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防疫
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作用1. 引言:疫情中的中医药疫情来了,咱们都没法幸免,尤其是新冠病毒这小子,真是让人防不胜防。
但是啊,这时候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好东西,就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医药。
说实话,别看中医药有时候让人觉得古老,其实它在疫情防控中也能派上大用场。
今天咱们就聊聊中医药怎么在这次疫情中发挥了作用,看看它的神奇之处吧!2. 中医药的传统智慧2.1 “药到病除”的魅力要说中医药的厉害,首先得提提它的一个老招数,就是“药到病除”。
咱们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调理,不是单纯治病症,而是把人当个整体来考虑。
比如说咳嗽、发热这些症状,中医会看看你是怎么回事,身体里哪儿失衡了,然后用药方调理调理。
像这次新冠疫情,许多患者得了病,中医用药方像是“连花清瘟”、“银翘解毒”等,效果还真是不错,缓解了不少症状。
2.2 “辨证施治”的精髓另外,中医还有个精髓叫“辨证施治”。
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中医要先把你的病情搞清楚,然后再对症下药。
不是每个人都一样,有的人病情重,有的人轻,所以用药的方式也得因人而异。
疫情期间,中医药的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新冠的症状千奇百怪,不一而足。
中医师们通过详细的问诊,结合每个人的体质,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效果杠杠的。
3. 中医药的防控效果3.1 预防胜于治疗咱们都知道“预防胜于治疗”,中医药在这一点上做得也很到位。
中医非常注重养生保健,强调调节身体的免疫力。
在疫情刚爆发的时候,中医药建议大家通过饮食调理、生活习惯等来增强体质,减少感染的几率。
像是常喝点菊花茶、枸杞水,既能养眼又能增强抵抗力。
虽然这可能不是一剂灵丹妙药,但它确实帮助了不少人提升了免疫力,增强了抗病能力。
3.2 中西医结合的成功案例大家也许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新冠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同时,还接受了中医的调理。
结果病情好转得特别快。
这个成功的案例说明了中西医结合的力量。
西医擅长对抗病毒,药效迅速;中医则擅长调理身体,增强体质。
两者结合,效果更佳。
中医学中疾病预防的具体方法

中医学中疾病预防的具体方法中医学中疾病预防的具体方法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医学中疾病预防的具体方法,欢迎阅读。
背景知识中医学历来就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末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
《素问·四气调神篇》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里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所谓治未病,包括末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末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
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
外邪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因此,治未病,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
1. 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正气的强弱,由体质所决定。
一般来说,体质壮实者,正气充盛;体质虚弱者,正气不足。
因此,增强体质,是提高正气抗邪能力的关键。
增强体质要注意调摄精神、锻炼身体、饮食起居和避免过度劳逸、适当药物预防等方面。
(1)调摄精神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
情志刺激可致正气内虚,招致外邪致病。
在疾病过程中,情志波动又能使疾病恶化。
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有利于恢复健康。
正气存内,对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就是说,思想上安定清静,不贪欲妄想,使真气和顺,精神内守,病从哪里来呢?所以,调摄精神,可以增强正气抗邪能力,预防疾病。
(2)加强锻炼经常锻炼身体,能增强体质,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
汉代医家华陀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蠢”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健身运动,即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来锻炼身体,促使血脉流通,关节流利,气机调畅,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
中医预防秋冬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中医预防秋冬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秋冬季是传染病高发季节,包括流感、感冒、肺炎等常见传染病。
针对这些常见传染病,中医有许多预防知识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在秋冬季节保持健康。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中医预防秋冬季常见传染病的知识。
一、保持温暖秋冬季节气温低,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传染病。
中医强调“阳气升发、阴气收藏”,提倡“冬至藏阳”,即要在冬季养护阳气,保持温暖。
中医建议在秋冬季节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背部、颈部等易受寒的部位,要着厚衣服、戴口罩、多穿袜子等,避免着凉感冒。
二、合理饮食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对提高免疫力与抵抗力有着重要作用。
