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曹刿论战》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汇编.
最新《曹刿论战》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汇编.

《曹刿论战》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1、徧:同“遍”,遍及、普遍2、狱:案件3、伐:讨伐、攻打4、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4、又何间焉参与5、鄙:鄙陋,这里目光短浅6、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7、虽不能察即使8、再而衰第二次9、必以信实情 10、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11、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12、一鼓作气(公将鼓之)名作动,击鼓(进军)13、遂逐.齐师追赶、追击军队 14、故克之因此,所以 15、公问其故缘故、原因15、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让我) 16、从:战则请从(跟随) 民弗从也(服从、听从)17、既克战胜18、望其旗靡倒下 19、公将驰之 (驱车)追赶20、弗敢专也独自享有、个人专有21、三而竭三:第三次竭:衰竭22、三鼓:三次击鼓进军23、败绩大败24、必以情(以)实情判断25、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26、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三、重点语句翻译(注意句式及重点词语)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国)是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情况),担心有埋伏。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孚”“福”各0.5分)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
可以凭借(这一点)打一仗。
作战的时候,就请允许(我)跟随着您去。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
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与曹刿同乘(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7、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庄公回答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布帛等物品,我不敢虚夸数目,一定对神说实话。
”8、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9、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战,要靠勇气。
《曹刿论战》要点知识及中考题(附答案)

《曹刿论战》要点知识及中考题(附答案)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通假字】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古今异义】(1)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身或放弃某些利益)(2)大小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3)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卑鄙,品行恶劣)(4)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5)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6)弗敢加也(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7)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8)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词类活用】(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2)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3)下视其辙(名词用作状语,下车)【一词多义】(1)而:A. 登轼而望之(表修饰)B. 再而衰,三而竭(表顺承)(2)焉:A. 惧有伏焉(兼词,“于是”,在这里)B. 又何间焉(“呢”,表疑问)(3)夫:A. 夫(fú)战,勇气也(句首发语词,表议论或说明)B. 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愚公移山》)(4)间:A. 又何间(jiàn)焉(参与)B. 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暗中)(《陈涉世家》)(5)师:A. 齐师伐我(军队)B.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指值得取法、学习的人)(《〈论语〉十二章》)(6)请:A. 曹刿请见(请求)B. 战则请从(请允许,请让)(7)故:A. 公问其故(原因,缘故)B. 故克之(所以)(8)以:A. 必以分人(把)B. 何以战(用,凭)【重要句式】(1)倒装句何以战?(即“以何战?”古汉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都放在谓语的前面)(2)省略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曹刿论战》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曹刿论战》考点集锦《左传》全国视野课内外对比:2019黑龙江龙东考内容相关的《后汉书》之鲁恭知识梳理1. 古今异义(1)又何间.焉古义:今义:空隙;隔开;不连接(2)肉食者鄙.古义:今义:粗俗;低下(3)牺牲..玉帛古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4)弗敢加.也古义:今义:增加(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监狱;官司;罪案1(6)必以情.古义:今义:感情;情形(7)可以..一战古义:今义:表示同意(8)再.而衰古义:今义:表示又一次2. 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①神弗福.也原意为:福气,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公将鼓.之原意为:打击乐器,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形容词用作动词忠.之属也原意为:忠诚,忠实,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一词多义衣食所安. ____________________2(1)安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 ____________________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必以信. ____________________ (2)信小信.未孚 ____________________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忠之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3)属属.引凄异(《三峡》) 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____________________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4. 其他重点实词(1)齐师.伐我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弗敢专.也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必.以分人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曰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小惠未遍.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小信未孚.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7)虽不能察.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战则请.【F】从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齐师败绩..败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公将驰.之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登轼.而望之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既克..,公问其故既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一.鼓作.气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三而竭.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彼竭我盈.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难测.也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惧有伏.焉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望其旗靡.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文言虚词其.乡人曰(1)其下视其.辙4公问其.故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2)之公与之乘公将鼓之.登轼而望之.又何间焉.(3)焉惧有伏焉.(4)乃.入见何以.战(5)以必以.分人可以.一战(6)战则.请从(7)战于.长勺6. 句子翻译(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题目分五部分:文学常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子翻译、阅读选择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全称是《》,家经典之一,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体历史著作。
二、文言实词1.古今异义(1)肉食者鄙.古义:今义:鄙视(2)又何间.焉古义:今义:隔开,不连接(3)可以..一战古义:今义:表示肯定判断(4)牺牲..玉帛古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5)再.而衰古义:今义:又一次(6)小大之狱.古义:今义:监狱2.其他重点实词(1)曹刿请见.见:(2)肉食者鄙.鄙:(3)肉食者谋.之谋:(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弗:专:(5)小惠未遍.遍:(6)小信未孚.孚:(7)虽不能察.察:(8)忠之属.也属:(9)战则请从.从:(10)齐师败绩..败绩:(11)公将驰.之驰:(12)下视其辙.辙:(13)登轼.而望之轼:(14)遂逐.齐师逐:(15)既克..既:克:(16)一鼓作.气作:(17)彼竭.我盈.竭:盈:(18)难测.也测:(19)惧有伏.焉伏:(20)望其旗靡.靡:3一词多义(1)师①齐师.伐我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2)安①衣食所安.②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文言虚词1.乃.入见2. 虽.不能察3.战于.长勺4.焉①又何间焉.②惧有伏焉.5.其①其.乡人日②公问其.故6.何①又何.间焉②何.以战7.之①肉食者谋之.②小大之.狱③公与之.乘④公将鼓之.8.以①何以.战②必以.分人③必以.情④可以.一战四、句子翻译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6.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彼竭我盈,故克之。
五、阅读选择题曹刿论战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汇编

