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
名人讲述成功的秘诀

名人讲述成功的秘诀成功的秘诀就是每天都比别人多努力一点。
所以说成功的秘诀是努力,所有的第一名都是练出来的。
以下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名人讲述成功的秘诀,欢迎阅读!1.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卓别林2. 成功的秘诀是努力,所有的第一名都是练出来的。
HARDWORK!陈安之3.成功的起始点乃自我分析,成功的秘诀则是自我反省。
陈安之4. 在一个崇高的目的的支持下,不停地工作。
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
——爱因斯坦5. 成功的秘诀,在永不改变既定的目的。
卢梭6.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
——爱因斯坦7. 从不获胜的人很少失败,从不攀登的人很少跌交。
——惠蒂尔8. 真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又是商业成功的秘诀,谁能信守不渝,就可以成为。
德莱塞9. 对生活抱持全面性的好奇,仍是伟大创意人员成功的秘诀。
李奥贝纳10. 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爱迪生11. 亨利·福特曾说:如果有一个成功秘诀的话,那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看待问题,由他的观点设想正同你的观点设想一样。
卡耐基12. 成功的秘诀,在永不改变既定的目的。
——卢梭13. 一朵成功的花都是由许多雨、血、泥和强烈的暴风雨的环境培养成的。
——冼星海14. 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当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爱迪生15. 大多数人是保守的,不轻易相信新事物,但能容忍对现实中的众多失败。
——卡莱尔16. 要成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才能,只要把你能做的小事做得好就行了。
——维龙17. 成功的唯一秘诀——坚持最后一分钟。
——柏拉图18. 成功的最佳捷径是让人们清楚地知道,你的成功符合他们的利益。
——拉布吕耶尔19. 知识、辨别力、正直、学问和良好的品行,是成功的主要条件,仅次于兴趣和机遇。
——佚名20. 只有胜利才能生存,只有成功才有代价,只有耕耘才有收获。
——佚名21. 荣誉妒忌成功,而成功却以为自己就是荣誉。
不高分不逆袭上岸北大软微金科,努力你也可以做到

不高分不逆袭上岸北大软微金科,努力你也可以做到大家好,我是一个初试一般,复试一般,最后恰好是44/89录取的学生,看完我的经验,你一定会有一种这种什么都一般般,还有短板的学生也可以上岸北大的亲切感。
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体会和教训吧。
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论城市我很喜欢上海,假期也总是去上海玩耍;我也很畏惧北京的寒冷,但我个人气质比较土俗呆萌(滞),北京更可以给我一种亲切的感觉,于是我就决定到北京去读研究生。
选校也很容易,首先选出比我本科要好的学校:北大、清华、人大、北航;由于我本科是在工科院校读经济金融,研究生就想去一个更有人文情怀的学校读书;加之自主招生面试被人大拒绝过,很快我就决定报考北大。
在专业选择方面我的选择有光华、经院、数院、国发院和软微,坦白地讲,即使金融科技站在流行前沿,我也不能说软微是我最喜欢的专业,但软微有研究我喜欢方向(博弈论、经济增长、计量)的导师,而且我本科有正常的经济金融学位,研究生拿工科学位对我来说不太重要;所以在一年考上的时间约束下,软微是我的效用最大化的选择。
从个人情况来讲,我是一个数学转金融,本科部分课程英文授课,作业全英文的学生,虽然我很菜但我十分喜欢自己的专业。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没有选择出国,因为我知道自己英语确实很一般,学起来让我很痛苦,这个时间让我学托福我觉得在浪费生命,不如好好复习几门专业课。
最后我英语也只考了65分。
而软微并不看重英语,而且软微招生人数较多,那么容错率也就大,你可能从高分段溜到低分段,但你不会进不了复试。
这里给大家放一下我当时找到的北京地区的所有金融硕士的列表,可能不全,比如我知道今年北师大也有了金融硕士,人大也有好几个学院。
我也是这样知道的软微,所以前期大家要多收集信息,不要害怕收集信息浪费时间,选一个觉得感觉还可以的学校/专业报考。
最好找一个让你感觉命中注定,感觉就是为自己量身打造的专业。
中石油的数学部分已经改成考396经济类联考了虽然以上我理性的分析了很多,也自觉小时候没有很强烈的名校情怀的,譬如我高三才知道什么是985。
对想考上清北的学子的要求

对想考上清北的学子的要求
想考上清华或北大的学子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 有理想:很多清华或北大的才子从小就将目标瞄向了清华或北大,他们的理想非常明确。
美国教育学博士珍妮特在她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提到:敢于梦想,敢于想象你的未来,这是使学习效率提高五倍的不可或缺的步骤。
大凡有成就之人,都能真正清楚地看到目标,并且“怎样实现目标”的景象会魔术般的开始出现。
当目标还遥不可及时,他们会想象着做通向目标之
路上所有细小的步骤。
2. 良好的家庭背景:父母皆为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条件优渥,氛围和谐,学习环境良好。
3. 拥有良好的基因:智商、身体、长相都为常人中的优秀水平。
4. 从小接触最良好的教育资源:最好住在一线城市。
5. 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坚持有效正确持久的努力。
6. 运气不差。
综上所述,想要考上清华或北大需要多方面的要求和努力,包括理想、家庭背景、基因、教育资源、学习方法、运气等。
但并不是说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考上,不同学生之间的学历参差需要我们给予理解。
只要肯努力和拼搏,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清华大学学生16种特质,看你有哪几种?

