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对油田开发的影响
试分析大庆油田压裂裂缝形态与特征

试分析大庆油田压裂裂缝形态与特征大庆油田是我国最早开发的油田之一,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东南部,地质构造复杂,储层特点明显。
该油田采用了压裂技术,利用高压水射流将岩石破碎,形成裂缝,从而增加油气的渗透性,提高采收率。
下面将详细分析在大庆油田中应用的压裂裂缝形态及其特征。
1.裂缝形态大庆油田中通过压裂技术形成的裂缝可以分为两种形态,分别为垂直于井眼的裂缝和平行于地层走向的裂缝。
根据实际情况,多数井口以全深垂直压裂为主,而横向裂缝的应用相对较少。
1.1 垂直裂缝垂直裂缝是在井眼周围的岩石中形成的,因此也被称为径向裂缝。
它们主要是垂直于井眼的,从而形成一系列沿径向展开的直线型裂缝。
这种形态的裂缝通常是具有高度关联性的,裂缝宽度与深度比较一致,具有较高的渗透性,是压裂技术的居多应用形态。
平行裂缝是指与地层走向平行的裂缝,这种裂缝通常是在地层的纹层和节理面等断层和裂缝上形成。
由于沿着地层走向,这种裂缝通常被认为是具有较强的分段性质的,裂缝宽窄、分布稀密,它们通常比垂直裂缝的渗透性要差。
2.裂缝特征在大庆油田中形成的裂缝密度较高,是一种比较贴近实际情况的景观。
由于该油田中岩石质地较硬,所以在压裂时需要更高的压力,才能形成裂缝,因此裂缝密度较高。
2.2 裂缝宽度在大庆油田中形成的裂缝宽度大多在0.1~1mm之间。
裂缝宽度的大小与井筒的直径和压裂速度等因素有关。
裂缝宽度对渗透性有很大影响,通常越宽的裂缝渗透性越大,但非常宽的裂缝常常难以形成,这是因为压力会在宽裂缝中分散开来无法使岩石形成一条连续的裂缝。
裂缝长度是指由裂缝开口延伸出来的长度。
在大庆油田中形成的裂缝长度通常在几米到几十米之间。
裂缝越长,渗透性越好,能提高油气的采收率。
裂缝面积是指水力压裂后在地层中形成的裂缝在横截面上所占的面积。
裂缝面积的计算对于进行流体运移的数值模拟非常重要。
在大庆油田中形成的裂缝面积通常在0.1~10m\textsuperscript{2}之间,常常通过岩心样本分析来获得。
直井缝网压裂改造技术在低渗透油田中的应用

直井缝网压裂改造技术在低渗透油田中的应用直井缝网压裂改造技术是一种常用于低渗透油田开发的增产措施。
在传统的开采方式中,由于储层渗透性较差,原油流动性较差,导致了油井产能低、开采指标难以达到预期等问题。
直井缝网压裂改造技术能够通过改变储层流动通道的方式来提高油井的产能,进而增加油田的产量。
直井缝网压裂改造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注入高压液体到储层中,使储层岩石发生断裂,形成一系列的缝网,从而增加储层的流动通道。
具体来说,这种技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在油井中注入压裂液体,经过高压泵将液体注入到储层中;然后,液体在储层中产生高压作用,使岩石发生断裂;接下来,断裂的岩石形成一系列的裂缝,并形成一个缝网系统;缝网系统可以增加储层的渗透性,提高油井的产能。
直井缝网压裂改造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改造方式具有以下几个优势:该技术灵活性强,可根据不同油井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调整,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施工周期较短,一般可以在数日内完成,可以快速投产,并且对油井的停产时间也影响较小。
该技术的投资成本较低,使用简便,操作风险较小。
直井缝网压裂改造技术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低渗透油田的储层流动性较差,施工过程中液体在储层中的弥散性不佳,可能导致施工效果不理想。
该技术对工艺设备和药剂的要求较高,需要选择合适的设备和药剂来保证施工的效果。
储层的多孔介质结构复杂,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地质条件、岩石力学性质等因素,对施工人员的要求较高。
