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伤寒论对喘证的辨析
《伤寒论》治喘诸方的运用

《伤寒论》治喘诸方的运用《伤寒论》以阐述辨证论治法则为著名,其理、法、方、药的运用独具特色,有力的指导着临床实践。
今就《伤寒论》治喘诸方的运用特点,作以初步探讨,以便于临床实用。
一、喘证的病机《伤寒论》中所述之喘,病位有表里之别,病性有寒热之分,病证有虚实之异,而发病的机理主要在肺和肾,因肺为气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为五脏华盖;肾为气之根,主摄纳,与肺同司气之出纳,所以喘证的发生,既可缘于肺。
又可因于肾,或由它脏病变累及于肺而致,喘在六经病证中,既可见于外感,亦可见于杂病,从现代看包括了急慢性气管炎,喘息性气管炎、过敏性哮喘等,故应用其方辨证论治喘,每收良效。
二、喘证的辨证特点喘证的辨证方法,首先要抓住呼吸困难、喘息等主症,结合其它兼证辨别其病性,施以相应的治疗方法。
喘证按病理性质分为虚实两类。
1.表邪之喘由风寒束表,内犯于肺而致,辨证关键在于表证兼喘,有两种类型:一为“无汗而喘”,此属表实证兼喘:二为微汗而喘,此属表虚兼喘。
二者总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微汗出,脉浮紧或浮缓为辨证特点。
2.水饮之喘由于水饮内停,肺气上逆而致喘。
辨证要点在于水饮为患。
水邪致喘有三种:其一,寒饮射肺:寒饮停聚心下为主要病机,喘咳干呕的其主症,并在望诊上,面部有不同程度的水邪特征,如(1)有水色,即而呈青黑色,或下眼睑及眼周围呈青暗色:(2)有水斑,即面见类似色素沉着样斑点:(3)有水气,即面见虚浮,眼睑浮肿,下睑如卧蚕状;(4)有水滑苔。
其二,水寒凝结:水邪与阴寒之邪相结,逆阻肺气,证风寒实结胸而兼咳喘:以无热证为特征;其三,水热胶结:水邪与热邪相结,逆阻肺气,以热实结胸兼喘为辨证依据。
3.热实之喘:由热邪壅肺或肠腑燥结而致喘。
其辨证特点,一则在热,一则在实。
若热邪壅肺致喘,则见“汗出而喘”,即喘汗并见,同时伴有口渴,身热或外无大热,苔黄脉数等一派热象,若燥热结实致喘,则见“腹满而喘”,“喘冒不得卧”,以腑实证兼喘为辨证特征。
喘证的中医辨证有哪些呢?

喘证的中医辨证有哪些呢?喘证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特点是呼吸急促、粗重、并伴有喘鸣声,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憋喘、脸色紫绀等症状。
喘证在古老的中医经典文献中就有详尽的记载。
从《内经》到《伤寒论》,再到后世的各种医书,都对喘证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与此同时,古代医者通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不断完善和丰富了对喘证的认知和治疗方法。
喘证与现代医学中的哮喘虽然在症状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现代医学通常从解痉、扩张支气管、减少炎症等角度进行治疗,而中医则更注重寻找和调和身体的内在失衡,从而达到根本的治疗效果。
一、喘证的基本病因喘证的产生并不是偶然,它是多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中医的角度看,喘证的病因可以归纳为外感、内伤和其他原因。
1.六淫外感在中医理论中,六淫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外部原因。
对于喘证来说,以下几种六淫因素与其密切相关:风:风性轻扬,易使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受阻,导致气机不畅,出现喘息。
寒:寒性收引,过于寒冷的环境可能使肺脏收缩,气道变窄,引发或加重喘症。
暑:暑热可损伤阳气,使肺失宣降,进而产生喘息。
湿:湿性重滞,多导致痰湿壅肺,形成喘证。
燥:燥邪伤液,使肺失润,可引起干喘。
火:火热上炎,使肺气受阻,进而导致喘证2.七情内伤情志不畅是中医认为的内伤原因之一。
长时间的精神压抑或情绪波动都可能伤及人体的脏腑平衡:喜:过度喜悦会伤心,心与肺相表里,故可能导致喘证。
怒:过度发怒伤及肝气,肝气郁结久了会反噬肺脏,引发喘证。
忧、思:忧思伤脾,脾虚则湿浊上壅至肺,形成喘证。
悲:悲伤过度伤肺,直接导致肺气失调,易引起喘证。
恐、惊:恐惊伤肾,肾气不足无法纳气,从而产生喘证。
3.其他原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胃功能减退,形成湿痰,进而上壅肺脏,导致喘证。
