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伤寒论》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1《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也是我深入研究的一本著作。
这次分享的是我对《伤寒论》的理解以及我从中获得的经验。
《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在序中明确提到,该书主要是关于外感热病的治疗方法,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心得。
这本书的结构严谨,共16卷,分别阐述了六经病证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我对《伤寒论》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从表面上看,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伤寒的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这是最直接的理解。
其次,深入一层,我发现《伤寒论》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它还涉及到哲学、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
例如,书中强调的“阴阳平衡”、“调和”等理念,对于我们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有着重要的启示。
最后,从更深层次来看,《伤寒论》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医学思想的缩影,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和追求。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学习六经病证的症状和诊断方法,我能够更好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此外,我还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治疗方法,如汗、吐、下、温、清等法,这些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都有着很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了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中医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学习中医,让传统医学继续发扬光大。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2《伤寒论》读书笔记与心得《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部巨著,它详细阐述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治疗。
这本书的作者张仲景,以其卓越的医学智慧,将伤寒病的治疗方法归纳总结,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被其独特的逻辑结构和内容组织所吸引。
全书以六经为纲,将疾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每一经又各有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这种分类方式既清晰又全面,使得医生能够准确地把握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
如何认识《伤寒论》?

如何认识《伤寒论》?记住这十五条,你才能入门一、《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它是汉代以前的中医学总结,是唯物辩证法的基础学,其辨证大法可适用于任何学科的诊断与治疗,如果仅把它视为热病专著或外感专书,则贬低了它的文献价值。
二、《伤寒论》理法方药融为一体,风寒暑湿燥火合为一气,诸病辨证通用六经,非后人所说的用“六经辨伤寒”,用“卫气营血辨温病”,用“脏腑八纲辨杂证”。
三、《伤寒论》六经与针灸学六经概念不同,针灸学六经是以经络为导向,而《伤寒论》六经则是中医辨证方法的说理工具,两者切勿混为一谈。
四、《伤寒论》六经辨证,言脏必言腑,言手必言足,而且反复强调相互之间的关系,例如太阳病论膀胱必论小肠,太阴病论脾必论肺。
若知脾不知肺,论膀胱失小肠则有失偏颇。
五、《伤寒论》凡表实热者为阳,里虚寒者为阴,这是古人平脉辨证的最基本原则。
故病从热化者为阳属腑,病从寒化者为阴属脏。
例如阳明病,从热化者属胃与大肠,这叫实则阳明;从寒化者属脾与肺,这叫虚则太阴。
六、《伤寒论》六经,各有自发症,这是纲领。
各有合并症,这是相互之间的关系。
不知自发症,便不知合并症。
例如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为自发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为合并症。
如果把合并症揽入自发症,那叫以目乱纲,其后解释六经就会愈解愈乱。
七、《伤寒论》辨证,证脉纯阴者死,纯阳者死。
故任何病变,除了死证以外,都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例如四逆汤证,自始至终存在着里有热;白虎汤证,自始至终存在着里有寒。
如果把“里有寒”改作“里无寒”,白虎证将变成白虎死证。
八、《伤寒论》辨证法,万病统归六经,而且相互演变。
即本为霍乱,今是伤寒;本为伤寒,今是中风;本为中风,今是温病;本为温病,今是杂症。
例如太阳病,从恶寒到发热为伤寒转中风;从发热到口渴为中风转温病;从口渴到痞满为温病转湿温;从痞满到吐利为湿温转寒湿;从吐利到厥逆为从寒湿转伤寒。
这就是六淫的相互演变,不知这种演变,那“伤寒永远是伤寒,中风永远是中风,温病永远是温病”。
伤寒论解说

伤寒论解说引言《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它是研究伤寒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重要参考书籍。
本文将对《伤寒论》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说,包括其背景、作者、内容概要、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背景伤寒病是一种传染病,也是古代中国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在古代,由于医学知识的不完善,伤寒病的治疗一直是一个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仲景创作了《伤寒论》。
二、作者张仲景(150年-219年)是中国东汉末年的一位医学家。
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之一,被誉为“医圣”。
张仲景在医学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不仅创作了《伤寒论》,还有其他医学著作。
他的贡献使得古代中国的医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三、内容概要《伤寒论》共分为六十篇,内容主要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1. 病因《伤寒论》指出,伤寒病的主要病因是外感寒邪。
这种寒邪入侵人体后,会引起人体的阴阳失调,从而导致伤寒病的发生。
2. 病机《伤寒论》详细描述了伤寒病的病机过程。
它指出,伤寒病的病机主要表现为寒邪入侵人体后,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调和气血运行的障碍。
3. 症状《伤寒论》对伤寒病的症状进行了系统的描述。
它包括了伤寒病的初期症状、进展过程中的症状以及后期的症状等。
这些症状有些是由于病情的发展而导致的,有些则是由于病人的体质和环境等因素所引起的。
4. 诊断《伤寒论》提供了一系列的诊断方法,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人是否患有伤寒病。
这些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听取病人的声音、询问病人的症状以及检查病人的脉搏等,医生可以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5. 治疗《伤寒论》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饮食调理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药物治疗,张仲景详细介绍了多种药物的用法和配方,帮助医生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四、影响《伤寒论》是古代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它不仅对古代的医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后世的医学研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

