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有关教育社会学论文题目

有关教育社会学论文题目

有关教育社会学论文题目 每年的毕业季都是学生需要完成毕业论文的季节,论文题目的选择是毕业论文的主要难点一直,在这里小编围绕教育社会学专业整理了一部分优秀的教育社会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进行参考学习。

学术堂在您论文写作过程中祝您一臂之力。

1. 论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2. 高等院校量化分析类课程主客一体化教学评价研究 3. 关于《现代礼仪》课堂教学的思考 4. 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模式成效差异的实证研究 5. 应用型本科院校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6. 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7. 跨境“双非儿童”的特殊教育与康复 8. 关于综合性大学开设礼仪课程的探索 9. “互联网+教学”模式在社会工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0. 大数据背景下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高校统计学教学探讨 11.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行动研究导向的框架构建 12. 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13. 论中职礼仪课程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 14. 大数据时代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研究 15. 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诉求的课程实训模式--以公关课程为例 16. 未成年罪犯再社会化教育的内涵及存在问题 17. 日本青年的道德教育研究 18.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19. 双语教学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性分析 20. 高职统计学微课程教学理念研究 21. 浅谈《商务礼仪》教学方法改革--以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为例 22. 基于MOOC技术的《统计学》翻转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研究 23. 对高校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研究 24. 改革统计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25. 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课程教学中资讯视频的应用 26. 彝族婚姻习俗的教育人类学分析 27. 职业能力导向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 28. 微课形式的礼仪教学改革 29. “探究式-团队联合-行动学习”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 30. 高职《统计学基础》教材案例化的几点思考 31. 高职院校开设礼仪课程的意义探析 32. 影视文本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积极作用探究 33. 实践性教学在女性学课程体系中的运用 34. 基于对应分析法的《统计学》教学满意度实证研究 35. 参与式教学“六步法”在高校“服务礼仪”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36. 基层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辅导改革初探 37. “小组工作”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报告 38. 基于PBL的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39. 基于交互式教学的礼仪课程设计 40. 基于微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学校社会工作课程为例 41.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 42. 对高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43. 流动儿童教育与社会排斥--基于森的能力取向社会排斥理论的分析 44. 基于TOPCARES-CDIO的项目教学法在《商务礼仪与谈判》课程中的应用 45. 独立院校经济类专业应用统计学教学探索 46. 统计学课程的“分块”实验教学体系设计研究 47. 社会工作方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的应用探析 48. 关于提高开放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效果的探讨 49. 课程实践考核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50. 社会学课程形成性评价的问题及应对初探 51. 《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案例的运用与开发 52. 《商务礼仪实训》教学做合一的研究与实践 53. 主体性教学在社会心理学课程中的运用--评《社会心理学》 54. 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导向下的统计学实践教学新探索 55. 基于培养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的《公共关系学》实训教学项目设计 56. 校企合作模式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作用 57. 应用型本科院校统计学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析 58. 浅谈统计学教学中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59. 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研究 60. SPSS软件在研究生统计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61. 养老远程教育培训平台推广的困境与路径探索--以“GOOGLE模式”为例 62. 应用型本科财经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究 63. 摭采探析国外性别平等教育发展概况 64. 浅谈信息技术在统计课程教学中的优化作用 65. 人类学影像的视角. 语言与呈现--兼论影视人类学教学中的几个核心议题 66. 关于高校《统计学》课程教改的调查报告 67.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沟通与礼仪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68. 基于“统计方法及运用”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探析 69. 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探索 70. 外事管理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71. 问题解决导向的统计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72. 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的物流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设想 73. 多种教学方法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74. 改进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教学方法及其意义 75. 信息化环境下应用统计学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研究 76. 大数据对统计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分析 77. 论信息技术与统计学教学的整合 78. MOOCs时代传统《统计学》教学改革研究 79.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互动教学法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应用 80. 多媒体技术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81. 广东民俗文化融入沟通与礼仪课程教改研究 82. 统计学课程理论课教学方法探析 83. R语言在统计学教学中的探讨 84. SPSS软件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杂谈 85.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统计学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86. 高职财经类专业统计教材建设的原则与思路 87. 论高职“仪态礼仪”课程教学的动态结构 88. 多种教学方法在社会保障相关课程中运用研究 89. 高职学生软技能培养实践研究--以《社交礼仪》教学为例 90. 行动反思模式在社会工作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91. 基于Excel平台的统计分析实验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以相关分析为例 92. 基于学生需求和学习规律的社会心理学教学改革 93. 建构主义教学观下行动反思模式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探索 94. 基于六西格玛的课程设计质量评价的应用研究 95. 基于Eviews的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96. 女性学课程参与式教学的实践与启示 97. 案例教学法在《非参数统计》教学中的应用 98. 两岸职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99. 大数据时代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构建 100. 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101. 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02. 统计学在非统计专业中教学方法的研究 103. 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社会学与生活”课程的教学实践及反思 104. 基于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培养视角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研究 105. 《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06. 社会工作人才继续教育模式研究 107. 社会保障实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 108. 探究高职商务礼仪教学模式改革 109. 实践视域下青少年校外活动的教育特质 110. 参与式教学在“社会调查方法”课程中的运用 111. 独立学院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法研究 112. 浅谈当下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改革 113. 浅谈五年制高职生礼仪课程训练教学 114. 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思考 115. 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116. 社会工作专业实效性与时效性教学与挑战--以社会心理学课程为视角 117. 高职院校统计课程教学的相关思考 118. 探索与实践:信息化背景下的《社会学》课程改革 119. 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创新探析 120. 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研究生教学改革浅析 121. 职业能力分析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应用 122. 统计学专业实践拓展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123. 《现代礼仪》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124. 社会心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125. 浅谈高校涉外礼仪课程的实践与教学 126.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统计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127. 商务礼仪教学中微博的辅助效果分析 12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社会工作教学实践的影响 129. 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及其在女性学专业课程中的运用与探索 130. 高职高专统计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131. 项目教学在统计学基础课程中运用研究 132. 合作学习方式在公共关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133. 高校本科社会工作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134. 翻转课堂在技校礼仪课程中的应用初探 135. 基于学科竞赛的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136. “兴趣导向-任务驱动-能力提升”模式的统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137. 高校礼仪课程教学情境设计的改进建议 138. 基于学生认知差异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139. “公共关系学”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140. 基于课堂实训模拟视角谈中职商务礼仪教学有效性 141. 高职院校如何加强统计实践教学--基于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思考 142. 地方高校的公共关系学课程社会化实践探索 143. 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公共关系学》教学中的应用 144. 统计学类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45.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案例教学探析 146. 专题教学法在公共选修课《社会学概论》中的运用研究 147. 大学生面试礼仪公选课教学中的思考 148. 浅谈学习需求视角下的礼仪课程教学改革 149. 公共关系学课程对中职学生品格塑造的影响研究 150. PBL教学模式下的公共礼仪课程分层分类教学改革实践 151. 社会工作高校本科课程设置初步研究 152. 论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职业化取向。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社会与文化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四章:社会角色与社会互动第五章:社会群体第六章:社会组织第七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八章:社会制度第九章:社区第十章:社会变迁、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第十二章:全球化与全球社会第十三章: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社会学的视野一:社会学观察问题的新角度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 Giddens)认为,社会学的概念和发现与“现代性(modernity)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社会学随现代性而来,是为解释现代现象而兴起的知识体系,它以普遍而精微的方式对现代性进行了跟踪式观察,对现代社会类型及其结构制度、社会行动主体以及社会问题现象等等,给予了辨析、诊断和解释性理解。

