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龙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科龙电器及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研究分析

科龙电器及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作者:————————————————————————————————日期:2科龙电器及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一、舞弊事件发生的导火索2005年4月29日,科龙电器公布2004年年报:亏损6,000多万元,这与上一年盈利2亿多元的业绩形成巨大反差。
5月,中国证监会就此问题立案调查。
二、证监会立案调查情况2005年5月11日,科龙电器公告说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有消息表明,中国证监会调查组在2005年4月份即已进入科龙电器进行调查。
从证监会对扬州格林柯尔收购襄阳轴承协议一直不予认可上可以看出,证监会对顾雏军早已保持了警惕。
为了查明科龙电器的违法违规情况,证监会从多个省市证监局抽调了大量的人员奔赴科龙电器。
此外,江苏、湖北、安徽等地的证监局还对同属格林柯尔系的ST亚星、襄阳轴承、美菱电器等上市公司进行了同步调查。
科龙电器案件的重要当事人之一顾雏军1959年生于江苏泰县,1981于年江苏工学院动力工程系本科毕业,1984于年天津大学热能工程系研究生毕业。
1985~1988年在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8年9月发明格林柯尔制冷剂。
1989年,在英国,顾雏军创办了顾氏热能技术有限公司,1995年12月,回国发展,投资5,000万美元在天津建成亚洲最大非氟制冷剂生产基地。
2000年7月,以北京、深圳、海南和湖北4家工程公司为主体,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发行2.5亿股,筹集资金5.45亿港元。
以发行价计算顾雏军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的市值折合人民币17.3亿元,加上他的非上市资产,其总身价应当在20亿元以上。
从1989年只身赴海外到1995年回国创业,再到2000年成功上市,顾雏军11年挣了20多个亿。
2001年10月31日,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发布股权转让提示性公告,科龙电器公司第一大股东──原顺德市容桂镇政府所属的“广东科龙(容声)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容声集团)”将总计20447.5755万股的法人股转让给原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据科龙电器2001年中报显示,公司每股净资产4.17元,而此次转让价格每股2.74元,转让价比净资产折价34%,共计转让价款5.6亿元人民币。
ST科龙财务舞弊案例分析报告

大白电行业毛利率变化情况
科龙毛利率, 2大利科0白02率龙11电,.,毛012行070利%业.08率15毛,%,2大利科0白01率龙29电,.,毛722行010利%业.00率20毛,%,2大利0白01率38电,.,622行870%业.0330毛,%2大科0利0白龙14率67,电毛.,2702行1利00.%6业0率245毛%,,
4000 3800 3600 3400 3200 3000 2800
台销)售35,量18(919台销千8),售31(8,量9电平129元(93均8冰9台/销,千价台93箱),售5格3)18(行8,量9平1,229元(0业6均90台/销,千价台0价3),售8格3)2格2(7,量0平3,260元走(04均00台/销,千势价台13),售8格3)22(6,量0平6,250元(04均10台/销,千价台23),售7格3)26(2,量0平4,270元平(04均20均/,千价台333334价,6格)46805格00004,0000
✓ “于二○○一年度,本公司代容声集团向本公司之联营公司三洋科龙支付一笔容声集团所欠三洋 科龙的货款共计人民币 101,370,000 元。
✓ 于二○○一年度,本公司之子公司科龙空调为容声集团向中国农业银行所借之贷款提供了最高 额度为人民币 230,000,000 元的贷款担保。于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本公司已替科龙 空调承担担保责任,向银行归还容声集团之欠款计人民币 211,226,000 元。
2003 0.00 0.00 662.69 1,012.52 -979.79
2004 8.29
单位:百万元
2005 0.00
0.00
0.00
0.00
0.00
564.68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例分析

科龙事件根据科龙公布的年报显示,2000 年科龙全年巨亏达8.3 亿元,2001 年更是达到14.76 亿元,转眼到了2002 年居然实现净利1亿元。
如此巨大的反差之下,隐藏的是并不少见的利润大清洗的财务手段,即2002 年的扭亏的巨大“贡献”来自于2001 年的巨亏。
科龙2001 年费用总额21 亿元之巨,2002 年仅为9 亿元,扭亏之术可见一斑。
当然,如此扭亏为盈是建立在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例的大幅变化与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的变化。
