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古诗词曲阅读之课本梳理八年级上册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晨读手册教材古诗词曲85首原文及理解鉴赏梳理 八年级(上)

编者按:①标※的为课标篇目。②易读错字注音,难写易错字加黑。③画横线句子为常考默写句。
八年级(上)
27.野 望 唐·王绩
诗词原文
理解鉴赏
东皋薄bó暮望,
徙xǐ倚yǐ欲何依。
[薄暮:傍晚。薄,接近。徙倚:徘徊。]
内容:以“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情。
29.使至塞上※唐·王维
诗词原文
理解鉴赏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内容: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单车”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暗示心中的孤寂感;“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的目的;“过居延”表现关塞迢雁入胡天。
内容、情感:诗人行至萧关,得知前线大捷,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达观。
【参考译文】轻车简从去慰问边关守军,我作为使者经过辽远的边塞地区。(我)恰似飘飞的蓬草随风飘转出汉塞,又像振翅北飞的归雁飞入胡天。浩瀚沙漠中一柱烽烟直上云天,黄河边上落日正圆。走到萧关,遇到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得知统帅正在前线。
修辞:运用比喻,写映入水中的明月如同明镜,表现江水的澄澈和平缓;写江上的云霞如同海市蜃楼,表现了云霞的变幻多姿。
情感:这两联所写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仍怜故乡水,
猎马带禽归。
描写:特写牧人日落而息、猎人满载而归的画面,是动态的近景。
情感:“返”“归”两字进一步反衬诗人忧郁、孤独无依的心情。
链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2020中考语文复习精品课件:古诗词曲 第20首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统编教材八上第25课)(共14页)

2020中考语文复习精品课件:古诗词 曲 第20首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统编教材 八上第2 5课)( 共14页)
2020中考语文复习精品课件:古诗词 曲 第20首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统编教材 八上第2 5课)( 共14页)
整体把握 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是一首豪放词,具体体现在哪里? 【答案】 ①词一开头,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接”“连” 二字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 辽阔壮美、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丽雄伟的境界。 ②下片“九万里风 鹏正举”借大鹏鸟振翅高飞万里之上的形象比喻腾飞之志,三山缥缈意境更加宏 伟,表现了词人内心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
细读《渔家傲》,想一想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答案】 李清照的《渔家傲》,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自己空有一身文 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2020中考语文复习精品课件:古诗词 曲 第20首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统编教材 八上第2 5课)( 共14页)
2020中考语文复习精品课件:古诗词 曲 第20首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统编教材 八上第2 5课)( 共14页)
2020中考语文复习精品课件:古诗词 曲 第20首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统编教材 八上第2 5课)( 共14页)
教师用书链接 本首词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答案】 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2020中考语文复习优秀课件:古诗词曲 第20首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统编教材八上第25课)(共14页)

第 20 首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统编教材八上第 25 课)
考情检索:新增课标篇目,未考/2020 年重点猜押
2020中考语文复习优秀课件:古诗词 曲 第20首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统编教材 八上第2 5课)( 共14页) 2020中考语文复习优秀课件:古诗词 曲 第20首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统编教材 八上第2 5课)( 共14页)
【答案】 场景示例一:选取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等景象,展现了一幅辽 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意境阔大,风格豪迈。 场景示例二:借用庄子笔下大鹏鸟正 乘着旋风飞上九万里高空的景象,境界恢宏,并借此风力吹到三山,胆气豪迈,气魄雄 壮。
2020中考语文复习优秀课件:古诗词 曲 第20首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统编教材 八上第2 5课)( 共14页)
•
9 、对平曲线的五大要素点要在室内 作好方 案和计 算以及 曲线上 各桩计 算数据 ,经过 复核无 误后在 准确定 位放线 缩短外 业时间 。
2020中考语文复习优秀课件:古诗词 曲 第20首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统编教材 八上第2 5课)( 共14页)
•
4、充分考虑各种不利施工进度和质量 的因素 ,在工 期安排 、人员 设备配 置、施 工方法 等方面 综合考 虑时留 有余地 。
•
5、本公司驻地位于雅安市城区内,所 有设备 、人员 一天内 可以全 部进入 施工场 地。设 备、人 员可根 据施工 进度的 要求随 时组织 进入施 工场地 ,材料 运输全 部采用 汽车运 输。
2020中考语文复习优秀课件:古诗词 曲 第20首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统编教材 八上第2 5课)( 共14页)
1.这首词在《花庵词选》中题作“记梦”,请分析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 么?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古诗词曲及文言文知识梳理第13课时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曲(四)

借景抒情。上片写景,气魄宏大,苍凉沉郁。下 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
【理解探究】 1.“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
有何作用? 答: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 中,滚滚长江水向东流去,一派衰败的景象,营造出 了一种清冷萧条的意境。 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 悲凉抑郁的情感基调。
般光滑写出了西湖之“静”,三、四句由涟漪惊动沙 滩上的水鸟,写出了西湖之“动”,用动静结合的手 法,写出了西湖春景的多姿多彩。
【理解探究】 1. 词的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上片第一句总领全词,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2. 词的下片主要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
答:动静结合的手法 ( 或以动衬静 ) 。一、二句写风平浪 静,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水鸟掠 过堤岸,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用动静结 合的手法,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物原封不动地重现,它