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社会学与其他科学显然有着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视野。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亲密关系的变革》《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气候变化的政治》二:社会学的现象力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米尔斯(W. Mills)在其经典性论文《社会学的想象力》(1959)中认为,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品质,它思考人们所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需要的是什么,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以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进行和将要发生的事情。

《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认为社会学想象力能够使人们关注有限的个人经验和更广阔的社会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它的首要成果是这样一种思想,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人们只有了解所有和他相关的人、文化和社会,才能认识他自己所处的文化。

社会学想象力可以让我们理解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二者在社会中相互之间的联系。

这便是社会学的使命和前景。

三.社会学知识与常识社会学的科学性社会生活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学家能够使用与其他科学相同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农村发展概论》课程论文

《农村发展概论》课程论文

学校名称: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临海学院学生姓名:学生学号:专业:《农村发展概论》课程论文邵东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人中的增加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旅游需求不断增大,乡村旅游已悄然兴起。

作为现代乡村和旅游业想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对我国乡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但在开发过程中自然出现了很多问题。

本文故从探寻邵东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邵东县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邵东乡村旅游资源问题对策邵东县位于湖南省邵阳市东部,历史文化悠久,古称昭阳侯城;县域经济较为发达,2012 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28.97 亿元,但同期该县旅游总收入 7.91 亿,仅占 3.45%,由此可见该县的旅游业在整个县域经济中所占的分量之轻。

而邵东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可塑性较高,消费市场巨大,这是该县开发旅游资源的潜力优势所在。

