鉴定
小结 中毒死亡案的法医学鉴定,一定要全面的
了解案情、现场勘验、全面系统的尸体解 剖,提取检材作毒物化验; 确定中毒死亡,关键、最重要是提取检材、 毒物化验。
中毒
法医学教研室 幸宇 讲师
案例:
古罗马帝国灭亡之谜 韩国自杀网继续作孽 影星之死
概述:
法医毒理学的意义 毒物、中毒 影响毒物毒性的因素
中毒不足以解释死因时,应考虑以下情况: 检出物是否是用于治疗的药物/或因职业接触而进入体
内的 是否是死后污染的 是否是腐败产物的干扰的 是否是仪器、试剂、容器的污染、操作正确与否 是否体内含有的正常金属元素
法医学鉴定
阴性结果:
考虑 检材收集是否有误 毒物是否是腐败分解或防腐剂破坏 操作正确?方法是否灵敏? 目前尚无适当的检材方法
法医学鉴定
任务 是否是中毒 何种毒物中毒 确定毒物的量,是否引起中毒/死亡 分析推断毒物途径进入机体的途径、时间 推测/确定案件性质
法医学鉴定
案情调查 现场勘验 临床表现 尸体检验:
外表检验: 尸解:注意事项:
全面、系统尸解 勿污染 提取适当检材做毒物检验
中毒的法医学鉴定 常见毒物中毒
法医学

一.1. (1). 中毒的法医学鉴定任务主要有:确定是否发生了中毒;确定何种毒物引起中毒;确定进入体内毒物的量,并判断是否足以引起中毒或死亡;分析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和形式;推断中毒或中毒死亡方式,是自杀、他杀、意外灾害。
(2).为了完成这些任务要进行的工作:案情调查、症状分析、现场勘验、尸体检查(尸表检查、尸体解剖)、毒物分析及分析结果评定(3).I乙醇中毒中毒机理: 乙醇主要作用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首先抑制大脑皮质,使皮质下功能失去控制,抑制如果逐渐累及延脑和脊髓,可抑制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导致呼吸和循环衰竭。
中枢抑制为乙醇中毒的主要死因。
扩张毛细血管,血流增加,产生温热感。
协同作用, 大量乙醇可损伤肝脏,造成急性肝坏死;损伤胰腺,造成坏死性胰腺炎均可致命。
慢性乙醇中毒:酒精性肝病…II 巴比妥类中毒中毒机理: 巴比妥类主要作用为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作用部位为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
通过选择性抑制该部位,减少了外周刺激对大脑皮质的影响,从而使大脑皮质细胞兴奋性降低,进而转入抑制及睡眠。
对中枢的抑制作用随巴比妥的剂量由小到大可出现:镇静、催眠、抗惊厥、麻醉。
大量服用中毒时,•可出现延脑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麻痹,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死亡。
临床表现: 一般昏迷程度较深,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
体温下降、血压降低、瞳孔缩小少数可致肺水肿和脑水肿。
尸检所见, 尸斑较明显,口唇、指甲青紫,肺、脑可见水肿,尿潴留,气管内可见大量粘液,苍白球可发生对称性坏死,视丘、豆状核和海马中亦可有软化灶。
III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中毒机理: 中等毒性,可经皮肤、消化道、呼吸道吸收。
中毒机理尚不清楚。
其主要作用部位是神经系统,影响神经电生理效应和中枢神经递质及受体临床表现: 皮肤接触者常先出现皮肤烧灼或麻木感,重者出现接触性皮炎及精神症状。
口服中毒者消化道症状较明显及精神症状。
不影响全血ChE活性(区别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
第九章法医毒物司法鉴定

第九章法医毒物司法鉴定第九章法医毒物司法鉴定第一节法医毒物司法鉴定概述一、毒物和中毒的概念(一) 毒物人类对毒物的认识,是在认识自然和科技进步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和深化的,毒物的概念是发发展的相对的。
一般认为,毒物是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通过化学或物理作用,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甚至导致死亡的化学物质。
毒物发生毒作用的大小受到使用剂量、作用对象以及作用方式的影响。
(如蜈蚣的毒性主要是腺体作用于血液,但对消化吸收却没有毒性)毒物和药物没有明确的界限。
(例如安眠药正常剂量使用无害,但大剂量使用却会导致中毒死亡;砷对人体是剧毒,微量使用即可导致死亡,但却能用于白血病的治疗。
)在法医学领域涉及的常见毒物主要有:1、气体毒物。
如CO、液化石油气、硫化氢等。
(2003年重庆开县中石油井喷事件)2、挥发性毒物。
如乙醇、甲醇、氰化物、苯类衍生物等。
3、水溶性毒物。
如亚硝酸盐、强酸、强碱等。
4、金属毒物。
如砷、汞、钡、铊等。