特质一tiantian:我只认识一个北大的学生。
他是富二代。
最大的特点是承认自己懒,处处都想偷懒。
所以为了顺利偷懒,他会努力把事情一次性做好。
一起培训学**,上课时老师暗示这是考点。
我们一般是记录下来,荧光笔,五角形,波浪线什么的。
晚上回去背诵,考试前一天再复**背诵。
考试当天早上,凌晨起床,再默写。
北大的那个,就明确表示,晚上他要去泡吧,考试前一天他要早睡觉,早上还要去吃某某特产。
所以他在课堂上就要记住了,不会等着下课再记。
拜访客户。
我们第一次拜访失败,就放弃了,或者就等下周拜访。
他却是等几个小时,下班时间再去拜访。
因为他下周要在家陪孩子,懒得再坐飞机几小时来回折腾了。
另外就是正能量,即使是劣势,也绝不表露出来。
我们现在做的是小产品,市场认可度极低,甚至很多客户从没有听过接触过。
我们初次介绍产品时会说“虽然我们现在是小产品,也是刚刚进入中国市场。
但是未来几年发展很好,国家政策和市场前景会如何如何……而北大的他,却直接说“国外数据显示,这是一个多少亿多少亿的市场,能给您带来多少利润”从不口头上承认自己是小产品小市场。
特质二陈才源 :我就我身边所看到的北大清华的学子试着归纳一下:1、大部分智商比较高2、善于给自己设定力所能及的目标3、执行力、暗示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强4、很多都有追求卓越的倔强5、大部分人心理调节能力强,心态好解释一下:能上清北,无论是保送的还是竞赛上的,都有很强的应试能力,较高的智商很有优势;高中能一直坚持不懈地学**和刷题,需要优秀的执行力;不断地设定力所能及的目标并实现,能够形成正向反馈激励自己;遇到竞争对手偶尔被压下去了,还得暗暗努力扳回来,不服输抗压能力强;好不容易进了清北发现和里面的大牛学神相比,弱的像学渣一样,必须有良好的心态,既然看不懂,那就得看开。
特质三魏鑫宇 :我们高中每年上清北的有七八十人,特质嘛,各有千秋吧,有高冷的学神,也有爱玩的逗逼。
但基本没有死读书的,除了学**都有很热爱的东西:有人爱文学,有人爱漫画,有人爱篮球。
想象作文上大学的我

想象作文上大学的我《上大学的我》篇一嘿,终于上大学了,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小鸟,一下子扑进了广阔的蓝天。
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时候,我那小心脏啊,扑通扑通跳个不停。
这校园可真大,比我高中的学校大了不知道多少倍呢。
我就像个没头的苍蝇似的到处乱转,找我的宿舍。
路上还遇到了好多学长学姐,他们一个个看起来都超级酷,我就想,啥时候我也能像他们那样潇洒呢?我的室友们来自天南海北,那口音也是五花八门。
有个室友一开口,我就感觉像是在听外语似的,半天没反应过来。
不过这也挺有趣的,就像一场奇妙的语言大冒险。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还有点客气,说话都小心翼翼的。
可没过几天,就都原形毕露了。
晚上睡觉前,那简直就是一场“卧谈会”,从明星八卦聊到宇宙奥秘,啥都能说。
我就想啊,这大学的生活就是不一样,大家都这么能侃。
上课的时候呢,我本以为会像高中那样,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拼命记笔记。
可大学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
有的老师讲得那叫一个天马行空,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教室了。
而且,上课还可以随时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
我记得有一次上哲学课,老师问了一个超级深奥的问题,什么“存在的意义”之类的。
我当时脑子一抽,就举手发言了。
我吧啦吧啦说了一通,也不知道自己在说啥。
说完后,我心里直犯嘀咕,我这说的啥呀,会不会被老师笑话啊?结果老师还表扬了我,说我有自己的思考。
我当时就想,哟呵,这大学还真是个包容的地方呢。
不过,大学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作业多得能把我淹没,我就会像个怨妇一样,嘟囔着:“这哪是上大学啊,简直比高中还累。
”可抱怨归抱怨,还是得乖乖地去做。
而且,社团活动也多,我想参加这个,又想参加那个,就像个贪心的小孩,啥都想要。
最后挑花了眼,选了几个自己觉得最酷的社团,什么摄影社啊,话剧社啊。
在社团里,我又认识了好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感觉自己的世界一下子变得好大。
大学的我,就像是一艘在新海域航行的小船,有惊喜,有迷茫,有欢笑,也有泪水。
麦格莱伦的成就需要理论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Achievement Need Theory),也称三种需要理论(Three needs theory)、成就动机理论(McClell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成就需要理论简介成就需要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于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