如何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历史文化优势、市场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是必须要充分认识的。

1、邵东县乡村旅游资源概况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但现阶段知名度不是很高,主要有:佘湖山生态旅游公园、清朝古建筑群荫家堂、廉桥药都产业园、流光湖度假村、贺绿汀故居、明清古廊桥洪桥及古商业街、昭阳公园等,其特色主要是:1.1 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邵东县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邵东文化底蕴浑厚,人杰地灵。

邵东,古称昭阳,历史上西汉曾建有昭阳侯城,一直以来是邵阳市通往长沙、衡阳的东大门,故其商贸发达。

现有昭阳侯城遗址,明清古廊桥洪桥及古商业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朝古民居建筑荫家堂。

还有宋濂溪周子洗墨的九龙岭,山势高耸,九峰连绵,山顶有寺庵,山腰有清泉,山间有巨杉。

1.2 自然资源丰富,融合性较强作为南岳山七十二峰之一的“小南岳”——佘湖山,自古以来便是集道教、佛教的宗教圣地,风景秀丽,是众多香客的理想地;有唐玄宗封赐“国师”称号的申太芝曾修炼的邵东县制高点大云山,区内地形逶迤,山峦叠嶂奇峰突兀,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 95.4%;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洞穴景观——烟竹岩,洞中有洞,洞洞相连,迂回曲折延绵几十公里。

社会学概论课程论文选题参考

社会学概论课程论文选题参考

社会学概论课程论文选题参考一、《社会学概论》课程论文选题参考:1、大学生就业难问题2、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问题3、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设问题4、腐败问题5、人口问题6、网络痴迷问题7、下岗失业工人的再就业问题 8、贫困差距及社会分配不公问题 9、青少年社会化以及青少年犯罪问题 10、我国的城市化问题11、法轮功与邪教问题 12、当前我国的社会风险控制问题 13、社会诚信缺失问题 14、初级社会群体的衰落和社区发育问题 15、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改革问题 16、农民外出务工和农村发展问题要求:1、从以上主题中任选一题,选题明确,有理有据,言之成理而不空洞,不要抄袭,要讲自己的真心话。

2、要用四步递进法的基本思路3、自拟题目,论文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上,4、上交打印稿,A4紙单面打印。

具体格式要求参考以下关于格式的具体规定。

二、《社会学概论》课程论文格式要求:1、封面参考模板样式,仅将题目换成自己的题目,信息换成自己的信息即可。

2、论文题目设为居中,三号字宋体加粗。

作者简介参考模板设计,换成个人信息即可。

3、论文正文为四号或小四号仿宋,小标题加粗。

段落要求首行缩进2格。

行间距为单倍行距,字间距为默认。

4、论文的写作参考模板要求,有题目、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或注释),参考文献(注释)的方法为中文注法(参考模板)。

5、论文,用A4纸打印,采用左侧双钉装订(页面设置为:左2.5,右2.0,上2.5,下2.0),行距1.5,单面复印)。

首页不显示页码,页码从论文第二开始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位于页面底端居中,采用默认格式即可。

三、论文参考资料的检索方式:查阅资料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社科书库或社科期刊室进行手工查阅,对于内容如此丰富的数据资料,靠传统的文献查询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不同的研究资料,可采取以下网络检索方法。

对于新闻和时事性的资料,利用GOOGLE、YAHOO、BAIDU、SOHU、163等搜索引擎进行检索。

《民族学概论》课程思政融入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学概论》课程思政融入民族团结教育
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民 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贡献力量。
02
民族学基本概念与理 论
民族定义及特征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民族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 素质等特征。
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自然环 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
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保护
探讨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价值, 提出了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措施,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学生对本次课程反馈和建议
01
02
03
04
课程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有 助于提高对民族学的认识和理
解。
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
更好地掌握民族学知识。
建议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 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加强师
• 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 互助。
• 在实践中,需要采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种措施,促进各民族之间的 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
• 通过《民族学概论》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学基本概念和理 论,认识民族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增强民族团结意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 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同时,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民族团 结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文化意识
尊重各民族文化多样性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 教信仰等,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
引导学生认识各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魅力,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 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社会学概论论文(精品版)

社会学概论论文(精品版)

社会学概论论文社会学概论论文社会学概论论文浅析社会学的功能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描述性功能;解释性功能;预测性功能;规范性功能社会学通过研究人与社会间的关系与互动,探讨社会良性运行的规律和条件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描述性功能、解释性功能、预测性功能、规范性功能。