劳倦:过度劳累消耗体力,使肺脾肾三脏功能减弱,引起喘证。
遗传:有家族性喘病史的人更容易患喘。
《伤寒论》辨治咳喘浅析94

《伤寒论》辨治咳喘浅析摘要】《伤寒论》治疗咳喘分表里、寒热、虚实,主要采用汗、下、和、温、清等五法,汗法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法;解肌祛风,降气定喘法;解肌祛风,散寒蠲饮,止咳平喘法;下法有通腑泄热法;和法有和解少阳法;疏肝解郁,升降调气法;温法有温阳散饮,化气行水法;清法有清热宣肺,降气平喘法;清气分热法;清热平喘,坚阴止利法;清热养阴利水法。
探讨其学术思想及理法方药规律,有助于临床辨治疗效。
【关键词】伤寒论咳喘文献【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4-0317-02喘证又称喘息或气喘,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面色口唇青紫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病证。
严重者每常出现喘脱。
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书中虽无咳喘专篇,但涉及与喘证有关的条文颇多,不拘泥于一方一法。
审因论治,组方遣药,法度严谨,为后世研究仲景学说与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伤寒论》治疗喘证分表里、寒热、虚实,且重痰饮[1],主要采用汗、吐、下、和、温、清等诸法,现将其采掇一二,以飨同道,希冀对指导临床有所裨益。
1汗法1.1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伤寒论》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出现无汗,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必郁遏不得宣散,发生气喘等太阳伤寒表实的证候。
治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用麻黄汤。
方中麻黄发汗宣肺平喘,桂枝解肌散寒以助麻黄发汗,杏仁宣降肺气以增麻黄平喘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
如此,表解肺气得宣,喘息随之而愈。
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此虽是太阳与阳明合病,而戒之以“不可下”,说明病情仍以太阳伤寒表证为主,从经络上讲,胸部外连太阳,下接阳明,太阳病风寒外束,可发生气喘,阳明里热熏蒸,也可发生气喘,但阳明之喘必与腹满同见,今不言腹满,而是胸满,表明不是阳明里实之喘,故禁用攻下,其治疗也就理所应当地以治表为主“宜麻黄汤”。
细数《伤寒论》中的10种喘证74岁老中医娓娓道来

细数《伤寒论》中的10种喘证74岁老中医娓娓道来1.太阳中风证兼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讲解】(43)条和(18)条具有相同的症状,治疗亦相同,故一起讲解太阳中风证兼喘的证治。
(43)条讲太阳表证,误下伤了里气,部分表邪乘虚内陷胸中而成表证兼喘;(18)条是素有宿疾喘证,复受风寒,外邪引动宿喘发作,而成中风兼喘,证同方亦同,均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无宿喘,喘是新喘,有误下过程,表未解而兼喘;后者有宿喘,喘是复发,无误下过程,是新感引发宿喘。
二者都是表里同病,都要表里兼顾,但是前者是辨证施治,表里同治,易愈,故曰“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而后者是新感引动宿疾,是急则治标方法,故(18)条说“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对(18)条的解释,注家有不同意见,我认为标点符号有误,或者说是句读有误,全句应断为:“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就是说,素有喘病的人,宿喘发作了,用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为好。
作,当解释为“发作”,不应解释为“制作”,而且,“喘家作桂枝汤”,这是主谓宾句式,主语是喘家,而不是医生,怎么能释成医者为病人制作呢?所以,有人释为医者替病人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我以为不妥。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即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厚朴、杏仁,下气降逆,消痰平喘。
