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哲学的转变_从杜威到胡适
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提出过程考索

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提出过程考索赵羽(滨州学院中文系,山东滨州 256603)[摘要] 二十世纪初,中西文化的交融冲突对胡适开辟新的学术研究途径起了启发触动作用。
胡适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方法,实际上是中国固有之学术研究方法在西学东渐背景下的再发展。
本文主要对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治学方法的具体提出过程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和探索。
[关键词] 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作者简介] 赵羽(1978-),男,山东肥城人,滨州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胡适一生谈治学,自始至终言必称方法,并且胡适几十年来,又总喜欢把科学方法说成“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胡适把“科学法则”看作是学术研究,乃至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而其所谓“科学法则”说起来实际上又非常简单,不外乎十个字,即“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或许也正因其高度简化,所以易于传播和为人所接受,最终形成了广泛的影响,直到现在,我们一提到科学方法,往往还会想起胡适。
对于让胡适名扬四海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科学方法的提出过程,人们很难在文献中找到非常明确的记载,也就不容易把胡适该思想的萌芽和发展梳理出极为清晰的线索。
胡适曾说:“我的治学方法是从什么地方、哪一本书,和哪一位老师学到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实在找不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我的治学方法似乎是经过长期琢磨,逐渐发展出来的。
”[1]胡适此表述,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其治学思想方法固然是长期思考,精神积累的结果,然而把这个方法明确提出并概括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又有其具体的契机和过程。
唐德刚《胡适杂忆》写道:“据胡先生告诉我,他那个终身提倡的所谓‘治学方法’,原是他在哥大读书时翻阅《大英百科全书》偶尔发现的。
一读之下,至为心折;再读则豁然而悟,以至融会贯通而终身诵之。
”[2]如果据此论定“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只是胡适偶然灵感迸发的结果,未免过于轻率。
论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

论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胡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思想家,他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他的实用主义方法论。
实用主义方法论是一种哲学方法,它强调理论应该在实践中被验证。
本文将介绍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并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它的有效性。
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的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
这种方法认为知识应该以实践为出发点,而不是以理论为出发点。
胡适进一步发展了实用主义方法论,认为实践和理论需要相辅相成。
他强调,只有在实践中应用和验证了理论,才能真正地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第一实用主义方法论认为实践首先是最重要的。
它认为,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而理论往往是通过实践来发展的。
因此,实践往往比理论更为重要。
例如,一个科学理论如果不能被实践所证明,它就没有意义。
同样,一个管理理论如果不能应用于实践中,它也就没有用处。
2. 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实践是发展理论的根据,但理论也是实践的指导。
实践能够帮助发现问题,而理论则可以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
因此,理论和实践应该相辅相成,相互支持。
3. 理论应该是可验证的理论需要在实践中被验证,否则它不是真正的理论,只是一种假设或猜测。
这就要求理论必须具有可验证性。
一个可验证的理论是可以经过观察或实验被证实或被否定。
4. 实践应该是基于理论的实践不应该只是盲目的试错,应该以理论为指导。
一个好的理论可以帮助实践更加高效,更有效。
实践可以帮助验证理论的有效性。
5. 理论应该是实践的灵感实践本身就是一种灵感的源泉。
理论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为实践提供新的灵感和指导。
因此,理论不应该被看作是一种僵化和局限性的因素,而应该是实践的灵感来源。
以上就是胡适实用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现在,我们将通过一些例子来证明这些原则的有效性。
