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余光中
“八闽归人”余光中

“下面就是你家了!”一句话令我全身震颤,心头一紧。
“下面果真是我的家吗?”泪水忽然盈目。
忽然,我感到这一带隐隐青山、累累果林,都为我顾盼所拥有,相信我只要发一声喊,十里内,枝头所有的芦柑都会回应。
骤来的富足感一扫经年的乡愁。
(余光中《八闽归人》)他一级级向天游峰顶仰攀上去,虽说只有848级台阶,但山灵扯后腿的后劲愈来愈沉,他不禁感叹道:“就算英雄也不免气短。
”路回峰转,风景渐渐匍匐在脚下,回首惊艳,九曲溪水那么娴静地在谷底流过,像万山私隐的纯蓝色午梦泄漏了一截,竟然被凡眼偷窥。
“八闽归人”余光中2003年9月,经福建省文联邀请,余光中便有了10天的八闽(福建省别称)之行。
他游福州,登武夷,访泉州,回永春,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他自认为是“八闽归人”,称这次故乡行“一偿半生夙愿”。
笔者有幸和诗歌评论家李元洛等著名学者一起,全程追踪这位诗人的足迹。
余光中飞抵榕城(福州市别称)时,正值中秋前夕。
9月11日晚上,主办单位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文吟诵会。
余光中与福建省文艺界人士、海内外参加“海峡诗会”的嘉宾以及众多的诗歌爱好者一起,沐清风,赏明月,吟诗酬答,共叙乡情,度过了他有生以来在故乡的第一个中秋之夜。
9月14日,笔者和余光中同乘一趟火车到武夷山。
当晚,余光中到武夷学院演讲。
那天天气闷热,余光中便朗诵了自己的诗作《雨声说些什么》以作“降温”用。
无巧不成书,余光中讲完后先是下起小雨,后是电闪雷鸣,大雨滂沱。
第二天,天气仍然炎热,这使人感到有伤武夷山的仙气,但文友们的豪气仍然高涨,要和余光中伉俪一起登天游峰。
参加诗会的学者与他合影时,说是要沾一点余的文气、才气。
余光中突然冒出一句“还有喘气”,逗得人们大笑不止。
余光中虽然白发斑斑,但精神状态仍然年轻。
在余氏的游记中,《八闽归人》虽不是代表作,但该文记叙自己回乡的经过,仍亲切有味:当天下午转劳为逸,苦尽甘来。
碗口粗细的长筒巨竹,两头烤弯,十六根并排扎成的竹筏,绑着三排六个座位,前后都有船夫或船娘撑篙。
2011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各个击破专题 第十六章 第二节 新闻、访谈的阅读

第二节新闻、访谈的阅读(20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1~4题。
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
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
我写了好多乡愁的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
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
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城万里长”。
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有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
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
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杨:为荣?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像的比较安定的生活。
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
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
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
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③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
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
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
余光中演讲稿

余光中演讲稿 余光中 ,其文学 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 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余光中演讲稿 崔明华主任、尹明华社长、余秋雨 先生,还有跟我一样从海外来的两位作家女士,各位朋友们,下午好! 我觉得我们三个人能应邀来参加这么盛大的文化讲坛, 真的非常高兴。
而且 很巧合,今天代表主办单位的两位先生的名字都叫“明华”,(全场 笑)我的名字叫“光中”, 好像对仗一样, (全场笑)这是中文的美德。
早在 1998、1999 年,余秋雨先生和我就先后到湖南岳麓书院演讲。
我去演 讲的时候他们都跟我说,另一位余先生刚来讲过,今天你来讲是下了一点雨,上 次那位余先生来讲也下了雨, 我说是“如余(鱼)得水”嘛, (全场笑) 两条鱼。
不过他是秋雨应该下雨,我是光中应该出太阳。
(全场笑)同时呢,余先 生好几年前去台湾巡回演讲,最后到了高雄,到我所任教的台湾中山大学演讲, 那次演讲会我是主持人,所以今天我们都没有吃亏。
(全场大笑)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 《爱护我们的母语》 。
我们的母语当然就是中文、 汉语, 在海外叫作华文、华语。
我们现在身处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英文几乎成为世界语 了,可是以英文为母语的人大概不出四亿人,主要是美国人、英国人,还有一些 相关的民族和国家,比如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等,加起来不过四亿人。
而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有十几亿人,再加上海外各地的华人。
所以,母语人口最多 的语言应该就是我们的汉语。
听说现在很多国家的人士都在学中文, 开始说有三千万人, 现在又说有六千 万人,总之是增加得很快。
我一直觉得我们的中华文化像一个很大的圆形,圆心 无所不在,圆周无处可寻,而这个圆的半径就是中文了。
这个半径有多长,这个 文化就能够走多远。
所以我想我们从事写作的人, 就是想把这个大圆的半径延长, 让这个圆显得更加博大。
