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分工案例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国际分工案例

第二章 国际分工案例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 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
在这一阶段中,形成了以一组国家为中心的
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和初级产 品生产国之间分工的国际分工体系。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出现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促 进机械、电报工业的迅速发展,石油、汽车、 电力等工业的建立,交通运输工具也获得长 足发展,特别是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 建成,海底电缆的出现,都大大地促进了资 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垄断代替 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经济特征 之一,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即宗 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间的分工、工业产 品生产国家与初级产品(农产品、矿产品) 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与强化,最终形 成了国际分工体系,在这个体系中: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1、地理位置 2、气候 3、国土面积


三、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关键
1、跨国公司通过国外直接投资,发挥各国 的比较优势。 2、跨国公司通过承包方式构筑世界性的生 产和营销体系。
四、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 成和发展 上层建筑一般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 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对国 际分工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 1)建立超国家的经济组织,调节相互间 的经济贸易政策,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 (2)制定自由贸易政策、法令,推行自由 贸易,加快国际分工的步伐; (3)通过殖民统治,强迫殖民地建立符合 国际分工的经济结构; (4)发动商业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使 战败国接受自由贸易政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跨国公司的作用大大加强,公司内 部跨越国界的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 组成部分,公司内部贸易在战后国际贸 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文件第二章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利益.ppt

文件第二章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利益.ppt
这种转型并不是指要离开制造业,甚至并不是离开劳动 密集型产业,张燕生强调,关键是如何做出自己的品牌 和营销渠道。
张燕生提醒说,由低价竞争转变为差异化竞争和品牌竞 争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对于当前大部门加工贸易企业 完全依赖贴牌和国外的贸易销售渠道,自己本身没有任 何转型准备。“如果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大转型遇到障 碍,中国可能要面临像日本一样较长时间的经济低速期 甚至停滞期。”
素)
二、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基础)
三、国际生产关系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四、上层建筑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五、资本国际化特别是跨国公司兴起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六、人口、资源、生产规模和市场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七、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演示课件
一、社会生产力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 定性因素: (一)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各国在国际分 工体系中的地位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国际贸易商品 结构 (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国际分工的形 式、广度和深度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P28
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 工超越国家界限的产物。
国际分工是国 际贸易和世界
市场的基础
演示课件
二、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P28
(一)国际分工萌芽阶段(16-18世界中叶)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 世纪60年代)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70年代-第 二次世界大战)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以后)
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了门类比 较齐全的国际分工新体系。宗主国与殖民地、工 业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 而宗主国之间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工 业部门之间的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理论

第二章 国际分工理论

8家日本厂商生产机身、机门和机翼
1家新加坡厂商提供机头起落架
3家意大利公司提供机翼阻力板
• 这些公司在各自的领域都是最好的
4 4
二、国际分工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中叶)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
12 12
世界服务贸易排名
• 2008年前十强依次是:美国、德国、英国、 日本、法国、中国、西班牙、意大利、爱 尔兰和荷兰。
• 2009年排名情况是:美国、德国、英国、 中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爱 尔兰和荷兰。
13
6、跨国公司内部分工与外部分工构成国际分工的 重要组成部分。
• 内部分工指公司各构成实体之间的分工,分工可以是 水平型;也可能采取垂直型。
15 15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
• 亚当.斯密(1723— 1790)是英国古典政 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人 物。他出生于英格兰, 青年时期就读于牛津大 学,1751年到1764年 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伦 理学教授。
16 16
• 代表著作
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确立了 他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地位。亚当.斯 密创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的学说, 奠定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其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反对国家对经济 的干预,主张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 策。
10 10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 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
4、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成员国之间内部分工迅 速发展。
11 11
5、服务业国际分工逐渐形成。 • 发达国家仍是国际服务业的主体,在服务业 国际分工中居于主导地位。 • 在服务业的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在高技术 投入、高资本投入、高人力资源投入、管理 密集的服务行业占据控制地位。发展中国家 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拥有优势。 • 发展中国家在服务业国际分工中参与程度不 同,发展极度不平衡,只有少数国家在国际 服务贸易中比较重要,多数国家微不足道。

