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配方

合集下载

伤寒论第40条:小青龙汤

伤寒论第40条:小青龙汤

伤寒论第40条:小青龙汤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麻黄(去节) 、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且荛花不治利。

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前面第38条讲的是表有寒里有热,而这第40条讲的是表有寒里有水。

表有寒里有热的用大青龙汤,表有寒里有水的就用小青龙汤。

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有一点差异,两个青龙汤都是表有寒,里症不同,大青龙汤是里有热,小青龙汤是里有水。

这里对大小青龙作一个比较。

本条所谓伤寒,首先是第一层次的伤寒,是外感病,可以是外感寒邪,也可以是外感湿邪,或者兼而有之。

其次,是第二层次的伤寒。

即外感寒邪的伤寒,因为相比于外感湿邪等等,外感寒邪的几率比较大一些,更常见一些。

外感寒邪的伤寒,可以是太阳伤寒,也可以是少阴伤寒,甚至可以表现为太阳中风或少阴中风等等。

第三,即太阳伤寒。

本条当然可以是太阳伤寒,但本条适用范围远远不至于太阳伤寒。

凡是表有寒里有水的毛病,本条都适用。

什么叫表有寒?就是外感病,表证阶段,外邪还没有祛除。

当然是以寒邪居多,会不会有湿邪?当然也有可能,因为本条方证是有明显的水湿的。

这个水湿既有可能是他体内原先固有的,也有可能有外来的,当然可以是内外都有的。

里有水,即体内水湿比较重,这个水湿用现代说法就是代谢垃圾,是毒素。

这些代谢垃圾大多数情况下是患者体质的问题,比如阳虚水泛。

这种阳虚水泛的人,外感寒邪,外寒内水相互作用而成病,就会表现为小青龙汤证。

那么小青龙汤证究竟是太阳病?还是少阴病?还是其他什么病呢?答案是不一定。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
出处《伤寒论》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
组成:
麻黄(去节,10-15克) 芍药(10-15克) 细辛(3-6克) 干姜(10-15克) 甘草炙 (10-15克) 桂枝(去皮,10-15克) 五味子(3-6克) 半夏(洗,10-15克)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汉代计量的话,两=15.625克,升=液体200毫升 )
主治:
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亦可作为处方药减轻花粉症病状]
用法:
名字由来古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青龙,是神话中东方木神,色主青,主发育万物。张秉成曰:“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成方便读》)二方发汗逐饮之功,犹如青龙之兴云治水,但依其发汗力强弱而命名“大、小青龙汤”。
另,方中主药麻黄一味色青形似青龙,故曰“大小青龙汤”。
化裁:
若外寒证轻者,可去桂枝,麻黄改用炙麻黄;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以清郁热;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鼻窍;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

经方真传一百则之小青龙汤

经方真传一百则之小青龙汤

经方真传一百则之小青龙汤[组成用法]麻黄5~15g、桂枝5~15g、细辛5~15g、干姜10~25g、甘草5~15g、白芍10~20g、五味子5~15g、半夏10~15g。

水煎温服,分三次。

服后以口中微干为度。

[方证]咳喘、鼻鸣伴呼吸道分泌物(痰液、涕)多而清稀如水,苔白水滑浮腻者。

[现代应用]1.以咳喘、痰液清稀为主证的疾病。

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

2.恶寒、鼻塞流涕或流泪为主证的疾病。

如花粉证、过敏性鼻炎、病毒性结膜炎、泪遭炎等五官科疾病。

3.以呃逆、干哕、唾液较多,遇寒冷而加重为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

如慢性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发酵性消化不良、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肝硬化腹水、慢性细菌性痢疾、结核性腹膜炎。