2006年7月16日,中国证监会对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责任人的证券违法违规行为做出行政处罚与市场永久性禁入决定。
这是新的《证券市场禁入规定》自2006年7月10日施行以来,证监会做出的第一个市场禁入处罚。
本文拟通过分析科龙电器违法违规行为中的会计审计问题,讨论其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一)科龙财务舞弊手法分析事实证明,顾雏军收购科龙后,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无明显改善,净利润的大起大落属于人为调控,扭亏神话原来靠的是做假账。
1.利用会计政策,调节减值准备,实现“扭亏”科龙舞弊手法之一: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少计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金等编造虚假财务报告。
经查,在2002年至2004年的3年间,科龙共在其年报中虚增利润3.87亿元(其中,2002年虚增利润1.1996亿元,2003年虚增利润1.1847亿元,2004年虚增利润1.4875亿元)。
仔细分析,科龙2001中报实现收入27.9亿元,净利1975万元,可是到了年报,则实现收入47.2亿元,净亏15.56亿元。
科龙2001年下半年出现近16亿元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计提减值准备6.35亿元。
2001年的科龙年报被审计师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
到了2002年,科龙转回各项减值准备,对当年利润的影响是3.5亿元。
可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其巨额资产减值计提及转回都是“公允”的?如果2001年没有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和广告费用,科龙电器2002年的扭亏为盈将不可能;如果没有2001年的计提和2002年的转回,科龙电器在2003年也不会盈利。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例分析

科龙事件根据科龙公布的年报显示,2000 年科龙全年巨亏达8.3 亿元,2001 年更是达到14.76 亿元,转眼到了2002 年居然实现净利1亿元。
如此巨大的反差之下,隐藏的是并不少见的利润大清洗的财务手段,即2002 年的扭亏的巨大“贡献”来自于2001 年的巨亏。
科龙2001 年费用总额21 亿元之巨,2002 年仅为9 亿元,扭亏之术可见一斑。
当然,如此扭亏为盈是建立在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例的大幅变化与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的变化。
2006年7月16日,中国证监会对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责任人的证券违法违规行为做出行政处罚与市场永久性禁入决定。
这是新的《证券市场禁入规定》自2006年7月10日施行以来,证监会做出的第一个市场禁入处罚。
本文拟通过分析科龙电器违法违规行为中的会计审计问题,讨论其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一)科龙财务舞弊手法分析事实证明,顾雏军收购科龙后,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无明显改善,净利润的大起大落属于人为调控,扭亏神话原来靠的是做假账。
1.利用会计政策,调节减值准备,实现“扭亏”科龙舞弊手法之一: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少计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金等编造虚假财务报告。
经查,在2002年至2004年的3年间,科龙共在其年报中虚增利润3.87亿元(其中,2002年虚增利润1.1996亿元,2003年虚增利润1.1847亿元,2004年虚增利润1.4875亿元)。
仔细分析,科龙2001中报实现收入27.9亿元,净利1975万元,可是到了年报,则实现收入47.2亿元,净亏15.56亿元。
科龙2001年下半年出现近16亿元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计提减值准备6.35亿元。
2001年的科龙年报被审计师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
到了2002年,科龙转回各项减值准备,对当年利润的影响是3.5亿元。
可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其巨额资产减值计提及转回都是“公允”的?如果2001年没有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和广告费用,科龙电器2002年的扭亏为盈将不可能;如果没有2001年的计提和2002年的转回,科龙电器在2003年也不会盈利。
科龙财务报表造假案例分析