是“似曾相识”罢了。
【重点注释】 ①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对眼前的人或事物 感到熟悉,又不十分真切。 ②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③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作品主旨】
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变化的 描写,抒发了词人对年华流逝的感伤之情。
【艺术特色】 1. 对比。“新词”和“旧亭台”对比,表达了美景依
教材原文
译文
句子赏析
驾着小舟划着短桨
内容理解:上片写
欣赏西湖的好风光,堤岸风景。因为是短棹,
轻舟短棹①西湖好,碧绿的湖水绵延不 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
绿水逶迤。
断。长堤上花草散 漂荡在湖面上,游人有
中考语文总复习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曲鉴赏梳理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内容:写登楼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诗人从怀古之思回 到现实中来。 ◎语言特色:语言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 音乐美。 ◎画面: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 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参考译文】 在喧嚣扰攘的尘世中建造房舍,却感觉不到车马往来的喧嚣。 问我为什么能够这样?(那是因为我的)内心超凡脱俗,自然觉得住
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中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分更加美丽,成群的鸟儿结伴飞回巢穴。 这其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勾联鉴赏:“雁” 《使至塞上》中,诗人以“归雁”自比,流露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次北固山下》中的“归雁”和《渔家傲·秋思》中的“雁”均传达出思乡之情。 (3)(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内容: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 观”,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内容: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 ◎修辞手法: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泊 无定的内心感受,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写作手法:“征蓬”与“归雁”,“出汉塞”与“入胡天”,一“征”一“归”,一 “出”一“入”,对比强烈,凄凉中蕴含悲壮。
尾联(叙事):战事紧张
个人失意 ↓
慷慨悲壮
主旨: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时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出 朝廷而产生的孤寂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 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表现出诗人豁达的情怀。
【内容鉴赏】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内容:首句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第一句写自己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 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第二句表现关塞迢迢, 山高路远,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中考语文教材同步专题知识梳理 八年级上册 古诗词曲知识梳理

【佳句赏析】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都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 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灵动了起来。这
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
处。(画面描述)
第4页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古诗词曲知识梳理
中考复习与训练语文 ·配人教版
【佳句赏析】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愁”字准确地表 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
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情感)
中考复习与训练语文 ·配人教版
一、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歌主题】
此诗描写了萧瑟恬静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 孤寂的情怀。
第3页
第一部分
古诗词曲知识梳理
中考复习与训练语文 ·配人教版
景象,让我们惊叹不已。
第 13 页
第一部分
古诗词曲知识梳理
中考复习与训练语文 ·配人教版
【针对训练】 诗人(自己) 1.(2016·湖北孝感中考)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________________,传 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2.(2016·湖北孝感中考)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 示例一:“直”字写出了孤烟之劲拔坚毅,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
2023年语文中考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之古诗词曲分册逐首梳理-八年级上册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①春行》 【作家作品介绍】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 属山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 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 是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孤山②寺北贾亭③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④。
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炼字: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 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 以辗转起伏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情感:以抒情作结,以自问自答的方式,由景生情, 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愁绪。
