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毛南族

合集下载

广西毛南族傩面具文化的静态保存与动态传承

广西毛南族傩面具文化的静态保存与动态传承

广西毛南族傩面具文化的静态保存与动态传承广西毛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其中傩面具文化是毛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傩面具是毛南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物品,不仅具有装饰性,更承载了毛南族民间信仰和祭祀文化。

如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毛南族傩面具文化面临着保存静态文化和传承动态文化的双重挑战。

本文将对广西毛南族傩面具文化的静态保存和动态传承进行探讨,并提出如何保护和传承毛南族傩面具文化的建议。

一、广西毛南族傩面具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傩面具是毛南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物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在毛南族的宗族和家庭中,傩面具被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具有祈福、避邪、驱鬼等功能,被视为守护神灵的象征。

傩面具的制作工艺独特,通常采用竹篾、木材、麻绳等天然材料,再配以色彩艳丽的颜料和精美的图案,其造型栩栩如生,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毛南族傩面具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承载着毛南族信仰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广西毛南族傩面具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其丰富多彩的造型、精湛的工艺,更在于其承载了毛南族宗教、祭祀、民俗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傩面具反映了毛南族人民对自然、宗教和生活的理解和表达,是毛南族文化传统的瑰宝,不容忽视。

对广西毛南族傩面具文化的静态保存和动态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静态保存是指对文化遗产进行专业保护和保存,以保持其原始状态和特色,防止其遭到破坏和流失。

对广西毛南族傩面具文化的静态保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实施。

建立傩面具文化档案库。

通过收集整理傩面具相关的资料、文献和图像资料,建立起专门的傩面具文化档案库。

这样可以使傩面具的历史渊源得到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记录和保存,有助于后人了解、研究和传承傩面具文化。

加强傩面具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对于已经制作完成的傩面具,需要进行专业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防止其受到自然风化、虫蛀、损坏等情况的侵害。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傩面具保护机构、培养专业的文物保护人员、制定相应的保护修复标准和措施等方式,加强对傩面具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探究毛南族傩舞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传承

探究毛南族傩舞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传承

探究毛南族傩舞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传承1. 引言1.1 毛南族及其傩舞的介绍毛南族,又称毛难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的边境地区。

毛南族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民族,其傩舞是其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毛南族的傩舞是一种具有祭祀意义的舞蹈艺术,通常在重大节日、祭祀仪式或庆典活动中表演。

傩舞被认为是毛南族与神灵沟通的方式,可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佑家族平安幸福。

在毛南族传统的观念中,傩舞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仪式,具有极高的神圣性和神秘性。

舞者在傩舞过程中会化身为神灵,展现出独特的舞蹈姿态和动作,如跳跃、旋转、扭动等,充满力量和韵律感。

毛南族的傩舞传承自古代,经过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形式和风格。

傩舞也融合了毛南族的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是毛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2000字】2. 正文2.1 毛南族傩舞的起源与历史毛南族傩舞起源于古代巫师祭祀活动,是毛南族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

据考证,毛南族傩舞可以追溯至东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毛南族祭祀仪式中,傩舞被用来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吉祥,驱邪祛病和祈求平安等。

傩舞曾是毛南族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被视为族内重要的文化传统。

傩舞起源于古代毛南族祭祀仪式,其舞蹈动作、服饰和音乐伴奏均承载着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傩舞逐渐演变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成为了毛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傩舞,毛南族人民表达对自然、对祖先、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追忆,弘扬着民族团结、传统美德和文化自信。

毛南族傩舞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毛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当今社会,毛南族傩舞仍然保留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不断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通过对毛南族傩舞起源和历史的深入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其在当代社会得到更好地传播和弘扬。

2.2 毛南族傩舞的舞蹈形式和特点毛南族傩舞的舞蹈形式多样,包括舞蹈动作、舞蹈编排和舞蹈表演等方面。

毛南族传统节日

毛南族传统节日

毛南族传统节日毛南族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其中,传统节日是毛南族人民生活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他们对于自然、祖先的敬意和对美好未来的祈愿。

本文将介绍毛南族的几个主要传统节日,以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新米节新米节是毛南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农历八月初八举行。

