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次高考
恢复高考40年的发展与变化

恢复高考40年的发展与变化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这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次全国性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
经过40年的发展与变化,高考已成为中国教育体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回顾高考恢复40年来的发展轨迹,探讨其变化并对未来提出展望。
回顾恢复高考的40年,最初的几年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由于历史的特殊因素,整个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异常旺盛,考生数量激增。
此外,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和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也使得高考的开展面临困难。
然而,高考始终保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公开、透明的选拔方式,为广大考生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
在高考的推动下,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渐得到了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40年来,高考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从最初的选拔学术能力,到逐渐引入多元化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不断地完善。
如今的高考已经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验,还充分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变化使得高考更具有包容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另一个关键的变化是高考试题的难度逐渐提高。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考试题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升级。
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础,还需要他们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对不同场景的能力。
此外,高考试题的改革也使得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除了改革高考评价方式和试题难度外,教育主管部门还积极推动高考改革。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提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
随后,各地相继出台政策配套改革,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实践等。
这些改革为高考评价体系的变革提供了基础,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展望未来,高考的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任务。
首先,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仍然是一个关键问题。
高考的公正性需要建立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之上,需要更多的扩大教育资源的投入,缩小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亲历者讲述1952年新中国首次高考

亲历者讲述1952年新中国⾸次⾼考 张新康⽼⼈提供的当年登报的录取新⽣名单复印件。
1952年新中国⾸次⾼考时间为8⽉15⽇、16⽇、17⽇,作⽂题是《记⼀件新⼈新事》、《我投⼊祖国怀抱》。
全国⾼校只招5万⼈,整个华东区考上中南同济医学院的仅83⼈。
到了学校,学⼦们吃的、住的、书籍、讲义全部免费。
⼤学⽣戴着校徽⾛在汉⼝,路⼈都觉得很稀奇。
⽬前,正是⼤学新⽣⼊学之际。
80岁的张新康⽼⼈⼀笔⼀画给本报来信,附上他当年⼤学⼊学时登报的全国⾼等学校录取新⽣名单复印件。
60年前,考上⼤学,可是要登报的!60年前,全国⾼校招多少⼈?答案是:5万⼈。
⽽据2009年资料,按录取率80%计算,仅上海市就有近6万⼈可上⼤学。
60年的变化是:从百⾥挑⼀,到千军万马⾛上康庄⼤道。
据了解,退休前,张新康是武汉市第⼀医院眼科教授。
1952年,他从上海考到武汉,⼀待就是⼀个甲⼦。
赶上新中国⾸次⾼考1952年,新中国举⾏第⼀次⾼考。
此前,也有分区统考或联考。
从此,中国⾼校招⽣进⼊“⾼考时代”。
那年,张新康们的⾼考时间是8⽉15⽇、16⽇、17⽇,⾼考作⽂题是《记⼀件新⼈新事》、《我投⼊祖国怀抱》。
张新康还赶上了中国第⼀次⼤规模院系调整。
他回忆说:“我报的是国⽴上海同济⼤学医学院,被录取到武汉中南同济医学院。
原因是国家决定院系调整,上海医学院较多,⽽湖北只有湖北医学院以及武汉⼤学医学院部分班级。
”从报纸上知道⾃⼰考上了“9⽉1⽇是开学的⽇⼦。
60年前的10⽉份,我在上海,还不知道⾃⼰是不是上了哪所⼤学。
因为当时全国录取名单先由报纸公布,后寄发录取通知书。
我担⼼从成千上万的名字中找不到⾃⼰,所以也就不找了。
是同学查到以后告诉我的。
”张新康⽼⼈在信中写道。
记者在⼀份报纸复印件上看到,1952年9⽉25⽇第五版上登有“全国⾼等学校⼀九五⼆年暑期招⽣录取新⽣名单华东区部分”,张新康的名字正在其中。
当时,整个华东区考取中南同济医学院的仅83⼈。
新中国第一次高考数学卷

