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际分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世界市场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是同一过程的三个方面。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 础,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而世界市场 是国际贸易实现的场所。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
专业化生产后的产出
50C
100W

假定世界市场交换价格
1C=1W

交换内容
20C=20W

贸易后各国消费
30C+20W 20C +80W
专 业
分工前各国产出与消费
20C+15W 12C+70W

分工前后比较(增量)
10C+5W
8C+10W

整个世界的产出与消费
50C+100W

分工前后比较(增量)
18C+15W
因此,英国“两劣相比取其轻”,专业分工生产毛呢。而葡萄 牙则“两优相权取其重”,专业分工生产葡萄酒。
专业化前生产 假定完全专业化生产
假定世界市场交换价格
贸易后各国消费 分工前各国产出 分工前后比较(增量) 整个世界的产出 分工前后比较(增量)
英国
葡萄牙
(100+120)人得(1C+1W) (90+80)人得 (1C+1W)
显著特征:宗主国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分工。
(二)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60年代)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产业革命,至19世纪,法德美等国也 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
产业革命后的机器大工业生产,促使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要求国 际分工,也为国际分工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理论阐述: A.贸易的发生
假设:两国投入单一要素(劳动)产两种商品 投入单位劳动的产出如下:
美国
中国
小麦
100
25
(Wheat)

40
50
(Cloth)
两国的优势比较:
显然美国在生产小 麦上具有优势;
而中国在生产布上 具有优势 。
美国:100W=40C 亦即 1C=2.5W 或 1W=0.4C
毛呢
葡萄酒
英国
100
120
葡萄牙
90
80
上表中:比较的是劳动量,即劳动成本。
毛呢:英国/葡萄牙 = 100/90 = 1.11 酒:英国/葡萄牙 = 120/80 = 1.50。因此,葡萄牙在毛呢与酒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英国在生产毛呢 与酒的比较上,在毛呢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注:相对英国生产酒而言)
显著特征:是一个以宗主国为中心的、垂直国际分工体系。 (三)发展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二战)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爆发,电力、汽车制造、钢铁 和化工等的发展,工业国中的重工业的比重大大上升。很多落后 的国家,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世界市场中,参与国际分工。呈现如 下格局:
① 亚非拉国家形成了畸形单一的经济,导致了发达国家的双重依赖: 单一的出口依赖于发达国家的市场;物质匮乏依赖于发达国家的 供应。
⑤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加强。(贸易的集团化)
经贸集团通过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深化集团内部的分工。
⑥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 (服务贸易比重日益升高)
国际分工逐步从有形商品向服务业领域扩展,并相互结合、相互渗 透。
⑦国际分工的范围不断扩大,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参与了国 际分工,且格局多层次。
二战后,原有的殖民地、附属国及落后国家纷纷独立,且实行自主 的经济政策,参与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按参与分工各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划分: 垂直型国际分工: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悬殊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它是工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重要分工形式。
水平型国际分工:指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之间的生产专业 化与协作。它是发达国家之间分工协作的重要分工形式。
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指由垂直型和水平型两者相结合的分工形式。 发达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形式多属于此类型,与发达国家为水平型国 际分工,与发展中国家为垂直型国际分工。
220人 得 2.2C
170人 得 2.125W
1C=1W
1.2C+1W
1C+1.125W
1C+1W
1C+1W
0.2C
0.125W
2.2C+2.125W
0.2C+0.125W
上面的是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专业化生产会导致产出增多。
也可假定产出不变,将必然节省劳动力,同学们可自己课后试试。 例外:若英国生产毛呢与葡萄酒所需劳动力分别为135、120而单位,葡
品。
C.意义与局限性
意义:参与贸易的两国都可以从专业化生产及贸易中获益,贸易是 一非零和游戏。因此,自由贸易应该给予鼓励。
局限性:只能解释当今贸易中很少一部分,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 家的贸易没法解释(发展中国家可能在两种商品中都不具备绝对优 势,若据此理论,则贸易无法发生。如下例)。
两国投入单一要素(劳动)产两种商品 投入单位劳动的产出如下:
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 的分工。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作用 1. 是一种优势互补,促进生产率、生产水平的提高。 2. 可使各国从事其具有相对优势的部门,从而实现规模效益。 3. 国际分工使竞争较国内更激烈,成为技术革新的推动力。 4. 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使得生产要素在全球实现最有 效的配置。 ——国际分工可以促进世界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生产 现代化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中国:25W=50C 亦即 1C=0.5W 或 1W=2C
美国农民:在本国市场1W只可以换0.4C,而若到中国市场可以换得2C, 因此他有将小麦与中国布交换的利益驱使。
中国布商:在本国市场1C只可以换0.5W,而若到美国市场可换得2.5W, 因此他也有将布与美国小麦交换的利益驱使。
因此,贸易会在两国自愿发生。(与重商主义比较之一)
② 原有的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格局被打破,而是形成了一个美、 欧、日处于金字塔型垂直一体化资本主义分工体系的顶端。
③ 国际分工加深,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④ 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国际分工更彻底,世界农村与世界城市在更
大范围内分裂与对立。
(四)战后国际分工的深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殖民体系的瓦解,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 国际分工进一步纵深化发展。战后国际分工的主要特征: ① 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占主要地位。 2000年美国日本欧盟之间的贸易占世界贸易额的50%强。从战后 阶段来看,发达国家的出口约占世界贸易量的3/4,其中的3/4是 对发达国家出口。 ② 各国间行业内贸易有逐步增强的趋势。1999年中国工业制成品行 业贸易指数达88.5%, 机械及运输设备行业内贸易指数达91.7%。 (概念补充)
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分工有发展的趋势:原来是初
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分工,现在高技术与一般工业品的分工、资 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的分工。整个国际分工的格局:
发达工业国家
高新技术产品
新兴工业化国家
技术资本密集型
刚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
劳动密集型
最不发达国家
初级产品
④从原有的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发展
B. 贸易所得
斯密认为,贸易会实现双赢,那利益从何而来?是否真正互利?
贸 易
中国
美国

