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青枯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综述)
番茄青枯病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番茄青枯病防治技术研究进展邱拓宇 杜文青 朱金籴 朱学刚(开封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河南开封 475000)[摘 要] 番茄在我国蔬菜作物中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设施番茄栽培规模的扩大,其种植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导致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番茄青枯病发病逐年加重,给番茄种植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基于此,为给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总结番茄青枯病的发病规律、发病条件和发病症状,重点总结近年来番茄青枯病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番茄;青枯病;防治技术[中图分类号]S4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2)13-71-31 发病规律及条件番茄青枯病病原菌主要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多年生杂草及肥料也可带菌传病。
该病原菌可通过雨水和灌溉水传播,从植株根部或茎基部伤口入侵,在植株的维管束内快速繁殖并向上沿导管扩增,导致导管堵塞阻碍水分运输、周边薄壁细胞组织中毒,致使叶片萎蔫。
高温(发病适宜温度为30~37 ℃)、高湿、偏酸性(最适pH值为6.6)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发病;番茄生长发育不良,久雨、暴雨或大雨后暴晴,土温随气温急剧回升,亦会导致该病害流行[1]。
2 发病症状番茄青枯病多在开花后出现明显症状。
发病初期,植株白天萎蔫,傍晚后复原,病叶变为浅绿色。
首先番茄顶部叶片萎垂,其次下部叶片凋萎,最后中间叶片凋萎,也会出现整株叶片同时萎蔫或植株一侧叶片先萎蔫的现象。
茎部往往表皮粗糙,中下部常有不定根发生。
天气潮湿情况下,番茄茎部会出现直径1~2 cm初呈水渍状后变成褐色的斑块。
病茎维管束遭到破坏变为黑褐色,横切挤压后有白色菌液溢出。
发病后,若气温较高且土壤干旱,2~3 d全株凋萎迅速死亡;在气温较低、连阴雨或土壤含水量较高的情况下,病株病症持续7 d后枯死,叶片仍保持绿色或淡绿色。
3 防治技术3.1 农业防治3.1.1 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
番茄青枯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番茄青枯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土壤 类型、作物轮作等多种因素有关。高 温、高湿、酸性土壤等条件有利于病 害的发生和传播。
传播途径
番茄青枯病的细菌主要通过雨水、灌 溉水、肥料和农具等途径传播,也可 以通过昆虫如蝴蝶等途径传播。
02
番茄青枯病的诊断与识别
田间诊断技巧
观察植株
在番茄生长期间,定期观察植株的生长情况。重点关注植株的叶片 颜色、茎干是否有伤口或裂痕,以及是否有异常的萎蔫现象。
对策与建议
加强科研投入与人才培养
加大对番茄青枯病研究的投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提高研究 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和学习国外在番茄青枯病研究方面的先 进技术和经验。
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
大力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增强他们的防治 意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损失。
化学药剂灌根
在番茄生长期间,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灌 根,如氢氧化铜、硫酸铜等铜制剂,或农用 链霉素、春雷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以抑制 青枯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05
番茄青枯病的预防与控制
选育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的选育是预防番茄青枯病发 生的重要手段,通过筛选和培育具有 抗病基因的品种,能够显著降低青枯 病的发病率。
及时采收与清理病残体
及时采收和清理病残体是控制番茄青枯病传 播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及时采收成熟的番 茄,避免病原菌在植株上长时间残留。
对于已经发病的植株,需要及时拔除并集中 处理,避免病原菌在田间扩散。同时,及时 清理田间的杂草和枯叶也能够减少病原菌的
滋生。
06
番茄青枯病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接种对青枯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如芽孢杆菌、放线菌等
青枯研究成果

青枯研究成果青枯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主要发生在松树和松科植物。
该病害存在于世界各地,对森林健康和木材产业有严重影响。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青枯病的发病机理、预防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近年来青枯研究成果的简要概述。
1. 青枯病的致病菌青枯病的致病菌是一种分生孢菌,主要属于属 Trichoderma 和 Gliocladium。
这些菌属广泛存在于土壤中,是重要的林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
然而,当环境变得不利于植物时,这些真菌就会转变为病原体,感染并引起根系、茎和树干的腐烂,导致树木枯死。
青枯病的发病机理复杂,主要与三个因素有关:病原体、宿主植物和环境。
病原体通过根系伤口或受损的植物表面进入植物体内,继而感染宿主干部;宿主植物的生理状态也影响病害的发生和发展;环境条件,如湿度和温度,也会影响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3. 青枯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预防和治疗青枯病的方法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植物疫苗。
然而,这些方法都有其限制和副作用。
因此,研究人员正在探索一些新的、低风险的方法来预防和治疗青枯病。
例如,研究人员正在使用抗菌肽和天然有机物来控制病原菌的生长和传播。
4. 青枯病的遗传学研究青枯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宿主植物的抗病性有关。
因此,遗传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宿主植物的抗病机制,并为培育抗青枯病新品种提供基础。
通过构建抗性相关基因的遗传图谱,研究者已经鉴定出一些与青枯病抗性相关的基因。
总之,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青枯病的防治仍然具有挑战性。
未来的研究重点将在于开发更有效的控制方法和通过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等手段培育抗青枯病新品种。