《乡愁余光中》课件

代表作品
• 《乡愁》、《白玉苦瓜》、《等你, 在雨中》、《听听那 冷雨》等。
02
《乡愁》诗歌赏析
主题思想
思乡之情
余光中的《乡愁》表达了 对故乡的深深思念,通过 描绘家乡的风景、人物和 回忆,展现了作者对故乡
的眷恋和怀念。
《乡愁余光中》ppt课件
CONTENTS
• 余光中简介 • 《乡愁》诗歌赏析 • 《乡愁》的创作背景 • 《乡愁》的影响与评价 • 余光中其他作品展示
01
余光中简介
生平简介
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 籍福建泉州永春。
1947年考入金陵大学外 语系,后随家人迁往台 湾。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 外文系,后赴美留学。
人生经历
诗歌中融入了作者的个人 经历,反映了作者在不同 人生阶段对家乡的感受和 思考,展现了人生的变迁
和成长。
家国情怀
诗歌中不仅表达了对故乡 的思念,还体现了对祖国 的热爱和关注,展现了作 者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艺术特色
意象丰富
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邮票 ”、“船票”、“坟墓”、“海峡” 等,通过这些意象的巧妙运用,形象 地表达了乡愁的情感。
读者反响
感动与共鸣
许多读者在读到《乡愁》后,感 受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 思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情感
共鸣。
热议与讨论
该诗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关注和讨 论,关于诗歌的主题、语言和技
巧等方面都有深入的探讨。
传承与发扬
读者在欣赏该诗的同时,也进一 步传承和发扬了中国现代诗歌的
文化精髓。
专家评价
高度赞誉
结构严谨
《余光中诗选》讲解

《余光中诗选》讲解余光中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和翻译家,其作品以清新自然、深情细腻而闻名。
他的诗作结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对《余光中诗选》进行讲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诗歌作品。
第一部分:《余光中诗选》简介《余光中诗选》是一本收录了余光中多首经典诗歌的选集。
该选集由余光中自己编纂,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
其中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代表作品,涉及了生活、自然、历史、爱情等多个主题。
这本选集的问世,使得余光中的诗歌更加广为人知,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他创作风格和思想的机会。
第二部分:余光中的诗歌风格余光中的诗歌风格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又具有现代思想的特点。
他擅长运用典故、修辞手法和韵律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作常常情感细腻、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第三部分:余光中的代表作品赏析1.《登黄鹤楼》这首诗是余光中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其通过登临黄鹤楼的场景,抒发了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怀旧之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借景抒发情感、对比等,使整首诗具有独特的意境和感染力。
2.《雨巷》这首诗以富有情感的语言描绘了雨巷中的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琐碎而又真实的感慨。
余光中通过对雨巷的描写,抒发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过去时光的缅怀和怀念之情。
3.《乡愁》这首诗是余光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广大读者中赢得了极高的赞誉。
诗中通过对家乡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乡愁之情。
这首诗质朴而深沉,语言朴实而含蓄,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四部分:余光中的诗歌主题余光中的诗歌涉及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包括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生活琐事、爱情等。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对这些主题的表达,反映了他对社会、人生和时代的思考和感悟。
第五部分:余光中的诗歌影响余光中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对中国当代诗歌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也对其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余光中,生于1928年,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现居台湾。培训课件-新版.ppt

学习 拓展
用自已的方式来表达乡愁最新文档Fra bibliotek最新文档
余光中,生于1928 年,祖籍福建永春,生 于南京,现居台湾。当 代诗人和诗评家。小时 候离开家乡去四川读书, 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 1958年赴美国求学, 1972年创作《乡愁》。 主要诗集有《舟子的悲 歌》《白玉苦瓜》《钟 乳石》等。
最新文档
最新文档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最新文档 大陆在那头
小时候 母子分离 邮票
乡 长大后 夫妻分离
船票
愁
后来 母子永别 坟墓
现在 游子别离 海峡
时间顺序
托物寄情
最新文档
讨论:能否把“浅浅的海峡”换 成“深深的海峡”?为什么?