例子1:咖啡屋胡适在上海的某个咖啡屋,看到了店里的侍者摆布咖啡壶的熟练技巧,他把这个过程看成是一件美事。
全球化语境下胡适的白话文学观

全球化语境下胡适的白话文学观【内容提要】胡适的白话文学观,不但是中国文学母体孕育的结果,更应是全球化特别是欧化语境下的产物。
他的白话文学观包括白话文学的发展观和白话文学的语言观两部分。
在发展观上,胡适受到实验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启迪;在语言观上,他又借鉴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但丁的俗语观及意大利文学变革的成功经验,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现代文学的实践中。
同时,本文从现代语言学的视角,对胡适白话文学观的文学史价值和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胡适的白话文学观,作为奠基中国现代文学大厦的基石之一,不但是中国文学母体孕育的结果,更应是全球化语境下的产物。
“全球化”(globaliza-tion)作为一个概念命题,由T?莱维于1985年率先提出,其原意指在经济的域限内,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人类的经济活动日益渗透,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愈加明显的现象。
今天,“全球化”早已跨越了经济内涵的阀度,进入了政治、文化、文学的学术研究空间。
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全球化的进展可谓是漫长而艰辛。
其中,五四时期和新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
前者为20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的滥觞期,后者是80多年后的新时期文学的萌生期。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新时期文学,才是中国文学全球化的正宗,而前者由于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全球化呈现出明显的单色调现象。
今天,当我们回眸20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的全球化进程时会发现,对当时我国文学影响较大的是波兰、匈牙利、挪威、俄罗斯等东欧和北欧的一些国家,而西欧、美国等世界一流的文学资源却被忽略和遮蔽了……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现象与我国晚清以降的社会文化现实和作家的接受观念、接受心态有关,他们更容易与那些弱小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产生“共鸣”,因此,它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先天营养不良的症状,也为日后全面接受苏联文学,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全球化的日益单调化埋下了种子……在对中国现代文学滥觞期的全球化格局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抛却那些为学术研究带来“暗示”的预设性理论体系和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定势,真正回到文学研究的历史现场和学术原点。
胡适的文字观与白话文运动

胡适的文字观与白话文运动党婉玉【期刊名称】《华夏文化》【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4页(P18-21)【作者】党婉玉【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710069【正文语种】中文胡适(1891—1962年),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因积极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他提倡白话文,并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胡适的文字观胡适的文字观主要就是他的白话文观。
“白话文”的“白话”,意思是通俗易懂的语言,就是普通民众的语言;“文”指的是文字,尤其是书写的文字。
将普通民众通俗易懂的白话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是“白话文”。
他所谓的“白话文”,要表达的内容主要是民主和科学真理,它的来源和针对的对象都是民众。
1.胡适文字观的核心是他的民众观。
他希望文字有大众效用,即文字形式要适合普通大众,要讲究实效。
胡适的文字观是一种书写文字的变化,他提倡书写文字要向着适应普通民众生产、生活需要的方向转变,并且要达到书写文字和口头表达的文字的一致性,也就是“想说什么就写什么”(《胡适文存》(一),黄山书社1996年,第148页》)最后成为一种普通大众都能看懂、读懂、能听、能说的文字,即“白话文”。
胡适说:“改变的动机是实用的困难,改变的目的是要补救这种实用上的困难,改变的结果是应用能力的加多。
”(姜义华编:《胡适学术文集·语言文字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第20页)胡适认为文言文晦涩难懂,作为工具已不再适用、实用,且文言文是少数人使用的文字,而白话则是大众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文字,是老百姓说的大白话,所以它自然能够从群众中来,也容易到群众中去。
语言文字的创造与革新并非只是某些语言学家的个人行为,而应以民众为主体,这样才能实现它的最大价值。
2.胡适认为白话文是民主、科学的表达方式。
他说:“天下的器物制度,没有无用的进化,也没有用处更大的退化。
胡适的生平事迹材料

胡适的⽣平事迹材料 胡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历史家、⽂学家、哲学家,因提倡⽂学⾰命⽽成为新⽂化运动的领袖之⼀。