青枯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第2卷第4期植物医学2023年8月V o l.2N o.4P l a n tH e a l t h a n dM e d i c i n e A u g.2023D O I:10.13718/j.c n k i.z w y x.2023.04.005青枯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刘帅康1,黎听1,丰慧1,张翼飞2,黄宁2,周栗禾1,刘忠伟3,蔡璘11.贵州大学烟草学院/贵州省烟草品质研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25;2.贵州省烟草公司贵阳市公司,贵阳550100;3.贵州大学农业生物工程研究院,贵阳550025摘要:青枯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引发的细菌性病害,是一种重要的植物土传病害,可造成植物大量死亡甚至绝收,危害十分严重,目前尚无有效的解决办法.利用生防菌防治植物病害能够很好地保证无毒㊁安全㊁无公害农业产品的生产.近年来,在青枯病的生物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本文着重综述了4种生防菌(芽孢杆菌㊁链霉菌㊁丛枝菌根真菌㊁噬菌体)应用于青枯病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其防治青枯病的原理,指出了生物防治的现存问题及可深入研究的方向,并对青枯病的生物防治作出了展望.关键词:青枯病;生物防治;芽孢杆菌;链霉菌;丛枝菌根真菌;噬菌体中图分类号:S4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71354(2023)04003908A d v a n c e s i nB i o l o g i c a lC o n t r o l o fB a c t e r i a lW i l tL I US h u a i k a n g1, L IT i n g1, F E N G H u i1,Z HA N G Y i f e i2,HU A N G N i n g2,Z HO U L i h e1, L I UZ h o n g w e i3, C A IL i n11.C o l l e g e o f T o b a c c oS c i e n c e o f G u i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L a b o r a t o r y o f T o b a c c oQ u a l i t y R e s e a r c h o f G u i z h o u P r o v i n c e,G u i y a n g550025,C h i n a;2.G u i z h o uP r o v i n c eT o b a c c oC o m p a n y G u i y a n g C i t y,G u i y a n g550100,C h i n a;3.A g r i c u l t u r a l B i o e n g i n e e r i n g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o f G u i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G u i y a n g550025,C h i n aA b s t r a c t:B a c t e r i a lw i l t c a u s e db y R a l s t o n i a s o l a n a c e a r u m 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s o i l-b o r n ed i s e a s eo f p l a n t,w h i c ho f t e n c a u s e a l a r g en u m b e r o f d e a t ho f p l a n t s o r e v e nn oh a r v e s t o f c r o p,a n d t h e收稿日期:20230325基金项目:黔科合基础-Z K 2023 -096;贵大(国)创字(2022)047号.作者简介:刘帅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病害防控研究.通信作者:蔡璘,教授.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04植物医学h t t p://x b b j b.s w u.e d u.c n第2卷h a r mi s v e r y s e r i o u s.T h e r e i s n o e f f e c t i v e s o l u t i o n a t p r e s e n t.B i o c o n t r o l b a c t e r i a c a nb e u s e d t o c o n t r o l p l a n t d i s e a s e s t o e n s u r e 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o f n o n-t o x i c,s a f e a n d p o l l u t i o n-f r e e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p r o d u c t s.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t h eb i o l o g i c a l c o n t r o l o f b a c t e r i a lw i l t h a s a l s om a d e s o m e p r o g r e s s.I n t h i s p a p e r,t h e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o fb i o c o n t r o l b a c t e r i aa p p l i e df o r c o n t r o l o fb a c t e r i a lw i l t w a s s u mm a r i z e d f r o mf o u r a s p e c t s:B a c i l l u s s p p.,S t r e p t o m y c e s s p p.,A r b u s c u l a r m y c o r r h i-z a l f u n g i a n dP h a g e.T h e p r i n c i p l e o f b i o l o g i c a l c o n t r o l o f b a c t e r i a l w i l tw a s e x p o u n d e d.T h e e x-i s t i n gp r o b l e m s a n d f u r t h e r r e s e a r c hd i r e c t i o n s o f b i o l o g i c a l c o n t r o l o f b a c t e r i a lw i l tw e r e p o i n t-e do u t,a n d t h eb i o l o g i c a l c o n t r o l o f b a c t e r i a lw i l tw a s p r o s p e c t e d.K e y w o r d s:b a c t e r i a lw i l t;b i o l o g i c a lc o n t r o l;B a c i l l u s s p p.;S t r e p t o m y c e s s p p.;A r b u s c u l a r m y c o r r h i z a l f u n g i;P h a g e青枯病是常见的植物病害,在烟草㊁茄子㊁番茄㊁花生等植株中均可发生,可对品质与产量产生严重影响.青枯病的病原菌是青枯雷尔氏菌(R a l s t o n i a s o l a n a c e a r u m),为一种土传病原细菌,在世界各国广泛分布,寄主植物多达50余科200多个属[1].青枯病发病时环境温度多为20ħ以上,温湿度越高(温度20ħ以上㊁湿度80%以上)发病越严重.青枯病的典型特征是发病时间短,蔓延速度快.植物被青枯雷尔氏菌侵染后,植株顶端幼嫩的组织如幼叶㊁新生叶等出现萎蔫,在叶片还未退黄变枯前,植株快速脱水㊁青枯㊁凋萎.青枯病的病状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中午枯萎,在早上和夜晚恢复正常,多次重复发生,枯萎程度会逐渐加剧,直至植株死亡[2].患病植株茎杆中空,茎杆里面的纤维管组织会变成褐色,用力挤压横向切开患病植株基部,切口处会流出白色菌液.在气候干燥㊁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几天内植株便会枯萎死亡,叶片颜色变淡,整株植物茎叶保持绿色.烟草青枯病的主要特征为前期传播速度平缓㊁后期急剧.整个病害主要有3个阶段,分别为病害首发期(移栽后43~67d)㊁蔓延期(移栽后67~97d)㊁全面暴发期(移栽后97d至采收)[3].烟草青枯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主要受害部位在根部,中后期根部发黑腐烂,表皮组织出现叶片萎蔫㊁条斑㊁发黑腐烂.烟草感染青枯病后,茎㊁叶的导管结构变黑,接着病原菌侵入皮层和髓部,外表出现典型的黑色条斑[4].