1952年试题数学试题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注意:第一部分共二十题,均答在题纸上,每题的中间印着一道横线,将正确的答案就填写在横线上.例题:若2x-1=x+3,则x= 4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4,所以在横线上填写4.1.分解因式:x4-y4= .2.若log102x=2log10x,问x= .5.6.两个圆的半径都是4寸,并且一个圆通过另一圆的圆心,则这两个圆的公共弦之长是寸.7.三角形△ABC的面积是60平方寸,M是AB的中点,N是AC的中点,则△AMN 的面积是平方寸.8.正十边形的一内角是度.9.祖冲之的圆周率π= .10.球的面积等于大圆面积的倍.11.直圆锥之底之半径为3尺,斜高为5尺,则其体积为立方尺.12.正多面体有种,其名称为 .14.方程式tan2x=1的通解为x= .15.太阳仰角为30°时塔影长5丈,求塔高= .16.三角形△ABC之b边为3寸,c边为4寸,A角为30°,则△ABC的面积为平方寸.17.已知一直线经过点(2,-3),其斜率为-1,则此直线之方程式为 .18.若原点在一圆上,而此圆的圆心为点(3,4),则此圆的方程式为 .19.原点至3x+4y+1=0之距离= .20.抛物线y2-8x+6y+17=0之顶点之坐标为 .第二部分注意:第二部分共四题,均答在后面白纸上.1.解方程式x4+5x3-7x2-8x-12=0.2.△ABC中,∠A的外分角线与此三角形的外接圆相交于D,求证:BD=CD.3.设三角形的边长为a=4,b=5,c=6,其对角依次为A,B,C.(1)求cosC.(2)求sinC,sinB,sinA.(3)问A,B,C三个角各为锐角或钝角?4.一椭圆通过(2,3)及(-1,4)两点,中心为原点,长短轴重合于坐标轴,试求其长短轴及焦点.1952年试题答案第一部分1. (x-y)(x+y)(x2+y2).2. 2.3. -1.4. ±3.5. -247. 15.8. 144°10. 4.11. 12π.12. 5,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16. 3.17. x+y+1=0.18. x2+y2-6x-8y=020. (1,-3)第二部分1. 2,-6,ω,ω2.A,B,C皆为锐角。
1995 年高考报名须知

1995 年高考报名须知
1995年成人高考报名条件
1995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统一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也称为成人高考。
当时,作为参加成人高考报名的条件,考生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首先,报名者必须具备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及以上学历。
这意味着只有具备一定的中等教育水平,完成了相关专业技术学校的学习,才有机会参加成人高考。
其次,报名者还需具备两年及以上的社会工作经验。
这是为了保证报名者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
最后,报名者需要进行政治审查,并确认自己没有因贪污、贿赂、挪用公款、强奸、盗窃、故意伤害、走私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而被判处刑罚或正在被追诉。
1977年的高考试卷

1977年的高考试卷1977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一、给下面这句话注音,要标调(3分)将正确的答案填写到下面的横线上对待同志要象春天般温暖。
二、回答下列问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写到下面的横线上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属于什么词类(2分)雷锋为人民服务的心最红2。
指出下面复杂词组中的每个词组属于哪种类型(4分)恢复和发扬毛主席树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3.分析句子成分(4分)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我要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
4.分析多层复句的层次关系(3分)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三、什么叫拟人的修辞方法?举出一例(4分)四、写出毛主席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中心思想(6分)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五、将下面两段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标清题号(14分)1。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7分)2。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7分)六、作文60分文题:一在沸腾的日子里二谈青年时代(二题任选其一)1977年高考数学试题二、过抛物线y2=4x的焦点作倾斜角为3/4π的直线,它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
求A、B两点间的距离。
三、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CD、CE分别为斜边AB上的高和中线(见第三题图),且∠BCD与∠ACD之比为3:1。
求证CD=DE。
四、在周长为300厘米的圆周上有甲、乙两球,以大小不等的速度作为匀速圆周运动,甲球从A点出发按逆时针方向运动,乙球从B点出发按顺时针方向运动,两球相遇于C点.相遇后,两球各自反向作匀速圆周运动,但这时甲球速度的大小是原来的2倍,乙球速度的大小是原来的一半,以后它们第二次相遇于D点。
60年高考记忆:大学毕业生从最初2万到600万

中国⼈民⼤学新闻学院教授陈仁风1955年考上北京⼤学,⼥⼉1988年考取北京医科⼤学。
“现在,北京的⾼考录取率⼤概在75%,再过⼏年,我的外孙上⼤学就更不愁了!”陈仁风说。
从新中国成⽴之初的2.1万⾼校毕业⽣,到今天的610万,从100个考⽣只录取四五个⼈,到今天10名考⽣中能有6个考上⼤学,60年⾜以改变⼏代⼈的容颜,千百万经历过⾼考的⼈⼼中都刻下了它的深深烙印。
60年间,⾼考经历了两个世纪,在风风⾬⾬中,完成了⾼等教育从精英化到⼤众化的飞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的进程,为国家昌盛奠定了⼈才根基。
新中国成⽴之初 全国仅有2.1万⾼校毕业⽣ 1949年新中国成⽴时,⼈才⼗分缺乏,⾼等教育很不发达,当年的⾼校毕业⽣仅有2.1万⼈。
1951年,周恩来总理在⼀次会议上指出:“⼈才缺乏已成为我们各项建设中的⼀个最困难的问题。
不论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还是在巩固政权⽅⾯,我们都需要⼈才。
”1952年,教育部决定所有⾼校实⾏全国统⼀招⽣考试,当年共录取新⽣6.6万⼈。
上世纪60年代,教育部下发了《⾼等教育60条》,对⾼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即“稳步发展、巩固提⾼、重在质量”。
那时的教育强调质量第⼀,速度服从质量。
从1958年到1965年,政治审查在⾼考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教育部、各⾼校贯彻以政治为主的录取原则。
在那个年代,除了优异的学习成绩外,家庭成分也是考⽣能否上⼤学的决定因素。
“做⼀个⼜红⼜专的合格⼤学⽣!”是那个年代⼤学⽣⼼中的信念。
那时,⼤学⽣屈指可数。
他们除了要⽴志成材和学习知识外,还要接受德智体美劳的全⾯培养。
⾼考⼤事记: 1949年,中华⼈民共和国成⽴,诸多领域都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等院校招⽣制度也随之迅速发⽣变化,⾼考制度屡经变迁,但其选拔⼈才的职能始终如⼀。
1949年,⾼等学校沿袭过去单独招⽣的⽅式,各⼤学⾃主招⽣,各家独⽴⾃主命题。
1950年,同⼀地区⾼校联合招⽣。
历史高考高考冲刺: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之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二)知识讲解