第二章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案例

第二章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案例
按购销业务的形式不同,它可分为:
有固定组织形式 的世界商品市场
没有固定组织形式 的世界商品市场
商品交易所 国际拍卖 国际博览会、展销会
单纯的商品购销 补偿贸易 加工贸易 租赁贸易 易货贸易
商品交易所
它与普通市场不同,其经营活动是根据交易所法和交易所 规定的条例进行的。在交易所中进行的商品买卖,基本可 以分为实物和期货交易两种。 全球范围比较著名的从事期货商品期货交易的交易所有: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芝加哥商业交易所 (CME),纽约期货交易所(NYMAX),纽约商品期货交易 所(COMEX),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等。
(三)发展阶段:第二次产业革命 (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
(1)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加强对国际分工
的依赖性。
(2)亚非拉国家变为畸形地片面地发展单一作物的国家。 因此造成了亚、非、拉美国家的两种依赖性: —是经济生活对少数几种产品的依赖性; 一是对世界市场,特别是对工业发达国家市场的高度依赖。
第一节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
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
国际分工
济内部的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
二、国际分工的类型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
垂直型国际 分工
水平型国际 分工
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 横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 业部门上的分工。 即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
• 目前国内企业中,99%的企业专利数为零,三分之二的大中型企业无研 发机构,九成企业未评估品牌价值,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新开发 的技术70%是属于外缘性技术———硬邦邦的数据告诉我们,这就是中 国企业面临的严峻现实。

国际分工案例

国际分工案例

内容(nèiróng)总结
国际分工。在剩下的2美元中,1美元是运输和管理费,65美分支付原材料进口的成本,中方(zhōnɡ fānɡ)只 得到区区35美分的加工费。由此可见,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链条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和低 端,而发达国家则成为最大的赢家。空中客车公司于1990年代早期开始超大型客机的研发计划,除为了完 善机种,填补超大型客机的空白外,还希望藉以打破波音747在超大型客机市场的垄断
共二十五页
共二十五页
世界(shìjiè)最大的客机开始组装
共二十五页
共二十五页
中国(zhōnɡ ɡuó)为A380制造运输船
共二十五页
空中客车A380是欧洲空中客车工业公司研制(yánzhì)生产的。
共二十五页
空中客车公司(Airbus,又称空客、空中巴士),是欧洲一家飞机制 造 、研发公司,1970年12月于法国成立(chénglì)。 空中客车公司的股份由 欧洲宇航防务集团公司(EADS)100%持有。
国际 分工 (guójì)
共二十五页
在美国市场,中国出口玩具“芭比娃娃”的零售价为9.99美元,她在 美国海关的进口价仅为2美元,两者相差的8美元作为“智力附加值” 被美方拿走。在剩下的2美元中,1美元是运输和管理费,65美分支 付原材料进口的成本,中方只得到区区35美分的加工费。由此可见,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链条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和低 端,而发达国家则成为最大的赢家。 这样的例子(lìzi)在发展中国家与 发达国家的贸易中并不鲜见。
创建初衷 空中客车公司作为(zuòwéi)一个欧洲航空公司的联合企业,其创建的初衷是 为了同波音和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那样的美国公司竞争。在20世纪60年 代欧洲飞机制造商之间的竞争和美国一样得激烈,于是在60年代中期 关于欧洲合作方法的试验性谈判便开始了。 联合研制飞机计划 1967年9月,英国、法国和德国政府签署一个谅解备忘录(MoU),开始 进行空中客车A300的研制工作。这是继协和飞机之后欧洲的第2个主要的 联合研制飞机计划。空中客车公司虽然在其它机型上都有与波音公司竞 争

第二章--国际分工(修改)

第二章--国际分工(修改)

难点
比较成本说,要素禀赋说, 产品寿命周期理论,产业 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 势理论。
重点
国际分工的形式,战后国 际分工的特点,影响国际 分工发展的因素,国际分 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课时安排:6课时
3
【案例导入】小小打火机称雄了世界!
打火机是一个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传统产品, 至今世界上还保留着不少百年历史的品牌。 20世纪50年代,欧洲盛产打火机,60年代 末,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以价格优 势迅速取而代之,成了世界打火机生产基 地。20世纪80年代,旅居海外华人或出国 回来的人带些小礼品回家,这些礼品中就 有日本等国外的打火机。一只小小的打火 机,当时价值三四百元。80年代未开始, 温州人“玩’’打火机,完全是个小小学 生,居然在十几年后称雄世界。
作用:1、发挥优势。2、取得规模经济。
3、导致竞争激烈
7
知识链接:国际贸易的产生与三次社会
大分工关系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剩余产品的交换
偶然的物交换
第二社会次大分工:手工
直接以交换
为目的的商品生产
商品交换扩大,货
币产生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交换频繁,交换关系
扩大
私有制产生
阶级矛盾深
20
“另一方面,德国国民不管在生产上或日常消费上, 每一步都免不掉依赖其他国家的产品。如们吃俄 国谷物制成的面包,匈牙利、丹麦及俄国家畜的 肉类;我们消费的米,是从东印度及北美运来的; 烟草是从荷领东印度群岛及巴西运来的;我们还 从西非获得可可豆;从印度获得胡椒;从美国获 得猪油;从中国买到茶叶;从意大利、西班牙、 美国买到水果;从巴西、中美、荷领东印度群岛 买到咖啡…….。”
12