青枯病的防治方法目前主要有培育抗病品种㊁化学防治㊁生物防治等,这些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青枯病的发生,但有局限性.目前还未筛选出能有效抗青枯病的植株品种,且抗病品种较少,选育过程复杂,难度较大,存在抗性效果较差㊁抗性较易消失的缺点.青枯病难以依靠杀菌剂彻底根除[5],大量使用农药会带来一系列的安全问题.随着人们观念的发展,对青枯病的防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有效防治青枯病的基础上,还需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防控技术,通过一些特定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病虫害㊁杂草等,符合绿色发展的宗旨[6].目前已开发为生物农药的生防细菌主要有假单孢杆菌属(P s e u d o-m o n a s s p p.)㊁芽孢杆菌属(B a c i l l u s s p p.)㊁土壤杆菌属(A g r o b a c t e r i u m s p p.)㊁产碱菌属(A l-c a l i g e n e s s p p.)和链霉菌属(S t r e p t o m y c e s s p p.)等[7].随着对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生防真菌被发现和应用,如盾壳霉(C o n i o t h y r i u m m i n i t a n s)㊁酵母(S a c c h a r o m y c e s)㊁菌根真菌(M y c o r r h i z a l f u n g i)等[8].生物防治具有安全㊁绿色㊁无污染等优点,通过利用生物之间产生的物质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从而减弱病害的影响,能够起到长期控制病虫害的作用.目前生物防治是防治青枯病的热点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防治青枯病的生防菌主要包括芽孢杆菌㊁链霉菌㊁丛支菌根真菌及噬菌体病毒等.1芽孢杆菌芽孢杆菌具有易保存㊁繁殖能力强㊁易培养的特点,相较于其他的生防菌更加受到商家及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研究单位的重视.芽孢杆菌属为土壤中的优势细菌属,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G u o 等[9]研究发现v e l e z e n s i s 芽孢杆菌B a 168对烟草黑胫病的生物防治作用(图1).目前防治青枯病的芽孢杆菌主要有巨大芽孢杆菌(B .m e g a t e r i u m )㊁枯草芽孢杆菌(B .s u b t i l i s )㊁凝固芽孢杆菌(B .c o a g u l a n s )㊁多黏芽孢杆菌(B .p o l y m yz a )㊁蜡状芽孢杆菌(B .c e r e u s )等.图1 v e l e z e n s i s 芽孢杆菌B a 168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作用[9]植物根基促生菌(P l a n tG r o w t hP r o m o t i n g R h i z o b a c t e r i a ,P G P R )是土壤中能够直接或间接促进植物生长的微生物[10],能与病原菌产生拮抗作用[11],诱导植物抗性系统(I n d u c eS y s -t e m i c r e s i s t a n c e ,I S R )[12].贝莱斯芽胞杆菌(B a c i l l u s v e l e z e n s i s )是芽孢杆菌中的一个新种,备受研究者的关注,贝莱斯芽孢杆菌具有广泛的抑菌活性,被广泛应用于防治植物病害[13].余水等[14]的研究发现,贝莱斯芽孢杆菌MT 310对烟草赤星病菌(A l t e r n a r i aa l t e r n a t a )的抑菌率可达68.76%.贝莱斯芽孢杆菌能促进黄瓜㊁马铃薯㊁辣椒等的生长,能够有效抑制赤星病菌㊁青枯病菌等病原菌的生长[15].贝莱斯芽孢杆菌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㊁抑制病原菌㊁提高宿主的免疫能力等,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作物病害的防控.周向平等[16]的研究表明,贝莱斯芽孢杆菌F 10能够显著降低烟草青枯病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还能够促进烟株大田生长,改善烤烟的农艺性状,提高烟叶的等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枯草芽孢杆菌抑菌谱广,除了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外,还对多种植物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17].甘金佳等[18]的研究表明,100亿芽孢杆菌/g 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能够对西红柿植株根部土壤中的青枯病病原菌的数量产生影响.王丽丽等[19]的研究发现,枯草芽孢杆菌可调节土壤中其他微生物的数量结构,可实现西红柿青枯病防治的目标,减少病害的发生;施用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能够显著降低西红柿根部土壤中的青枯病病原菌数量,对根部细菌数量具有先抑制后促进增长的作用,而对真菌数量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对放线菌的数量具有显著促进增长的作用,使土壤微生物朝着有利于西红柿健康生长的方向进行.2 链霉菌自然界绝大多数抗生素由链霉菌产生,利用链霉菌对青枯病进行防治较为普遍.E l -A b ya r d 14第4期 刘帅康,等:青枯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等[20]研究发现,交替使用链霉菌菌株极美链霉菌(S .pu l c h e r )㊁灰白链霉菌(S .c a n e s c e n s )和柠檬荧光链霉菌(S .c i t r e c o f l u o r e s c e n s )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在42~63d 可成功地控制R a l s t o -n i a s o l a n a c e a r u m 引发的青枯病.X i a o 等[21]研究发现S t r e p t o m y c e s s p .F X 13能够在体外和体内通过产生寡霉素A 抑制抗杀菌剂葡萄孢菌(B o t r y t i s c i n e r e a ),显示出其对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潜力(图2).图2 寡霉素A 抑制A T P 酶和A T P 含量,诱导R O S 积累,抑制葡萄孢菌的生长[21]娄彻氏链霉菌(S t r e p t o m y c e s r o c h e i )是一种放线菌.李威等[22]研究发现,娄彻氏链霉菌X L -6是对茄子青枯病菌有强抑制作用的放线菌菌株,菌株X L -6的发酵液中含有的抑菌活性物质在70ħ以下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p H 值5~8时对青枯菌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发酵液中的抑菌物质不受蛋白酶㊁紫外线的影响,娄彻氏链霉菌X L -6的发酵产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青枯菌的抑制效果具有稳定性.链霉菌对多种植物的青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大多单一菌株的防治时间较短,防治效果不理想.通过利用不同生长条件㊁生态适应性与作用机制等特点拮抗菌株的共同作用,从而提高防病效果与稳定性[23].