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伤寒论》中药物的煎煮

合集下载

略谈中药的煎服法

略谈中药的煎服法

略谈中药的煎服法随着中医院药事业的迅猛发展,中药的广泛应用,中药内服剂型的多样性也层出不穷,但煎煮汤药仍为最常用的一种制剂形式。

它具有吸收快,作用迅速,加减灵活等优点。

医生辩证处方,要通过艰苦细致的辩证施治过程,倘若煎服不当,不免事倍功半,因此,必须重视中药煎服法。

历代医家对汤剂的煎服法都十分重视。

明朝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

徐灵胎也有“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全在于此。

方虽中病,而煎法失度,药必无效”的说法。

《伤寒论》对煎法和服法都非常讲究。

如麻黄汤是“先煎麻黄,去上沫,内诸药”;小柴胡汤是:“去滓再煎”,以利和解;附子泻心汤方后云:“上四味,切三味(大黄、黄芩、黄连),以麻沸汤(即开水)二升渍之须臾,内附子汁,分温再服”,其目的是以附子取汁,则其味厚,扶阳之重,三味苦寒药开水泡,则泄痞之力轻。

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中说:“寒热异其气,生热异其性,药虽同行,其功各奏。

”进一步阐述了本方寒热互用,补泻并进,两不相悖的妙用。

张仲景对煎法的精细入微之处,留给后人以无穷的启迪。

煎药方法,包括用水、火候、入药先后、时间等方面。

1、用水必须洁净。

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井水则必须选择无污染,水质较好的。

煎药时先用适量冷水在容器内浸药,使药物得到充分、均匀的浸泡,用水量以淹没药物或稍高为度。

花、叶、草类体积大,用水宜多;茯苓、山药等易吸水,用水也须较多。

2、煎药时间和火力的强弱要视药物性质和质地而定。

凡苏叶、藿香等芳香解表药,煎煮时间宜短;石膏、真珠母等矿石介类,因质地坚硬,药汁难出;煎煮时间宜长;角骨类需久煎。

3、在一个处方中如果各类药物的性质的质地有显著差别,就应当分别先后、次第煎煮。

芳香药等则须待矿物、贝类及某些根类药物先煮沸十分钟后再放入。

有些粉末状药物及细小的植物种子(车前子、小茴香等)和有刺激咽喉性质药物(辛夷等),须用纱布包裹煎煮,以便饮服。

《伤寒杂病论》方药中特殊煎药方法

《伤寒杂病论》方药中特殊煎药方法
黏性 , 需要 烊化 服用 。如 同它药一 起 煎煮 , 它药 均被
子汤 。 因桂 枝 、 姜 、 朴 等 多 含 有挥 发 油 , 药 物 生 厚 是
的有 效成 分之 一 , 如果 用武 火 急煎 , 易使它 的有 效 容
成 分 挥发 , 响 方 药 疗 效 。 此法 用 火 过 急 会 使 汤 液 影 溢 出, 不仅 造成 药材 浪 费 , 造 成药 物变 性而 有 害于 还 身 体 。微火 慢 煎是 对 一 般 汤 剂 的煎 药 要 求 , 目的 其 是 将有 效成 分更 多 地煎 煮 出来 。但 微火 煎药 法也 有
是 因为葛 根 中淀粉 先 溶 于 水 成 胶 状 , 防 止 麻黄 碱 能 的挥 发 。适 当先 煮麻 黄 、 根 , 葛 使麻 黄 、 根 药性 趋 葛 平 和 以达 到祛邪 舒 筋 、 升津 而不 伤 正 之 效 应 。大 小 建 中汤 、 炙甘 草汤 之饴 糖 之所 以后 下 , 因为其具 有
代人 快节 奏 的生 活 。
3 先 煎 后 下 法
药方 法 却 鲜有 涉及 。 为 了全 面 继 承 和 发 扬 仲 景 学 说 的理 论 精 髓 , 高 中 医 药 临床 疗 效 , 当广 泛 研 究和 实 践 仲 景 学 说 提 应 留下 的 宝 贵 文 化 资 源 。 本 文 列举 8种 煎 药 方 法 , 同 道 中人 供
煮麻 黄 , 因 其 麻 黄 煮 出之 沫 有 “ 人 烦 ” 副 作 是 令 的 用 。仲 景用 麻 黄 诸 方 , 大青 龙 汤 、 青 龙 汤 、 如 小 麻杏
石甘 汤 、 二麻 一 汤 、 婢 汤 、 黄加 术汤 、 黄附子 桂 越 麻 麻
甘草 汤等 , 注 明 “ 煮 麻 黄 , 上 沫 ” 都 先 去 。葛 根 汤 中