4.其他疾病如神经官能证、肾炎、风湿性心脏病、胸膜炎、癫痫、遗尿、肩关节周围炎等也常运用本方。

小青龙汤是慢性咳喘病的常用效方。

《一得集》载治郭姓病人,素有痰饮,每值严寒,病必举发,喘咳不卧。

十余年来,大为所苦。

甲申冬,因感寒而病复作。

背上觉冷者如掌大,喉间做水鸡声,寸口脉浮而紧。

与小青龙汤,两剂即安。

《汉方临床治验精粹》载矢数道明先生用本方提取物治疗小儿哮喘的病例。

该患者经常感冒,感冒时,咽部发红、扁桃体肿大,咳嗽、咯大量湿性稀薄痰,食欲等无异常。

但喷嚏、鼻涕很多。

服用小青龙汤3个月后已见明显效果,精神变得非常活泼,不再常患感冒,哮喘发作更像早已忘掉那样,不再出现。

编者也曾以本方治疗一慢支,老年女性,冬季发病,咳喘昼轻夜甚,炔多而稀,早晨查房发现病人床前积了—堆卫生纸,咳痰之多,町见-斑。

经吸氧、静脉点滴“菌必治”等收效甚微。

观其形寒畏冷,思所挂之水,亦冷饮也。

遂处以小青龙汤,当夜病人即能平卧而眠,次晨查房,喜告之:夜间仅咳两三次,几乎无痰。

其效始料不及。

此方所主,内有痰饮,外有风寒。

除了表证外,痰饮的“水证”也是辨证关键。

呼吸道分泌物的特征、舌象这些自不必多说。

小青龙汤方剂配方

小青龙汤方剂配方

小青龙汤方剂配方小青龙汤是中医药中的一种经典处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甘草、生姜、大枣等多味药物组成。

它具有温通阳气、发表汗、理气止痛等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发热、头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下面是小青龙汤的配方,详细解释每味药物的功效和应用。

麻黄(6克):麻黄属于中草药中的名贵药材,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它具有温阳解表、发表汗的作用,能够帮助大汗排出体外,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

麻黄性味辛温,归肺、膀胱经,适用于湿寒痰盛、风寒感冒、咳嗽、喘证等症。

桂枝(6克):桂枝是中国常用的中草药,具有温肺散寒、解表发汗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头痛、发热等症状。

桂枝可以帮助血液循环,调理脾胃,增强阳气。

桂枝性味辛甘,能温阳通窍,归心、肾经,适用于寒邪郁闭、经络寒凝等症。

杏仁(6克):杏仁是一种常见的食用植物,也是中药中常用的药材之一、杏仁性味苦甘微寒,归肺、大肠经,有润肺降气、止咳平喘的作用。

杏仁能够温肺止咳,润肺化痰,适用于肺燥咳嗽、痰多喘证等。

石膏(15克):石膏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清热泻火、生津解毒的作用。

石膏性味辛甘寒,归胃经,适用于阳明热盛、口渴欲饮、吐泻等症。

石膏能够清热解毒、泻火除热,对于发热、口干舌燥等症状有良好的效果。

甘草(6克):甘草是中药中常用的草本植物,具有舒肝、止咳平喘、和中保护胃的作用。

甘草性味甘平,归心、脾、肺经,能调和其他草药的作用,增加药物的疗效。

甘草具有滋阴润肺、和中调胃、缓和药性的功效,适用于阴阳两虚、气滞血瘀等症。

生姜(3克):生姜在中药中被称为“百草之君”,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它具有开窍通阳、止呕止痛、温中散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呕吐、腹泻等症状。

生姜性味辛热,归肺、脾、胃经,适用于胃寒呕吐、寒饮腹痛等症。

大枣(6枚):大枣是一种常见的食用植物,也是中药中常用的药材之一、大枣性味甘温,归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

