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名词解释word版本

合集下载

宋元文学名词解释

宋元文学名词解释

1初宋三体(总)宋初三体: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

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此为西昆体。

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1白体(香山体):宋初效仿白居易诗作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

诗歌主要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

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诗风仅模仿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2晩唐体: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

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惠崇成就比较突出,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重视五律,镂句鉥心,苦心孤诣。

另一诗人群体是潘阆、林逋、魏野等隐逸之士,其中林逋最为有名。

一方面模仿贾岛字斟句酌,另一方面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比“九僧”诗稍微充实些。

晚唐诗人中身份迥异的是寇准,成了晩唐体盟主。

○3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成为当时诗坛上独领风骚的诗歌流派。

其诗人成就较高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他们主要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近体律诗,夸大了李诗的形式美,注重对偶,喜欢用典,堆砌辞藻。

崇尚纤巧,追求华艳,在内容上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总体来说西昆体形式精美,内容空洞。

2王安石“半山体”(王荆公体):指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后,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的诗歌创作,载体以他雅丽精绝的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炼意与修辞兼重,用事、造句、练字皆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后人将他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

3江西诗派:○1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宋元文学史名词解释

宋元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只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待剧情,起序幕作用;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渡承接作用。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

元曲: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体裁不同,但两者都以曲词为主,合乐歌唱,故统称为曲。

因元杂剧成就最高,故又常以元曲为元杂剧的同义语,如臧晋叔的《元曲选》实际是元杂剧的选集散曲:渊源于民间,盛行于元代,别于剧曲的“新诗体”,合乐;有散套与小令两种。

诗、词、散曲有一定的承接关系。

乐府:原指朝廷设立的音乐机关。

魏晋六朝时是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唐代指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称词、曲为乐府。

(乐府始于秦,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1 西昆体——北宋初期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诗歌,其重要标志是《西昆酬唱集》,他们主要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近体律诗,夸大了李诗的形式美,注重对偶,喜欢用典,堆砌辞藻,崇尚纤巧,追求华艳,在内容上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总体来说,西昆体形式精美,内容空洞2 易安体——因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故其词称为“易安体”,其特点有三,其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其二,“易安体”融入了国家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其三,“易安体”有倜傥丈夫气。

3 山谷体——是指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黄庭坚字山谷他的诗的特征是:生奇瘦硬,其艺术特色是:1以学杜诗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2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点铁成金,夺胎换骨3好奇尚硬,造语洗净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峭峻,但兼有浏亮芊绵的一面。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宋元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宋元部分)

古代文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1、西昆体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以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作家是杨亿、刘筠、钱惟演。

此派诗作的内容大多是馆阁生涯的吟咏,以咏物、咏史、拟古为主要题材,是当时盛世雍容堂皇气象的点缀,虽也有托古讽今之作,但多数作品贫弱苍白,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生活。

在艺术上,此派诗人师承李商隐,却缺乏李诗的深思挚情,追求用典精巧,属对精工,词采藻丽,音节谐婉。

西昆体以华丽典雅的作风取代了白体、晚唐体的冲淡和瘦硬,使宋初以来的诗风发生了显著变化而风靡一时,同时它的雕琢浮艳与模仿痕迹过重,也受到一些有识之士的抨击。

2、晚唐体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效法贾岛、姚合诗风的诗人,由于宋人常把二人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称为“晚唐体”。

此派诗人喜作五律,崇尚白描,少用典故,好以自然意向入诗,并以此抒发清苦幽僻的情怀,境界偏于纤小、狭窄,缺乏深刻的现实性。

晚唐体诗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学贾、姚苦吟一路的九僧,喜好锤炼字句,大多以精炼的五律写幽情僻景,无论题材、风格皆狭小细碎;一类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诗人,在苦吟中加入了闲吟,潘诗清丽孤峭,魏诗清淡野逸,都有独到之处;比较特殊的是寇准,他是晚唐体中唯一位至宰辅的达官,也是此派的盟主,诗作意境清寒,含思凄婉。

3、王荆公体王安石后期的诗作以写景抒情的近体诗为主,这些诗巧于构图,善用色彩,体物细腻,兴象玲珑,同时又重视技巧、法度,讲究才学、用典,注意造语用字,这些诗作往往是通过人工的巧妙安排而达到唐诗浑然天成之境界的,因而一方面深得唐人风味,一方面又带有宋人习气,其审美价值取向影响了后来的江西诗派。

