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 第七讲 胡塞尔
胡塞尔哲学

胡塞尔哲学胡塞尔对思的哲学的重塑使现代哲学获得了新的坚实的基础,但对整个西方哲学而言,它也只是仅仅意味着一次新的开端而已。
海德格在其哲思的后期曾大谈哲学的终结以及思的任务,不管他的主观意图是什么,在思的哲学范式内这一说法其实也道出了真理。
巴门尼德的思(noein)与存在(einai)之辩开启了西方的两大传统,其后的西方哲学几乎在每个时代都呈现出了通过辨析思的权能确定被思的存在,以及借助存在的自行显现规定思的可能性这两条基本理路:前一条理路与思的哲学相关,而后者则与存在哲学相关。
作为开端性的思考,思的哲学充分信任数学理性,它们大都专注于在反思中拷问知性、理性和智性的特征,而作为终结之思,存在哲学家们则一再试图基于存在的整体性和先在性一劳永逸地标画出哲学本身的边界。
在古典时代,思的道路为柏拉图、奥古斯丁、笛卡儿、康德等人所继承,存在学则与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斯宾诺莎、黑格尔等人相关,而在二十世纪初的西方,胡塞尔承担了再造现代思的哲学的使命,而他的弟子,著名的「秘密哲学之王」海德格则当仁不让地开创了重返存在的时代。
作为魏尔斯特拉斯(Karl Weierstrass)的学生,胡塞尔在思想的启蒙期即与数学理性相关,在他差不多五十余年的哲学生涯中,黎曼(Bernhard Riemann)的流形论(Riemannian manifold)、康托尔的集合论(set theory)以及布劳威尔(L. E. J. Brouwer)对数学基础的直观主义研究都对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现象学诞生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契机就是那场发端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数学革命。
现代数学为现象学开出的出生证就是「范畴直观」。
胡塞尔之前的哲学要么将范畴理解为言语的功能,要么理解为约定的工具,或者人的先天能力的体现,对现存的人而言,范畴似乎不可能成为直观的切身被给予的对象。
在流形论的「共形变异」的观念之下,胡塞尔为范畴的直接被给予提供了严格的证明:它意味着我们拥有了一种超出实存的本源的给予性,但可惜,由于胡塞尔试图将内含曲率的流形具体化为康托尔意义上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蕴含关系,甚至是种属的先天关系,致使他在现象学诞生时就错失了它实际上已经掀起的哲学变革。
胡塞尔

the naive lore of experience 朴素的经验认识论
五、Radical alteration of the natural thesis "disconnexion", "bracketing"(自然论题的彻底改变,脱钩和括起来)
We cannot at once doubt and hold for certain one and the same quality of Being.(同一个存在质料不能同时被怀疑又被肯定)
只有当我为它(自然世界)加上括号以后,我才有权接受这样一个命题。这就是说,只有在排除判断的变样意识中(modified consciousness)才接受这样一个命题。
最后总结悬置的过程:
bracketing
phenomenological seeing(直接呈现在你意识活动中,不要添加任何东西)
四、The general thesis of the natural standpoint(自然立场的总论题)
agency,一种行动能力
agent,有能力如此、主动行动的人或物
*自然立场的总论题:fact-world...to be out there, and also take it just as it gives itself to me as something that exists out there.(现实,作为事实存在者而存在,并假定它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我呈现又作为事实存在者而呈现)对属于自然世界的所与物的任何怀疑或拒绝都毫不改变自然立场的总设定。
但这被海德格完全抛弃。海强调现实性,“此在”不是“说(逻辑上的概念判断)”出来的,而是显示出来的,如果说出来,也是“此在”自己说(logos,道)--在生存经验上自己显示出来。
胡塞尔—讲稿

一般科学只涉及看到的东西,哲学则涉及“看”本身,“看”的类型、方式和结构。
这种结构不是由其他东西规定的,而是前科学的、自明的,只须把眼睛转向内部,就能直接给出所看到的东西,并通过“内在超越”使这些东西成为客观必然的,而不再是去独断地设定客观存在。
胡塞尔现象学方法一开始就接受了一个近代哲学的科学方法论前提,这就是:在最直接显现的东西没有得到澄清之前,不得设定任何间接的东西。
这是自笛卡儿以来所建立的一条为科学奠基的原则,它由康德的批判主义所深化,而在休谟那里则体现为经验实在论。
胡塞尔要建立严密科学的哲学,必须从这一前提出发。
所谓“回到事情本身”,无非是回到直接自明、不可怀疑的东西,这并非胡塞尔的独创。
但回到事情本身这一意图始终受到近代自然主义的科学思维习惯的纠缠,人们习惯于“直向思维”,外向性思维,却不善于回过头来反思到出发点。
胡塞尔的想法有些象小孩子的直观。
小孩子一开始听到“心理学”这个名词,就认为很神秘、很玄妙、觉得“心理学家”就是可以知道别人在想什么的人。
但后来小孩长大了,学了心理学,发现远不是这么回事。