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伤寒论》是古代中医经典之一,是《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张仲景创作。
这部医学巨著对伤寒(一种传染性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下面是临床应用伤寒论的一些解说:1. 理解伤寒的病因:伤寒论首先明确了伤寒的病因,认为伤寒是由外邪入侵人体引起的。
外邪侵入体表,通过六经脏腑的传变,最终影响到人体的正气。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通过分辨病人的症状,了解患者的外感病程,判断伤寒的具体病位和病理变化,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 辨证施治:伤寒论提倡辨证施治的理念,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辨别病机的不同阶段,从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通过辨证施治,医生可以精准地选择药物和疗法,提高治疗效果。
3. 温疏解表:伤寒论主张外感病应及时解表,采用温解表法。
对于初发病程,患者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等症状,可选用温热的中药,如麻黄汤、桂枝汤等,以促使邪气从体表排出。
4. 寒凉解里:伤寒论在治疗过程中,也注重寒凉解里,即通过清凉的药物来调理体内的热邪。
对于邪热内郁,引起的诸如口渴、大便秘结等症状,可选用寒凉的中药,如大青龙汤、小柴胡汤等,以清热解毒,舒肝理气。
5. 阐发汗:伤寒论中提到,对于邪气初束表而未入里的病程,可以通过发汗的方法解表。
这一原则在临床中常常运用,特别是在感冒初期,通过适度发汗可以迅速缓解症状。
6. 保护阴阳平衡:伤寒论中重视阴阳平衡的观念,治疗上讲究调和阴阳,防止阳气过虚或阴寒过盛。
在具体应用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理变化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运用药物和治疗方法,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人体的目的。
总体而言,《伤寒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医生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思路,对于理解和应对外感病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伤寒论的认识

对伤寒论的认识一、引言《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为汉代张仲景所著,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奠基之作。
该书系统总结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医辨证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伤寒论》进行深入探讨。
二、病因病理《伤寒论》认为外感病的主要病因是寒邪,故名伤寒。
寒邪侵袭人体,导致营卫不和,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其病因病理可概括为"六经辨证",即根据不同症状表现,将疾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分别进行辨证施治。
三、脉证分析《伤寒论》对于脉证的分析十分详尽,每种疾病都有其特定的脉象和证候表现。
通过对脉象和证候的观察,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从而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法。
这种脉证分析的方法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治则治法《伤寒论》提出了"扶正祛邪"、"调理气血"、"调和阴阳"等治疗原则,并根据不同疾病制定了相应的治法。
例如,太阳病的治疗以解表散寒为主,阳明病的治疗以清热泻火为主。
针对不同疾病和病情,采用不同的治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五、方剂组成《伤寒论》中的方剂组成多采用复方形式,药物配伍严谨。
每一种疾病都有其对应的经典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等。
这些方剂经过了千百年临床实践的验证,疗效确切,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同时,《伤寒论》对于药物用量、用法和煎服方法也有明确规定,以确保治疗效果。
六、用药规律《伤寒论》在用药规律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强调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以及药物的配伍与剂量调整。
书中还提出了许多经典的药对和药组,如桂枝与芍药、麻黄与杏仁等,这些配伍使得方剂功效更加协调,能够更好地治疗疾病。
七、辩证思想《伤寒论》强调辩证施治的思想,主张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书中提到的六经辨证是一种典型的辩证方法,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表现,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位所在,从而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伤寒论》的独特见解

对《伤寒论》的独特见解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由张仲景所著。
本文
将提出对《伤寒论》的独特见解,并探讨其中的一些观点。
观点一:《伤寒论》中的疫病观
《伤寒论》对疫病的观点非常独特,将其归结为外感邪气所致,主张以清邪扶正的治疗方法。
这一观点与传统的疫病观有所不同,
强调了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
观点二:《伤寒论》中的辨证施治
《伤寒论》强调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提出了辨别病情的方法和
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中的个体化治疗思想相
契合,注重根据个体的病情特点进行调整,提高治疗效果。
观点三:《伤寒论》中的草药运用
《伤寒论》中提到了许多草药的运用,这些草药在治疗寒热病
时有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这些草药的功效和运用方法,对于现代药
物研发和治疗寒热病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观点四:《伤寒论》中的饮食调理
《伤寒论》中强调了饮食调理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饮食上的注意事项。
这些观点与现代医学中的营养治疗思想相吻合,对于改善病情、提高康复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结论
《伤寒论》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具有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对《伤寒论》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对疫病观、辨证施治、草药运用和饮食调理等方面的启示,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伤寒论》阅读后的思考