2.太阳伤寒证、麻黄汤【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讲解】本条经文论述太阳伤寒的证治。
麻黄汤三字之前的文字是证,麻黄汤是治。
本病成因:风寒束表。
(太阳病三字含之)。
病机:发热为外寒束表,表闭阳郁,阳气失宣,恶风与“恶寒”是互词,互相兼容。
恶寒乃寒邪束表,卫阳被伤,温煦肌肤的功能失司所致。
诸痛(包括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痛等)为太阳伤寒证的特殊性症状,因寒性收引,寒伤肌表使肌肤骨节的筋脉拘挛,气血凝滞,故见诸痛。
伤寒论中喘证的辨治内容

伤寒论中喘证的辨治内容《伤寒论》中,喘证的辨治内容,真是让人又爱又怕。
记得小时候,冬天里最怕的就是咳嗽了,特别是那种一咳就停不下来的那种。
那时候,家里大人总是说:“别乱跑,小心着凉。
”可是,一旦咳嗽起来,真的是“欲罢不能”。
后来长大了,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喘证”的症状之一。
在《伤寒论》这本书里,对喘证的记载可真不少。
有的患者因为感冒而患上喘证,有的则是因为哮喘病发作而引起的。
医生们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
比如说,对于感冒引起的喘证,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多喝水、休息好,或者用一些中药来缓解症状。
而对于哮喘病患者,医生则可能会推荐使用吸入型支气管扩张剂来控制病情。
在《伤寒论》中,对于喘证的治疗还特别强调了辨证施治的原则。
也就是说,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
比如,如果患者是因为风寒引起的喘证,那么就需要用祛风散寒的方法来治疗;如果是由于痰湿内阻导致的喘证,那么就需要化痰利湿的方法来调理。
这种辨证施治的方法,让患者能够更好地得到针对性的治疗,避免了盲目用药带来的副作用。
除了药物治疗外,《伤寒论》还强调了饮食调养的重要性。
在治疗喘证的过程中,医生会建议患者多吃些具有润肺止咳作用的食物,如梨子、百合等。
这些食物不仅能够缓解咳嗽症状,还能够滋润肺部,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医生还会提醒患者要注意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除了药物治疗和饮食调养外,《伤寒论》还提到了一些其他的治疗方法。
比如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这些方法虽然不是主流治疗方法,但对于某些患者来说可能效果更为显著。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患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做出决策。
《伤寒论》中关于喘证的辨治内容非常丰富。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还教会了我们如何通过辨证施治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在面对喘证这样的疾病时,我们应该积极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同时也要注意饮食调养和生活习惯的改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保持身体健康和活力。
伤寒论中喘证的治则治法探讨

伤寒论中喘证的治则治法探讨伤寒论中喘证的治则治法探讨认识中医学是从认识中医师开始。
说起中医师许多人会联想到神闲气定、鹤发童颜、道风仙骨,中医师大都长寿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因为中医符合自然之道、养生之道。
《伤寒论》中喘证的治则治法探讨摘要:《伤寒论》中喘证的治疗核心为辨证论治,主要治则有治病求本,本于阴阳;扶正祛邪,分清主次;明确标本,分清缓急;正治反治,依证而行。
常用的治法涵盖了汗、吐、下、和、温、补、清、消八法。