余光中 素材

余光中个人简介余光中(1928年9月9日-),中国当代作家、诗人,现居台湾高雄市。
生于南京市,父亲余超英,母亲孙秀君。
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
抗日战争时在四川读中学,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
因生日正好是农历9月9日,所以自称[茱萸的孩子]。
在两岸三地游走居住教学的余光中老师,自言最喜欢的是香港和高雄,曾形容两岸三地是:“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1]现为台湾国立中山大学讲座教授,擅新诗、散文,旁及评论、翻译,出版著译凡五十种,其中散文有十种,作品列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设有华文课程的大学、中学的教科书。
余氏行文精炼,发人博思,故坊间也有不少其作品之评析。
中文造诣深为人赞,如香港作家林沛理称之为:“语言的魔术师”、“香江第一才子”陶杰许之为“用中国文字意象之第一人”,且其精通英语及多种外文,包括德语、西班牙语等。
曾任台湾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亦尝为美国大学英美文学系副教授,于两岸三地享负语言大师之名。
余光中的生活事例一:初试啼声廿岁那年,国共内战正炽,余光中和母亲从南京逃往上海,又辗转到了厦门。
「时局非常动荡!」余光中回想当时光景,学生罢课、老师罢教,政治分子渗入到师生中,人心浮动。
学运像一个个浪头,青年浮沈其中,不知自己会被推向何方。
余光中对这些运动并不热中,「因为我心中存有疑问。
」他直觉,共党政体不适合自己。
在一个连思想都要箝制的政党生活,文人如何能坦率从文?对一个已下定决心要成为作家的年轻人而言,他只有摆脱,才能畅言。
外头的世界翻腾不休,余光中内在的诗心也蠢蠢欲动。
「我站在高崖上,再深深吸一口气,向爱琴海与夜空,投最后的一瞥。
」在向着紫金山的窗案,余光中初试啼声,完成了第一首诗作〈沙浮投海〉。
廿岁的年轻诗人,想着希腊女诗人沙浮,苦恋着菲昂,却被抛弃,郁郁投海而死。
不论外界如何纷扰,余光中有定见的朝作家之路迈进。
华南理工大学中国文学经典选讲 余光中PPT文档共43页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9,71岁,傅孟丽著《茱萸的钱穆等十人为“中大 最重要人物”。获颁高雄市文艺奖。《余光中诗选》 当选“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由北京中国青 年出版社出版。南京举办“余光中文学作品研讨会”, 武汉大学举办“余光中暨香港沙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 会”,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颁授客座教授聘书。诗集 《高楼对海》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 2001,73岁,江堤编选《余光中:与永恒拔河》, 为“岳麓书院千年论坛丛书”之一,由湖南大学出版。 黄维梁编选《大美为美--余光中散文精选》,列入 季羡林主编丛书《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由深圳海 天出版社出版。获第二届“霍英东成就奖”。 • 2007年,79岁,荣聘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 校)文学院荣誉院长。
•
余光中传》由天下文化出版。黄维梁、江弱水 编选《余光中选集》五册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 版。中山大学聘为“光华讲座教授”。苏其康 主编《结网与诗风--余光中先生七十寿庆论 文集》由九歌出版社出版。淡江大学主编之 《蓝星诗学》推出“余光中特辑”。《日不落 家》获颁吴鲁芹散文奖。应湖南文协之邀访湘, 先后在岳麓书院、湖南师范大学、岳阳师范学 院、常德师范学院、武陵大学演讲。
余光中母子
•
1998,70岁,广电基金会拍摄“诗