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
他对这三种需求,特别是成就需求做了深入的研究。
1. 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求。
麦克利兰认为,具有强烈的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的成就感,他们并不看重成功所带来的物质奖励。
个体的成就需求与他们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政府的发展程度有关,社会风气也制约着人们的成就需求。
麦克利兰发现高成就需求者有三个主要特点:1)成就需要成就需要指追求优越感的驱动力,或者参照某种标准去追求成就感、寻求成功的欲望。
成就需要高的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有较强的责任感。
他们不仅仅把工作看做是对组织的贡献,而且希望从工作中来实现和体现个人的价值,因此对工作有较高的投入。
②喜欢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看到自己工作的绩效和评价结果,因为这是产生成就感的重要方式。
③倾向于选择适度的风险。
他们既不甘于去做那些过于轻松、简单而无价值的事,也不愿意冒太大的风险去做不太可能做到的事,因为如果失败就无法体验到成就感。
高成就需要者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更容易获得成功。
但是,成就需要强的人并不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经理,特别是在大的公司中。
因为成就需要高的人通常只关注自己的工作业绩,而不关心如何影响他人使其干出优秀的业绩。
清华北大学霸学习方法

清华北大学霸学习方法清华北大学霸学习方法一、坚持不懈在学习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一蹴而就的,真正的成功都是积累的结果。
超常发挥是可望而不可求的,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未来寄托在那渺茫的希望上,因为高中三年我们是在拿自己的青春下赌,我们不敢输,也输不起。
不要说什么“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即使是0%的希望,也要尽120%的努力。
不坚持到最后,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功。
只要高考交卷铃声还没有响起,任何一个人都有创造奇迹的机会。
你只要拼尽了全力,即使最后失败了,也不会留下遗憾,而不会后悔。
因为即使重来,你还能怎么样呢?现实一点说,竭尽全力的人很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跨入清北的大门。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与成长轨迹,是难以比较的,再加上太多的运气与偶然,结果是否如人意往往难以预料,我们要做的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不要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义无反顾,风雨兼程。
我们相信一切付出都会有回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现在有些同学,一点也不愿多付出,每一份付出,他都期待等量的回报;还有一些人,淹死在没有回报的痛苦的漩涡中。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勇气与决心。
别说为5%的收获付出90%,即使是0%,你敢不敢说,我心甘情愿,无怨无悔;你敢不敢继续拼,继续赌。
如果你有这样的气魄,那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前进的步伐。
二、不忘初心不管发生什么意外,不忘初心,始终如一。
可能有很多事情会干扰你,但你自己要坚定,不松懈。
比如,每次从外地比赛或培训回来,如果是在上学期间,我们从来不会先回家,而是下了车,就直接去了教室;每个大年三十,我们吃完了饺子就看书;大年初一当鞭炮声响起的时候,我们还在做题;除了要输液,我们没请过一天的病假,即使是输液,我们也会在输完液之后立即赶到学校,哪怕还有最后一节课;有时在外出培训的路上,我们也依然在看书。
在清华,大多数人都有类似的经历,现在想来,这一切貌似很疯狂,难以坚持,但有些路,走过了就不觉得有多么曲折;有些苦,咽下了就不觉得有什么滋味。
黄渤说的经典语录

黄渤说的经典语录黄渤说的经典语录11.当时唱歌的时候最多一天连赶过11个场,人家分偶像派和实力派,我是体力派。
2.学习这事儿给我带来的基本上全是耻辱。
3.一听英语课基本就是强撑,就是那种魂魄已经散去,但是眼睛还得睁着。