直井缝网压裂改造技术在低渗透油田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油井的产能,对于提高油田的开采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在未来将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压裂工艺技术在油田应用

2
压裂液的发展: 从最初的清水压 裂到目前的各种 化学添加剂压裂
液
4
压裂工艺技术的 优化:从最初的 单一压裂工艺到 目前的多种压裂
工艺组合应用
创新应用
A
压裂工艺技术在页岩 气开发中的应用
B
压裂工艺技术在致密 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C
压裂工艺技术在煤层 气开发中的应用
D
压裂工艺技术在低渗 透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技术挑战与应对
1
技术挑战:提高 压裂效果、降低 成本、提高环保
性
3
技术突破:页岩 气开采、水平井 压裂、多级压裂
等技术的发展
2
应对措施:研发 新型压裂液、优 化压裂工艺、提
高设备性能
4
未来趋势:智能 化、绿色化、高 效化的压裂工艺
技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展
4
技术升级
提高压裂效率: 通过优化工艺参 数和设备性能, 提高压裂效率, 降低成本
01
环保技术:研发 环保型压裂液, 降低对环境的影 响
03
02
04
智能化发展:利 用大数据、人工 智能等技术,实 现压裂工艺的智 能化、自动化
提高安全性:通 过改进工艺和设 备,提高压裂作 业的安全性,降 低事故发生率
环保要求
1
减少废水排放:采用 先进的废水处理技术,
降低废水排放量
2
降低噪音污染:采用 低噪音设备,降低作 业过程中的噪音污染
压裂工艺技术可以 提高油田的开发效 率,缩短开发周期。
压裂工艺技术可以 提高油田的产量, 增加经济效益。
2
压裂工艺技术可以 提高油田的环保性 能,减少环境污染。
4
3
技术进步
裂缝与构造运动的关系及其对油藏开发的影响——以十屋油田营城组为例

(5± 5) 3 。 1。 和北西 向(3 。 1 。 “ ” 3 0± 5) x 型高 角度共轭剪 的
切缝 , 营末及登末 所形成 的张裂缝 , 被剪 切定型为 张 扭 缝 , 组裂 缝 由于形 成 时期 较 晚 , 这 裂缝 多 未 被充
D vl me tTr i 'dC m ay C P , r , i i g8 10 , hn ; . i i gD vl met e t P t lu eeo n, ai Ole o p n, N C Ko aX n a 4 0 0 C ia3 Xn a p m hl l jn j n ee p n nr o e o m o C ef re
t ki ng he o m a i n fSh wu o l ed f re a a ng Yi c ng f r to o i i l o x mpl i f e L u~ Q nQrn D ig adXo g h a i , i i g uQ n n i un H o , nC
(. 1 西南石油大学 , 四川 成都 6 0 0 ;. 15 0 2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 田公 司勘探开发研究 院, 新疆 库尔勒 8 1 0 ; 4 0 0 3 河南 油 田新疆勘探开发中心 , . 新疆 巴州 8 10 ) 4 1 0 摘要 : 以详细 的野外地 质调查和岩心观察 以及 测井解释结果为基础 , 分析 了十屋地 区的裂缝 类型和 产状特征 , 结合十屋地 区的主要构造 形成期 次以及相对应 的应力场特 征 , 较为全面 的研 究 了裂缝发 育与构造运动 的关系。研 究认 为: 十屋地 区 的构造运 动主要有五 期 , 裂缝 主要 受构造 运动 以及 构造的影响 , 同期 的构造运动形成 不 同的裂缝 , 不 根据构造 应力 , 把本
杨家坝油田裂缝发育规律及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了油层 的产 量 , 边 水 和 注入 水 突进 严 重 , 水 率 上 升 速 度 快 , 致 油 藏 采 收 率 低 ; 砂 层 裂 缝 发 育 , 淹 严 重 ; 但 含 导 薄 水 杨
21 0 0年 5月