这四种功能不仅可以对社会中某些普遍现象进行描述,对将来的情况进行预测,还可以对某些单位具体的事情进行预测与指导。

用社会学的功能对我校新校区迁址事件进行相关分析。

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通过研究人与社会间的关系与互动,探讨社会良性运行的规律和条件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描述性功能、解释性功能、预测性功能、规范性功能。

这四种功能不仅可以对社会中某些普遍现象进行描述,对将来的情况进行预测,还可以对某些单位具体的事情进行预测与指导。

我校从开始提新校区迁址到现在为止大概有5年之久了,每年都有一些新的情况导致迁址未能如愿以偿。

为此用社会学的功能对新校区迁址事件进行分析。

1.描述性功能所谓描述,是指通过客观完整的收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现实状况,真实再现社会生活途径的一个过程。

其目的在于探明和详细描述社会现象与事物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

在老师们和同学们相互之间的谈话当中可以隐约感觉到对于新校区迁址的些许不满,为了进一步收集更为真实和确切的资料,我们在教师和同学之间展开了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旨在调查不满意的程度和不满的原因。

通过个别访谈的方式,我们调查了在校在职员工50余人,初期听到新校区迁址时,老师们的满意度还是很高的,尤其是看到新校区的效果图,更是如此,人们普遍都觉得学校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但是现目前的调查情况却不是如此,教师对学校迁址的满意度调查中确显示满意程度很低。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发现教师对于新校区迁址的不满意度为:89%,学生对于新校区迁址的不满意度是100%,原因有招生简章上印刷的学校图片是新校区的效果图,来到学校之后发现的校区与新校区的差别太大,心里落差很不好调节,我们还试图联系了从08年到11年新生报到后就退学的同学,原因90%的同学是因为觉得学校环境不好,和预想当中的差距很大,所以选择退学。

《社会学概论》考试提纲2

《社会学概论》考试提纲2

(一)填空题1.人要进行两种生产:一种是生活资料的生产;一种是人类自身的生产。

在生产中体现出两种关系即: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

2.人类的社会与动物的社会的根本区别是劳动。

.3.孙中山写下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座右铭,康有为在青年时代就撰写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同书》。

4.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

5.孔德在提出这一名词时的基本想法,就是建立一门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研究社会的科学。

6.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在1891年。

7.严复翻译斯宾的《社会学、原理》定名为《群学肆言》。

8.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结构的总和。

9.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是从实际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10.社会学学科按传统的分类方法大致分为理论社会学、经验社会学、应用社会学。

11.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12.人的社会需要是作为本教科书分析的逻辑起点。

13.需要的特点包括必然性、客观性、社会性。

14.需要的社会性是指需要的提出和满足都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3、社会学按知识结构,它的内容可以分为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和经验社会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三大类。

4、需要是社会生活的起点。

5、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6、文化的三种类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规范文化。

7、生存、享受和发展是人类需要发展的三阶段。

15.按照社会需要的对象,我们把它分为物质、精神和规范三类。

16.马克思主义主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需要和为力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17. 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18.马克思的需求的社会性和相对性论点至关重要,它奠定了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相对贫穷和绝对贫穷的理论。

19.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农村社会学》学习指南

《农村社会学》学习指南

《农村社会学》学习指南第一部分: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农村社会学英文名称:Rural Sociology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等开课学期: 5总学时:48学分: 3考核方式与标准:平时成绩20%+课外论文成绩×20%+卷面考试成绩60%教材资料:钟涨宝主编,《农村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二部分:课程学习指南一、课程简介1、本课程在实现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通过农村社会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可以系统地了解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结构失调和社会控制、农村社会变迁和发展等内容,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讲授的重点是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特点何在、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过程如何和中国应怎样实现新农村建设三个核心问题。

本课程讲授十四章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发展简史和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探讨中国农村社会学本土化问题;第二部分介绍农村社会中的个人、人地关系、社会关系、婚姻、家庭与家族、社会组织和农村社区,分析农村社会初级群体和社会组织等结构性要素新变化;第三部分介绍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问题、社会控制和社会保障,论述农村社会整体性结构与变迁特点、农村社会结构失调和均衡机制;第四部分介绍农村社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情况,阐释农村社会变迁方向和具体路径。

3、参考书目在教学过程中,除所使用教材外,还可参考:(1)刘豪兴主编:《农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韩明谟编:《农村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钟涨宝主编:《农村社会调查方法》,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二、课程学习内容、策略和学习机会1、课程进度及学生自我管理学习本课程的方法《农村社会学》全部内容共十四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概论课程论文
--浅谈乡土文化的命运
摘要: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
关键词:乡土乡土文化命运
什么是乡土文化;众说纷纭,笼统地说,乡土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你所在家乡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像我小时候见过的,“跳大神”
听过很多传说故事,传唱的民歌,民谣,过年过节的一系列活动,等等。