有一次,英语课分在第一排,离老师最近。
一开头是听力考试,老师就在那儿看着我,我就装着很仔细地写,一边听一边填ABCD,我觉得表演得已经很好了,用余光观察老师还在关注我,就装着思索,装着装着卷子都快写完了。
突然听到一句:"试音结束,现在听力考试正式开头。
'4.我做菜喜爱材料胡放,调料也乱放,瞎琢磨。
做菜的时候,伴侣常常说,黄渤,你慢点儿,你别炼出丹来。
5.(说《爱情呼叫转移2》的时候)爱情呼叫转移是他们演的,我是那个2。
6.鲁豫:"你现在可以啊,很火啊,是吧?'黄渤:"那确定是火,你想都能坐在这儿跟鲁豫谈天了,那还不火吗?'7.问:"你要特努力的话能考上清华北大吗?'黄渤:"特努力?我估量始终努力到现在的话,也说不定。
' 8.鲁豫:"写的歌有被别人唱过的吗?有唱火了的吗?'黄渤:"唱得人家发火的有。
'9.鲁豫:"你们家最多的时候来过多少人啊?'黄渤:"上学的时候来的多。
'鲁豫:"上学的时候来多少人啊?'黄渤:"全班来啊。
'10.记者:"你今日怎么穿成这样?'黄渤:"今日是把本质的东西散发了一下。
'记者:"脖子上为什么还要栓三根绳子啊?'黄渤:"这是鞋带的另外一种系法。
'11.(说《斗牛》)我在里面的角色叫牛二,除了牛以外还有许多二的精神。
12.你要去演一个人太难了,你把你自己变成这个人那就简单了。
13.我发觉当时拍得越遭罪的,大家看得就越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否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个人努力和家庭环境是两个互补的因素,父母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越多,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就会相应减少随着学校层级的升高,“寒门贵子”比例越来越小,而最后的1%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还会有所削减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这是不久前知乎网站上的一个提问。
对此,张小林的回答是:并不是努力就能上清华北大。
短期来看有运气的影响因素,长期来看有家庭环境的影响。
她解释说:“一个人的家庭环境会对他/她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决定你来到清华北大的不仅是自己的努力,还有你的家庭环境,包括你父母的教育理念,愿意及能够为教育付出的时间、金钱,你的眼界和视野,你能接触到的一些资源的机会。
”张小林发在知乎提问下的回答帖被广泛转发。
在围绕“努力能否上清北”的讨论中,“家庭环境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再次引起网友对“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的关注。
有人称这是“贵子”的优越,也有人称这是“寒门式努力”的无奈。
不少网友发问:光靠个人努力,“穷孩子”还能挤进名校吗?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张小林是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大一学生,她的观点来自其老师晋军博士多年来的一项调查研究。
在晋军所教授的《社会学概论》课上,每年都会对入学新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问题包括“你父母的职业”、“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最喜欢的电影”,等等。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晋军发现,相比全国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构成,清华学生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占比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占比较低,呈现“倒金字塔型”。
有意思的是,关于学生“入学前活动半径”的统计数据发现,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14级学生里,入学之前曾经到过境外的学生占比43.9%,没有出过省的学生为○。
相比之下,西部一所211大学的数据则是,到过境外的学生只有2.3%,没有出过省的学生有22.7%。
这一项数据统计结果“非常稳定”: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和经管学院,13级和14级学生到过境外的比例都在40%左右,过去的调查结果也是类似的数据。
“询问入学前活动半径,其实是在调查家庭经济状况,直接询问学生家庭收入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调查方式。
”张小林认为,是否出国出省和家庭经济状况有很大的相关性。
