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及其医案
大青龙汤医案

大青龙汤医案一。
伤寒烦躁:张锡纯医案:曾治一入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
医者不识大青龙证,竞投以麻黄汤。
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
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24克。
服后5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医学衷中参西录》1957)按语:大青龙证与麻黄证表实虽同,而烦躁一证为麻黄证所不备也,此内有郁热之象,治宜解表同时兼清其里。
麻黄汤有发汗之用而无清里之功,用之不惟不切病情,反增内热,故烦躁益甚,当以大青龙汤发表清里,待龙腾雨降,郁热顿除,则烦躁自解。
二、夏季伤寒余瀛鳖医案:邓某,男。
身体素壮,时值夏今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
俄尔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
脉洪大而浮紧。
此夏气伤寒已化烦躁之大青龙证,为书大青龙方治之。
生麻黄12克.川桂枝12克,生石膏120克甘草9克,生姜9克,鲜竹叶15克。
服昨方,汗出甚畅,湿及衣被。
约半小时,渐渐汗少,高热已退,诸症爽然若失。
又为处一清理余邪之方,兼通大便,其病果瘥。
(江苏中医1959;(5>:16)’按语:身体素壮,感寒无汗,热无宣泄之路,渐至烦躁目赤,口干气喘。
此外寒内热,不汗出而烦躁证备,投大青龙汤果中。
三、春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翟冷仙医案:庄某,女,8岁,1965年3月7日初诊。
昨夜突然发热畏寒,头痛项强,喷射性呕吐,吐出宿食、痰涎,周身出现紫色淤斑,神志时清时昧。
体温40.11,血检:白血球28,700,中性93%,淋巴7%;脑脊液检查:浑浊,乳白色,白血球1,200/立方毫米,中性96%,淋巴4%,糖10毫克%以下,蛋白(十十十)。
初步印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其家属要求中药治疗。
刻诊:上证依然,无汗心烦,口渴欲饮,咽喉红痛,肢冷,舌赤,苔薄白、脉浮缓。
证属太阳少阴两感,拟大青龙汤加附子。
处方:麻黄(去节,先煎,去上沫)9克,桂枝9克,炙甘草9克,光杏仁9克,生石育45克,熟附片6克,红枣6枚,生姜3片,水煎,每隔2小时服1次。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1],此为逆也。
(伤寒论:38)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2](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3]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注释:[1] 筋惕肉润:指筋肉跳动。
惕(ti,音替) ;润(shun,音舜) ,跳动。
[2]大枣十枚:《金匮要略》为大枣十二枚。
另外,方后语稍有差异。
[3]温粉:即古时用来扑身止汗的粉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温粉方为:煅牡蛎、生黄芪各三钱,粳米粉一两,共研细末,和匀,以疏绢包裹,扑于肌肤,汗出自止。
【功效配伍】大青龙汤发散风寒,清解郁热。
本方由麻黄汤倍用麻黄,减杏仁量,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
方中重用麻黄六两配桂枝、生姜辛温峻汗,以开腠理而散风寒及郁热;杏仁宣肺利气;石膏辛寒清内热而除烦躁,与麻黄为伍,可透发郁热,并能发越水饮;炙甘草、大枣调理中焦,以资汗源,并兼制石膏寒凉伤中。
七味相合,共奏解表清里之功。
本方麻黄、桂枝、生姜合用,发汗峻猛之力,独冠群方,但因内热已生,故须配以石膏,寒温互用,升降合度,使外寒得散,内热得清,犹如“龙升雨降”,故喻以大青龙命方。
如喻嘉言《尚论篇》云:“解肌兼发汗,而取义于青龙者,龙升而云兴,云兴而雨降,郁热顿除,烦躁乃解,匪龙之为灵,何以得此乎?”本方配伍之精髓,凸显于麻黄与石膏两味药,即将辛温发散与清热降逆药合用,以治表寒内热。
上七味药,先煮麻黄去上沫,纳入诸药煎煮,温服,取微汗,停后服。
如果服药后汗出不止者,则用温粉外敷,以敛汗固表。
本方服药仍以微汗邪解为佳,不可令大汗出;且得汗即止,不可过剂,否则将汗多亡阳,遂见体虚、恶风、烦躁、不得眠等症。
【名老中医论经方】叶橘泉:大青龙汤

【名老中医论经方】叶橘泉:大青龙汤大青龙汤(一)处方组成麻黄四钱,杏仁三钱,桂枝二钱,石膏五钱,甘草、生姜各一钱,大枣三钱。