灰锈赤链霉菌(F X 81)菌株的生态适应性强,深红紫链霉菌(F X 28)菌株有较强的抑制病菌孢子萌发的能力,F X 81与F X 28菌株之间无明显的拮抗作用,两菌株之间具有较强的亲和性,将两菌株以相同比例复合发酵㊁培养后发现其对番茄青枯病的抑菌圈平均直径显著大于单一菌株抑菌圈平均直径[24],将F X 81与F X 28菌株复合具有良好的防控青枯病病菌的效果.3 菌根真菌菌根真菌能够与植物的根系紧密结合,在植物根系内外均有分布,增加植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E l -S h a r k a w 等[25]的研究发现,丛枝菌根真菌(A r b u s c u l a rm y c o r r h i z a l f u n gi )㊁哈茨木霉(T r i c h o d e r m ah a r z i a n u m )和荧光假单胞菌(P s e u d o m o n a s f l u o r e s c e n s )协同处理最大程度(80%)地降低了豌豆尖孢镰刀菌(F u s a r i u mo x y s po r u m )对植物的危害程度(图3),因此可以用丛枝菌根真菌来防治青枯病.24植物医学 h t t p ://x b b jb .s w u .e d u .c n 第2卷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图3 丛枝菌根真菌㊁哈茨木霉和荧光假单胞菌对豌豆尖孢镰刀菌的防治[25]丛枝菌根真菌是广泛分布于土壤中的一类真菌,能与大多数植物形成共生关系[26].刘先良等[27]研究发现,丛枝菌根真菌对感染烟草青枯病的幼苗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够提高烟草幼苗的株数㊁叶片过氧化物酶的活性㊁磷含量及M D A 含量等,可有效降低烟草青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提高植株对烟草青枯病的抗性.4 噬菌体噬菌体(P h a ge )是一类能够侵扰细菌的一类病毒,具有宿主特异性,是病毒中分布最普遍㊁最广泛的一类.噬菌体对人体的健康菌群不会造成任何伤害,因此噬菌体在医学方面具有较高的特异性[28].噬菌体可以对宿主细菌实现精准裂解,可用于靶向治疗,具有易分离㊁特异性强㊁扩增速度快㊁易保存和生产㊁有自我复制的局限性㊁不易形成抗性等特点[29-30].H o l t a p p e l s 等[31]报道了一种基于噬菌体的预防性种子治疗,这种治疗能够限制病原体的影响(图4).图4 噬菌体对病原菌侵染植物的影响[31]青枯雷尔氏菌通常是从感染青枯病的植株根部土壤中筛选获得[32].T a n a k a 等[33]报道了青枯病菌噬菌体对烟草青枯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当R a l s t o n i a s o l a n a c e a r u m M 4S 菌株与感染该菌株的噬菌体共同施用时,能够使发病率从对照组的95.8%降低至14.5%.J o h n s o n 等[34]的34第4期 刘帅康,等:青枯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44植物医学h t t p://x b b j b.s w u.e d u.c n第2卷研究发现,从河水中分离的噬菌体能够在自然条件下通过灌溉水防治由青枯雷尔氏菌引起的植物枯萎病.噬菌体能够明显降低植物枯萎病的发病率和环境水样中病原菌的含量.但是,目前利用青枯雷尔氏菌噬菌体防治青枯病仍面临2个主要的问题,首先是青枯病病原菌能够分泌大量胞外多糖阻止噬菌体的吸附,其次是噬菌体有高效的特异性,治疗性噬菌体往往对某一型或者几型的细菌有效[35],对其他细菌的防治效果较弱或者没有作用,使噬菌体的大量应用受到限制.5问题与展望目前青枯病的防治仍是农业生产上的一个难题,还没有有效防治青枯病的化学试剂.生物防治亦难以应用,主要原因有生防菌在大田条件下不稳定㊁受环境因素影响多㊁防治时间短,以至于达不到彻底防治的目的.青枯雷尔氏菌是一类易发生变异的土传细菌,其在田间生理生化特征㊁菌体形态㊁致病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36].尽管国内外学者在青枯病领域已经取得了研究进展,但仍然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介绍的4种生物防治方法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较少,对青枯病的防治效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田间条件下防治效果不太稳定㊁有关其生物安全性的研究较少等.芽孢杆菌的抑菌谱较广,对多种植物病害均有一定的防控效果.唐萍等[37]通过研究发现,贝莱斯芽孢杆菌D J85对昆明小鼠表现出无毒㊁无溶血性㊁无刺激性㊁无致病性,而且对红霉素㊁青霉素G㊁诺氟沙星等抗菌药物敏感,表明贝莱斯芽孢杆菌D J85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链霉菌能够产生抗生素来抑制植物病原菌,但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将其与杀线中剂复配能够弥补二者的不足,既能增强链霉菌的稳定性,又能充分发挥链霉菌与杀线剂的协同作用,减少农药使用[38].学者们推测菌根真菌防治青枯病的原理为,菌根真菌独特的生长状态和其占有的生态位能够形成一种机械屏障,阻止病原菌对寄主的侵入,不仅可以达到防治青枯病的目的,还可以增强植株对环境的适应性.噬菌体具有宿主特异性,能够使其具有环境安全性,但治疗谱较窄;而且,噬菌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限,更倾向于感染同一土壤的细菌;此外,应用噬菌体防治时,其作用时间和剂量难以掌控[39].但随着分子手段在噬菌体改造上的应用,开发出高效㊁使用方便㊁无污染的噬菌体制剂只是时间上的问题[40].青枯病的防治一直是农业生产领域的重点,化学农药防治青枯病的效果有限,化学农药的长期及不合理的施用也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生物防治可以弥补化学防治的缺点,但仍有许多的问题尚待解决.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深入,相信青枯病生物防治的前景是相当广阔的.参考文献:[1]K AWA S A K IT,S A T S UMA H,F U J I E M,e ta l.M o n i t o r i n g o f P h y t o p a t h o g e n i cR a l s t o n i aS o l a n a c e a r u mC e l l sU s i n g G r e e nF l u o r e s c e n t P r o t e i n-E x p r e s s i n g P l a s m i dD e r i v e d f r o m B a c t e r i o p h a g e p h i R S S1[J].J o u r n a l o fB i o s c i e n c e a n dB i o e n g i n e e r i n g,2007,104(6):451-456.[2]赵灿.探究番茄青枯病的生物防治策略[J].农村实用技术,2020(6):68-69.[3]黎妍妍,王林,孙光伟,等.清江流域烟区烟草青枯病流行时间动态及气象因素分析[J].中国烟草学报,2017,23(4):77-83.[4]赵冏炅,曾德武,彭孟祥,等.烟草青枯病防治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21(5):108-110,114.[5]何洪令,李钠钾,孙成成,等.烟草青枯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植物医生,2021,34(2):4-8.[6]王永生.生物防治技术的意义与应用[J].农业工程技术,2021,41(14):49-50.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7] 许彦君,刘海龙,刘新晶,等.细菌对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大豆科技,2011(5):18-22,34.[8] 魏赛金,倪国荣,潘晓华.水稻主要有害真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江西科学,2014,32(2):123-129.[9] G U O DS ,Y U A NC H ,L U O Y Y ,e t a l .B i o c o n t r o l o fT o b a c c oB l a c kS h a n kD i s e a s e (P h y t o ph t h o r a N i c o t i -a n a e )b y B a c i l l u sV e l e z e n s i s B a 168[J ].P e s t i c i d eB i o c h e m i s t r y a n dP h y s i o l o g y ,2020,165:104523.[10]A R R U D AL ,B E N E D U Z IA ,MA R T I N SA ,e t a l .S c r e e n i n g o fR h i z o b a c t e r i a I s o l a t e d f r o m M a i z e (Z e a M a ys L .)i nR i oG r a n d ed oS u l S t a t e (S o u t hB r a z i l )a n dA n a l y s i so fT h e i rP o t e n t i a l t o I m pr o v eP l a n tG r o w t h [J ].A p p l i e dS o i l E c o l o g y ,2013,63:15-22.