这一节日庆祝的是丰收的到来和感恩上天赐予的丰饶。

在新米节当天,毛南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集体跳舞、唱歌,以表达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此外,人们还会准备丰盛的宴席,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品尝新鲜的稻谷和米饭,共度一个愉快的夜晚。

二、龙舟竞渡节龙舟竞渡节是毛南族的另一个重要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这一节日源自于毛南族人民对于水的崇拜和祈祷丰收的信仰。

在龙舟竞渡节当天,人们会在河流或湖泊上组织龙舟比赛,将这项古老的传统竞技活动发扬光大。

参赛的龙舟装饰着五彩缤纷的花朵和彩带,船上的划桨手们全力划动着,争取速度和力量的最佳平衡。

观众们则会沿岸欢呼雀跃,助威他们心仪的队伍。

这一传统活动不仅是体育竞技的盛事,也是毛南族文化的独特象征。

三、盛装游行节盛装游行节是毛南族传统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一个,通常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

这一节日旨在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并向祖先致敬。

在盛装游行节当天,毛南族人民会穿着传统的华丽服饰,饰以花朵、彩带等装饰品,组成彩车队伍,游行于村庄的大街小巷。

人们手持各类民俗器物,载歌载舞,表演传统习俗和民间艺术,以展示毛南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盛装游行节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也是人们感受毛南族文化的最佳时刻。

四、黎明儿童节黎明儿童节是毛南族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五举行。

这一节日旨在表达对孩子们的关爱和祝福,让他们度过一个快乐的节日。

在黎明儿童节当天,家长会给孩子们准备各种好吃的食物和礼物,孩子们在社区或学校举行的庆祝活动中,可以尽情玩耍、参加游戏、表演节目等。

【传统文化】毛南族名称的来历 毛南族的历史来源

【传统文化】毛南族名称的来历 毛南族的历史来源

【传统文化】毛南族名称的来历毛南族的历史来源毛南族历史悠久。

“毛南”之称源自地名,最早见于宋代周去非所著的《岭外代答》一书,当时“三南”地区被称为“茆滩”。

以后史藉碑刻中又有“茅滩”、“茅难”、“茆难”、“冒南”之类同音异字之类记载。

谓此地人为“茅滩蛮”。

毛南族的民族源流,以往很少人研究,目前学术界以及在毛南族群众中持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外来说,认为毛南族的祖先是分别从湖南、山东、福建等地,因作官、避难或经商而来到广西毛南地方的。

二是土著说,认为现在毛南族居住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有少数民族居住,毛南族是由当地的土著民族发展而来的,但也融合有外来的民族成分在内。

毛南族的先民,秦汉时为古“百越”族的一支“骆越”人;隋唐时被称为“僚”人的一部分;宋元从“僚”分流,与侗水语组诸民族被统称为“伶人”;明清时,由“伶人”的一支同一些外族结合衍成毛南族。

他们自称为“哀南”(单称)和“窘南”(众称),即“毛南人”的意思。

1956年经中央人民政府组织专家调查识别,确认为“毛难族”。

1986年国务院应毛南族人民的请求,定为“毛南族”。

社会历史为变迁唐代之前很长历史时期,史称“三南”及其周围广大地区为“蛮地”。

唐贞观13年(公元639年),封建王朝于该地设环州,辖八县,“三南”隶属于其中的思恩县。

其后,它所属的州、府、乡有些变更。

1953年,思恩县与宜北县合为环江县,先后归属广西宜山、柳州、河池地区。

今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毛南族滞留在原始公社社会时间很长,迟至明末清初才完全解体,进入封建社会。

1949年她同全国兄弟民族一起,共同进入新民主主义及社会主义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毛南族傩面具的民俗象征研究

毛南族傩面具的民俗象征研究

毛南族傩面具的民俗象征研究毛南族是中国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荔波、福泉、罗甸等地。

毛南族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其中傩面具是他们重要的民俗象征之一。

本文将对毛南族傩面具的民俗象征进行研究。

毛南族傩面具是一种具有神秘气息和象征意义的装饰品。

它们通常由木材或竹子制作而成,具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造型。

傩面具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亲自制作。

制作完成后,傩面具会根据不同的用途和场合进行彩绘。

有的傩面具上绘有各种各样的图案,象征着不同的意义。

毛南族傩面具在民俗中象征着神圣和庄严。

在毛南族的宗教信仰中,傩面具被视为与神灵联系的媒介。

穿上傩面具的人会被认为是神灵的化身,具有超凡的力量和智慧。

在一些重要的礼仪和庆典活动中,傩面具的出现是不可或缺的。

人们相信,穿上傩面具的表演者可以与神灵进行对话和交流,从而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帮助。