(清华才女朱令铊中毒)5、医用药毒物。
如苯二氮卓类、吩噻嗪类、巴比妥类等安眠镇静药物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6、毒品。
如阿片类、苯丙胺类、大麻类、可卡因等。
7、杀虫剂。
如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等。
8、杀鼠剂。
如氟乙酰胺、毒鼠强、磷化锌等。
9、有毒植物。
如乌头、马钱子碱、莨菪碱等。
10、有毒动物。
如河豚、班蝥、毒蜂等。
(二) 中毒中毒是指机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发生的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状态。
因中毒而导致死亡则称为中毒死。
中毒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可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一次使用大剂量的毒物,短时间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的为急性中毒,其特点是发病急、病情重、症状明显、转归快。
急性中毒多见于他杀、自杀和灾害性事故,是法医毒物鉴定的重点。
小剂量反复使用毒物,使机体长时间遭致机能损害,逐渐产生中毒症状的为慢性中毒,特点是症状不明显、病程长、难痊愈。
慢性中毒多见于环境污染、职业中毒以及毒品滥用。
法医学 第九章 中毒

(四)毒物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先 后作用于机体,由于联合作用使毒性增强,称为协同 作用。
相加作用
协同作用
增毒作用
相加作用→指毒性作用为各单项化学物毒性的总和。
增毒作用→指毒性作用超过各化学物毒性之和,故 有两种毒物都不足中毒量而混合投入时,却发生重度 中毒甚至死亡。
言。
二、毒物的分类。
法医学鉴定需要→按毒理分类。 法医毒物分析时→按毒物的化学性质分类。 临床治疗时按毒物的用途,及来源分类。
(一)按毒物的化学性质分类。
1、挥发性毒物→采用蒸馏法或微量扩散法分离的 毒物。
2、非挥发性毒物→采用有机溶济提取法分离的毒 物,分酸性碱性,和两性毒物三类。
3、金属毒物→采用破坏有机物的方法分离的毒物。 如砷等。
拮抗作用→与协同作用相反,一化学物质使另一化 学物质的毒性减弱。称为拮抗作用。
(五)机体状态。
1、体重:中毒量与体重成正比。 2、年龄:血脑屏障。分泌、代谢、排泄。
3、性别:妇女在妊娠、哺乳、月经期敏感。 4、健康状态。 5、习惯性或成瘾性,长期使用同样的毒物药机 体对该毒(药)物可以习惯或成瘾,从而能耐受较一 般人远为大的剂量而不发生中毒。
胺基等分别结合成脂、醚、酰胺等化合物等等。
(三)毒物的排泄(excretion)
它们从排泄器官和分泌器官的被动扩散或 主动分泌的方式被排除体外,肾是主要器官。
肝、胆汁、肺
第二节 常见中毒
一、砷化物 砷(arsenic )又称砒。 三氧化二砷 毒性大 剧毒 俗称砒霜。 工业吸入砷化氢,可引起溶血。 1、毒性作用:砷→粘膜吸收,皮肤吸收→沉积于近
第九章 中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混合分类法
1、腐蚀性毒物。 2、毁坏性毒物。 3、障碍功能的毒物�如障碍神经功能、障碍呼吸 功能等。
4、农药。 5、鼠药 磷化锌 安妥等。 6、有毒植物。 7、有毒动物�蛇毒。 �四�临床分类法。
1、工业性毒物→H2S硫化氢。 2、药物 3、鼠药 4、有毒动植物 食物。
5、变质
三、中毒发生的条件。
慢性砷中毒→表现为周围神经炎症状。 慢性胃肠炎�皮肤湿疹样变。指甲可出现1— 2mm宽的白色横纹等。 3、致死量 口服中毒量→0.005-0.05g。
致死量→0.1-0.2g。 1升空气中含砷化氢1mg�呼吸5—10分钟可致死
4、尸体检查所见� 急性中毒死亡→胃肠粘膜出血破坏明显。 心、肝、肾实质器官变性。
胺基等分别结合成脂、醚、酰胺等化合物等等。
�三�毒物的排泄�excretion)
它们从排泄器官和分泌器官的被动扩散或 主动分泌的方式被排除体外�肾是主要器官。
肝、胆汁、肺
第二节 常见中毒
一、砷化物 砷�arsenic �又称砒。 三氧化二砷 毒性大 剧毒 俗称砒霜。 工业吸入砷化氢�可引起溶血。 1、毒性作用�砷→粘膜吸收�皮肤吸收→沉积于近
端毛发�指甲�骨及甲状腺等�也沉积于肝和肾中。 亚砷酸离子与体内酶蛋白巯基�—SH�结合�使酶
失去活性�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 三氧化二砷在体内变为砷酸→尿�大便排出。 服后2—8日内尿中可检出�可持续8—9日。
2、中毒症状� 急性砷中毒腹痛、腹泻、水样大便、有时带
血�似霍乱。
量大时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致死量→能引起中毒者死亡的毒物最小剂量 �lethal dose�称为致死量。
中毒血浓度→出现中毒时�血中毒物的浓度 �Toxic blood level�称为中毒血浓度。
