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基本规范

合集下载

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

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

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是指在中医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理论认识和技术方法,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

近年来,随着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工作逐步深入,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人民群众欢迎,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科学研究也取得了一批成果。

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包括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理论构建尚不完善,技术方法的科学筛选与集成不够,技术标准和评价方法尚未系统建立,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缺乏有效机制,科技支撑的作用有待更好发挥等。

为了进一步解决上述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特制定本《纲要》。

指导思想以为人民健康服务和促进人民身心健康为目标,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中医理论的内涵和特点,突出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的优势和特色,以理论提升为基础,技术集成为核心,效果评价为抓手,服务应用为重点,案例示范为引导,机制创新为保障,为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基本原则(一)坚持以民众健康需求为导向。

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项目组织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统筹作用,面向民众对健康的多元化需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研发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技术、产品,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领域。

(二)坚持技术创新与服务模式创新并重。

在重视理论知识、技术、产品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创新,把科技支撑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同步推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发展。

(三)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

坚持传承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同时,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有关最新成果,丰富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不断继承和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理论和实践。

(四)坚持有效整合资源,支持协同创新。

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制,构建技术创新联盟,创新组织管理模式,推动创新成果向服务机构集聚,向现实服务转化。

本院-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

本院-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

宁远县中医医院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一、服务功能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目标,达到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二、服务内容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健康干预(包括健康咨询与指导)、干预效果评估等全面、综合、规范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服务)。

三、服务流程健康状态信息采集、健康状态信息管理(建立健康状态信息库)、健康状态辨识、健康状态评估、健康干预方案制定、健康干预措施实施、干预效果评估等。

四、服务区域及其基本要求(一)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

主要用于采集和录入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

健康检查(体检)区域逐步添置相关设备,同时整合本院的其他相关资源,满足设备与功能需要,。

(二)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

主要用于分析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并进行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

设立健康咨询室、健康检查室、健康康复室,及各类大型团体体检所需场地,并根据需要及时调配体检人员。

(三)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

主要用于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健康干预方案,指导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干预,接受服务对象的健康咨询。

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

(四)健康干预区域。

主要用于根据健康干预方案,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中医特色的健康干预服务。

设相对独立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

各种干预方法的服务区域原则上应当相互隔开,服务环境的私密性能有效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

(五)辅助区域。

主要用于服务对象的等候休息,开展健康宣教、服务管理以及特需服务等。

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条件成熟时,开展社区健康管理服务.五、人员配备人员配备应当满足“治未病"服务功能的需要,应当包括中医执业医师、“治未病”服务职业技能人员、医技人员、中药师、护理人员、管理人员等.专职医护人员应当不少于6人,中医类别人员不低于70%,其中应当有一名具备副主任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执业医师。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

XX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一、总则(一)为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根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和《关于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制定本规范。

(二)本规范适用于全省依法设立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三)中医药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与作用;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坚持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中,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完善社区中医药服务功能。

二、中医药服务基本功能(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工作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服务的基本内容,把中医药有机地融入各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

(五)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针对社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与疾病的流行趋势,开展疾病预防工作;开展2种以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中医药防治一体化的服务,运用中医理论与技术,参与健康指导和行为干预;居民健康档案中体现中医内容。

(六)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理论方法指导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开展养生保健;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

(七)运用中医药康复手段,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中风后遗症、伤残等疾病进行康复治疗,有条件的可建立康复病床。

(八)运用中医药知识开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和孕产妇保健的咨询与指导。

(九)通过多种形式的中医药预防、养生保健等科普活动,对社区居民宣传普与中医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知识,推广使用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处方,引导居民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十)应用中医药方法与适宜技术,开展常见病、多发病治疗,运用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热熨等在内的5种以上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为社区居民服务。

儿童中医服务工作制度

儿童中医服务工作制度

儿童中医服务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儿童健康事业中的优势,提高儿童健康水平,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要求,制定本制度。

二、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调儿童中医药服务的预防保健功能,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服务模式。

2.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运用中医药整体观念,对儿童进行全面评估,实施个性化的辨证论治。

3. 发挥优势,协同创新:发挥中医药在儿童健康领域的优势,与其他医学领域相结合,实现协同创新。

三、服务内容1. 预防保健:提供儿童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包括儿童保健按摩、敷贴、穴位敷料等。

2. 诊疗服务:开展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中医药诊疗,如感冒、咳嗽、哮喘、疳积等。