《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和用法

《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和用法
董 利 刘 立 国
摘要 : 通过 对( 伤寒论) 中汤荆的加水 量、 先煎与后下 、 煎煮丸候及时间, 剂的分服、 西 顿服 , 延长或缩短服 药时 间, 药量的调 整, 服
药后 的调养和禁忌等的探讨 , 为( 认 伤寒论) 对汤剂的煎 煮和用法的话述. 具有 科学的认识及拄 长时间 的宴践控 验, 伤寒论) 故( 中西

维普资讯
4・
中 药研究2啦年4 医 0 月第1 卷 2 R S A C _ I 些 曼 ! 8 第 期 EE R Hc r ! J D 翌
翌兰 !!兰 ! : 旦 : !

: ! !
《 寒论 》 伤 中汤 剂的 煎 煮 和 用法

龙骨、 蛎先煎。 牡 14 药 物 的 煎 煮 火 候 及 时 间 ( 伤寒论) 中对一些方 药煎煮的火候
的影响。尽管 医药学者对 ( 伤寒论) 中一 整套理论 体 系进行 了确认 和研 究. 多 但 数 医药学者侧重其辨证施治原则和经方 证要, 忽略 了有关 药物 煎煮和服 用方 法 的 论 述 , 煎 煮 和 用 法 的 正 确 与 否 能 直 而 接影响方荆 的治 疗效果 , 文就这 方面 本 问题 加 探 讨 和 论 述 。 1 汤剂的煎煮方法 1 1 根据药昧和剂量确定加水量 . 11 1 用水 量 多的 方剂 如 : .. 小青 龙 汤 、 黄 连 翘 赤 小豆 汤 , 个 配 方均 由八 麻 两 昧药组成 , 用药 量较大 。井且配 方 中都 有吸水量较大 的木 质药材 , 以论述 中 所 要求加水一斗 。 1 1 2 用 水 量 小 的 方 剂 如 : 子 豉 .. 栀 汤、 栀子甘 草豉 沥、 子干 姜豉 溺, 栀 论述 中都要求 加水 四升。方 中 吸水量小 的 药物 为主 , 且 药 味 少 和用 药 量 小 , 以 并 所 加水 量也 少 。 12 药 物 的 先 前 与 后 下 . 12 1 先煎 ( . 伤寒论 ) 中对先 煎药物 的论述很 多 . 多是根 据药 物的 质地和煎 煮过 程中弓 发的不便 性状 、 物的不 良 『 药 反应 而制定。如 : 麻黄汤 、 茯苓桂 枝甘 草 大枣汤、 小陷胸汤 、 救逆 汤 等条 下, 分别 提出要先煎麻黄 、 葛根 、 茯苓、 括蒌实 、 蜀 潦等。 12 2 后 下 < 寒论) .. 伤 中对 后 下药物 的论述较少 , 多是根据 药物的可溶性 、 煎 煮过程 中引发的不便性状和药效的主与 辅而制定 。如 : 承气 汤、 棱承气 汤 、 太 桃 柴胡加芒 硝汤等 都表 明芒硝 、 大黄 要后 下。后 下又分为 : 煎某些药物 去渣 , 先 再 用药液 去煎另 外后 下的药物 ; 煎某些 先 药 物刊 一 定 时 间 , 下 另 外 后 下 的 药 物 。 再 13 药 物 同 煎 ( 伤寒论) 中已有 先煎或后 下记载 的 药物. 在另方 中采取同煎的方法。如 调 胃承 气汤 和 小承 气 汤 中的 大黄 采 用 同 煎 。因二方所主 之证, 以清热为主, 缓泻 为辅, 不需峻 下, 所以要求同甘草 、 实、 枳 厚朴等同煎。 叉如 枝 去芍药 加蜀 潦 桂 牡蛎龙骨救 逆 沥条下 : 以水一 斗二 升, 先煮蜀潦减 二升, 内诸 药, 煮取 三升, 去 渣, 温服 一升 ” 。并嫂 有将 质地 坚 硬 的

