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鱼我所欲也》(优质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鱼我所欲也优质课教案

鱼我所欲也优质课教案

鱼我所欲也优质课教案鱼我所欲也的优质课教案怎么写呢?当面临生死抉择时,我们不由的想起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停留于“活着”。

鱼我所欲也优质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

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

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

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

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 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

2. 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

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

例: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鱼我所欲也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鱼我所欲也》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原文。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鱼我所欲也》的文学背景和作者孟子。

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起承转合。

解读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如人性本善、道德修养等。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介绍《鱼我所欲也》的文学背景和作者孟子。

第二步:朗读原文,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节奏。

第三步: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四步:解读重点词汇和句式,解释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第五步:练习翻译和默写,巩固所学内容。

2.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原文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运用练习法,通过翻译和默写,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翻译和默写:评估学生的翻译准确性和默写能力。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3.2 教学反馈针对学生的表现和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拓展4.1 教学资源教材:《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

参考资料:关于孟子的介绍和相关的文学评论。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等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和展示。

4.2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孟子的其他著作,如《孟子·告子下》等。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或辩论活动,运用所学的文言文表达思想。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或讨论,拓宽学生的视野。

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的有效性,分析优点和不足之处。

5.2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估的结果,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精选10篇)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精选10篇)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精选10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整理篇1一、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是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理论证等方法。

2、难点是第一段的逻辑推理论证过程。

三、教学设想: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法,明确各层级的要求(具体见“教学过程”);注重体现新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诵读全文,力求做到能当堂完成背诵要求。

2、针对文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推理中,逐层分析,逐步理解其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幻灯片,将要点提示给学生,让学生有直观印象,便于今后的复习记忆。

3、本文用一课时完成。

四、教学过程:《鱼我所欲也》属于文言说理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论证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落实。

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完成:(一)导入新课由学生所熟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手,回顾其中名句,温故而知新,而后导入本文的学习,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二)注重文言诵读,指导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而后教师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正音。

如:患(huān)、恶(wù)、箪(dān)、羹(gēng)、蹴(cù)。

(三)提炼中心论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要点)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而后解答)明确: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设计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设计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设计篇一【第一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积累名言、生字读音。

过程与方法: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孟子的情况。

教学重点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课前准备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课前板书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假设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答复: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

)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读课前导语〕复习孟子的情况。

宋朝朱熹把《孟子》和《中庸》、《大学》、《论语》合为“四书”。

二、字音断句1.字音。

2.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3.朗读。

三、翻译课文第一段1.学生结合注解逐句翻译。

2.老师强调重点词语。

①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却不采用它。

②由是那么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防止患难,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

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心,人人都有这颗心,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全段译文: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

〔假如〕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

〔假如〕生命和正义不可以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精选5篇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精选5篇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精选5篇《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

2、本文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

3、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教学重点:1、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二、朗读练习注意要点:字音:(1)不为苟得也(wéi)(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停顿示例:(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三、疏通文意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1)“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2)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3)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鱼我所欲也》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3. 领会并实践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4.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原文及翻译2. 词汇和句型的讲解与练习3.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探讨4. 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训练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原文的阅读与理解。

2. 词汇和句型的掌握与应用。

3.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4. 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培养。

2.2 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文言文的解读。

2. 文中复杂句型的分析与运用。

3. 文中深层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原文、词汇和句型、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2. 互动法:讨论、问答、小组活动。

3. 实践法:阅读理解、文学鉴赏、写作练习。

3.2 教学手段1. 教材:原文、翻译、相关注释和讲解材料。

2. 多媒体:PPT、视频、音频、网络资源。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原文:指导学生阅读原文,理解大意。

3. 讲解词汇和句型:分析并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4. 翻译与讨论:对照翻译,讨论文中的难点和深层含义。

5.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6. 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训练:提供相关的练习和作品,进行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训练。

4.2 时间安排1. 导入:10分钟2. 阅读原文:20分钟3. 讲解词汇和句型:15分钟4. 翻译与讨论:20分钟5.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探讨:15分钟6. 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训练:1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阅读理解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优秀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