[11]HA Y A T R ,A L I S ,AMA R A U ,e t a l .S o i lB e n e f i c i a lB a c t e r i aa n dT h e i rR o l e i nP l a n tG r o w t hP r o m o t i o n :aR e v i e w [J ].A n n a l s o fM i c r o b i o l o g y ,2010,60(4):579-598.[12]杨海莲,孙晓璐,宋未.植物根际促生细菌和内生细菌的诱导抗病性的研究进展[J ].植物病理学报,2000,30(2):106-110.[13]F A NB ,WA N GC ,D I N G XL ,e t a l .A m y l o W i k i :a n I n t e gr a t e dD a t a b a s e f o r B a c i l l u sV e l e z e n s i s F Z B 42,t h e M o d e l S t r a i n f o rP l a n tG r o w t h -P r o m o t i n g B a c i l l i [J ].D a t a b a s e :t h e J o u r n a l o fB i o l o g i c a lD a t a b a s e s a n dC u r a -t i o n ,2019,2019:b a z 071.[14]余水,丁海霞,罗玉英,等.贝莱斯芽孢杆菌M T 310生防机制初探[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20,39(5):23-28.[15]蔡长平,黄军,曾艳,等.一株辣椒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初步鉴定[J ].湖南农业科学,2018(7):1-4.[16]周向平,滕凯,肖启明,等.贝莱斯芽胞杆菌F 10促生作用及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J ].烟草科技,2022,55(7):9-16.[17]乔俊卿,陈志谊,梁雪杰,等.枯草芽孢杆菌B s 916防治番茄青枯病[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6,32(2):229-234.[18]甘金佳,孙成荣,尹华田,等.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防治西红柿青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J ].南方园艺,2020,31(6):38-41.[19]王丽丽,李洋,林乐志.抑制番茄青枯病拮抗菌株的田间生防效果[J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2):291-292.[20]E L -A B Y A D M S ,E L -S A Y E D M A ,E L -S HA N S HO U R YAR ,e t a l .T o w a r d s t h e B i o l o g i c a l C o n t r o l o f F u n ga l a n dB a c t e r i a lD i s e a s e so fT o m a t o U s i n g A n t a g o n i s t i c S t r e p t o m y c e s s p p .[J ].P l a n ta n dS o i l ,1993,149(2):185-195.[21]X I A O L ,N I U HJ ,Q U T L ,e t a l .S t r e p t o m y c e s s p .F X 13I n h ib i t sF u n g ic ide -R e s i s t a n t B o t r yt i sC i n e r e a i n V i t r o a n d i nV i v ob y P r o d u c i n g O l i g o m y c i nA [J ].P e s t i c i d eB i o c h e m i s t r y a n dP h y s i o l o g y ,2021,175:104834.[22]李威,肖熙鸥,李可,等.娄彻氏链霉菌X L -6的抑菌活性及对茄子幼苗的防病促生效应[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7,33(4):531-536.[23]赖宝春,姚锦爱,戴瑞卿,等.2株拮抗放线菌复合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研究[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21,37(5):1035-1040.[24]陈志谊,刘邮洲,刘永锋,等.拮抗细菌菌株之间的互作关系及其对生物防治效果的影响[J ].植物病理学报,2005,35(6):539-544.[25]E L -S HA R K AWY H H A ,A B B A SMS ,S O L I MA N AS ,e t a l .S y n e r g i s t i cE f f e c t o fG r o w t h -P r o m o t i n g Mi c r o -o r g a n i s m s o nB i o -C o n t r o l o f F u s a r i u m O x y s po r u m f .s p .p i s i ,G r o w t h ,Y i e l d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a n d A n a t o m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P e aP l a n t s [J ].P e s t i c i d eB i o c h e m i s t r y a n dP h y s i o l o g y ,2021,178:104939.[26]S M I T H SE ,R E A DDJ .M y c o r r h i z a l S y m b i o s i s (S e c o n dE d i t i o n )[M ].A c a d e m i cP r e s s ,1997.[27]刘先良,习向银,申鸿,等.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烟草青枯病抗性的影响[J ].烟草科技,2014,47(5):94-98.[28]S V I R C E V A ,R O A C H D ,C A S T L E A.F r a m i n g t h eF u t u r ew i t hB a c t e r i o p h a g e s i nA g r i c u l t u r e [J ].V i r u s e s ,2018,10(5):218.[29]A B E D O NST ,G A R C ÍAP ,MU L L A N Y P ,e t a l .E d i t o r i a l :P h a g eT h e r a p y:P a s t ,P r e s e n t a n dF u t u r e [J ].F r o n t i e r s i n 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17,8:981.[30]J O N E SJB ,J A C K S O NLE ,B A L O G H B ,e t a l .B a c t e r i o p h a g e s f o rP l a n tD i s e a s eC o n t r o l [J ].A n n u a l R e v i e w 54第4期 刘帅康,等:青枯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64植物医学h t t p://x b b j b.s w u.e d u.c n第2卷o fP h y t o p a t h o l o g y,2007,45:245-262.[31]HO L T A P P E L SD,F O R T U N A K,L A V I G N E R,e t a l.T h eF u t u r eo fP h a g eB i o c o n t r o l i nI n t e g r a t e dP l a n tP r o t e c t i o n f o r S u s t a i n a b l eC r o p P r o d u c t i o n[J].C u r r e n tO p i n i o n i n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2021,68:60-71.