因此,这项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是:相对于全国而言,清华大学里家境中等和偏上的学生更多,并且这一现象多年来一直持续。
然而,对于这个结果也有质疑的声音:不足200人样本的调查能说明问题吗?事实上,早在2010年,晋军就指导他的学生对清华大学生源状况进行抽样调查:2010级清华大学农村生源占总人数17%。
而当年的高考全国农村考生比例是62%。
晋军还通过多年的课堂随机调查描绘出一名清华本科生的典型形象: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每年与父母起码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
用晋军告诉学生的话来说,“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学习环境,决定了你上的小学、初中、高中,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
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
”即使上了“清北”,但努力程度仍有差别张小林的帖子在网上被广泛转发和讨论。
令她意外的是,有媒体“断章取义”地理解为“家里有钱就能上清华北大”,甚至冠以《只有富二代才能上清华?》的标题。
张小林认为,这是对她观点的误读,家庭环境的影响不仅仅指物质条件。
而这在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中得到了许多学生的认可。
正如张小林所写,在求学过程中,个人努力和家庭环境是两个互补的因素,父母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越多,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就会相应减少,反之亦然。
虽然其中存在着一种极端情况——因为资源实在太少,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没有机会上清华北大。
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有许多出身“寒门”的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名校。
此外,对于处于教育发展滞后的贫困地区,国家也要求高校为寒门学子开辟了专门通道。
比如,清华大学去年扩大了“自强计划”的实施范围,面向83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的中学招生。
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让更多的寒门学子圆了“名校梦”。
但另一个事实是,如张小林所说,即使在上了清华的学生里,每个人为了上清华付出的努力程度也不一样。
去年,李力在复读第二年后考入了清华大学。
这个从西部小县城走到省城读高中,再来到北京读大学的“农村娃”在家人眼里着实是“光宗耀祖”。
回想高中4年,李力几乎没有外出娱乐、参加社团活动的经历。
除了寒暑假回家,几乎所有时间都留在学校里啃书本、做练习题。
可相比之下,同样考入清华的其高中同学王达就“轻松太多”。
王达的父亲是私营企业老板,母亲是高中英语教师。
对于王达来说,没有令李力“崩溃到极点的英语”,也没有控制生活费的苦恼。
不仅如此,王达在高中就担任了学生会主要负责人,外出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机器人比赛,暑假到北京学习英语,寒假去国外度假……最终还因学科竞赛表现出色成了保送生。
在李力看来,“家庭”所给予的条件让王达实现“清华梦”省力不少。
“同样考入清华,但其实我觉得他各方面比我能力强很多,而且他学得轻松、快乐。
”李力说。
和李力一样,付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寒门学子”。
以晋军的问卷调查来看,他出生于中原农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上大学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离家50公里的地级市,上大学前未看过电影,很少有时间看电视。
通过自身的努力,他在乡镇念了小学和初中后,考入一所县城高中。
成绩优异的他在高考失利的情况下进入一所985大学,最终在研究生阶段考入北京大学。
回想一路求学的经历,他发现:自己小学和初中同学都来自农村,寒门比例在98%以上;高中同学中,寒门比例占了50%左右;家庭条件的差距在本科期间尤为明显,“优越者每月有上万元的生活费,贫困者只能靠几十元的助学金勉强维持”,在他就读的985院校里,真正出身寒门的学生只占到5%左右。
进入北大读研后,他发现,自己身边很多同学都从未参加过中考、高考、考研,“一路保送而来,某某省状元比比皆是”。
“身边可能有富可敌国的巨贾之子,也可能有手握大权的官员之子,还有可能是电视上看到的明星之子,当然也有农民的孩子、下岗工人的孩子”,但他推测此比例小于1%。