石 油 地 质 与 工 程 P T O UM E I G D E I E R N E R 1 E G O Y AN NG N E I G O
第 2 卷 第 3期 4
文 章 编 号 :6 3 2 7 2 1 ) 3 0 0 3 1 7 —8 1 ( O 0 0 —0 5 —0
水 沿裂缝 迅速 推进 , 导致油 井含水 上升 速度快 , 窜 水
问题 突 出 , 重 影 响 了 开 发 效 果 和 最 终 采 收 率 。 因 严 此 , 切 需 要 查 明 裂 缝 发 育 规 律 以 及 对 油 田 开 发 效 迫 果 的 具 体 影 响 , 取 相 应 的 技 术 措 施 , 高 开 发 效 采 提 果 。 本 文 通 过 岩 心 观 察 , 多 方 面 分 析 了 裂 缝 发 育 从
( 1 , 油 面 积 3 8k 地 质 储 量 5 9×1 t平 图 )含 . m , 9 0 , 均孔 隙度 1. %, 透率 2 . 82 渗 3 6×1 0 m 。该 油 田
布 的水 平缝 和与纹 层斜 交 的低角度倾 斜缝 。水 平裂
缝 沿 岩 石 的 纹 层 延 伸 , 态 受 沉 积 纹 层 影 响 明显 , 形 纹
特征 、 分布规 律 以及 成 因 , 结合 动态 资料分 析 了裂缝
分析酸化压裂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分析酸化压裂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酸化压裂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油气田开发技术,通过注入高压酸液将油气层岩石打碎并形成裂缝,方便油气流动,从而提高油气产量。
酸化压裂技术广泛应用于页岩气、致密油等非常规油气田的开发,也被用于常规油气藏的提高采收率。
1. 提高裂缝网络:酸化压裂技术能够将注入的酸液在油气层岩石中发生化学反应,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和水溶性物质,形成裂缝和孔隙,从而扩大油气层的有效渗透面积和裂缝网络,改善油气的流动性。
2. 提高产能:通过酸化压裂技术,可以将油气层打碎并形成裂缝,增加油气的渗透性和渗透率,从而提高油气的产能。
裂缝网络的增加可以提高原油及天然气的渗流面积,增加流体的储集和流动性。
3. 释放残余油气:在常规油气藏中,酸化压裂技术可以被用来释放油气藏中的残余油气,即通过打开已经几乎干涸的油气藏来提高残余油气的采收率。
这对于老旧油气田的开发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4. 降低井底流体阻力:油气藏开发中,岩石的孔隙和裂缝是油气流动的通道,而水和气泡的存在会降低孔隙和裂缝的连通性,从而降低井底流体的流动能力。
酸化压裂技术能够通过扩大孔隙和裂缝来削弱水和气泡的阻力作用,提高井底流体的导流能力。
5. 加强水驱和气驱效果:在油气田开发中,常常需要利用水驱或气驱来推动原油或天然气的流动,提高采收率。
酸化压裂技术可以扩大油气层的有效渗透面积,改善渗水和渗气能力,从而增强水驱和气驱的效果。
裂缝单一油田注水开发方式研究

裂缝单一油田注水开发方式研究X李 弓山文(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九采油厂,黑龙江大庆 163411) 摘 要:目前大庆油田低渗透储层多天然和人工裂缝发育,表现出了裂缝性的负面影响即油井见水快、见水后含水上升快和产量递减快的特征。
为此,在微地震和动态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储层裂缝的发育状况基础上,结合裂缝性油田的渗流机理和数值模拟结果,对井网的适应性进行有效的评价,优选出适合此类油田高效开发的注采方式。
关键词:新肇油田;裂缝发育特征;线性注水 中图分类号:T E3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10—0153—021 概况裂缝型油田一次采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裂缝网络中采油;从裂缝和基质岩块中采油;从基质岩层中采油。
一般在一次采油后期进行注水开发,但对于外围低渗透油田如新肇油田:由于渗透率较低,平面非均质性严重,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因此采取同步注水开发。
