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小青龙汤发出呐喊

合集下载

罗大伦:小青龙汤祛疼除哮,才能生龙活虎,主治外寒里饮证

罗大伦:小青龙汤祛疼除哮,才能生龙活虎,主治外寒里饮证

罗大伦:小青龙汤祛疼除哮,才能生龙活虎,主治外寒里饮证话说早年间,有一位姓李的人,三十岁左右,身体略有发福,平素便有痰饮症状。

有一天,因受凉感冒了,咳嗽喘促根本停不下来,不能平卧,睡觉必须靠着墙,而且精神不佳,有胸腹满闷、食欲不佳的症状。

由于长时间喘咳,他痛苦万分,于是经别人介绍找到了张锡纯,希望能够治好自己的病。

当时还年轻的张锡纯仔细观察了患者,发现内外并无热证,于是开了几服散风祛痰的方剂。

但是一连几日都没有效果,张锡纯很是苦恼。

这时他想起来一位高人,遂前往请教了一番。

高人果然是高人,诊察后说:“这个病很容易治,是小青龙汤原证。

”张锡纯心下释然,当即回去开了此药。

患者一服过后就不喘了,共三服基本就痊愈了。

这件事给了张锡纯很大的影响,从此他认真学习伤寒方面的知识,最后成了一代名医(此医案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很好奇这个小青龙汤到底是何方神圣,不着急,咱们先来看看这个人到底得了什么病。

此人得的是哮喘,说哮喘可能不太准确,准确地说应该叫哮病。

哮病是一种表现为发作性痰鸣、气喘的疾病,发作时主要以喉咙中有哮鸣音,呼吸气促困难,甚至不能平卧为主。

虽说以上呼吸道的症状为主,但这是一种涉及肺、脾、肾的疾病,主要跟痰饮有关。

此病与西医中的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类似,属于痰饮病的“伏饮证”。

那么什么是“伏饮”呢?简单来说,就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肺、脾、肾三者统领运化津液的能力减弱,导致津液聚集堵塞,日久天长,形成痰饮。

但是,此痰饮与平时我们遇到的痰饮并不一样,这种病理产物有时会如炸弹一样,潜伏在身体各个部位,中医上叫“夙根”。

当夙根遇到刺激,例如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刺激或者大病过后身体虚弱,这颗定时炸弹就被引爆了,夙根此时就会发作,外在表现就是哮病。

中医将哮病分为“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脏腑虚哮”,本篇讲的小青龙汤对应的是“冷哮”,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哮病。

冷哮和其他几种证型一样,先决条件是体内有夙根。

千古第一咳喘方,小青龙汤,老慢支有救了,肺气肿有救了

千古第一咳喘方,小青龙汤,老慢支有救了,肺气肿有救了

千古第一咳喘方,小青龙汤,老慢支有救了,肺气肿有救了秋风起,秋雨凉,后台咨询咳嗽、哮喘的人多了起来,尤其患有多年老慢支、肺气肿的朋友心情更为急迫。

咳喘真的是太这磨人了,晚上睡觉一躺下就咳喘,还要吐好多痰,严重影响睡眠,睡不好,身体就更糟糕了。

好在,小伙伴们有我在,我一直在想着这事哦,惦记着咳喘病人。

今天,就好好煎一碗汤——汉朝第一神医花50年心血把它打造成千古第一咳喘方,此神医是张仲景,此方是小青龙汤,中医十大名方之一。

其实两个月前就有一位叫张小岳的网友希望我写一写小青龙汤,那时候觉得时机未到,一直压到现在。

现在,天时地利人和终于具备了。

为什么说现在时机到了呢?因为已经入秋,但还没有进入深秋,一方面关注咳喘的人越来越多,另外一方面还有时间准备应付咳喘这种病。

如果你很关注这方面话题,那么相关的文章你一定看得更仔细更上心,收获自然就更多。

如果夏天写这个病,估计看的人很少。

就在决定要写小青龙汤的那个黄昏,也就是前天,大理的天空惊现神龙。

这可不是我信口开河哦,小伙伴们看看今天文章的插图就知道了。

天降祥瑞,凝望着天上的神龙,心想,张仲景的小青龙汤就像神龙一样神通广大,所以一定要写出来造福人间。

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张仲景之所以把这个方子命名为小青龙汤一定有耐人寻味的深意。

