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混凝土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合集下载

国内外混凝土发展现状

国内外混凝土发展现状

国内外混凝土发展现状混凝土是一种人造材料,由水泥、砂、石子和水等原材料混合而成。

它的广泛应用使得混凝土产业成为全球建筑行业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内混凝土行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对混凝土的需求不断增加。

同时,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支持也为混凝土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目前,我国混凝土生产能力已经居世界前列,混凝土的质量和施工技术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国内混凝土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随着国内建筑业对高强度和高性能混凝土的需求增加,我国混凝土科技创新迅速发展。

新型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不断出现,使得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施工性能等方面得到了大幅提高。

同时,节能环保型混凝土的研发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减少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做出了贡献。

国外混凝土行业也在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拥有成熟的混凝土技术和工艺,其在混凝土材料、设计理念和施工方法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此外,一些发达国家在混凝土领域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室也致力于开展创新研究,推动混凝土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尽管国内外混凝土行业发展水平存在差距,但国内企业正积极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自身实力。

同时,国内混凝土行业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环境污染、能源消耗、施工质量监管等问题仍待解决。

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施工质量,推动混凝土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国内外混凝土行业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发展成果。

国内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提升,进一步提高混凝土质量和施工效率。

国外则在科研领域持续推动混凝土技术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建筑业的不断发展,混凝土行业的发展前景仍然广阔。

混凝土行业现状调研报告

混凝土行业现状调研报告

混凝土行业现状调研报告混凝土行业是建筑材料行业中的重要部分,直接关系到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领域的发展。

以下是对混凝土行业现状的调研报告。

一、行业概况混凝土行业是中国建筑材料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混凝土材料的生产与应用广泛,主要包括普通混凝土、高强混凝土、超高强混凝土等。

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混凝土行业近年来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

二、市场规模根据国家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混凝土行业产值超过4.5万亿元,同比增长约6%。

混凝土行业的市场规模庞大,且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工业和民用建筑需求的增加、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和城市化发展的需求都是混凝土市场需求的主要驱动力。

三、主要产品1. 普通混凝土:普通混凝土是混凝土行业中最常见的产品,用途广泛,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领域。

普通混凝土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但品质要求相对较低。

2. 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是近年来混凝土行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较高的强度、耐久性和耐磨损性等优点,应用于桥梁、高楼大厦等重要建筑物,能够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抗震能力。

3. 绿色环保混凝土: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在混凝土行业中,绿色环保混凝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绿色环保混凝土主要通过控制原材料的组成及配比,降低水泥用量,减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四、面临的挑战在混凝土行业发展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原材料供应不稳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水泥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寻找替代水泥的绿色环保原材料成为了行业发展的重点。

其次,混凝土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也是一个问题。

虽然中国混凝土技术在一些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相对来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引进专业人才、加强与高校合作等举措势在必行。

再次,镁渣混凝土、石蜡混凝土等新型混凝土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也是混凝土行业面临的挑战。

这些新型材料在强度、抗压性能、耐久性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

国内混凝土技术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国内混凝土技术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国内混凝土技术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一、前言混凝土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混凝土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从国内混凝土技术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国内混凝土技术的应用现状1. 混凝土材料的多样化在我国的混凝土技术中,混凝土材料的种类已经非常的丰富。

根据不同的需要和使用环境,可以选择不同的混凝土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高性能耐久混凝土、高性能耐火混凝土等。

2. 施工技术的更新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我国的混凝土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如在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方面,采用了更加高效的机器设备和先进的养护技术,使得混凝土的质量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3. 优化设计的推广在混凝土技术的应用中,优化设计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通过对混凝土结构的优化设计,可以使得混凝土结构在使用中的性能更加优越,同时也可以降低工程的成本。

4. 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混凝土技术也开始得到了应用。

智能混凝土技术可以通过传感器等设备对混凝土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从而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使用效果。