在秋冬季节,中医建议多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姜、葱、蒜、桂圆、大枣等,以温补阳气,增强抵抗力。
同时,要避免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冰淇淋、西瓜等,以免伤害脾胃、降低免疫力。
三、坚持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改善身体的循环系统,提高抵抗力。
中医强调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散步等,可以起到舒筋活络、增强体质的作用。
但要注意,在严寒的气候下,要避免长时间在户外运动,以免受凉感冒。
四、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秋冬季节,人们常常在室内生活,而密闭的环境容易滋生病菌,影响身体健康。
中医提倡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可以有效减少室内细菌和病毒的滋生,保障室内空气清新。
五、中医药预防中医药有许多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和药物。
秋冬季节,中医强调“药补不如食补”,建议多食用一些药膳或药食同源的食物,如熬姜汤、红枣粥等,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同时,中医还推荐一些中药预防的方法,如连翘、板蓝根、黄芩等中药,可以起到预防感冒、流感等传染病的作用。
六、心理调节秋冬季节,天气寒冷、阳光短缺,容易影响人们的心情,导致情绪低落、抵抗力下降。
中医强调“情志调摄”,提倡保持乐观的心态,保持情绪稳定。
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运动等方式,来进行心理调节,保持心情愉快,提高抵抗力。
中医药在在疫情中的作用

中医药在在疫情中的作用
中医药在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具体来说,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具有以下作用:
1. 预防作用: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内环境,提升免疫力,扶正祛邪,以达到预防病毒感染的目的。
例如,一些中药汤剂如清肺排毒汤等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
2. 减轻症状:中医药可以针对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从而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例如,一些中药汤剂如银翘解毒丸等被用于治疗感冒和流感等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
3. 促进康复: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内环境,促进康复,减轻后遗症。
例如,一些中药汤剂如六神丸等被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咳嗽、咽痛等症状,并有助于缩短病程。
此外,中医药在疫情防治中还具有全程参与的特点,包括在疫情爆发初期的防控工作中以及在疫情后期康复治疗等方面的应用。
同时,中医药的介入也有助于降低医疗成本和提高医疗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能替代现代医学和西医的作用。
在疫情防控中,应该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综合施治,以提高治疗效果和促进患者的康复。
中医药防疫中的3个作用

随着疫情的持续发展,中医药在预防疫情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中国,中医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从古至今也有很多贡献。
医药行
业也逐渐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化。
首先,中医药可以改善健康管理,帮助人们提高抵抗力,提高免疫力。
中医药在促进身体内部各种有效成分的均衡分布,调节内脏活动及其
生理功能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许多食疗方案可以结合中草药和营养食品,从而改善身体的健康状态。
其次,中医药可以改善预防措施,如正确的传播疾病信息,了解病毒
的传播及预防措施,以及正确的传播饮食和营养健康知识。
最后,中医药可以采取补抗结合的治疗方法,即采用中药治疗与西药
治疗相结合。
中草药可以产生抗病毒和支持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激活
免疫系统,有利于清除病毒,同时增强人体的自我调节和自恢复能力。
总的来说,中医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它不仅可以作为主要防疫手段,而且还可以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进行疗法的调整和调节,从而更有
效地预防疫情,减少流行病传播。
相信经过付出巨大努力,中医药将
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帮助我们度过这一共同危机。
中医中药“防疫”浅谈(ppt)

二、中医在疫情防控方面起到的作用
1.在历史上,中医药防治瘟疫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在当代,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上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3.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正处于
关键时期。
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 占90.6%;从临床疗效观察来看,中医药总有效率达90%以上。中医药能够有效缓解症状;能够减少 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能够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能够促进恢复期人群机体康复。
不力增的固治引细中药什求与
中 可 度 强 抵 本 , 起 菌 医 物 么 的 西
干,,御培在的,并,致是药 。最再能元抑一而不必病精不
医 终 相 力 , 制 些 是 是 须 微 准 同
达应,逐病症对针把生治之
特 到 加 随 步 毒 候 多 对 它 物 疗 处
正大着增肆群种某全我,就 气驱身强虐进病种部就靶在
点 存 除 体 病 的 行 原 单 杀 研 向 于