[32]侯玉刚.青枯菌专性噬菌体的筛选及其防控番茄土传青枯病的效果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33]T A N A K A H,N E G I S H IH,MA E D A H.C o n t r o l o fT o b a c c oB a c t e r i a lW i l t b y a nA v i r u l e n t S t r a i no f P s e u d o-m o n a sS o l a n a c e a r u m M4Sa n dI t sB a c t e r i o p h a g e[J].J a p a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P h y t o p a t h o l o g y,1990,56(2):243-246.[34]J OHN S O N R,G Y L E SC,HU F F W,e t a l.B a c t e r i o p h a g e s f o rP r o p h y l a x i s a n dT h e r a p y i nC a t t l e,P o u l t r y a n dP i g s[J].A n i m a lH e a l t hR e s e a r c hR e v i e w s,2008,9(2):201-215.[35]陈志龙,陈杰,许建平,等.番茄青枯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8):131-134.[36]王震,郭爱玲,冯莉.青枯病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防治,2007,23(S1):82-86.[37]唐萍,代飞燕,吴毅歆,等.贝莱斯芽孢杆菌D J B5的生物安全性评价[J].南方农业学报,2019,50(12):2720-2727.[38]黑雅娅,杨树,张欣,等.娄彻氏链霉菌Z Z-9与阿维菌素复配对南方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J].中国瓜菜,2022,35(5):96-101.[39]杨红武,张胜,符昌武,等.青枯雷尔氏菌噬菌体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生物灾害科学,2022,45(3):283-291.[40]高苗.青枯雷尔氏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责任编辑苏荣艳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番茄青枯病现状及防治研究综述

番茄青枯病现状及防治研究综述发布时间:2021-05-18T07:01:12.729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0年20期作者:邓丽丽赵璇曹丽萍[导读] 番茄是一种受人欢迎的蔬菜,产业经济效益高。
但番茄种植培育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病害,其中番茄青枯病是一类普遍且危害非常严重的疾病。
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介绍了番茄青枯病的研究现状,综合阐述了青枯病的生物防治与非生物防治方法,旨在为为番茄青枯病的深入研究和预防提供参考。
邓丽丽赵璇曹丽萍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成都 611130摘要:番茄是一种受人欢迎的蔬菜,产业经济效益高。
但番茄种植培育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病害,其中番茄青枯病是一类普遍且危害非常严重的疾病。
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介绍了番茄青枯病的研究现状,综合阐述了青枯病的生物防治与非生物防治方法,旨在为为番茄青枯病的深入研究和预防提供参考。
关键词:番茄;青枯病;生物防治;非生物防治引言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茄科番茄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富含大量的Vc、番茄红素和矿物质,能够抗癌防衰,提高人体免疫力。
它丰产性好,颇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为全球栽培最广、消费量最大的蔬菜作物。
番茄青枯病又称番茄细菌性枯萎病,是由一由名为青枯雷尔氏菌的病原菌引起的常见的毁灭性土传病害。
番茄青枯病导致植株白天叶片呈失水状萎蔫状态,傍晚恢复正常,连续几天,仍保持绿色。
随着病情扩展,病原菌在维管束扩繁,堵塞输导组织并产生致病毒素,最终造成植株萎蔫死亡[1]。
1番茄青枯病研究现状番茄青枯病传播迅速,在我国南方各地发生非常普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措施能够从根本上面来防治青枯病。
近年来,各科研单位在抗青枯病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如加强抗青枯病砧木品种选育、开展砧木和接穗亲和力研究,总结了一套适合华南地区的番茄抗青枯病嫁接技术,所采用的砧木为抗青枯病F1代番茄或茄子杂交种。
嫁接苗在广西、海南、中山、湖南等青枯病发病严重地区试种,均表现为长势好、高抗青枯病(发病率低于10%)、果实品质好、增产显著,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2]。
青枯研究成果

青枯研究成果
青枯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植物生长的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种植业的重要难题。
近年来,经过多方努力,研究人员对青枯病的病原菌及其传播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首先,研究人员成功分离出青枯病的主要病原菌——茎点菌,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基因组测序和分析。
结果表明,茎点菌具有复杂的代谢途径和生存策略,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快速适应并生长繁殖。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茎点菌与植物的互作机制,揭示了其侵染植物的分子机制。
其次,针对青枯病的传播机制,研究人员发现了昆虫在青枯病传播中的关键作用。
通过建立青枯病传播昆虫的趋化性及感染机制等实验模型,揭示了昆虫在传播过程中的行为和生理适应机制,为进一步深入探究青枯病的传播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最后,研究人员通过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和化学防治手段,成功开发出一系列抑制茎点菌生长和传播的新方法,并在田间试验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这为青枯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青枯研究成果为青枯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有望在未来为农业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 1 -。
番茄青枯病的生物防治技术

采用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技术(如16S rRNA基因测序)等方法对筛选到的 微生物进行鉴定,确定其种属和分类地位。
拮抗微生物的发酵和制剂制备
发酵工艺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发酵条件,对筛选鉴定得到的拮抗微生物进行发酵培养,以 获得大量活菌体。
制剂制备
将发酵液进行浓缩、干燥等处理,制成便于保存和使用的生物制剂,如菌剂、可 湿性粉剂等。
