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皮坎肩

合集下载

兔皮加工方法

兔皮加工方法

方法一:主要原料毛皮用免、盐等。

设备用具铲刀、木板、撑架、木楦等。

制作方法每年11月以后到冬至之前是取皮的最佳期,兔龄看,一岁左右已发育成熟,皮毛和色泽、品质是最好的时期,从经济上考虑,在第一次换毛之后,第二次换毛之前取皮最合算。

兔被宰杀后,一般采用筒状剥皮法,宰杀后立即进行剥皮,用力不可过大,以防造成破口、刀伤。

剥下的鲜皮,毛朝里,顺毛套在木楦上,皮板按平,进行刮油,要由臂部向头部顺着毛根刮,用力不要过猛,以防损伤皮板,要防止刮下的油脂、肉屑污染毛绒。

刮油后,用兔皮撑架,将筒皮毛面朝里,套在撑架上,在通风处晾干、防腐。

这种方法适用于干燥地区和干燥季节,注意不要在烈日下直接晒,也不要放在晒热的石头上,要避免被雨淋或露水打湿。

如果没有撑架,可沿腹中线剪开,皮毛朝下,肉里朝上,铺平,钉在木板上,在通风、阴凉地方晾干。

在阴雨的高温季节,可采用盐腌法防腐,加工兔皮多采用微盐法,将鲜皮毛面朝下,肉里向上,平铺在水泥地面上,将头、腿边缘部位拉平,在皮板上均匀地撒一层细盐,铺一张皮,撒一层盐,最后一张多撒一层盐,经5~6天后,倒一次垛,把上层的皮张翻到底层,还是逐张撒一层盐,又经5~6天,皮腌透后要晾晒,即成。

干皮板要分级、分品种、分色泽进行包装、分贮。

打捆时,要毛面对毛面,底下辅上木板,平放在清洁、干燥、通风、凉爽的库内,适宜温度为10℃(最高不得超过30℃),适宜相对湿度为50%~60%,原皮水分应保持在12%为宜。

工艺流程屠宰→剥皮→刮油→盐腌→晾晒→分级→保存。

方法二:1.清理:将剥下的鲜兔皮用剪子自腹部中间直线细心、准确剪开,剪去尾巴,用剥肉机或木制、竹制刮刀清除皮上的肌肉和脂肪,清理被毛上的泥、粪等脏物。

2.防腐:刚从兔体剥下的生皮叫做鲜皮。

鲜皮防腐是兔皮初加工的关键。

主要的防腐方法有3种:干燥法,盐腌法和盐干法。

干燥法:在自然干燥时,将鲜皮按其自然皮形,皮毛朝里,皮板朝外固定在木板上,晾在不受光暴晒,通风阴凉地方。

名族服饰

名族服饰

名族服饰1、旗袍是满族足演变而来的,满族的服饰、马褂、坎肩、靰鞡、大拉翅、套裤2、维吾尔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服饰特点、、维吾尔人服饰特点是:式样宽松、洒脱,色彩对比强烈。

维吾尔族男装,是以“袷袢”式服饰为主要款式,“袷袢”常用彩色条状绸作面料,这是一种深受欢迎的传统式衣料,名为“切克曼”,其次是“拜合散”,它织造细密,衣质轻软,是缝制“袢”的好面料。

冬季穿着皮制“袷袢”,十分保暖。

维吾尔妇女爱穿裙装,喜爱选择鲜艳的丝绸或毛料缝制,常见的有大红、大绿、金黄等色的裙装,内穿淡色衬裙。

她们偏爱本民族独创的“爱得来斯绸”缝制连衣裙。

维吾尔族男装“爱得来斯绸”即扎染绸,织造工艺独特,色彩变化多端,纹样若断若连,错落有致,可根据图案需要染成各种颜色,争奇斗艳,绚丽多彩,整体纹饰既抽象又浪漫。

“爱得来斯绸”堪称维吾尔衣裙质料精品,每逢假日或喜庆佳节,从街市、乡村、山野,随处都可见到身着不同花色、纹样的爱得来斯绸缝制的花裙。

丝绸的花纹如彩云飘飞,色泽明丽,浓艳华丽。

维吾尔族帽子维吾尔男女老少有戴帽冠的习俗。

都喜爱戴“朵帕”(四棱小花帽)。

帽冠上的图案纹样装饰绚丽多彩。

维吾尔花帽不仅选料精良,且工艺精湛。

花帽的图案与纹样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这与地域环境有关,南疆喀什地区花帽样式繁多,尤以男花帽显著,它是以黑底白花纹为主,采用色彩对比强烈、格调典雅的“巴旦木”图案,按纹饰的线构成,棱角突起而显出立体感。