科龙财务报表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科龙是一家知名的家电创造企业,在国内外市场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然而,在2022年,科龙卷入了一起财务报表造假的丑闻。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对科龙的声誉和市值造成为了严重的影响。
二、案例描述1. 财务报表造假手法科龙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财务报表的造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销售收入虚增:科龙通过虚构销售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方式,将实际未发生的销售收入计入财务报表,使公司的业绩看起来更好。
- 费用减少:科龙将实际发生的费用减少或者转移至其他账户,以减少财务报表中的费用支出,进一步提高公司的利润水平。
- 资产减值准备减少:科龙通过低估资产减值准备的金额,使公司的净利润看起来更高。
2. 造假手法暴露科龙财务报表造假的手法最终被市场和监管机构所发现。
一方面,投资者和分析师对科龙的财务数据产生了怀疑,发现了其中的疑点和不合理之处。
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对科龙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找到了相关证据。
最终,科龙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并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
三、案例分析1. 造假动机科龙财务报表造假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掩盖公司实际业绩的不佳。
科龙在面临市场竞争激烈和经济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公司的形象和吸引投资者,选择了通过虚增销售收入和减少费用等手段来美化财务数据。
2. 造假影响科龙财务报表造假对公司和投资者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科龙的声誉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失去了投资者的信任。
其次,公司的股价大幅下跌,市值缩水。
此外,造假行为还对市场秩序和投资者的信心产生了负面影响,对整个行业造成为了不良影响。
3. 监管机构的作用监管机构在科龙财务报表造假案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证监会对科龙进行了立案调查,并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维护了市场的公平和投资者的权益。
监管机构的介入和严肃处理对于打击财务造假行为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提高了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四、教训与启示科龙财务报表造假案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教训和启示:1. 诚信经营:企业应坚守诚信原则,遵守财务报告准则,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声誉。
科龙案例分析

科龙案例分析金融危机环境下,管理层舞弊的甄别--试析KL并购舞弊案例内容提要:令世界震撼动荡的金融危机使得企业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金融危机环境下,财务舞弊的动机会更加强烈。
本文通过科龙并购这个典型案例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管理层财务舞弊的手法和成因,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白色家电产品制造企业之一,堪称国内冰箱四大品牌之一,两次被易主和两次被ST,科龙并购是足以影响中国家电行业格局的重大并购。
案例要求运用管理层财务舞弊理论进行剖析,洞悉管理层财务舞弊的机会、压力、条件、需求、惯用策略和手段,认识金融危机环境下管理层舞弊的新趋势,捕捉管理层舞弊的预警信息,旨在掌握如何甄别管理层舞弊的方法,以期能有效地防范管理层舞弊。
关键词:金融危机管理层舞弊资本运营案例分析金融危机环境下,管理层舞弊的的甄别--从KL危机透视管理层财务舞弊的特征和手段一、引言安然事件以来,财务舞弊成为世界资本市场上所关注的焦点。
美国的世通公司、施乐公司、南方保健的假账丑闻使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银广厦、琼民源和郑百文似乎是昨天的事,科龙电器、银河科技、天津磁卡等舞弊事件接踵而至, 财务舞弊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经济话题也是内部控制的重点。
本文以广东科龙危机为例, 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白色家电产品制造企业之一,创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中国广东顺德,主要生产冰箱、空调、冷柜和洗衣机等系列产品。
1996年、1999年公司股票分别在香港和深圳两地上市。