《曹刿论战》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汇编《曹刿论战》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1、徧:同“遍”,遍及、普遍2、狱:案件3、伐:讨伐、攻打4、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4、又何间焉参与5、鄙:鄙陋,这里目光短浅6、弗敢加也: 虚夸,以少报多7、虽不能察即使8、再而衰第二次9、必以信实情 10、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11、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12、一鼓作气(公将鼓之) 名作动,击鼓(进军)13、遂逐齐师追赶、追击军队 14、故克之因此,所以 15、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15、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让我) 16、从:战则请从(跟随) 民弗从也(服从、听从)17、既克战胜 18、望其旗靡倒下 19、公将驰之 (驱车)追赶20、弗敢专也独自享有、个人专有 21、三而竭三:第三次竭:衰竭22、三鼓:三次击鼓进军 23、败绩大败 24、必以情 (以)实情判断25、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 26、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三、重点语句翻译 (注意句式及重点词语)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国)是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情况),担心有埋伏。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孚”“福”各0.5分)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
可以凭借(这一点)打一仗。
作战的时候,就请允许(我)跟随着您去。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
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与曹刿同乘(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7、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庄公回答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布帛等物品,我不敢虚夸数目,一定对神说实话。
”8、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曹刿论战》中考题

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
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行失
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12
分〕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
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
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曹刿论战》中考题
第一篇:《《曹刿论战》中考试题集锦》
全国各地文言文《曹刿论战》中考试题集锦
一、〔2005 广州市〕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 12~14 题
[甲]公与之乘„„ 故逐之。”《曹刿论战》 [乙]于是见公
输盘„„ 吾请无攻宋矣。《公输》
12.词语理解。(6 分)
(1)说明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 遂 逐 齐 师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 分〕
〔 1 〕 战 前 :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战
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②牺牲玉帛,弗
敢加也,必以信 〔 〕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3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第3页 共16页
19.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此时此刻哪些方面?
〔3分〕
四、〔2006 年哈尔滨市〕
中考语文备考《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左传》2、《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二、语音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公与之乘(chéng)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弗(fú)敢专也三、古今异义词1、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或允许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如间断、间隔等5、衣食所安安:古义:养生今义:安全、安定6、齐师伐我师:古义:军队今义:师长7、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8、必以情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9、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四、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五、一词多义1、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2、间: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3、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4、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按照)必以信(用)5、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故克之(它,代齐军)公与之乘(代词,他)公将鼓之(助词,无意义)六、理解性默写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本文中出现的成语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中考题答案及考点分析

