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际分工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五)基本评价 1、积极作用 (1)在该理论的影响下,英国废除了《谷物 法》。 (2)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通过对外贸易带 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2、不足之处 (1)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如以资本和劳 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为前提,不能解 释国际贸易的全部。
(2)不能解释当今各国的贸易政策倾向和世 界贸易的基本格局。 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主要是在发达国家和发 展中国家之间进行。 当今世界贸易的基本格局:发达国家之间的 产业内贸易占主导。 形式:①同类产品不同型号规格的专业化分 工。 ②零部件的专业化分工。 ③工艺流程的专业化分工。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我国是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第一出口大国。 现在的出口量是2001年的6倍,而进口量也飞速增长, 变成世界第二大进口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 于中国经济的增速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从单个企 业角度看,日益扩大的市场意味着中国内需重要性的 日益增强。
2、结论 在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两国 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具有绝对优势, 那么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的绝对优势 产品并相互进行交换,这样双方均能从中 获利。
3、举例分析
分工前 小麦 (天/吨) 200 英 国 100 法 国 生铁 (天/吨) 100
200
英国应专业化生 产生铁,法国生 产小麦。
分工前每单位产品两国投入 的劳动量
分工后两种产品的总产量
葡萄酒
英 0
毛呢
220/100=2.2

170/80=2.125
0
分析: 分工后多了0.2个单位的毛呢和0.125个单位的酒。
交换后
葡萄酒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阶段
历史背景
分工特点
萌芽阶段 (16-18世纪 中叶)
形成阶段 (18世纪60 年代-19世纪 60年代)
地理大发现,资本主 宗主国:手工业品 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 殖民地: 原料 殖民政策。
爆发了第一次工业 革命,大机器代替了 手工业, 英国最先完 成工业革命,资本 主义经济体系开始 确立。英放弃重商 主义政策,实行自 由贸易政策。 以英国为 中心,其工 业品销往世 界各地,殖 民地成为其 原料供应地。
谷物法终于在1846年被废除。
该理论是建立在以下假设上的: 1. 假设有两个国家,两种产品;

2. 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不能在 两国间流动,而且两国国内充分就业; 3.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 形式; 4. 交易双方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无运输 成本和保险费用,不存在技术进步; 5. 劳动决定商品价值,且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 6. 一国公民的相对收入水平不受自由贸易的影响。
工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 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应。他认为,英 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还要大量进 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占的优势比在 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所以英国应专门发展 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 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为此,李嘉图在废除“谷物法”的论战 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所谓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同一单位 的某种商品所使用的资源少于另一个国家同 类商品的生产,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 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利益理论的基本思想是: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2)从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出发, 当一国生产某 种商品的成本比别的国家低, 该商品具有绝对 利益的优势, 就可以生产、出口; 反之, 就不 要生产, 而要进口。在这个原则基础上, 各国 进行专业化生产, 然后交换产品, 对贸易各方 都有利。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世界市场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是同一过程的三个方面。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 础,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而世界市场 是国际贸易实现的场所。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
美国
中国
小麦(Wheat) 100
25
布 (Cloth)
50
40
在上表中,贸易能否发生?能!但非绝对成本论所能解释。 实际上,该理论被证明是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一个特例。
二、比较成本论(The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一)模式分析(课本上例题,P67)
两国 单一要素投入 两种商品 单位:单位产量所需的劳动量(人·年)
4.国家干预可以促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同 时各国的比较优势又决定了它们对外的经贸政策。
第三节 西方国际分工的基础理论
一、绝对成本论(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
(一)背景理论:重商主义
对国际贸易的系统研究,始于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14C18C),时值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欧国家资本 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是:对内掠夺国内农民,对外实行海外掠夺 与国际贸易。
品。
C.意义与局限性
意义:参与贸易的两国都可以从专业化生产及贸易中获益,贸易是 一非零和游戏。因此,自由贸易应该给予鼓励。
局限性:只能解释当今贸易中很少一部分,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 家的贸易没法解释(发展中国家可能在两种商品中都不具备绝对优 势,若据此理论,则贸易无法发生。如下例)。
两国投入单一要素(劳动)产两种商品 投入单位劳动的产出如下:

第2章国际分工

第2章国际分工
一 个 例 证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
• 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 )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817年)
问题: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有绝对优势,
贸易利益呢?
背景:反对“谷物法”
内容:1、九大假设
2、基本思想
各国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 中力量生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 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 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 加,如此形成的国际贸易对各国都有 利,即“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 。 主张自由贸易。
模仿国出口,创新国和发展中国家进口
(3)产品标准化时期
劳动密集型产品,
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新国和模仿国进口
贸易模式图示
净出口
0
净进口
创新阶段
成熟阶段
图 2-1 产品寿命周期的演进
标准化阶段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创新国
需求偏好理论
1、需求偏好相异理论 在同一价格下,各国消费者即使具有同等购买能力,所 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也会不同。 原因如下:
代表人物:格鲁贝尔、克鲁格曼(美国) 内容:即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或者
说,贸易双方交换的是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
特点:它与产业间贸易在贸易内容上有所不同。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性。 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具备两个条件:
(相互替代、生产要素相近或相似) 形成原因和制约因素(3个方面)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