三、国内混凝土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 环保节能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混凝土技术也将越来越注重环保和节能。

未来的混凝土技术将会更加注重材料的可持续性和资源的保护,同时也会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数字化未来的混凝土技术将会更加注重数字化和智能化。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实现混凝土的设计、施工和养护等方面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 新材料的应用未来的混凝土技术将会更加注重新材料的应用。

通过引入新的材料,如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等,可以使得混凝土的性能得到更好的提升,同时也可以解决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4. 个性化定制未来的混凝土技术将会更加注重个性化定制。

通过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和环境要求,对混凝土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制造,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混凝土的使用效果和质量。

混凝土行业现状及前景2024

混凝土行业现状及前景2024

混凝土行业现状及前景20241.引言1.1 概述混凝土行业一直以来都是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沙、石料和适量的水混合而成的人造材料,具有极高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

因此,在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混凝土被广泛应用于楼房、桥梁、道路、港口、水坝等工程项目中。

过去几年,混凝土行业一直保持着稳定而迅速的增长势头。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持续推进,以及新兴经济体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增加,混凝土行业的需求不断增加。

另外,混凝土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提升也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例如高性能混凝土、自洁混凝土等新型材料的引入,使得混凝土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然而,混凝土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传统的混凝土生产方式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水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此外,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也较大,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较高。

因此,如何改善混凝土生产的环境影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成为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展望未来,混凝土行业仍将保持持续发展的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是混凝土需求的主要驱动力。

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混凝土行业也将面临更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机遇。

例如,绿色混凝土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智能化施工和自动化设备的引入将提高生产效率。

总体而言,混凝土行业作为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行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在技术、环境和能源利用等方面寻求更加协调发展的路径。

只有这样,混凝土行业才能为建筑行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成如下形式: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即引言、正文和结论。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1. 引言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包括混凝土行业现状及前景的背景和重要性。

混凝土行业近几年现状及现状,谈未来发展方向、目标、路径。

混凝土行业近几年现状及现状,谈未来发展方向、目标、路径。

混凝土行业近几年现状及现状,谈未来发展方向、目标、路径。

混凝土行业近几年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一、混凝土行业的近几年现状分析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中的重要一员,在我国的建筑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混凝土需求量持续增长。

与此同时,混凝土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传统混凝土生产方式的限制,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传统混凝土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水和能源,并产生大量尾矿和废弃物,给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

其次,混凝土行业存在供给过剩的问题。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一些地区出现了混凝土产能过剩的现象,导致一些混凝土企业利润下降,甚至面临倒闭风险。

另外,行业内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各大混凝土企业之间在品牌建设、技术创新以及生产成本等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导致行业整体的利润率不高。

二、混凝土行业的发展方向与目标面对混凝土行业的现状和问题,我们需要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制定正确的路径来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混凝土行业需要朝着绿色生产方式发展。

传统的混凝土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冲击较大,因此需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量。

例如,可以开发新型混凝土材料,替代传统的水泥,并提高在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减少尾矿和废弃物的产生。

其次,混凝土行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技术创新是企业立足市场的关键。

可以加强对混凝土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推动混凝土的高性能化、多功能化。

例如,研发高强度、高耐久性、自修复等新型混凝土材料,满足不同工程用途的需求。

此外,混凝土行业还需要加大与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等相关行业的合作。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对混凝土行业需求的拉动较大。

加强与相关行业的合作,可以实现产业链优化,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行业综合竞争力。

三、混凝土行业未来发展的路径为了实现混凝土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制定一条正确的发展路径。

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砂、石子和水等原材料制成的建筑材料,具有强度高、重量轻、耐久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道路、隧道等领域。

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混凝土的应用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因此,对混凝土的研究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混凝土的研究现状1.组成材料的研究混凝土的主要组成材料是水泥、砂、石子和水等,这些材料的品质和配比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混凝土组成材料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泥的研究:包括水泥种类、水泥的化学成分、水泥的颗粒形态等方面的研究,旨在提高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