从98%到50%,再到5%、1%,付林在这些数字的变化中意识到“寒门式努力”的难处:随着学校层级的升高,“寒门贵子”比例越来越小,而最后的1%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还会有所削减,“如果人生是一次长跑,寒门学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太多,起跑后动力不足、补给不足、身体素质差,能够咬牙坚持下来的实在屈指可数”。
“现在看来,我们都站到同样一个平台上。
但如果往前看,你会发现我们走得很艰难,并且还有许多付出一样努力的‘穷孩子’已经‘累’倒在终点前了。
”李力说。
名校可以为“寒门子弟”带来什么在北大读研究生时,一个班级20多个人,但真正的“寒门学子”只有付林一个。
与同学的交往中,付林感到差距最大的是自己的阅历——没去过几个城市、没旅游过、没有唱过KTV、没有去过健身房、也不知道红酒还能分很多种类……“当别人聊天的时候,我只能听,无法参与其中”。
对此,“心态还算积极”的付林也曾试图多看书、多与朋友交流、多参加他们的活动。
可他发现,有些阅历需要资金支持。
比如,他的意识里,最贵的相机也就几千元,但一次郊游中,他看到一个玩单反的朋友带了好几个镜头,“听说每个镜头都几万元的时候,我惊呆了”。
正如付林的感受,进入清华后的李力为了弥补与王达之间的差距,报名参加了好几个社团的招新面试,可结果却很不理想:想加入艺术团,却没有音乐或乐器特长;想加入学生会外联部,却在面试中因表达不好被刷掉;想加入文学社,却发现自己并未看过几本文学名著,面试时连问题都很陌生……最无奈的是,最终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参加社团活动——除了学习时间,他的课余时间几乎全花在勤工助学岗位上,“不要说赶超别人,就连弥补都很难”。
“他们不能无忧无虑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兼职、考虑现实性的东西。
”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大二学生张嫚看来,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在大学里的表现是有差别的。
她记得,大一时需要进行PPT展示,对于从小学就开始制作PPT的她来说“一点儿不费劲”,可班里来自农村的学生“连PPT是什么都不知道。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皇甫亚楠曾撰文指出,教育内容是一种“文化屏障”,文化屏障是一个阶层的文化符号,现在的教育体系并没有照顾到寒门学子的认知程度,比如纳入正规教育中的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
寒门学子由于受经济限制,很多人到大学才接触电脑,偏远山区的孩子甚至连基本的网络概念都没有。
至于英语,家境殷实的孩子即使学校英文成绩不佳,完全可以通过课外辅导、外教的方式弥补,口语能力比寒门学子好得多。
即使教科书一样,他们的文化背景都不会相同。
在晋军老师关于学生“最喜欢的电影”调查中,清华大学社科14级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分别是《肖申克的救赎》、《盗梦空间》和《哈利·波特》。
可对于李力来说,在大学之前,他从未在电影院看过电影,“老实说,大二之前,我连《肖申克的救赎》都没看过,平常大家提起这些国外电影,我只能保持沉默”。
一位社会学研究者告诉记者,1999年大学扩招以后,重点大学中农村学生的比例降低已是不争的事实。
不仅如此,好大学中的“精英”来自城市的居多,因为“城市的孩子、父母职业好的孩子,从小见多识广、阅历丰富,比农村孩子拥有更多的优质资源”。
看完郑也夫的《科场现形记》,就读于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大二学生曾杰对“寒门贵子”的讨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用马克思·韦伯关于经济、文化和声望的社会分层标准来解释,“一个学生家庭的经济地位、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资源决定了你能不能上名校”。
但同时,他相信,教育能够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来了清华之后,只要你有心,什么都可以补上。
”曾杰认为,“大学”是一个催化剂,可以助你一臂之力,让“寒门学子”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一个不错的社会地位,“但不能保证你能获得最高的社会资源,保证最高的社会地位”。
晋军老师的一段话,张小林记得很清楚。
晋军说,“大学第一年后,大家会变得越来越像,那些没有出过国的,可以慢慢获得机会,那些在超级中学没有社团和课余活动的,也可以弥补,所以教育对个人的成长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帖子引发的讨论还在继续,许多评论张小林已无暇顾及,除了删去一些理解特别偏颇的评论,唯一一个留在她心里的评论是:“社会的未来是你们的,但我们也会努力的。
”。