下⾯是店铺跟⼤家分享的胡适⽣平事迹,欢迎⼤家来阅读学习 胡适⼈物简介 胡适(1891—1962),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
绩溪县⼈。
出⾝徽商之家,1910年留学美国,1915年成为实⽤主义哲学⼤师杜威的学⽣,1917年回国任北京⼤学教授。
常识渊博,曾拥有三⼗多个博⼠头衔;1917年发表《⽂学改良刍议》,揭开中国现代⽂学⾰命运动的第⼀页;1918年加⼊《新青年》编辑部,⼤⼒提倡⽩话⽂,并撰写现代第⼀部⽩话诗集《尝试集》,成为新⽂化运动的领袖⼈物之⼀;1919年,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出“⼤胆假设,⼩⼼求证”的实⽤主义⽅法论,在全国影响极⼤;提出过“全盘西化”论点;抗战期间曾出使过美国,代表蒋介⽯签订《中美互助条约》。
政治上追随国民党,学术上是⼀代宗师,著述丰厚,治学⽅法上具有徽派朴学遗风。
胡适故居坐落在绩溪县上庄村内,建于清光绪⼆⼗三年(1897)。
正屋南向,砖⽊结构,⼆进三间两厢,“回”形通转楼。
占地208平⽅⽶,建筑⾯积350平⽅⽶。
门⾯⼆柱单门⼀楼式,上嵌砖雕、鸱吻。
门前⿊底⾦字“胡适故居”⽊牌,当代书法家沙孟海题。
前进堂前摆设“⾝⾏万⾥半天下,眼⾼四海空⽆⼈”,钱君匋书。
东西分列茶⼏、靠背椅,壁间挂胡适直系亲属图表。
西部是胡适和江冬秀结婚房间,房内有⽊床、桌、椅、橱、凳等。
前厢房是胡适童年读书处。
东部房间连厢房为胡觉(胡适⼆兄)使⽤。
正厅两厢房展出胡适家书⼿稿和部分著作、胡⽒宗谱、海内外名⼠所赠字画、诗词和胡适“全家福”照⽚。
后堂堂前挂胡适⽗亲铁花画像,东侧有胡适⽣母冯顺娣照⽚。
堂上⾼悬朱底⾦字巨匾“持节宣威”四字,为⾢⼈程东屏书,款落“绩溪县长朱亚云赠,民国三⼗⼀年”。
当时胡适出任驻美⼤使,这四字意在勉励他衔命持节,不忘国威。
杜威对胡适的影响

第29卷第6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9,N o.62002年11月Journal of S ichuan N ormal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N ovember ,2002杜威对胡适的影响罗 志 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胡适曾多次强调杜威思想对他的全面影响,但不少学者觉得此言不那么能尽信。
对胡适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和掌握了杜威的实验主义,学界迄今仍存争议。
综观胡适一生,他不但在哲学方法上把握了杜威思想的基本精神,更像杜威一样希望把哲学从“哲学家的问题”中解放出来,使它变作“一般人的问题”;其主张用“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改造社会”,尤其是杜威思路的亲切体会和运用。
不过,胡适也把他通过严复接受的天演学说的竞争性和破坏性融铸进了他的“杜威方法”,使其更加激进,故其所谓的“杜威方法”恐怕是个集大成者。
关键词:胡适;杜威;实验主义;自由主义;近代中国思想中图分类号:B26;B71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315(2002)0620117208收稿日期:2002209224作者简介:罗志田(1952—),男,四川省成都市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胡适自己曾多次强调杜威思想对他从《尝试集》到《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全面影响,他在1936年为其留学日记出版所写的“自序”中说,在1915年发愤尽读杜威的著作后,“实验主义成了我的生活和思想的一个向导,成了我自己的哲学基础”[1](5页)。
到晚年做《口述自传》时,胡适又自我总结说:“我治中国思想与中国历史的各种著作,都是围绕着‘方法’这一观念打转的。
‘方法’实在主宰了我四十多年来所有的著作。
从基本上说,我这一点实在得益于杜威的影响。
”[2](94—95页)类似的话,胡适在其中英文著作中曾反复说过多次,是不容不信的。
但不少学人觉得胡适此言总不那么能尽信。
国家开放大学《比较初等教育》终结性考试题及答案(全套)期末考试复习题

《比较初等教育》终结性考试题及答案(全套)比较初等教育01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90分钟客观题一、填空选择题(共10题,共40分)1. 英国于1990年发表的《公民教育》文件中指出,公民教育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_________和___________四方面。
A 态度、价值观B 态度、人生观C 价值、人生观D 道德、态度参考答案:A2. 在美国初等学校的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____________”。
A 5H-WB 5W-HC 5H-HD 5W-W参考答案:B3. 朱利安于1817年撰写出版了_________,为人类构建起第一个比较教育的发展框架。
A 《演说家》B 《共和政体》C 《比较教育研究的计划和初步建议》D 《比较教育》参考答案:C4. “比较教育”作为一个术语和一个学科领域,最早是由十九世纪初的一位法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______提出来的。
A 朱利安B 索科洛娃C 塔西陀D 施奈德参考答案:A5. 为了促进中小学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的平衡,加强校际之间的人事交流,日本实行中小学教师______________制度。
一个教师在某一学校工作年限一般为5年,最多不超过10年,就要调动到同一地区其他学校任教。
A 轮流B 转任C 进修D 淘汰参考答案:B6. 目前,英国实行___________年义务教育。
A 10B 11C 12D 13参考答案:B7. 日本初等学校国语中的写作教学主要包括语汇教学、作文教学和____________三方面。