生产能力
50C 或 25W
100W 或 40C
生 前
国内交换价格
1C=0.5W
1C=2.5W

产出(两种产品)
20C+15W
12C+70W
分 工
世界产出
32C+85W

世界消费
32C+85W

中国
美国
易 发
国际贸易的目的由15世纪的以互通有无为主,变为十七、八世 纪的以积累货币财富为主。重商主义兴起,它积极主张国家干预 贸易,鼓励输出,盲目追求顺差。
重商主义错误认为:国际贸易是“零和游戏”,一方得益必以另 一方受损为代价。出口国从贸易中获得财富,进口国则因此受损。 因此,贸易不会在两个国家自愿发生,必然是一国强加于另一国 的。
其错误根源:财富即金银,没有把交换所得的商品计入财富范畴, 故而把双方的等价交换视为一得一失。
(二)斯密的绝对成本论
提出背景:18世纪60年代,英国兴起产业革命。其后,工业
化大生产要求突破重商主义鼓吹的保护贸易的禁锢,要求实现自 由资本主义。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提出“绝对成本论”。
萄牙相应的分别为90、120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则贸易无法长期发生。 因为,两种商品的没有比较优劣势。
(二)对该理论的评价
与“绝对成本论”相比,“比较成本论”更有普遍意义。 它更广泛地论证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在实践上也部分解 释了生产力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间贸易发生的原因。
基于此理论的政策主张: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都可以从 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获得利益,生产力发展水平 处于各种层次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也可获益,基于此理 论的政策主张有助于整个世界市场的扩大和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
发展水平影响国际分工的内容与结构; 总之,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起决定性的
作用。
2.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影响国际分工的重要因素。
自然条件如资源禀赋,社会条件如国内市场容量等都对国际分工 产生较大影响。
3.国际生产关系影响国际分工的性质和作用(P62)
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它们在国际分配、交换和消费中的各 种关系影响国际分工的性质。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力 水平低下,社会分工尚不发达。
11世纪欧洲城市兴起,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商 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期,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 “地理大发现”,是社会分工向国际分工转化的重要 标志。此后,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西欧国家 推行殖民政策,采用暴力、非经济手段在亚非拉各国 进行掠夺,掠夺原材料,加工后出口。国际分工进入 萌芽阶段。
从上表分析可知:国际贸易是“非零和”的,可以实现“双赢” 与“互利” 。(与重商主义比较之二)
利益的根源:国际分工,各国生产自己最具优势的产品。因此, 贸易的利益源于生产领域而非流通领域。(与重商主义比较之三)
思考:世界市场交换价格是否有范围约束? 注:在上表中,两国实现完全分工,即只生产自己最具优势的产
冷战后,前苏联东欧解体,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国际分工一步 深化。并形成了多层次格局。
第二节 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P58)
1.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国际分工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才有国际分工的产生; 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该国的国际分工的地位;世界生产力
美国
中国
小麦(Wheat) 100
25
布 (Cloth)
50
40
在上表中,贸易能否发生?能!但非绝对成本论所能解释。 实际上,该理论被证明是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一个特例。
二、比较成本论(The Law of Co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parative Advantage) (一)模式分析(课本上例题,P67)
两国 单一要素投入 两种商品 单位:单位产量所需的劳动量(人·年)
4.国家干预可以促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同 时各国的比较优势又决定了它们对外的经贸政策。
第三节 西方国际分工的基础理论
一、绝对成本论(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
(一)背景理论:重商主义
对国际贸易的系统研究,始于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14C18C),时值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欧国家资本 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是:对内掠夺国内农民,对外实行海外掠夺 与国际贸易。
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首先它只考虑到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即劳动,没有将 其他生产要素纳入,如自然资源、资本等。
另外,它没有脱离绝对成本论的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 (2×2)模式,这种前提与社会实际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要素禀赋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
①机器大工业生产必然要求开辟新的世界市场。
②机器大工业生产因此要求开辟新的原料产地。 ③产业革命使得交通运输发生了变化,为国际分工提供了便利的交
通条件。 形成了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分工格局:英国为中心的“世界
工厂”与广大地区形成的“世界农村”的对立的世界分工体系。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交换的商品种类、规模都发生了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