青龙,上天则翻云覆雨,入海则翻江倒海,龙,自古以来就与水有关。

神龙是专门治水的,哪里需要水就去哪里行云施雨,而小青龙汤也是专门治水的,怎么治水,我们后面慢慢说。

龙,总是抬着头的,抬头意味着升,青龙主位在东方,东方也意味着升,升什么,升阳,所以小青龙汤就是一剂升阳的汤药,只有身体的阳气足了,身体里面的寒湿才会被清理出去。

好,我们现在把小青龙汤的方子公布如下:麻黄9克芍药9克细辛3克干姜9克炙甘草9克桂枝9克(去皮)五味子9克法半夏9克中医有一句叫做外不治癣,内不治喘。

可见咳喘是疑难杂症之一,咳喘的原因太多,辩证太难,所以不好治。

那么这个小青龙汤怎么就把咳喘治好了呢?它统治所有的咳喘吗?当然不是,中医从来没有一个方子包治百病的,即便是同一种病,也需要不同的方子。

最近使用小青龙汤的两则小案

最近使用小青龙汤的两则小案

最近使用小青龙汤的两则小案本月上旬(9月),我的两个小孩都相继感冒咳喘,经过一番波折后,最后都是用小青龙汤,或合方、或原方而愈,可以说是先失败后成功的案例,其中感觉有一些东西值得我去思考。

案一:本月初,先是我2周岁的小儿子早上起来流清鼻涕非常厉害、有一点轻微咳嗽,我当时想过用小青龙汤,但因为他比较瘦、皮肤偏白,有汗出,而且之前我自己有过一次流清鼻涕非常厉害,是用桂枝汤加辛夷、苍耳子1剂就明显好转、2剂就治愈了,所以开始我给他用的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辛夷、苍耳子,还有加白芷(都是单味的免煎颗粒),服用1剂后,流清鼻涕有所好转,但咳喘加重,痰也多,尤其以喘为主(我这个小儿子每次咳喘后,都是以喘为主),这时我想应该要改方用小青龙汤,考虑到他的体质比较差,又有汗出,就用小青龙汤去麻黄加茯苓,服用2次后无效,喘反而有所加重,马上用小青龙汤原方:麻黄5克、桂枝6克、姜半夏6克、干姜6克、细辛6克、五味子6克、白芍5克、炙甘草6克(还是免煎颗粒,由于白芍一包是10克,故只用了半包大概5克),计划分3次服完,但一样服用2次后,咳喘如故,细思量: 流清鼻涕、咳喘痰多、咳嗽的声音比较闷重,加上舌淡红、苔薄白,喉咙也没有很明显的红,小青龙汤证应该是没有问题,方向肯定是对的,所以马上又改方,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5克,其他药跟上面一样,如此服用1次后,还是无效,咳喘更加厉害,心想是否因为痰太多又太黏,堵住了支气管,单单用小青龙汤太过于温燥反而不利于粘痰的排出?这时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个医案,用的是小青龙汤加葶苈子,心想加入葶苈子是否更有效呢?去年也有一次喘促非常厉害,我用桂枝厚朴杏子汤和小青龙汤都无效,是服山东中医药大学赵永山老师的药取效的,赵老师开的不少经方,比较杂,我后来分析他里面的药,怀疑也是葶苈子取效的。

马上在剩下没有服完的药里面加入葶苈子5克和大枣10克,即与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方,服药1次后感觉喘促有少许缓解,但不是非常明显(我太太当时认为是没有一点缓解),后我还是坚持让他服完了剩下的药,没想到服完这次药,喘很明显减轻,后又配了1剂,服完后用小柴胡颗粒1包加入免煎颗粒半夏厚朴汤加桔梗陈皮收尾(姜半夏6克、茯苓10克、厚朴6克、苏梗5克、生姜6克、桔梗5克、陈皮6克),如此服了2剂基本痊愈。

张仲景的治咳喘的名方“小青龙汤”

张仲景的治咳喘的名方“小青龙汤”