人们通常把这些精工巧丽,圆融华妙的小诗称为“王荆公体”(因他曾被封荆国公),亦称“半山体”(因他自号半山)。

代表作品有《明妃曲二首》、《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

4、江西诗派由宋人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

此派诗人并非都是江西人,只是他们都师法江西黄庭坚,故以江西称派。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问答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问答名词解释

填空选择晏几道:小山词晏殊:珠玉词柳永:乐章集周邦彦:清真集陆游:渭南文集陆游:剑南诗稿“古今律诗第一”秦观:淮海集被蔡伯世誉为“辞情兼称”的北宋婉约词代表作家李清照:漱玉集王禹偁:小畜集张可久:小山乐府曾巩:元丰类稿杨万里:诚斋集苏轼:东坡乐府辛弃疾:稼轩长短句关汉卿:历史剧:单刀会、西蜀梦;喜剧:救风尘、望江亭;悲剧:窦娥冤元好问:中州集黄庭坚:小山词序以四“痴”论晏几道救风尘:周舎、宋引章、赵盼儿望江亭:谭记儿窦娥冤:蔡婆婆、窦娥、张驴儿辛派词人: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

梅尧臣:最早注意写日常生活琐事的宋代诗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祖:杜甫;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吴文英:“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永嘉四灵: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纪君祥:赵氏孤儿郑光祖:倩女离魂高明:琵琶记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得以保存,统称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王安石短文个性风格:直陈己见,不枝不蔓,简洁峻切,短小精悍。

活跃在南方戏剧圈的杂剧作家中,成就最突出的是郑光祖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山园小梅》杨维桢“铁崖体”:雄奇飞动,充满力度感乔吉:两世姻缘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张协状元》是南宋时期温州九山书会的才人创作的,它是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南宋戏文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欧阳修:疏隽开子瞻(苏轼),深婉开少游(秦观)陈师道:后山诗话问答1.陆游爱国诗的思想内容(1)讴歌北伐抗战(2)思念沦陷区的领土,关心民心疾苦(3)批判南宋统治集团妥协苟安的投降政策。

(4)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至死不渝。

(5)抒发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怀。

2.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特色(1)诗作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至死不渝。

(2)古体诗在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形成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既有李杜诗的“雄浑”,又有近于杜甫的沉郁悲凉的一面,构成了陆游的独特诗风;七律以对仗工整而著称,体现出平易近人的倾向。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名词解释

1、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唐代古文运动以后的又一次文风改革,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

同时对诗、文进行革新。

宋代立国,一些文人,满怀国忧,要求改革政治,倡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韩愈的“文从字顺”,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

后来以范仲淹等人为代表,认为写作诗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警时鼓众”、“补世救失”,使运动形成高潮。

最后王安石等人又把诗文革新作为推行“新法”的一个重要部分。

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文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

欧阳修是这场革新运动的领袖。

2、婉约派:宋词风格流派之一,是相对于豪放派而言的重要的文学流派,以李清照、柳永为代表。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

3、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豪放派和婉约派显然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4、苏门四学士: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在苏轼的众多门生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赏和重视这四个人。

最先将他们的名字并提和加以宣传的,就是苏轼本人。

6、西昆派:西昆派为北宋初年影响最大,声势最盛的流派,主要在宋真宗朝流行。

师法唐代诗人李商隐,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多是在朝官了。

名称由来是杨亿所编著的《西昆酬唱集》。

西昆派停留在对李商隐诗歌艺术外貌的模仿层次,缺乏真挚情怀和深沉感慨,优点是追求诗歌艺术美感,纠正了浅陋平直的五代文风,缺点是立足模仿,缺乏自立精神和艺术个性。

《西昆酬唱集》问世后,西昆体风行一时,真宗皇帝也无法禁绝。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五)——宋元文学部分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五)——宋元文学部分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五)——宋元文学部分1.宋初三体:指宋初出现的以李防、徐铉、王禹偁等诗人为代表的“白体”;以“九僧”、林逋、寇准等诗人为代表的晚唐体;以杨亿、钱惟演等诗人为代表的西昆体。

从白体、晚唐体到西昆体,宋代诗人先后在唐代诗歌中选择白居易、贾岛和李商隐作为学习的典范。

它们都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

但是这种摸索过程事实上为后来的诗文革新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宋末的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说宋初诗坛已经铲除五代旧习,稍嫌夸张,但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则颇为准确。

2.“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自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

宋初朝廷优待文臣,且提倡诗赋酬唱,所以当时的馆阁之臣唱酬成风,且编成了许多唱酬诗集,例如李昉与李至的《二李唱和集》、徐铉等人的《翰林酬唱集》等,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显然,这种诗风仅仅是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3.晚唐体: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