第2章 国际分工

第2章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的扩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分工的形式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格局 国际分工领域的扩大促使国际贸易的范围扩大 国际分工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中叶)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出现了宗主国和 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二)国际分工的领域不断扩大,从一般的商品 生产扩展到了服务领域,并出现了相互结合,相 互渗透的趋势. (三)跨国公司的作用大大加强,公司内部跨越 国界的分工是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 内部贸易在战后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 提高.


(四)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分工趋 势加强. (五)在分工类型上,从垂直分工向水平 型分工过渡.
了解几个分工的概念:

劳动分工:每个人只对生产活动的一部分负责
三次社会大分工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 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 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 的分工.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是分工与交换的相互关系。没有分工, 就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市场。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取决于分工 的发展水平。国际贸易是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如果 没有交换,分工后的生产商品的价值就无法实现,分工就不能生存和 发展。因此,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是互为条件、互相决定的两个方面。 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决定交换的基本原理,国际分工是更具有决定性 的方面,国际贸易发展从根本上说要受到国际分工的制约和影响。
(一)比较优势论提出的背景
第2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国际贸易成因的综合分析 第三节 国际分工学说

第2章-国际分工

第2章-国际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类型
(一)按分工发生的领域
1、产业间国际分工 最早的国际分工 2、产业内国际分工 同类产品不同型号规格专业化分工 零部件专业化分工 工艺过程专业化分工
(二)参与各国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情况 1、垂直型国际分工 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 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础 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表现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概念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和产品 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 济内部分工超过国界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 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通过国际分工,各参与国可以发挥各自 的优势,取得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节约社 会劳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的社 会化、国际化。
(一)国际分工的积极作用
1、通过国际分工,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大批 量生产,增加商品产量。 2、国际分工有利于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加花 色品种,实现产品系列化。 3、国际分工发展有利于各国劳动成产率的提高。 4、国际分工有利于促进世界市场的扩大和国际贸 易发展。
(二) 国际分工的消极影响 1、通过国际分工,使发达国家加深了对发展中 国家的经济盘剥。 2、国际分工容易造成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的单一化和对外经济的依附性。 3、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容易受到西方经济危 机的冲击。 4、国际分工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可能带来 不良影响。

六、上层建筑可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 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政府采取的政策或规章制度,或者鼓励生产 要素自由流动,推进国际分工。或者,闭关 自守,或者设置关税、非关税壁垒,延缓国 际分工的发展。

第二章国际分工

第二章国际分工

4、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上,发达国际获得了较大利润和
利益,国别地位发展不平衡
5、国际分工已成为推行贸易自由化的基础
案例分析 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大战之前是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阶段。 对此阶段的国际分工关系,罗萨,卢森堡以德国为例做了生动的描述: “德国的产品大部分是输往其他国家及其他大陆,以供他国居民需 要,其数额且逐年不断增大。德国铁制品不断销到欧洲邻近诸国, 而且远达南美洲与澳洲。皮革制品由德国输往法国 、英国和奥 匈;……麦酒,人工蓝靛、氨基苯及其他柏油制颜料、药品、纤维 胶、金属品、煤气、焰罩、棉制品和毛织品、以及衣服、铁轨,几 乎行销到全所有经商的国家。 另一方面,德国国民不管生产上或日常消费上每一步都依赖其 他国家的产品。如我们吃俄国谷物制成的面包,匈牙利、丹麦及俄 国家禽的肉类;我们消费的米,是从东印度及北美运来的烟草是从 荷领东印度群岛及巴西运来的;我们还从西非获得可可豆;从印度 获得胡椒;从美国获得猪油;从中国买到叶;从意大利、西班牙、 美国买到水果;从巴西、中美、荷领东印度群岛买到咖啡……”

2、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1)国际分工的萌芽 (2)国际分工的产生 (3)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 (4)国际分工在现代的发展
思考

事实上,现在的1/5土地是我们的自愿进贡者:北美大 平原和各地是我们谷物种植园;芝加哥和澳德萨是我们 的谷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诸国是我们的森林;我们的 羊群牧场在澳洲;我们的牛群在美洲;秘鲁把白银提供 给我们;加利福尼亚和澳洲给我们提供黄金;中国为我 们种茶;西印度把咖啡和香料运到我们的海岸;法国和 西班牙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是我们的果园;我 们从英联邦和其它各国获得棉花。 问题:描述的是哪个国家?这是处于国际分工的哪个阶 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国际分工第一节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关于分工的概念:⏹劳动分工:组织生产的一种方法,让每个劳动力专门从事生产过程的某一部分。