A 书法指导B 阅读指导C 课题指导D 记述指导参考答案:A8. 美国教育行政制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高度的___________。
A 全国统一B 地方分权C 自治D 民主统一9. 在美国还出现了一种融教师职前培养、在职进修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教师教育模式,也就是所谓的____________。
A 教师培训B 专业发展学校C 一体化培训D 教师学校参考答案:B10. 随着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以杜威为首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一度成为美国众多初等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依据,许多美国初等学校按照杜威的“__________”来编制和安排初等学校的课程、编制课程计划。
实用主义发展脉络

实用主义(三阶段)
• 萌芽:皮尔士
一、 对笛卡尔式哲学思维方式的否定为日后实用主
义的哲学改造奏响了序曲。
二、 在皮尔士哲学中,探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 由于不在纠缠于外在的客观真露,皮尔士把探
究理解为一种社会群体的活动,试图把哲学转变为 一种大家能达成一致的科学
四、 皮尔士虽然十分重视科学,但不是一位无条件
• 顶峰:改造的口号并将其付诸实施 二、在詹姆士的“经验”的论述上的进步 三、批评詹姆士的“真理” 四、对皮尔士的探究理论的发展
• 衰变:
杜威作为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把实用主义的发展推 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为古典实用主义的发展画上了句号。 衰变原因: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分析哲学的侵入
参考文献
• 《西方教育思想史》单中惠 • 《外国教育经典解读》单中惠、朱镜人 • 《西方教育论著选》王承绪、赵祥麟 • 《西方教育思想史》林玉体(台湾) • 《哲学的改造》陈亚军
的科学主义者
• 成熟:詹姆士
一、把人的情感、价值、信仰与传统哲学家们所追求的知
识、理性、真理结合起来,任何知识都不能脱离人,人的 目的。
二、1898年正式提出“实用主义”这一概念,标志着实用 主义运动的开始
三、与皮尔士比较,成熟的地方具体体现在:
1、实用主义准则 3、科学 5、经验
2、人的价值 4、宗教
1、和时代的科学发展水平相关 2、和实用主义自身特点有关 3、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
• 二次大战后:胡克(发展了实用主义哲学的反 马克思主义内容)
• 刘易斯:(把实用主义引进逻辑学领域,促进 了实用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的合流)
• 胡适:五四运动时期,胡适将实用主义第一次 传入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1实用主义于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式形成,并广泛流传至西方各国,并对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思想界、教育界产生重大的影响,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集大成者,他的实用主义哲学理论大厦有两个重要的基点:一个是本体论,在对世界本原问题的认识上,杜威把他的哲学叫作经验自然主义,或称之为自然主义的经验论。
另一个是认识论即方法论,在认识论上,杜威把他的实用主义叫作工具主义认识论。
在这两个基点上,杜威构建了他的实用主义哲学体系。
胡适早年留学美国,师从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把实用主义哲学介绍到中国来,成为20世纪初对中国学界影响最大的西方哲学,胡适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杜威”。
胡适本人也曾说过:“我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
”从胡适的哲学思想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上述两人的学说对他的深刻影响。
然而,时至今日,对于胡适的实用主义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国学界众说纷纭,至今尚未定论,对胡适的哲学思想也没有作出全面的评定。
有人认为,胡适的实用主义就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简单翻版;也有人认为胡适的哲学虽然属于实用主义,但并不是杜威哲学的简单翻版,而是经过发展、改造、中国式的实用主义。
本文试图从经验自然主义本体论和工具主义认识论两个方面来剖析胡适实用主义哲学的本真所在。
一、经验自然主义本体论的转变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核心理念,他的一切哲学理论都是围绕着经验展开的。
但是杜威的经验论与过去传统经验论有很大的区别,杜威把经验看成是超越了主客二元对立,把整个世界都纳入经验的范畴,经验无所不包、无所不在。
杜威的经验概念是对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詹姆斯经验论的发展。
他在《经验与自然》中说:“经验是詹姆斯所谓具有两套意义的字眼。
好像它的同类语生活和历史一样,它不仅包括人们做些什么和遭遇些什么,他们追求什么、爱些什么、相信和坚持些什么,而且包括人们是怎样活动和怎样受到反响的,他们怎样操作和遭遇,他们怎样渴望和享受,以及他们观看、信仰和想象的方式———简言之,经验就是能经验的过程。
经验指开垦过的土地,种下的种子,收获的成果以及日夜、春秋、干湿、冷热等变化,这些为人们所观察、畏惧、渴望的东西;它也指这个种植和收割、工作和欣快、希望、畏惧、计划、求助于魔术与化学,垂头丧气或欢欣鼓舞的人。