生物防治技术在未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环保趋势: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农 业生产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将逐渐减少 ,生物防治技术作为一种环保、绿色 的替代方法,将在未来农业生产中发 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番茄青枯 病等病害的生物防治,将有助于减少 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产品中的 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经过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番茄青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 数显著降低。
增产效果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平衡提高了番茄的抗病性,番茄产量得 到明显增加。
实例分析
在某某农场进行的实验中,通过综合运用微生物制剂和农 业措施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成功降低了番茄青枯病的发 病率,提高了番茄产量和质量。
05
生物防治技术的展望与前 景
02
生物防治技术介绍
生物防治技术的定义和优势
定义
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生物制剂、天敌、寄生性生物等自然敌手,对病虫害进行控制和防治的方法。这 种方法基于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原理,旨在通过增强自然敌手的控制作用,降低植物病害的发生和 危害。
优势
相对于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技术具有环保、安全、持久性强等优点。由于生物防治技术利用的是自然 敌手,因此不会造成化学残留和环境污染,对人和环境安全。此外,自然敌手通常具有专一性,能够 针对特定的病虫害进行防治,因此效果持久。
青枯菌病害的研究进展

摘要:细菌性青枯病危害多种作物,抗病育种是病害防治最为可行的途径,DNA分子标记研究是深化作物青枯病抗性遗传改良的重要方面。
生防研究近几年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着重从这两个方面对青枯病的研究做一综述。
关键词:青枯菌生化变种致病机理分子标记青枯病是一种由青枯菌(Ralstonia dolaanacearum)引起的毁灭性土传病害,发病植物茎叶萎蔫下垂直至全部枯死,是世界上危害最大、分布最广、造成损失最严重的植物病害之一,至今尚没有有效的化学农药和其他防治办法。
因此青枯病被称为植物的“癌症”。
植物青枯菌R.. dolaanacearum可侵染40多个科200多种植物, 仅次于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 me faciens)。
是番茄、马铃薯、花生、甘薯、烟草、辣椒、茄子、生姜、草莓、香蕉以及一些贵重药材和花卉植物许多植物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青枯病菌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有明显的生理分化,不同地区和不同寄主来源的菌株,在寄主范围、致病力、生化型、血清型等细菌学特性上差异很大,因此增加了对此病害防治研究的难度。
近几年来许多科研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法对青枯菌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1 青枯菌菌系的组成青枯菌生理生化复杂,各国的科学家都对其进行了种以下的分类或分型的各种尝试。
有两个亚分类系统已被国际所公认。
一是按不同来源菌株对不同植物种类的致病性差异,将青枯菌划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Race)。
60年代已命名4个小种:小种1号(可侵染茄科植物和其他科植物),小种2号(只侵染香蕉、大蕉和Heliconia),小种3号(只侵染马铃薯,偶尔侵染番茄和茄子),小种4号(只对姜致病力很强)。
另一个亚分类系统是根据不同菌株对三种双糖(麦芽糖、乳糖、和纤维二糖)和三种乙醇(甘露醇、山梨醇和卫矛醇)氧化产酸能力的差异将青枯菌化分为4个生化变种:生化变种1(不能氧化3种双糖和3种乙醇),生化变种2(只能氧化3种双糖,不能氧化3种乙醇),生化变种3(能氧化3种双糖和3三种乙醇),生化变种4(只能氧化3种乙醇,不能氧化3种双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青枯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综述)冯文俊华南农业大学Email:wonjune@摘要:作物的青枯病是由青枯劳尔氏菌引起的一类细菌性的土传植物病害,危害严重,难于防治。
生物防治是解决作物细菌性青枯病的一条极有希望的途径。
文章综述了利用无致病力产细菌素菌株(ABPS)、生防菌、转基因植物以及诱导抗性等生防因子防治植物青枯病的研究进展;另一方面应加强田间应用技术的研究,结合多种生物防治技术,以高效、简便、经济地防治植物青枯病。
关键词:青枯病;青枯雷尔氏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作物细菌性青枯病素有植物“癌症”之称,是由茄科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发的一种世界性的重要植物土传病害,其发病主要集中在温暖、潮湿、雨水充沛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旦发生则难以控制,往往造成作物大面积死亡甚至绝收,危害严重。
R. solanacearum的寄主非常广泛,包括农作物、果树、蔬菜、林木、花卉、药材、牧草和杂草等50多科300多种植物;由该病菌引起的症状是,发病初期,病株主茎顶梢第一、二片叶白天呈现失水性凋萎,早晚尚可恢复,之后随着病情的发展则不再恢复,病株叶片自上而下逐渐萎蔫,叶色暗淡,呈青绿色,最后病株枯死。
根据对不同寄主植物的致病性,可将茄科劳尔氏菌分为5个小种:1号小种寄主范围较广,侵染番茄、烟草等茄科作物及姜、甘薯等其他植物;2号小种侵染香蕉、赫蕉、大蕉、海里康;3号小种侵染马铃薯、番茄,对其他植物致病力弱;4号小种侵染生姜,对其他植物侵染力弱或不侵染;5号小种侵染桑树,不侵染其他植物[1]。
植物青枯病的防治一直是个世界性的难题。
化学防治的现状令人担忧,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和剧毒农药直接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危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命。
随着可持续农业和可持续植保观念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生物防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且,早期国内外专家们在抗病品种选育、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抗病品种抗性低且抗性容易丧失,化学药剂的后期防效差且病菌易产生抗药性而不能最终控制青枯病的发生,农业措施如水旱轮作受地域条件限制而难于大面积推广,迄今尚未研究出十分理想、有效的防治技术。
于是生防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成为目前防治青枯病的重点和热点。
无致病力产细菌素菌株(ABPS)、生防菌、转基因植物以及诱导抗性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较大进展,研究者成功开发出一批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微生物活菌制剂[2, 3]。
笔者就近些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植物青枯病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现状作简要综述。
1. 无致病力产细菌素菌株(ABPS)的研究20 世纪80 年代,国内外学者就已开始利用无致病力青枯菌株进行青枯病的防治研究。
其原理主要是利用一些天然或人工诱变的无毒菌株所产生的细菌素(Bacteriocin)来抑制致病菌。
国内外学者对利用无致病力的青枯菌防治青枯病的机制, 最初认为是因无致病力的青枯菌产生的细菌素对致病菌起到防治的作用。
在进一步的试验中也证明了这一推断,茄科劳尔氏菌无致病力产细菌素菌系( ABPS) 菌液对敏感菌的防效明显高于不敏感菌,从而说明了细菌素在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4]。