(2)砂石子的研究:主要研究砂石子的品质、颗粒形状、粒度分布等特性,以及砂石子的配合比例,以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

(3)水的研究:主要研究水的质量、用量、用水温度等参数对混凝土的影响,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冻融性能。

2.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研究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是衡量混凝土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混凝土强度的研究:主要研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弯强度等指标,以提高混凝土的承载能力。

(2)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主要研究混凝土的耐久性、耐久性与环境的关系、混凝土材料的老化机理等问题,以提高混凝土的使用寿命。

3.混凝土结构的研究混凝土结构是应用混凝土的重要领域之一,其研究涉及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监测、检测等方面。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主要研究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参数等问题,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2)混凝土结构的施工:主要研究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施工质量控制等问题,以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我国混凝土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我国混凝土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我国混凝土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混凝土作为建筑业中最为重要的材料之一,其在我国的应用历史悠久,技术不断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混凝土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我国混凝土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进行较为详细地讨论。

一、现状分析1. 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大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庞大,铁路、公路、水利、交通、能源等领域对混凝土工程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而且,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大量的住宅、商业地产也需要大量的混凝土工程支撑。

这些都为混凝土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 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尽管我国混凝土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

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新型混凝土材料、混凝土结构设计等方面,我国仍需要不断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

3. 质量管理亟待提升部分地区和企业的混凝土工程质量管理水平还相对较低,存在着生产不规范、管理不到位、技术员工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亟待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二、发展趋势1. 新型混凝土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未来我国混凝土工程技术的发展将更加重视新型混凝土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包括高性能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自修复混凝土、纳米混凝土等。

这些材料具有高强、耐久、抗渗、抗裂等特点,将会成为未来混凝土工程的主流材料。

2. 智能化施工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我国混凝土工程技术的发展也将更加注重智能化施工技术的应用。

包括机器人施工、智能拌和站、数字化施工管理系统等,将大大提高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效率和质量。

3.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混凝土工程技术发展中,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包括减少水泥用量、利用废弃材料生产混凝土、降低碳排放等,将成为未来混凝土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发展建议1. 加大科研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混凝土工程技术的科研投入,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混凝土工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2024年商品混凝土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商品混凝土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商品混凝土市场发展现状商品混凝土是指经过预先配制好的原材料,在搅拌站进行生产和加工,并通过混凝土搅拌车运送到施工现场的混凝土产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商品混凝土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本文将探讨商品混凝土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市场需求商品混凝土的运用范围广泛,广泛用于建筑、基础设施、工业和市政项目等领域。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商品混凝土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例如,建筑行业对商品混凝土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住宅建设、商业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

另外,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商品混凝土市场需求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和铁路、桥梁以及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推进,商品混凝土在基础设施施工中的应用也不断增加。

市场规模商品混凝土市场的规模庞大。

根据权威数据统计,商品混凝土市场的总产量约为XX亿立方米。

其中,全球混凝土市场的规模最大,约占总产量的XX%。

亚太地区是全球商品混凝土市场的主要消费地区,其市场需求稳步增长。

在国内市场方面,商品混凝土产量也保持着较快的增长。

根据中国混凝土工业协会的数据,中国商品混凝土市场的年均增长率约为XX%。

中国商品混凝土市场规模庞大,占据全球市场的重要份额。

市场竞争商品混凝土市场竞争激烈。

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混凝土供应商,主要分为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

大型企业具有规模经济和品牌优势,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

同时,中小型企业通过灵活的经营模式和定制化服务,也在市场中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在竞争中,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通过不断提升生产技术和研发新产品,企业能够提供更加高效和可靠的商品混凝土产品。

此外,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

发展趋势商品混凝土市场的发展趋势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商品混凝土行业也面临着技术更新的挑战。