他们作诗,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

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林逋等隐逸之士,其中林逋最为有名,其诗的主要内容是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

晚唐体诗人中身份迥异的足寇准,他曾官至宰相,又与上述两个诗人群体都有交往,所以是晚唐体的盟主。

4.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其诗人中成就较高的只有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

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

西昆体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但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

古代文学史宋元时期的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宋元时期的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宋元时期的名词解释【宋元时期的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一、横眉冷对千夫指横眉冷对千夫指,形容一个人面对众人的指责和嘲笑时泰然自若,毫不畏惧,态度坚定。

这个词语源自元代文学家关汉卿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形象地描绘了志士仗义执言的英勇场景。

在宋元时期,尤其是元代,社会动荡不安,执政者专横跋扈,重用奸佞,文人士大夫们时常面临道德和官位的艰难选择。

而这一词语则成为文人士大夫们坚守正义的象征,表达了他们不畏压力,坚守初心的精神。

二、楚辞楚辞是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成书时间可追溯到宋代,其中融汇了先秦时期楚地各种诗歌形式,被后人誉为“诗经之外的诗经”。

楚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了秦楚之间百折不挠的战争、楚国文化的芬芳和楚辞作者荆轲、屈原等人激情奋发的创作精神。

宋元时期,楚辞的影响仍在继续扩展,它不仅对后来的文学影响深远,同时也为宋元文人提供了借鉴的范本。

三、满江红《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关汉卿的一首悲壮抗争的咏史词,该作品主要描写了岳飞在继位后被厚颜忍辱的宰相秦桧所陷害和害死的故事。

这首词以其激昂的词句和凄苦的情感,真实地反映了宋朝王朝内外交困地局和岳飞这位真正的民族英雄的忠诚和不屈精神。

作为《满江红》这样一种具有强烈抗争色彩的作品,在宋元时期被广为流传,不仅成为了悲壮英雄的象征,也激励了后世文人对抗强权和守护正义的努力。

四、白玉蟾白玉蟾是古代文学中一个脍炙人口的形象,通常与赵长卿的《临平山堂记》联系在一起。

赵长卿在这篇诗文中讲述了自己因为货币上的学问不够造成人们诟病和冷落的故事。

而白玉蟾则是《临平山堂记》中赵长卿借景抒怀时所使用的隐喻。

白玉蟾形象鲜明,既借指了赵长卿自身的孤独和怨憎,又通过与山川景物的结合,表达了他对壮丽自然和幽静居所的向往。

五、鱼游春水“鱼游春水”一词出自元代文学家郑思肖的《杂剧·六出楼·炳蛾振焰》中,它以太阳的光照力量将火种生发、春天的气息将万物萌生为背景,诉说了一群勇敢、智慧和拼搏的年轻人以毅力和信念战胜逆境的故事。

名词解释宋元

名词解释宋元

宋1、西昆体宋初影响极大的一个文学流派,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西昆体作家作诗宗李义山,讲究辞采,多用故事,重格律和借代,大量用典,以偶丽为工,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但西昆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而缺乏李诗蕴含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

诗歌内容无外乎歌咏宴饮生活、咏物、咏史及泛咏男女情爱。

是一种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而内容空泛的诗体。

2、半山体(王荆公体)“王荆公体”即“半山体”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

其特点是重炼意,又重修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

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清绝的绝句。

风格为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

“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又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

他这一时期的诗歌被编订成《半山集》。

3、六一风神(欧阳修古文的特点)欧阳修继承和发展了韩文“易”的一面,建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风格。

其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

这标志着他得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本质上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平易自然。

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向于阴柔之美。

北宋诗人苏舜钦、梅尧臣的并称。

最先将这两位诗人并提的,是他们的诗友欧阳修。

苏、梅的诗歌创作都有现实主义精神,在矫正西昆体之弊与开辟宋诗独特境界方面,都起过相当大的作用。

苏、梅二人文学成就大略相当,但他们的诗风很不一样。

梅尧臣诗多委婉闲淡之作,在艺术风格上追求“平淡”之美。

而苏舜钦诗直率自然,意境开阔,以雄豪奔放的风格见长。

二人以诗齐名,故曰“苏梅”。

5、韩潮苏海韩潮苏海是对唐代古文家韩愈和宋代文学家苏轼文学成就及特色的形象化概括。

南宋李涂《文章精义》中说:“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名词解释1、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唐代古文运动以后的又一次文风改革,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

同时对诗、文进行革新。

宋代立国,一些文人,满怀国忧,要求改革政治,倡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韩愈的“文从字顺”,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