坛巨擘--余光中”影集。获颁文工会 第一届五四奖的“文学交流奖”、中山 大学“杰出教学奖”、中华民国“斐陶 斐杰出成就奖”、行政院新闻局“国际 传播奖章”。散文集《日不落家》获 《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七十大 寿发表新作及新书出版等活动,被台湾 电视公司“人与书的对话”选为1998年 “十大读书新闻”之第六。
•
在阅读中,始终有一种审美快感支配着我们的心 情。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慈祥、和善、睿智的白发长者 娓娓道来的情形。这种审美快感首先来自作者别开生 面的比喻。为了准确地表达他的复杂心绪,他创造了 一个核心意象——假想敌。将自己未来的女婿比作假 想敌,在古今中外恐怕都很少见,可是余光中却别出 机杼运用了这样一种新鲜生动的说法。从这个意象出 发,种种想象、种种描述、种种议论,全都自然而然 地涌现、生发。“位居要冲”、“腹背受敌”、“信 箱被袭”、“电话中弹”等等别出心裁的叙述和描写, 便丝毫不显得生硬、做作。值得注意的是,军事术语 和提法的运用,在本文之中是非常突出的。余光中一 向善于从各个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借用名词、术语,充 实到他的文学创作之中,从而增强语言的“密度”和 “弹性”,这在其他作家那里是不多见的。
•
接下来,他又把他的这种角色转变的感受 通过另外一个比喻告诉了我们。“当初我自己 结婚,也不是有一位少女开门揖盗吗?‘堡垒 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说得真是不错。不过彼 一时也,此一时也。同一个人,过街是讨厌汽 车,开车时讨厌行人。现在是轮到我来开车。” 对于同一人,角色转变了,他的感受也会不一 样了,就如他的比喻所说的那样。在这些比喻 独到、适当的例子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了他 这个作为四个已经成年了的女儿的父亲的感受, 相信读者们也相信,这些也都是大多数的父亲 的感觉、心声,这里都由余光中先生通过比喻 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出来。
•
余光中“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字锤炼功 夫,也是使读者产生审美快感的原因之一。余 光中早年以诗人名世,语言的推敲已臻炉火纯 青之境。文笔圆熟明快,文势跌宕迂回。特别 值得称道的是:妙语连珠的比喻遍布文中,如 “战争”、“内奸”、“开门揖盗”、“机密 要件”等等,花样繁多,琳琅满目,不入俗流, 让人感到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赏心悦 目。这一点非常类似于现代作家钱钟书。词汇 丰富,是余光中散文另外一个重要特点。他运 用的词语,涵盖范围甚广,涉及古今中外。这 在本文也有突出的表现。如“太空舱”、“急 冻术”、“脑震荡”、“魔杖”、“地下工作 者”、“落弹点”、“敌情”、“健儿”、 “昏君”等等。
•
有人说,“捕捉感官经验的途径因人而异:有人 用白描,有人用比喻。”在本文中,作者是通过比喻 将自己的感受完完全全地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让我 们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这个父亲的感受。 • 如“我像是一棵果树,天长地久在这里立了多年, 风霜雨露,样样有份,换来果实累累,不胜负荷。而 你(四个假想敌),偶尔路过的小子,竟然一伸手就 来摘果子,活该蟠地的树跟绊你一跤!”作者自己是 果树,小子们都只是一个过路人而已,然而自己辛苦 得来的果实却要被小子们轻易地摘去了,这相信也是 天底下众多父亲的感受。 • “而最可恼的,却是树上的果子,竟有自动落入 行人手中的样子。树怪行人不该擅自来摘果子,行人 却说是果子刚好掉下来,给他接着罢了。”是的,如 果女儿不投如别人的怀抱,那小子又耐得了他什么何 呢?但是我们读者是否想到了,他不也是做过小子的 角色的人吗?那他那时又是怎样的呢?