致死血浓度→引起中毒者死亡后血中毒物浓度 �lethal blood level�称为致死血浓度。 中毒血浓度
值不是绝对的�而是波动在一定的范围内。
言。
二、毒物的分类。 法医学鉴定需要→按毒理分类。 法医毒物分析时→按毒物的化学性质分类。 临床治疗时按毒物的用途�及来源分类。
�一�按毒物的化学性质分类。 1、挥发性毒物→采用蒸馏法或微量扩பைடு நூலகம்法分离的
毒物。 2、非挥发性毒物→采用有机溶济提取法分离的毒
物�分酸性碱性�和两性毒物三类。 3、金属毒物→采用破坏有机物的方法分离的毒物。
如砷等。 4、阴离子毒物→采用透析法或离子交换法分离的
毒物。 5、其他毒物→根据其化学性质需要采用特殊方法
分离的毒物。如�CO
�二�按毒物的毒理作用分类。
1、腐蚀毒→对所接触机体局部有强烈腐蚀作用的 毒物。如酸、碱等。
2、实质毒→吸收后引起脏器组织病理损害的毒物。 如砷等。
3、酶系毒→抑制特殊酶系的毒物。如有机磷。 4、血液毒→引起血液变化的毒物。如CO。 5、神经毒→引起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的毒物。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方能引起中毒。
�一�毒物的量。
毒物的剂量是引起中毒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般说�量越大�作用越快。
半数致死量——LD50能引起半数动物中毒死亡 的剂量。
全数致死量——LD100指能引起全数动物中毒 死亡的剂量。
最小 致死量——MLD指能引起个别动物中毒 死亡的剂量。
中毒量→能引起机体中毒的毒物最小剂量�Toxic dose�称为中毒量。
拮抗作用→与协同作用相反�一化学物质使另一化 学物质的毒性减弱。称为拮抗作用。
�五�机体状态。
1、体重�中毒量与体重成正比。 2、年龄�血脑屏障。分泌、代谢、排泄。 3、性别�妇女在妊娠、哺乳、月经期敏感。 4、健康状态。 5、习惯性或成瘾性�长期使用同样的毒物药机 体对该毒�药�物可以习惯或成瘾�从而能耐受较一 般人远为大的剂量而不发生中毒。
第九章 中毒
第一节
概述
一、中毒的概念。
中毒� poisoning)�是由毒物的作用导致机体的组 织器官发生器质性损害和功能障碍而出现的疾病状态。
中毒死——由中毒致死称为中毒死。
毒物� poison�指的是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在一 定条件下�能引起机体功能障碍和器质性损害的化学
物质。
毒物的概念是相对的�一种物质有毒无毒是相对而
2、分布� 根据毒物的性状不同可以 特异性的破坏不同
的组织及器官。
肝中——有机磷、巴比妥类�砷、汞。 肾中——巴比妥类、敌鼠钠盐等。 脑中——巴比妥类�非巴比妥类、镇静药物。 肺中——甲醇、氰化物。 脂肪组织——杀虫脒、有机氯。 骨骼毛发——铅、钡、砷等。
�二�体内的转化、毒物吸收后�在器官组织的微环境 内进行的化学变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或体内代谢过程。
6、过敏性。 7、体内蓄积�反复使用某种分解慢的药物�可 在体内蓄积�发生像一次大量服用药物一样的急性中 毒症状。
�六�其他�
毒物在体内的转运和转化
�一�吸收和分布
1、吸收 �1�经消化道吸收�是固态,液态最常见的吸收
途经�多半有潜伏期。
�2�经呼吸道吸收�是气体、挥发性毒物。作 用快、迅速。
�3�经皮肤和腔孔粘膜吸收�脂溶性毒物。 �4�注射吸收。
致死血浓度
�二�毒物的性状。 气态→肺→入血→作用快。 液态→肌肉→入血→作用次之。 固态→胃→入血→作用速度再次之。 但固态毒物又以毒物能否溶解于水或胃肠液而不同。
以上都是相对的�仅以原态毒物性状为主。
�三�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心脏或血液内注射�呼吸道吸收�腹腔注射�肌 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灌注。
若毒物能直接进入脑脊液作用极快。
�四�毒物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先 后作用于机体�由于联合作用使毒性增强�称为协同 作用。
相加作用
协同作用
增毒作用
相加作用→指毒性作用为各单项化学物毒性的总和。 增毒作用→指毒性作用超过各化学物毒性之和�故 有两种毒物都不足中毒量而混合投入时�却发生重度 中毒甚至死亡。
(biotransformation) 生物转化的场所——肝脏 �1�氧化�oxidation)是最常见和有效的一种解毒
方式。大多经微粒体酶氧化。
如酒精——乙醇脱氢酶——H20+CO2 (2) 还原�reducation) (3)水解�hydrolysis)�水解后降低毒性 �4�结合� conjugation) 在肝脏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与毒物的羧基、羟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