国际分工案例

国际分工案例

讨论题:包括“空中客车”在内的许多跨国公司选 择了中国在其分工体系中承担起全球加工厂的角色, 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世界工厂”的最初含义是指一个特定国家或区位的生产 跨国公司的目标导向并非是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而恰恰是充分 结果是向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源源不断地提供制造品。世界 挖掘和利用中国劳动要素密集的独特优势,将在中国的投资点作为其 — 工厂的形成不仅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制造业的庞大规模和 下游生产性角色的固定化。 200年前,当国际分工仅发生在原材料开采及 生产的成熟发达,而且显示了这个国家或地区与外部世界的 加工制造之间 (三次产业之间),“世界工厂”显然比“原材料生产地”具 贸易能力,表现为占有世界工业品出口的相当份额。 有更强的增值能力,具有更高的分工地位。而在知识密集环节与劳动密 当今中国的制造业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的目标仍非 集环节的分工体系下,在主要来自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正 常遥远。尽管中国已有100多种制造产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 将更多的生产性环节分包给世界各地的合同制造商,甚至完全退出生产, 但中国企业及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微乎其 让特别是集中于发展中国家的合同制造商从事生产的今天,“世界加工 微。1985-2000年的15年间,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从20 厂”的位置显然是极为被动且极具风险的,即便是“世界工厂”也并不 亿美元增至410亿美元,同期,中国出口额从260亿美元增长 是最大利益的获得者。在充当制造基地的过程中,中国的企业及其品牌 为2490亿美元。1991年,中国所有产业的出口中外国子公司 并没有在世界市场上占据显要的位置,更别说是领袖的位置,这是中国 所占份额为17%,制造业中占16%。2001年,所有产业出口 目前被冠之以“世界工厂”的美名,而却截然不同于以往历史上数个 的50%和制造业出口的44%来自于外国子公司。 “世界工厂”的最大差异,也是最值得担忧的。只有当中国本土的企业 有效吸收并转化直接投资的正向效应,积累起将国内生产要素与外来生 产要素融合的竞争能力时,才有望使国家跨越自然资源秉赋所决定的静 态分工位置,成功实现国际分工地位的自主性提升。

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案例

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案例

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案例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幕已经拉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大规模国际产业转移,国际分工体系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新的国际分工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近些年来,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取得了较大改善,但总体上仍处于不利地位,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下游。

因此积极融入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为主的国际分工体系,将要素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国际分工地位。

一、中国参与新国际分工的现状世界贸易大国。

中国对外贸易量持续增长,从1978年的355亿元到2007年的166740亿元,改革开放使中国从一个穷国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有效地提高了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其中加工贸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新国际分工中处于产品加工装配阶段。

虽然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站在世界前列,但是看一个国家在新的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还得看一个国家的贸易内容。

总体看来,我国中间产品进口占有绝对比重,出口则以消费品为主。

在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广阔的国内市场等特殊优势,越来越多的制造业跨国公司纷纷把某些产业或产品的某些价值链环节转移到中国以获取最大的利益。

在中国的制造业取得迅速发展的同时,统计数据也表明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大多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工、组装以及部分非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上。

也就是说中国是以劳动力这种低素质的要素参与国际分工,是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最低层次,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最低的利益。

中国现在正处在新国际分工“微笑曲线”的最低点。

而国际分工的巨额利益则被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美日等拥有大量跨国公司的发达国家获取。