采油九厂投入开发的油田中裂缝型油田以新肇油田最为典型。
油田投入注水开发三年,共出现见注入水井49口,占抽油井总数的24.3%。
见水井分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主要是东西方向的水井排油井见水,49口见水井中东西向见水井数为44口,占见水井数的89.8%。
表现出了裂缝性见水特征,进一步表明,反九点注采井网还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制约了区块开发效果的进一步改善,亟须进行储层裂缝发育状况和注采系统调整方式的研究。
2 裂缝特征研究储层中裂缝的存在对油田的注水开发影响较大。
有利的是增加了储油空间与裂缝渗透率;不利的是注水开发过程中水容易沿裂缝突进,造成油层过早见水或水淹。
2.1 裂缝发育程度研究按产状,可把裂缝分为垂直、斜交和水平三类[1]。
按力学性质,裂缝又可分为剪裂缝和张裂缝[]。
按照上述的分类方法,对研究区口井岩心裂缝的发育状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表1):表1 裂缝基本情况分类统计表裂缝分类及基本特征裂缝条数百分比产状分类垂直1240斜交1860水平//力学类型剪裂缝1550张裂缝1550充填特征无1343泥质00方解石1240沥青517纵向切深(m)<0.117570.1-11240>113岩性裂缝发育状况泥质517过渡岩性1033粉砂岩1550 研究表明:一是储层裂缝均为垂直和斜交裂缝;二是裂缝基本未被填充;三是主要发育过渡岩性和粉砂岩裂缝;四是在20口观察井中,共发现104条裂缝,岩心长度1001.27m,裂缝发育频率为0.104条/m 。
坪北油田特低渗油藏裂缝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分析

坪 北 油 田特 低 渗 油藏 裂缝 对 开发 效 果 的影 响分 析
张 少波 ( 江汉油田分公司坪北 经理 部, 陕西 延安 770) 148 严 利 咏 ,何 珍 ( 江大 长 学地球科学学院, 湖北 荆州 442) 303
[ 要 ] 坪 北 油 田储 层 属 于 低 孔 特 低 渗 油 藏 ,延 长 组是 坪 北 油 田 的主 力 产 层 。 分 析 表 明 ,坪 北 油 田储 层 构 摘
表 1 坪 北 油 田延 长 组 长 4 2 +5 ~长 6 油 层 基 本 物 性 :
1 裂 缝 类 型及 特 征
储层 中常见 3种裂 缝类 型r ] 2 :剪 切构 造裂缝 、层 间缝 和压裂 缝 。 。
1 1 剪 切 构 造 裂 缝 .
此类 裂缝 的形成 与喜 山期 NE— W 方 向的水平 构 造 挤压 应 力场 有 关 。共 观察 了 1 S 5口井 近 3 0 的 0m 岩心 l ,仅在 2口井 各发 现 1条这样 的裂缝 。裂 缝 面平 直 ,倾 角 在 7 。 右 ,垂 向可 切穿 多 个岩 层 ,裂 4 J O左
程 中 ,由减 负荷效 应 引起 地层 舒 张反弹 和应力 释放所 造成 的层 面或细层 面剥 离有关 ,因而此类 裂缝应 属
构造 活动 的产物 ,具一定 的 张性性 质 ,对 改善 储层 的孔 渗性 贡 献较 大 。据 岩心 观 察 ,此类 裂 缝平 面上 、 垂 向上都 只是局部 存在 ,对储 层物 性 的改 善也 只是局 部 的。
石 油 天 然 气 学报 ( 汉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 21 年 8 江 00 月 第 3卷 第 4 2 期 J u n l f i a d G sT c n l y ( . P ) A g 2 1 V 1 2 N . o r a o l n a e h o g J J I O o u . 0 0 o 3 o 4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它开采方式
对处于开发后期的低渗油藏,可以从水驱动转
为消耗方式下开采(如苹果油田)。
对不适宜注水开发的低渗油藏,可选择注气开
发方式。通过对瓦何、波卡玛索夫、北瓦尔甘等
油田统计,注气比注水的驱油效果提高了 13—26% 。 在注气进行混相驱时,其驱油效率比注水相比提
高32—43%。在Fahud Natih油藏中,采用顶部注气