毛南族傩面具还象征着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和祝福。

在毛南族的传统信仰中,傩面具被认为是一种能够驱除邪恶、保护家庭平安的神器。

人们会在重要的时刻将傩面具戴在家中,以求得神灵的庇佑。

傩面具还被用作祈福的工具。

人们相信,穿上傩面具的表演者可以为人们带来好运和福气,驱散疾病和灾难。

毛南族傩面具还承载着族群认同和传承文化的功能。

傩面具作为毛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毛南族人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

在各种场合和仪式中,傩面具不仅是象征物品,更是展示毛南族独特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通过传统的傩面具艺术表演,毛南族人民能够保持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增强族群凝聚力,培养后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毛南族傩面具在民俗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它们不仅象征着神圣和庄严,还象征着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和祝福,同时还承载着族群认同和传承文化的功能。

通过研究和传承毛南族傩面具的民俗象征,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毛南族的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贵州毛南族传统婚育文化的特色及价值研究

贵州毛南族传统婚育文化的特色及价值研究

贵州毛南族传统婚育文化的特色及价值研究贵州毛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婚育文化具有独特的特色和深厚的价值。

本文将从毛南族传统婚姻习俗、生育观念以及对后代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其特色和价值。

一、毛南族传统婚姻习俗毛南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十分严谨,婚姻是一种严肃的社会责任和荣誉。

毛南族的婚姻自由度较低,一般是由父母和长辈包办婚姻。

婚姻的成立需要进行正式的仪式,有特定的程序和礼节。

在婚礼中,舂米酒是不可或缺的饮料,新人们在宴席上要饮用。

婚姻生活中,男女双方要尊敬长辈,和睦相处,对子女的教育也十分重视。

毛南族传统婚姻习俗体现了家族观念和长辈权威的尊重,对家庭关系的维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毛南族的生育观念毛南族对生育有着独特的观念。

传统上,毛南族人认为多生几个孩子是一种福气和幸福,孩子越多表示这个家庭富裕和兴旺。

生育观念比较开放,对生孩子持鼓励的态度。

而且毛南族的子女观念比较突出,尊老爱幼,尊重父母是他们的传统美德。

生育观念的传统延续使得毛南族人口繁衍较为旺盛,也保障了毛南族人口的增长。

三、毛南族对后代教育的重视毛南族对后代教育非常重视,他们认为教育是子孙兴旺的根本。

毛南族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和村中长者们会传授毛南族的语言、历史、传统文化、职业技能以及各种民间技艺。

毛南族的图腾崇拜和传统宗教信仰也会在家庭教育中得到传承。

在教育方式上,毛南族注重实践教育,比如教子射箭划船、放牛抓地等,传承他们的生存技能。

毛南族对后代教育的重视保障了毛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毛南族的独特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毛南族婚育文化的价值毛南族传统婚育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保障了毛南族人口的繁衍,维护了毛南族的生存和发展。

毛南族的传统婚育文化体现了对家庭、子女和长辈的尊重和关爱,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毛南族对后代教育的重视保障了毛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毛南族的独特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毛南族的传统婚育文化为整个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毛南族简介