孟子以严肃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

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它古文他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起来可能兴趣不大。

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

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3、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教学方式】1、采取“诵读—积累—感悟”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2、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为文章观点找论据,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3、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的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上的独到之处。

3、感受孟子文章语言的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多朗读,多背诵。

一、导入新课方法一:生齐背陈毅的《梅岭三章》,师简说“取义成仁今日事”中的“取义成仁”借用了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其中的“舍生取义”是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提出的,“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孟子在本文中是如何阐述的?我们一起从《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寻求解答。

鱼我所欲也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鱼我所欲也》的原文及翻译。

理解孟子的道德观念,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来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善良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鱼我所欲也》的原文及翻译。

2. 理解孟子的道德观念,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与翻译。

2. 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1.2 提问:“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鱼我所欲也》,理解大意。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文中的论证方法。

3. 合作探讨3.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翻译对比4.1 学生互相交换翻译成果,对比分析。

4.2 教师点评翻译中的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5.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课后作业1. 熟读《鱼我所欲也》,巩固记忆。

2. 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写一篇短文。

3. 翻译《鱼我所欲也》,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鱼我所欲也》原文的熟悉程度和理解能力。

2. 学生对孟子道德观念的认同和内化程度。

3. 学生对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提升。

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者,何不用也?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
祸患、灾难 什么坏事不可做呢
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 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 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 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 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采用这种方法 转折可是 有的人 采纳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 不单,不仅 贤德的人 因此、由此可见 也。
(重点)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 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 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 解作者的观点。
孟子,名 轲 , 字 子舆 ,邹人,战国初 期 思想家 、 教育家 。他 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是 儒家 学派继孔子之后一 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 亚圣 ”。在政治上,他 提倡“ 仁政 ”,提出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 在人性问题上, 为了 的 接受 代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文:从前(为了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现在 有人却为了宫室的华美却接受它;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译文:从前宁愿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 侍奉却接受它;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从前宁愿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所认识 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它: 这种做法 停止 取消独立性 叫做 天性、天良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 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之 与 不 识
所 欲/ 莫 甚 于 生 之,行 道 之 人 /弗 受。 辨 礼 义 /而 受 之。 穷 乏 者 得 我 /而 为 之。
....也:表判断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 并列 同时得到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 弃鱼而选取熊掌。
...的东西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 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部做苟且偷 生的事。 死亡是我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 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假如、假使 的 没有超过生命的 那么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
...的手段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这种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 本性 代这种本性 丢失 罢了 者 译文: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 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 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 要的(那就是义), 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 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 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筐饭 箪:古代 一碗汤 豆:木
盛饭用的圆竹器
代食羹 不 制盛实物的器具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吆助 修 用脚踢 修饰 的 喝词饰 给
乞人不屑也。 译文: 一筐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 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过路 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吃,乞 丐也不愿意接受。
故不为苟(gǒu)得也 死亦我所恶(wù ) 故患有所不辟(bì )也 一箪(dān)食 一豆羹(gēng) 蹴(cù )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xiè )也
课文听读 听读课文,要求: 1. 听准字音; 2. 分清句读。
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如 使 /人 呼 尔 /而 万 钟 /则 今 /为 所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生命是我喜爱的,大义也是我喜爱的,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只 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课文翻译
胜过、超过 比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 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以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厌恶 比
祸患、灾难 通 “避”躲避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多各种各样的 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 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 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 课题。
我们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 文告诉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 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难点) 3.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4. 掌握本文的论点、论证方法 5. 背诵课文。
重点词语
——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吗。) 4.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向”,从前)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
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 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 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 “本心”。
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作者简介
主要思想
施仁政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 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 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高位厚禄 通“辨”,辨别 修饰 对于 益处、好处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 贫穷的人 为了 的 侍奉 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通“德”感激 通“欤”,语气助词 与?
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 俸禄却不辨是否合礼仪就接受了,优厚的 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大小老婆的侍奉 和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