性,并与裂缝、基质的渗透率比值有关;
• 井位应主要取决于储渗单元;
• 最优配置方案可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比较来确定。
合理井距布置的关键问题: ( 1 )必须搞清楚裂缝方向(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 及其渗透性各向异性评价;
(2)确定基质和裂缝渗透率的比值;
(3)必须考虑压裂方案;
(4)水平井开发问题,或与直井塔配;
20.00
裂缝线密度(条/米)
储层裂缝密度与可动流体饱和度关系图
1.60
可 动 流 体 孔 隙 度 ( % )
Y=1.06 X + 0.12 R2 = 0.864
1.20
0.80
0.40
0.00 0.00 0.40 0.80 1.20
裂缝孔隙度(%)
储层裂缝孔隙度与可动流体孔隙度关系图
碳酸盐岩储层:
14.19 17.07
方案4
17
5
3.0
2.34
11.73
14.37
85.05
菱形反九点,菱形长对角 17.00 线 为 裂缝 方 向 , 井距 450500m,排距150-180m 16.87 16.85 反九点法井网,注水 井排与裂缝方向成45º 反九点法井网,注水 井排与裂缝方向成 22.5º ,
剩余油分布受储层孔隙结构、裂缝方向、渗流方
向及驱替速度的控制。在裂缝性低渗透油藏中,裂
缝发育带(尤其是大裂缝系统)附近的低渗透基块
弱驱替区以及与主渗流方向大角度相交的弱驱替带 是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区域。
进
液流前沿
裂缝
出
低渗透储层渗流规律与剩余油分布物理模拟图 (据玉门油田,1999)
进
出
低渗透储层渗流规律与剩余油分布物理模拟图 (据玉门油田,1999)
靖安油田南区ZJ60实验井区两种井网开发指标对比表
开 发 时 间 (年) 1 5 10 15 19 单井产油量 (t/d) 原反 矩形 九点 井网 井网 5.6 3.8 2.1 1.3 1.0 10.0 7.0 5.0 3.0 2.0 含水(%) 原反 九点 井网 10.0 34.5 66.0 80.4 85.8 矩形 井网 2.0 6.0 35.0 62.0 70.0 采油速度(%) 原反 九点 井网 0.37 1.21 0.62 0.36 0.26 矩形 井网 1.58 1.65 1.25 0.72 0.45 采出程度高(%) 原反 九点 井网 0.37 5.87 10.0 12.3 13.4 矩形 井网 1.0 8.0 14.0 19.0 21.0
为含裂缝岩石的抗张强度,MPa。
早期温和注水,维持地层压力
若注水太晚:(1)一些裂缝会因地层压力下降过
快而闭合无效;( 2 )使地层压力下降过多而无法 回升;( 3 )由于注水难度增大,迫使注水压力提 高,引起超过地层的破裂压力和裂缝延伸压力。 若实施早期强行注水,注入水会充填在渗透性较 高或流体压力下降较快的裂缝中,( 1 )造成裂缝 之间不存在压差,使次一级的裂缝和基质孔隙中的
压力场及不破坏饱和度场十分重要
由于裂缝发育的地层破裂压力下降45-57%,若注水强 度大,注入压力容易超过地层破裂压力,后果: (1)造成储层天然裂缝张开,注水沿裂缝快速流动, 引起层内水窜和水淹,并容易形成剩余油; (2)容易将泥岩裂缝压开,使夹层吸水严重,油层吸 水指数下降,水驱效果变差,或出现层间水窜和水淹; (3)由于泥岩层近水平成岩裂缝和滑脱裂缝发育,泥 岩吸水膨胀时,容易导致泥岩层滑动,引起套管变形甚 至断裂。 (4)容易造成管外水窜。
五、应用效果
裂缝动态参数
不同阶段裂缝动态参数的评价与预测
—裂缝性油藏中后期井网调整的重要依据
16 裂 缝 开 度 下 降 值 ( 微 米 ) 14 12 10
8
6 4 2 0 0 3 6 9 12 15 18 21 24 地层压力下降值(MPa)
裂缝开度随地层压力下降关系图
由于不同组系裂缝的渗透率不一致,不同组系 裂缝的开度随地层压力下降大小也不同,因此, 在油田的不同开发阶段,不同组系裂缝的渗流 性不相同 — 裂缝性油藏开发的中晚期必然要进 行井网调整 裂缝压力敏感性:随着油田开发和流体压力下 降,裂缝开度和渗透率变小,并具有一定的不 可恢复性。即使后期地层压力回升,裂缝开度 和渗透率也不可能复原 — 早期温和注水维持
不同井网型式示意图
● ● ● ⊙ ● ⊙
●
⊙
●
●
⊙
●
●
●
●
⊙
●
⊙
反九点法井网,注水井 排与裂缝方向平行