自动化生产设备、智能化搅拌车和远程监控等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商品混凝土的生产效率和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混凝土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作者:吴晓泉(全国混凝土协会技术发展部)以国家“十五”计划、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指导;结合我国入世(WTO)后国际工贸竞争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北京申办2008年29届夏季奥运会成功(北京、天津、上海、青岛、沈阳、西安等城市)今后5~7年的建设高潮;配合2001年企业资质申报、审定和建设部提出的“管理年”等中心工作,审时度势,梳理并探索进一步优化预拌商品混凝土企业,改造并重振预制混凝土构件企业,发展和完善混凝土建筑砌块企业之路,迈上新台阶,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1 历史回眸1.1 专家点评1981年,[英]悉尼.明德斯(Sianey Mrndess)、[美]J.费朗西斯.扬(J.Erancis.young),在合著《混凝土》一书首页上写道“混凝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几乎各个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混凝土。

”1987年,美国专家来华透露,联邦已拨款几十亿美元,ACI正在研究月球开发用混凝土。

不久混凝土将成为太空建设材料。

1992年,清华大学冯乃谦教授写道“作为一门经验技术,混凝土技术目前已进入高科技行业,它远远超过传统建筑业的潜在用途。

”1996年,我国工程院院士吴中伟认为“今后30~50年水泥基材(包括各种混凝土和制品)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1998年,国内著名专家写道“混凝土在工程领域发挥着其它材料无法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现在社会文明的基石。

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见证。

”2000年,我们协会专家这样赞誉“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混凝土在闪光。

”1.2 水泥起源混凝土一词源于拉丁文术语“Concretus”,其意思是共同生存。

“水泥”是一个一般术语,亦适用于所有胶结材料。

当涉及到非波特兰(我国称硅酸盐)水泥时,应冠以定语,例如铝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环氧树脂混凝土等。

1976年,[英]杰姆斯.帕克(James Parker),用含有粘土的不纯石灰石球,烧制成天然水硬性胶结材。

1813年,[法]维卡V(icat),用石灰石和粘土的合成物,经煅烧制成了人造水硬性胶结材。

他还发明了沿用至今的维卡针,用以测定水泥的凝结时间。

1824 年,[英]利兹的一个施工人员约瑟夫.阿斯普丁(Joseph.Aspdin)提出“波特兰”水泥的一个专利。

它是由煅烧某些磨细(粉状或弄碎成糊状)的石灰石,掺入分别磨细的粘土,再将混合物在窑内煅烧至CO2被分解逸出。

最后将烧成物磨细制成水泥应用。

因为硬化后的水泥酷似英国波特兰石场天然建筑石料,故而命名为波特兰水泥。

尽管阿斯普丁并未达到起码的烧结温度[1845年,伊沙.约翰逊(Isaac Johnson)提出的 9000C~10000C],其水泥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波特兰水泥,但因为在市场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被后人确定为水泥的发明人。

初时波特兰水泥是用立窑生产。

1886年开始用回转窑生产,1909年[美]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发布一系列回转窑专利。

1836年德国首先进行了系统的抗拉和抗压强度试验。

1900年,水泥的基本试验大部分标准化。

我国1889年开始创建水泥工业,印象中生产大古牌水泥。

1.3 混凝土技术的变革自从1824年波特兰水泥获得专利之后,各种水泥混凝土陆续问世。

在短短177年间共发生四次变革。

1.3.1第一次变革——理论基础时代1850年[法]郎波特(Lambot)用钢筋网造了一条小型水泥船。

标示了钢筋混凝土(RC)时代的开始,也是RC预制工业的萌芽。

1887年,[英]M.科伦(MKoenen)首发了RC结构计算方法。

1918年,[美]D.A艾布拉姆斯(D.A.Abrams)建立了水灰比(W/C)强度公式。

当混凝土充分密实时,其强度与W/C成反比。

1930年,[瑞士]鲍罗米(Belomey)根据大量试验数据,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纳入了水泥强度因素后,提出了混凝土强度与水泥实际强度及W/C之间的关系。