张仲景的治咳喘的名方“小青龙汤”张仲景的治咳喘的名方“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来源于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在我国民间和临床应用已有千百年历史。

现在常用的中成药小青龙颗粒、小青龙合剂,都是基于小青龙汤提取精制而成的,具有解表化饮、止咳平喘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肺炎咳嗽、风寒水饮喘咳痰稀等。

小青龙汤组成:麻黄(去节)9g,芍药9g,细辛6g,干姜6g,甘草(炙)6g,桂枝(去皮)9g,五味子6g,半夏(洗)9g。

(切不可自用,请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功能主治: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方中的麻黄能够温肺散寒,还有平喘之功;桂枝辛温解表,并可温通血脉,散寒逐瘀;法半夏性温,有燥湿化痰的功效;细辛和干姜都属于温里药物,既能助麻黄、桂枝温散风寒,又能补阳驱寒;五味子敛肺滋肾,凋营卫,实腠理;炙甘草可益气补肺,有一定的止咳平喘作用。

全方组合能温散风寒,温化寒痰,温补阳气,对风寒诱发的阳气虚弱者的哮喘有宣肺平喘之功。

小青龙汤所治疗的咳喘,必须伴有咳吐色白、量多、清稀、呈泡沫状、如蛋清样半透明黏痰的特征。

此外,患者还常有短气、憋闷、窒息感,重者则不得平卧。

需要注意的是,小青龙是咳喘急性发作时的救急之药,药力较猛,不可久服多用,一般服用不要超过5副。

小青龙汤对感冒后久治不愈的咳嗽也有特别的功效。

尤其是现代人滥用抗生素,很多人在治疗感冒的时候多以消炎为主,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抗生素为寒凉之品,如果不辨体质虚实、不分病之寒热而直接投药,表征可能会得到遏制,但寒邪未解,脾阳又伤,脾主运化,脾失其主,则水湿内聚,因此出现咽痛、咳嗽。

而且,患者本就是风寒感冒,如果再输液,水液无法运化聚集到胸腔。

小青龙汤可有效驱寒逐水,避免因输液造成饮停,正对病机,所以小青龙汤对感冒后久治不愈的咳嗽能有理想的效果。

小青龙汤,作为治疗寒饮咳喘的名方,但这个方子,是辛烈走窜的峻剂,如果用得不恰当,反而会导致病情加重,需仔细辩证。

中医十大名方之小青龙汤寒饮咳喘首选良方

中医十大名方之小青龙汤寒饮咳喘首选良方

中医十大名方之小青龙汤寒饮咳喘首选良方在中医十大名方系列介绍中,之前我向大家介绍了六味地黄丸、小柴胡汤、逍遥散、五苓散、补中益气汤五味方剂。

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的特点小青龙汤是治疗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来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或咳,或噎,或喘,小青龙汤主之。

”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主治太阳表里俱寒,名日青龙,取东方木神伏邪之义。

龙兴则云升雨降品物咸亨。

小青龙汤的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 ,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6g) ,干姜三两(6g),甘草三两炙(6g) ,桂枝去皮三两(9g) ,半夏半升(9g) ,五味子半升(6g)。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小青龙汤的出处《伤寒论》《伤寒论》为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历代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

该书所运用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确立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所记述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治经验,对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所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作“众方之祖”。

《伤寒论》以明·赵美刻本为底本,《伤寒论》共十卷,卷一为平脉、辨脉法;卷二为伤寒例、辨痉湿喝病脉证并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卷三至卷六分述六经病脉证;卷七至卷十分述辨霍乱、阴阳易及汗吐下诸可诸不可脉证并治。

对《伤寒论》的介绍,我之前有发布过更为详细的解说,大家可以翻阅之前的内容。

因为中医十大名方中的五苓散、小柴胡汤,包括这次介绍的小青龙汤均出自《伤寒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更多的了解一下这本中医的经典。

作者:张仲景东汉末年到三国这一历史阶段,诞生了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分别是华佗、张仲景、董奉,这三位神医并称为建安三神医或三国三大神医。

经方导读「小青龙汤」

经方导读「小青龙汤」

经方导读「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古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