罗宽用Co60辐射和紫外线诱变获得的无致病力青枯菌株25c、55b 等对番茄进行盆栽防病试验,具有一定效果,但不理想,初步认为其抑病机理为细菌素的作用;随后,台湾的Chen W Y、Tsai J W 等用无致病力产细菌素青枯菌(ABPS)防治烟草、番茄青枯病,在温室盆栽试验中均取得一定的防治效果;任欣正等研究ABPS 菌株MA-7、noE-104 对番茄的防效及其防病机理,试验表明,这些菌株盆栽效果和大田短期防效较好,但到番茄生长后期效果明显降低,其原因是ABPS不能在植株体内稳定定殖,转移能力差;日本Tanaka 等用ABPS M4S 菌株及其噬菌体, 日本Hara 和Ono 用ABPS OM2 菌株, 朝鲜Yi 用ABPS Y61-1 菌株, 郑继法用3 个ABPS 菌株防治烟草青枯病,均取得温室或小区试验的良好防效,但后期防效降低,大田试验尚未取得成功;华南农大董春等报道自发突变ABPS 菌株Tm3 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试验,该菌株同样存在防效不稳定的问题,认为其防病机理是细菌素的抗生作用和诱导寄主抗病性;Arwiyanto 等利用ABPS 菌株Str-10在温室中防治番茄青枯病取得了显著的生防效果,不管是细菌敏感的还是不敏感的R. soanacearum引起的青枯病均受到明显的抑制,在此研究中, 细菌素并没有参与生防作用,菌株Str-10 的生防效果也许来自诱导抗性;国内外学者还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获得了一些无致病力青枯菌株,康耀卫等采用转座子Tn5诱变获得的世界首例青枯菌胞外蛋白输出缺失突变体(eep突变体)AD4防治番茄青枯病,防效优于自发突变无毒菌株,但后期降效快;AD4在番茄根部的定殖力介于野生型菌株与自发突变株之间;法国Trigalet 和Demery 发现有6 个Tn5诱变产生的无致病力青枯突变株能在番茄茎、叶部定殖,它们与强致病菌株以等量或低量接种时,可阻止致病菌的增殖,具有较好的生防前景;Frey 等也得到相似的结果[5]。
2. 生防菌的研究2.1 植物内生菌的利用植物内生菌是生长于健康植物体内的,不引起寄主植物出现症状、与寄主植物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一种互惠共生关系的微生物,其中包括了真菌、细菌、放线菌等,许多植株由于体内含有内生菌而使其具有生长快速,植株健壮,抗逆性强,抗病虫害等特点,一些内生菌还能产生激素类物质如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物质,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内生菌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重要地位,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6]。
芽孢杆菌是一类好氧和兼性厌氧、产生抗逆性内生孢子的杆状细菌。
芽孢杆菌可以产生芽孢,抗逆能力强,繁殖速度快,营养要求简单,易定殖在植物表面,芽孢杆菌产生的芽孢有利于生防制剂的生产和储存。
因此,芽孢杆菌的利用是拮抗细菌研究中的重点和热点,目前研究和应用较为成熟的种类有枯草芽孢杆菌、多粘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等[7]。
叶云峰等[8]用不同接种方法测定番茄内生芽孢杆菌B47菌株对番茄青枯病的室内防效,结果表明,接种B47菌17d后再接种茄青枯劳尔氏菌的植株能较好地防治番茄青枯病,防治效果为81.25%;B47菌和茄青枯雷尔氏菌同时接种的植株对该病的防效较低,仅为16.67%。
B47菌株与根围链霉菌St103菌株混合施用室内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为62.52%,田间防效为81.82%。
苏阿德等[9]在离体条件下对47个芽孢杆菌分离物进行了抑制番茄青枯病菌测定,其中12个表现良好的抑菌能力,通过细菌学和Biolog分析将其中5个代表性拮抗菌分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其中枯草芽孢杆菌菌株的抑菌能力最强,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菌株其次,同时在温室条件下测定这5个芽孢杆菌拮抗菌促进番茄生长和诱导番茄对青枯病的抗性效果,用芽孢杆菌处理番茄种子能够有效地控制番茄青枯病,通过测定种子萌发,植株生长高度以及鲜重和干重表明芽孢杆菌的大多数分离物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同时这5个芽孢杆菌拮抗菌比对照显著地减少了青枯病的发病率,然而,促生和病害抑制的效果因不同的菌株而异。
其中枯草芽孢杆菌拮抗菌株不仅是良好的促生剂,也是有效的抗性诱导剂,它能减少青枯病80 %,充分显示了芽孢杆菌在番茄青枯病治理上的潜在重要性。
谢关林等[10]在离体条件下测试了81株芽孢杆菌分离物抑制番茄青枯病菌的能力,有4个菌株(B2、B5、B7和BS)显示了较好的抑菌效果,经细菌生物学性状、Biolog和16S rDNA 序列分析,B2菌株鉴定为短短小芽孢杆菌,B5、B7 和B8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
在温室环境中,4个菌株都能不同程度的促进灭菌土和自然土的番茄生长,并能减轻番茄青枯病的发生。
B2菌株显示了显著的抑菌作用,在灭菌土和自然土中分别降低了80.0%和87.4%的番茄青枯病发生率。
易有金等[11]在烟草青枯病区采取健康烟草植株,从其茎杆内分离到2株对烟草青枯拉尔氏菌有强拮抗作用的内生菌株009和011。
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最适生长pH值分别为6.5、7.5,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5、30℃。
温室内用淋根法分别先接种009和011菌株,后接种病原菌,其防效分别为87.25%和52.30%。
用009和011菌液分别和烟草青枯病菌的混合液淋根,其防效明显低于前者。
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011菌株的防效明显高于009菌株和农用链霉素。
自然界70% 以上的抗生素是由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产生的,所以此类菌可直接用于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
用72%农用链霉素或硫酸链霉素4 000倍液灌根, 并喷洒茎部、枝条及伤口、土壤,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El-Abyard 等将3 个链霉菌菌株包括灰白链霉菌(S. canescens)、柠檬荧光链霉菌(S. citrecof luorescens)和极美链霉菌(S. pulcher)分别制成种衣剂处理番茄种子, 可以在42 ~ 63天内控制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青枯病。
链霉素常喷施于叶片、花和果实以防治青枯病,但是病原菌对链霉素抗性的增加已成为持续利用这种防治方法的主要限制因子。
由于抗菌素在植物表面的粘附能力较低,链霉素在茄科作物表面的滞留和吸附能力可通过在高温条件下喷雾以及在配方中加入黏附剂等方法来提高[12]。
2.2 红树林海洋微生物的利用[13]海洋微生物具有特殊的生存环境,如高盐、寡营养、低温、无光照,这些所谓生命的极限环境和其食物供应,决定了生存在这里的微生物与陆地微生物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其必能产生新型的生物活性物质,同时还由于海洋微生物种类丰富,为了争夺有限的营养资源和进行自我防御,不可避免地引起微生物物种之间竞争宿主,从而产生抑制竞争对手的次生代谢物质。
海洋这种特殊的环境和海洋微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造就了海洋微生物具有多种途径的代谢方式,使其能产生结构新颖独特、具有多种特殊活性的代谢产物,因而是农用药物开发的潜在资源。
而红树林作为海洋微生物的第二大资源宝库,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研究意义。
在我国,郭刚等。
从南海海泥中分离到一株抗稻瘟菌的高活性菌株031057,此菌属于G+、内生芽胞、不运动的杆状细菌,抗菌谱较窄,但其所产抗生素粗品500倍液能有效防治盆栽水稻稻瘟病,且对水稻不会造成药害。
鲁特格斯链霉菌鼓浪屿亚种Streptomyces rugersensis subsp. gulangyunensis可产生新抗生素8510-I,属于春日霉素类,其分子里含有氨基糖苷和三个氨基酸组成的小肽,对绿脓杆菌和一些耐药性的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强的活性,同时还产生两个次要组分,8510-Ⅲ、8510-Ⅳ,为肌醇胺霉类和春日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