和田、库车地区的花帽则以优质的丝绒作面料,又配以色彩各异的丝绒线缝织,吐鲁番地区的花帽则以色彩艳丽著称。

伊犁地区的花帽则突出线纹的流动感,花帽造型扁浅圆饰,纹样简洁概括。

维吾尔妇女戴小花帽,平时常披各色彩色头巾。

冬季包厚实的大头巾。

维吾尔人的鞋多为牛皮面制作。

在农牧区生活的劳动者大都自己制鞋,也有制作鞋、靴的民间工匠。

穿皮制鞋靴是维吾尔人传统的习惯。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吾尔人的衣装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居住在城市的维吾尔年青人。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相邸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相邸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相邸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6—19题。

弟弟的来信中师毕业的弟弟高高兴兴去清泉乡小学报到,以为那是个好地方。

两天后回来了,垂头丧气地闷在家里。

我问了许多遍,弟弟才闷出一句话: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一天后弟弟又走了,是爹拿着木棒撵了二里多地撵回去的。

爹一直在骂:咋不是人待的地方?只要有人住,就是人待的地方!你个兔崽子,要再随便跑回来,瞧我打断你的腿!于是我就不能瞧见弟弟的人,只能隔上一段时间天外来客式的瞧上弟弟的信了。

弟弟说:“这是个兔子不屙屎的地方,没有电,没有水,如果拍鬼子进村的电影,这里最合适。

”爹听完哼一声,说:放狗屁!后来弟弟又来信了,说:经常能吃到乡亲们送来的肉块,红红的,白白的,因为他们的孩子认字了。

那种肉很好吃,吃得很多,后来才知道是耗子肉、蛇肉,又全部呕了。

我笑着读完信,爹却一脸慎重:“那肉我吃过,味道很好。

”我问哪一年吃的,爹说是三年灾荒时期。

再后来,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件毛皮坎肩。

爹摸摸,惊呼:“黄鼠狼皮的,真不容易。

”弟弟附信中送来了几句话:“乡亲给的,想爹年事已高,送给爹吧!”爹把坎肩摸了又摸,说:“寄回去。

”我取出了纸笔说:“捎带着写封信吧。

”爹蹲在大门口抽烟,闷闷一口,闷闷一口,闷了半宿,闷出一句:“勿挂念。

”那件黄鼠狼皮坎肩后来弟弟卖了,换来一点钱,买了些粉笔、教具之类,信中说:没有粉笔的日子,就用抹布蘸了水写,水一干,字就消失了,这倒反而提高了识字的速度,全乡比赛,夺了头名!弟弟寄回一张奖状。

爹看了又看,说:“贴上,哪儿显眼贴哪儿!”没有粉笔使用的事儿吓了我一大跳,小心翼翼地寄信去问。

弟弟回信说:“张艺谋拍的《一个都不能少》,看过吧?人家小魏老师有一个学生跑去打工,她去找,不仅找回了学生,还找回了一车学习用具。

我呢?我的学生让他少都少不了!因为,乡亲们就算累死饿死,也不会让儿女们休学!”再后来来信。

少数民族服饰 回族耳套特点

少数民族服饰 回族耳套特点

1、回族的耳套有什么特点。

回族耳套多用兔子皮制作,在外面绣有美丽的花的图案,外心像桃子或者说像心。

北方回民冬天用黑色棉布或狐狸尾巴做耳套,用布料做的耳套,其外形似桃子,并绣有简单的图案。

2、回族的传统服饰有哪些特点。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

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

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

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

回族妇女常戴盖头。

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

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

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

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

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

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

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礼拜帽”,回族传统男帽,一种无沿小圆帽。

回族在礼拜磕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戴无沿帽行动更为方便,遂发展成为一种服饰习俗。