3. 康复服务:提供儿童康复中医药服务,包括针灸、推拿、康复训练等。

4. 健康教育:开展儿童中医药健康教育,普及中医药知识,提高家长和儿童的中医药素养。

四、服务流程1. 预约挂号:通过电话、网络、现场等多种方式预约挂号。

2. 诊疗服务:根据儿童的病情,采用中医药诊疗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康复训练:根据儿童康复需求,制定康复计划,实施康复训练。

4. 健康教育:开展中医药健康讲座、发放中医药宣传资料等形式,普及中医药知识。

五、服务质量保障1. 人才保障:加强儿童中医药人才培养,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2. 技术保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中医药研发,提高中医药疗效。

3. 设施保障:完善儿童中医药服务设施,提供舒适、安全的服务环境。

4. 管理保障:建立健全儿童中医药服务管理制度,确保服务质量。

六、服务评价与反馈1. 建立儿童中医药服务评价体系,对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效果进行全面评价。

2. 定期收集家长和儿童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

3. 开展服务满意度调查,了解家长和儿童的满意度,提高服务水平。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儿童中医药服务工作。

国 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预防保健内容

国 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预防保健内容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预防保健内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举措,其中预防保健内容更是关键的一环。

预防保健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服务,提前预防疾病的发生,促进居民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预防保健的第一个重要方面是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了解健康知识,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从而能够主动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包括向居民传播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如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预防;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知识;以及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通过社区宣传、健康讲座、宣传手册、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广大居民。

例如,在社区设置宣传栏,定期更新健康知识;邀请专家举办健康讲座,面对面解答居民的疑问;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发放到居民手中;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推送有趣有用的健康内容。

预防接种是预防保健的另一个重要部分。

这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从新生儿出生开始,就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进行疫苗接种。

常见的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等。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着预防接种的工作,为居民提供规范、安全、有效的接种服务。

医护人员会提前通知家长或居民接种时间和注意事项,确保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对接种后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处理,保障居民的健康安全。

儿童健康管理也是预防保健的重点之一。

从新生儿家庭访视开始,定期为儿童进行体检,监测生长发育情况。

包括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体格指标的测量,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等体格检查,以及视力、听力、智力等方面的筛查。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提供相应的喂养指导、营养咨询、疾病预防建议等。

比如,对于婴幼儿,指导家长合理添加辅食;对于学龄前儿童,提醒注意口腔卫生、预防近视等。

通过早期发现问题,及时干预,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孕产妇健康管理同样不容忽视。

从孕前的优生优育咨询,到孕期的定期产检,再到产后的访视,为孕产妇提供全程的健康管理服务。

中医预防保健科规章制度范本

中医预防保健科规章制度范本

中医预防保健科规章制度范本一、总则1.1 为保障中医预防保健科(以下简称“科室”)的正常运行,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患者安全,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1.2 本规章制度适用于科室内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技师、行政管理人员等。

1.3 科室全体员工应严格遵守本规章制度,自觉维护科室的正常秩序,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二、组织架构与职责2.1 科室设主任一名,负责科室的整体管理工作;副主任若干名,协助主任开展工作。

2.2 科室下设若干个专业组,每个专业组设组长一名,负责本组的工作安排、业务培训、质量控制等。

2.3 科室主任的职责:(1)制定科室发展规划,明确科室发展目标;(2)组织科室人员开展业务学习,提高科室整体业务水平;(3)负责科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人员调配、设备维护、物资管理等;(4)组织科室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提高科室的学术地位;(5)定期向上级领导汇报科室工作,接受上级领导的检查和指导。

2.4 科室副主任的职责:(1)协助主任开展科室管理工作,负责科室的部分业务工作;(2)负责本专业组的工作,包括人员培训、业务指导等;(3)协助主任完成科室的日常管理工作;(4)完成主任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人员管理3.1 科室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资格和执业证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医院的相关规定。

3.2 科室人员应定期参加业务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3.3 科室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3.4 科室人员应积极参加科室组织的各项活动,包括学术交流、业务培训等。

四、医疗服务4.1 科室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预防保健方案,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4.2 科室应严格执行诊疗规范,确保诊疗安全,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4.3 科室应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协作,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4.4 科室应建立健全病历管理制度,规范病历书写,保障患者病历资料的安全。

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完整版

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完整版

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完整版一、引言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健、疾病预防和康复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为了规范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公众健康,制定了本规范。

二、术语和定义1. 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指基于中医药理论和技术,通过中医药体质辨识、中医药干预、中医保健指导等手段,对个体或群体进行健康管理的服务。