【注释】①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hú)矶上。②昔人:指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③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 江相望。④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译文】昔日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 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飘飘荡荡的白云。阳光照耀 下汉阳原野上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茂盛。天色已晚,眺望远方, 哪里是(我的)故乡呢?眼前只有一片雾霭笼罩的江面,给人带来不尽的忧 愁。 【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注释】①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②属国:典属国的简 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 使边塞的使者身份。③居延: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这里泛指辽远的 边塞地区。④长河:指黄河。⑤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⑥候骑: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
【译文】(我独自)轻车简从去慰问边疆的将士,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我)像飘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大雁飞入了胡人居住的地方。 茫茫的大漠中一股孤烟笔直地升上天空,黄河边上的落日又大又圆。走到 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他告诉我统帅正在燕然的边防前线。
2020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梳理《三峡》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略无阙.处(“阙”通“缺”,意思是:缺口)二、一词多义1.绝:①沿泝阻绝.(动词,隔断)②哀转久绝.(动词,消失)③绝.yǎn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2.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在)②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如果)3.清:①回清.倒影(名词,清波)②清.荣峻茂(形容词,清澈)三、古今异义:1.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事2.自.非亭午夜分古义:如果今义:从;由3.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许;也许四、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指奔驰的快马)2.林寒涧肃.(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3.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响:动词作名词,回声)4.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5.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6.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五、重点句翻译: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的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行。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经常听到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六、其他重点词语解释1.略.无阙处(略:完全.全部。
)(“略无”,完全没有。
)2.重岩叠嶂.(嶂:像屏障似的的高山)3.不见曦.月(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古诗词曲84首训练——八年级(上)
返回目录
3.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 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3分) 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 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 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 怨之感;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 的特点;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教材古诗词曲84首训练——八年级(上)
返回目录
2. 请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3分) 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老骥”自比,表达了老当益壮、自 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示例二:运用比兴的手法,引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诗人老当 益壮、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 诗人所说的“养怡之福”指什么?(3分) 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因暮年而消沉,而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 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活力。
教材古诗词曲84首训练——八年级(上)
返回目录
第28首 黄鹤楼
1.(2019大庆)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 A. 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B. 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 事沧桑的感慨。 C. 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 荒芜衰败。 D. 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
教材古诗词曲84首训练——八年级(上)
返回目录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馨香盈怀袖”一句。(3分) “盈”字暗示主人公执花站立很久,花的香气充满了衣襟和衣袖,让读 者感受到主人公执花在手,痴痴久立的神情,表现出其深切的思念之情。 3.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3分) 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不断酝酿 升华;②寓情于景,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 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 等繁荣旺盛的意象,突出主人公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解析】“萋萋”是草木茂盛的样子,“芳草萋萋鹦鹉洲”并不是“草木荒芜衰 败”,而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故选C项。
教材古诗词曲84首训练——八年级(上)
返回目录
2.(2019大庆)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3分) 尾联情景交融,那长江的浩浩烟波,形象地代表了诗人无边的乡愁, 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教材古诗词曲84首训练——八年级(上)
返回目录
第30首 渡荆门送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 首联叙事,直扣诗题,写诗人乘船远行,将到楚国故地游览。 B. 颔联“随”“入”二字,化动为静,使得视野辽阔,意境高远。 C. 颈联先描绘了一幅水中映月图,又描绘了一幅天边云霞图。 D. 全诗写出了诗人的奋发进取以及对故乡山水的眷恋、思念之情。
教材古诗词曲84首训练——八年级(上)
返回目录