劳动专业化能导致更高的总产出。

⏹三次社会大分工⏹国际分工: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出现了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主要事件:(1)地理大发现(2)殖民地开拓主要特点:宗主国生产工业品与殖民地生产农业品之间的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

主要事件:第一次科技革命主要特点:工业国使用机器生产工业品与农业国仍用封建时代工具生产粮食和工业原料之间的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到二次世界大战)⏹形成以一组国家为中心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和以自然资源条件为基础的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国际分工体系。

⏹国际分工体系形成的标志:⏹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变为单一经济,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一两种或两三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从而造成了亚、非、拉国家经济的双重依赖性:一是经济上依赖少数几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二是高度依赖世界市场,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的市场⏹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国家,扩展到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

他们之间也形成了以经济部门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关系。

⏹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除亚、非、拉国家之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强了对国际分工的依赖。

⏹在现有分工格局基础上,贸易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国际定期集市、现场看货交易方式逐渐减少,代之以样品展览、商品交易所的产生和发展,此时的商品交易所开始依照商品大类品种实施专业化经营,并引入期货交易。

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参加国际分工的每一个国家都有许多部门首先是为世界市场而生产的,而每一个国家消费的许多产品都源自世界市场,直接或间接凝结着许多国家劳动者的劳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自由贸易理论—资源(要素)禀赋论(赫俄模型) 主要内容: 一国将专业化地生产并出口较密集地使用 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 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例如:中国应该多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 集型产品。
资本密集型产品—在生产中所需的资本投入比例 较高的产品。
广义赫俄模型还包括 ——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自由贸易不仅使商品价格均 等,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以致使两国的所 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单位都 能获得同样的地租报酬,而不管两国的生产要素供 应量和需求模式如何。
第四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贸易理论
背景:赫俄模型创立后,逐渐被西方经济学家普遍 接受。在其后的20年中,一直为西方经济学家所 推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里 昂惕夫利用“投入一产出” 分析法对该理论进行 检验,其检验结果与要素禀赋论的判断完全相反, 从而使要素禀赋论受到挑战。 意义:“里昂惕夫之谜” 是针对要素禀赋论所提出 的一种质疑,它的提出成为西方传统微观国际贸 易理论在当代新发展的转折点,它是西方国际贸 易理论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Hale Waihona Puke 自然条件所起到的作用逐步削弱.
三、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 制约国际分工的发展 人口分布与人口素质 生产规模和劳动规模 国际市场规模
四、 资本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 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上,跨国分工将生产环节 分散到不同的国家,并通过内部交易把各国生产 活动联系在一起,各国分工也就体现了跨国公司 垂直一体化的内部分工
劳动数 100人 90人 190人 220人
220人
3.理论的意义: 指出了国际贸易利益的根本所在——在自由 贸易条件下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 比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更具有普遍意义 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静态分析方法
第三节 垄断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二战前) 的国际贸易理论
(三) 体系形成时期(19C70S—二战前) 第二次科技革命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 形成了工业国的分工 世界各国加强了分工的依赖性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单一经济形态 国际分工中心的转移,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 成一组发达国家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发展
国际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与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 1.分工格局上——发达国家间的分工为主导
亚当· 斯密(1723~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他于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的克科底,青年时就读 于牛津大学。1751年到1764年在格斯哥大学担任 哲学教授,在此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 德情操论》。 他在1776年发表的伟大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 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 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国富论》是现代政治 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第五节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学说 一、亚当· 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绝对优势(利益)学说、地域分工说
(一)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 新兴资产阶级兴起,迫切要求扩大对外贸易 重商主义阻碍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 这些理论是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 的理论武器
(二)理论的提出者——亚当· 斯密
二、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一)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弥补斯密的理论缺陷 该理论学说是英国资产 阶级争取自由贸易的斗争 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 理论来论证贸易自由化的 优越性