二、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策略利用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理论是俄裔美国经济家格申克龙分析了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一页
返回
§2.3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3.1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发展速度的影响
国际分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发 展的基础。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分工不仅提高劳动生产率,增 加世界范围内的商品数量,而且增加了国际交换的必要性, 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
下一页
返回
§2.3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近代国际分工的萌芽 2、18世纪产业革命使近代国际分工形成 3、19世纪末的垄断资本主义使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 4、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分工的新变化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2.1.3 国际分工的类型
1、按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的自然资源和原材料供应、生产技 术水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来分类,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类 型的国际分工形式。 1)垂直型国际分工 2)水平型国际分工 3)混合型国际分工
§2.2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2.2.2 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 基础
自然条件主要影响农矿等初级产品的生产,而现代经济 的发展产生了大量合成的替代品。比如,合成橡胶的发明与 生产就使许多国家减少了对天然橡胶的进口。而且现代的经 济增长越来越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原材料的增加投入。人们 不断发明更加节能的生产方式,对产品更强调高科技的含量 和高附加值,因此自然条件在现代国际分工中的影响是不断 下降的。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2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2.2.4 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 重要条件
资本国际化促进了国际分工的迅速发展。自19世纪末以 来,资本输出就成为资本主义国家重要的经济现象。战后, 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和在国际经济中地位的提高,发展中国 家对外资政策的变化,都大大加速了资本的国际化进程,对 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2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2.2.5 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性 质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 水平,同时它与生产关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既然国际分工 是社会分工超出国家界限的结果,因此,社会生产关系也会 超出国界而形成国际生产关系。 国际生产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国在 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在国际分配、国际交换和消费 中的各种关系。现代的国际生产关系是复杂的,既包括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也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有一些其他的 形式。但总的看来,在当代国际分工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 系居支配地位。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2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2.2.3 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 分工的发展
1、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会使分工和贸易成为一种需要 世界人口在各国分布是很不平衡的。有的国家人口众多 密度很大,劳动力显得比较丰富;有的国家人口密度低,因 而劳动力显得比较稀缺。 2、劳动规模或生产规模,也制约和影响着国际分工 现代大规模的生产,使分工成为必要的条件,这种分工 跨越了国界,就产生了国际分工。随着劳动规模越来越大, 分工就越来越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包揽所有的生产, 必须参与国际分工。 3、国际分工的实现还要受制于国际商品市场的规模 国际分工的发展史是同国际商品交换的发展史齐头并进的。 生产力发展较快、分工比较细密的国家,总是国际商品市场 的中心。国际商品交换市场的规模取决于:投入交换的商品 数量;有支付能力的人口密度;交换距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2、国际分工按分工是在产业之间或产业内部分 为:
1)产业间国际分工 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生产的国际专业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 际分工基本上是产业间国际分工,表现在亚、非、拉国家专门生产 矿物原料、农业原料及某些食品,欧美国家专门进行工业制成品的 生产。 2)产业内部国际分工 第一,同类产品不同型号规格专业化分工。在某些部门内某种规 格产品的国际生产专业化,是部门内国际分工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二、零部件专业化分工。许多国家为其他国家生产最终产品而 生产的配件、部件或零件的专业化。目前,这种国际生产专业化在 许多种产品的生产中广泛发展。 第三、工艺过程专业化分工。这种专业化过程不是生产成品而是 专门完成某种产品的工艺,即在完成某些工序方面的专业化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2.1 §2.2 §2.3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1
1、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 3、国际生产关系 4、国家干预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2.1.1 国际分工产生的条件
下一页
返回
§2.1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2.1.2 国际分工的几个阶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2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2.2.6 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 的形成和发展
上层建筑一般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 社会意识形态。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上层建筑,如国家力量、经济 政策、国际组织等又能给经济基础以反作用力,促进和推动 经济基础的发展。在国际分工方面也是如此。当年英国等欧 洲殖民帝国为了形成有利于自己的国际分工,就运用国家的 力量,强迫其殖民地按照宗主国的需要去发展单一农作物。 殖民主义者还用武力打开别国大门,强迫受侵略国家接受殖 民主义者的贸易条件,把别国纳入到有利于其剥削的国际分 工体系中去。
上一页 返回
§2.2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2.2.1 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 决定性因素
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3、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 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下一页
返回
2.3.2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影 响
国际贸易地区分布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额在世 界国际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由此确定—国或地区在国际贸 易中所处的地位。Fra bibliotek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3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3.3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影响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也产生重要影响。世界 各国的对外贸易地理分布是与它们的经济发展及其在国际分 工中所处的地位分不开的。各国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与各国 相互分工的程度成正方向变化。19世纪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 是宗主国同殖民地等落后国家之间的分工,即前者出口工业 品,后者出口农矿产品,我们叫它垂直型分工。这种分工形 式决定了当时国际贸易主要在殖民地同宗主国这两类国家间 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