回回帽从颜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蓝、绿、红、黑等颜色,有的是纯色,也有很多带伊斯兰风格花边或图案、文字的,如星月图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据季节和场合的不同选择戴那种合适。

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

最寻常的还是以白色为寻常帽式,结婚的新郎多戴红色帽子,以示喜庆。

回回帽一般用的确良、涤卡、棉布等布料制作,也有用白棉线钩制的。

黑色是用的多为平绒、棉粘毛毡、花达呢等材料,用毛线钩织也可。

此外还有用牛羊皮革制作的帽子也很受人欢迎。

回族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黄色毛巾或布料缠头,俗有“缠头回回”之称。

相传穆罕默德在早期传播伊斯兰时,头缠戴斯他勒礼拜。

戴斯他勒长度一般为9尺或12尺。

扫雪记格致阅读答案

扫雪记格致阅读答案

《扫雪记》阅读理解老董退休后喜欢逛农贸市场,市场摆摊的人都认识他。

一天傍晌,老董见山货摊那聚了一群人,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什么,老董踱过去,探头瞧是个什么物件。

一个精致的樟木箱子上搭着一件皮毛坎肩,领子是对接的两条尾巴,很大的尾巴,刷白雪亮。

有人说是白猫皮,有人说是白狗皮,有人说是雪兔皮……老董知道人都是瞎说,那些皮子都没这么亮。

卖主是个鄂伦春猎民打扮的三十岁上下的年轻人,戴一顶貉壳帽子,任凭大家怎么说,他一言不发,看得出,这些人没人诚心买,假充内行而已。

有人问价,卖主先伸出一根指头,紧接着再伸出一根(这手势可不是内行人的),收回手又说:“一百二。

”听了价格,有人啧舌,有人惊叹。

“一百二?一张兔子皮——顶多两张。

箱子倒不错。

不值,二十块撑死……”老董踱上前来,一手掂起坎肩,一手牵了牵那发着亮光的毛,抬头问道:“啥皮子?”年轻人:“不知道,套兔子套来的。

”“能少点?”老董商量着问。

老董没商量通,觉着小伙子是个实诚人,就让他装起来,跟自己走。

小伙子站着不动。

市场看热闹的人都笑了。

有人说:“这是老董,短不了你的钱,遇上贵人了,你。

”老董把年轻人领回家。

让老伴给年轻人拿一百二十块钱。

“又买了啥,这是?”老伴问。

“好东西。

——拾掇点饭,吃了走。

”年轻人说不吃饭。

老董就给他数了十二张票子,临走,老董要年轻人的地址,年轻人显得很为难。

老头笑了:“放心,它就是值十块钱我也不找你的后账——愿打愿挨。

我要你的住址,是想以后有好皮子,给我个信儿。

”年轻人见老头不含糊,说出了地址。

离过年还有个把月,老董在市场上见到一伙收皮张的人,便上前搭讪,说家里有一张好皮子,可到家里一看。

一个高个子,看老头说的很神秘,三个人就跟家来了。

老董打开樟木箱,拿出坎肩,抖了抖,搭在箱子上。

三个年轻人直楞楞地看着这件坎肩,谁也认不好这张皮子,大个子先出的价,给五千元,老董打个愣,他要八千。

八千有点多,几个年轻人不敢做主,让老董等三天,他们准备进城去请师傅来看看。

初二语文试卷(含答案).

初二语文试卷(含答案).

语文试卷(1班、2班)(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学号: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一、知识与积界(18分)。

以下各题均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选项序号填入下面的表格里。

1 2 3 4 5 6 7 8 91.红色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2分)A.颓唐(túi)憎恶(zēng)转弯抹角(mò)B.掳掠(luǒ)震悚(sù)锐不可当(dāng)C.拂晓(fó)支撑(chēng)沿溯阻绝(shuò)D.克扣(kè)滞笨(zhì)艨艟数百(chōng)2.红色多音字在所给词语中都读同一个音的一组是:(2分)A.差错差别差强人意B.散落散光烟消云散C.着数着急不着边际D.横行横肉飞来横祸3.字形全对的一组词语是:(2分)A.疏懒简漏连声喏喏 B.签订赚钱莫名其妙C.烦燥恶耗眼花瞭乱 D.幽闲荒缪情郁于中4.有三个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是:(2分)A.雾凇沆砀风尘苦旅月明风清B.如履平地荡然无存张惶失措C.举著提笔重岩叠障大廷广众5.结合句意解释词语有误的一项是:(2分)A.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