以上七味,用水共煎,先煎麻黄,去上沫,入诸药,再煎,去渣,一日分三次服。
(二)原典记载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伤寒论太阳病中篇》)。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金匮痰饮篇》)。
(三)辨证要点本方主症为发热,恶寒,无汗,身疼痛,脉浮紧,口干烦躁,以表实、里热、有水气为目标。
(四)辨病范围1、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及其他急性热病之初期,头痛,关节痛,发热烦躁者。
2、急性眼结膜炎,角膜炎,头痛,眼球胀痛伴表热实证烦躁者。
3、脑膜炎,急性关节炎,丹毒,急性肾炎,浮肿,腹水等。
4、皮肤病,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皮下充血,瘙痒剧烈者。
5、高血压,浮肿,口渴,头痛,脉浮紧者。
(五)医案举例李某,男,37岁,初因感冒咳嗽,后成支气管肺炎,气急咳嗽,胸痛,痰中带血,热盛,夜间谵语。
诊得,脉弦紧,高热无汗,咳嗽气急,咳痰含有铁锈色,胸胁痛,两颧绯红,烦躁,径予太青龙汤加鲜竹沥半杯,是夜大汗淋漓,竟成分利而解,诸症悉减,病家惊为神奇。
中医中药有如此功效,叶先生思之,肺炎固有“分利解热”之转归,但此项转归的生理机转,现代医学上未说明其原理,本方是否有促进“分利解热”之作用,有待于日后中西医结合的努力。
相信不久,对于促进生理机转反应的中医药疗法,当有大白之日。
(六)汤头歌诀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图书信息图书名称: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叶桔泉图书作者:叶桔泉马永华等编著。
《伤寒论》113方——大青龙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大青龙汤,典型医案1伤寒——沈南炎医案程某,60岁。
一日忽发寒热无汗,精神疲倦,神志较模糊。
家人屡问所苦,才勉强答以自觉心烦,全身疼痛,难以转侧。
有人认为是少阴证,须急用姜、附子回阳。
家属犹豫不决,请我诊治。
我按他的脉象是浮而微数,摸他的两足胫又很热,遂断为大青龙汤证。
因患者恶寒发热,无汗,脉浮数,大青龙证的症候群已具。
虽然精神疲倦呈嗜睡状态和大青龙汤证的烦躁不得眠有异,但这是老年患病,精神不支的缘故,所以患者外表虽无烦躁现象,但却自觉心烦。
本病容易被认为少阴病的原因,除上述精神疲倦而呈嗜睡,可被误认为少阴证之“但欲寐”外,尚有身体疼痛难以转侧的症状,但脉象浮而不微细,足胫温而不冷,则和少阴病有很大区别。
本证因风寒外来,所以身痛不能转侧,阳热内郁,所以发热而烦,当用大青龙汤双解表里邪热。
但考虑患者年老体虚,发汗太过,可能导致虚脱,因嘱其将药分作3次温服,每2小时服1次,如得汗出,即停服。
服2次,全身微汗出,所有症状完全消失。
附方:生石膏30克,麻黄、桂枝、杏仁、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水煎服。
(沈炎南。
伤寒论医案选评。
广东中医,1963,2:38)《经方临证集要》《聂氏伤寒学》《经方直解》论:全身疼痛,难以转侧,少阴内寒附子汤证与太阳外寒麻黄汤证,俱有之证。
浮为太阳脉,而少阴脉沉细。
心烦者,卫阳不泄而内郁也,所以脉数。
寒热,无汗,脉浮数,身痛,已是表实证。
卫闭心烦,大青龙汤证。
13目赤羞明——张志民医案患者女性,四十八岁。
初诊:一九五五年五月十六日。
患者三日来左眼视物不清,日重一日,请人搀扶来诊。
检视之,角膜周围充血,虹膜变色,光泽消失,瞳孔缩小,房水混浊,少泪水及眼眵。
病眼及前额部疼痛,黄昏时更剧。
羞明。
微有咳嗽,全身笨重,肢倦腰痛,小便短少而色混浊,皮肤干燥,不发热,微恶寒。
舌苔薄白,脉浮数。
问其起病经过,据称:“前一时期,丈夫病重月余,日夜伺候,十日前夫病故,又扶棺返乡,途中淋雨受寒,返沪后三日,目疾作。
大青龙汤治咳嗽医案

大青龙汤治咳嗽医案
大青龙汤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种治疗咳嗽的方剂,其具有清热
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以下是一例医案,介绍了大青龙汤治疗咳
嗽的具体情况:
病例,患者,男,45岁,主诉咳嗽已有一周,咳嗽声音低沉,
咳痰较多,痰色黄白,伴有发热,口干咽痛,大便干燥,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辨证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和舌脉情况,可以初步判断为热痰
壅肺型咳嗽。
病人咳嗽声音低沉,痰色黄白,伴有发热、口干咽痛