青龙,是神话中东方木神,色主青,主发育万物。

张秉成曰:“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

”(《成方便读》)二方发汗逐饮之功,犹如青龙之兴云治水,但依其发汗力强弱而命名“大、小青龙汤”。

另,方中主药麻黄一味色青形似青龙,故曰“大小青龙汤”。

【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1],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2],或小便不利,少腹满[3],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40)小青龙汤方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

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注释:[1]心下有水气:心下,指胃脘部,或胸膈部;水气,指水饮。

[2]噎:噎(yē,音耶),指咽喉部有梗阻不通感。

[3]少腹满:少,通小,此处指小腹部。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功效配伍】小青龙汤发汗解表,温化里饮。

该方由麻黄汤去杏仁加芍药、五味子、细辛、干姜、半夏组成。

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兼以利水饮;桂枝辛甘温,既助麻黄解表散寒,又能通阳化饮降逆;细辛、干姜、半夏散寒宣肺,温化水饮,和胃降逆;五味子敛肺止咳,防麻黄发散太过,耗伤肺气;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其酸寒益阴之性,又可防诸辛温发散药耗伤阴血;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本方之相配,偏于辛温发散,但用麻黄、桂枝发散时则佐以酸敛的五味子;用细辛、干姜、半夏温化寒饮时则佐以酸寒之芍药,故能达发而不过,温而不燥,散敛结合,燥润有度,以治外有风寒,内有水饮。

临床使用小青龙汤的八重境界

临床使用小青龙汤的八重境界

临床使用小青龙汤的八重境界小青龙汤的方证是:咳喘,咳痰或流涕清稀(落地成水),量多,后背恶寒,咳喘遇寒诱发或加重,水滑苔,脉浮滑。

我在临床使用小青龙汤的体会,共分为八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小青龙汤可以治疗咳喘,伴有咳痰清稀或鼻涕清稀者。

这种情况可以见到患者流出水样的鼻涕,咳出水样的痰。

多见于慢性鼻炎的患者。

正是因为“心下有水气”,故此方让“青龙”来治水饮和寒饮。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龙本为治水之官,故吴鞠通以“龙行而火随,故寒可去,龙动水行,故饮可蠲”精准概括了小青龙汤的作用特点。

第二重境界:此方可以治疗咳痰难以咯出。

见痰黏,容易被误诊为燥痰。

但小青龙汤证常出现痰黏难咳出,甚至痰黏咳吐如吐丝,粘连不断的情况。

为何寒饮留滞之证会出现以稠痰?这是水饮阻滞阳气,阳气不化,寒饮凝结的表现,正如在先秦《荀子・劝学》中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而如何判断患者咳稠痰是否属于小青龙汤证?仲师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早有提示:“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掌大。

”如果出现稠痰甚至黄稠痰,只要伴有后背寒冷,则符合小青龙汤的方证。

“心下有水气”或“心下有留饮”的治疗大法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落在实处便是以小青龙汤治之。

故患者若有咳喘,无论痰液是清稀或是黏稠,只要兼见后背冷,伴有舌淡胖、苔白水滑,皆可以用小青龙汤。

第三重境界:若患者干咳无痰,没有后背冷,只要见咳嗽遇寒诱发者,亦可以用小青龙汤。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中释:“以脉紧无汗,为遇寒而发,故用仲景先师辛温甘酸之小青龙,外发寒而内蠲(juan)饮。

”此类患者可见咳嗽冬季加重,或早晚加重,或吹空调加重等情况,这都符合“遇寒而发”的范围,使用小青龙汤疗效均佳。

第四重境界:此方中含有的麻黄、细辛两药,在临床中使用时会因其毒性而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我发现,在临床使用时,麻黄必须用生麻黄,细辛必须超过3g。

如果使用此方时,麻黄选用了蜜麻黄,细辛仅用了3g,则变为了小青龙去麻黄去细辛汤。

名方名解之小青龙汤

名方名解之小青龙汤

名方名解之小青龙汤名方名解之小青龙汤一、[希恕方解]希恕认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有关。