关键词:喘证;治则;治法;《伤寒论》;张仲景《伤寒论》首创辨证论治的原则,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融会贯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被后世医家誉为“医门之规矩”“治病之宗本”“方书之祖”。
书中不仅对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其中对喘证的论述有其独到见解。
本文对《伤寒论》中涉及喘证条文进行分析,归纳出其对喘证的治则治法,以期为临床应用经方治疗喘证提供思路。
1《伤寒论》中喘证的'治则1.1治病求本,本于阴阳《伤寒论》继承并发扬了《黄帝内经》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的精神。
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平阳秘”的结果,这种阴阳协调关系一旦被破坏,人体则由正常的生理状态进入病理状态,即为疾病。
《伤寒论》中虽没有明确提出“本于阴阳”的治疗原则,但在实际运用中无处不在地始终体现着这一原则。
对每一病证,均遵循寻证求因的原则,辨其病因、病性、病位之阴阳,如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
桂枝汤调和营卫,使风寒散去,卫不强,营不弱,则阴阳平衡。
1.2扶正祛邪,分清主次扶正即补其阴阳之偏衰,祛邪即去其阴阳之偏盛。
扶正与祛邪虽是治则的两个方面,却又是辨证的统一体,在具体应用时又要分清主次。
一般情况下,三阳病属表,属热,属实,正盛邪实为基本矛盾,故以祛邪为主,如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1];三阴病属里,属寒,属虚,正虚邪恋为基本矛盾,故以扶正为主,如316条用真武汤温肾阳以利水平喘。
《伤寒论》中喘证辨治浅析

《伤寒论 》中喘证辨治浅析
高 洋 洋 贾 晶 晶 胡 密 密 钱 静 华
浙 江 中 医药大 学附属 嘉 兴市 中医院 浙 江 嘉 兴 314000
关键词 张仲景 《伤寒论》 喘证
喘证 ,最早记载 于《黄帝 内经》,分为实喘与虚 喘 ,为 后 世论 述喘证 奠定 了理论 基础 。汉代 张仲景所 著 的《伤 寒 杂病 论 》中虽无 咳喘专论 ,但在 书 中可见 “咳喘 ”“上 气 ”等论述 ,并 配有治法方药 。研 究《伤寒论》中关 于喘证 的论述 ,对 临床辨证 治疗 喘证有 重要 的指导 意义 。现 以 病 因病机为 主 ,分类剖析如下 。 1 表邪之 喘 1.1 麻 黄 汤证 :《伤 寒论 》第 35条谓 :“太 阳病 ,头 痛发 热 ,身 疼 腰 痛 ,骨节 疼 痛 ,恶风 无 汗 而 喘者 ,麻 黄 汤 主 之 。”36条 谓 :“太 阳与 阳 明合病 ,喘而胸 满者 ,不可 下 , 宜麻 黄汤 。”235条 谓 :“阳明病 ,脉浮 ,无 汗而 喘者 ,发 汗 则 愈 ,宜麻 黄汤 。”第 35条 为外感 风寒 ,邪 客皮 毛 ,卫 阳 被 遏 ,肺 气失 宣 而致 喘 ,均 以麻 黄汤 散寒 解表 ,宣 肺 平 喘 。后两 者虽 为二 阳合病 ,对 阳明病 只是告诫 不可用 下 法 ,说 明病情更偏重 于表 ,可 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症 状 , 也 可 出现喘而 胸满 ,因此 宜用麻 黄汤 治疗太 阳病 ,使 表 解 里 自和 。方 中麻 黄发汗 解表宣 肺 ,桂 枝助麻 黄发 汗 以 解表 ,麻黄 、杏仁 相配 ,一宣 一降 以宣肺平 喘 ,炙甘 草 和 中。现代研究认 为 ,本方具有 明显 的抗过敏 哮喘作用 ,可 用 于支 气管哮喘 、急性 支气管 炎等属于本证者 。 1.2 桂 枝加厚 朴杏子 汤证 :《伤寒 论》第 l8条谓 :“喘 家 作 ,桂枝 汤加厚朴 、杏 子佳 。”此条 的“喘 家作 ”是 指素有 喘疾 的患者 ,复感风 寒 ,新感 引 发 旧邪而 致 喘作 。第 43 条谓 :“太 阳病 ,下 之微喘者 ,表 未解故 也 ,桂枝加厚朴 杏 子 汤 主之 。”本 条则是 太 阳病 误 用下 法后 ,表 证未 解 兼 喘 。前者 喘 为主症 ,后者 喘为兼症 ,两 者主证 虽不 同 ,而 喘的病机 一致 ,风寒 束表 ,肺气不 利 ,宣降失 司 。属 于异 病同治 ,治宜 桂枝加 厚朴 杏子汤 。方 中桂枝汤 解肌 发表 调营卫 ,厚朴 、杏 子降气平 喘 。研究认 为 ,本 方可减 轻气 道炎症反应 ,降低气道高 反应 。 2 水饮 之喘
喘证中医辩证论治

喘证中医辩证论治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它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唇甲青紫为特征的病证。