等症状,舌苔黄腻、脉象滑数,均表明有热痰壅肺的证候。
治疗方案,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医生给予患者大青龙汤治疗。
大青龙汤是一味清热化痰的经典方剂,适用于热痰壅肺型咳嗽。
方
剂组成包括黄芩、半夏、生姜、甘草等药物,具有清热化痰、止咳
平喘的作用。
治疗结果,患者按时服用大青龙汤后,咳嗽症状逐渐减轻,咳
痰明显减少,发热、口干咽痛等症状也有所缓解。
经过一周的治疗,
患者咳嗽基本消失,舌苔转为薄白,脉象平和有力。
总结,大青龙汤在治疗热痰壅肺型咳嗽方面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有效清热化痰、止咳平喘,对于伴有发热、口干咽痛等症状的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对于具体的病情还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希望这个医案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大青龙汤及其医案

大青龙汤及其医案由于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书中关于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只有三条,又加后世医家对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皆视为竣剂,畏之而不敢用。
因此大青龙汤的应用上的普遍性和临床上的卓效性,鲜为人们所了解。
近几年来(1985年以后),我国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不管是《中医方剂学》,仍是《中医内科学》,都没有把大青龙汤看成一大主方,在书中作必要的论述和临床应用的推行。
最多只是是像《方剂学》那样,作为麻黄汤的加味方,附於麻黄汤条后。
关於仲景书中对於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此刻仅有的三条是:《伤寒论》第38条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烧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假设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
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又此书第39条为“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有“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在那个地址咱们略去传统性诸家对《伤寒论》中两条开端所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和“伤寒,脉浮缓”谓当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随称大青龙汤为治风寒两伤、营卫俱病的无谓之词,而着重研究投与大青龙汤的主证。
显然,脉之浮紧、浮缓,身疼痛与身不疼但重,都不是大青龙汤的主证。
关于外感病来讲,从第38条中有发烧、恶寒、不汗出、烦躁四项作为主证,那么第39条中投用大青龙汤所据脉证,而上述四项,一项未备。
对此很多医家作了许多揣测。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日本的山田正珍氏和我国的陆渊雷先生,都以为在第39条中投用大青龙汤必然都具有发烧、恶寒、不汗出、烦躁四证,文中不载是意在简化文字表达,或举出药方名那么主证可知而略去的。
因此,以为外感病投用大青龙汤的必备主证,山田氏以为:发烧、恶寒、不汗出、烦躁四证;而陆渊雷先生独以为:发烧、恶寒、不汗出、口渴、烦躁五证,而多口渴一证。
读了大村光明氏的《大青龙汤管见》,此文发表于日本《汉方临床》第24卷第9期表达了应用大青龙汤(提纯剂)治愈者六例,以驳斥成都中医学院所编的试用教材《伤寒论讲义》中投用大青龙汤时必需具有要紧病症的说法。
经方名家荟萃之大青龙汤

经方名家荟萃之大青龙汤方剂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条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医案(许叔微医案)治何保义,在行军中得伤寒,脉浮涩而紧。
许日:若头痛,发热,恶风,无汗,则麻黄汤症也,烦躁,则大青龙汤症也。
何曰:今烦躁甚。
投以大青龙汤,三服汗解。
麻黄9克、桂枝3克、炙甘草3克、杏仁12克、生姜9克、大枣6克、生石膏12克。