彼处小便不利而表邪不解,此条承接上文,病因心下有水气,虽见无汗而用麻黄汤之类解表剂却无效,非但表邪难解,发汗剂激动里水,变证百出:里有水饮,逆于上则干呕;表证未解则发热;水饮冲逆于肺则咳;里有水饮气化失司,水津不布则渴;水流肠间,水谷不别则下利;气逆上冲,与水气相合上逆则噎;水道不通则小便不利,小便蓄积膀胱而少腹满;水气破肺而喘。

小青龙汤可治因心下有水气而引起的各种或然症状。

关于方后加减法,恐非仲景原意。

举例来说“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此证中的渴,是由于水饮阻滞,气化失司,水津难于布散而致,而栝楼根可治津液亡失的燥渴,而不可治水不化气的渴。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更难说通,本方是“伤来表不解”,去掉麻黄,何以解表?故本方加减法不应相信。

本方以麻黄、芍药、甘草解表,其他药物均为温中祛饮药,五味子可镇咳,机理就在于其性收敛,可祛水止咳。

半夏祛饮,细辛、干姜温中祛饮,,里饮一去,麻桂解表作用才可得以施展。

本方所治饮为寒饮,多见口舌不甚干渴,渴者多由于服麻黄汤类发汗剂之后,激动“里饮”而见变证。

若口舌干燥为温热伤津所致,则细辛、干姜.半夏等药过于温燥,一定慎用。

临床上老年人痰喘,咳吐白色泡沫痰,用小青龙汤机会较多,若兼烦躁,可加石膏。

二、[李培生方解]李氏认为:小青龙汤属表证未解,而心下挟有水饮,所谓皮毛为肺之合,咳嗽皆'聚于胃,关于肺”(《素问●咳论》) ,外寒内饮,相互纠缠不解,以表不解而喘咳为主证,故用小青龙汤外开肌腠,内化寒饮。

方中麻桂并用,但麻黄药量较轻,配以芍药、炙甘草,发汗之力亦轻,用意在于不欲专于外发,而欲取其内散,故取细辛、干姜、半夏、五味子得以开展宣通气道,温化寒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小青龙汤发出呐喊《桂林本伤寒病杂论.卷七.第八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细辛三两桂枝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我们先这样想:一般《伤寒论》里讲到“心下”,多数指的是“胃”;只有这一条讲的是“肺”。

因为如果是“胃”里有水气,那是苓桂术甘汤,而不是小青龙汤,所以,这里讲的“心下”是指肺,讲一个人长年因为体质的关系,肺中积了很多死水;也有人讲小青龙汤这个不是肺里积水,是渗出物,肋膜炎之类的渗出物,因为小青龙汤的确对这类的病很有效。

所以总而言之是身体里有没用的死水。

寒邪进到身体里穿过皮表、穿过肺的时候,一般肺里没有堆着这些水邪的时候,它会继续往血脉、骨头里去钻、去找它的同类。

但如果它在经过肺的时候看到这些死水,同气相求,它是不是就会觉得“这里有游泳池、观光盛地!”然后就全部聚在肺里面留下来了?所以当肺里面有东西跟这个寒气相遇的时候,往往这些寒气就全部聚到肺里去了,肺里面原来的那滩死水,就变成塞满寒气的死水,然后肺就再也受不了了——原来只是死水的时候都还好,还装没事——这下就开始狂咳嗽了。

通常小青龙汤越有效的时候,就是这个肺里面塞满寒气的死水越多的时候,这种咳嗽会咳得非常猛烈,这时候小青龙汤就会非常好用。

但如果肺里面的死水只有一点点,这个病毒觉得这里不够好玩,东一点西一点散在身体各处的时候,小青龙汤就不会太好用。

所以小青龙汤要好用,这个死水的“水气”要够多才行。

基本上小青龙汤是某种体质的人特别会有的,某种水毒体质的人感冒特别会变成小青龙汤证,这个我们之后再讲。

一旦有小青龙汤证出来了,这个人就会狂咳嗽,或者是平躺下来以后就咳得更凶,这个狂咳嗽的咳法,一定是比较有稀痰的,因为肺里面的死水遇到病邪以后就变成稀稀的痰,这时候身体就会想把它排掉,所以咳的时候就会有一种白白透明或者白泡泡痰、或者是鼻涕,咳出来那个痰吐到水里很快就化掉了,因为它跟水还很接近,“痰饮很多”这是个辨症点。