西医学中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左心功能不全,其它如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纤维化、肺结核、矽肺、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出现呼吸困难时,均可按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六淫外感、七情所伤、饮食劳倦、痰热内蕴以及水饮潴留等都可引起喘病,而喘病发生的关键又在于人体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以致肺气上逆所致。
一、病因1.外感六淫六淫之邪,或从口鼻,或从皮毛而入。
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外邪袭入,表卫闭塞,肺气失于宣发,气壅于肺,肃降不行,气逆奔迫而为喘。
(1)风寒袭肺外感风寒,侵袭于肺,外则郁闭皮毛,阻遏阳气,内则壅遏肺气,肺气上逆;风寒表邪不解,郁而化热,邪热壅滞气道,肺失宣降,亦上逆而喘。
(2)风热犯肺风热之邪,侵犯肺卫,火热内迫,气机失常,气逆涌上;或邪热内盛,蒸液成痰,痰热蕴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而作喘。
(3)燥邪伤肺燥邪由口鼻而入,肺金受伤,清肃失司,肺气上逆而作喘。
(4)感受暑湿夏月天暑地热,若操劳过度,起居失调,元气亏虚,不能防御暑热病邪的侵袭,暑热灼伤肺气,肺失清肃,上逆奔迫而为喘。
2.饮食所伤过食膏粱厚味,或恣食生冷,或嗜酒伤中,脾失健运,变生痰浊,上千于肺,肺气不宣,气逆而为喘。
3.七情内伤情志不遂,悲忧伤肺,肺气痹阻;或郁怒伤肝,肝气上逆犯肺;或惊恐伤及心肾,气机逆乱,致使肺气升降失调,气逆而喘。
4.劳倦久病劳倦过度则伤脾,纵欲过度则伤肾,脾肾俱虚,根本不固,摄纳无权,气逆为喘。
久病伤肺,致使肺气不足,气失所主而为短气喘促。
久病不已,亦可由肺及肾,肾元亏虚,摄纳失常,气逆于肺而为喘促。
此外,痰饮瘀血是人体的病理产物,上述诸多病因均可导致痰饮、瘀血的产生,而使肺气壅塞,肺气上逆而为喘;而痰饮、瘀血一经产生,又可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喘病。
二、病机1.发病各种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过激、劳倦久病等,内外相因,脏腑功能失调,均可致肺气上逆而发为喘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伤寒论对喘证的辨析
仲景《伤寒论》原文提到喘证的条文有21条,就喘证的病因病机,六经辩证,遣方用药及生死侯决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为后世喘病的分型论治奠定基础。
现将体会浅谈于下。
1、太阳表实喘证辩
《伤寒论》第35条指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闷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第237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伤寒表实而喘的病位在太阳之表,病机为伤寒表实,症见头痛身疼,骨节疼痛,发热,恶风或恶寒,无汗等表现,指出了表实而喘的诊断条件。
第36条与第三世界条明告“太阳与阳明合病”或“阳明病……”不可下,用麻黄汤,虽然提到与阳明合病,但具有脉浮,无汗的表实证存在,还是不宜用下法,而应以发汗解表的麻黄汤主治,原文又提到“喘而胸闷”的见证,虽与阳明合病,其机转与阳明府实证大异,加之太阳表证未除,表重于里,病邪壅滞胸中,故以麻黄汤表邪解而喘自除。
张隐庵曰:“太阳之气,从胸上出,而鹰胸及阳明所主部分,故二阳合病,喘而胸闷,宜从太阳之表而用麻黄,不可从阳明之合而妄下也。
”从237条可以推测出系阳明兼太阳表实证,既然提到“阳明病”那么就应有阳明的轻微症状存在,而又是里热未盛,故重点指出了“脉浮,无汗而喘”的太阳表实证的病理改变,风寒外来,肺气郁闷,不宜宣疏而致喘逆,所以用麻黄发汗,开表逐邪,喘逆自平,仲师辩证之详,主法严谨,确是后学之遵循法规。
2、太阳表虚喘证辩
第19条曰:“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和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不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上述两条以汤测证,应该是具有恶风,自汗,脉浮缓的太阳表虚证的证候群,前者素不喘病,复感风邪,触动宿痰而灰飞烟灭太阳表虚兼喘的病证;后者为太阳中风,本用桂枝汤,医反用下法,造成气逆上冲而致微喘的变证,虽下而太阳中风的表虚证依然存在,病邪仍留于