寥笙注:本案为麻黄汤症之变证治法。
患者在行军中得伤寒,脉浮紧,恶风,无汗,为麻黄症,又加烦躁甚,其为大青龙症无疑。
昔人对桂枝症、麻黄症、大青龙症,有三纲鼎立之说,谓桂枝症为风伤卫,麻黄症为寒伤营,大青龙症为风寒两伤营卫。
夫既有伤风伤营之分,又有营卫两伤之混,使人无下手处矣。
自此说出,大青龙症变成漆黑一团,不可究洁,长期争论不休,迄无明确之论。
桂枝症固然是风伤卫,但与营气并不是毫不相涉。
《伤寒论》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用白芍益阴和里,固在内之营阴,桂枝温通卫阳,解肌发汗,去在表之风邪,如病与营分无关,桂枝汤中即无须用白芍。
麻黄汤症为寒伤营,但卫分也同时受病,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上逆而作喘,表闭无汗,卫阳不伸,不能御寒,故恶风寒。
麻黄汤用麻黄为君,入肺走皮,开毛窍,逐风寒,宣肺定喘,佐杏仁以利肺气,正所以散卫分之邪。
大青龙汤症,较麻黄汤症更重,既有风寒之邪外袭于表,又有阳热之邪闭郁于里,不能外越,故突出烦躁一症。
一日一方——大青龙汤

一日一方——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可以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兼有发热倾向者,同时也可以治疗肢体浮肿,水肿呈非指凹性的,而且无汗出者。
所以本方具有发汗解表、兼清郁热的作用,还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
01
药方组成
石膏15克,麻黄30克,桂枝10克,杏仁5克,生姜15克,大枣3枚,炙甘草10克。
02
药方主治
1. 太阳病,恶寒,发热,脉浮有力,身疼痛,或不痛、但重,不汗出而烦躁者。
2. 溢饮,四肢水肿。
03
药方功用
发汗解表、清热解烦。
04
药方详解
本方麻黄发汗解表,兼能利水消肿;桂枝温阳化气,生姜温胃散水,皆可助麻黄发汗行水。
麻黄、杏仁宣降肺气,通调水道;石膏清泄溢饮郁热;姜、枣、草益气和中,运化水湿。
全方发汗解表,宣通腠理,开鬼门以发越水气;宣畅肺气,调水道以利湿化饮,故亦治溢饮有表证兼里热者。
05
药方应用
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等证。
文章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使用,请谨遵医嘱。
诚挚说明: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及初发权仍归作者所有,如有侵
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青龙汤及其医案由于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书中对于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只有三条,又加后世医家对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皆视为竣剂,畏之而不敢用。
因而大青龙汤的应用上的广泛性和临床上的卓效性,鲜为人们所了解。
近几年来(1985年以后),我国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不管是《中医方剂学》,还是《中医内科学》,都没有把大青龙汤当作一大主方,在书中作必要的论述和临床应用的推广。
最多不过是像《方剂学》那样,作为麻黄汤的加味方,附於麻黄汤条后。
关於仲景书中对於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现在仅有的三条是:《伤寒论》第38条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
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又此书第39条为“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有“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在这里我们略去传统性诸家对《伤寒论》中两条开端所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和“伤寒,脉浮缓”谓之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随称大青龙汤为治风寒两伤、营卫俱病的无谓之词,而着重研究投与大青龙汤的主证。
显然,脉之浮紧、浮缓,身疼痛与身不疼但重,都不是大青龙汤的主证。