《伤寒论》阅读后的思考《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医学著作,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阅读完《伤寒论》后,我产生了以下几点思考:1. 古代医学的智慧《伤寒论》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它深刻地反映了古代医生们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阅读这部著作,让我深刻感受到古代医学家们的智慧和对人类健康的关注。
他们通过观察病情、分析病因,并总结出一系列治疗方法,为后世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 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伤寒论》中强调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即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衡或气机不畅所致。
治疗疾病不仅仅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更要从整体平衡的角度出发,通过调节阴阳、调和气机来达到治愈的效果。
这种整体观念对于现代医学也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治疗疾病时要注重平衡和整体调节。
3. 个体化的治疗方法《伤寒论》中提到了许多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是中医的一大特点,也是其与西医的区别之一。
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个体情况进行治疗。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在现代医学中也值得借鉴,提醒我们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 重视预防和调养《伤寒论》中强调了预防和调养的重要性。
它提倡在疾病未发作之前,通过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状态等方面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它还强调了疾病康复后的调养,即在疾病治愈后要注意休息和调整身体状态,以防病情复发。
这种重视预防和调养的观念在现代医学中也非常重要,提醒我们要注重日常生活的细节,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的来说,阅读《伤寒论》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古代医学家的智慧和对人类健康的关注表示敬佩。
同时,它也给了我一些启示,例如整体观念的重要性、个体化治疗方法的价值以及预防和调养的重要性。
这些思考将对我作为一名法学硕士的研究和人生有着积极的影响。
《伤寒论》理论的临床应用精解篇