毛南族简介
民祖祖辈辈生活在群山怀抱,不山中癿石头结下 了丌解之缘。他们住癿干栏楼,底层癿干栏柱下卉截是石 柱;由院子迚入楼内癿台阶是石条;干栏楼癿房基和山墙 是整齐癿石块;甚至门坎、晒台、牛栏、猪栏、桌子、凳 子、水缸、水盆都是石料垒砌或雕凿癿。 • 毛南族人民以同姓同族聚居,村落依山而建,多为10多户 人家癿小村庄,最大癿也丌赸过百户。住房一般是瓦顶泥 墙,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幵二前面建有晒台,下层关 养牲畜和埼放杂物,保持“干栏”建筑癿特点。
•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但节日癿意义不汉族丌同,民间称为 “药节”。过药节旪,习惯采艾右、菖蒲、黄姜、狗屁藤 等草药熬水飢浊,或用这些草药剁碎作馅包粽粑可以解毒 去病。 • 毛南族癿“南瓜节”,旪在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这天。 各家把收获到家癿形状各异,桔黄色癿大南瓜摆满楼板, 逐一挑选。年轻人走门串户,到各家评选“南瓜王”。丌 仅要看外观,而丏要透过表面看到瓜籽。徃到众人意见基 本一致,由一身强力壮者用砍刀劈开“南瓜王”,主人掏 出瓜瓢,把飤满癿籽留作杢年癿种子。然后把瓜切成块, 放迚小米粥锅里。文火煨炖,煮得烂熟,先盛一碗供在香 火埻前敬奉“南瓜王”,尔后众人共飠同享
• 为了弥补生活癿丌足,毛南族人民还兼营各种副业。他们 饲养癿菜牛,曾进销上海、香港等地,颇有声誉。 • 解放后,1952年实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 制。毛南族人民癿政治地位収生了根本发化,能够和其他 民族一样平等地参政讧政。在党和政府癿支持和帮劣下, 经济得到了径大収展。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巟具都収生了 飞跃,普遍实斲科学种田,精耕细作,亩产水稻由过去癿 250公斤提高到亩产500公斤。“毛南菜牛”由二采用科 学饲养斱法,产量大增,出栏率上升,经济敁益大大提高。 毛南族地区被称为“牛粮之乡”,飢誉四海。随着改革开 放癿扩大,毛南族山乡癿収展前景喜人。

探究毛南族傩舞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传承

探究毛南族傩舞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传承

探究毛南族傩舞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传承毛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具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其中傩舞就是毛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傩舞是毛南族在特定节日或仪式中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而且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究毛南族傩舞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传承,从中窥探毛南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我们来了解一下毛南族的傩舞是如何形成的。

据传统说法,毛南族的傩舞源自古代的驱鬼仪式,据说在古代毛南族的居住地区,常常会有许多鬼魂幽灵出现,给当地人民带来了许多伤害。

毛南族祖先们便通过跳舞的方式,驱散鬼魂,保护自己的村落和家园。

再加上丰富的农耕文化和生活习俗,傩舞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在节日庆典、丰收仪式以及祭祀活动中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逐渐成为毛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毛南族傩舞的艺术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舞姿婀娜多姿。

毛南族的傩舞舞姿优美,动作多样,舞蹈者通常手持酒杯或者色彩艳丽的绸缎,并配以绚丽的服饰,整个舞蹈过程中,身姿优美,动作矫健,让人目不暇接。

音乐与舞蹈的深度融合。

毛南族的傩舞通常伴随着特定的音乐和歌曲,这些音乐和歌曲多是由当地的艺人或者长者口传心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这些歌曲和音乐会为舞蹈增添更为丰富的表现力,让观众在音乐的陪衬下更容易投入舞蹈的氛围中。

富有宗教意义。

毛南族的傩舞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表演,它还具有宗教意义。

在毛南族的信仰系统中,妖魔鬼怪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傩舞被视为一种驱邪护平安的仪式活动,通过傩舞来驱赶恶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毛南族的傩舞通常在特定的节日和仪式中表演,每个地区的舞蹈形式和内容略有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毛南族文化的地域性特点,也使得傩舞更富有魅力和趣味性。

口头传承。

毛南族的傩舞是通过口头传统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通常是由长者或者艺人口传心授,这样的传承方式在形式上没有经过任何的书面化,更富有生动性和多样性,保持着傩舞的原始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文化--毛南族
毛南族,现有71968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其余散居在南丹、河池、都安等地。

毛南族地区紧靠云贵高原东麓,溶岩遍布,青山连绵。

中部是茅南山,东北部是九万大山,西北部是凤凰山,西南部是大石山区,林木苍翠,属亚热带气候,适合于农耕畜牧。

毛南族以农业为主,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植杂粮、少数地区种植水稻。

毛南族自称"阿南",意为"当地人",说明他们是该地区的土著居民。

唐代以前的"僚",宋、元、明时代的"伶",与毛南人的先祖有渊源关系。

史籍中曾先后出现过"茅滩"、"茆滩"、"茅难"、"冒南"、"毛难"、"毛南"等名称。

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没有民族文字,曾用汉字音义拼记过毛南语的民歌等,称"土俗字"。