这一系列东西就是的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特质的主心骨,民间传统技艺等等,丰富多彩而又蔚为大观,它们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其一脉相承
造就了民族文化生命的主力。

乡土文化做为一民族共同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本乡本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确切概念以后再考证)。

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具有一种诗性的思维,并以诗性的目光看待外物,将自然的物体当作具有活泼性灵的生命实体。

于是乡土文化在劳动中具备了最原始的雏形,乡土传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传统文明的表现,乡土民歌又是一个地方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乡土农民文明生活航船的帆影。

它从一诞生就深深扎根于充满民族气息的文化土壤之中,其深根固蒂是这灿烂文化的起源。

原始的祖辈是聪慧的群体,他们在介乎客观世界与纯主观思维之间搭筑了独特的文化建构模式,因其根植于思维的底层,故其核心在发展中能经受各种打击,时至如今,其性质仍具有原始的民族特性。

乡土文化的命运
虽然乡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大的土壤,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以及其本身的地域局限性及封闭性。

在几千年是历史中与其他文化的碰撞,冲突,交融中,虽然遗失了大多数,现有的乡土文化研究中,有一批学者提出了“在城市化的冲击下,乡土文化危机四伏、严重失序”的论断。

由于现代性因素向农村的全方位渗
透带有强烈消费主义特征的现代传媒进入农村,个人主义观念进村,以个人权利为基础的观念进村这就使得相对封闭的村庄开始解体传统文化和地方信仰被严重挤压而再难有生存空间。

农村和农民在社会和文化上越来越被边缘化,农民的主体性逐步丧失。

在快速的社会变动中
,农民不再能从一直以来的传统中获得人生的稳定感又不能从以广告和时尚所引领的消费主义价值观中获得现代的人生意义,农民被抛入一个传统已失,现代又不可得的尴尬境地,并由此导致农民的普遍无力感、无根感和焦虑感。

相对于物质生活的质量低下,乡村所具有的悠久历史传统和本土气息的文化形态更是匮乏得近乎荡然无存,城市商品社会制造出来的流行文化、不切农村实际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却已经渗透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这既体现在乡村教育的自觉追求中,也反映在青年农民的生活细节上。

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二十多年来农村的文化生态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处于一个行将崩溃的恶劣境地。

这不仅表现为乡土艺术的凋零、文化形式的被摧毁,更重要的是面对城市文化的殖民和渗透,广大农村普遍出现了一种无意识的精神上的不安、文化上的焦虑。

乡土文化是封闭性、地域性,时代性,单线传承性的产物,让很多优秀的文化就在时间流逝下,渐渐消失,而且在当代,民间文化的价值渐渐消失,在这个匆忙的浮糙的年代,没有利益的事,还浪费大量时间来学习的东西,很少有人愿意去做,而且世界已到了工业文明信息文明阶段,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使山海阻隔的每个角落成了“地球村”,面对全球化的趋势,原来的乡村生态基础已土崩瓦解,乡土文化岌岌可危,城市、乡村面临文化“同质化”毒药的侵害,乡土文化的传承人已青黄不接,老的一代传人将会随着时间的无情慢慢逝去,而新的一代是受到工业(信息)文明熏陶和影响下生长的一代,其中大部分精英在为城市服务,留下的一部分也是亦城亦乡的“两栖人”,他们缺乏守护乡土文化的本能和内在动力,乡土文化传承已经到了“断代”的危险了。

文化是民族的“魂”,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最坚实的基础和土壤,但如今乡土文化已被城市文明侵袭得面目全非、百孔千疮。

当千万个乡村也是跟城市一样的“相貌”,是城市弊脚的克隆和微缩的时候,当我们的后代只能从地下考古和留在纸上和音像上的图象文字中追寻、想象祖先的文明的时候,那个景象是可怕而又痛心的,但谁来传承乡土文化,谁来做乡土
文化的传承人呢?乡土文化如何在新的时代,在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呢?
乡土文化的未来
乡土文化的命运已经如此坎坷,未来的乡土文化是否还会存在,我们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如果乡土文化不发生改变的话,是一定不会存在未来的,每一种文化都是在不断的吸收别的文化中存,成长,发展起来的,当你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你的命运。

所以中国的乡土文化想要发展,就必须抛开一切不能封闭自我,走出地域,广泛发展,利用现在的网络,电视等等方式,必然会有一方土壤,继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