《伤寒论》煎服法启示

《伤寒论》煎服法启示

2012年1月第36卷第1期现代中医由于忽视中药的煎服方法,导致煎服中药简单化、公式化,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

焦金发[1]对105例中药汤剂无效的原因进行调查后发现,煎煮不得当者25例,服法不当10例,煎服法造成的汤剂无效居然占无效总数的33.3%。

正确煎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历代医家对中药的煎服法都非常重视,特别是医圣张仲景,其在《伤寒论》中对中药煎服的论述尤为详尽,论述如下。

1方剂概况《伤寒论》载方112首,内服方剂110首,外用方剂2首,用药90余种。

内服方剂剂型可分为汤剂、散剂和丸剂。

其中汤剂最为常用,110方中有97首汤剂方,汤剂能迅速发挥疗效,及时祛邪外出并易于随症加减,如桂枝汤的加减和类方。

散剂有8方,大多具有通利祛邪的作用。

散剂的吸收较汤剂慢,但较丸剂迅速,可以预先制备以应急需;峻药作散剂用,还可稍缓其性。

丸剂有5方,其特点是药力缓慢,药效时间长,多作慢性病补虚之用,亦可用于攻邪之峻药,如抵当丸因药性猛烈故用丸剂。

2煎法2.1去滓再煎《伤寒论》共有7方采用了去滓再煎之法,一为柴胡剂类: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二为泻心剂类: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

此7方多用于治疗少阳疏机不利,寒热错杂,中焦升降失职所引起的病证。

其后皆注:“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仲景的“再煎”之法除了可浓缩药液,避免药渣吸收药液造成有效成分的过多损失,最重要的在于去滓再煎可使药性调和,促进胃纳,避免服后胃部不适及嘈杂感,而更好发挥药效。

如小柴胡汤中柴胡祛邪之功与人参扶正之效,通过去滓再煎,才能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2.2先煎久煎仲景《伤寒论》中,采用先煎、久煎、后入等不同煎法的方剂很多,意义各不相同。

运用先煎久煎方法可减轻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防止药物伤及正气。

麻黄先煮去上沫,共有15方。

如麻黄汤、大青龙汤、麻黄升麻汤等,煎服法中均注明“先煮麻黄……去上沫”。

陶弘景认为,麻黄其气轻清上浮,能引动胃气上逆而致呕吐,去其沫则可免除呕吐之弊。

《伤寒论》药物的用法概述

《伤寒论》药物的用法概述

《伤寒论》药物的用法概述作者:陈静李同朝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5年第5期陈静李同朝巴东县中医医院湖北省巴东县 444300【摘要】张仲景是我国伟大的医学家,也是伟大的药学家,其《伤寒论》不仅在医学上有着杰出的造诣,在药学方面也有着突出的贡献,本文概括《伤寒论》中有关中药的用法,对现代临床应用及药学研究颇有深意。

【关键词】《伤寒论》;中药;用法《伤寒论》载方113 首 ( 除佚方外),用药仅82 味,但其用法具体可法,现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给药途径给药途径得当,药物直达病所,常可显著提高疗效。

《伤寒论》113 方绝大多数为口服给药,如桂枝汤、麻黄汤等,但除此之外还有直肠给药与灌肠疗法。

蜜煎方食蜜七合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

当热时急作,冷则硬。

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2 药物剂型113 方中汤剂如桂枝汤、麻黄汤;散剂如四逆散、半夏散等;丸剂如理中丸、乌梅丸等;栓剂如蜜煎导方;灌肠剂如猪胆汁方;滋膏剂(乳剂)如猪肤汤,此虽名为汤,但其煎法为猪肤一斤,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渣,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合相得。

3 煎煮方法煎煮方法与中药疗效有着密切关系,《伤寒论》方中对汤剂煎煮方法有其严格的控制标准。

3.1 煎煮火候及时间如桂枝汤的煎煮方法: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

微火是对火候的控制标准,而水七升煮取三升,实则为对时间的控制标准。

3.2 煎药用水《伤寒论》中煎药用水除一般饮用水外,还有以下几种。

潦水:即雨水。

《本草纲目》的注释为:“降注雨,谓之潦,有淫雨为潦。

”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即要求用潦水一斗煎之。

清浆水:即酸浆水。

如枳实栀子汤要求用清浆水七升煎之。

甘澜水:其制法为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以勺扬之”,使水不断地与空气接触,这样做不仅水中挥发性杂质可借空气氧化除去,实则可使水中氧气增加。