大枣能够调和其他草药的味道,增加药物的疗效,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两亏等症。

小青龙汤——治喘神方

小青龙汤——治喘神方

小青龙汤——治喘神方医界有一句话“医生不治喘,治喘丢了脸”。

李可认为,不但中医,现代医学对喘证也是束手无策。

说来惭愧,这一世界难题,远在一千九百多年前,医圣张仲景就已完全解决,他的武器便是小青龙汤。

医圣小青龙汤是治喘神剂,是破解世界医学难题中之心、肺肾重危急症的法宝之一。

重新认识伤寒论,努力实践、探索、发掘伤寒论每一方的奥秘,注意破疑解惑,拨乱反正,是传承医圣心法,复兴中医的奠基之举。

1 小青龙汤1.1组成1.1.1 组成加减用法组成: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去皮)各三两(45克),五味子半升(38克),半夏(汤洗)半升(65克)。

加减:若渴,去半夏,加瓜蒌根三两(45克),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用法:以水一斗(2000ml)先煮麻黄减二升(400ml),去上沫,内诸要,煮取三升(600ml),去渣,温服一升。

1.1.2 基础有效量李可认为,伤寒方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按1981年考古发现了东汉度量衡——大司农铜权,证实了汉一两等于现代15.625克。

那么去掉尾数,伤寒方一两合现代15克,这便是伤寒方的基础有效量(183页)。

古方计量的千古谜案,终于告破。

小青龙汤中中药用三两合现代45克,基本符合医圣用药原貌。

遵医圣“中病则止,不必尽剂”的原则,采用每剂药煮一次,分三次服,服一次若病退大半,则止后服,停药糜粥自养,不孝则叠加,随症情变化,消息进退之法,确有“一剂知,二剂已”的神效。

令人遗憾的是,李时珍老人的一句话“古之一两,即今之一钱”之说,竟使后世错了470年。

直到现在,全国各省级中医院的中医临床大夫仍烧到种种限制,甚至要追究法律责任。

束缚中医手脚的“紧箍咒”太多。

中医复兴要走经典之路,已无疑义。

刻不容缓的是要按古中医自身发展的历史事实与理论实践,重编药典,眼下要先行松绑,赋予临床中医按照四大经典用药的权力。

小青龙汤及其加减

小青龙汤及其加减

小青龙汤及其加减
小青龙汤方药组成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方中干姜、细辛、五味子三味药合用,细辛是散的,五味子是收的,干姜是温化胸中寒饮的。

方歌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

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

若渴去夏取蒌根,三两来加功亦壮。

微利去麻加荛花,熬赤取如鸡子样。

若噎去麻炮附加,只用一枚攻莫上。

麻去再加四两苓,能除尿短小腹胀。

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

《伤寒论》中小青龙汤原文
(四〇)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気,乾嘔,發熱而咳,或渇,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満,或喘者,小青竜湯主之。

(四一)傷寒,心下有水気,咳而微喘,發熱不渇;服湯已,渇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竜湯主之。

小青龙汤辛温燥烈有余,不能常吃,常吃容易伤阴动血,只有在寒饮射肺,咳喘急性发作的时候用上几副。

咳喘缓解后,驱除水饮可用苓桂剂善后。

小青龙汤在现代临床上是常用的温化寒饮的方剂,对于老年慢性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里热不明显,而是纯寒饮射
肺的时候有很好的疗效。