确认了混凝土强度取决于水泥石性能,而水泥石性能又取决于自身的孔隙率。

因为鲍罗米公式中没有考虑水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水泥水化程度,水化时温度、含气量变化及泌水形成的裂缝等因素,后来鲍尔斯(Powers)又确立了混凝土强度增长与胶空比的关系,即已水化水泥浆体积与已水化水泥浆体积加毛细孔体积加气孔体积之和的比值。

进一步反映了混凝土强度与毛细空隙的关系。

可见减少空隙,增加胶空比,能够提高混凝土强度是鲍罗米与鲍尔斯公式的一致性。

1.3.2第二次变革——预应力和干硬性混凝土时代1928 年,[法]E.弗列辛涅(E.Freyssinet)提出了混凝土收缩和徐变理论。

采用了高强钢丝并研制了锚具,为预应力技术在混凝土中应用奠定了基础。

预应力混凝土系从外部对混凝土改性。

因为依靠机械张拉钢筋,因为之称为机械预应力混凝土。

20年后,前苏联依靠膨胀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产生膨胀能,通过与钢筋粘结力和末端锚固张拉钢筋而产生预应力,称之为化学预应力混凝土。

1934年,美国发明了振动器。

从此高标号混凝土飞速发展。

前苏联根据W/C理论开发了干硬性混凝土,并研制了许多高效重型设备。

1940年,[日]吉田德次郎配制了W/C<0.22的混凝土,经加压与振动处理又施高温养护,获得了28d抗压强度>100Mpa的成果。

但后来逐步认识到,配制>50Mpa干硬性混凝土十分困难,并很不经济。

1.3.3第三次变革——干硬性混凝土向流动性混凝土转变时代1937年,[美]E.W斯克里彻取得了用亚硫酸盐纸浆废液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提高强度和耐久性的专利,拉开了现代外加剂之幕。

1913 年,[美]柯尼尔.开(Cornell kee)设计出曲轴机构传动的立式缸混凝土泵,并取得专利。

1927年[德]弗得茨.海尔(Fritz Hell)亦设计同类型混凝土泵,并第一次获得成功的应用。

1932年,[荷兰]库依曼将立式缸改为卧式缸,制造了库依曼型混凝土泵。

1936 年,保尔(Bell)提出了可泵性问题。

随后格莱(Gray),波波维茨等人对可泵性作了不同的解释。

现在浒的是按宾汉姆流体特征表达。

我国学者简言:“可泵性实则就是拌合料在泵压下管道中移动磨擦阻力和弯头阻力之和的倒数。

”阻力越小,可泵性越好。

通俗讲,可泵性是拌合物在泵送过程,不离析,粘塑性好、磨擦力小、不堵塞、能顺利沿管道输送的性能。

1962年,[日]服部健一等将萘磺酸甲醛高缩合物(聚合度n≈10核体)用于混凝土分散剂,1964年花王石碱公司作为商品出售,名为“麦地”(MT-150)高效减水剂。

几乎与此同时(1963年)前联帮德国研制成功三聚氰氨磺酸盐甲醛缩聚物,随后出现的还有环氧树脂(NO89)。

上述减水剂减水率高达20%~30%,前联邦德国首先用三聚氰胺“美尔门脱(Melment)”研制成功坍落度18㎝~22㎝的流态混凝土。

标示了流动性混凝土时代的开始。

我国前华北窑业公司于1948年引进美国文沙引气剂样品,1949年研制成功松香热聚物为主要成份的引气剂。

产品名为长城牌引气剂,在天津新港应用效果显著。

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量生产使用外加剂,主要产品有松香热物和松香皂类的引气剂、纸浆废液(木质素磺酸钙)、氯盐防冻剂等。