如果是小青龙汤证但是咳黄痰怎么办?那也没关系,小青龙汤还可以加石膏,因为小青龙汤主要对付的是“水邪为病”,热水邪也还是水邪,所以治法上差不多,只是要清热而已,这是对于小青龙汤最基本的认识。

我们在用小青龙汤的时候,首先一定要注意到非常关键的一件事,就是小青龙汤跟之前的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都有一个非常不同的特征,这个非常不同的特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这个方剂中看出来?首先,小青龙汤它是因应很多不同的情况而有加减法的,那它在很多情况下是轻轻松松麻黄就可以不用了,就是没有麻黄的小青龙汤仍然是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里的很多药味都可以换掉,可以换掉的就不是主轴药味,所以半夏、麻黄都可以换掉,不换掉的是桂枝、甘草、芍药、细辛、干姜、五味子,这六味药才是小青龙汤的主轴结构。

就像小柴胡也可以拆,把所有变化都拆掉以后,最后剩下柴胡跟甘草,所以柴胡跟甘草才是小柴胡汤的主要结构。

小青龙汤它的主轴结构是桂枝、芍药、甘草,甘草放三两,比桂枝汤、麻黄汤都多,再加上干姜,其实会产生一个甘草干姜汤的结构。

我们又知道桂枝、芍药从动脉运行到静脉,由甘草为它定出一个中轴方向的时候,这个运行本身是可以驱赶病邪的,我们之前讲桂枝的时候有讲过,桂枝对风气是具有排斥力的,可以驱风,所以驱邪的动力用桂枝这一味药就已经足够了,麻黄是可以不必用的。

麻黄可以不必用,是不是就表示不一定要发汗?这个汤里面没有姜枣,没有桂枝汤中用姜枣入营出卫解肌的结构,表示这个药根本不走营卫。

可去麻黄又没有姜枣,麻黄汤跟桂枝汤中发汗的路径都没有了!我们再看第三件事,看这个药的服用法,它是煮成三碗,每次喝一碗,每天喝三碗。

前面所有的发汗剂都说“如果喝了一碗汗出了就千万不要喝第二碗”,为什么这个汤不必?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方剂在使用上完全没有发汗剂的用法,真正的小青龙汤它就不是一帖发汗剂。

之前在教半夏的时候有说过,当半夏是用生半夏、或滚水涮过还算嫩的半夏才比较能让经方有效。

这样小青龙汤方中“半碗”的半夏,全生的半夏可以放四分之一碗;如果是药局里买的制过的半夏片,就至少要放一碗以上。

当半夏用这么多的时候,小青龙汤就会出现一个很美好的特征:半夏就把这些肺里面的水搬到别的地方去了,转移到膀胱去了,所以小青龙汤是从尿解。

小青龙汤从尿解的时候,是它的副作用最小的时候。

怎么样的时候它的副作用大?比方说有人说冬天之外的时候最好不要用小青龙汤,因为小青龙汤是一帖发汗药,吃了伤元气;也有人说刚感冒那头几天就用葛根汤打打看,葛根汤打不干净,三天以后再用小青龙……用它的同业者都有些不喜欢它的副作用。

──当临床上出现这些说法的时候,其实这些说法的背后都有一些正确的观察,就像如果买外面科学中药的小青龙汤,吃了之后就会有点麻黄汤的调子,发汗而解,但是效果不好。

为什么效果不好?因为这个人肺里面有一缸水、病邪也都聚在这缸水里面,在皮表发汗有什么屁用?邪气还是在。

就像病邪还没入到阳明大肠腑里面,想要用承气汤从大便把病邪排出去也是没有用的。

病邪都在肺中的积水里面的时候,在外面再怎么发汗、发营卫的汗、发血脉的汗、入营出卫都不会有用,所以小青龙汤它当然不是一个发汗剂,它是用它方剂的整体结构,让肺里面的水邪能够被搬移到别的地方然后排掉,这样才能发挥小青龙汤的作用。