(二)理论的提出者——大卫· 李嘉图
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
),是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 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精华。
李嘉图14岁时随父亲从事证券交易活动,16岁 时便成了英国金融界的知名人物。21岁独立开 展证券交易活动,很快便获得成功,25岁时他 已拥有200万英镑财产。 这时的李嘉图深感早年教育不足,因此在经济 生活有了保障以后开始自学。1799年的一次乡 村度假里,他偶然阅读了亚当•斯密的《国民财 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是他第一次接触 经济学,从此,对政治经济学发生兴趣并开始 研究经济问题。
三、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 萌芽时期(16C—18C中) 地理大发现是促进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 发展 最初的分工形式——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 以工场手工业为主的国际分工 一种不发达的社会分工
(二 )初步形成时期(18C60S—19C70S) 大机械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奠定了物质基础 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与以自然条件为基 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形成垂直型的国际 分工体系 大宗商品为交换的主体
简而言之,“两利相权取其重, 两弊相权取其轻”。
国家 分工前 英国 葡萄牙 合计 分工后 英国 葡萄牙 合计 两国 交换 英国 葡萄牙
酒产量 1单位 1单位 2单位 2.125单位 2.125单位 1单位 1.125单位
劳动数 毛呢产量 120人 80人 200人 170人 170人 2.2单位 1.2单位 1单位 1单位 1单位 2单位 2.2单位
赫俄模型—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国 要 素 价 格 不 同 两 国 要 素 禀 赋 不 同 导 致 两 本要 差素 异价 格 差 异 导 致 生 产 成 品生 在产 两成 国本 的差 价异 格导 差致 异同 种 产 的同 差种 异产 导品 致在 国不 际同 贸国 易家 发价 生格 品裕两 的度国 比的要 较差素 优异密 势形集 成度 了和 不要 同素 产丰
(三)理论的内容 1.比较成本论概述 比较利益是国际分工的基础 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该集中精力 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 对外贸易进行交换,这样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 情况下,生产总量将会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 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2.比较优势理论核心: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个国家应该发挥自己的 相对优势扬长避短,生产自身优势较大的产品或者 是劣势较少的产品。
一 生产力(决定性因素)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产力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格局 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了一国在国际分工的地位 生产力的发展使国际分工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 化
二 自然条件(不可忽视的作用) 自然条件:气候,土壤,国土面积,地上地下资 源,地理位置等
一定的自然条件与其他条件的配合作用
例如:斯密的经典案例——制针: 由一个人单独完成18道制针工序,每天最多只能 生产20枚。 如果实行分工生产,由10个人分别去完成各种工 序,平均每人每天能生产4800枚。
(2) 国内的劳动分工原则在国家之间的应用
每个国家都应该利用其生产上的优越条件,进行 专业化生产,生产成本低的国家输出其产品,生 产成本高的国家则应该输入该产品。
4.知识经济成为新型分工的基础
知识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之 间的分工
“大脑-手脚”型的分工模式 ( 比如苹果手机的生产)
苹果公司的美国企业负责设计和营销,而 iPhone生产的其余部分几乎全放在美国境外, 主要由9家公司承担。其中,东芝 (Toshiba)、三星(Samsung)、英飞凌 (Infineon)、博通(Broadcom)、恒忆 (Numunyx)、村田(Murata)、戴乐格 半导体(DialogSemiconductor)和凌云 逻辑(CirrusLogic)等来自日本、韩国、德 国和美国的大公司提供主要零部件,然后所 有零部件汇集到位于深圳的富士康公司 (Foxconn)加工组装成最终产品,并运往 全世界销售。目前深圳围绕苹果产品周边配 件生产的厂商不下1500家,产值至少有上千 亿元。
三、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国际分工形态转变导致商品结构转变 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上升 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增长 中间性机械产品的比重提高 服务业贸易发展迅速
四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分配利益 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利益 分配 国际贸易中利益分配具有不均衡性 “中心” 支配“外围”
(三)亚当· 斯密理论思想 1.理论的中心思想是经济自由主义 斯密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依赖“一只看不见的手”对供求关系进行自发 调节 核心思想:每个国家都应该按照各自的优势进 行分工,然后交换各自的产品从而使交易双方 都能获得利益
2.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绝对优势理论)
(1)劳动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例如:
在酿制葡萄酒方面,苏格兰与法国的比较?
3.绝对成本理论的内涵 理论前提:一个国家必须在某种产品的生产方面具 有绝对优势。 理论内容: 为了更多地增加国民财富,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 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那些本国 具有绝对劣势即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又称作 “绝对优势理论”。
2.分工形式上——发展工业部门内部的分工 • 同一产品不同型号、不同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飞机、汽车的制造
• 工艺流程的专业化分工
——可口可乐的工艺流程
福特汽车的生产分工
3.分工性质上——垂直型国际分工向水平型国际分 工转变
• 垂直型分工 • 水平型分工 • 混合型分工
4.绝对成本理论的举例 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 美国在小麦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英国在棉布 上处于绝对劣势地位 按照绝对成本理论生产,自由交易后双方均受益 小麦与棉布按1:1比率交换
国家 美国 英国
品名
小麦(蒲式耳/工时) 棉布(码/工时) 6 4 1 5
5.绝对成本理论的局限性 理论前提的约束性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种产品在生产上处于绝对 优势,那么该如何处理? 新理论的提出——比较成本学说
教学目的:
掌握国际分工与社会分工的不同点
了解国际分工的发展
掌握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掌握几大国际贸易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