作为国内冰箱四大品牌之一的科龙电器两次被易主和两次被ST。
第一次易主是2002 年 4 月由顾雏军名下的格林柯尔公司以3.468亿元收购科龙电器;第二次易主被称为是“蛇吞象”的收购,2006年4月24日海信集团以6.8亿元的最终收购价,完成对格林柯尔所持有的全部科龙股份的收购。
两次被ST分别是:2001年第一次被戴上ST的帽子,于2003年摘去ST帽子;2006再次被戴上S*ST的帽子,希望在2009年能再次摘去ST帽子。
科龙电器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2020/3/1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影响因素
• 6. 公司治理问题 • 股东利益受损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公司股
权结构不合理,目前上市公司大部分股权 仍由政府持有,许多上市公司仍由政府绝 对控股,而且第二大股东的持股量与第一 大股东相差悬殊,造成“一股独大”。大 股东往往会通过牺牲或剥削中小股东获取 自身利益,中小股东很难对董事会的管理 层形成股东方面的压力。
2020/3/1
根治对策
• (三)加强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
• 在证券市场中,外部审计师在提高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增 强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维护证券市场的秩序方面起 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程 度较重,事务所的聘任、续聘、解聘一般是由经理人员决 定,使得外部审计师缺乏独立性。
❖ 对科龙电器的各项费用,收入,投资收益, 毛利率,存货周转率,其利润获取现金能力, 关联交易进行调查。
❖ 9月科龙公布重大事项公告,科龙前董事 长顾雏军、执行董事严友松、张宏及原管 理人员姜源等被执行逮捕,科龙就此面临 重组或破产选择。
❖ 经查明,科龙电器采取虚构主营业务 收入、少计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 金等手段编造虚假财务报告。
❖ 科龙电器上述行为严重违反了原证券 法等相关规定。根据科龙电器及其责 任人员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 与社会危害程度,依据原证券法、证 券市场禁入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
2020/3/1
2020/3/1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法总结
❖ 1、虚构交易事项 ❖ 虚构交易事项是最为简单和直接的造假方式,包
括虚构交易事实和制造经济业务两种类型。 ❖ 虚构交易事实通常涉及到虚构销售对象、虚构销
(完整版)科龙公司案例分析

科龙公司案例分析科龙电器股份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白电产品制造企业之一。
科龙品牌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制冷家电企业集团之一,在国内冰箱及空调市场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在2006年7月10日施行以来,中国证监会对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责任人的证券违法违规行为做出行政处罚与市场永久性禁入决定。
顾雏军收购科龙后,公司的经济状况并无明显改善,净利润的大起大落属于人为调控,扭亏神话原来靠的是做假账。
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少计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金等编造虚假财务报告。
科龙公司使用不正当的收入确认方法,虚构收入,虚增利润,粉饰财务报表。
在2002年科龙年报中共虚增收入4.003亿元,虚增利润近1.2亿元。
其具体手法主要是通过对未出库销售的存货开具发票或销售出库单并确认为收入,以虚增年报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
根据德勤会计事务所的报告,科龙电器2004年第四季度有高达4.27亿元的销售收入没有得到验证。
并且顾雏军入住科龙后出具3份公司年报都存在财务造假,将不曾实现的销售确认为当期收入。
科龙公司同时利用关联交易转移资金。
对于科龙财务造假,中国证监会已做出处罚决定,但其引发的相关问题令人深思。
科龙财务造假的根源仍然是公司治理结构问题。
2001年,科龙实施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股权转让引入“格林柯尔”实现了民营化重组,其初衷是希望民营资本的介入能够打开产权之结,改善公司治理。
现在看来,在顾雏军的把持下,科龙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不但没有改善,反倒被强化了。
从表面上看,科龙已经形成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但实质上公司治理仍存在严重缺陷。
顾雏军利用其对公司的超强控制力,以其他股东的利益为代价为格林柯尔谋利,导致科龙陷入新的危机。