辟头:正冲着头。

B.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编算:计划、盘算C.……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塌败:塌陷破败。

D.父亲明明应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6.依次填入各句横线上恰当的一组词语是:(2分)(1)几小时的工夫,她一捧又一捧,________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

(2)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_______在我们眼前。

(3)信客教地理__________,效果奇佳。

A.居然表现惟妙惟肖 B.竟然展现栩栩如生C.竟然呈现绘声绘色D.居然出现活灵活现7.解释文言语句中红色词语有误的一组是:(2分)A.不见曦月(日光)披发文身(画着文彩)B.属引凄异(连接)毳衣炉火(鸟兽身上的细毛)C.夏水襄陵(漫上)乘骑标枪舞刀于水面者(举)D.吞天沃日(用水淋洗)念无与为乐者(想到)8.重新排列下列语句,语意通顺合理的一项是:(2分)①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三的歇后语

三的歇后语

三的歇后语三伏天卖烂鱼 ---- 臭货;货臭三个女人在一搭 ---- 像群鸭三钱买个筛子 ---- 眼不好三牌坊的石狮子 ---- 老得大不得三十年的蚂蚱 ---- 老油子;老蚰子三个铜钿白糖 ---- 一蘸就光;一蘸就完;一赞就完;一赞就光三页瓦盖了个庙 ---- 蕞殿三九天吃凉粉 ---- 过时了三九天种地瓜 ---- 怪哉;怪栽三伏天烘木炭 ---- 热火得很三岁的小孩看戏 ---- 凑热闹;凑凑热闹;看热闹三人同路 ---- 小的吃亏三棍打不出屁来 ---- 老实到家了三个铜板两头放 ---- 一是一二是二三岁卖??,九岁卖灌肠 ---- 久惯捞长三斗炒面一口吞 ---- 哽不着三个鼻窟窿眼儿 ---- 多出这口气三十夜娶妇 ---- 今年有可食三岁的女伢来月经 ---- P呕血三十晚上丢了牛 ---- 明年再找三堂会审 ---- 要饭;要犯三九天背上淋冷水 ---- 凉了后辈;凉了后背三十晚上熬年 ---- 送旧迎新三天拣了两泡牛屎 ---- 慢工出细活三分钱买个火烧还看厚薄 ---- 小气得很三角钿白糖 ---- 蘸勿起;赞勿起三只瓦锅两只盖 ---- 左右盖不住三只手捡田螺 ---- 稳拿三颗樱桃吃了俩 ---- 有富余三下锄头一畚箕 ---- 利索三十瞑的利市 ---- 唔讲你要知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 安居乐业三更半夜出世 ---- 亥时人;害死人三十晚上烧年纸 ---- 帮鬼忙的一场三年不下雨 ---- 多晴;多情;久有晴;久有情三月里鸣锣 ---- 战鼓催春三个铜钿看戏文 ---- 精彩三分钱的豆腐脑 ---- 现成;现盛三亩竹园一只笋 ---- 独一无二三十年的寡妇 ---- 老守;老手;好守;好手;好守得;老等三个铜钿小会 ---- 脚脚有分三伏天饮汽水 ---- 美滋滋的三支脚的板凳 ---- 不稳三聚的鞋店 ---- 老样三眼枪打麻雀 ---- 放空炮三分钱买个猪娃 ---- 就剩那张嘴三九天的萝卜 ---- 动了心;冻了心;动了心了;冻了心了三伏天癞狗的舌头 ---- 耷拉下来三天卖九条黄瓜 ---- 浪荡;混日子三本经丢掉两本 ---- 一本正经三只指头撮田螺 ---- 稳捏三九天穿短衫 ---- 抖不起威风三十晚上喂年猪 ---- 来不及了三岔口相打 ---- 一场误会三分钱买了五斤醋 ---- 又酸又贱三仙传道 ---- 一人一口三岁孩子贴对联 ---- 不知上下;高看不了;乱粘一气三亩竹园出 ---- 只笋芽芽三个钱掉了一个 ---- 有两个;有富裕三张纸才画了个鼻子 ---- 好大的面子三个铜元买脯腿 ---- 无批;无皮三个包子上蒸笼 ---- 不够格三品官当七品用 ---- 压级太狠三下子丢了两下子 ---- 就这一下子了三月的桃花苞 ---- 一天一个样三十的晚上借初劈 ---- 枪囊开口三九天穿坎肩 ---- 寒单;邯郸三山门对过 ---- 大吃三百个乌龟姑一个岩壳 ---- 好一个龟腔三月的芥菜 ---- 心里烂三十晚上卖灶爷 ---- 卖的找不到买的三个鸡蛋蒸一碗 ---- 板的三月里的樱桃 ---- 红火一片;红不久三月的阴天抹开了脸 ---- 还了阳三十斤的扁鱼 ---- 窄看了三百六十行 ---- 行行出状元三月的杨柳 ---- 分外轻(青)三里地两头走 ---- 磨蹭三伏天刮西北风 ---- 莫名其妙三国的蒋干 ---- 误事三个菩萨烧两柱香 ---- 没得你的指望三元宫土地 ---- 锡(爱惜)身三年不洗口 ---- 一张臭嘴三分钱买个臭猪蹄 ---- 贱货三伏天的冰雹 ---- 来者不善三伏天的冰棍 ---- 人人喜欢;个个喜爱三伏天喝冰水 ---- 正中下怀三伏天喝凉茶 ---- 正是时候三个小鬼丢了俩 ---- 失魂落魄三个醉汉撒酒疯 ---- 闹个不停三根屎棍撑个瘦肩膀 ---- 摆臭架子三斤半鸭子两斤半嘴 ---- 多嘴多舌三九天的冰棍 ---- 没人理三平加一竖 ---- 妄想称王三千丈的悬崖 ---- 高不可攀三十晚上吃年饭 ---- 没外人三十晚上借蒸笼 ---- 不是时候三下五除二 ---- 干脆利落三眼枪打兔子 ---- 没准儿三顾茅庐 ---- 好难请。