经验之所以是具有两套意义的,这是由于它在其源初的统一之中不承认在动作与材料、主体与客体的区分,而把双方面都包括在一个不可分析的总体之中。
而通常所说的物、思想的意义仅仅是对源初经验反思而加以区别的产物,只具有单方面的含义。
”[1]也就是说,杜威的经验是活的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杜威把经验看成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因此,经验不只是记忆过去的经历,经验还包括了面向未来的试验。
詹姆斯强调了经验的内在性即经验的内在逻辑,而杜威由于深受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影响,更注重经验的客观性和外在性。
胡适继承杜威的经验论,他说:“经验是向前的,不是回想的;是推理的,不是完全堆积的;是主动的,不是静止的,也不是被动的,是创造的思想活动,不是细碎的记忆账簿。
”[2]胡适的经验比杜威的经验论向前推进了一步,胡适的经验更强调进取性和冒险性。
此外,胡适把杜威的这种经验主义本体论发展成为实验论。
胡适说:“实在是我们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
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他百依百顺的由我们替他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实在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
宇宙是经过我们自己创造的工夫的。
”[3]从这些话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胡适所说的实验论里面,人为的创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可以主观地不断地打扮、涂抹实在。
因此,我们可以称胡适这种实验论是一种创造性的实验。
为什么胡适把杜威的经验论本体论转变成实验论,这应该从胡适本人的思想渊源和知识结构中寻找答案。
胡适深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尤其对先秦墨家的经验论情有独钟:“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必以众之耳口之实知有与无为仪者也。
诚或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
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
”墨家注重直接经验的思想对胡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对墨家的经验论作过深入的研究。
胡适对杜威实用主义的接受实现了经验本体论向实验论的转变。
但是,胡适的这种转变并不是本质的改变,而只是作了局部的修改和名词的转换,其实质内容与杜威的经验论是完全一致的。
他们的经验都是主观的,在他们看来,整个世界万物都是经验的产物,人类可以凭主观的经验活动来改变整个世界。
“经验就是生活,生活也就是人和环境的交互行为,就是思想的作用指挥一切能力,利用环境,征服它,约束它,支配它。
”这是一种主观主义的经验论。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胡适的经验观点基本上是重复了杜威的经验论,他并没有作出一些实质性的创造。
实用主义哲学的转变———从杜威到胡适周良发李友摘要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杰出的代表,在他的时代,实用主义哲学的发展达到顶峰,并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
胡适是杜威最得意的中国弟子,他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对杜威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主要从经验自然主义本体论和工具主义认识论两个方面来论证胡适对实用主义哲学的改造。
关键词实用主义杜威胡适164--CANGSANG二、工具主义认识论的转变西方现代哲学诸派中,实用主义是一个被误读较多的哲学流派。
提起实用主义,一般人就会想到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因此,实用主义哲学就当然地被认为是“市侩哲学”、“庸俗哲学”的功利主义哲学了。
引起误读的主要原因在于实用主义哲学家们对真理的认识。
实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皮尔斯曾提出了效用原则的真理论,詹姆斯提出“有用即真理”的真理观,杜威则在詹姆斯真理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具主义真理观。
实用主义把经验作为世界的本原,不承认客观物质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他们就必然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在杜威看来,观念、思想、理论都是人用以使其行动取得成功的工具,因而它们能否使人们的行动取得成功便成为它们是否是真理的衡量标准。
“真理是工具,和其他一切工具一样,它的价值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所能造就的结果中显现出来的功效。
”[4]杜威从工具主义观点出发,否认观念、思想、理论本身的真理性,认为观念、思想、理论只不过是一种假设,作为一种工具而已。
作为工具而言,它们只存在着是否适用或不适用、好用或不好用的问题,而不存在真与假的问题。
因此,杜威认为,真理不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而只是人们为达到预期目的的工具手段。
那么一种学说是否成为真理,只要看它是否有效就可以了,而不必看它是真是假。
他说:“既然工具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此真假均不是判断的特性。