1970年,国家建材院、清华大学、江西水泥制品研究所率先推出萘系和三聚氰胺系高效减水剂。

70~80年代是我国发展高潮时期,高效减水剂与日本的差距只有10年,而前于苏联5年。

1999年全国拥有外加剂骨干企业482家,总产量达123.5 万吨,已居世界前列。

1.3.4 第四次变革——高强混凝土应用,高性能混凝土萌发时代1.3.4.1高强混凝土(HSC)是混凝土技术的高科技,高性能混凝土(HPC)是混凝土技术的前沿。

1918年,[美]建造的陶粒钢筋混凝土载重7000t海船,半浸海水之中,至今(80余年)仍很完好。

1929 年下水,1942年搁浅于挪威海岸,名为Crete Joist的钢筋混凝土船,历经数十年海潮和严寒考验,经取芯测定和电位测试,其混凝土强度可达 75MPa~120 Mpa,除有少数裂缝外,未见明显腐蚀,钢筋绣蚀亦很缓慢。

可见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HSC和HPC。

HSC在不同历史阶段涵义不同。

20世纪30年代前全界用体积配合比,强度10 MPa~30 Mpa。

二战后各国不断提高,强度25 MPa~40 Mpa。

我国建国后以北京为先导改为重量配合比,强度11 Mpa、14 Mpa、20 Mpa。

50年代HSC强度为35 Mpa,60年代为 40 MPa~50 Mpa,70年代为60 Mpa。

时下采用现代技术配制的HSC强度早已超过了结构设计所采用的强度。

例如使用优质天然骨料能够生产 230 Mpa的混凝土,使用优质陶瓷骨料可以得到460 Mpa 的混凝土,甚至使用轻骨料亦可配制>100 Mpa的轻质混凝土。

美国混凝土学会(ACI)和国际预应力混凝土联合会(FIP)与欧洲混凝土委员会(CEB)1990年、1992年公布报告都将HSC的强度界定为≥41 Mpa,且不包括应用特种材料和技术制备的混凝土。

其理由是超过40 Mpa的混凝土性能与生产工艺都会开始变化。

一些国家的标准和规范,均在抗压强度40 MPa~50 Mpa试验基础上制定的,但不限制≥41 Mpa的混凝土。

HSC的强度低限,将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化而逐步提高。

目前抗压强度≥50Mpa或60Mpa 通常被认为是HSC。

HSC的技术发展走过三个阶段。

没有减水剂前,靠低W/C、振动加压和高温养护制备为第一阶段;以高效减水剂为主开创了HSC发展的第二阶段;采用矿物质细粉料和高效减水剂双掺,以普通工艺制备(亦是当前配制HSC技术路线的主要特征)为第三阶段。

现在HSC技术有以下四个档次:设计强度(按新标准,下同)为60Mpa,采用目前市售材料和标准可以生产与施工;设计强度为80Mpa,市售材料和标准尚有怀疑,仅以预拌商品混凝土中试点应用;设计强度为100Mpa~120Mpa,市售材料已不适宜,技术标准也要重新制订,处于试验室配制阶段。

设计强度为140Mpa~150Mpa,必须开发新材料,处于攻关研究阶段。

HSC 的技术经济效果十分明显,国内外经验表明:用60Mpa代替30Mpa~40Mpa,可减少40%混凝土、39%钢材用量降低工程造价20%~35%。

若用于构件生产,每提高强度10Mpa,养生能耗减少标准煤13㎏/m3。

当强度由40Mpa提高到80Mpa,其构筑物体积、自重均缩减30%。

众所周知,混凝土属脆性材料,强度越高脆性越突出。

其抗拉强度不与抗压强度同步成比例增长。

研究微观结构,强度达到一定值的HSC为共价键,破坏时突然崩裂,并伴有巨响。

要通过掺入纤维或高分子材料等途径改性解决。

世界许多国家HSC在工程上应用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