对于外感病来说,从第38条中有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四项作为主证,则第39条中投用大青龙汤所据脉证,而上述四项,一项未备。
对此不少医家作了许多揣测。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日本的山田正珍氏和我国的陆渊雷先生,都认为在第39条中投用大青龙汤一定都具备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四证,文中不载是意在简化文字叙述,或举出药方名则主证可知而略去的。
因此,认为外感病投用大青龙汤的必备主证,山田氏以为: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四证;而陆渊雷先生独以为:发热、恶寒、不汗出、口渴、烦躁五证,而多口渴一证。
读了大村光明氏的《大青龙汤管见》,此文发表于日本《汉方临床》第24卷第9期叙述了应用大青龙汤(提纯剂)治愈者六例,以驳斥成都中医学院所编的试用教材《伤寒论讲义》中投用大青龙汤时必须具备主要症状的说法。
从其所举六例中,可以看出:不管是有热还是无热、有汗还是无汗、恶寒还是不恶寒或反恶热等等,没有一种症状是每一例中都有的。
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今日看来,条中所云,正是投用大青龙汤的的证,文中不载第38条的所谓主证,并非出於省文。
只有一项须辨别清楚,即“无少阴证者”,也就是说只要不是少阴病,像第39条那种情况是可以投用大青龙的。
医家认为病轻药重,不得应用大青汤险竣之剂,此为不懂大青龙汤临床应用而发的议论,是不足取的。
通观《医宗金鉴》、《伤寒来苏集》、《伤寒贯珠集》诸书,各家学说,无不望文生训,而缺乏临床经验,令人难以卒读。
按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葛根汤等方所治病症甚广,但终不能为医家所接受,而通行於世。
唐代药王孙思邈氏在暮年所编《千金翼方·卷九·伤寒上》叹云:“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
至於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鑽仰。
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
……夫寻方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凡疗伤寒不出之也。
其柴胡等诸方,皆是吐下、发汗后不解之事,非是正对之法。
术数未深,而天下名贤止而不学,诚可悲夫!”且以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等,在临床有多少伤寒和温病,皆能应手而愈,在世上却难以通行,所以孙氏有不学不用之叹!自明、清时代以来,温病学家几乎将时病皆视为温病,又大倡仲景方不能治温病之说。
明代王肯堂氏《证治准绳》中早就有“故圣人悯之而医药兴,医药兴而天下之人不死於病,而死於医药矣!”王氏这种愤世嫉俗之言,虽则过之,但温病学家时用贵重药品,耗民资财,则不少见。
清代吴鞠通氏所著《温病条辨》,吴氏自诩与仲景《伤寒论》有“一纵一横之妙”,在其辛凉轻剂桑菊饮方下注云:“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
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二钱、犀角一线。
”我们大家知道,服仲景方药在症状中如带有喘息,服药后未有不能祛者。
但如上述服吴氏药,“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意即反而增加喘息,而转为必须用贵重药物犀角3g之证。
仲景书中万万没有如此教人者,怎么含有一纵一横之妙,令人失望。
在《温病条辨》中除此一方用犀角,不计其他贵重药物,尚有化斑汤、清宫汤、清营汤、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之类,皆含有犀角。
在大村光明氏发表《大青龙汤管见》之前,我恪守投用大青龙汤的五大主证:发热、恶寒、不汗出、口渴、烦躁,以致在临床上应用不多。
遇到不恶寒或反恶热的患者具此一项,则不敢迳用大青龙汤,按《伤寒论》中的第6条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按吴鞠通氏的《温病条辨》中所论温病治法,则用桑菊饮和银翘散之类,多是两方的合方,而且多加药味,有时亦能一剂而愈,但不把握。
另外厌其药味庞杂,和仲景方不能相伍,我深以为憾。
由于大村光明氏治验的启发,引起了我对大青龙汤在临床上进行研究应用的兴趣,所以首先以笔者自身的感冒进行实验。
笔者以往每年患一两次温病,西医称为上呼吸道感染。
虽用大剂辛凉解表药,如桑菊饮合银翘散再加味等,服几剂后,自感已愈。
可是别人感觉说话仍未愈,得再迁延十几日前后共二十几日方能痊愈。