中外民俗——赫哲族

中外民俗——赫哲族

文化
赫哲族有本民族的语言,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没有本民族 文字,大多数通用汉文。赫哲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 文化,神话、传说、民间歌谣故事等,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赫哲族神 话,如:《莫日根射日》、《月亮》、《北斗》、《彩虹》、《山神的传 说》、《虎的传说》等,具有民族特色。“伊玛堪”是赫哲族特有的一种 说唱文学形式。常在猎场、网滩或渔村土筑茅屋里说唱。它以讲唱古史和 英雄故事为特色。“伊玛堪”说一段唱一段,不用乐器伴奏。大部头的 “伊玛堪”要说唱很多天,小部头也得唱几天,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形 式自由。“伊玛堪”的内容,有的歌颂英雄事迹,有的讲述青年男女纯真 的爱情。据调查赫哲族民间保存的“伊玛堪”作品有40余部,已采录的有 《希尔达鲁莫日根》、《满斗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安徒莫日 根》、《香叟夏日丘莫日根》等十余部。此外,还有“说胡力”和“特伦 固”等形式在民间也很盛行。“说胡力”是以讲述故事为主的文学。内容 包括寓言、童话、神话等各种体裁,形式活泼,短小精悍。通常是老人给 儿童们讲述,对他们进行启蒙教育。“特伦固”内容多为传说,如《天鹅 姑娘的传说》、《金鹿的传说》等。 赫哲族有语言,无文字。长期以来, 只有民间文学。作家文学是解放后才发展起来的。
饮食
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赫哲族人喜爱吃鱼, 尤其喜爱吃生鱼。这一习俗沿袭至今,显示了这个民族与 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赫哲族人一向以杀生鱼为敬。 赫哲族有吃生鱼的习惯。从鱼皮、鱼籽到鱼肉、鱼脆骨都 有生吃的妙法。刹生鱼、炒鱼片、烤"塔拉哈"、炒鱼毛、 钢刨花鱼片,成为食鱼的传统习俗。客人光临,渔民们为 考验你是不是真正的朋友,使拔刀从活蹦乱跳的鱼身上割 下一块肉,用刀挑起递给你,如果客人从刀上咬下鱼片吃 下,那就会得到热情的款待;否则,就别想登家门。 赫哲族招待亲友和客人常以"刹生鱼"表示尊敬。"刹生鱼"的 制作,是用鲤、鲩、鲟、鳇、鳙等鱼先将肉从鱼骨上剔下 两整块,切成相互连接的鱼条,再将鱼肉从鱼皮上片下, 切成鱼丝,然后拌上用开水烫过的土豆丝、绿豆芽、杨皮、 韭菜、辣椒油、醋、盐等,吃起来清香鲜嫩。这种生食习 俗,在许多民族中都不同程度地保存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兔子皮坎肩
作者:黄兴蓉
来源:《杂文选刊》2017年第12期
我十五岁以前的生活,贫病交加,饥饿、寒冷、孤独陪伴着我。