内病能人同辩体一死究治西 ,魔力自时证感病,什疗药 邪的的身,论染毒而么,追
、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中医中药“防疫”浅谈
xxx
2020世界,欧洲 全境沦陷,相继封国, 美股惊天崩盘,纽交所 关门,奥运会被推迟, 目前世界上尚无专门针 对这一新型病毒的特效 药可用于临床救治患者, 情况十分危急。正是在 这种危急形势下,中医 中药开始显示其强大的 神奇力量,在这场与时 间赛跑的斗争中发挥起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作用与贡献

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作用与贡献新冠肺炎疫情自2020年开始爆发以来,给全球各国带来了严重的健康危机和经济困境。
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役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的医疗体系,其独特的药理和治疗方法在疫情期间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价值,为控制疫情、救治患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中医药对病情的诊断和治疗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中医药为病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支持。
根据中医药的辨证施治原则,结合患者的症状、脉象等特征进行个性化的诊疗,有效地提高了治疗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中医药在治疗上采用了中草药汤剂、针灸、推拿按摩等方法,对疫情患者的症状缓解、病情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预防作用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预防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医药认为“未病先防”,注重强调调理体质、增强免疫力的重要性。
通过中草药、中药汤剂等中医药的预防性应用,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抗病毒、增强免疫等作用,有效降低了感染的风险和传播的可能性。
三、中医药在恢复期康复的作用对于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中医药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中医药的调理和治疗,可以帮助恢复期患者加速康复进程,预防疾病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中医药在康复期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也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抗病能力。
四、中医药在心理疏导和提高抗病能力方面的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医药还发挥了重要的心理疏导和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
中医药强调身心平衡、情志调达的重要性,通过中医药的调理和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增强其心理素质和抗病能力,有利于患者更好地度过难关。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未来的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中,应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加强中西医结合的合作,为保障人民健康、提高国家医疗水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中医药的传统智慧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为抗击疫情、促进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预防秋冬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中医预防秋冬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秋冬季是传染病多发的季节,包括流感、感冒、肺炎等常见传染病。
中医认为,预防传染病的关键在于增强免疫力,调节体质。
下面,我将从中医角度分享预防秋冬季常见传染病的知识。
一、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意思是要重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减少疾病的侵袭。
建议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避免剧烈运动过度消耗体力。
二、合理作息,养生防病秋冬季节气温较低,人体的新陈代谢减缓,免疫力下降。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有助于调整自身的生理节律,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同时,要避免熬夜、过度疲劳,减少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免伤害身体的正气。
三、饮食调养,补益养生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
在秋冬季节,应该多食养生食物,如红枣、桂圆、核桃、鲍鱼等,以滋养脾胃,调整气血,增强体质。
在饮食上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寒凉、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伤害脾胃功能。
四、注意保暖,防止寒邪侵袭中医认为,人体感受外邪会影响正气,导致疾病的发生。
秋冬季节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受潮,尤其要保护好头颈、背部等易受寒的部位。
适时增添衣物,注意保持室内外温度的协调,避免受寒引发疾病。
五、避免受风,注意通风中医强调风邪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秋冬季节,要避免受风受寒,避免在寒冷或潮湿的环境中停留过久。
室内要适当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减少病毒、细菌的滋生和传播。