工具往往是有效的或无效的,适当的或不适当的,经济的或浪费的。
”[5]胡适发展了杜威工具主义真理观。
胡适认为,没有客观的、绝对的真理,真理都是一些人造的最方便的假设。
他说:“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
是因为他们有用处所以才给他们真理的美名的。
”[6]他进一步论述道:“真理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胎里带来的。
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他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他们‘真理’的美名。
我们所谓的真理,原不过是人对付环境的一种工具。
环境变了,真理也随时改变。
宣统年间的忠君观念已不是雍正乾隆年间的忠君观念了;民国成立以来,这个观念竟完全丢了,用不着了……我们人类所要的知识,并不是那绝对存在的‘道’哪,‘理’哪,乃是这个时间、这个境地、这个我的这个真理。
那绝对的真理是悬空的,是抽象的,是笼统的,是没有凭据的,是不能证实的。
”[7]胡适从经验、思想是适应环境的工具这一观点出发,进一步论述了杜威的真理观。
真理是否存在,就看它是否有效用。
如果某一种思想,现在有用,那么它就是真理。
如果过几天它没有用了它就不是真理。
胡适十分强调真理的效用性、相对性,可以说胡适的这种真理观是十分荒谬的,是一种庸俗的效用真理观。
实用主义真理观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而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必将会陷入相对主义。
我们承认真理是有它的效用,但是,真理之所以是真理,主要不在于它是否有用,而在于它是否是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同时,真理有益于人们从事于社会实践活动,对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但是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而且,是真理决定有用,不是有用决定真理。
真理有相对的一面,但真理是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一。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社会实践,而不是是否有用。
胡适的真理观在五四运动时期,对于人们反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反对形而上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胡适的真理观直接根源于杜威,胡适无论怎么改变都没有跳出杜威工具主义真理观的范围,他的所谓转变,只是作了一些中国式的转变,其内涵依然是一致的。
三、结论以上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分析了杜威与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他们的思想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是他们之间也存在少许的不同。
那么为什么胡适对杜威实用主义的接受会出现这样的差异,主要原因在于杜威与胡适处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境地。
杜威的实用主义滥觞于19世纪70年代,美国正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变的时期,作为美国官方哲学的实用主义是美国精神的具体体现。
而有着传统文化根基的胡适则受到当时中国现实环境的限制,因此,他对实用主义哲学的理解和接受无法超越迷惘与抗争相互交织的20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从清末民初时期封建制向民主自由发展的特殊时代。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胡适对实用主义的转变,并没有作出一些实质性的成就,他只是在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框架以内作了一定的改造,始终没有能跳出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整体范式。
胡适实用主义哲学的成就在于他运用杜威的哲学思想写出了中国第一部具有开创性成就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为现代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好的范本。
此外,胡适运用实用主义方法对《水浒传》《红楼梦》等著作的考证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因此,可以说胡适的实用主义与杜威的哲学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国式的实用主义。
参考文献:[1]汝信.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八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398.[2][3][6][7]冯契.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80,380,381,382.[4][5]邹铁军.实用主义大师杜威[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0.324,325.周良发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李友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责编武敏)学术探讨165--··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