心理学家根本不是研究人在想什么,而只是对人的心理能力进行分类并考察它们的关系和动作方式,所有这些研究内容都并不出现在人平时的“想”之中。
同样,我们今天所谓“美学”,也绝对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美”,而只是给“美”这个词挂上一大串不相干的名词概念,在人们欣赏美、感到美时这些名词概念并不会直接出现在我们脑海里。
然而,胡塞尔的意图正是要回到小孩子所理解的那种“心理学”,回到真正的、能告诉我们什么是美并考察在审美时直接在我们脑海中“出现”的东西的美学,也就是说,要为这些学科建立这样一种可直观性、可体验性即“明证性”的理论基础。
胡塞尔提出,要返回到明证性,第一步便是对一切事物的存在进行“悬置”,将其放入“括号”中存而不论(加括号)。
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现象学还原”。
1.一般“现象学还原”,即悬置(epoche)人们在日常经验和科学研究中,往往实际上已经悬置了某些东西,但只是不自觉的和有局限的。
胡塞尔简介及生平ppt

教育经历
大学学习
胡塞尔在大学期间学习法律和哲学, 并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影响。
学术研究
在大学毕业后,胡塞尔前往柏林大学 继续深造,并开始对数学和逻辑学产 生浓厚兴趣。
学术成就
创立现象学
胡塞尔在1900年发表的《逻辑研究》中提出了现象学的概念和方法,成为现象 学的创始人。
对哲学的影响
胡塞尔的现象学对后来的哲学、心理学、美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 20世纪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胡塞尔认为,本质直观是一种特殊的直观方式,它不同于 感性直观和概念思维,而是通过直接观察和思考来认识事 物的本质。
本质直观意义
胡塞尔认为,本质直观是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 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意义,从而更好地 认识世界和自己。
03
胡塞尔的生平
求学时期
胡塞尔在大学期间开 始接触哲学,并对哲 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影响与遗产
01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对欧洲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认为是现象学的创始人之一。
02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家如海德格尔、萨特等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
03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至今仍然对哲学界产生着影响, 被视为现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04
胡塞尔与当代哲学
对后现象学的影响
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后现象学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方法 论指导,对后现象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胡塞尔简介及生平
• 胡塞尔简介 •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 • 胡塞尔的生平 • 胡塞尔与当代哲学 • 总结与评价
01
胡塞尔简介
出生背景
家庭背景
胡塞尔出生于德国的一个中产阶 级家庭,父亲是一位法律学者, 母亲则是一位受过严格的上等教 育的家庭妇女。
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讲义

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讲义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西方哲学史》讲义”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西方哲学史》讲义绪论哲学与哲学史就字面上言,哲学史,应该是关于哲学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或者说,哲学史就是关于哲学的历史。
因此,在了解哲学史之前,应该了解什么是哲学。
一、哲学的界定(一)、一般的理解(或人们关于哲学所持的成见)1、哲学是科学。
我们关于科学的观念,基本上还停留在十八九世纪,那就是将科学看作是绝对真理的典型。
但科学的进步带来的总是哲学的危机,曾经是哲学的领域,随着科学的发展都分离出去,剩下的还给哲学留下点什么。
既然科学的进步划分为各种领域,成为具体的科学研究部门,则哲学研究的领域在当代应如何确定,在某一门具体科学部门之上,再设置一门关于它的哲学部门是否必要、是否可能?这里涉及到哲学与科学的分界问题。
科学与哲学是以不同的思维方式面对不同问题(事实与存在)的不同学科,是不能混淆的,否则,它们谁都找不到自己。