浅谈《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含附子经方

浅谈《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含附子经方

浅谈《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南阳正安中医院附子全草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辛温有毒。

《伤寒论》中附子生用者7方,应用生附子的方剂有干姜附子汤、四逆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及四逆加人参汤等,多用于治疗阴盛格阳于外的急证、重证,且配伍干姜。

张仲景用附子,观其条文与用药,并不要求附子先煎,仅要求去皮,故生附子之毒应在皮上。

附子一般是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使用炮附子(熟附子),有附子汤等15首方剂。

附子经炮制后生物碱含量减少,其毒性亦大为降低,安全性增强,且便于内服。

附子药用部分黄顺片剂量根据《伤寒论》统计,用附子1枚的方剂有18首(野生附子小的3-9克);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2首方剂用2枚;桂枝附子汤和去桂加白术汤2首方剂用3枚。

乌梅丸方以两计之,用附子6两。

根据考证,其重量因块茎大小而别,一般为9~40克左右,取均数约为3 0克。

附子用量大小要因人而异。

如在去桂加白术汤的方后注云:“附子3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还有“强人用大附子”之说。

煎服特点《伤寒论》中提供了许多关于煎药的经验与方法, 具体体现在附子的煎煮时间因生熟而不同。

生附子煎药时间比制附子短。

如四逆汤生附子1枚, 以水3升,煮取1升2合。

桂枝加附子汤方用制附子1枚, 以水7升, 煮取3升;附子量大,煎煮时间亦长。

如桂枝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 前者附子3枚, 以水6升,煮取2升;后者附子2枚, 以水6升,煮取3升。

一般不超过12克煎煮40分钟,20克以上煎煮一个小时,超过20克一般选用生附子比较有意义,剂量过大没有具体意义,要加长煎煮时间,挥发破坏的也多。

生附子兼配干姜、甘草,则煎煮时间比单伍干姜者短。

如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均单用干姜, 要比兼伍姜草的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煎煮时间长,缘由甘草之缓和药性、解药毒之故。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八二)甘草泻心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八二)甘草泻心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八二)甘草泻心汤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日三服。

甘草泻心汤,我们从上面的处方来看,甘草的用量是最重的,用到了四两。

如果这个方剂,我们把黄芩,黄连,半夏放在一边不管,只是甘草,干姜,大枣,这三味药甘草干姜大枣汤,如果再把大枣放在一边,那就是甘草干姜汤。

《伤寒论》第29条辨: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

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从第29条辨得知,甘草干姜汤是治疗脚怕冷,有抽筋的常用药,也就是温里驱寒的作用,再加上大枣,那就具有调理脾胃补血的作用。

甘草本身又是解百毒的药,所以,甘草,干姜,大枣这三味配合在一起,对肠胃非常的好。

甘草,干姜,大枣再加上黄芩,黄连,半夏就是甘草泻心汤,黄芩,黄连是苦寒清热的药,具有解痞止利的作用,半夏客气上逆有很好的止呕作用
甘草泻心汤的主证:心下痞,肠鸣,干呕,下利
甘草泻汤煎煮法:以十碗水煮成六碗水,把药滓去掉,浓缩成三碗水,每次服一碗,一天服三次。

服甘草泻心汤,最好是饭前吃。

这个甘草泻心汤与前面讲的有差异的地方,就是下利清谷,肠鸣,甘草泻心汤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药就是干姜。

甘草泻心汤只是对下利清谷比较轻的治疗,这个还不是重剂,如果是服了甘草泻心汤,下利清谷还不止的话,后面还有重剂。

大承气汤煎煮过程去厚朴、枳实药渣与否其汤剂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的研究

大承气汤煎煮过程去厚朴、枳实药渣与否其汤剂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的研究

大承气汤煎煮过程去厚朴、枳实药渣与否其汤剂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的研究目的:《伤寒论》中大承气汤的煎煮古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厚朴、枳实),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其中厚朴、枳实先煎后需去渣,该文旨在研究蒽醌类成分的含量,以考察去厚朴、枳实二物药渣的科学性。