五点法井网
●
●
●
●
⊙
⊙
线性井网,沿东西主裂缝布 井,井距为150-180m,水井 井排距离约600m
●
●
●
●
菱形井网,菱形长对角线为裂 缝方向,井距450-500m,排距 150-180m
反九点法井网,注水井排与裂 缝方向成45º
粘土矿物类型:蒙脱石、绿泥石和伊利石;
粘土矿物含量12.53 - 21.6%,平均20.97%;
粘土矿物和毛细管束缚流体饱和度61.9-91.3% 可动流体饱和度为6.1-38.1%, 平均17.5%
可动流体孔隙度为0.3-2.8%, 平均1.3%
岩心分析平均孔隙度为7.24%
第五章 裂缝对油田开发的影响
应控制注水压力低于地层破裂压力,可有效地
控制沿裂缝过早地出现瀑性水淹水窜和泥岩层高
吸水现象,提高油层吸水指数和水驱效果。
地层的破裂压力是现今应力和含裂缝储层岩石
抗张强度的函数: :
Pf = 3σ 3 - σ 1 - Pe + St
式中,Pf为地层破裂压力,MPa; σ、σ分别为现应力
场的最大和最小主应力,MPa; P为孔隙压力,MPa, S
(6)由于上述原因,使产液量和产油量大幅度 下降,为了提高产液量,常加大注采比,进一步 又造成注水压力上升,水淹水窜的恶性循环。 除了水质原因外,更是对地质认识和采取的 相应工艺措施。
我国裂缝性油田开发井网
1、正方形反九点注采井网
( 1 )早期注水井排平行裂缝,如扶余油田,其效 果是见水时间推迟,但注水井排上的油井水淹仍很 严重;
油封堵而成为剩余油;( 2 )容易使注入水沿裂缝
快速流动产生暴性水窜水淹,严重影响低渗透油田 的开发效果。
注水方式
采用间歇性或周期脉冲式注水,以改变渗流方向。 在未被开发波及的区块,可钻新的油井,并建立补 充注水井,提高采收率。 行列注水是国外许多学者推行的一种方法。通过 对比五点法注水、九点法注水和三排生产井行列注 水的开发指标后认为,面积注水系统的主要优点是 可以保证在开发初期有更高的采油速度。但是,由 于其作用强度过高,对油层水淹动态及采油水平稳 定性不利,使非均质条件下面积注水系统的缺点特 别突出。而行列注水则显示出其优越性,有更好的 开发效果。 超前注水(长庆特低渗透开发)
40.00
30.00
20.00
%
10.00 0.00
0.00
0.40
0.80
1.20
裂缝孔隙度(%)
储层裂缝孔隙度与可动流体饱和度关系图
70.00
Y=26.28X+21.28 R2=0.89
60.00
可 动 流 体 饱 和 度
50.00
(%)
40.00
30.00
平均可动流体饱 和度为39.4%
0.00 0.40 0.80 1.20 1.60
( 2 )早期注水井排方向与裂缝方向呈 22.5°错开, 如新立和朝阳沟油田,见水时间进一步推迟,开发 效果有所改善,但油井见水仍很快,且难以调整; ( 3 )早期注水井排方向与裂缝方向呈 45°错开, 待角井水淹后转为注水井,形成与裂缝方向平行的 五点法或线状注采方式,如新民油田。
●
●
●
●
⊙
●
平行裂缝方向
( 5 )还应综合考虑和适应具体地质因素,包括断 层、砂体分布等。 从裂缝性油藏开发地质角度讲,用不规则井网 和井距来开发是一种趋势,由裂缝和基质次生孔隙 造成的储层严重非均质性的地质特征相一致。
第五章 裂缝对油田开发的影响
一、裂缝性油藏主要地质特征 二、裂缝对井网部署的影响 三、裂缝对注水的影响 四、裂缝对压裂改造的影响
一、裂缝性油藏主要地质特征 二、裂缝对井网部署的影响 三、裂缝对注水的影响 四、裂缝对压裂改造的影响
五、应用效果
裂缝性油田井网部署难题是:基质低渗透性与裂 缝高导流性之间的矛盾,造成: (1)含水上升快,水淹水窜严重,注水效果差, 油层受益效果差; (2)压力下降快; (3)注水压力上升快,吸水指数下降; (4)压裂效果越来越差; (5)容易形成残余油,采收率低;
●
●
●
22.5°错开
45°错开
我国裂缝性油田开发井网
2、不规则三角形面积注水井网
3 、矩形井网(五点法),不等井排距沿 裂缝线状注水,注水井井距一般应大于油 井井距,也应大于注水井与油井之间的井 距。沿裂缝拉水线,可扩大波及面积和防 止瀑性水淹。
4、菱形井网(五点法) ,长轴方向平行 裂缝方向
●
• 具有启动压力与非达西流渗流特征
裂缝与可动油饱和度之间的关系
对可动油贡献的主要是孔径较大的次生溶蚀孔 隙(洞)和裂缝系统
造成可动油较低的原因主要是粘土矿物和毛细管 的吸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