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也是名存实亡。
公司治理不仅包括内部治理,还包括外部治理。
法制的完善和监管的有效性也是相当重要的。
有法不依,任何公司治理,监管制度和企业的社会责任都可能失去存在的基础和保障。
虽然市场主体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会与制度博弈,而法律法规就是为了约束和防范这种试图突破制度的行为而设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证监会处罚
2005年4月底,科龙电器被曝亏6416万,引发5月11日 证监会对科龙电器立案调查。
对科龙电器的各项费用,收入,投资收益,毛利率,存货周转 率,其利润获取现金能力,关联交易进行调查。 9月科龙公布重大事项公告,科龙前董事长顾雏军、 执行董事严友松、张宏及原管理人员姜源等被执行逮 捕,科龙就此面临重组或破产选择。 经查明,科龙电器采取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少计坏 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金等手段编造虚假财务报告。
应收账款计提坏账的会计政策可选择性太强。企业会计制度 规定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且提取比例也 由企业自行估计,这给企业调节利润留下巨大的操作空间。
企业如认为应收款项收不回来全额提取坏账准备也未违反会计制度。 对于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数额巨大的企业,坏账准备金一个百分 点的变化都可能造成净利润的急剧变化。 利用坏账准备金做假账有两种手段,一种是多计,一种是少计。少 计坏账准备很容易理解,这样可以增加利润,提高股价;多计坏账 准备金则一般发生在经营情况恶劣的年份或者更换CEO的年份,新 任CEO往往倾向于把第一年的业绩搞得特别差,把大量资金划入坏 账准备金,由于第一年多计了坏账准备金,以后几年就可以少计甚 至不计,利润当然会大大提高。
借: 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坏账准备 贷: 坏账准备 借: 坏账准备 贷: 资产减值损失
利润表
会企 02表 编制单位: 项目 一、营业收入 减:营业成本 营业税金及附加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资产减值损失 加: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损失以“-”号填列) 投资收益(损失以“-”号填列) 其中: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 二、营业利润(亏损以“-”号填列) 加:营业外收入 减:营业外支出 其中: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 三、利润总额(亏损总额以“-”号填列) 减:所得税费用 四、净利润(净亏损以“-”号填列) 五、每股收益: (一)基本每股收益 (二)稀释每股收益 年 行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本年金额 单位: 元 上年金额
•
科龙的黄金时代
•
•
科龙集团以良好的企业管理,优异的经营 业绩和对股东权益的高度重视及财务上的 高透明度,在1997—1999年连续三年获 国际著名的商业期刊《亚洲货币》杂志 “中国最佳管理公司”和“中国最佳投资 者关系公司”殊荣。1999年被美国《福 布斯》杂志评为20家最优秀的中小型企 业之一。 所产容声牌冰箱占据国内冰箱市场份额逾 20%,是当仁不让的龙头企业。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收账款属于下列 两种情况时应确认为坏账:
(1)债务人破产或死亡,以其破产财产或遗产清偿后仍无 法收回时。从法律角度讲,债务关系已不复存在了。 (2)债务人逾期履行其偿债义务,且有明显迹象表明无法 收回。此时,从法律角度讲,债务关系尚存在,但从经济 实质上讲,债款已不能收回,会计上出于谨慎考虑,确认 坏账损失。
•
顾雏军接管科龙电器
•
1。政府资本变现退出, 科龙易手格林柯尔
面对科龙巨额亏损的颓势,为了 拯救科龙,作为科龙电器最大的 股东,容桂镇政府做出了政府资 本退出科龙电器的决定。
•
•
2。以科龙为起点,顾雏 军建造格林柯尔系
二.案例分析
科龙公司利润操纵手法
调节坏账准备 调节存货跌价准备 虚构主营业务收入 虚构期间费用 关联交易
科龙电器上述行为严重违反了原证券法等相关规定。根据科龙电 器及其责任人员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与社会危 害程度, 依据原证券法、证券市场禁入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
这是新的《证券市场禁入规定》自2006年7 月10日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以来,证监会做出的第一个市场 禁入处罚。
对于科龙财务造假,中国证监会已做出处罚 决定,但其引发的相关问题令人深思。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业信用较为普及的今天, 企业拥有大量赊销业务,发生坏账损失成为不可避 免的事实。正确确认企业当期的坏账损失,有利于 客观反映企业当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 量,有利于财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作出更切合实际 的判断与决策。 当前,企业存在应收款项数量较大、变现能力较 差、周转速度较慢等问题,隐含着大量的坏账损 失,影响了企业整体资产质量,导致企业虚盈实 亏;更有甚者利用坏账损失确认标准不足乘机粉 饰财务报表、操纵股价,损害投资者利益。