中医方剂-小青龙汤

中医方剂-小青龙汤
不化,津液不滋所致,可在原方中去半夏加花粉治之。本条服用小青龙 汤后而见褐者,乃是药后寒饮之邪已去,胃阳之气渐复,里气温,水气 散的征象,故此仲景说:“此寒去欲解也。”此之虽渴,但不甚,可不治 自愈,少少与饮水即可。若饮水太多,则有郁遏胃阳,导致水饮复聚之 患。
方歌 :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皆可利;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皆五味;
而稀,饮停心下,阻滞气机,则胸痞;胃气上逆,则干呕;饮溢肌肤, 则全身浮肿。
方解:
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开肺气,化气行水; 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兼祛表邪;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五味子:敛肺止咳; 芍药:和营养血; 甘草:益气和中;
配伍特点:辛散与酸收配伍,散中有收;温化与敛肺相配,开中有合;
《伤寒论》中医方剂 小青龙汤
组成:
麻黄 9g 芍药 9g 细辛3g
干姜 6g 甘草 6g 桂枝9g
五味子9g 半夏 9g 甘草6g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证候病机:本证属于外感风寒,寒饮内停之证。素有水饮
之人,感受寒邪,每致外寒引动内饮。难经中云:形寒饮冷则伤肺;水 寒相搏,内外相饮,饮动不居,寒 饮射肺,肺失去宣降。而咳喘痰涎多
谢谢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解释:本条承上条,补充小青龙汤证的主证及药后寒去欲解的机转。 “小青龙汤主之”应接于“发热不渴”之后,此属倒装句法,“伤寒,
心下有水气”与上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之意同,同时也讲了 本证的病机。上条所述 主证为干呕,发热而咳,本条补述咳而微喘,这 正是外寒内饮小青龙汤的适应证。上条或 见证中有口褐一证、是因水气
: 现代医学相关疾病 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小儿支气

小青龙汤标准配方

小青龙汤标准配方

小青龙汤标准配方
小青龙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汤剂,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功效。

其标准配方如下:
1. 药材准备:
黄芪15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桂枝10克。

甘草5克。

生姜3片。

2. 煎煮方法:
将以上药材洗净后放入煮锅中。

加入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转小火煎煮30分钟。

待汤剂煮至500毫升左右时,即可关火。

3. 饮用方式:
小青龙汤煎煮好后,可分2次饮用,每次250毫升。

可根据个人口味添加适量蜂蜜或红糖调味。

小青龙汤主要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疼痛、湿疹等症状,具有改善体质、调理气血的作用。

在饮用小青龙汤的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 饮用时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2. 饮用小青龙汤期间,应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

3.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患有严重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慎用或在
医生指导下使用。

小青龙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汤剂,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在饮用时需注意搭
配和饮用方法,以免影响药效或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饮用中药汤剂需谨慎,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总之,小青龙汤标准配方及饮用注意事项对于需要调理体质、改善风湿症状的
人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在饮用时需谨慎对待,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希望大家在饮用小青龙汤时能够根据个人情况慎重选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饮用,以达到更好的调理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青龙汤配方
说起小青龙汤估计很多的年轻人都不知道其是什么,其是小青龙汤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中医治疗解表散寒,温肺蠲饮的方子。

我们都知道中医治本,所以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中医的手段来治疗疾病。

那么传说中的小青龙汤的配方是怎样的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吧。

1.《奇效良方》:小青龙汤
处方半夏(汤洗.七钱),干姜(炮)、细辛(去叶)、麻黄(去根节)、肉桂(去皮)、芍药,各一钱半。

甘草(炙.一钱),五味子(五分)。

功能主治治伤寒表证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咳嗽微喘,又治肺经受寒,咳嗽喘急。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2.《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青龙汤
处方干姜(炮)、细辛(去叶)、麻黄(去节.根)、肉桂(去粗皮)、芍药、甘草(炒),各三两。

五味子二两,半夏(汤洗七次.切作片)二两半。

炮制上将七味为粗末,入半夏令匀。

功能主治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咳嗽微喘。

又治溢饮,身体疼重,及咳逆倚息不得安卧;或因形寒饮冷,内伤肺经,咳嗽喘急,呕吐涎沫,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
后。

3.《伤寒论》:小青龙汤
处方麻黄(去节)9克芍药9克细辛3克干姜3克甘草(炙)6克桂枝6克(去皮)五味子3克半夏9克(洗)
功能主治解表蠲饮,止咳平喘。

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溢饮,身体重痛,肌肤悉肿。

现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属外感风寒,内有停饮者。

用法用量上药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两次温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