4.(统编课后习题)《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4分) 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 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 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鬼斧天工。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 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 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教材古诗词曲84首训练——八年级(上)
返回目录
第33首 龟虽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 诗歌开篇就点明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新陈代谢是大自然的根本规 律的道理。 B. “志在千里”中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 息的精神。 C. 全诗以景抒怀,诗人虽已到暮年,但是他仍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奋 发向上。 D. 《龟虽寿》《观沧海》从整体看,都直抒胸臆,故以“幸甚至哉,歌以咏 志”作结。 【解析】全诗是抒怀言志,并没有以景抒怀,C项表述有误。
教材古诗词曲84首训练——八年级(上)
返回目录
第29首 使至塞上
1.(2019黄石)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B ) A. 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B. 全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 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奇壮丽。 C. 颈联运用了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圆”“直”两字 极富神韵。 D. 这首诗意境雄浑,与王维晚年写的《竹里馆》那种清幽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目
第41首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录
第42首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第43首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第44首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教材古诗词曲84首训练——八年级(上)
返回目录
第27首 野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 诗人化用曹操的诗句,写出自己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 B. 颔联写诗人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是静态描写。 C. 颈联对猎人和猎马的远景描写,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D. 诗人向先贤寻求慰藉,寄情诗酒,抒发了其隐逸山林之志。
教材古诗词曲84首训练——八年级(上)
返回目录
第34首 赠从弟(其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衬托出松柏傲雪凌霜的品质。 B. 两个“一何”,前者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后者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C. 颈联用冰霜的“残酷”,衬托松柏的“端正”,表现出松柏岁寒不凋的品格。 D. 本诗以对松的主观描写为主,全诗语言质朴,刚劲峭拔而又情深意长。 【解析】本诗是以对松的客观描写为主,D项表述有误。
教材古诗词曲84首训练——八年级(上)
返回目录
4.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颈联中“乱”“浅”的妙处。(3分) “乱”字形象地描绘出花的繁多;“浅”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初春小草 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天生机盎然的特点。 5.诗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 感?(2分) 诗中的“初平之水”“早莺”“新燕”“浅草”等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 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他对早春的喜爱之情(或喜悦之情、喜爱钱塘湖 春天美景的感情)。
教材古诗词曲84首训练——八年级(上)
返回目录
第32首 庭中有奇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 “庭中”暗示了所写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 妇情思的闺怨诗。 B. 颔联以花寄情,借用景物描写,揭示了主旨即女主人公对远行亲人的深切 怀念之情。 C. 诗歌写景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不 断酝酿升华。 D. 本诗辞浅思深,有着民歌的质朴自然,篇幅虽短,却有千回百折之态,深 得委婉含蓄之妙。 【解析】颔联是对动作上的细节描写,并非景物描写,B项表述有误。
教材古诗词曲84首训练——八年级(上)
返回目录
第31首 钱塘湖春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描绘了 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是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 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 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 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 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 又由面回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解析】C项中“暮春”表述有误,诗人客观真实地再现了西湖早春的盛景 。
【解析】“候骑”是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不属于自然景物。故选B项。
教材古诗词曲84首训练——八年级(上)
返回目录
2.(2019黄石改编)有人说“归雁入胡天”中“归雁”是作者自比,你同 意吗?请说明理由。(2分) 同意:一是作者身处“胡天”,二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 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教材古诗词曲84首训练——八年级(上)
返回目录
2.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分)
①运用了拟人手法;②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③突出了初春乍暖还寒 又生机勃勃的景象;④表现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⑤“争” 字和“啄”字前后呼应,使诗句对仗工整;⑥表达了春光的难得与宝 贵。(答出三点即可)
教材古诗词曲84首训练——八年级(上)
返回目录
3.颔联中的“谁家”如改为“数家”,似与“几处”对仗更工整,效果 更佳,你认为如何?请说出理由。(3分)
仅就对仗而言,“数家”比“谁家”更工整,但从表达效果看却不如“谁 家”有韵味。“数家”用语直白,韵味索然,而“谁家”似问非问,机巧 俏皮,故用“谁家”更富情韵,更彰显了诗人对早春钱塘湖的喜爱之情。
教材古诗词曲84首训练——八年级(上)
返回目录
3.(2019贺州)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所展现的画面。(2分) 广阔无垠的大漠上,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黄河如带,一轮落 日孤悬于地平线之上,显得又大又圆。
4.(2019贺州)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耐人寻味,请从修辞的角 度作简要赏析。(2分) 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征蓬”“归雁”自比,抒写了诗人漂泊无定 的内心感受,表达了思乡的情怀,也透露了被排挤出朝廷内心的激愤和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