笔者每次发病,先自咽干开始,大多由饮水不足引起。
咽干历害,则以后发病亦历害;咽干轻,则以后发病亦轻。
咽干的时间很短一日多即愈。
接着而来的便是鼻流清涕,四肢倦怠,日渐严重,以至於鼻涕、眼泪大量流出,令人难以忍受。
只有用绵纸塞住,稍觉好些,但不久即湿透,须再更换。
不发热、不恶寒、不自汗、不口渴、亦不烦躁,食欲正常,二便正常。
一次又发此病,咽干甚为剧烈,自服大青龙汤以观其效。
谁能料到竟一剂而愈,未见再发。
此事发生在1988年冬,当时所用大青龙汤的剂量为:麻黄8g桂枝10g杏仁10g石膏20g甘草6g大枣3枚切生姜6片。
以后每年发病,皆服此方,无不效如浮鼓。
近二年来,不知为何,亦不再发此病。
笔者认识到《伤寒论》是能治温病的,那种认为《伤寒论》中的治温病部分已经丢失的见解,是何等的荒谬。
自此以后,遇上不恶寒、或反恶热、自汗与不自汗的外感病,皆与大青龙以治之,效速者一剂而愈,迟者需要六、七剂而愈,但人数甚少。
大青龙汤自1989年至1993年医案记录於下:1、患者丛×萍,女,三十岁,在自来水站工作,与笔者曾住过同楼隔壁。
1989年阴历除夕,忽敲笔者之门,自言发热39℃,而且明日初一加班(工作人员愿意在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加班,可得到优厚补助)。
诊之,舌红苔白,脉大而数,不恶寒,不自汗,无食欲,四肢无力,与大青龙汤,以后听说一剂而愈。
次日正月初一,病未再发。
2、患者张×田之妻王××,50岁,患感冒,1989年11月25日经吕姓友人介绍求治。
患者发热38 .5℃,平素身体健康,舌红苔微黄,脉浮数,不恶寒,不自汗,恶心,无食欲。
与大青龙汤三剂。
后知一剂热退,二剂食欲出,三剂痊愈。
3、xx,男,四岁,患感冒。
1993年12月21日由其母亲带来为其诊治,其父母皆为我校教师。
其母亲言:今日下午发热38.2℃。
诊之,舌红苔薄白,脉浮数,不恶寒,反恶热,口不渴,身上无汗。
与大青龙汤三剂,令其一日一剂。
晚八时,开始服药,服后睡下,出汗,热稍退。
无汗后,热又上升。
晚十时,又命其服药,服后如前,汗出热稍退,无汗热又上升。
夜十二时,发热时达39.4℃。
又命其服药,次日晨八时,体温为38.7℃,第一剂服完。
第二日晚间开始服第二剂(按应在次日早晨服第二剂,这是误会中药必在晚间服用。
其实应从早服到晚)。
夜间体温在38.5℃之间,一直无食欲,喜冷,恶热。
第三日晨为38.5℃,饮米汤少许,食半个鸡蛋,直至下午体温降至37.5℃。
精神恢复,食欲出,晚间转至平热而愈。
4、笔者之女儿,24岁,患感冒,1992年初诊。
不恶寒,不自汗,食欲稍差,舌红苔薄白,脉数。
发热38.3℃,笔者令其服大青龙汤,家中已备有此药,令其两剂合煎,一日可分三次,服之而愈。
5、张×敏,男,33岁,我校教师。
1993年3月31日初诊。
自诉从昨日半夜发热39.6℃,吃了家中现有的退热药和SMZ,体温稍有下降。
今日上午9时,又发热到39.4℃,到学校医院曾肌肉注射安痛定、静脉点滴青霉素及庆大霉素之后,亦不退热。
晚9点方来求治。
诊之,舌薄淡红苔少,脉数,不恶寒,不自汗,亦不口渴。
与大青龙汤,每日早晚各服一剂。
后知,服一剂后,体温降至37.3℃,两日后痊愈。
6、任×亭,女,46岁,在本校总务处工作,1993年4月6日求治。
自言患感冒,发热37.5℃,咽喉痛。
诊之,脉微数,舌红苔少,不恶寒,不自汗。
与大青龙汤三剂,令其一日一剂。
后知一剂后热退,咽喉痛减轻,二剂痊愈。
7、xx×旺,男,49岁,学校汽车司机。
1993年4月6日求治。
自诉鼻塞不通,流清涕,咽干,时感头痛,不发热,不恶寒,不自汗,好像是感冒,不舒服,但也不耽误工作,照常上班。
如此情况,已有好长时间,医生给打针、吃药均不见效。
诊之,脉和缓,舌红苔白。
与大青龙汤三剂,令其一日一剂。
1993年4月9日复诊,自言服药三剂后,鼻塞已通,清涕已无,咽干减轻,但仍未痊愈。
笔者令其再服大青龙汤五剂以观其效。
以后自言取药6剂(公费),服完4剂,已恢复正常。
8、xx×xx,男,19岁,xx,1993年4月14日求治。
自言,患感冒,发热38.5℃,不恶寒,不自汗。
诊之,脉微数,舌淡红苔少。
与大青龙汤三剂,令其一日一剂。
后知服一剂后,体温下降到37℃,服二剂痊愈,未耽误上学。
9、朱×云,女,61岁,为学校某工作人员之亲戚,1993年4月15日求治,自诉患感冒后,咽喉疼得历害。
疼时好像要咳嗽,但又不咳。
诊之,脉和缓,舌红而大,苔白而少,不发热,不恶寒,不自汗。
与大青龙汤三剂。
当时我校人员告知,患者要回南京。
后知服一剂后咽喉作疼已愈大半,服二剂而愈,极言中药之妙。
以上所述九例中,有六例是1993年又大多在三、四月感染,由引可见,此为流行性、病毒性感冒无疑。
又,关于大青龙汤,同意大村光明氏的意见,内热重者可加大石膏用量,汗难出者可加大麻黄用量。
日本书中,麻黄为桂枝的二倍,《伤寒论》中,麻黄为桂枝的三倍,笔者前述剂量,为麻黄略少于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