方法:采用传统煎煮方法煎煮大承气汤,A汤剂(原法)去厚朴、枳实药渣,B汤剂不去厚朴、枳实药渣,采用HPLC测定2份汤剂及药渣中大黄结合蒽醌、游离蒽醌的含量。

结果:A汤剂中结合蒽醌、游离蒽醌均较B汤剂含量高,A药渣总蒽醌含量低于B药渣。

结论:大承气汤古法煎煮方式去厚朴、枳实药渣的科学性,就在于提高了有效成分的溶出率,为其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标签:大承气汤;药渣;结合蒽醌;游离蒽醌;总蒽醌;含量测定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组成,具有峻下热结的功能[1],为泻法的代表方剂之一[2]。

大承气汤煎煮古法为“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其中需滤去厚朴、枳实药渣后再加大黄。

大黄作为中药中的重要泻下药,作用确切,蒽醌类衍生物是大黄的重要药效成分,是大黄及其制剂质量监控的重要指标成分[3]。

课题组前期对“大黄后下”的科学性进行了研究[4],本文以大黄结合蒽醌、游离蒽醌含量为指标,探讨去厚朴、枳实二物药渣科学内涵的化学机制。

1材料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2695分离单元,Waters 2996二极管阵列检测器,Empower色谱工作站);Millipore-Q纯水器(美国Millipore公司);KDM 型2 000 mL调温电热套(山东鄄城华鲁电热仪器有限公司);HH-4型数显恒温水浴锅(常州国华电器有限公司)。

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对照品均购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大黄、厚朴、枳实、芒硝饮片购于北京市双桥燕京饮片厂,经江西中医学院付晓梅教授鉴定;甲醇为色谱纯,氯仿、硫酸、磷酸为分析纯,水为超纯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 《 伤寒 论 》 中药 物 的煎 煮
陈静 湖 北 中医药高等专科 学校 ( 州 4 4 2 ) 荆 3 0 0 摘要:伤寒论》 《 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全面而完善, 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医学典籍。张仲景不仅创立了六经辨证的辨证纲 领, 而且对于方药的临床应用也有独到之处。本文就《 伤寒论》 中药物煎煮应用作一浅析。
6 咳 的 治 疗
肺 主气 , 合皮毛 , 外 开窍于鼻 。外邪伤人 或从皮 毛 而人 , 内舍 其合 , 伤及于肺 , 或从 口鼻直接伤肺 , 致使肺 失 宣降 而病 咳 。 胃为五脏六 腑之 大源 , 与脾相 为表里 ,
同称 后天之 本 , 倘若 饮 食 不 节 伤及 脾 胃, 中焦 运 化 失
关键词:伤寒论》 药物; 《 ; 煎煮
d i1 . 9 9 j is .0 38 1 . 0 0 0 . 0 o:0 3 6 / .sn 1 0 —9 4 2 1 . 3 0 9 文 章编 号 :0 38 1 2 1 一30 6 .2 10 —9 4( 0 0)0 -3 20
《 寒论 》 伤 不仅 确 定 了 中医 临床 辨证 的 理论 体 系 和辨证 的方法 , 而且 对药物 配伍 , 制以及煎 煮技术 作 炮 了较全面 的阐述 , 中煎 服 法 的独特 之 处 在现 在 的 临 其 床应 用 中也是行 之有效 的 。中药的治疗 作用 与其 煎煮
表里的大肠 , 见泄 泻或 腹痛症 状。此虽 为举 例 , 体 故 但 现 了症 状出现 与感邪轻重有一定关 系。
5 六 腑 之 咳
7 2 关于 “ 皆聚 于 胃, 于 肺 ” . 此 关 的问题 : 原文 “ 皆 此 聚于 胃, 于肺 ” , 对该 篇 的全 面 总结 , 关 句 是 虽有 五 脏 六腑 咳之分 , 总结 起 来 讲 , 肺 与 胃的关 系更 为 密 但 与
完 素说 : 失 嗽 者 五 脏 皆有 。 皆 因 内 伤 脾 胃, 感 风 “ 外
邪 , 毛属肺 , 寒元 府 而人 , 里 开张 , 皮 风 腠 内外 相 合 , 先 传肺 而人遂 成 咳 嗽 ” 。可见 “ 皆聚 于 胃, 于肺 ” 字 关 八
《 灵枢 ・ 邪气 脏腑 病形 》 日 : 合 治 内腑 ” 篇 “ 即是 此 意。
久 咳所 引起的 面 目浮肿 , 是影 响经络 的缘故 , 刺其经 就
是对 咳病 的病 因 、 机 恰 当 的 总 结 。因此 陈修 圆说 : 病 “ 内经》 《 虽分 五脏诸 咳 , 而所 尤重者 , ‘ 于 胃 , 于 在 聚 关
肺 ’ 字” 六 。
穴, 以疏通 经络 , 使气 血 和调 。经 文虽 言针 刺 , 其指 然
切 。篇 首论及 致 咳的病 因有 二 : 是 “ 毛先受 邪 气 , 一 皮 邪气从 其合 ” 响 于肺 ; 是 “ 寒 饮人 胃” 影 二 其 。就 具体 地说 明 了咳 的发生与肺 胃的关 系 。显然是 前后文义 相
互 照应 。
六腑 咳 的形 成 是 “ 脏 之 久 咳 , 移 于 六 腑 ” 五 乃 所
司 , 机升 降 失 常 , 气 一 水 谷 精微 不 能转 输 到 五 脏 六
腑 ; 则营卫 之气得 不到 中焦 应有 的补充而衰 弱 , 二 营卫 失调 , 卫外功 能减弱 , 邪更 易 入侵 ; 外 三则 水 液失 运 而 内聚 , 久成痰 成饮 , 响 气机 , 多致 咳病 。所 以刘 积 影 亦