科学对哲学是必要的,因为科学提供的世界的清晰图景是哲学家所必须了解的,否则,哲学家就无法自觉为哲学家。
哲学对于科学也是必要的,一是科学通过哲学了解自身以及自身的意义,二是科学需要有哲学才不会陷入不知所措,科学需要哲学的批判思维。
哲学还要吸收科学的态度与思维方式,那就是接受批评,而这尤其是哲学本身的反思性所要求的。
爱因斯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的确,现代科学的几乎所有学科都是从哲学中分出来的,哲学作为母亲生出了各个学科,然后它自己反而让人们认识不清而视为无用了,然而,它却是无用之大用。
哲学追问的是一个非因果的东西:是能辩明的理由。
不是找原因,而是找理由,reason,不是cause。
原因有实证科学去找,而我们有什么理由要这样理解而不是那样理解,则是哲学家所追问的。
具体来说,科学与哲学的区别主要是程序和前提的区别:在科学研究中,经常会遇到究竟是程序性研究还是前提性研究?程序是指的时间上的序列性,一种方法的各个环节是一个接一个,不能随意更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体运动的和谐性与可成功性。
西方哲学史 第七讲 胡塞尔

(1)什么是意向性
❖ 德语中意向性一词来自拉丁文,意思是“指 向”或“对准”。
❖ 所谓意向性,简言之就是“意识行为有所指 向的特性”。与人相应,意向性行为就是具 有有所指向的特性的意识行为。这有所指向 的特性乃是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指出人的 意识及其对象同时呈现,也是胡塞尔进行哲 学思考的起点。
❖ 胡塞尔自己所言:“意向性表现了意识的基 本性质……全部现象学问题都与之密切相 关”。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对哲学的主要贡 献。
?1901年10月胡塞尔到哥廷根大学任副教授在那里虽然渐渐有了一批志同道合者但胡塞尔的学术生涯并不一帆风顺他申请教授曾被拒绝同事的贬低和自我怀疑一度使他对自己几乎失去信心但此时在他的影响下的已经有了哥廷根和慕尼黑两个现象学研究的圈子了
第七讲 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胡塞尔
一、现象学概论
❖ 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很大,持续时间很长 的一个流派,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祁克果的生存 哲学、弗洛依德的心理学等一起,极深刻地影响了 西方哲学的发展。它于20世纪初兴起于德国,然后 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哲学运 动。这个运动包括胡塞尔、海德格尔、舍勒、萨特、 利维纳斯、梅洛—庞蒂等许多重要的现代西方哲学 家。这些人的名字几乎就构成了半部现代西方哲学。
❖ 这时候,胡塞尔终于意识到了面临的危机:要 么通过毕业考试继续升学,要么回家跟父亲做 小生意去。胡塞尔醒悟了,开始奋发学习。他 竟然顺利通过了毕业会考,成绩还不错。据说 当校长向学监报告时,说这次成绩还不错的胡 塞尔“是我们学校最差的学生”。
❖ 1876年6月底,胡塞尔进入莱比锡大学。一开 始时,他主修天文学,喜欢数学、物理和哲学。
❖ 现象: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 的形态和联系。(现象的本意是显现出 来的东西)
中西哲学经典绪论(胡塞尔)

胡塞尔的生平与背景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胡塞尔的实践与应用 胡塞尔的贡献与影响
contents
目 录
01
胡塞尔的生平与背景
胡塞尔的生平简介
他先后在维也纳大学和弗莱堡大学学习法律和数学。
1901年,他成为哲学教授,并在弗莱堡大学任教。
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于1859年出生于奥地利帝国摩拉维亚的普洛维尼镇。
02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
现象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旨在通过直接描述经验的方式,探究人类意识的本质和意义。
起源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是一种严格的科学,旨在通过直观和描述的方法,揭示人类经验的本质结构和意义。他强调对意识活动的直接观察和描述,并主张通过现象学的还原方法,排除一切先入为主的观念和理论,以获得纯粹的意识经验和本质。
1887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开始在哥廷根大学担任无薪讲师。
胡塞尔于1938年在弗莱堡去世。
胡塞尔的时代背景
01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正经历着科学和哲学的巨大变革。
02
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潮在科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非理性主义和相对主义思潮也在哲学领域崭露头角。
03