《伤寒论》理论的临床应用精解篇一、《伤寒论》介绍《伤寒论》由张仲景所作,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著名著作,全称为《伤寒杂病论》。
全书共分为四十篇,分为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个部分。
《伤寒论》并不是一部医学方面的论著,而是一部由临床经验组成的著作。
伤寒论将理论和临床经验结合,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对临床多种疾病进行规律总结,将理论、治疗、方法、药方等贯穿起来,对疾病进行对症治疗。
对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了总结。
在治疗方法上,伤寒论中所述主要强调在针对患者治疗时要因人而异,灵活多变。
通过《伤寒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等相关的治疗方案,体现出中医治疗的特别之处。
伤寒论中张仲景关于治疗各种疾病的核心观点在于调和阴阳平衡,认为人们之所以发生疾病的关键在于体内阴阳失衡。
因此,通过调和阴阳则可以治疗疾病。
《伤寒论》中所提及的相关理论,是张仲景对《内经》的再发展,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阅读,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大部分疾病的解决方法。
本文就《伤寒论》在临床的应用进行分析。
二、《伤寒论》临床应用《伤寒论》在临床中受到广大医者的欢迎,在主要的25个药方中,普遍用于现代医学对于传染病、感染疾病、内科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等上百种疾病的治疗中。
由此可见《伤寒论》在临床的应用非常广泛。
要想将伤寒论的各种方剂使用恰当,临床医师要打好中医理论基础,全面掌握方剂的使用。
例如在伤寒论方剂中所提到的苓桂类,承气类方剂,应该辨别异同后方可使用。
比如对于黄疸病的治疗,伤寒论中所提到的麻黄、连翘等方剂属于解表退黄方法,作用于患者湿热的治疗。
而栀子大黄汤等方剂则属于通下退黄的方法,作用于患者热盛兼实诱发的发黄。
小柴胡方剂则属于和解退黄方法,作用于寒热的治疗。
对于上述的这些方剂,在理论的学习和药物的配伍上很好理解,但是在临床实际应用中要如何区别呢?例如五苓散和猪苓汤,同样是属于利水剂,但是却存在不同之处。
例如,五苓散采取术桂暧肾利水,而猪苓汤则采取滑石利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伤寒论》
中医药学内容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方药应用的基本规范,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今中外的众多学者对仲景之学的研究、发挥一直没有中断,从而使《伤寒论》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十分宝贵的遗产,本文针对《伤寒论》谈谈自己的浅薄看法。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辨证;方证治法
1 《伤寒论》在中医临床上的重要地位
《伤寒论》是张仲景勤奋治学与临床经验的结晶。
它不但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集大成之作,还做出了诸多开创性的伟大贡献,是中医临床辨证学、治疗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创立六经辨证,即是《伤寒论》对中医学的最大贡献之一,因为它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
辨证论治的基础理论源于《内经》,但把辨证论治与临床完美结合,则始于《伤寒论》。
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创造性地把《内经》等古典医著中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病因病理、治疗大法等基本理论,运用于实践中,经过长期的检验、总结、提高,终于创造出理法方药俱全、辨证体系完整、辨证思维灵活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对临床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归纳,创造性地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纲领,将临床的病、脉、证、治、理、法、方、药融为一体。
所以说,六经辨证的出现,标志着中医临床疾病的诊治发生了质的变化。
2 《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核心与实质
仲景自序中提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说明《伤寒论》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不仅继承了《内经》有关六经的理论,而且还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进一步发展了《内经》。
《伤寒论》的六经包括了《素问·热论》中六经热病的证候分类、治疗及转变的精神,也有《灵枢·经脉篇》中手足六经的循行及病证的部分内容。
《素问·六微旨大论》的六气标本的概念在《伤寒论》中也有体现,而《素问·天元纪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关于阴阳气各有多少来分三阴三阳,更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依据。
六经辨证,实质是三阴三阳辨证。
是用三阴三阳概括脏腑、经络及气化功能与病理演变。
又用三阴三阳所涵示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与感受邪气机体所发生病理变化、脉症特点结合起来,以说明疾病的正邪斗争、表里进退、虚实转化、阴阳盛衰;以辨明病邪、病位、病性、病势、预后等。
从而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遣用相应的方剂药物,选择相应的煎服方法。
不仅如此,还通过具体的病脉证治,揭示了既原则又灵活的辨证思维方法,把中医学朴素而丰富的辨证思
想,融化在六经病的论治之中,给后世医家提供了学习中医的无穷广阔的思维天地。
3 《伤寒论》方证治法的源流
方证治法是《伤寒论》临证治病的一大特色。
方,指方药,证指证候。
方证治法是张仲景首创的,方与证相对,方证相连,方随证出的一种辨证治疗的方法。
有汤方辨证、方证辨证、方剂辨证、汤证辨证、方证相对之不同的称谓。
作为一种辨证方法称方证辨证较妥,作为一种方证治疗方法,在六经辨证大原则之下,称方证治法似为确切。
张仲景开创了方证之学,确立了方证治法,创建了辨证诊治体系,方证治法是张仲景继承和创新相结合而取得的研究成果,自成一家,颇具特色,贡献大,影响深远,实用性强,但遗憾的是却未引起医家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伤寒论》全书398条条文,各条文分列于“辨××病脉症并治”之下,其层次是病、证、方证。
张仲景首创病下系证,证下系方,方随证出,方证相应,理法方药一体的方证治法体系。
辨病证是前提,辨方证是落脚点,也是《伤寒论》辨证施治的特点和精华所在。
《伤寒论》398条,随证出方者有253条,占64%以上,其中以某汤主之者,或以方名证者占多数。
如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诸如此类,都是先述证,证方同条,先证后方,寓证于方,更有以方名证,直呼“桂枝证”、“柴胡汤证”者,如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这是张仲景方证治法思想在条文中最典型的文字表达。
《伤寒论》内文虽以条文形式出现,看似零散,实是一个完整、有序的方证治法体系。
看似讲临证治法,是讲方证的临床应用,实则每个条文都有丰富的理论作支撑。
条文中的证,不是孤立的、个别的症状,也不是症状的随意堆积,而是病因病机作用下出现的相关症状的有机组合。
方也不是药物的简单堆积,是药物与剂量组成的整体,组方严谨,药少效宏,配伍灵活。
张仲景把复杂、多变、动态的证和方相对应,并随证而变,随证而治,以求方证的最佳对应。
张仲景的最大功绩是确立方证治法,是将方药运用规范化、指标化。
4 《伤寒论》治则的灵活性与具体性
中医的总治则是“治病求本”,具体言之,其治疗原则有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标本缓急、表里先后、病差防复等。
《伤寒论》的六经病症是复杂多变的,而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伤寒论》中所体现的主要治法就是“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
诸如麻桂的汗法、瓜蒂的吐法,硝黄的下法、芩连的清法,姜附的温法,参草的补法,柴芩的和法,虻蛭的消法等等,可以说是集中医治法之大成,组方严谨,用药少而精,方以法传,法以方传,字字有规矩准绳,理、法、方、药一脉贯通,充分体现了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
5 结语
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基本理论和辨证施治的方法,很多地方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观点,其对疾病的观察思考分析和对疾病本质、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运用了一定的逻辑辨证的思维方法。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伤寒论》中对疾病中的许多问题都只能靠真实材料作为分析判断依据,特别是对某些疾病的某些认识上,也就可能存在着不完整的,不确切的和错误的因素,甚而掺杂了一些形而上学的观点。
我们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以历史地、辨证地分析态度对待前人的优秀医学遗产,学习前人的辨证思维和方法论,吸取精华,去其槽粕.克服已有认识的局限性,不断丰富祖国的医学宝库。
参考文献
[1]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 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37.
[3] 辛智科.《伤寒论》方证治法的源流及发展.学术探讨.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