高考总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之新中国发展历程二考情分析专题概述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既有曲折和失误,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建国初期,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国民经济建设中成就和失误并存,但成就是主要的。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都取得突破性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逐步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解决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联系更加紧密。
考向预测1、主干知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政策、成就,科教发展的措施、成就等历来是考题的密布区。
2、基本概念:“七年过渡时期”、“十年探索时期”、“文革动乱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等历史阶段划分概念,我们同学容易搞混,“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经济体制”等经济名词,“农业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过渡时期总路线”等政策名词或概念的内涵也是误区之一。
3、史观:中国崛起的过程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影响力大增的过程,这一视角是高考命题常用的切入点。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2013年是毛主席诞辰120周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60周年,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55周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40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周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10周年纪念。
另外注意,一些统计图、数据表、新闻报道、漫画、打油诗、股金证等身边常见的现象是命题常引用的材料,应该关注此类现象在备考复习中的价值。
高考历史重要复习知识点精炼版总结归纳

高考历史重要复习知识点精炼版总结归纳高考历史重要复习知识点精炼版总结归纳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考历史是对考生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的考查,也是对他们历史学科水平的综合考察。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在复习历史时,能够事半功倍,本文将整理和归纳出高考历史的重要复习知识点精炼版,供考生们使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新中国建立初期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过程2.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 中国革命在中国农村的胜利4. 统治中国的苏联5.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土改运动6.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推出7. 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及反美援朝战争8. 中苏对立及“大跃进”运动9. 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遗症10. 四清运动的背景和意义二、文化大革命1. 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意义2. 毛泽东的“文艺革命”和“大洋洲理论”3. 全国农村大捉到大放大反右派斗争的背景4. 文化大革命的十大司令5. 林彪事件和四人帮的兴起6. 以及邓小平两访苏联7. 毛泽东逝世后的政治形势三、改革开放1. “又红又专”和“精神大变革”2. 深化改革的全面实质3. 修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 个体经济和港澳台经济5. 开放政策的实施6. 毛泽东思想对当前经济的现实意义7.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社会意识的流变8. 「节俭办国」理念与「国家中心」思想的历史渐进9. 新政治经济学的(增长,开放与稳定)命题讨论四、改革开放的极为影响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变迁1. 中华文化的历史沿革(文学,艺术,音乐)2. 中国民间故事和神话3. 中国古典文学和语言4. 现代文化制度建设5. 中国的娱乐休闲文化6. 现代化与文化遗产保护7. 文化产业和文化大众化五、中华文化及其影响1. 中华文化的主要历史成就2.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3. 中国古典文化的规律和特点4. 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5.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地位6. 中国文化的交流、传播和革新7. 中国文化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道路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回顾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历程2. 重要领袖人物和理论3.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4. 中共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的地位5.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设初期的经验和政治建设6.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经验和现代政治建设七、中国近现代史1. 中国近代史的起始点2. 中国近代史独特的历史演变3. 中国近代史中的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4. “五四”运动和中国城市文化革命5.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传统文化激励6.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政治演变7. 改革开放的起点和进程以上就是高考历史的重要复习知识点精炼版的总结归纳,当然,由于篇幅所限,这个版本可能不够完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十年砥砺前行,七十年春华秋实。
高考是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制度,中国有14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这一制度曾显示出选拔人才的优越性,深深地影响了东亚各国。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新中国第一次高考。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文盲率高达80%。
1952年,新中国开始第一次大规模扫盲运动,同年,举行了第一次高考。
从此,中国高校招生进入“高考时代”。
1952年新中国首次高考时间为8月15日、16日、17日,作文题是《记一件新人新事》、《我投入祖国怀抱》。
每个科目考试时间为1小时40分钟,每个单位时间考两科,每个考生必须参加所有8个科目的考试,分别为国文、数学、化学、中外史地、物理、政治常识、生物和外国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高考被废除,高校停止招生。
直到1978年才正式恢复全国高考。
当年全国570万人参加了高考,录取了27万人,录取比例为27:1。
恢复高考32年以来,高考形式逐渐多样化,也不再是独木桥,已有超过100所高校试点自主招生,学生的升学渠道更加丰富。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有1031万人报名,是近十年来再次突破千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8.1%,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
如今,高考已经成为可以改变社会知识分子命运、体现社会公平、造就人才、促进阶级交融的重要方式,于我国有着极其积极深远的意义。
七十年砥砺奋进,七十年壮丽辉煌。
感谢,您的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