后来以范仲淹等人为代表,认为写作诗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警时鼓众”、“补世救失”,使运动形成高潮。

最后王安石等人又把诗文革新作为推行“新法”的一个重要部分。

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文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

欧阳修是这场革新运动的领袖。

2、婉约派:宋词风格流派之一,是相对于豪放派而言的重要的文学流派,以李清照、柳永为代表。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

3、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豪放派和婉约派显然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4、苏门四学士: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在苏轼的众多门生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赏和重视这四个人。

最先将他们的名字并提和加以宣传的,就是苏轼本人。

6、西昆派:西昆派为北宋初年影响最大,声势最盛的流派,主要在宋真宗朝流行。

师法唐代诗人李商隐,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多是在朝官了。

名称由来是杨亿所编著的《西昆酬唱集》。

西昆派停留在对李商隐诗歌艺术外貌的模仿层次,缺乏真挚情怀和深沉感慨,优点是追求诗歌艺术美感,纠正了浅陋平直的五代文风,缺点是立足模仿,缺乏自立精神和艺术个性。

《西昆酬唱集》问世后,西昆体风行一时,真宗皇帝也无法禁绝。

直到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西昆体流弊才被彻底肃清。

7、半山体:王安石晚年曾隐居在南京城东钟山,又称紫金山,这座山向西距南京城7里,向东距钟山山顶也是约7里,因此称半山,这期间他的诗以七绝形式描写自然风光,注重炼字炼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受到历代诗论家的赞赏,世称半山体。

又称“王荆公体”、半山绝句、半山诗。

8、韩潮苏海:谓唐韩愈和宋苏轼的文章如潮如海,气势磅礴,波澜壮阔。

9、易安体: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

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特定的历史条件促成了“易安体”神“愁”形“瘦”而以清新奇隽出之的艺术特征。

“易安体”既保持了南唐以来抒情词的传统词风,又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的、表现作者个人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的艺术风格,它的特征主要有以寻常语入词、“易安体”凄婉悲怆的格调、“易安体”倜傥有丈夫气。

10、格律(风雅)词派:是南宋的一个严守格律的词派。

此派以姜夔为首,其它代表作家有史达祖、吴文英、高观国、王沂孙、周密、张炎等。

他们作此讲究格律,追求典雅、含蓄、柔婉和“清空”,是南宋后期同“辛派”相对的一个词派。

11、中兴四大诗人(南渡四大家):在南末前期的诗人中,杨万里略晚于陈与义等诗人。

他与范成大、陆游、尤袤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或“南渡四大家”。

12、江湖派:中国南宋时期的诗歌流派。

因书商陈起所刻《江湖集》等诗集而得名。

江湖派诗人有布衣,也有官宦,生活年代不一,其中因功名不就而浪迹江湖的下层文人的作品较有影响。

作品或吟咏山川,或记述事件,或抒发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不满朝政、不愿与之合流的态度。

也有的反映了厌恶仕途、仰慕隐逸、消极避世的思想。

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古体诗和七言绝句。

诗风平直流畅,质实古朴。

代表作家有刘过、姜夔、敖陶孙、戴复古、刘克庄等。

13、诸宫调: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

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基本上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接近代言体的部分。

14、西昆体:北宋初期文坛出现的一种诗风。

代表作价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其特点是专从形式上模拟李商隐,追求辞藻,堆砌典故。

因杨亿曾编有《西昆酬唱集》,收有他们的作品,故名。

15、唐宋八大家:指唐代、宋代的八个散文作家,即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他们的文章内容充实,不尚浮华,是与中唐古文运动一脉相承的。

16、江西诗派:宋代诗歌流派。

代表诗人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等人。

他们反对浮靡的西昆诗体,推崇杜甫,提倡“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法,崇尚瘦硬生新的风格,要求既字字有来历,但又能以故为新,自成一家。

因北宋末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其中所列诗人如黄庭坚等有不少是江西籍,故名。

17、一祖三宗: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祖、陈师道、陈与义三人。

三宗都是宋代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写诗推崇杜甫,强调学习苍劲瘦硬的诗风和“无一字无来处”的创作方法,故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提出“一祖三宗”之说。

18、山谷体:指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诗风。

黄庭坚写诗推崇杜甫,提倡“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法,要求既做到“无一字无来处”,又能推陈出新,自成一家。