5.根据甲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 出战斗的经过(可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也可用自己的 话叙述),30字以内。(3分) 6.“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有人却常 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想一想,你能不能运用文中的知识 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2分)
A 卷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 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 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 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 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 “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 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 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①有舍 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战国策.齐策 四》) 注释:①古同“顾”,反而。
B卷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 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 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 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 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用兵之法:高陵勿向①,背丘勿逆②,佯北③勿 从④,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⑤,围师必缺 ⑥,穷寇勿迫⑦。此用兵之法也。 (选自《孙子今译》) 【注释】①向:仰攻。②逆:迎击。③佯北:假装失败。 ④从:追逐。⑤遏:阻击。⑥缺:让条出路。⑦迫: 逼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复习要点
一、重点字词
1、徧:同“遍”,遍及、普遍
2、狱:案件
3、伐:讨伐、攻打
4、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4、又何间焉参与
5、鄙:鄙陋,这里目光短浅
6、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
7、虽不能察即使
8、再而衰第二次
9、必以信实情 10、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11、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12、一鼓作气(公将鼓之)名作动,击鼓(进军)
13、遂逐.齐师追赶、追击军队 14、故克之因此,所以 15、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15、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让我) 16、从:战则请从(跟随) 民弗从也(服从、听从)
17、既克战胜18、望其旗靡倒下 19、公将驰之 (驱车)追赶
20、弗敢专也独自享有、个人专有21、三而竭三:第三次竭:衰竭
22、三鼓:三次击鼓进军23、败绩大败24、必以情(以)实情判断
25、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26、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三、重点语句翻译(注意句式及重点词语)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国)是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情况),担心有埋伏。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孚”“福”各0.5分)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
可以凭借(这一点)打一仗。
作战的时候,就请允许(我)跟随着您去。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
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与曹刿同乘(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7、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庄公回答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布帛等物品,我不敢虚夸数目,一定对神说实话。
”
8、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9、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战,要靠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振奋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已经衰竭了。
10、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走下车去察看齐军战车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远望齐军。
1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三、理解性默写(简答)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惧有伏焉。
(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或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四、问答题
1.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
“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
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2分)
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
《左传》选段在行文上,
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2.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3分)
不是多余的。
(1分)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1分)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他的爱国精神和深谋远虑(1分)
3.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3分)
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
鲁国做了充分的战前准备;庄公善用人;曹刿善谋,选择了适当的作战时机和追击时机;鲁军善战。
4.“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2分)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十年春)、参战的双方(齐国和鲁国)、战争的性质(对于鲁国而言是正义的)。
5.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2分)
鲁庄公以借小惠得到近臣的拥护,以小信得到神灵的庇护的想法都被曹刿否定。
因为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6.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
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3分)
示例一:鲁庄公“不鄙”。
(1分)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
(1分)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
因此,鲁庄公“鄙”
7.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3分)
示例: 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
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评分:3分,三个可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
8、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9.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意思对即可。
若用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译,给1分。
)
10.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5分)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11、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
政治上要取信于民(2分,意思对即可)
12.有人认为,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
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2分)
(1)回答曹刿三问时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广开言路、礼贤下士;(2)备战时尽职尽责,取信于民;(3)作战是时亲自参战,大胆任用曹刿,说明他任人唯贤,用人不疑;(4)战后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共2分。
)
13.本文都主要以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
14。
曹刿乃一介布衣,在国家急难时刻挺身而出,他的思想可用哪个成语来形容?作为中学生,你认为怎样做才是爱国?
15、你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读了本文,你感悟到做人和处事的什么道理?
16、你认为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17、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