找对象就是找饭门,没有选择的余地。

谁知结婚后,虽然不怎么挨饿了,却又受到婆家成分的困扰。

我对象是工人,但他的父亲解放前当过保长,因此被划为历史反革命。

我目睹了公爹所受的各种折磨。

批斗、挨打、游街、繁重的勞动,老人家不堪其苦,几欲自尽。

我不懂得那些革命大道理,只觉得这个老人太可怜了。

作为儿媳,我有道义帮助他。

那时候我才十七岁,这么小就当了母亲。

我公爹六十八岁了,承受着四类分子的“待遇”,天天在队里干最重的体力活,收工之后还要加班做义务工——扫大街和淘厕所,然后每天还必须割一百斤青草交到生产队积肥。

光是累也就罢了,晚上还要挨批斗,他最怕的就是民兵连长的扁担。

我一看到那些成分不好的老头和老太太被毒打,泪水就止不住往外流。

都是乡里乡亲,那些人怎么下得去这个黑手?
我目睹民兵连长李某某用扁担打我公爹的腰和背,瞬时公爹被打趴下。

他那张痛苦的脸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那一晚上我都没合眼,翻来覆去东想西想,制止这种批斗,我肯定是没有能力的;有啥办法能减轻一点公爹受的皮肉之苦呢?毕竟他第二天还要干活。

最终想出一个办法,用兔子皮给他做件坎肩穿在里面,或许可以保护他的腰和背。

家里只有两张兔子皮,但做个坎肩要五张。

我想起了卿三娘家墙上还挂着三张,第二天一大早我去找了卿三娘,希望她把墙上那三张兔子皮卖给我。

她说前天供销社老李就要买,没舍得卖给他。

我说:“你要多少钱一张才卖?”她说:“我想用它换六斤全国粮票。

”我说:“我有全国粮票,那就换给我吧。

”那时全国粮票在黑市上卖四块钱一斤。

她笑着说还是工人家里的大方,她问我要这么多兔子皮做啥,我谎称是给女儿铺床。

她把三张兔子皮从墙上扯了下来,裹好却不给我。

直到跟着我到家里拿到了那六斤全国粮票,才肯把兔子皮给我。

我剪好坎肩样,一针一针地缝起来,背上还薄薄地铺了一层棉花。

没经过加工的兔子皮很硬,垫上点棉花就不会在被打时发出“啪啪”的声音而被发现。

等公爹干活回来,我喊他试一下合不合适。

他不理解我为何如此,还说我咒他死,说这坎肩是要给他裹尸用的。

在这里我要补充一句,我进家门后,公爹一直很看不起我,说我出身贫贱,孤寡子女没有教养,一直对我冷眼相待。

但我没有灰心,我说:“爸爸,您不喜欢我这个孤女子没关系,我是好心,我看您挨打,怕把您的腰背打残了,我才千辛万苦凑齐兔皮,熬夜把这坎肩做出来,您如果理解我的好意,挨批斗前就穿上它,您若觉得我是害您,您就卖了破烂吧,或者烧了它。

”说完给他放下坎
肩,就回屋去了。

当天晚上他又挨扁担了,不过这次却没受太大罪,因为他穿上了那件兔皮坎肩。

如今回想起来,那段历史早已成往事。

1981年,他病倒了,我去看他时,他流着泪说:“兴蓉啊,这些年有些话我一直憋着没说出口。

那年幸亏你给我做的那个兔子皮坎肩保住了我的腰和背,要不然我活不到今天呐。


【原载《今晚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