• • • •
• • • •
6、走回近代中国时期(1965-1969) 以《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为代表。自我 的剖析、形而上的主题、同一主题的两面探索、性与 战争的交相对映,均承载深刻。技巧及思考到达高峰。 7、民谣风格时期(1970-1974) 以《白玉苦瓜》为代表。作品吸收摇滚乐的浪漫 精神,以回归故土的民族意识面对眼前的现实。这个 阶段的余光中也挣脱了“我是谁”的迷惘,以“守夜 人”自许,期待自己经由生命的苦楚而臻于永恒的诗 艺。 8、历史文化的探索时期(1974-1981) 以《与永恒拔河》、《隔水观音》为代表,诗作 的知性渐渐多于感性,也较不刻意锻字炼句,而趋于 任其自然。 9、写实伤今、印证生命的秋收时期(1981以后) 以《五行无阻》、《高楼对海》等为代表。这段 期间余光中既歌咏亲情伦理、讽诵汉魂唐魄、参透生 死玄想,也把地理的乡愁乘以文化的沧桑,由早年浪 漫怀古转为写实伤今,成了低回的吟咏。
•
当然,这是一篇幽默的小品文,所以就少不了幽 默的因素在里面。在这朴素而又丰富的语言中,当我 们低头默读的时候,我们时而也要发出一声理解的、 会心的笑声。 • 如“四个女儿,依次是珊珊、幼珊、佩珊、季珊, 简直可以排成一条珊瑚礁。珊珊十二岁的那年,有一 次,未满九岁的佩珊忽然对来访的客人说:‘喂,告 诉你,我姐姐是一个少女了!’在座的大人全笑了起 来。” • “信箱被袭,只如战争的默片,还不打紧。其实 我宁可多情的少年勤写情书,那样至少可以练习作文, 不致在视听教育的时代荒废了中文。” • “先下手为强,这件事,该乘那四个假想敌还在 襁褓的时候,就予以解决的。
•
《我的四个假想敌》,作者的四个假想敌就是他的 四个未来女婿,通过这篇幽默的小品文,作者将一个 作为四个已经长大了的女儿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他却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有其特色地表现出来。 语言的灵活运用,对汉语的把握是余光中先生的 擅长。他曾经说过:“我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 在文化各殊的语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的笔 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在这文章里,词 汇也是很丰富,涵盖的范围很广,涉及古今中外。如 “太空舱”“急冻术”“脑震荡”“魔杖”“蟠 地”“内奸”“地下工作者”“落弹点”“敌 情”“健儿”“昏君”等等,这些词汇无论纵向上, 还是横向上,我们都可以看出它们的覆盖范围是很广 的,让我们的思绪跟随他的词汇驰骋在广袤的汉语平 原上,在这里,我们饱受了语汇的丰富多彩。
• • • •
• •
3、留美的现代化时期(1958-1959) 以《万圣节》为代表。爱荷华大学的写作训练与 艺术课程启迪了余光中对现代艺术的接触,并普遍吸 收了西洋音乐,作品有抽象的趋势。 4、虚无时期(1960-1961) 以《天狼星》、《五陵少年》前半为代表。这个 时期的余光中在西化的忧郁苍白里创造英雄的幻觉, 无法向传统索取温暖。作品中时常透露末世一般的追 悼,又始终无法自绝于传统,而有“真空的感觉”。 《天狼星》投影的不但是个人或诗坛的无依、空虚, 也是一个文化、民族对传统的怀疑和对接受外来冲击 的疑惑。 5、新古典主义时期(1961-1963) 以《五陵少年》后半、《莲的联想》为代表。无 论在文白的相互浮雕上、单轨句法和双轨句法的对比 上、工整的分段和不规则的分行之间的变化上,《莲 的联想》都以二元手法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推向另 一个高峰。
• 阅读课文 • 提问: • 1、美文中的四个假想敌是什么? • 2、如何构思行文的? • 3、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4、美文特色:幽默的小品文
课文欣赏
• 《我的四个假想敌》是余光中的散文 代表作,最初收入作者的散文集《记忆 像铁轨一样长》。从类型上看,本文属 于“学者散文”或者“智性散文”。尽 管本文的亲情题材并不新鲜,可是在学 贯中西的作者笔下,却极具情趣,将人 之常情“雅化”、“陌生化”了,给读 者一种新鲜感和冲击力。
2000,72岁,香港中文大学校友月刊,选出余光
• • 余光中创作历程 • (一) 创作的开端 • 1948年,在厦门大学,外文系主任李庆 云在课堂上问同学们未来的志向。轮到余光中 时,他豪情万丈地说:“我将来要当作家!” 当时他已在南京、厦门两地初试啼声,至少发 表过七、八首诗和文学评论,表现不凡。 (二) 诗风转变的轨迹 • 1、格律诗时期(1949-1956) • 以《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 夜市》为代表。大多数篇章均为二段或三段, 每段四行,二、四句押韵。 • 2、现代化的酝酿时期(1957-1958) • 以《钟乳石》后半和〈西螺大桥〉为代表。 开始衍出长短错落的句式。
• •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 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 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 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 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 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 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 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 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我的四个假想敌
余光中
余光中小传
• 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 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 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 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 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 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 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 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诗人和评 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