主营业务收入 较上年差异 管理费用 较上年差异 净利润 较上年差异
科龙2001年下半年出现近16亿元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计提减值 准备6.35亿元。 到了2002年,科龙转回各项减值准备,对当年利润的影响是3.5亿元。
利用会计政策,调节减值准备,实现”扭亏”
科龙利润情况一览表 单位:亿元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中期 年报 主营业务收入 44.12 27.9 47.2 48.78 61.68 1.27 较上年差异 3.96 1.58 12.9 -60.41 管理费用 4.74 9.12 0.6 3.65 5.23 较上年差异 4.38 -8.52 3.05 1.58 净利润 -6.78 0.2 -15.56 1.01 2.01 -0.64 较上年差异 -8.77 16.57 1 -2.66 计提坏账准备时: 转回时:
延伸资料:
1.国际金融报:科龙案全揭秘:昔日舞资本长袖 今朝领终身红牌 2.21世纪经济报道:科龙案查处始末 3.新浪财经专栏:德勤“科龙劫” 4.德勤在科龙事件中的角色分析
……
科龙动荡时期
1999年4月,潘宁65岁时选择了离开一手创立的 科龙,功成身退,全家移民加拿大,正式开始了 退休生活。 • 王国端从潘宁手中接过科龙帅印。同年,科龙电 器(000921)在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市场上市, 再次保住了冰箱全国销量第一的地位,并创造了 连续9次全国销量第一的佳绩。 • 然而,自从上市开始,科龙便开始出现大额亏损, 2000年首次出现了高达6.78亿元的亏损。 • 2001年净亏损15.56亿元。科龙的巅峰时代从此 结束。带上了ST的帽子
内容回顾
1
背景介绍 案例分析 处罚处理 总结评论
2
3
4
利润操控手段总结
净利润 主营收入
主营成本
三项费用 各类税金
虚增收入 4.03亿元
虚转销售成本 2.97亿元
虚转安装维修费 用0.17亿元
少计提存货跌价准 备0.31亿元
虚增利润 1.2亿元
案例学习体会
特定时代背景 外部审计失职 监管部门缺位 违规成本低廉
科龙电器财务造假 案例分析
杨晓彤 许丽娜 张龙杰 张 珊 尹安琪 张瑞婷 闫应蕾
科龙电器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一、背景介绍 二、案例分析 三、处罚情况 四、经验教训
科龙的黄金时代
•
•
1、潘宁时代的科龙
84年,时任顺德市容桂镇工交办副主任、 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已年过50的潘宁, 花了24元买回几本制冷书,借来9.8万元试 制费用,带领100余名工人在简易工棚里, 在木头搭建的生产线上,经过昼夜奋战, 用手工锤敲出国内第一台双门冰箱,开始 了科龙电器发展的历程。 1996年7月,科龙电器H股在香港联交所成 功上市,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乡镇企业。
操 纵 手 法
科龙公司利润操纵手法
调节坏账准备 调节存货跌价准备 虚构主营业务收入 虚构期间费用 关联交易
操 纵 手 法
利用会计政策,调节减值准备,实现”扭亏”
科龙利润情况一览表 单位:亿元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中期 年报 44.12 27.9 47.2 48.78 61.68 1.27 3.96 1.58 12.9 -60.41 4.74 9.12 0.6 3.65 5.23 4.38 -8.52 3.05 1.58 -6.78 0.2 -15.56 1.01 2.01 -0.64 -8.77 16.57 1 -2.66
违规成本分析
1.对科龙电器处罚仅60万元,对公司及高管累计处罚仅135万元; 2.根据2004年报披露,公司执行董事等高管薪酬均为百万以上; 3.处罚仅为公司数亿元净利润的百分之一。
参考资料
主要资料:
1.深交所网站:科龙电器2001-2004年报 2.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科龙电器及顾雏军、刘从梦等相关人员)证监罚字[2006]16号 3.郎咸平:《在“国退民进”盛筵中狂欢的格林柯尔》
资产减值 损失影响 利润表
经查,在2002年至2004年的3年间,科龙共在其年报中虚增利润3.87亿 元(其中,2002年虚增利润1.1996亿元,2003年虚增利润1.1847亿元, 2004年虚增利润1.4875亿元)。
其中2002年虚增利润中,有0.5亿的坏账准备转回
如果2001年没有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包括坏账准备), 科龙电器2002年的扭亏为盈将不可能。
如果没有2001年的计提和2002年的转回,科龙电器 在2003年也不会盈利。 按照现有的退市规则,如果科龙电器业绩没有经 过上述财务处理,早就被“披星戴帽”甚至退市处 理了。 可见,科龙电器2002年和2003年根本没有盈利,科 龙扭亏只是一种会计数字游戏的结果。
那么,我们怎样确认这是一笔坏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