3 2・ 6
光明中医2 1 0 0年 3月 第 2 5卷 第 3期
C G M Mac 0 0 V l 5 3 J MC r 2 1 . o 2 . h
感邪轻重不同 , 对人 体损 害程度 有别 。感 寒轻 微 , 情 病 单纯 , 位在肺 , 病 只见 咳嗽 。病感较 重 , 会累及与肺 为 则
致, 是为脏久 咳不愈病 情 进一 步发 展 而成 , 同时从 “ 脾 咳不 已, 胃受 之 ” 则 等句看 出 , 其传 变是 在为 表 里 的脏 腑之 间进行 。伴 随 咳症 出现 的兼 症 , 是各 腑功 能 失 常 所致 , 故在理 解 各 腑 咳病 的兼 证 时 , 密 切 联 系其 生 应 理、 病理 特征 。
纯到 复杂 的过程 , 能理解 为 由阴转 阳 , 不 更不 能认为是
从 表 出里 的 转 输 过 程 。
调, 使水液 不能正 常地循行 于体 内而泛溢肌 肤 , 发生水
肿 。临床上 久 咳伴 见浮肿者 并非鲜 见 。
( 5 校 对 : 发 良 收 稿 日期 :0 9—0 2 ) 本 C 谢 20 9— 1
导思想亦 是重在 辨证 论治 。
7 有 关 问题 的 讨 论
7 3 关 于“ 浮肿 ” . 面 的关 系问题 : 咳是肺 气上 逆所 致 , 浮肿是水 液代谢 失 常 引起 , 而 咳 、 然 水肿 均 与肺 有关 。
7 1 经文提 出六 腑 咳 的发 生是 “ . 五脏之 久 咳 , 乃移 于 六腑 ” 传变 的规 律是 表 里相 传 。 “ 咳不 已 , 胃受 , 脾 则
经 文 日: 治脏 则 治 其俞 , 腑则 治其 合 , “ 治 浮肿 则 治其经 。 这是根据不 同类 型 的 咳病 , 用不 同的穴 位 ” 选
进 行针刺治疗 。俞穴是 气血所 注 , 合穴是 气血之所 入 ,
经穴是 气血之所 通行 。所 以 , 病在脏 者就治其 俞 , 治 是 其 所注入之邪 ; 病在 腑就 刺 其合 穴 , 治其传 人 之 邪 ; 是
之 ” “ 咳不 已 , 胆 受之 ” 相互 传 变 的基 本 精神 , ,肝 则 等
肺 为水之 上源 , 咳则肺 失肃 降 , 久 也会 波及 于脾 ( 病 子
及 母 ) 影 响于 肾( 病及 子 ) 致 使肺 脾 肾三脏功 能失 , 母 ,
是标 志着 病情加 重 , 势 仍在 发 展 , 由轻 到重 , 病 是 由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