为了达到新奇瘦硬的艺术效果,他在诗中造拗句,作硬语,押险韵,用僻典,形成一种精警奇崛、沉雄老朴的风格,对当世和后世的诗坛影响较大。

因其自号山谷道人,故名。

19、诚斋体:指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风。

因其自号诚斋,故名。

杨万里写诗强调活法,主张师法自然,善于表现诙谐幽默的生活情趣,语言生动活泼,平易浅近,不避俚俗,与江西诗风有较大的差别。

20、易安体:指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

因其号易安居士,故名。

李清照之词,能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

善用寻常语言,白描手法,写真实感情与清新意境,音律和谐婉转,对后世影响很大。

21、辛派词人:指南宋词坛上与辛弃疾同时或稍后的词人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人。

他们的创作都曾受到辛弃疾的影响,多表现爱国忧民的情怀,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风格苍凉豪放。

在南宋中叶以后形成声势最大的爱国词派。

22、四灵诗派(或永嘉四灵):指南宋诗人徐照(字灵辉)、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四人。

因四人的字号中都带有一个“灵”字,故名。

又因其是永嘉人,故又称“永嘉四灵”。

“四灵”写诗推崇唐代贾岛、姚合,专工近体,尤重五律,好以精练语言刻划寻常景物,但内容贫乏,意境狭窄。

因反对江西诗派“以学问为诗”在书本上功夫的习气,故成就虽微,但也有一定影响。

23、江湖诗派:江湖诗派因南宋书商陈起刊刻《江湖集》而得名。

集中之作者,大多为落第文人,穷愁潦倒,浪迹江湖,但各人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分风格并不相同。

其中成就较高者有刘克庄、戴复古等人,他们的作品表现了爱国情操,反映了民生疾苦,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陆游的精神。

24、元诗四大家:元代诗人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四人。

25、杂剧:是在宋金杂剧,特别是金院本的基础上,综合了当时的讲唱文学,主要是诸宫调的若干因素发展而成。

其特点:一般一本四折一楔子,一人主唱。

26、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保存在《永乐大典》中的三本早期戏文,即《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27、南戏中兴四大传奇:指元末明初南戏中兴时出现的四部传奇作品:《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或《幽闺记》)、《杀狗记》。

或称“古戏四大家”。

28、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人。

一.简述《西厢记》在体制上的突破1.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2.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

二.试叙《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艺术王实甫的《西厢记》善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其获得艺术上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对张生、莺莺和红娘的性格刻画上。

1.张生:随是一介,但却能不顾门第的悬殊,十分勇敢地追求相国小姐,一见到意中美人就把功名抛置脑后,执迷不悟,把一场自由恋爱搞得轰轰烈烈。

2.崔莺莺,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

出身名门,可她风情和作派却不象淑女。

一方面对于男女自由恋爱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希望有人爱自己,自己也去爱别人,她对张生的爱是很主动、大胆的,敢于突破禁区。

另一方面,作为名门的小姐,她又得时时顾及自己的身份,有时显得心口不一、优柔寡断,需要红娘从旁助一臂之力。

3.红娘,是剧中最光彩的人物。

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而且机智、泼辣。

富有正义感,为张、崔的自由恋爱穿针引线。

在两人的婚事遭到老夫人反对时,她挺身而出,指责老夫人背义忘恩,又巧妙地将老夫人制服。

她的名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

三.简述《西厢记》的词章之美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语言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1.人物语言都是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剧中的唱词表现了特定的场景中人物的真情实感,以经过提炼的当时民间口语为主,适当地融化前人的诗词佳句,形成一中既明白通畅,又清丽华美的语言风格。

3.剧中的唱词本色而富于文采,具有浓郁的诗意,能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使人感受到主人公离合悲欢的缠绵之情,了解人物的内心秘密,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试叙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的品格与反抗精神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作品。

剧本反映的内容和人物遭遇,是以元代贪官污吏徇徇私枉法、制造冤假错案的社会现实为根据的,属于社会公案剧。

1.这是一出描写好人蒙冤受难的苦情戏。

剧中的窦娥具有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和事事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品格。

如窦娥在严刑拷打之下仍不屈服,当听到要拷打婆婆时,才屈招投毒一事是自己所为。

宁愿让自己受冤也不愿看婆婆遭受皮肉之苦。

2.剧中的窦娥同时也具有刚烈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如“叱天骂地”之举蕴含着强烈的反抗精神,是对暗无天日的社会制度的怀疑和批判。

“三桩誓愿”的应验,表明天地也为其冤情所感动。

最后窦娥的冤魂化作复仇的鬼魂出场,也是其刚烈性格的表现。

南戏1.南戏又称南曲戏文,是宋以来的民间小戏,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伎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又叫“永嘉杂剧”,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