所以小青龙汤在临床上面,历代中医如果不是非常龟毛地要求半夏的用量要足的话,小青龙汤用起来副作用就会很多。

小青龙汤因为有这些副作用──或者如果我们不要说副作用,原本的小青龙汤到底是有麻黄的,麻黄吃久了也会虚,人阳虚的时候更不能代谢水,去痰的根本又是要水代谢的功能健全──所以小青龙汤也不是个可以吃久的药,因此近来就有些人说小青龙汤吃个一两帖就好,接下来换成苓桂术甘汤收工就好,这是方法之一,但我总觉得苓桂术甘汤的心下,跟小青龙汤的心下,讲的是不一样的心下,所以我不是很喜欢用苓桂术甘汤收工这样的一个作法。

苓桂术甘汤对付的是胃里面的水肿,小青龙汤的水饮是在肺,我自己会比较喜欢用来收工的药,是小青龙汤在《金匮要略》条文里的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我比较喜欢这个方子的结构,因为小青龙汤去不干净的痰,这个方子可以去得蛮干净的,不过这个结构还有寒化热化的问题,因为这个方子比较干燥,除非身体里面的痰够冷,不然还是怕烧得太热,我们之后再来谈这个话题,今天姑且不论。

小青龙汤现在历代临床上在使用它的时候,有几个使用它的技巧,我想在最后这点时间里还是要说一下:其中一个是先用小青龙汤把咳嗽镇住,之后再用别的方剂化痰,比如说民初张锡纯的从龙汤──就是“跟随在小青龙汤后”的一个方──;或者是用苓桂术甘汤、我喜欢用的苓甘五味姜辛夏仁这样两个方剂;也有人主张是补强脾胃化湿的方子。

但这里比较值得考虑的是:一开始用的是汗解小青龙汤的方子?还是尿解小青龙汤的方子?如果用的是汗解小青龙汤的方子,比方说外面科学中药买的小青龙汤,那根本是小青龙汤里面的垃圾,很不适当。

另外,像叶天士他要去除小青龙汤的问题,他怎么做呢?他是根本把麻黄跟细辛拿掉,这样就变成汗解无路,只能打内仗,这也是一个方法。

我所喜欢的方法是一位近代的经方家,叫做范文甫,他就是用“半夏独大小青龙汤”,就是半夏用三钱,其他药味都只用几分,所以建议大家或许可以参考这样的做法,让半夏是其他药的好几倍,这样它的副作用可以减到最低,人就比较不会虚掉,不然如果是用我们一般所习惯的,半夏药性不足的小青龙汤结构的时候,它就会变成一种比较伤元气的发汗剂。

我们中医的方子都是“有病则病受之”,如果得的是大青龙汤证、麻黄汤证,我们吃了对的药,吃了之后会觉得元气恢复,即使它里面有麻黄;可是这些药如果用错地方,就会打伤我们的元气,就是“有病治病、无病杀人”,这是经方的特色。

所以在用小青龙汤的时候,我们要确保它不要打偏,否则就会伤人,这是我们从最粗浅的一个角度、从大框架来检视小青龙汤,这样一方面我们比较学会怎么使用它,另外也是从桂枝汤、葛根汤、大青龙汤一路下来,它们的服用法、里面药味的加减变化,路数慢慢转方向变到小青龙汤来,这样跟着仲景的思维一路推理下来。

※相关资料:◆“小青龙汤”《金匮要略》条文补充.对勘.之一【14-22参照】:【金匮要略.咳嗽7-14】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千金》证治同,外更加胁下痛引缺盆。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小青龙汤”《金匮要略》条文补充.对勘.之二【14-20参照】:【金匮要略.痰饮12-35】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12-36】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桂苓五味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去皮,四两甘草炙,三两五味子半升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痰饮12-37】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苓甘五味姜辛汤方: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金匮要略.痰饮12-38】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

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

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茯苓四两甘草细辛干姜各二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金匮要略.痰饮12-39】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

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

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金匮要略.痰饮12-40】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三两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小青龙汤”补充:【从龙汤】(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节录)治外感痰喘,服小青龙汤,病未全愈,或愈而复发者,继服此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