2. 中医药体质辨识:指根据中医药理论和方法,通过询问病史、望闻问切等方式,对个体体质进行辨识和评估。

3. 中医药干预:指根据中医药理论和方法,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对个体或群体进行干预,调整体质,预防疾病。

4. 中医保健指导:指根据中医药理论和方法,通过饮食调理、运动保健等方式,对个体或群体进行健康指导,提高身体素质。

三、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基本要求1. 客户隐私保护: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应建立健全客户隐私保护制度,保护客户的个人隐私信息,确保其隐私不被泄露。

2. 专业人员资质要求:从事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专业人员应具备相关中医药专业知识和技能,持有相关资格证书,并定期接受继续教育培训。

3. 服务环境要求: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应提供舒适、安全、卫生的服务环境,保证服务质量。

4. 健康管理方案制定:根据客户的体质辨识结果和健康需求,制定个性化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包括中医药干预措施和中医保健指导。

5. 服务过程记录: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应详细记录客户的体质辨识结果、干预措施和指导内容,形成客户的个人健康档案。

6. 服务效果评估:定期对客户进行服务效果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提高服务质量。

四、中医药体质辨识要求1. 问诊: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人员应详细了解客户的病史、家族病史、生活习惯等信息,进行全面的体质辨识。

2. 望闻问切: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人员应仔细观察客户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听取客户的主观感受,进行体质辨识。

3. 中医体质分类:根据体质辨识结果,将客户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中医体质类型。

健康档案中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

健康档案中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
□“乙肝大三阳”妈妈不能母乳喂奶,孩子出生后必须在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疲苗。
□哺乳期感冒用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双黄连口服液等中成药。
□通乳丹:党参20.g 黄芪30.g 当归20.g 麦冬9.g 桔梗9.g 通草9.g 王不留行9.g 穿山甲9.g
□缺乳方:猪蹄2只、通草15g煮汤。饮浓汤,日服三次,注意汤中不能放盐。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可多食冬瓜等。因体形肥胖,易于困倦,故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运动锻炼。
□饮食以清淡为主,可多食赤小豆、绿豆、芹菜、黄瓜、藕等甘寒的食物。适合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
□多食黄花菜、海带、山楂、玫瑰花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作用的食物。气郁体质的人不要总待在家里,要多参加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
□经期应节饮食,应摄取清淡而富有营养之食品,忌食生冷、酸辣辛热香燥。
□行经期应畅情志,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七情过度。
□要避免过度紧张疲劳、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
中医药干预:
□月经先期、或经血量多,色淡红、神疲懒言、小腹坠胀,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可服用补中益气丸或归脾丸。
□月经后期,量少、色黯淡、质请稀,腰膝酸软、头昏耳鸣、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可选用熟地20g、山茱萸15g、山药20g、杜仲15g、怀牛膝10g、甘草5g水煎服。
□多食用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等。少食空心菜、生萝卜等。
□平时可多食牛肉、羊肉等温阳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
□多食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甘凉滋润之品,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性温燥烈之品,适合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项目。
□多食山楂、醋、玫瑰花等,少食肥肉等滋腻之品。可参加各种舞蹈、步行健身法、徒手健身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基本规范
为了更好地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和《“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制定本规范。

一、服务功能
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目标,达到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二、服务内容
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健康干预(包括健康咨询与指导)、干预效果评估等全面、综合、规范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三、服务流程
健康状态信息采集、健康状态信息管理(建立健康状态信息库)、健康状态辨识、健康状态评估、健康干预方案制定、健康干预措施实施、干预效果评估等。

四、服务规范
患者首先填写“中医体质辨识量表”,从而掌握体检者的一般状况(包括婚姻、年龄、过敏史、遗传史、疾病史等),同时由有一定经验的高年资中医师对其进行望、闻、问、切中医的四诊,经过综合、分析、判断、辨识其人的体质类型,根据体质所存在的偏颇,查明影响健康的因素;然后进行中医的调养,主要从危险因素的远离、情志、起居、饮食、运动、药膳、药物以及非药物疗法八个方面进行调养,或直接采用中医传统疗法治疗,然后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进入健康管理,及时反馈调养及治疗情况,及时调整改进方案,从而使就诊者及时纠正身体的体质偏颇,阴阳失衡,消除亚健康状态,增加体质和机体的抗病能力,防患于未然,使就诊者少生病或不生病,以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