胡塞尔在哲学上的导师是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o),他是一位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布伦塔诺对胡塞尔的影响主要在于他的意向性理论,该理论强调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对象。
胡塞尔在学术生涯中深受德国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的影响,他试图将他们的思想与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相结合,形成自己的哲学体系。
胡塞尔的学术背景
胡塞尔的局限与不足
胡塞尔ppt获奖课件

胡塞尔以为:我时代旳真正旳唯一有意义旳斗争,是在已经崩溃旳人性和 少有根基并为保持这种根基,或为新旳根基而奋斗旳人性之间旳斗争。
他先是使逻辑和数学免于偶尔性和相对性旳侵扰,讲它们拟定为纯粹先天 旳科学,或者说,将他们奠定在不变旳认知形式或意识构造旳基础上。然后他 逐渐展开意识内容旳本质,阐明对象性旳构成及其与意识旳有关性,得出存在 旳意义和存在旳有效性都只是意识旳能力所致旳结论。这么,以纯粹意识为研 究对象旳先验现象学就成了哲学旳基本科学,成了“第一哲学”。
析心理过程,而是描述和(本质)分析作为逻辑旳先天基础旳意识旳构造,这
就是作为措施旳现象学旳基本任务。胡塞尔旳现象学围绕这个基本任务展开,
他要用这个措施来为一切科学奠定基础,使哲学成为以此为己任旳第一哲学。
(二)《逻辑研究》第五研究
现象学旳关键概念:意向性
《逻辑研究》是胡塞尔现象学旳开山著作,是现象学运动旳真正起点。 “意向性”作为胡塞尔现象学旳关键概念,是现象学研究“不可或缺旳 起点概念和基本概念”。对《逻辑研究》第五研究中旳“意向性”概念进行 一翻梳理,并要点阐释意向性何以可能以及意向性概念提出旳理论意义,阐 释主体性与意识对象旳客观性之间旳关系,是研究胡塞尔现象学旳必由之路 。
逝世
(享年79岁)
8
二、思想渊源
(一)时代背景
胡塞尔生活旳时代是一种危机旳时代,它 不是一般旳危机或临时旳危机,而是根本旳危 机,全方面旳危机。
在胡塞尔看来,这个危机从形式上看是科 学旳危机,即科学失去了基础;从根本上看却 是欧洲人生活旳深重危机,也就是西方那个文 明旳危机,欧洲人一度稳定旳价值系统为相对 主义旳多种世界观所取代,人们失去了生活旳 方向。
目录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现象: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 的形态和联系。(现象的本意是显现出 来的东西)
❖ 现象学就是以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问, 这里的关键是对“现象”的理解。现象 学的口号是“回到事物本身” 。
❖ 这意味着:不要一开始你就满脑子的概念构架, 老师怎么说、柏拉图怎么说、亚里斯多德怎么 说,康德怎么说;你不用管那个,现象学的基 本态度是首先朝向活生生的事情本身,你自己 睁开你的眼睛去看,去听,去直观,然后从这 里得出最原本的东西。
❖ 把胡塞尔的遗稿偷偷地运到法兰克福的比利 时领事馆,然后再假作外交官的行李运文 库已经开始系统地整理出版《胡塞尔全集》, 第一卷《笛卡儿的沉思》出版于1950年荷兰 海牙。
❖ 为哲学而生活
❖ 一个纯粹的哲学家生活平凡、思想非凡的一 生
❖ 现象学家所理解的现象就是事物本身。在现 象与本质之间不存在一层帷幕。现象学所说 的现象既是显现场所,又是显现过程,还是 显现对象,它们都是在意识中发生的。
❖ 2、现象学方法
❖ 现象学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而是一个有不 同理论、学派组成的思想运动。各种现象学 理论与学派的一致性表现在,他们都采用了 现象学方法。共有七个要点介绍如下:(教 材104页)
❖ 胡塞尔生于1859年,全名叫埃德蒙德·胡塞尔, 是地道的犹太人。他出生在当时属于奥匈帝 国的迈林地区的普罗斯尼茨,那里现在属于 捷克共和国。胡塞尔的父亲是个小商人。
❖ 在小学和中学期间,总的来说胡塞尔都不是 十分出色的学生。
❖ 1876年,胡塞尔行将中学毕业,老师给他的评 语:“胡塞尔在毕业考试中很难通过,这几年 以来他一直使我们感到为难”。
第七讲 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胡塞尔
一、现象学概论
❖ 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很大,持续时间很长 的一个流派,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祁克果的生存 哲学、弗洛依德的心理学等一起,极深刻地影响了 西方哲学的发展。它于20世纪初兴起于德国,然后 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哲学运 动。这个运动包括胡塞尔、海德格尔、舍勒、萨特、 利维纳斯、梅洛—庞蒂等许多重要的现代西方哲学 家。这些人的名字几乎就构成了半部现代西方哲学。
❖ 1884年10月,胡塞尔服役期满,又进了维也 纳大学,拜在布伦塔诺(德国著名的哲学家、 心理学家、意动心理学派的创始人)门下。
❖ 1884—1886年他在维也纳大学听布伦塔诺的 课,布伦塔诺关于“意向性”的讲述使得他 的思路大开,从此决定献身于哲学事业。
❖ 1886年10月,胡塞尔离开维也纳大学,来到 哈雷大学。于1887年7月通过了任教资格考 试和试讲,获得了大学讲师资格。
❖ 1、什么是现象学?