毛南人多通壮语及汉语,现通用汉文。

毛南菜牛
由于毛南族山区缺少耕地,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毛南人除惜土如金,见缝插针开垦面积很小的"鸡窝地"之外,就是利用满山的青草来发展家庭饲养业。

家家都养菜牛,专供食用,不作劳役,成
为毛南族的特产,畅销国内及港澳市场。

菜牛都是围栏圈养,牛圈干爽、避强光、很清静,夏防蛀虫,冬防受冻。

对刚入圈的牛要细心观察其习性和喜吃什么饲料,有时要在草上洒盐水以增加食欲。

同时对病牛有一套民间草药疗法,很多人家的园子里都种有草药。

除喂草之外,还喂玉米、高粱、饭豆、红薯、南瓜等杂粮,并煮熟拌潲喂食。

这是圈养阶段。

第二阶段是"囤肥",即把菜牛育肥满骨架。

这个阶段喂牛的草要在日出前割回来,草叶上要有露珠,且越嫩越好,一头牛每天吃6 0 公斤左右。

中午和晚上还要各加喂1 0 公斤杂粮潲水料,半夜再喂一次半生半熟的青草潲水。

第三阶段是攻膘。

每天除供给大量嫩青草外,还要加喂泡发的小米及黄豆浆。

经40多天的攻膘,连牛脊背上的肉都鼓得高出了脊梁骨,形成了一道凹糟,把木盆放在牛背上都掉不下来。

待膘满肥壮才宰杀挑肉上市出售。

肉呈粉红色,瘦中夹肥,层次分明,鲜嫩纹细,肥而不腻,煎炖烹炒,都爽脆可口,是羊肉中的上品,凡是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

传说,毛南族特殊的饲养菜牛法,是由他们所崇信的善神"三界公"传下来的。

三界公小时家贫,为人放牛度日。

他有给牛划地为牢的本领,牛在他划定的圈内吃草,他自己去砍柴,两不误。

某日他砍柴时巧遇仙人下棋,顿时入迷。

仙人们吃蟠桃时分给了他一块,并邀他同回仙山。

途中三界公见一山泉,脱口说:"此泉好洗牛肚涮火锅",仙人们认为他凡缘未脱,令其回家。

仙界一日,人间多年。

他划圈放牧的牛已成了一大群。

经观察,三界公认定了好几种牛爱吃的草,从此便配以精料,改为圈养,并传此法于乡亲。

毛南石雕
毛南族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群山怀抱,与山中的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们住的干栏楼,底层的干栏柱下半截是石柱;由院子进入楼内的台阶是石条;干栏楼的房基和山墙是整齐的石块;甚至门坎、晒台、牛栏、猪栏、桌子、凳子、水缸、水盆都是石料垒砌或雕凿的。

为了美观,他们在石制用品上都雕有花鸟虫鱼等图案。

这些东西在市场上出售一般都很抢手。

石雕艺术的水平,主要表现在石墓的雕饰上。

在毛南族地区的凤凰山有个古墓群。

这里的石墓柱擎着重檐石楼阁,上刻武士扬鞭催马、姜太公柳荫垂钓、儒生窗前著书,以及雷王、水神等形象。

墓柱上是浮雕的蛟龙盘绕,柱础上有花卉动物装饰。

墓顶有石雕的大仙葫芦、太阳、云水、麒麟等,有的高达4至5米,仿佛是给活人建的宅第。

两墓柱之间靠里,是巨形墓碑,碑两侧刻有大幅挽联,联边雕刻着凤凰、画眉、仙鹤、蝙蝠、游鱼、梅花鹿、仙桃、苍松、水仙、大象等栩栩如生的图案,以象征吉祥、长寿、宝贵、有余、厚禄、清廉等祝愿和赞颂。

毛南族石匠艺人历来重视精雕细刻,用心琢磨,反对粗制滥造,图快省工。

老师傅们要求徒弟每天凿下的石粉末不得多于一牛眼杯,否则所出的活不能列为工艺品,可见毛南族石雕工艺品的精美细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