表。
成无已曰:“……下后微喘,则为里气上逆,邪不能传里,犹在表也,与桂枝以解外,加厚朴,杏子以下气”。
两条所指病因不同,但太阳表虚而喘之证却相同,重在辩证,故用桂枝汤辛温解表,再加厚朴杏子下气消痰,宣肺降逆,才能达到表邪解散,气机宣畅,表和喘平的效果。
3、太阳误治致喘证辩
由太阳伤寒误治致喘的条文较多,如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者,葛根芩连汤主之”。
第63条:“发汗后,不可复行桂枝汤,汗出而湍,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又如第167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我们体会到仲景治病用药先着眼于“证”,抓住“证”这个纲为依据,进行病机分析,辩别表里,阴阳、虚实、寒热,精细审证。
药不妄投,实为后人之楷模。
4、水饮射肺喘证辩
《伤寒论》第40条提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喘,小青汤主之”。
第41条云:“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因此,在治疗法则上既不为麻桂所主,更不属麻杏石甘、葛根芩连之所宜,论中另设“小青龙汤”,意在外散风寒,内除水饮,达表里寒邪双解。
所以在第76条就明示我们:“……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这里提出了小青龙汤证的喘证的病因、病理机转和治疗方法,可见辩证正确,治疗中肯,安得不愈。
5、阳明喘证辨
太阳病表症失治或论治,邪陷入里,转属阳明,出现腹泻而喘,如114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腹泻微喘……”。
第194条指出,阳明表邪未解,腑实未成,慎用下法,虽然见有“腹泻而喘”但无潮热谵语的阳明胃家实证,同时又兼见“发热恶寒,脉浮而紧”的太阳证和口苦,咽干的少阳证,既然太少阳证存在,便不宜用下法,否则,外邪内陷而腹泻更甚,损伤津液而出现小便难的变证。
第213条,进一步对下与不下明了辩证要点。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泻而
喘,不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中戢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
”第244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第233条云“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泻,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这里仲景未提出治疗。
我认为,法当急下存阴。
第226条同时指出了“腹泻而喘,又无里实之证,不可妄用汗下,温针等法,否则后患无穷,临床上宜细细审辩。
”
6、论喘辩生死
第215条:“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泻者死,下利者亦死。
”第21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狂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动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第361条“下利,手足阙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跌阳者为顺也。
”第24条又指出:“脉浮而法,身汗如油,喘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
”还有第122条“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
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上述这些条文均对喘证的危重程度作了较完整的论述,指出了生死的诊断依据,真应参合脉证,辩别阴阳,审之虚实,决之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