❖ 1894年,德国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马赫提出了“一般 物理现象学”的概念,他只以可以观察到的物理现 象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到、仅在理论上设定其必然 存在的实体都被当作“形而上学的残余”予以搁置。
❖ 1900年,胡塞尔从马赫的“一般物理现象学”的概 念中,接过了“现象学”这一概念,创立了以“现 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不但与传统哲学,而且与 自然科学划清了界限。
❖ 这时候,胡塞尔终于意识到了面临的危机:要 么通过毕业考试继续升学,要么回家跟父亲做 小生意去。胡塞尔醒悟了,开始奋发学习。他 竟然顺利通过了毕业会考,成绩还不错。据说 当校长向学监报告时,说这次成绩还不错的胡 塞尔“是我们学校最差的学生”。
❖ 1876年6月底,胡塞尔进入莱比锡大学。一开 始时,他主修天文学,喜欢数学、物理和哲学。
❖ 使他殚思竭虑的更多是大思想家们所提出的 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因而他思 考的常常是这样的问题:伟大的天才们曾在 这里或那里失败过,如果不想沉湎于无尽的 绝望,我该怎样做?我该如何重(1938年)的前后正值纳粹猖獗, 他的犹太血统使他留下的私人藏书和四万页 未发表的珍贵速记手稿随时受到纳粹毁灭的 威胁。这时,一位27岁的比利时青年梵·布雷 达来到弗来堡。当他确信胡塞尔的精神遗产 若留在德国将会有永远消失的可能之后,他 作出了一个对20世纪思想史有根本影响的决 定:
❖ 最后,是60 年代发展起来的解释学。伽达玛 和利科认为现象是历史文本、艺术作品和语言表 达所显示的意义,而解释就是意义显示的过程。
二、胡塞尔其人
(1859~1938) 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 与历史上的大哲学家们相比,埃德蒙特·胡塞 尔还算是年轻的。哲学史家们似乎还在为他 的最终定位犯难。胡塞尔在世时,他的妻子 便禁不住地要向朋友的圈子询问:胡塞尔在 哲学史上究竟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地位,类似 于柏拉图的,抑或是康德的?而胡塞尔本人 在他极少间断的哲学思考中却似乎从未关心 过这个问题。
❖ 1887年8月,胡塞尔在维也纳结婚,妻子是 个相当聪明能干的女人,最重要的是,她倾 力支持胡塞尔的哲学研究,使她最坚实的后 盾。他们共有三个孩子,一个女儿和两个儿 子。
❖ 1887年的秋天,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论 数的概念》。同时在大学讲授认识论和形而上 学导论、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算术哲学、 逻辑学,等等。1891年《算术哲学》出版,在 这本书中,对数学和逻辑的基础从意识心理的 角度进行了分析。
❖ 1878年3月到1881年3月,胡塞尔离开莱比锡 大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数学和哲学。
❖ 1881年3月,胡塞尔又一次转学,到维也纳大 学。出于父亲的愿望,胡塞尔没有在德国大学 拿学位,而是于1883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获得 他的数学博士学位。
❖ 1883年10月,胡塞尔根据奥地利的征兵制需 服役一年。
❖ 3、现象学运动的几个阶段
❖
❖ 首先,是胡塞尔本人创立的现象学学派, 他们研究的“现象”主要是意识的显现;
❖
❖ 其次,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他认为现象 是人的存在过程所显现的一切,他把现象学 转变为他所称的“基础存在论”。
❖ 再次,“二战”以后流行的存在主义。萨特、 马塞尔、梅洛—庞蒂等把人的存在作为哲学的主 要对象,对个人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而 深刻的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