六、中药调理,增强免疫中医药认为,草药对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体质具有一定效果。
在秋冬季节,可以适当服用一些具有温阳、益气、养血、增强免疫力的中药材,如黄芪、党参、人参等。
但需根据个人体质和实际情况进行调理,避免滥用药物。
七、保持情绪稳定,减少压力情绪的波动和压力增大都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使得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降低。
秋冬季节,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焦虑、紧张、抑郁等消极情绪,减少压力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防疫
周口华侨医院胡杰一
防疫防疾并不难,强身健体顺其然。
躯身康健邪无奈,心理康宁逾百年。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为从事中医精神心理领域临床及心理学教学四十余年的一个医界老兵,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谈点防病及防疫的粗浅看法,希望给人们有点启发和帮助,不妥之处,敬祈读者批评指正。
其实防病和防疫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但普通疾病和疫疠(传染病)还是有区别的,故分而言之,在这里重点谈谈防疫。
一、防病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什么意思呢?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古圣贤告诉我们:一切不合时令的气候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对无常的气候变化做到及时增减衣服,环境不好的地方不要去,不好的事物就不要去沾它。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也就是说生活淡泊质朴,心境平和宁静,外不受物欲之诱惑(贪婪,酒色、名利、赌博等),内不存情虑之激扰,物我两忘的境界,真气就可以顺从之。
真气就是元气,“真气从之”就是说元气可以按照自己的本性去运化和收藏,而不需要外在的东西来控制。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就是不要有意去留恋或追求身体上的种种触动,要使精神格守于内,以镇定之心寂然观照,神气自然在体内相互留恋,五脏不受其外扰。
脏腑阴阳和合,病还会从哪儿来呢? 二、防疫
(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刺法论》中有一段影响深远的论述:“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歧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
”这一论述中的扶正祛邪思想基本奠定了后世防治疫病的两大基本原则,即养内避外:一方面增强体质, 巩固正气,使外邪无法侵入;另一方面避开疫气,不受其毒。
也就是说身心健康,形神合一,外邪就不易侵犯。
强能胜弱,如同处一个环境,有的人得病,有的人不发病;武松打虎,虽是故事,其实这都是强能胜弱的体现。
当然能避开的还要避开它.
(二)保持良好的环境
宋·温革在《琐碎录》中提出:“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病”。
告诉大家,田前屋后不要有臭水沟,房间要干净整洁。
清·王士雄说:“疫病时行,……,住房不论大小,必要开爽通气,扫除洁净”。
强调要开窗通风透气。
(三)讲究个人卫生
汉·《礼记》记载:“日五盥,盖谓洗手不嫌频数耳”。
说的是每天洗脸5次,洗手不嫌次数繁多。
唐·孙思邈要求“常习不唾地”,提
倡人们不随地吐痰。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初病人衣,蒸过,则一家不染。
”清·刘奎也如是说,并进一步强调“凡有疫之家不得以衣服、饮食、器皿送于无疫之家,而无疫之家亦不得受有疫之家之衣服、饮食、器皿”。
是说不要穿、用患有疫病家人的衣服及器皿。
清·尤乘在《寿世青编》中说:“人卧室宇,当令洁净……即一身亦尔,当常令沐浴洁净”。
强调个人要经常洗澡。
(四)控制蔓延
对于控制疫病的蔓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隔离,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
东汉以后,就有了隔离病人的记载,《汉书·平帝纪》中提到,“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这是对病人实行隔离措施的最早记录。
(五)中医治疗
一代医圣张仲景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就成书于东汉末年的大瘟疫时期,是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内径》、《难经》等经典而著成的,堪称现代中医之精髓,也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杂病,其实就包括了温病(瘟疫是温病的一个类型),该书中所载的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等,对于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可以加减选用。
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吴有性在吸收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中药方剂。
比如,达原饮一方以治疗瘟疫,可
以达到使邪气尽快从膜原溃散,以利于表里分消的目的;三消饮为达原饮再加大黄、羌活、葛根、柴胡、生姜、大枣而成,以治疗瘟疫之邪出入表里,表证、里证、半表半里之证兼见者;白虎汤辛凉解散;瓜蒂散涌吐疫邪。
笔者认为,面对当前新冠疫情,不要惊慌,要泰然处之。
要服从领导听指挥,遵纪守法,关注官方消息,不道听途说,更不能造谣生非。
需隔离者要自觉隔离,如在家还可享受天伦之乐及看书学习升华自己。
如需治疗或服用预防药物,且不可随便服用,即使官方公布的中药方剂,也不要擅自服用,因为中药方剂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所拟而成的,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最后,一首词与大家分享:
清平乐·瘟毒一定除根(通韵)
疫来不怕,有党和中华。
统领全民催俊马,瞄准邪魔打靶。
中药皆似金银,神医绝术创新。
防治健身相顾,瘟毒一定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